中秋节起源时间
中秋节的来历和发展历史

中秋节的来历及其发展历史一、来历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余三者分别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逢三秋之半,故得此名。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
另一说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还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二、发展历史先秦时期,中秋节是由天子夕月、秋社、赏月以及月宫的传说等多种风俗事项汇合而成的。
夕月即古代天子秋分祭祀月亮。
《周礼·春官宗伯·典瑞》郑玄注:“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
”《周礼·春官·宗伯》亦载:“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这里所述的“中秋”应为农历八月,即秋天的第二个月,亦即“仲秋”,虽与后世之“中秋”定义略有不同,但足见先秦时代已有渊源。
八月中秋正是收获季节,古人要举行祭祀土神的仪式,叫作“秋报”、“秋社”。
《白虎通·社稷》载:“仲秋之月,择元日,命民社。
《援神契》曰:‘仲春祈谷,仲秋获禾,报社祭稷。
’”夕月、秋社,可视为中秋节的渊源。
汉晋时期,由祭月、礼月逐步形成赏月之风。
如西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诗:“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
”南朝宋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诗:“始见西南楼,纤纤如玉钩。
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
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夜移衡汉落,徘徊帷幌中。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
中秋节历史

中秋节历史
中秋节,又称为月夕、仲秋节、追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日期是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古代祭月节,起初是为了祭祀月神,希望能得到丰收和安全。
后来,中秋节又逐渐演变为家人团聚的节日。
以下是关于中秋节的一些历史:
1. 历史起源: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商周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
当时,人们开始在秋季祭拜月神,
并举行各种活动来祈求丰收和祥和。
2. 唐代传统:在唐代,中秋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宫廷节日。
在这一天,皇帝会亲自举行祭月仪式,然后宫中的官员可以带着家人一起欣赏月亮、吃月饼、赏花灯。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明代。
3. 月宫传说:中秋节也与许多中国古代的传说和故事有关。
最著名的故事是嫦娥奔月传说,故事中嫦娥因为偷食了仙丹而被流放到月亮上,成为月宫女神。
每年的中秋节,人们会向月亮祈求嫦娥保佑他们。
4. 流传至今:中秋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被重视并继承下来。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享团圆的喜悦。
现代社会中,中秋节也成为了一个假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比如赏月、品尝月饼、吃柚子等。
总的来说,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具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秋节这一天,家人团聚,共同庆祝和祝福。
8月15为什么是中秋节是有什么来历

8月15为什么是中秋节是有什么来历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是为了庆祝农业丰收和家庭团聚而设立的。
在中国,中秋节通常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和象征,成为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象征。
那么,为什么8月15日是中秋节?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要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农历和太阳历的差异。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制定的一种日历系统,每月的第一天是新月,十五是月圆之时。
太阳历则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基准,一年分为365天。
这两种历法的日期并不完全一致,所以中秋节这一天在太阳历中的确切日期会有所浮动。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祭月文化。
据传,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事物。
在古代,人们通过举行祭月仪式来向月亮祈求丰收和家族的平安健康。
这一习俗逐渐发展成为中秋节这个盛大的传统节日。
按照历史记载,最早的中秋节可以追溯到周朝。
周朝时期的君王们会在每年农历八月的满月之夜来庙观月亮,并赐予太子和贵族们丰盛的士兵和酒食。
这种祭拜活动即是最早的中秋节。
中秋节的日期并不固定是因为农历和太阳历之间的差异。
根据太阳历,中秋节有时会在9月份,有时则会在10月份。
但不管中秋节的具体日期如何变化,庆祝中秋的活动和习俗却是大致相同的。
中秋节的习俗主要包括赏月、吃月饼和举行家庭聚会。
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晚上赏月,这是因为中秋之夜的月亮特别圆特别明亮。
赏月的同时,家庭成员会团坐在一起,分享美味的月饼和茶。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物,种类繁多,口味各异,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此外,人们还会在中秋夜举行各种文艺表演和传统民俗活动,如舞狮、舞龙、击鼓传花等。
总的来说,8月15日成为中秋节主要是基于中国的农历日期。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活动,代表了团圆和美好的寓意。
尽管中秋节的确切日期在太阳历中有所浮动,但人们对于庆祝这个重要节日的热情和习俗依然保持不变。
无论日期如何变化,中秋节都是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团聚和美好祝愿的象征。
中秋节的历史起源

中秋节的历史起源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被视为团圆与感恩的时刻。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据传可追溯至古代的祭月祭祖活动。
下面将为您介绍中秋节的历史起源及其相关的传说故事。
1.古代祭月祭祖活动中秋节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朝时期。
古人观察到每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月亮最圆,便将这一天定为中秋节,成为团圆与感恩的象征。
在古代的习俗中,人们会在这天晚上一起赏月、吃月饼,并举行祭月祭祖的传统仪式。
这是由于月亮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人们祖先的象征之一,人们通过祭祀月亮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
2.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还与一个著名的传说故事——《嫦娥奔月》有关。
相传,古代中国有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曾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人类。
为了感谢他的功绩,王母娘娘赐给他一瓶不死药。
然而,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偷吞下了这颗不死药,她为了不被世人发现,飞到了月亮上。
从此以后,嫦娥便成为了月亮上的仙女,月亮也因此成为人们感恩和团圆的象征。
3.中秋节的民间故事除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故事,流传至今。
一个常见的故事是关于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
相传,董永是古代的一个农民,他和七位仙女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然而,命运让他们分开,每年的八月十五,七仙女便会从天界降临人间,与董永团聚。
这个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美好向往,对爱情的珍视。
总结: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
古代的祭月祭祖习俗以及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使中秋节成为了一个寄托人们思念和祝福的时刻。
嫦娥奔月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更是为这个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民间色彩。
我们在这一天会赏月、吃月饼,与家人、亲友团聚,表达对爱与感恩的情感。
中秋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使得它成为了一道连接古代与现代、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让我们一起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亲人共度美好时光。
中秋节的起源与传说

中秋节的起源与传说中秋节,又称“月夕”、“团圆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这个节日是为了庆祝秋季的丰收,也象征着家庭团聚。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包含许多起源和传说。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中秋节的起源与传说。
起源一:古代祭月中秋节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仪式。
相传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开始祭拜月亮,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种祭月的活动逐渐形成了中秋节的雏形。
起源二:嫦娥奔月与中秋节密切相关的一个传说便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十个太阳轮流照耀大地,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众神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谁去射下这些太阳,最后只有后羿成功将九个太阳射下。
因为这项伟业,后羿被尊为神仙,并得到了一种神奇的药物——长生不老药。
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偷吞下了长生不老药,她因此飞上月亮,成为了月宫中长居的仙女,以后变成了人们祭拜的对象。
每年中秋节,人们在赏月时都会朝拜嫦娥,以求祈福。
起源三:海上神话另一个和中秋节有关的传说是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相关。
这个传说讲述了牛郎织女两个相爱的人因为境遇而被拆散,牛郎化身牛群,织女则被迫返回天上。
但每年的八月十五,鹊桥会搭起,让牛郎和织女得以重聚。
这也成为了人们在中秋节赏月时怀念爱情、祈愿姻缘的故事。
不管这些起源与传说的真实性如何,中秋节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这些起源和传说为节日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涵义和文化内涵。
中秋节除了传统的祭拜活动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比如,人们会制作和食用月饼,这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
月饼外形圆润,寓意着团圆和祈福。
此外,赏月也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活动,人们把月亮当作联络感情和思念亲人的纽带,相互约定在中秋之夜赏月。
总结起来,中秋节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丰富传说的重要节日。
无论是古代的祭月活动、嫦娥奔月的故事,还是与牛郎织女相关的传说,都为中秋节增添了许多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这个节日以团圆和祈福为核心,让人们对家人的思念更加浓烈,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秋节的起源与历史

中秋节的起源与历史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会团聚在一起,共度这个美好的节日。
中秋节的起源与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起源传说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使得大地干旱,庄稼枯死。
于是,英雄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人民。
人们为了感谢后羿的英勇行为,便在八月十五这一天举行祭拜活动。
后来,后羿妻子嫦娥误饮了仙药,飞升至月宫成为仙女。
为了怀念嫦娥,人们在中秋节时也会向她祈福,祈求幸福和美满的生活。
二、历史演变中秋节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祭月活动。
在古代,人们将月亮视为神灵的象征,认为月亮是神灵的居所。
因此,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向月亮祈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中秋节。
在唐代,中秋节成为了宫廷的盛大节日。
皇帝会亲自主持祭月仪式,宫廷中的官员和士人也会参加。
他们会在月下赏月、吟诗作对,享受这个美好的夜晚。
这种习俗逐渐传播到民间,成为了中秋节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中秋节的习俗更加丰富多样。
人们会制作各种精美的月饼,赏月时品尝。
同时,还有舞龙灯、打秋千等民间活动,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三、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团聚和感恩。
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人们会回到家中与亲人共度佳节。
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会努力回家与家人团聚,共享团圆的喜悦。
这种团圆的意义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往往忽略了与家人的交流。
中秋节提醒着我们,要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传承家族的温情和爱。
中秋节也是感恩的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会向神灵和祖先表示感恩,感谢他们的庇佑和祝福。
同时,也会向亲人、朋友表达感恩之情,送上中秋的祝福。
这种感恩的精神让人们更加关心他人,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来历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来历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自20XX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XX 年5月20日,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中秋节才成为了固定的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
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中秋节的由来及习俗介绍7篇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

中秋节的由来及习俗介绍7篇介绍一下中秋节的由来和传统风俗中秋节的由来及习俗介绍1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因为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古时称为仲秋,又因处于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但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现在,已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
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如《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所以,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
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
中秋节的由来及习俗介绍2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月夕、八月节、八月会、拜月节或团圆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树中秋”、“点塔灯”、“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起源时间
中秋节起源时间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
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习俗一赏月(玩月):文人月下吟诗对诗,赏月,喝酒,聊天。
民间月下踏歌,月下歌舞。
二荡秋千,喝酒,月下男男或女女结伴出走,又叫“踏月(采
月,滨江采月)”在月下踏歌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
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喝酒在月下吟诗
三赏桂:桂树下赏月,吟诗,喝酒
四拜月:妇女拜月。
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拜月亭》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拜月全家拜还是只有妇女拜。
《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
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五拜月老:求爱情,求偶,爱情如月满
中秋节别称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
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