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

合集下载

中秋节的由来起源介绍

中秋节的由来起源介绍

【导语】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之俗。

《礼记》中载有“天⼦春朝⽇,秋⼣⽉。

朝⽇以朝,⼣⽉以⼣。

”这⾥的“⼣⽉”就是拜⽉的意思。

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之俗始盛⾏,并定为中秋节。

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诗序》云:“⼋⽉于秋。

季始孟终;⼗五于夜,⼜⽉云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数,则蟾魂圆,故⽈中秋。

”下⾯是整理发布的《中秋节的由来起源介绍》,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中秋节的由来起源介绍篇⼀ 中秋之夜,⽉⾊皎洁,古⼈把圆⽉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称⼋⽉⼗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们常⽤“⽉圆”、“⽉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更是以⽉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李⽩的“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的“春风⼜绿江南岸,明⽉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传统佳节。

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吴刚伐桂”、“⽟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亮有关。

赏⽉、拜⽉、吃团圆⽉饼等,均源于此。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秋天祭⽉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之风,到了后来赏⽉重于祭⽉,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的名篇中都有咏⽉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赏⽉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今遗存着许多“拜⽉坛”、“拜⽉亭”、“望⽉楼”的古迹。

北京的“⽉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修造的。

每当中秋⽉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饼、⽯榴、枣⼦等⽠果供于桌案上,拜⽉后,全家⼈围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

现在,祭⽉拜⽉活动已被规模盛⼤、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饼是节⽇的另⼀习俗,⽉饼象征着团圆。

⽉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

苏东坡有诗写道:“⼩饼如嚼⽉,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饼饱装桃⾁馅,雪糕甜砌蔗糖霜”。

中秋节的历史背景

中秋节的历史背景

中秋节的历史背景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华人世界中的一颗璀璨明星。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人们都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共度团圆时刻。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古代祭月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相传,在古代中国,嫦娥仙女与后羿相爱,但后羿得到了不死药,成为了神仙。

后羿藏下不死药后,一天不小心被嫦娥的徒弟发现,为了保护不死药,后羿不得不吞下药丸,并飞到了月亮上。

为了怀念后羿,嫦娥嫁给了桂树下的木匠。

于是,人们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便纪念后羿和嫦娥相聚的日子,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二、宴月传统习俗中秋节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以宴会的方式庆祝。

这种宴会通常是家庭聚会,亲友团聚,共度美好时刻。

一家人会在中秋夜共进团圆饭,辞旧迎新。

庆祝的最重要的食物是月饼,这是中秋节的标志性美食。

人们还会赏月,此时的月亮明亮而圆满,才能体现月圆人团圆的含义。

同时,家庭会布置花灯,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三、中秋节的历史传承中秋节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反映出多元的文化表达。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的庆祝形式不断演变,但其象征团圆和祈福的意义始终保持着。

四、中秋节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中秋节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庆祝,也在华人社区和海外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承。

在华人社区,人们以传统的方式庆祝中秋节,如赏月、制作月饼、举办舞龙舞狮表演等。

在一些国家,中秋节也成为了当地的民俗节日,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参与其中。

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中秋节也逐渐在国际间获得了认可和重视。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秋节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中秋节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总之,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这个节日承载了人们对团圆和祈愿的美好愿景,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月十五中秋的来历与传说

八月十五中秋的来历与传说

【导语】⼋⽉⼗五的中秋节是⼀个很美满的节⽇,在这⼀天,⼤家都团团圆圆的,那么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和传说吗?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忧考中秋节频道!1.⼋⽉⼗五中秋的来历与传说 1、中秋节由古代祭⽉慢慢演变⽽来。

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分别是孟⽉、仲⽉、季⽉。

农历⼋⽉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个⽉,所以被称为“仲秋”,⽽农历⼋⽉⼗五正好是秋季的⼀半,所以被称为“中秋”。

最初这⼀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的节⽇,慢慢就演变成为中秋节。

2、中秋节由嫦娥奔⽉的故事演变⽽来。

这个故事最⼴为流传,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种成仙的药,他舍不得离开⾃⼰的妻⼦嫦娥,就把药交给嫦娥保管。

在⼋⽉⼗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亮去了。

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这⼀天,都会在园⼦⾥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

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称为中秋节。

3、中秋节由祭祀⼟地神演变⽽来。

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关重要,所以⼈们经常祭祀⼟地。

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地神,农历⼋⽉⼗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2.⼋⽉⼗五中秋的来历与传说 1、吴刚伐桂 ⽉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阳杂俎》前集卷⼀《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桂⾼五百丈,下有⼀⼈常斫之,树创随合。

⼈姓吴名刚,西河⼈,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就把他发配到⽉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桂。

⽉桂⾼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这种永⽆休⽌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

李⽩诗中有“欲斫⽉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2、嫦娥奔⽉ 相传,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宫。

但琼楼⽟宇,⾼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正是她倍感孤寂的写照。

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说:“明天乃⽉圆之候,你⽤⾯粉作丸,团如圆⽉形状,放在屋⼦的西北⽅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

中秋节的历史由来与演变

中秋节的历史由来与演变

中秋节的历史由来与演变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被誉为“月夕”,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夜晚的月亮明亮而圆满。

中秋节的历史由来与演变源远流长,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

一、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许多传说和神话故事。

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使得人类面临灭顶之灾。

于是,英雄后羿射下九个太阳,拯救了人们的生活。

为了纪念这一壮举,人们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以表达对后羿的敬佩之情。

二、中秋节的演变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并附带了许多习俗和民间故事。

在唐宋时期,中秋节被列为官方节日,并在其间施行打用户外征缴、品评好的时间,这使得中秋节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和庆祝。

在这个时期,月饼成为了中秋节的主要食品,象征着圆满和团圆。

近代以来,中秋节的庆祝方式逐渐丰富多样。

从传统的家庭团圆到亲友聚餐,再到如今的各种中秋晚会和文化活动,中秋节已经演变成一个集合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节日。

此外,许多地方还会举办烟花表演、灯笼展览、舞龙舞狮等各种庆祝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市民的参与。

三、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中秋节不仅仅是一种传统节日,更是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

节日里的各种习俗和活动,都能体现出中国人民崇尚团圆和亲情的价值观。

中秋节的特色食品——月饼,象征着“团圆”的意义;赏月则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常常结伴登山或在院子里摆放桌椅,赏月、吃月饼、谈笑风生。

此外,中国古代诗人也以中秋节为灵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将月亮与思乡之情、爱情等联结在一起。

中秋节的历史由来与演变不仅仅代表了古代传说和信仰,更融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并促使这项传统文化得以源远流长,并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总结:中秋节的历史由来与演变可追溯到古代传说,如嫦娥奔月等故事。

该节日经过演变和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并逐渐丰富多样的庆祝方式。

中秋节的由来简单

中秋节的由来简单

中秋节的由来简单中秋节的由来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农历八月十五的固定节日。

它既有来自古代的传承,也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秋节的由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而独特的节日。

一、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相传,古代中国有十个太阳,每天轮流上天照耀大地。

后羿是一个英勇善良的人,他面对酷热的天气和干旱的土地,决定射下九个太阳,保护人们的生活。

他成功地射下了九个太阳,但这样做却引来了天帝的愤怒。

天帝赐予后羿一种神奇的不死药,但是这种药只能供给一个人食用。

后羿把不死药交给了他的妻子嫦娥,但是一个坏人名叫丞相夫差,偷偷地来找嫦娥要药。

为了保护不死药不落入坏人的手中,嫦娥偷偷吃下了药。

她吃下药以后,变成了个轻盈美丽的仙女,并飞到了月亮上。

嫦娥成了人们在中秋节赏月时仰望的对象。

二、古代的月饼和团圆习俗除了嫦娥奔月的传说,中秋节也是一个重要的团圆节日。

相传在古代中国,中秋节是为了庆祝丰收和感谢月神的节日。

人们习惯在这一天赏月、品尝月饼,并与亲人团聚。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之一,它的制作历史悠久。

最早的月饼用馅料和玉米面做成,后来演变成了皮薄馅大的传统款式。

如今,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月饼,比如蛋黄月饼、豆沙月饼等。

无论形状还是口味,月饼都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在中秋节的晚上,家人会聚在一起,共同赏月、品尝月饼。

有时,人们还会编织五彩纸灯,赏灯增添节日的氛围。

这种团圆的习俗体现了中秋节的核心价值观念,即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贵。

三、中秋节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秋节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许多东亚国家也得以庆祝和传承。

传统的庆祝方式仍然存在,但也融合了现代的元素。

例如,中秋节的诗歌朗诵和戏剧演出仍然是传统的文化表达方式。

此外,中秋节的烟花表演和舞龙舞狮等民间活动也十分受欢迎。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视频,与远方的亲友共同观赏月亮,传递节日的祝福。

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

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

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中秋节,又称为月圆节或团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月活动。

中秋节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是秋分后的第一个满月之夜,因此以月亮的圆缺来标志这一节日。

下面将分别介绍中秋节的由来和意义。

一、中秋节的由来据史书记载,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周朝。

周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强大王朝,国君人称周天子,庶民则称为民。

据说在这个时期,人们相信正月与正月之间的月亮会带来好运和丰收的象征。

因此,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夜晚的满月之时,人们会在户外举行盛大的祭月仪式,表达对月亮的敬意和感谢。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中秋节的重要仪式之一。

在唐朝时期,中秋节逐渐演变为一种庆祝丰收的节日。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举行皇帝主持的盛大宴会,以庆祝丰收的果实和美好的生活。

皇帝还会在宫廷的后花园里点燃蜡烛,点亮整个花园,并与大臣们一起赏月。

这个富丽堂皇的盛宴成为了中秋节的另一个重要特色。

二、中秋节的意义1. 团圆:中秋节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的时刻。

在过去,中国人由于各种原因常常分隔两地,团圆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温情时刻。

中秋节的到来让人们有机会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共度佳节。

无论是对于在外务工的农民工,还是远赴他国工作的华人来说,回家过中秋成为了他们渴望的梦想。

2. 传统美食:中秋节的美食也是这个节日的一大魅力。

在中秋节前夕,家庭主妇们会忙着制作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最具特色的食品之一,有各种口味和形状,最受欢迎的是传统的莲蓉和豆沙口味。

人们在赏月的时候品尝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3. 赏月:中秋节时,人们通常会到户外或山坡上赏月。

月亮的明亮和美丽与节日紧密相连。

赏月不仅仅是观赏月亮的美景,还包含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以及对亲人祝福的寄托。

4. 文化遗产: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代表之一,承载着浓厚的文化遗产。

在这一节日里,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舞龙舞狮、击鼓传花等。

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秋节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欢乐的时刻,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自豪感。

中秋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中秋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中秋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起源和由来

中秋节的起源和由来

中秋节的起源和由来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据传是为了纪念XXX奔月。

最早见于《周礼》的“中秋”一词,来自于古代历法中秋季的第二月叫XXX,而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因此称为“中秋”。

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也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故名“中秋节”。

此外,中秋节也因祈求团圆和相关俗活动而被称为“团圆节”、“女儿节”等。

在宋朝开始盛行,至明清时已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逐渐传到民间。

另一种说法是与农业生产有关,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还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XXX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XXX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

XXX年间,大将军XXX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俗。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进献大批美女以饼祝捷。

高祖XXX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XXX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总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代表着团圆、感恩和丰收。

无论起源如何,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记忆和文化传承。

南宋XXX的《梦粱录》中首次出现了“月饼”一词,但是对于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则要追溯到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到了清代,对月饼的记载变得更加丰富,制作也更加精细。

历史学家推断,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后来才传到民间。

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

”唐代时,中秋赏月和玩月非常流行,许多诗人的名篇都有XXX的诗句。

中秋节也开始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也记载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节的由来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

此外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至于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

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

饼中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径尺余,重有两斤。

”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及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工艺更新,风味更多,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传统。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