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常见病资料模板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常见病资料

中医妇科常见病资料

中医妇科常见病资料一:前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中医妇科常见病的详细信息,包括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等内容。

通过阅读本文档,您将了解到相关知识,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

二:月经失调1. 定义:指女性生殖系统功能紊乱导致月经周期异常或出血量不规律。

2. 临床表现:a) 原发性月经失调:初潮延迟超过16岁;闭经时间长达3个月以上;经期持续7天以上;间歇期少于21天或多于35天。

b) 继发性月经失调:曾有正常周期而后突然改变为上述情况。

3. 诊断方法:a) 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b) 血液检测(如雌激素水平);4. 治疗方案:根据具体原因选择针灸/艾灸治疗或草药内服外用。

三:子宫肌脂肪增生1. 定义:是由子宫壁内部平滑肌组成的非恶性肿瘤。

2. 临床表现:a) 压迫膀胱引起尿频、尿急;b) 引起盆腔压力感,导致性交时的不适;3. 诊断方法:a) 目视检查和触诊子宫大小及形态变化;b)超声波扫描以确定肌瘤位置和大小。

4. 治疗方案:中药治疗为主,可结合手术切除。

四:卵巢囊肿1. 定义:是指在女性卵巢内发生的液体包裹物或其他组织构成的良性增殖物。

2. 临床表现:a)月经紊乱(如闭经或异常出血等);b)下腹部隐约酸胀感或坠胀感;3.诊断方法:足够详细询问患者有关其周期情况,并进行妇科检查与B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

4.治疗方案:根据年龄,孕产史,家族遗传因素选择保守/手术处理.五:阴道霉菌感染1.定义:由念珠菌属真菌引起的阴道炎。

2.临床表现:a)白带增多,呈凝乳样或豆腐渣样;b)外阴及附近皮肤搔痒、灼热感等不适;3. 诊断方法:根据妇科检查和分泌物涂片镜检结果进行判断。

4. 治疗方案:中药口服/局部用药治疗。

六:宫颈息肉1.定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子宫颈损伤。

2.临床表现:家族遗传因素选择保留观察,如有异常出血需手术处理.3. 诊断方法:常规妇科内窥镜下直视与活组织学结合确立其是否为恶变前期改变.4 .治疗方案 :根据年龄孕产史家族遗传因素选择冷冻/电刨.本文档涉及附件:1) 相关医学资料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中医妇科门诊病历书写范文

中医妇科门诊病历书写范文

中医妇科门诊病历书写范文
病历姓名:李XX 性别:女年龄:38岁
门诊日期:2021年8月12日
主诉:月经不调、腹痛
现病史:患者近半年来月经周期不规律,时长不一,间歇腹痛。

每次经量中等,质地暗红色,不伴有明显血块。

腹痛部位在下腹部,呈持续性隐痛,疼痛程度可适度增加,无放射痛,无腹胀、乏力、纳差等不适症状。

既往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手术史等。

个人史:婚育史:已婚、生育两次,现无怀孕计划。

月经史:初潮14岁,周期不规律,一般为30-40天,经期5-7天,无
特殊异常。

曾有一次紧急避孕措施。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查体:神清,精神状态良好,一般情况可。

血压:
120/80mmHg,心率:76次/分钟。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
明显异常。

子宫大小正常,质地稍软,活动度尚可,无压痛。

双侧附件未扪及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月经不调、功能性腹痛
辅助检查:B超检查示:子宫大小正常,内膜厚度不均匀。

诊疗计划: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血瘀证。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方药:调理月经方加减。

方剂:柴胡调理汤
处方:柴胡12g,白芍12g,川芎9g,赤芍9g,丹参9g,当归9g,香附9g,郁金9g,人参9g,山楂9g,柴胡9g。

用法:一副煎服,每日一剂。

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注意饮食规律。

生活建议:增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

复诊日期:2021年8月25日,观察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医生签名:。

中医妇科住院病历范文

中医妇科住院病历范文

中医妇科住院病历范文.doc中医妇科住院病历范文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XXX- 年龄:XX岁- 性别:女- 就诊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主诉患者XX岁,因月经不调、腹痛等症状就诊。

主诉腹痛伴随于月经来潮前一周左右开始,疼痛为刀割样,经期过多,颜色深红,质地凝块,并伴有疲乏、腰酸等不适症状。

现病史患者于XX年XX月开始出现月经不调、腹痛等症状,每次月经周期延长至35-40天左右,经期为7-10天,颜色深红,质地凝块,但无明显恶臭或异味。

患者自行服用乌鸡白凤丸等中药缓解症状,但并未痊愈。

近3个月来症状加重,腹痛持续时间延长,经期过多,导致出现贫血状况。

既往史1. 无手术史;2. 无传染病史;3. 既往未曾患有妇科疾病;4. 曾因其他疾病在XX医院就诊,诊断为XX病,治愈出院。

个人史患者生活规律,有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惯。

曾有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

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患者精神状态好,面色稍苍白;- 体温:36.8°C;- 血压:120/80 mmHg;- 心率:80次/分;- 呼吸:18次/分;- 腹部触诊:腹软,无压痛、包块等异常。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降低,提示轻度贫血;- 彩色B超:子宫大小正常,无明显卵巢囊肿或其他异常。

诊断根据患者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轻度贫血。

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开具益母草、当归、熟地黄等中药,每日口服;2. 调整生活方式: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3.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摄取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猪肝、菠菜、红枣等。

随访计划1. 定期复诊:要求患者每月复诊一次,以便观察症状改善情况;2. 随访询问:每次复诊时询问患者是否有新的症状出现,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

注意事项- 避免寒冷刺激;- 遵医嘱进行治疗,不擅自更改药物剂量;-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以上是患者的中医妇科住院病历范文。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一、常见的妇科疾病1.月经不调:包括经期提前、延后、经量过多或过少等情况。

2.痛经:指月经期或经前期出现的腹痛、腰酸等不适症状。

3.子宫肌瘤:是指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肿块。

4.盆腔炎症: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以及盆腔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

5.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以外的其他位置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6.乳腺增生:是指乳腺组织部分或是全部肿胀增生,乳房出现肿块、胀痛等症状。

7.不孕症:是指夫妻双方在正常的性生活条件下一年内未能获得妊娠。

8.妊娠反应:是指孕妇在怀孕初期出现的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二、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认识1.月经不调: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肾气不足、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以调理气血、清理湿热、疏肝解郁为主。

2.痛经: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血不调、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痛经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3.子宫肌瘤:中医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不固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主要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4.盆腔炎症:中医认为盆腔炎症是由于湿热瘀滞、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盆腔炎症主要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

5.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6.乳腺增生:中医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主要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凉血通络为主。

7.不孕症:中医认为不孕症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不孕症主要以温补肾阳、调理气血、散瘀通络为主。

8.妊娠反应:中医认为妊娠反应是由于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妊娠反应主要以疏肝解郁、清理湿热、调理气血为主。

中医妇科门诊病历范文

中医妇科门诊病历范文

中医妇科门诊病历范文
病历。

患者姓名,李女士。

性别,女。

年龄,35岁。

职业,家庭主妇。

主诉,月经不调、经期腹痛。

现病史,患者自述月经不调已有3个月,经期腹痛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遂来就诊。

既往史,未发现有重大疾病史,无手术史,无药物过敏史。

个人史,平素体质较弱,易感冒,饮食规律,睡眠不足。

家族史,无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患者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辅助检查,血常规、B超、内分泌检查等。

诊断,中医诊断为月经不调、经期腹痛。

治疗方案,中药调理,针灸治疗。

处方,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茯苓、丹参等。

治疗过程,患者按时服用中药,每周接受一次针灸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月经恢复正常,经期腹痛明显减轻,头晕、乏力等症状消失。

随访,患者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症状。

总结,中医治疗妇科疾病有其独特优势,患者在配合下取得了良好疗效。

希望患者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复发。

医师签名,日期,20XX年X月X日。

以上是一份典型的中医妇科门诊病历范文,患者因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症状前来就诊,经过中医的治疗方案,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康复出院后也未见复发症状。

这充分展示了中医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也为其他患者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重视中医治疗,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早日康复。

妇科常见病中医药知识指导模板

妇科常见病中医药知识指导模板

妇科常见病中医药知识指导第一部分妇科疾病的中医治疗用药原则妇科疾病的治疗,也和其他临床各科一样,着重在调整全身功能,临证时必须运用四诊八纲认真地进行辨证分析,分清脏、腑、气、血、寒、热、虚、实,然后确定治疗原则。

妇女以血为主,血赖气行,脏腑是气血生化之源。

由于妇女生理上数伤于血,以致气分偏盛,性情易于波动,常影响于肝;饮食失调,忧思劳倦,易伤脾胃;素禀不足,早婚多产,房事不节,常损伤肾气。

因此,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导致冲任损伤,产生的经、带、胎、产、杂诸病,常用补肾滋肾、疏肝养肝、健脾和胃、调理气血诸法来调补冲任,这是妇科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同时,女性生殖道与外界相通,容易直接感受外邪,因此在妇科疾病治疗中除内治法外,还可以配合外治法,以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疗效。

一、补肾滋肾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

妇女发育到一定时期,肾气旺盛,天癸成熟,冲任通盛,才有月经和孕育的可能:若肾气不足,冲任亏损,就会发生经、带、胎、产、杂诸方面的疾病。

所以补肾滋肾是治疗妇科病的一个重要原则。

同样是早婚多产、房事不节,但由于体质的不同,有的损伤了肾气,有的损伤了肾阳,有的则损伤了肾阴,因此在运用补肾方法时,又有平补、温补、滋补之分。

(一)补肾益气肾气虚,冲任不固,导致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崩漏、胎动不安、子宫脱垂、不孕等疾病。

治疗宜平补肾气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大补元煎、固阴煎之类。

(二)滋肾益阴肾阴虚,冲任血少,或热伏冲任,导致月经先期、崩漏、闭经、不孕等疾病。

治疗宜滋肾益阴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补肾地黄丸之类。

(三)温肾助阳肾阳虚,冲任失于温煦,导致经、带、胎、产、杂诸病。

治疗宜温肾助阳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之类。

(四)温阳行水肾阳虚的进一步发展,常致气化失常,水湿内停,水湿下注冲任或泛溢肌肤,导致带下病、妊娠肿胀等疾病。

治疗宜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为主,常用的代表方剂如真武汤、五苓散之类。

中医妇科医案书写病例范文

中医妇科医案书写病例范文

中医妇科医案书写病例范文
这里提供一个中医妇科病例范文,供您参考:
中医妇科医案书写病例范文
一、病人基本情况
姓名:
年龄:35岁
职业:会计
婚姻:已婚
体系:汉族
二、主诉
1. 病史:月经异常3年余,月经量减轻,颜色淡薄。

2. 现症:月经来后5日量极轻,颜色较淡,浸透卫生巾不甚。

月经周期25-28天。

3. 伴随症状:月经前后腰背酸软无力;月经期易怒易哭;有时便秘。

三、体格检查
1. 精神面色正常;面色面淡,无毛质变化。

2. 体格检查:胸和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3. 下肢无水肿;阴道月经量极轻,质量透明稀薄;子宫大小正常弧度,质地,无异常感觉;双侧盆腔无积粘或结节触摸到。

四、辅助检查
1. 血常规:红细胞等指标在正常范围。

2. 生化常规: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在正常范围。

3. 甲状腺功能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在正常范围。

4. 子宫彩超:子宫体大小在正常范围,内膜厚度适中,双侧附件结构清晰,无明显异常。

五、结论
经查体和检查,诊断为:经期少弱,经期腰背酸软型中医阴虚型月经障碍。

六、治则
补阴养血主治,以中药作为基础方加减采取治疗。

以上是一个中医妇科病例的简单范文,包含了主要内容项和常见检查项目,供学习参考。

实际写作时需要根据不同病情进行具体个案描述。

中医妇科书写病例

中医妇科书写病例

中医妇科书写病例病例:月经不调导致的不孕问题标题:月经不调导致的不孕问题患者:李女士,35岁主诉:不孕5年,月经不调现病史:李女士结婚5年,一直未能怀孕。

她的月经周期不规律,经期不稳定,有时延长,有时提前,经量也较少。

她曾多次前往医院就诊,做过各种检查,结果均显示她的生殖系统功能正常,但未能找到具体原因。

既往史:无明显疾病史。

个人史:李女士生活作息规律,饮食习惯良好,体重正常,无吸烟和酗酒史。

家族史:无明显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李女士一般情况良好,体温、血压正常,无明显腹痛或不适。

辅助检查:1. 月经周期监测:连续三个月记录,显示月经周期在28-35天之间,但经期不稳定。

2. 宫腔镜检查:示子宫内膜正常,无明显异常。

3. 血液检查:显示女性激素水平正常,无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月经不调导致的不孕。

中医诊断:气血不调、肾阳虚。

治疗方案:1. 中药调理:根据李女士的病情特点,采用补气血、温肾阳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加味、右归丸等。

2. 饮食调理:建议李女士多摄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豆类、绿叶蔬菜、动物肝脏等,同时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3. 调整作息:建议李女士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4. 心理疏导:由于长期不孕的困扰,李女士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建议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随访计划:定期随访,观察月经情况的改善,同时了解李女士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治疗。

预后评估:根据李女士的年龄和病情,预后较好。

通过中医综合治疗,可以调理月经不调,恢复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提高怀孕的机会。

结论:李女士患有月经不调导致的不孕问题,中医诊断为气血不调、肾阳虚。

通过中药调理、饮食调理、作息调整和心理疏导等综合治疗,可以改善月经不调的情况,提高怀孕的机会。

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计划,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常见病资料一、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至10天,经期正常,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

(一)虚证(气虚)1、脾气虚证。

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补中益气汤加减。

2、肾气虚证。

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菟丝子、鹿胶、龟胶、牛膝。

加五味子、远志、人参。

(二)实证(实热)1、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两地汤:生地黄、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月经量少加山药、枸杞、首乌。

虚热重加龟板。

2、阳盛血热: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清经散。

牡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黄、青蒿、黄柏、茯苓。

月经过多者去茯苓、加地榆、茜草根。

经行腹痛加蒲黄、三七、五灵脂。

3、肝郁化热证。

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

经行不畅夹血块加泽兰、益母草。

二、月经后期:月经周期错后1周以上,甚至3至5月一行,经期正常,连续2个月月经周期以上者。

(一)虚证1、肾虚: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大补元煎:补气升陷、年老体虚。

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升麻、鹿角胶。

月经错后过久者加肉桂、牛膝温经活血、引血下行。

2、血虚:补血养营、益气调经。

八珍汤加五味子、黄芪、远志。

月经量少去五味子加丹参、鸡血藤。

3、虚寒证: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大营煎。

当归、熟地黄、枸杞、甘草、杜仲、牛膝、肉桂。

4、实寒证: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肉桂、吴茱萸、川芎、当归、白芍、牡丹皮、干姜、半夏、麦冬、人参、甘草、阿胶。

月经过少加牡丹皮、益母草、鸡血藤.(二)实证1、气滞血瘀:桃红四物汤。

小腹胀痛加延胡索、柴胡、枳壳、月经量少加鸡血藤。

2、痰湿证:苍附二陈汤。

加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提前7至10天或错后7至14天,经期正常,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

(一)虚证1、肾虚证:补益肾气、养血调经。

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菟丝子、鹿胶、龟胶、牛膝。

2、脾虚证: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

(二)实证1、肝郁证: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

夹有血块加泽兰、益母草。

有热加丹皮、栀子。

有肾虚加菟丝子、熟地黄、续断、女贞子。

四、月经过多:月经周期、经期正常,经量明显增多者。

(一)、虚证1、气虚证: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补中益气汤加减:升麻、黄芪、白术、生地黄、当归、白芍、牡蛎、海螵蛸、茜草根、续断、龙骨。

经行有血块加泽兰、三七、益母草。

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加地榆、槐花。

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3、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桃红四物汤加三七、茜草根、蒲黄。

经行腹痛加延胡索、香附等。

血瘀夹热,兼口渴便秘者加大黄、牡丹皮、黄芩、地榆。

五、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减少,不足2日,甚或点滴即净者。

(一)虚证1、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菟丝子、鹿胶、龟胶、牛膝。

肢体冷加肉桂、淫羊藿、人参。

夜尿频数加益智仁、桑螵蛸、金樱子。

2、血虚证:健脾益气、补血调经。

归脾汤。

心悸失眠加五味子、阿胶。

3、血寒证: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肉桂、吴茱萸、川芎、当归、白芍、牡丹皮、干姜、半夏、麦冬、人参、甘草、阿胶。

(二)实证血瘀证:活血化瘀、理气调经:桃红四物汤加青皮、木香、乌药、香附。

六、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超过7日以上,甚至2周方净者。

(一)虚证1、气虚证:补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加阿胶、艾叶、海螵蛸。

伴经行腹痛有血块加三七、茜草根。

失眠多梦加首乌、龙眼肉、熟地黄。

2、虚热证: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二至丸加生地黄、牡丹皮。

白芍、玄参、黄柏、地骨皮。

(二)实证血瘀证:活血祛瘀、固冲调经。

桃红四物汤加泽兰、牡丹皮、杜仲、秦艽。

七、经期间出血: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两次月经之间、发生周期性出血者。

(一)虚证1、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知柏地黄丸。

出血期加旱莲草、地榆、三七。

2、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归脾汤。

(二)实证1、湿热证:清热除湿、凉血止血。

清肝止淋汤去阿胶、大枣加地榆、茯苓。

白芍、生地黄、当归、阿胶、牡丹皮、黄柏、牛膝、香附、大枣、甘草。

在出血期去牛膝、香附、当归加茜草根、海螵蛸。

2、血瘀证:活血化瘀、理血调经。

桃红四物汤,在出血期间去赤芍、当归,加三七、蒲黄。

夹热者加黄柏、知母。

八、崩漏:经血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沥血不断者。

(一)虚证1、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菟丝子、鹿胶、龟胶、牛膝。

去牛膝加女贞子、旱莲草、地榆。

2、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右归丸:熟地、山茱萸、山药、当归、枸杞、鹿胶、杜仲、菟丝子。

加艾叶、补骨脂。

3、脾虚证: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固冲汤:白术、黄芪、龙骨、牡蛎、白芍、山茱萸、茜草根、五倍子、海螵蛸。

久漏不止加藕节、蒲黄。

出血多加人参、升麻。

(二)实证1、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加地榆、槐花。

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肝郁化火者加丹栀逍遥散。

2、血瘀证:桃红四物汤加艾叶、三七、丹皮、阿胶、龙骨、牡蛎、海螵蛸、蒲黄、五灵脂。

九、闭经:月经未来潮,或月经来潮后中断6个月以上者。

(一)虚证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加丹参、牛膝。

闭经日久,畏寒肢冷甚者加菟丝子、肉桂。

2、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养血调经。

左归丸: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菟丝子、鹿胶、龟胶、牛膝。

3、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养血调经。

右归丸:熟地、山茱萸、山药、当归、枸杞、鹿胶、杜仲、菟丝子。

加五味子、女贞子、淫羊藿。

4、脾虚证:健脾益气、养血调经。

参苓白术散加当归、牛膝。

5、血虚证:补血养血、活血调经。

归脾汤。

加鸡内金、鸡血藤。

(二)实证1、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祛瘀通经。

桃红四物汤加枳壳、五灵脂、乌药、香附、丹皮。

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温经汤:肉桂、吴茱萸、川芎、当归、白芍、牡丹皮、干姜、半夏、麦冬、人参、甘草、阿胶。

3、痰湿阻滞证:豁痰除湿、活血调经。

苍附导痰汤加当归、川芎。

肢体浮肿明显者加泽兰、益母草、泽泻。

腰膝酸软加续断、菟丝子、杜仲。

十、痛经:在经期或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者剧痛晕厥者(实证着重经前5-10天以疏通气血为主,虚证着重在行经末期和经后3-7天养血益精为主)。

(一)虚证1、肾虚证:补肾填精、养血调经。

调肝汤。

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天、山药、阿胶、甘草。

腰骶疼痛加杜仲、桑寄生、枸杞。

2、气血虚弱证:黄芪建中汤加当归、党参。

(二)实证1、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桃红四物汤加延胡索、香附、蒲黄、艾叶、川楝子。

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温经汤:肉桂、吴茱萸、川芎、当归、白芍、牡丹皮、干姜、半夏、麦冬、人参、甘草、阿胶。

加延胡索、小茴香。

3、湿热蕴结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桃红四物汤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莪术、香附、延胡索、丹皮、黄连。

十一、更年期综合症。

绝经前后,出现烘然而热,面赤汗出、烦躁易怒,失眠健忘,精神倦怠、头晕目眩,耳鸣心悸、腰背酸痛或伴月经混乱等绝经有关的症状。

1、肾阴虚证:六味地黄丸加龟胶、牡蛎、石决明。

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至心肾不交,用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柏子仁、麦冬、天冬、生地黄、当归、党参、太子参、沙参、桔梗、朱砂、远志、茯苓、甘草。

2、肾阳虚:右归丸:熟地、山茱萸、山药、当归、枸杞、鹿胶、杜仲、菟丝子。

加二至丸、二仙汤加巴戟天、知母、黄柏。

十二、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异常。

(一)虚证1、脾阳虚证。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完带汤:白术、苍术、陈皮、柴胡、白芍、车前子、人参、山药、甘草、荆芥、甘草。

腰痛加杜仲、菟丝子、续断。

若带下日久,加芡实、龙骨、牡蛎、海螵蛸、金樱子。

脾虚湿郁化热,带下色黄粘稠,以健脾祛湿、清热止带。

用易黄汤。

黄柏、白果、山药、车前仁、芡实。

2、肾阳虚证。

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右归丸:熟地、山茱萸、山药、当归、枸杞、鹿胶、杜仲、菟丝子。

加桑螵蛸、金樱子、肉苁蓉、白蒺藜、肉桂。

3、阴虚夹湿。

滋阴益肾、清热祛湿。

知柏地黄丸加芡实、金樱子。

(二)实证1、湿热带下证。

清热利湿止带。

止带方。

茯苓、猪苓、车前仁、泽泻、茵陈、赤药、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若肝胆湿热用龙胆泻肝汤。

湿浊偏甚者加萆薢渗湿汤:萆薢、薏苡仁、黄柏、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2、湿毒蕴结证:清热利湿解毒。

五味消毒饮:银花、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

加土茯苓、薏苡仁。

十三、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证:益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加阿胶、艾叶、海螵蛸。

肝肾不足加菟丝子、金樱子、续断、巴戟天。

2、血热证:益阴清热、凉血活血。

保阴煎加地榆、槐花。

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3、血瘀证:活血化瘀、理血归经。

生化汤加益母草、茜草、三七。

十四、缺乳1、虚弱证:补气养血、左以通乳。

通乳丹:人参、黄芪、当归、麦冬、木通、桔梗、猪蹄。

2、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活络通乳。

下乳涌泉散。

当归、川芎、天花粉、白芍、生地黄、柴胡、青皮、漏芦、桔梗、通草、白芷、甲珠、王不留行、甘草。

十五、不孕症(一)虚证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

毓麟珠:人参、白术、白芍、川芎、甘草、当归、熟地黄、菟丝子、鹿胶、杜仲。

2、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

养精种玉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山茱萸。

3、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

温胞饮:巴戟天、菟丝子、肉桂、附子、杜仲、白术、山药、芡实、人参、补骨脂。

(二)实证1、肝郁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

开郁种玉汤:当归、白芍、白术、茯苓、丹皮、香附、天花粉。

2、痰湿证:燥湿化痰、理气调经。

苍附导痰汤。

3、血瘀证:活血化瘀、温经通络。

桃红四物汤和失笑散加肉桂、延胡索。

十六、慢性盆腔炎(一)虚证1、肾虚淤滞证:补益肝肾、和营祛瘀。

左归丸加味: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菟丝子、鹿胶、龟胶、牛膝加丹参、白芍、鸡血藤。

2、气虚血瘀证:益气化瘀、养血止痛。

参苓白术散和桃红四物汤。

(二)实证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祛瘀止痛。

银甲方:金银花、鳖甲、连翘、升麻、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蒲黄、大青叶、茵陈、桔梗、琥珀。

2、气滞血瘀证:调气活血、消散瘀结。

桃红四物汤加香附、延胡索、乌药、失笑散、丹皮、枳壳。

3、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