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
三现主义

精益管理的“三现主义”三现主义是指现实、现地、现物,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做任何决定都要以事实为依据,要了解你要从事事情的目的,不要急于对事件做结论,从现实中大量地搜集与之相关的现状和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精益管理的工具,对掌握的现状和事实做深入的分析,从中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
比如我们公司一直都有混凝土供应的及时性被投诉,这就要求我们对混凝土供应的相关的岗位和相关的人员做实地的调查,到各个相关的岗位上投入一定的时间去了解他们的实际工作现状并对调查的情况做充分的记录,对相关的人、机、料、法、环做深入的了解。
那怕是很微小的影响因素,经过一定时间的累积,也会对事情的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了解的现状要真实,具体、深入,途径是多种多样,只要现状有足够的充分,就能找出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摆脱以往经验主义的观念的束缚,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同一个问题,才能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征求来自不同阶层的意见和建议,从不同层次,不同的观念的人群中收集不同的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运用头脑风暴来挖掘要因,因为经验主义往往会使我们片面的看待问题,或作出片面的结论,丰田的领导人大野耐一所提倡的现地现物是根据亲自证实的资料来思考与陈述,不带任何成见地到现场实地地观察生产状况,对每件事、每个问题重复问五个“为什么”。
这就是教会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多思考,多分析,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做科学的探讨,才能不断的改善持续进步。
“大野圈圈”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彻底地了解事实,就要在工作场所画个圈圈,站在圈内观看作业现场达8个小时以上,并自行思考,对看到的东西进行质疑、分析和评估,这就是深入观察的效能,他能使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从事实出发,对所有的问题能客观地看待,不会主观地推断和评估,对所发生的问题一定要刨根问底,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这就是精益管理的精髓所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指,在处理问题、制定计划、开展工作等方面,必须始终紧密围绕实际情况进行,以实际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从而实现最终目标。
具体来看,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 实事求是。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实际情况,真实反映问题的本质和矛盾所在。
只有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才能确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和工作思路。
2. 问题导向。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分析问题的原因、性质、规律,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只有把握了问题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才能在实践中把问题解决好。
3. 实践检验。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工作成果。
只有在实践中探索和实验,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不断取得成果和进步。
4. 探索创新。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探索创新,不断寻求新的经验和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改进工作方式、开创工作新局面。
总之,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发挥
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坚持不懈地探索寻求实践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提高工作的实效。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
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第一,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第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第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
它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指的是将问题的解决方法、决策的方向等,基于对实际情况的观察、分析和认知。
它强调将问题的解决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基于主观臆断或理论虚构。
同时,也要求我们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而不是片面和主观的认知。
这一哲学依据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以实际为依据。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应该建立在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之上,不能脱离实际进行思考和决策。
只有通过准确观察、分析和了解实际情况,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 问题的解决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即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避免片面和主观臆断的倾向。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尽量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地评估和判断,避免主观偏见的干扰。
3. 了解实际情况要全面、客观。
全面指的是对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了解,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客观指的是以事实为依据,不受主观情绪和偏见的干扰。
只有全面客观地了解实际情况,才能有力地指导问题的解决和决策的制定。
4. 实际出发要注重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验证,才能确认理论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因此,在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下,我们要注重实践,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思路和行动,使其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和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是建立在对实际情况的观察、分析和认知之上的,要求我们将问题的解决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之上,并强调全面客观地了解实际情况,注重实践的验证和修正。
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第十八课课时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

课时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核心考点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前提条件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提醒目的性侧重于行动目标、方式和步骤的确定;自觉选择性强调认识对象的选择;能动创造性则突出反映的程度(现象与本质)和时间跨度(过去、当前和未来)。
归纳提升正确区分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内涵不同性质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想”“做”“精神状态”联系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影响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3)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提醒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方法论是指在处理问题、解决困难、制定方案或开展工作时,必须以实际情况为基础,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分析、决策和行动。
这一方法论强调要全面了解和客观评估当前的现实状况,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解决的关键环节。
在提出目标和制定计划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要求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和难题,并在确保实施可行性的前提下确定目标和方案。
同时,要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并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要求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同时,要注重实践的结果和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总的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是一种科学、务实的工作方法,它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和开展工作时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分析、决策和行动。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取得实际成效。
正确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正确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哲学常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必须弄清楚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实事求是,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②哲学依据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于人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反对主观主义。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改变规律,但人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这就要求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解放思想,把二者统—起来。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特殊性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形式主义的“一风吹”、“一刀切”。
③表述的角度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从唯物主义的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强调想问题、办事情应从客观实际出发,主观应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
“实事求是”是从唯物论客观规律的角度出发,强调入们不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且应更进一步从客观实际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则之一。
首先,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出发点,而不是以主观臆断或个人经验为出发点。
在哲学上,这意味着要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人的主观意识或精神世界为研究对象。
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其次,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调查研究、观察和分析,以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只有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实践观的重要体现。
最后,一切从实际出发还要求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时,要有全局意识和战略眼光,既要看到局部的情况,也要看到整体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
因此,可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则之一,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为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自量力1
不自量力2
不自量力3
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 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邯郸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 有一天,一个燕国的青年到邯郸来办事。 他身背一个小小的铺盖卷,风尘仆仆地在大街上走着。 走着走着忽然站住了,他发现邯郸人走路和燕国人走路不一样。 邯郸人走路,有的悠闲、潇洒,有的矫健、飘逸。 迈步、抬手都显得那么好看,姿势也很美。 看了一会儿,他也学着走。可是,刚走两步就觉得那么别扭, 腿也有点迈不开了。他下定决心:不管花多少时间, 一定要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这则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个燕国青年不从实际出发, 生搬硬套,教条主义的错误。走路的姿势,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男人和女人是各不相同的, 即使是同胞兄弟走路也不尽然一样, 这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姿势, 不是照搬照抄便可以学到的。 燕国青年不了解,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的规律性, 更不应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母鸡下蛋
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一只母鸡, 他非常关心这只母鸡每天下蛋的情况, 渴望这只母鸡下更多的蛋。 心急的主人就开始想办法。 他想,如果多喂食物给母鸡,那么它就能下更多的蛋。 于是,他每天给母鸡比过去多一倍的食物。 结果,这只母鸡并没有多下蛋。主人没有气馁, 认为一定是给母鸡喂的食物还不够。 于是他又增加喂食的分量,结果, 这只母鸡长得太肥胖,再也不下蛋了。
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 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 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实际
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过去、现 在和未来?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1.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 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莱布尼兹有一天同国王谈论哲 学。莱布尼兹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 马上命人在花园里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是被莱布尼兹挑 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何止是树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是完 全相同的。即使是孪生兄弟,也有差异。有一个作家说过:“世界 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 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这个作家这样说的是有道理的,世界 上的事物和现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千姿百态。莱布尼兹对国 王说世界上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后,他又继续说世界上没 有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东西。国王又不信,马上要人在花园里找两 片完全不同的树叶。结果总被莱布尼兹指出它们之间的相同地方。
他实在呆不下去,盘缠钱已花光,该办的事却没办成, 只好打点行装返回燕国。 回家的路上,他还想照着邯郸人走路的架势走,但是一 脚高,一脚低,一脚慢,磕磕绊绊,走了不到十里地不 知摔了多少跤。他无可奈何地叹口气说:“算了,照原 来的走法回去再说吧!”可是,刚想按自己原来走路的 样子走,就又是一跟头!怎么回事?坏了,他已经忘记 自己原来是怎样走的了!他只好连滚带爬地回到家。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爱的秘诀: 记者:“请问你们夫妻为什么能相处得这么久?” 救火员:“我们不让星星之火酿成燎原之势。” 木匠:“基础稳固是最重要的。” 老师:“彼此还在研究及了解对方。” 出版商:“我们把彼此的优点做了最精确的拷贝。” 电器工:“时而会有火花,但我们接了安全地线。” 旅馆老板:“温暖的环境,愉悦的气氛,注重私密性。” 牙医:“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及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一个动人的微笑。” 药剂师:“爱是万灵药。” 货车司机:“经常想到,不能成为好伙伴,这段行程会变得艰辛孤独而遥远。” 邮递员:“勤于做沟通工作。”
情况不同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小猪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 绵羊和乳牛讨厌小猪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 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 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 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 不从实际出发,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 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 因此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 而应要有关怀、了解的心情。
一只山羊 清晨,一只山羊在栅栏外徘徊,它想吃栅栏里的白菜, 可是进不去。这时,太阳东升斜照大地, 在不经意中,山羊看见了自己被太阳拖得很长很长的影子。 它想:我如此高大,肯定能吃到树上的果子, 吃不吃这白菜又有什么关系呢? 于是,它朝果园奔去。到果园时已是正午, 太阳当顶,此时,山羊的影子变成了很小的一团, 山羊就叹道:“哎,原来我这么矮小, 是吃不到树上的果子的,还是回去吃白菜好了!” 于是,它又折身往回跑。到栅栏外时, 太阳已经偏西,它的影子重新又变得很长很长。 山羊非常懊恼:“干嘛非要回来呢? 凭我这么大的个子,吃树上的果子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启示:成功,除了需要“努力”以外,更需要“方向”, 很多人会选择不断地换跑道、换环境、 换工作或是拼命地劳碌奔波, 有时不妨暂时放慢脚步,想一想:这条路真的是我“想”走的吗? 真的是我“该”走的吗?真的是我“适合”走的吗? 如果走错了,甚至走反了方向,不但到不了目的地, 反而会离你的理想与抱负越来越远,甚至一败涂地。 在这个脚步急促的时代,期待你我的都是一个忙而不“茫”, 忙而不“盲”的现代人。
谁耍谁 星期天,妈妈带着明明去动物园看猴子。 妈妈手里的一块水果糖往高处一抛,扔进猴笼, 一只老猴子飞起一跳接住糖块,然后剥开来吃。 妈妈又拿出一切从严粒花生,往高处一抛, 老猴子又是一个飞跃。 明明问妈妈:“为什么要把糖果扔那么高, 放在地上不是一样吗?”妈妈说:“孩子, 妈妈不往高处抛,猴子会跳吗? 你看猴子跳得多好看!这叫‘人耍猴’。”
一书, 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东家的岳母死了,全家准备前去祭奠, 并请私塾先生给撰写一篇祭文。 私塾先生糊里糊涂, 按照古书误抄了一篇祭岳父的文章,交给了东家。 东家人看出了祭文的错误,责怪私塾先生太马虎, 但私塾先生固执地说:“古书上写的都是判定过的, 怎么会错呢?只怕是他家死错了人吧!”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 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 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 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 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 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 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 了秃鹰的叫声,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 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 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 报仇!”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根据这个原理,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 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 观的根本要求。 从实际出发的反面,就是从主观出发。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 上述故事中的私塾先生不从客观实际出发, 只从抽象的教条和本本出发,照搬照抄,犯了教条主 义的错误, 所以在实践中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以至 闹出笑话。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三、人生选择的多样性和可能性 四、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 人生道路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 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 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 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第二天,他草草梳洗之后,就急急忙忙来到街上, 仔细打量过往行人,还跟在人家后头,人家抬腿他抬腿, 人家甩手他也甩手,可是,他总是跟不上。因为,他一看人 家抬腿, 就学着人家悠闲的样子把腿一抬,可是他的腿还没有抬到适 当的高度, 人家已经迈出另一条腿了,他就赶紧快迈另一条腿。 结果弄成一条腿慢慢抬,一条腿又急急地往上跟, 这样一来可热闹了,没有走两三步就摔了一个嘴啃泥。 他一天天地学,一天比一天摔得更狼狈。 斗转星移。学了多少天,他自己也弄不清。 不过,他倒是出了名,邯郸人说:“有一个燕国的疯子, 天天跟在人后边,走路怪模怪样的……。” 这以后,人们只要一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开了。
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先看一个成语: 郑人买履
《韩非子》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国有个人, 准备到集市上买一双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 随手把量好的尺寸丢在了座位上,出门时却忘记了带尺寸。 来到集市上,挑好了鞋子,伸手一摸,这才想起来, 说:“我忘记带脚的尺寸了”。 于是,他急忙回家去取。 等他再赶回来的时候, 集市已经散了,卖鞋子的人已经离去, 这时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三个书生
有三个书生,同坐一条船,突然, 船漏了一个洞,水漏渗进来。 第一个书生说:“我们把船扣过去,把水倒了。 第二个书生说:“我们再凿一个洞,让进来的水流出去。” 第三个书生说:“别动,这一定有鬼, 人家都是水往下漏,而这怎么水往上漏?” 过了会儿,船沉了。。。
另外,从不同的实际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郑人买履,只相信尺码,不相信实际, 这种观点和做法属于唯心主义哲学。 在这里,郑人的脚属于客观实际,也就是属于物质的范畴。 而依据脚量出的尺码是属于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而唯心主义者恰恰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这种观点,在理论上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郑人买不到鞋子,空跑了两趟,便是明证。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 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 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 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 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 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 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 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 牛应声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