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
如何用天干地支计算年月日时

如何用天干地支计算年月日时如何用天干地支计算年月日时?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
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
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
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
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
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
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年的表现方式相传自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残片。
1.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12345678910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123456789101112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
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
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
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编辑本段]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2345678910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11121314151617181920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21222324252627282930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31323334353637383940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41424344454647484950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51525354555657585960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编辑本段]结合实际了解“十二地支”1.用十二种动物分别与十二地支相配成为“十二生肖年”。
12天干地支

12天干地支“12天干地支”,又称“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一种古老的纪年方式,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代。
它据说是由商代皇帝敬六出祖尧所创,他将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分别用天干象形文字来称呼,每月再以元、辰、寅、卯、艮、癸、甲、乙、丙、丁、戊、己地支来称呼。
“12天干地支”的纪年法,把以“子月”开始的一年分成了十二个月,每个月又以天干地支来命名,其中,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十个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月由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组成,一年也就是一个由十二个天干地支组成的循环。
按照“12天干地支”纪年法,一个月应该有24天,但实际上是29或30天,因此,商代皇帝将一年分成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又分成三个月。
这里的月份和季度都是根据每个月月圆月缺的情况来设置的,而每一个季度里又有“大月”和“小月”之分。
考虑到每月有29或30天的情况,商代皇帝采取了“十一进而十二减”的办法,将每个季度的月份以11天的间隔排列,使得季度的天数接近日历上的90天,以配合一年中的节气。
从古至今,“12天干地支”纪年法仍在使用。
今天,它仍被广泛的用于纪念活动和传统节日,比如上海著名的“上海十月十三”节日便是以此来祭祀上海城隍爷十月十三日诞辰。
此外,用12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在中国东方文化中经常被用来描绘时间,比如运动健将历史,百家史等。
说到“12天干地支”,要补充的是,它的纪年系统仅作为中国的一种历法使用,它并不能纪录精确的日期,因此,它并未被广泛应用到其他国家,而在中国大陆,它也在被取代。
“12天干地支”纪元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东方文化留下了深远的足迹。
尽管它正在被取代,但它依然是中国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常用的干支纪年表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传统纪年法依旧沿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
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汉成帝末年,通行于东汉以后。
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
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
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
此时,干支纪年也有使用,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
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由此知,西汉时期的干支纪年存在与太岁纪年转换的一些混乱。
到东汉时,历学者没用超辰法。
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
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日的表现方式相传自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残片。
1.天干(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
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
(庚)更也,秋收而待来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
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
(壬)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
(癸)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
(丑)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
历史常识汇总之天干地支、谥号庙号等

一、古代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1)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2)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会出现奇偶相组合的现象。
(3)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提示]历史命题中常考的是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较为简便的换算方法是: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 5 6 7 8 9 0 1 2 3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依次类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示例]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构成了干支纪年法。
比如1901年为辛丑年,1911年为辛亥年,1951年为辛卯年。
辛亥革命诞辰100周年即2011年的时候,天干地支相配应为()A.辛亥 B.甲子C.乙卯D.辛卯[解析]中国古代历法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的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60年又回到甲子、乙丑等。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51年是辛卯年,60年后的2011年也应该是辛卯年,而辛亥革命100周年正好是2011年。
[答案] D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有时,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的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示例]学习历史必然会涉及历史时间,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秦朝建立于公元前三世纪晚期②民国26年全面抗战开始③康熙五十年是康熙皇帝五十岁那年④中国近代史开端是庚子年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三世纪晚期;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民国纪年+1911=公元纪年(民国26年+1911=1937年),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1938年-1911=民国27年);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1840年是庚子年。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是指中国纪年历法,自上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干支纪年以每年以立春进入下一年。
起源:干支纪年可对历史时间上推下推、顺推逆推,以致无穷。
但也确有人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个开辟天地的起点。
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
实际是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以后。
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已用干支纪年。
其实,是岁星纪年,采用岁阳岁阴结合以纪年。
岁阳: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
岁阴: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如“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岁星是颗真实的天体所以用岁星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
木星(即岁星)11.862年绕太阳一周,所以岁星约85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刘歆提出)。
此时,干支纪年也有使用,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
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由此知,西汉时期的干支纪年存在与太岁纪年转换的一些混乱。
到东汉时,历学者没用超辰法。
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
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下去。
因此,东汉人以此用干支与岁星纪年对应进行了了前推,以至于有了我们的历史年表。
天干:(甲)像草木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
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
乙者轧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
(丁)壮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
古代纪年法、天干地支、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PPT课件

第7位是庚,即天干为庚;
地支算法: 2010-3=2007, 2007/12=167余3, 3对应地支
第3位是寅,即地支为寅;
2021
6
2021
7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 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 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 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 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 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0218ຫໍສະໝຸດ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 “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 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 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2021
9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廿:niàn 二十)
2021
10
十二时辰
2021
3
中国人的十二属相
2021
4
十二生肖
2021
5
天干地支算法
1. 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 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
2. 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 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
例1. 我们以2010年为例;
天干算法: 2010-3=2007, 2007/10=200余7, 7对应天干
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的年次年号汉武帝干支纪年法干支纪日法初一朔十五望十六既望最后一天晦20213
中国天干地支与纪年纪月纪日法

中国天干地支与纪年纪月纪日法干支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1 2 3 4 5 6 7 8 9 10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纪年法古代( 1)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
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
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例、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A.己亥年B.庚子年C.辛丑年D.壬寅年选B(2)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左传。
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 (3)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
干支纪时法(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纪年。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传统纪年法依旧沿用干支纪年。
天干地支五行对照表天干、地支与五行的对应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阳阴水土木木土火火土金金土水年的干支对应数字:1、2、3、4、5、6、7、8、9、0相应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对应数字:1、2、3、4、5、6、7、8、9、10、11、0相应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公元年份-3,除以10得余数可得天干,如1984年,(1984-3)|10=1所以天干为甲;公元年份-3,除以12得余数可得地支,如1984年,(1984-3)|12=1所以地支为子;所以公元1984年为甲子年。
月的干支月的地支是固定不变的:正月是寅,二月是卯,三月是子,依次类推.....月的天干记忆比较简单,只要在你年干的基础上记住几句歌诀就可以了:甲己之年丙做首;乙庚之年卯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流行;还有戊癸何方觅,甲定之上好追求。
意思就是说,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
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
有表如下:年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甲、巳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乙、庚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丙、辛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丁、壬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戊、癸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乙丑(注意:农历的闰月是不记干支的)日的干支我们都知道,日的干支,甲子为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
天干地支纪年法同时可纪年、月、日、时,分别称为“年柱、月柱、日柱、时柱”。
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是先贤们智慧的结晶。
天干地支纪表我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mǎo)、辰、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
十二地支又与十二生肖对应: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所以10位天干和12位地支相搭配(奇数位配奇数位,偶数位配偶数位),最小可组成60位,由此形成了六十个干支,称为“六十干支”,又因以甲子开头而又称“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即1. 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 10.癸酉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后来六十甲子被用以记录时间,即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其中纪年法使用最广泛,如今仍然是我国夏历(农历)的纪年方法,即“干支纪年法”,称为农历(夏历)某某干支年,农历年与公历年并不重合,如2013年是农历癸巳年(西元2013年2月10日春节至2014年1月30日除夕)。
至于干支年的起点,有立春与春节两种用法:一、民用历中,习惯一个整年(12或13个朔望月)用一个干支,过了春节,年干支和生肖便更替。
二、纯干支历(以二十四节气定序的纯阳历)中,年、月分别独立,一年(岁)并不包含整数个月(阴历月)。
日起于时(夜半子时),月起于节(当月节气准确时刻),年起于节(立春节气准确时刻),即一天(日)从夜半子时开始;一个干支月从从当月节气(狭义的十二节气)准确时刻开始,各月节气如下(括号内为当月地支):1.正月(寅)立春2.二月(卯)惊蛰3.三月(辰)清明4.四月(巳)立夏5.五月(午)芒种6.六月(未)小暑7.七月(申)立秋8.八月(酉)白露9.九月(戌)寒露10. 十月(亥)立冬11. 十一月(子)大雪12. 十二月(丑)小寒一个干支年(岁)从寅月起点-立春准确时刻开始,如2012年壬辰(龙)年始于2012年2月4日12时33分立春(时刻)。
2干支纪时法的换算干支纪年第一种算法: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不同资料算法有所差异,有的给出公式,但本质上是一回事。
这里介绍一种简易直观的算法。
首先给每个天干、地支一个编号,从头以4开始循序排下去,天干10后接1,地支12后接1。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再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除不尽的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这样就得到了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
如2003年,其尾数为3,对应的天干为“癸”;以12除2003得166,余数为11,对应的地支为未。
于是2003年的干支纪年为“癸未”年。
注意这是指2003年立春之后,立春之前应是“壬午”年。
赵达先生在“祭文”中指出的时间是“癸未清明”,清明是立春之后的第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所以赵先生说岁在癸未,而非壬午。
第二种算法:1. 天干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天干所对应的位数;2. 地支算法:用公元纪年数减3,除以12(不管商数)所得余数,就是地支所对应的位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例1. 我们以2010年为例;天干算法: 2010-3=2007, 2007/10=200余7, 7对应天干第7位是庚,即天干为庚;地支算法: 2010-3=2007, 2007/12=167余3, 3对应地支第3位是寅,即地支为寅;综上公元2010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为庚寅年。
为使各位信任此算法,本人再举一例来说明:例2. 我们再以1987年为例;天干算法: 1987-3=1984, 1984/10=198余4, 4对应天干第4位是丁,即天干为丁;地支算法: 1987-3=1984, 1984/12=165余4, 4对应地支第4位是卯,即地支为卯;综上公元1987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为丁卯年。
第三种算法: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4 5 6 7 8 9 10 1 2 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
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
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再如:公元1861年用尾数1查天干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数为1,再用余数1查找地支为“酉”。
那么,公元1861年则为农历辛酉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1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12位“申”。
如:公元120年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12位“申”。
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
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
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
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
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
公元12年则为壬申年。
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7 6 5 4 3 2 1 10 9 8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具体换算方法同一如:公元前155年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 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
那么,该年则为丙戌年。
公元前8年则为癸丑年。
注意:农历干支年与公历公元年年并不完全重合,如2013年是农历癸巳年(西元2013年2月10日春节至2014年1月30日除夕)。
干支纪月干支纪月时,每个地支对应二十四节气自某节气(非中气)至下一个节气,以交节时间决定起始的一个月期间,不是农历某月初一至月底。
许多历书注明某农历月对应某干支,只是近似而非全等对应。
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大致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大致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大致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大致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大致为甲寅。
依照正月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
60个月合5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癸丑年(公元53年)冬至月(大雪至小寒的月份,近似农历十一月)就是“甲子月”。
有歌诀为证: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月地支节气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甲或己年乙或庚年丙或辛年丁或壬年戊或癸年寅月立春—惊蛰雨水正月 2月丙寅月戊寅月庚寅月壬寅月甲寅月卯月惊蛰—清明春分二月 3月丁卯月己卯月辛卯月癸卯月乙卯月辰月清明—立夏谷雨三月 4月戊辰月庚辰月壬辰月甲辰月丙辰月巳月立夏—芒种小满四月 5月己巳月辛巳月癸巳月乙巳月丁巳月午月芒种—小暑夏至五月 6月庚午月壬午月甲午月丙午月戊午月未月小暑—立秋大暑六月 7月辛未月癸未月乙未月丁未月己未月申月立秋—白露处暑七月 8月壬申月甲申月丙申月戊申月庚申月酉月白露—寒露秋分八月 9月癸酉月乙酉月丁酉月己酉月辛酉月戌月寒露—立冬霜降九月 10月甲戌月丙戌月戊戌月庚戌月壬戌月亥月立冬—大雪小雪十月 11月乙亥月丁亥月己亥月辛亥月癸亥月子月大雪—小寒冬至十一月 12月丙子月戊子月庚子月壬子月甲子月丑月小寒—立春大寒十二月 1月丁丑月己丑月辛丑月癸丑月乙丑月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
推算实例:2004年大致是农历甲申年。
那次甲申年自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起,至2005年2月4日1时43分立春止。
这里的时刻是东经120度标准时。
丙寅月,2004年2月4日19时56分立春~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雨水丁卯月,2004年3月5日13时56分惊蛰~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春分戊辰月,2004年4月4日18时43分清明~2004年5月5日12时2分谷雨己巳月,2004年5月5日12时2分立夏~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小满庚午月,2004年6月5日16时14分芒种~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夏至辛未月,2004年7月7日2时31分小暑~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大暑壬申月,2004年8月7日12时20分立秋~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处暑癸酉月,2004年9月7日15时13分白露~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秋分甲戌月,2004年10月8日6时49分寒露~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霜降乙亥月,2004年11月7日9时59分立冬~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小雪丙子月,2004年12月7日2时49分大雪~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冬至丁丑月,2005年1月5日14时3分小寒~2005年2月4日1时43分大寒干支纪日干支纪日,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
确定的文献指出干支纪日始于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二月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