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实现途径分析_郑克岭

合集下载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研究——以南都公益基金会为例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研究——以南都公益基金会为例

目录1绪论 (1)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1研究背景 (1)1.1.2研究意义 (1)1.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2.1国外研究现状 (2)1.2.2国内研究现状 (3)1.2.3文献述评 (3)1.3研究方法与思路 (4)1.3.1研究方法 (4)1.3.2研究思路 (4)2概念界定及现状分析 (4)2.1概念界定 (4)2.1.1非政府组织 (4)2.1.2公共服务 (5)2.2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分析 (5)2.2.1组织数量剧增 (5)2.2.2活动领域广泛 (6)2.2.3组织影响力 (7)3南都公益基金会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个案分析 (7)3.1南都公益基金会简介 (8)3.1.1南都公益基金会发展概况 (8)3.1.2基金会的组织架构、供给现状及筹资方式 (8)3.2基金会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现状 (10)3.2.1基金会的发展成果 (10)3.2.2基金会面临的挑战 (11)4南都公益基金会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12)4.1慈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 (12)4.2公信力的影响 (13)4.3人才短缺 (13)5完善南都公益基金会公共服务供给的对策及建议 (14)5.1共同建设慈善基础设施 (14)5.2加强公信力建设 (14)5.3引进人才 (15)6结论 (15)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研究——以南都公益基金会为例摘要:在提供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出现了双重失灵,非政府组织的出现正好弥补了两者在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满足大部分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论文以南都公益基金会为例,主要研究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服务在供给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在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中,基金会还是会有余心而力不足的情况,面对基金会所存在的问题,如艰巨的慈善基础设施任务、人才资源短缺以及社会公信力低的困境。

为了更好的促进南都基金会在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论文通过现状问题的讨论和分析,给出对应的对策建议。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实现途径分析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实现途径分析

的条件分析
1 .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 品供给 的有利
条件
政府 、 私营部门和非营利部 门共 同参与的多 主体 、 多中心的多元化供给模式转变 。
我国对于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选择一直是一 个被动选择的过程 ,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 人们 的收入水平逐步提 高, 基本物质 生活条件得 到满 足, 在此基 础 上产 生 了 更 高层 次 的需 求 , 政 府 被 期
织 同政 府 组织一 样具 有公 益性 , 其参 与公 共 物 品供 给就 成为 必然选 择 。 改革 开放 以来 , 我 国非政 府组 织得 到 了前所 未 有 的发展 。然 而 , 由于 我 国市场经 济 和政治 文 明 的 建设 还不 完善 , 公 民社 会 的 发展 也 刚刚 起 步 , 以至 非 政府组 织 在 中国 的发 展面 临机 遇 的 同时 , 也存 在
方面的监督与倡议 , 同时也 需要 非政府组 织 自身 的完善 。 关键词 : 非政府组 织; 公共物 品; 物品供给 作 者简 介 : 郑克 岭( 1 9 6 4 一 ) , 男, 黑龙江克 山人 , 东北 石油大学人文科 学学院教授 , 硕 士生导 师, 从 事政治 学、 政府 经
济 学 研 究。
政府 组织 经 营活动 的 限制较 为严格 , 非政 府组 织 的 经费来 源单 一 , 数量 有 限 , 此外 , 政府 也没 有为 非政 府 组 织 单 独 制 定 鼓 励 外 来 捐 赠 方 面 的 政 策 措 施 。第 三 , 人力 资 源 不 足 。根 据 2 0 0 9年 北 京 市 非 政府 组织 人员 构成 情况 的调查 , 2 0 0 9年北京 市非 政府组 织 中 7 . 8 % 没有专职人员 , 2 4 . 5 % 的非政 府组 织专职 人 员规 模 在 1~ 3人 之 间 , 4 5 . 6 % 的 非 政府 组织 没有 志愿 人员 , 4 6 . 3 % 的非政府 组织 人员 的平 均 年龄超 过 5 0岁 。调 查情 况 表 明 , 我 国非 政府 组 织 的专职 人员 较少 , 志愿 者缺 乏 ; 同时 , 很 多非 政府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困境及路径选择

管理学家2014.02453当前,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模式由传统的政府为主体模式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社会公共管理模式,改变了政府承担一切社会事务的局面,政府通过对权力的重新分配,把非政府组织引入到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这就为非政府组织参与管理活动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其与政府部门一起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

一、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困境目前,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公共管理中虽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还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非政府组织自主性不足非政府组织属于第三部门,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各种社会团体的非营利性组织。

但是,现有的非政府组织机关化、行政化的倾向严重,带有浓厚的“官办”色彩。

一些非政府组织实际上是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而发挥作用,官办色彩浓厚,过度依赖政府,严重影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政府行政主管机关对非政府组织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性引导不足,导致非政府组织的主体作用大大降低,因此非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状态。

(二)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偏低由于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政府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非政府组织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足够重视。

非政府组织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社会认知且公民积极性不高。

同时,非政府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独立性不足,资金运作不规范,内部自律与外部监督还不完善,这都导致了它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能力不足,有待提升。

(三)非政府组织的法制建设滞后目前,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已不能满足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目前中国没有一部完整、统一的非政府组织的法律,相关配套法规的制定也相当滞后;另一方面,法规立法的层次不高,内容模糊,有的法规不能根据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的进行修改和补充,有的法规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四)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机制不完善我国对非政府组织管理实行的是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是门槛过高,登记注册的手续复杂、程序严格,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政府组织的成立,不利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路径与作用形式

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路径与作用形式

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路径与作用形式
王文娟;何倩
【期刊名称】《学会》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其通过监督与介入、示范与引导、实施与推进等途径参与公共管理,推动了社会民主平等网络的建构,促进了市场公平信用体制的成长,推进了群体道德文化精神的培育.虽然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各项公共项目要求的提高,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空间会不断得到拓展,在公共管理领域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总页数】5页(P18-21,62)
【作者】王文娟;何倩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3;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相关文献】
1.非政府组织参与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作用空间与路径选择——以汶川大地震为例[J], 付金梅
2.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路径研究 [J], 周婷
3.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参与中的作用及路径研究 [J], 梁海玲;韦西媛;张莉云
4.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路径与作用初探 [J], 侯晓苏
5.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路径与作用 [J], 赵艳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路径研究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路径研究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路径研究作者:周婷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11期摘要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公共管理事务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了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部分。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事物,主要面向救灾扶贫、环境治理等方面,通过监督、引导、示范等各种途径,来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极大程度上推动着社会民主平等的构建,同时也推动着群众文化精神的培育。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事务不断增加,其途径也不断拓展,文中以不同的公共管理事务为例,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的路径,做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路径公共外交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69Abstract 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public management of our country. 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management,mainly for poverty relie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rough supervision, guidance,demonstration and other way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great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equality and democracy,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pirit of mass culture. The 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e in the public management affairs to increase unceasingly, its way also unceasingly expand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differ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affairs as an example,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elaboration to the 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public management path.Key words 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ath; public diplomacy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逐渐减退,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文化多元化以及文化真空现象出现,使得我国社会文化领域较为混乱,影响着社会精神领域的发展。

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可行性分析

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可行性分析

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可行性分析作者:陈楠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1期[摘要]在应对公共物品提供中存在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方面,非政府组织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从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内在动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非政府组织的内部组织结构、非政府组织的活动领域以及从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收益角度来论证非政府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可行性。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公共物品可行性作者简介:陈楠(1981-),女,河南南阳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保障弱势群体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政府被期望提供数量更多,种类更多元,质量更高的公共物品。

但是,政府财力有限,没有能力完成日益增长的供给任务。

由于非政府组织同政府组织一样具有公益性,因此,其作为一种新的资源配置体制,不仅成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有益补充,而且已经成为与政府、市场并列的“第三部门”。

一、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弊端及范围公共物品的显著特征就是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

由于一个人对一公共物品的消费不影响他人对该物品的同时消费,也无法阻止他人对其消费,无法在个人用户中间进行分割,因此,通常的观点认为政府是公共物品最好的提供者。

但是,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中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1.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高。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企业不同,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政府垄断对公共物品的提供,缺乏竞争机制,缺乏衡量绩效的标准,因此往往不遵循效率原则,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带来巨大的浪费。

2.信息不通畅。

首先,“从上而下”方面。

政府采用科层组织结构,往往对新的社会需求反应迟钝,不可能充分了解各层次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其次,“从下而上”方面。

人们的意愿经过多层筛选才能到达决策部门,往往决策者看到的已经不是人们的最初想法。

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困境及对策

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困境及对策

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困境及对策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存在着供给能力不足,供给公共物品质量不高等问题。

因此,研究非政府组织如何提高公共物品供给能力,不断满足公众对于公共物品的不断需求,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非政府组织;公共物品;供给1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分析非政府组织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承担政府委托的公共物品供给事项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政府将原先承担的公共物品供给事项转移给非政府组织,一方面可以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动员社会力量,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我们在看到非政府组织供给公共物品的优势与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其局限性。

首先,供给范围的狭隘性。

非政府组织供给公共物品时不能从社会全局出发,而是从本组织受众的共同利益出发。

其次,行为不规范,社会公信度不高。

非政府组织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自律机制,不同程度地导致了非政府组织功能扭曲,角色变形,不能很好地承担供给公共物品的职能。

再次,过分依赖政府,缺乏独立自主性。

由于非政府组织在资金筹集、职能定位、人员设置上受制于政府,因此非政府组织在供给公共物品的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2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虽然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当今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非政府组织体制改革尚未完成。

因此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公共物品供给过程中的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具体说来,参与不足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组织运作经费缺乏,参与供给能力有限决定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关键是经费。

首先,我国许多非政府组织主要依靠会费和服务收费来维持组织日常运转。

我国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城乡不均衡、区域不均衡、阶层不均衡问题比较严重。

非政府组织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系统性和多层次的需求。

论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的定位

论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的定位

论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的定位作者:吴胜高海虹来源:《学会》2014年第01期[摘要]在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政府是主要的供给主体,但面对多元化的治理趋势,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不足,而非政府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法律体制还不够健全,非政府组织的相关定位还不够明确,对政府部门过度依赖,缺乏自主性。

因此,本文试图理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建设,创造其良性发展的制度平台。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公共产品机制一、非政府组织的内涵(一)非政府组织的界定非政府组织是由英文词组翻译过来的,是一个舶来品,最早出现在1945年联合国的章程中,所以,在中国并没有完全严格的定义。

目前,国际上有关非政府组织的界定也说法不一。

非政府组织和“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等是不同的称谓。

按照公共行政学中传统行政学的观点,社会部门根据营利与非营利可以有两种分法:一种是私营部门,另一种是公共部门。

而当代组织社会学认为,现代社会分工异常复杂,部门之间的划分没有那么清晰,在营利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还有一些亦此亦彼的部门,这些部门不以盈利为目的,意在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准公共产品,这些部门就是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各种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的社会组织,是介于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之外的组织形态,具有非营利性、组织性、志愿性、自治性、民间性等特征[1] 。

(二)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非政府组织虽然不是我国本土产生,但也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进步,“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逐渐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国家和社会、国家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重要调整,各种社会组织的功能也面临新的界定,在这种环境下,政府部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改革开放引发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经济职能从政府工作中分化出去,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实行政企分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第2期大庆师范学院学报Vol.33No.2 2013年3月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March,2013□经济与管理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实现途径分析郑克岭,颜冰,王威(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摘要:促进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发展,提高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率和公平离不开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需要政府方面的政策引导与改革,以及来自社会方面的监督与倡议,同时也需要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完善。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公共物品;物品供给作者简介:郑克岭(1964-),男,黑龙江克山人,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政治学、政府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模式研究”(12522003)。

中图分类号:C91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063(2013)02-0030-04收稿日期:2012-12-15从霍布斯在1657年发表的《利维坦》中提出“公共物品供给”这一概念开始,这一问题逐渐引起广泛关注,而“公共物品由谁供给、在多大程度上供给才能达到公共物品供给的均衡”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焦点。

笔者试图从公共物品供给的模式以及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条件出发,探寻其实现的路径。

一、公共物品供给的三种模式从世界各国公共物品供给的实践来看,公共物品供给方式主要包括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及非政府组织(NGO)供给三种,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因,形成了公共物品政府一元化的单一供给模式。

事实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熟,为适应社会公众对公共物品需求的多样性、复合性的需要,供给主体的单一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公共物品的单一供给正被混合供给所取代,即从政府一元化供给模式向政府、私营部门和非营利部门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多中心的多元化供给模式转变。

我国对于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选择一直是一个被动选择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政府被期望提供数量更多、种类更多元、质量更高的公共物品。

但是,政府财力有限,没有能力完成日益增长的供给任务,急需第三种力量介入。

由于非政府组织同政府组织一样具有公益性,其参与公共物品供给就成为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还不完善,公民社会的发展也刚刚起步,以至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从总体上说,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

因此,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首先要解决的仍然是如何发展和壮大我国非政府组织的问题。

二、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条件分析1.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有利条件(1)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政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这跟社会需求的增大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宽松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1]。

第一,扩大的社会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均迅速提高,对公共物品需求也随之而增加,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

由于政府与市场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非政府组织在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和满足这些社会需求时应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公民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前,政府包揽了几乎所有公共物品供给,公众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机会较少;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政府放松了社会领域的管制和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出现,民间开始拥有大量的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这成为社会公众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人力基础。

第三,宽松的社会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为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首先,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使政府一改过去事无巨细的微观管理和事必躬亲的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代之以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非政府组织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其次,政治生活日趋民主化使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具有宽松的政治氛围;最后,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深入开展,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逐渐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支持[2]。

(2)内部条件。

非政府组织自身内部的生命力和活力是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源动力。

当前我国的许多社团组织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活动,这些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社会公众越来越认识到其重要价值和地位。

面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不断变化,我国的许多非政府组织显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这些非政府组织能够抓住机遇,及时调整,稳步提高,注意拓宽活动范围,探索新的问题,在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

2.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不利因素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障碍,制约着其快速发展,影响其在公共物品供给中发挥更大作用。

(1)非政府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标定位不当。

非政府组织属于社会中介组织,即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各种社会团体、非营利性组织,其基本目标应当是让广大公民有效参与社会事务。

然而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在这一目标指向上存在明显的错位。

一方面,一些非政府组织成为个人或小集体牟利的经济组织,这与社会团体非营利性的基本特征相悖;另一方面,一些非政府组织并未保持中立性,过多地参与政治,或者直接因政治需要而设立。

第二,经费短缺。

全球非政府组织均面临经费短缺,而我国的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这是因为,我国虽然目前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来讲还处在发展中国家行列。

而且,目前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经营活动的限制较为严格,非政府组织的经费来源单一,数量有限,此外,政府也没有为非政府组织单独制定鼓励外来捐赠方面的政策措施[3]。

第三,人力资源不足。

根据2009年北京市非政府组织人员构成情况的调查,2009年北京市非政府组织中7.8%没有专职人员,24.5%的非政府组织专职人员规模在1 3人之间,45.6%的非政府组织没有志愿人员,46.3%的非政府组织人员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

调查情况表明,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专职人员较少,志愿者缺乏;同时,很多非政府组织更多地吸纳离退休人员、无业人员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下岗分流人员,人员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这极大地影响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壮大。

第四,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

我国现有的非政府组织中有一些来自于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其工作人员往往对社会问题意识不足,并不具有非政府组织的专业管理技能,也欠缺创新意识,欠缺应对社会需求的经验和技巧。

第五,部分非政府组织存在商业化趋向。

成立非政府组织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或“公共目的”。

但是当前有些非政府组织以公益活动之名,行谋求私利之实,这些腐败行为严重损害了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信誉,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另外,受到资金短缺的影响,或者营利动机的驱使,使一些原本注重社会公益的非政府组织从事商业活动赚取利润,这种专注于营利活动的结果造成了公共福利和社会效益的损失。

总而言之,非政府组织的营利在缓解资金紧张状况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这些非政府组织不能充分致力于公共物品供给[4]。

(2)非政府组织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一,相关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虽然我国在建设非政府组织管理法律体系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立法工作滞后于民间组织的发展,对民间组织的立法不足,而且与其发展状况不相适应;二是我国非政府组织立法的层次不高,质量参差不齐,其内容偏重于登记程序,缺乏实体内容的规范;在具体问题上规定过于空泛,可操作性较差;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备的非政府组织管理法律条文,这就无法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形成良好对接。

所以,非政府组织管理的法治化程度不高,法治环境有待完善。

第二,竞争机制缺乏。

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再批准成立新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政府从管理的目的出发,借此来控制非政府组织的数量,然而结果是弊大于利。

没有实现非政府组织之间的良性竞争,也就无法激发其创造力,不能促使其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第三,社会监督体系与评估机制的缺位。

由于非政府组织不存在市场竞争,或者类似公司企业的私人利益,从世界范围来讲,非政府组织也容易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这时就需要行之有效的社会监督与评估机制。

我国目前还未能建立此类社会监督体系与评估机制,非政府组织所出现的财务、管理等运行中的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个别组织甚至滋生出一系列贪污腐败行为,这已成为制约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重要阻碍。

第四,社会公众对非政府组织的认识不足。

由于非政府组织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社会公众对其了解和认知不够深入,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

这导致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缺少自治意识和创新精神,与政府联系过于紧密,失去了与社会公众的密切联系。

总之,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缓慢,受众面过窄,不具有普及性。

现有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一些大城市,中小城市几乎还没有非政府组织的踪迹,如黑龙江省大庆市,作为一个拥有200多万人口的能源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任务是艰巨而迫切的,但至今还没有一个非政府组织从事公共物品供给工作。

因此,改善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实现途径1.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改革(1)厉行法治,对非政府组织实行依法管理。

第一,通过国家立法,为非政府组织的设立与登记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使之更好地参与公共物品供给。

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公益性社会团体,并不像其他社会团体以维护特定的群体利益为目标,它的目标是维护社会整体公共利益、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改善。

因此,在立法上应当对非政府组织的成立放宽条件,对于经费数额、人员的数量可以本着促进非政府组织进一步发展的目的制定宽松而适度的规定。

第二,完善关于公众参与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立法,为公众参与制定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

我国《立法法》没有对公众参与的信息回馈问题进行规定,因此建议我国应当适时修改相关立法,让公众能够有渠道对非政府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得到反馈,以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

(2)政府为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公共物品供给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

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离不开充分的资金支持。

然而由于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性,导致如果缺乏政府提供的资金,许多非政府组织就难以生存,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有近半数来自政府资助,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扶持,最重要的就是资金方面的资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