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治疗相关穴位

合集下载

不小心患了面瘫,试试灸这个穴位!黄帝内经:其治宜微针

不小心患了面瘫,试试灸这个穴位!黄帝内经:其治宜微针

北方六月份的气候开始转暖,但后半夜还是挺凉的,要是晚上睡觉贪凉不关窗户,就容易受风而出现面瘫。

中医将面瘫又称为“吊线风”,是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口眼向一侧斜的病证,就像有人用一根线拽着病人的嘴角,很影响病人的形象。

这个病一般发病比较急,而且任何季节都可能出现,任何人都可能得。

记得一年六月的早上,我出门正要去医院出诊,正好跟同楼的一个小伙子打了个照面。

我一看,呦,这个小伙子左边脸歪了。

我就问他:“小李,你晚上开窗睡觉啦?”他回答道:“可不是嘛,石老!我最近工作特别忙,晚上总要干到后半夜。

这不,昨天晚上实在太累,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没想到早上起来上厕所,一照镜子发现脸歪了。

您说这可咋整,去公司他们不得笑话我啊?”我笑了,说:“都面瘫了,还想去单位啊!你赶紧跟我去医院吧,我给你治一治。

现在好治,因为风邪客络,病邪还在浅表,要是拖几天,络脉失养,筋肉挛缩,就不好治啦。

你总不想脸歪一辈子吧?”小李一听,忙道:“石老,您可别吓唬我。

我跟您去医院,您快给我治治吧!”到了医院,我仔细检查了一下他的脸,发现左侧的面部肌肉弛缓无力,嘴角下垂,流口水;左侧的眼睛比较大,不能完全闭合,而且流眼泪;左半边的额头皱纹和鼻唇沟变浅了,不能做皱眉、露齿的动作。

我又看了看他的舌头,舌体色淡,舌苔薄白,应该是受了风寒。

于是,我判断他的面瘫是因为过度疲劳导致身体正气不足,加上晚上受了风寒,邪毒上犯头面,最后使得经络阻痹、气血瘀滞,故而发病。

知道了病的来由,就可以对症施治了。

我提出要给小李针刺,没想到他说自己最怕扎针、吃药,不配合。

我问他:“你怕不怕热?”他说:“不怕。

”我就说:“《黄帝内经》上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的说法,既然你不能接受扎针、吃药,那就试试艾灸吧。

于是我教小李用温和灸的方法灸左侧的翳风穴,每天2次,每次30分钟。

翳风穴的位置很好找,就在耳垂后面的凹陷处,一摸就能摸到。

翳风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有祛风散寒的作用,能够疏通瘀滞的经脉,把歪了的口眼拉回来。

针灸治疗面瘫穴道选择 治疗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面瘫穴道选择 治疗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面瘫穴道选择治疗注意事项说到养生保健很多的朋友都会想到中医养生吧?中医文化真的是我们历史长河里面重要的一部分,它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古代传到现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中医里面有很多的部分,针灸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很多朋友的健康选择。

针灸的作用有很多,比如针灸治疗面瘫,针灸还可以预防疾病,甚至还可以减肥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针灸还有哪些神奇作用吧!针灸治疗面瘫的穴道选择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颊车穴,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治疗面瘫一般向地仓穴透刺。

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

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

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针灸的神奇作用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

针灸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疾病发生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

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针灸治疗的注意事项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面瘫治疗相关穴位PPT课件

面瘫治疗相关穴位PPT课件
• 主治:口眼歪斜,颊 肿,齿痛,口噤不语。
25
大迎
• 大迎 在下颌角前1寸 3分,当咬肌附着部前 缘。
• 主治:口噤,颊肿, 齿痛。
26
太阳
• 太阳 在眉梢与目外 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 陷中。
• 主治:头痛,牙痛, 目赤肿痛,面瘫。
27
颧髎
• 颧髎;目外眦直下, 颧骨下缘凹陷处。
• 主治:口眼歪斜、眼 睑瞤(shun)动、齿 痛、三叉神经痛等局 部病证。
• 主治:膝痛,下肢不遂,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 泄泻,便秘,痢疾,水肿, 咳喘痰多,乳痈,头晕, 耳鸣,心悸,癫狂,中风, 疳积,体虚赢瘦。为保健 要穴。
11
承浆
• 承浆 在颌唇沟的中 央,当下唇下陷中。
• 主治:口眼歪斜,面 肿,龈肿,齿痛,流 涎,癫狂。
12
人中
• 人中 在人中沟上中 1/3处。
22
听会
• 听会 在耳屏切迹 前方,下颌骨髁状突 后缘,张口有孔。
• 主治:耳聋,耳鸣, 齿痛,口眼歪斜,下 颌关节脱臼。
23
下关
• 下关 在颧弓与下颌 切迹之间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 主治:齿痛,耳鸣, 耳聋,口眼歪斜,牙 关开合不利。
24
颊车
• 颊车 在下颌角前上 方一横指凹陷中,咬 紧牙齿时,当咬肌的 最高隆起处。
• 主治:视物不明,流 泪,口眼歪斜。
16
鱼腰
• 鱼腰 在眉毛的中点。 • 主治:目赤肿痛,眼睑
下垂,眉棱骨痛。
17
丝竹空
• 丝竹空 在眉梢的凹 陷中。
• 主治:头痛,目眩, 目赤痛,齿痛,癫痫。
18
印堂
• 印堂 在两眉连线的 中点。

面瘫治疗穴位

面瘫治疗穴位

.足三里(ST 36)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4.曲池(LI 11)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证;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6.迎香(LI 20)【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等局部病证;胆道蛔虫症。

2.列缺(LU 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2.合谷(LI 4)原穴【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牙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4.曲池(LI 11)合穴【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证;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地仓(ST 4)【定位】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口眼歪斜、流涎、唇缓不收、齿痛颊肿等局部病证。

颊车(ST 6)【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约l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眼歪斜等局部病证。

.下关(ST 7)【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颔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主治】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证;耳聋、耳鸣、聤耳等耳部疾患足三里(ST 36)合穴;胃下合穴【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推拿按摩治面瘫,面瘫推拿手法

推拿按摩治面瘫,面瘫推拿手法

推拿按摩治面瘫,面瘫推拿手法
优风寒感冒是一年四季都比较常见的疾病,常因为起居不慎、抵抗力下降而发病,风寒感冒时可出现乏力体酸、头痛无汗、鼻塞咳嗽、打喷嚏等不适症状,这新症状往往可通过按摩以下穴位得到很好的治疗和缓解。

曲池穴位置: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

寻找穴位时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常用腧穴之一,风寒感冒时通过按揉曲池穴、谷穴、外关穴,有疏风解表,清热止痛作用,主治感冒发热等症。

风池穴位置: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风池穴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通过此项此穴可以壮阳益气,可以散风寒,止头项疼痛。

合谷穴位置:别名虎口。

属手阳明大肠经。

原穴。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按摩刺激合谷穴可以起到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的作用,拿捏此处可以缓解风寒感冒头痛、发热等不适症状。

迎香穴位置: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迎香穴善通鼻窍,风寒感冒经常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按揉此处可得到缓解。

足三里位置: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足三里为人体保健之要穴,可以燥化脾湿,生发胃气,能够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大椎穴位置: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颈椎一共七节,当你低下头左右转动脖颈时,上面六节颈椎都跟着转动只有第七颈椎是不动的,这个不动的颈椎棘突下就是大椎穴。

颈部的大椎穴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通过刺激穴位能够振奋人气阳气,股邪外出,常可以用于治疗感冒等症。

中医针法治面瘫——解痉挛,祛痰湿(内附面部常用穴)

中医针法治面瘫——解痉挛,祛痰湿(内附面部常用穴)

中医针法治面瘫——解痉挛,祛痰湿(内附面部常用穴)病案患者男,50余岁,企业家,身躯凛凛,孔武有力,性情豪迈。

1年前因夏日贪凉吹空调致面瘫,遗留左侧面肌痉挛。

彼时面肌抽搐一分钟数十次,苦不堪言,辗转多地治疗,效果不明显。

正值休假回家,遂邀余针灸治疗。

问及痉挛诱因与情绪关系不大,双侧皮温、汗出、敏感度大致相同,舌淡胖苔白腻边齿痕。

彼时年幼,尚不懂金木水火土九宫八卦等辨证之术,只得求索于解剖知识。

既然是面神经支配区域所在,于是取银针数枚,针法施以抑制法,哐哐哐扎入风池、下关、迎香等穴,并不失中医特色地取足阳明胃经腧穴丰隆等穴健脾化湿,祛除痰浊。

留针50分钟,起针后症状几无变化,患者便宽慰我说“不打紧”,我大手一挥,说:“过几天再看看!”第三天来电,症状减轻一半。

第五天来电,症无。

一年后于其处喝茶,亦无复发。

番外:又一日同坐,中途离座处理事务,不久归来,面露痛苦,原来是与人使力,扭伤腰部。

取针刺后溪穴,随咳进针,边行强刺激手法边令其转腰,痛立减八成,直呼神奇;继刺手部腰痛点,又减一半。

余十分之一作念想,以示警惕。

敲黑板!穴解:•下关穴——足阳明、少阳之会皮下有腮腺,深层为咬肌;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下颌动、静脉;布有下颌神经耳颞神经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面神经颧支。

下,指属阴、属下的浊重水湿。

关,就是关卡,是说对胃经上输头部的气血物质中阴浊部分有关卡作用。

当颊车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上行到下关穴后,那些浊重部分就在这里被阻断下降,起到了对上输头部的气血精微严格把关的作用。

•风池穴——足少阳、阳维脉之会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

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

风池的意思就是指少阳经气血在这里化为阳热风气。

当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到达风池穴后,受到阳经之热,水湿之气化为阳热风气,疏散于头颈各部。

•迎香穴——手、足阳明之会有上唇方肌;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吻合丛。

平衡针灸重点穴位:面瘫穴

平衡针灸重点穴位:面瘫穴

平衡针灸重点穴位:面瘫穴
平衡针灸之面瘫穴
【功能】祛风通络,活血化瘀,调节神经,促进神经修复,消炎止痛。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还可用于治疗乳突炎,流行性腮腺炎,胆囊炎。

【定位】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斜向上二寸。

如下图
【局部解剖】布有斜方肌和颈浅动静脉及锁骨上间神经。

【取穴原则】面瘫,乳突炎以交叉取穴为主,胆囊炎以同侧取穴。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可滞针。

【针感】放射性针感向颈部面部放射,或局部酸麻胀。

【特点】以针刺锁骨上间动静脉出现得震感为宜。

【按语】曾用于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的特定穴。

越是发病时间短,治疗效果更加。

对发病2小时以内者,一针治愈率可达70%。

发病时间长,效果越差。

治疗期间应减少寒冷刺激,忌食鱼虾蟹,及辛辣之物。

此穴因为位于肺尖部,为了安全,临床多以鼻炎穴,牙痛穴,明目穴代替。

可以不用面瘫穴。

【歌诀】面瘫肩中交叉点,乳突痉挛和面瘫。

交叉取穴锁神经,对侧压痛腮腺炎(1寸毫针,针尖向颈部方向成45度角斜刺0.5-1寸)。

【整理】好运来。

面瘫穴位治疗

面瘫穴位治疗

1、合谷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颜面上的病,颈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2、太阳穴:太阳穴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在两眉梢后凹陷处;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太阳穴是人头部的重要穴位,当人们长时间连续用脑后,太阳穴往往会出现重压或胀痛的感觉,这就是大脑疲劳的信号;这时施以按摩效果会非常显着;按摩太阳穴可以给大脑以良性刺激,能够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并且能继续保持注意力的集中;3、印堂穴:位于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按摩印堂穴可起到醒神、祛除头痛、通血络等功效;4、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5、迎香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此穴的主治疾病为: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按压此穴可止牙痛,还有通便功能;6、地仓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7、颊车穴: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一般向地仓穴透刺;8、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9、颧髎穴:位于目外眦直下,下缘凹陷处;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目赤,目黄,齿痛,及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直刺寸,斜刺或沿皮刺寸;10、翳风穴: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治面瘫时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四白穴:位于人美观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穴位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持鄙人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处所便是四白穴;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针灸推拿配以中药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效果; 现介绍如下瘫即,有和两种,本文所述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加之起居不慎,乘虚入侵脉络,致使该侧气血痹阻,脉络失于濡养,导致该侧肌肉弛缓无力,受对侧牵拉而歪斜,病因以风为主,次为风寒、风热或风邪与痰瘀相杂; 治疗方法 1.3.1 针灸治疗现代医学认为,针灸可使肌纤维重新得到神经支配,使受障碍的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改善局部新陈代谢,加速面部的肌肉神经功能恢复2;治则:祛风通络,取穴:、、、透、风池、下关、、,每次选3或4穴,加减法:眼睑不能闭合,露眼流泪者加、鱼腰、,透鱼腰;耳后痛者加;味觉减退者加濂泉;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患侧抽动,留针20 min,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在针刺的同时可加用电针,频率为60次/min,时间一般为15 min,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休息3~5天可以进行下个疗程; 推拿按摩一般宜在发病后3天开始进行,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头枕部垫一薄枕,患者坐于床头椅子上,一手固定其头部,另一手用指掌摩揉法施术于颜面部3~5次,然后以手指的掌面和肌从额正中线开始向外至双侧太阳穴,再向前下至颊部掌揉至下颌,手法宜轻,放松于耳部,施术2~3 min,然后用中指指腹点按于太阳、阳明、攒竹、迎香、颊车、地仓、约3~4 min;以一指推法施于对侧风池、翳风及颈项部,约3 min,以局部出现酸、麻、胀、痛感为度,再拿1 min,用拿法施术对侧合谷约1 min,上述治疗每日1次,每次约20~30 min; 中药治疗因本病形成以虚、风、痰、瘀四者为其基本病理基础,正气虚为病之本,风、痰、瘀为病之标;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补虚益气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祛风化痰常选、、、蜈蚣、防风、、葛根、、、白附子、等药;活血通络宜用当归、、、、地龙、、、红花、等药;补虚益气宜选黄芪、、、白术等;临证时,可根据不同的证型,有所侧重,或以祛风化痰为主,兼以活血益气,或以为主,兼以祛风化痰补虚,或以补虚扶正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祛风;又根据病邪性质不同,偏寒者予以散寒,偏热者予以清热;热重者,肝郁者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方案治疗体针之一一取穴主穴:地仓、水沟、颧髎、四白、太阳、丝竹空、翳风、睛明;配穴:合谷、内庭;二治法每次选主穴4~5穴,配穴1穴;面部穴可用透刺法,据透刺之两穴间距离选针;并以针尖到达止穴后再刺入寸左右为宜;进针时,宜迅速点刺破皮,然后慢慢送针,不可提插捻转,针身与皮肤成10~15度交角,针尖指向止穴;可用左手拇指或食指贴附在皮肤上,感觉针尖和针身的位置、方向和深浅;最佳者应将针身置于肌纤维之间,但不可过深;配穴宜直刺,用小幅度振颤法,使得气明显后留针;均留针20~30分钟;在留针期间行针1~2次,施捻转法,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三疗效评价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眼尚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略有改善;共观察938例,结果痊愈767%,显效107例%,有效5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8;电针一取穴主穴:牵正、地仓、水沟、阳白、鱼腰、翳风、下关;配穴:合谷、行间、外关、后溪;牵正穴位置:耳垂前方寸处;二治法每次选2~3个主穴,配穴一般取1~2穴,如为后遗症,则宜取3~4穴;针刺前,先用左手指腹或手掌在患侧面部由轻到重向耳根方向推拿数次;针刺方法如下: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增大,宜针阳白向下透鱼腰,迎香向上刺至眶下;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歪斜,针地仓透颊车;太阳穴深刺;症候明显部位,接负极;正极可接于太阳穴,如为面肌麻痹后遗症可接双下关穴;采用慢波,电流强度以面部轻度抽动为宜;电针治疗,据观察在发病后15天应用效果较好;如早期用电针,通电时间须控制在5~10分钟左右,病程超过半月者,通电时间可延长至15分钟;亦可在得病后先针刺5~7次,再加用电针,以利恢复;电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三疗效评价共治疗948例,痊愈率为~%,总有效率为~%;其中,面神经麻痹后遗症18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5;穴位敷贴一取穴主穴:分3组;1、阳白、四白、牵正、地仓;2、下关、翳风;3、阿是穴;配穴:颊车、太阳、大椎、大迎、瞳子髎;阿是穴位置:共九个刺激点;第1点在患侧内颊膜部咬合线上,相当于第二臼齿相对区,在此点前后厘米处各为1刺激点,然后在咬合线上下约厘米的平行线上各选和前3点相对应的刺激点6个;二治法贴敷药物:分2组;1、麝香2克,全蝎克,白胡椒克,白花蛇1克,蜈蚣1条;共研细末;2、川芎、当归各500克,黄连600克,植物油500克,同置煎枯去渣,炼至滴水成珠,加黄丹360克,搅匀,收膏,取膏用文火熔化后,加入天牛粉286克,搅匀,分摊于纸上配,每帖膏重2克;治疗时,第1组药物用于第1组穴位,每次取4穴,主穴为主,酌加配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医者捏起穴区皮肤,右手持经严密消毒之手术刀片,在穴位上轻割皮肤,成“X”型,并挤出少量血,然后将撒有药粉之小块伤湿止痛膏或胶布贴在穴位上;注意不可割划太深,每周1次,穴位轮换;第2组穴采用第2组药物贴敷,每次取主穴1个,酌加配穴1个;贴时将膏药加温融化,5天一换,穴位轮用;第3组穴为点刺加芥末贴敷;先将芥末粉10克小儿及少女用5~7克,用温水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面积约2~3厘米,厚厘米;先令患者以%食盐水漱口,然后用消毒三棱针以雀啄式在阿是穴每个刺激点,迅速点刺10~20下,然后将芥末敷于面颊外侧相应部位,约相当于下关、颊车、地仓3穴;病情重者,可加敷太阳等穴;敷后12~24小时取下;局部红肿,起水泡,宜按烫伤治疗;敷药后如出现热痛或流泪等,系正常现象,多在4小时左右停止;上述方法,可单用一种,亦可轮用;一、二两组穴位,可以互相交替应用;三疗效评价穴位贴敷法治疗本病患者869例,痊愈668例%,显效111例%,有效67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为%15~18;针罐一取穴主穴:分2组;1、阿是穴;2、地仓、颊车、太阳;配穴:睛明、承浆、听会、大迎、丝竹空;阿是穴位置:颧髎穴下后方1寸许;二治法主穴每次用1组,交替轮用;配穴为透针所到之止穴,据主穴需要而定;第一组阿是穴,以28或30号毫针进3针,分别自皮下透向睛明、地仓、颊车,施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后,出针,然后在针处拔火罐10~15分钟;第二组,在患侧地仓进2针,沿皮透刺至承浆;再从颊车进针2支沿皮透刺到听会和大迎穴;太阳进针2支,沿皮透刺至丝竹空和四白穴,留针20分钟;上述2组均为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平时嘱患者自行按摩患部;三疗效评价以多针透刺配合拔火罐,共治800例,结果痊愈783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有效率达到100%19;温针一取穴主穴:下关;配穴:颊车、地仓、颧髎、太阳、四白、迎香、阳白、水沟、承浆、牵正;二治法主穴必取,酌加配穴3~4穴,交替轮用;下关穴取患侧,以28号毫针深剌得气后,针柄上置一1寸长之艾条段,距皮肤约1寸左右,点燃灸灼,以病人感温热为度,待艾段燃尽出针;备用穴采用针剌或透剌之法;下关穴温针,也可用95%酒精中浸过之棉球,燃着后烧针,热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第一疗程每日一次,共针10次,停针3~5天,继续下一疗程,改为隔日1次;三疗效观察共观察237例,结果痊愈196例%,显效21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20~22;电针加穴位红外线照射一取穴主穴:阳白、下关、地仓、禾髎、鱼腰;配穴:翳风、合谷;二治法主穴每次取3~4穴,酌加配穴;先以毫针刺,提插结合捻转手法持续1分钟后,即接通电针仪,用疏密波,强度以面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为宜,刺激15~20分钟;取针后,用红外线灯照射,灯与皮肤距离为31~40厘米左右,照射时间约15~20分钟;为防止红外线损伤眼睛,照射前,宜以3×3厘米纱布数层将患者双眼盖住;在照射过程中,要调整灯距,以免灼伤皮肤;亦可电针后,留针照射;照射完毕出针,再按摩10~15分钟;隔日1次,5~7次为一疗程,停针3~5天再作下一疗程;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观察221例,有效率在98~100%之间23~25;综合法一取穴主穴:分3组;1、夹脊颈1~7,地仓、四白、阳白、下关;2、臼间、纠正;3、上2腕踝针穴;配穴:攒竹、迎香、翳风、合谷、足三里;臼间穴位置:口腔内后壁,上下臼齿咬合线上;纠正穴位置:手小指尺侧指掌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处;二治法主穴每次可取1组,亦可2组或3组综合取用;疗效不满意时,可酌加或改用配穴;第1组穴操作法:先取体穴2~3个,行透刺法,法同前述;在留针期间,以皮肤针叩刺夹脊颈1~7,包括督脉及椎旁,反复以中等度手法叩刺3~5遍,然后用艾条温灸至穴区潮红;第2组穴,针尖朝向屏间切迹底水平线进针,针深约2寸,提插2~3次,得气后即予出针;纠正穴可用28号毫针深刺,透合谷穴,略作捻转,使针感强烈后出针;患侧颊内粘膜如有瘀血,可用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第3组上2区,相当于内关穴而稍低些;用32号毫针2寸长,成30度角速刺入皮内,进后,放平针体,使针尖向肘部并与前臂平行,在皮下缓缓送入寸左后,患者应无疼痛或酸麻胀等感觉,留针30分钟;第一、二组穴宜隔日1次,第3组穴可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三疗效评价共治682例,痊愈339例%,显效188例%,有效98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26~28;刺血一取穴主穴:为口腔内粘膜刺区,共三个;后区:患侧大臼齿对侧;中区:串侧小臼齿对侧;前区:患侧上下犬齿对侧;二治法每次可选定一个刺区;上部病变较重者取后区,中部病变较重者取中区,下部病变较重者取前区;如病程短者,可探寻得口腔粘膜的麻痹区或硬结处;治疗时,先令患者用温盐水漱口,清洁口腔,再以消毒之铍针如无铍针可用手术刀代替在选好之刺区,对口腔粘膜划割,作斜切口,长~厘米,深~厘米小儿酌减;然后用拇指与食、中指按摩挤压,并以压舌板向下刮血,体壮多出,体弱少出,直至血色鲜红为止;术后以5%盐水棉块蘸少许白糖敷贴刺血处;上法每日或隔日施行1次;注意:操作时应严格消毒,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禁用本法;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1248例,结果痊愈828例,显效247例,有效16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29;苇管器灸一取穴主穴:阿是穴;阿是穴位置:患侧耳道口;二治法先应制作苇管器这一灸具;施灸时,令病人取卧位,将纯艾制成半个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在苇管器半个鸭嘴形处,用线香点燃后,将胶布封闭苇管器内端插入耳道内;施灸时,以耳部感到温热为宜,一般皮肤温度约升高2~3℃,每次灸3~9壮;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51例,结果治愈33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20;体针之二一取穴主穴:阳白透鱼腰、阳白透攒竹、阳白透丝竹空、颧髎透迎香、颧髎透地仓、颧髎透夹承浆、颊车透颧髎、下关透颧髎;二治法一般每次取三对穴,交替应用; 按所透两穴之间的距离选取相应长度的毫针,以15度夹角的方向行沿皮透剌至预定穴区;透剌完毕,以食、拇指将针柄向一个方向捻转,直到针下出现阻滞而不能作单方向旋捻时,再行牵拉:紧握针柄,向透剌相反方向进行快速、轻柔、有弹性的牵拉,每组穴牵拉3分钟左右,每隔10分钟行上述方法一次;共3~4次;在最后一次时,将瘫痪肌群牵拉至与患侧基本对称的位置,并以胶布固定针柄 ,留针1小时后,反捻针柄取针;第一个月隔日针1次,第二个月隔2日针1 次,第三个月隔3日针1 次,一般须治三个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主治:耳聋,耳鸣, 齿痛,口眼歪斜,下 颌关节脱臼。
下关
• 下关 在颧弓与下颌 切迹之间的凹陷中, 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 主治:齿痛,耳鸣, 耳聋,口眼歪斜,牙 关开合不利。
颊车
• 颊车 在下颌角前上 方一横指凹陷中,咬 紧牙齿时,当咬肌的 最高隆起处。
• 主治:口眼歪斜,颊 肿,齿痛,口噤不语。
太冲
• 太冲:位于足背侧, 第一、二跖骨结合部 之前凹陷处。 • 主治:头痛,眩晕, 疝气,月经不调,癃 闭,遗尿,小儿惊风, 癫狂,痫证,胁痛, 腹胀,黄疸,呕逆, 咽痛嗌干,目赤肿痛, 膝股内侧痛,足跗肿, 下肢痿痹。
足三里
• 足三里—定位:仰卧伸下 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 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 胫骨前缘一横指。 • 主治:膝痛,下肢不遂,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 泄泻,便秘,痢疾,水肿, 咳喘痰多,乳痈,头晕, 耳鸣,心悸,癫狂,中风, 疳积,体虚赢瘦。为保健 要穴。
攒(cuan)竹
• 攒竹 眉毛内端,当 眶上切迹处。 • 主治:视物不明,流 泪,口眼歪斜。
鱼腰
• 鱼腰
在眉毛的中点。
• 主治:中。 在眉梢的凹
• 主治:头痛,目眩, 目赤痛,齿痛,癫痫。
印堂
• 印堂 在两眉连线的 中点。 • 主治:头痛,眩晕, 鼻渊,鼻衄(绿),小儿 惊风,产后血虚。
大迎
• 大迎 在下颌角前1寸 3分,当咬肌附着部前 缘。 • 主治:口噤,颊肿, 齿痛。
太阳
• 太阳 在眉梢与目外 眦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 陷中。 • 主治:头痛,牙痛, 目赤肿痛,面瘫。
颧髎
• 颧髎;目外眦直下, 颧骨下缘凹陷处。 • 主治:口眼歪斜、眼 睑瞤(shun)动、齿 痛、三叉神经痛等局 部病证。
角孙
• 角孙 将耳廓前后对 折,在耳尖所到的颞 颌部。 • 主治:耳部肿痛,目 翳,齿痛,唇燥,颈 项强直。
耳门
• 耳门 在耳屏上切迹 前方,当下颌骨髁状 突后缘凹陷中。 • 主治:耳鸣,耳聋, 齿痛。
听宫
• 听宫 在耳屏前下颌 关节髁状突的后缘, 张口呈凹陷处。
• 主治:耳鸣,耳聋。
听会
• 听会 在耳屏切迹 前方,下颌骨髁状突 后缘,张口有孔。
迎香
• 迎香—定位:正坐或 仰卧。在鼻翼外缘中 点旁,当鼻唇沟中。
• 主治: 鼻塞,不闻香臭, 鼻出血,鼻渊,口眼 呙斜,面痒,面肿。
地仓
• 地仓:在面部,口角 外侧,上直瞳孔。
• 主治:口眼歪斜,流 涎,齿痛,颊肿,及 面神经麻痹,三叉神 经痛等。
翳风
• 翳风穴位于颈部,耳 垂后方,乳突下端前 方凹陷中,在耳后动、 静脉,颈外浅静脉; 布有耳大神经,深层 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 穿出处。 • 主治:口眼歪斜、牙 关紧闭、齿痛、颊肿、 耳鸣、耳聋等头面五 官疾患;瘰疬。
合谷
• 合谷,出《灵枢· 本输》。 别名虎口。在手背,第1、 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 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 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 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 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 主治:发热,头痛,目赤 肿痛,血渊,咽喉肿痛, 齿痛,耳聋,面肿,口眼 汗,多汗,消渴,黄疸, 痛经,经闭,滞产等 。
牵正
• 牵正;定位在面颊部, 耳垂前方0.5寸,与耳 中点相平处。
•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 疮,下牙痛,腮腺炎 等。 。
面瘫治疗相关穴位
阳白
• 阳白穴: • 位于目正视,瞳孔直 上,眉上1寸。
• 主治:目赤肿痛、眼
头痛等头目疾患。
晴明
• 晴明:在鼻梁两侧距内眼 角半分的地方。穴主目视 不明,故名睛明;临床上 常用按摩此穴位以解除眼 睛疲劳。 〖取穴方法〗于 目内眦外上方陷中取之。 • 〖主治〗目赤肿痛,憎寒 头痛,目眩,迎风流泪, 内眦痒痛,胬肉攀睛,目 翳、目视不明,近视,夜 盲,色盲。
承浆
• 承浆 在颌唇沟的中 央,当下唇下陷中。
• 主治:口眼歪斜,面 肿,龈肿,齿痛,流 涎,癫狂。
人中
• 人中 在人中沟上中 1/3处。 • 主治:口眼歪斜,流 涎,鼻塞。
四白
• 四白: 目正视,瞳 孔直下,当颧骨上方 凹陷中。
• 主治:目赤痒痛,目 翳,口眼歪斜,头痛 眩晕。
承泣
• 承泣 目正视,瞳孔 直下,当眶下缘与眼 球之间。 • 主治:目赤肿痛,夜 盲,迎风流泪,口眼 歪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