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案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五课,主要讲述了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的兴衰过程。
教材内容涉及罗马共和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法的制定以及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的文化成就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罗马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的历史。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文明的学习兴趣较高,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的历史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的建立、发展、扩张和衰亡的过程;掌握罗马法的制定和作用;了解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的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学会对比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对后世的影响,感悟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的建立、发展、扩张和衰亡的过程;罗马法的制定和作用;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的文化成就。
2.难点:罗马法的精神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的历史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的特点,加深对历史发展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阐述罗马法的精神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课件。
2.教材:准备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论文,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9年级 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了解古罗马的地理位置,罗马共和制度,罗马帝国及其衰落的基本史实。
2.通过讲述古罗马的共和制度和古罗马帝国的内容,以及罗马带给后世的影响,了解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
3.归纳出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不同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罗马由建立到灭亡的发展历程,《十二铜表法》。
教学难点:罗马进入帝国的原因、罗马分裂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这是大家很熟悉的一条谚语,这是什么意思呢?(“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是著名的英语谚语,出自罗马典故。
这句谚语是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现。
古罗马原是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邦。
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了整个亚平宁半岛(也称意大利半岛)。
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
由此,产生了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谚语。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罗马的发展历程。
(二)新课讲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找出罗马用武力征服世界的过程。
罗马城(前1000年)─→罗马共和国(前509年)─→征服意大利半岛(前3世纪初)─→称霸地中海(前2世纪)─→罗马帝国(前27年)─→(2世纪)欧亚非大帝国─→(395年)帝国分裂─→(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子目一:罗马城邦和罗马共和国1.城邦兴起: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临海,海岸线很长,亚平宁山脉贯穿半岛,山地多,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西部地区,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罗马城建立的过程:播放视频。
2.罗马共和国的建立罗马共和国是在罗马城的基础上建立的。
早期的罗马共和国是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城邦,包括周围一块不大的地方。
从罗慕洛起到前6世纪末,先后有七个“国王”统治着罗马,称为“王政时期”。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 教材分析本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是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罗马从城邦发展到帝国的过程,以及罗马帝国时期的辉煌和衰落。
教材内容包括罗马的起源、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罗马帝国的形成和扩张、罗马法的制定和影响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罗马帝国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帝国有一定的了解。
但罗马帝国的历史较为复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此外,学生对于古罗马的文化和制度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罗马帝国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掌握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深入理解罗马帝国的历史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罗马帝国的历史地位和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罗马帝国的起源、发展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特点。
2.难点:罗马帝国时期的扩张过程及其对被征服地区的影响;罗马法的作用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罗马帝国的起源、发展过程、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特点。
2.比较法:比较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异同,分析罗马帝国的历史地位。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罗马帝国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罗马法的作用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西方文明之源”的第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罗马城邦的兴起、罗马帝国的扩张及其衰亡,以及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及其对西方文明的重要贡献。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罗马帝国的历史,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罗马帝国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罗马帝国的兴起、扩张和衰亡的过程,理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罗马帝国的历史特点,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罗马帝国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西方文明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罗马帝国的兴起、扩张和衰亡的过程,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了解罗马帝国的基本历史。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罗马帝国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讲解罗马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罗马帝国的历史图片、地图等资料。
2.视频:准备相关历史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罗马帝国的兴起和衰亡。
3.教材:准备教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罗马帝国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罗马帝国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提问:你们对罗马帝国有哪些了解?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罗马帝国的兴起、扩张和衰亡的过程。
讲解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罗马帝国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九年级历史学科教学设计课题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课型新授课时间主备教师审核教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罗马城邦。
2.了解征服战争造就了罗马的版图,罗马在扩张中不断吸纳其他文明的成果,推动帝国走向繁荣;庞大的帝国最终在内外夹击下走向分裂和灭亡。
过程与方法:1.识读《罗马城的象征》《凯撒》《屋大维》等图片,获取关于罗马建城、走向君主专制等方面的信息。
2.解析地图《古代罗马的扩张示意图》中包含的文明交流、扩展方面的地理、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罗马对西方文明的历史贡献,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包容、交流对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重点:罗马由建立到灭亡的发展历程、《十二铜表法》教学难点难点:罗马共和政体教学流程具体内容教学随笔情境导入目标展示播放视频,导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古罗马的地理位置,罗马共和制度;2.掌握古罗马的成文法《十二铜表法》;3.了解古罗马的兴衰进程。
自主学习初探新知自主学习:依据教材,梳理罗马兴衰大事年表。
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合作探究一: 罗马城邦1.阅读课本结合地图,找到罗马城邦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
这样的环境特点对罗马有何影响?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点拨:(1)地理位置:罗马城邦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2)环境特点及影响:山地众多,利于发展畜牧业;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2.罗马城邦相传罗马城的创建人是孪生兄弟罗慕路斯和穆勒斯,“罗马”就是以罗慕路斯的名字命名的。
罗马从一个小城邦,经历了数百年,才发展成繁华的大都市。
所以,古罗马就有一句谚语“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用这来说明成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
合作探究二: 罗马共和国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过渡材料:从罗慕路斯起到前6世纪末,先后有七个“国王”统治着罗马,称为“王政时期”。
事实上所谓“王政时期”,是罗马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
“国王”实际就是部落联盟首领。
据传说,罗马城邦的最后一个国王小塔克文统治残暴,引起人民的不满,终于忍无可忍,揭竿而起,一举推翻了君主制。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罗马城邦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2.掌握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和基本制度。
3.了解罗马城邦与罗马帝国的关系及演变。
4.了解罗马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罗马城邦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2.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和基本制度。
三、教学难点1.罗马城邦与罗马帝国的关系及演变。
2.罗马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互动式讲解法3.思维导图法五、教学内容Step1. 导入1.引出“城邦”的概念。
提问:“你们常去过城市吗?城市和城邦有什么区别?”2.简单介绍意大利半岛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
Step2. 罗马城邦的形成和发展1.罗马城邦的兴起:①753BC,罗马城市建立于台伯河畔;②罗马城国形成;③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成立。
2.罗马城邦的特点:①军事力量和土地占有;②共和政体和扩张战争;③奴隶制和贵族统治。
3.城邦发展的契机:①大规模的土地财富;②奴隶制的兴起;③财富致使城邦贵族阶层向外拓展。
Step3. 罗马帝国的建立1.罗马共和政体的转变:①公元前44年,草案被提出,废除共和,在法定地位上成为独裁者的凯撒光荣地接受。
2.共和政权的崩溃:①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克劳迪乌斯·奥古斯都)掌权;②建立帝国制度;③将军制度改变,专制的国家政权产生。
Step4. 罗马帝国的基本制度1.政治制度:①帝国元首独揽大权,称“皇帝”;②推行君主专制,取消共和制度。
2.经济制度:①发展奴隶制,加强国家的经济支配;②开发矿山、大力修筑公路,发展商业贸易,加强经济实力。
3.文化制度:①尊重古代文化,加强文化交流;②翻译和整理古典文献。
Step5. 罗马城邦与罗马帝国的关系及演变1.罗马城邦的影响:①行政管理;②宗教信仰;③语言文字。
2.罗马帝国的演变:①地理范围的扩张;②奴隶制度的发展;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
Step6. 罗马文化的贡献和影响1.罗马文化的贡献:①宗教和语言;②法律和政治。
新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五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五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地将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的兴起、发展、鼎盛及衰落置于古代欧洲历史的时间轴上,理解其地理位置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2.历史解释:通过分析罗马法、政治制度、军事扩张等史实,学生能够解释罗马城邦如何发展为罗马帝国,以及这一过程中罗马社会的变迁。
3.史料实证:学生能够识别并运用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史料,分析罗马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罗马文明,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性,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
教学重点•罗马城邦的兴起及其政治制度特点。
•罗马帝国的扩张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罗马法对后世法律体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复杂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动因。
•分析罗马法原则及其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体现。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地图、图片、视频、历史文献摘录等)•罗马历史相关书籍或文章节选•考古发现介绍(如罗马斗兽场、万神庙等)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讲授基础知识。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罗马文明的特点及其影响。
•案例分析法:选取罗马法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则和应用。
•合作学习:分组研究罗马帝国的某个方面(如军事、文化、法律等),并进行汇报交流。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古罗马遗址(如罗马斗兽场)的现代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思考:“这座宏伟的建筑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它属于哪个伟大的文明?”由此引出本课主题——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新课教学1.罗马城邦的兴起•利用地图展示罗马的地理位置,介绍其作为台伯河畔小城邦的兴起过程。
•分析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如元老院、公民大会等),强调其共和制的特点及与希腊城邦的不同。
•通过故事讲述或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罗马早期社会的生活和政治氛围。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设计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2500字左右)教材:《世界历史》(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单元: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课题: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本课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二课,与第一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是并列关系。
古代罗马和古代希腊一样都属于古代西方(古代欧洲)文明的起源,古罗马文明继承并发扬了希腊文明。
这为我们后面学习世界近现代史奠定一定的基础,加深学生对欧洲文明的理解。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为“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与教材的子目总体上处于对应关系。
第一子目是“罗马城邦和罗马共和国”,第二子目是“罗马帝国”,第三子目是“罗马帝国的衰亡”,教材内容的布局上是超越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将罗马帝国的前身、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就进行了基本的介绍。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教材内容设置了三个子目,是按照时间先后进行内容排列,首先讲述了罗马的兴起过程,接着呈现了罗马的发展、扩张过程,包括了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最后体现了罗马的衰亡,包括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以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依据教材内容的排列,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一方面结合时间顺序,另一方面以每个阶段所存在的“矛盾”作为本课的教学线索开展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1.通过地图识别知道罗马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扩张过程中它的版图变化。
同时,对比同一时期亚欧大陆上东西方的两大帝国,知道它们之间的交流往来,培养学生的时空关联。
2.通过罗马政治体制和成文法的分析理解,能够知道罗马能够不断对外扩张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3.识读《罗马城的象征》《十二铜表法》《凯撒》《屋大维》《罗马大竞技场》等图片,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理解罗马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提升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4. 通过结合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历史背景,能够客观、辩证分析这一转变是历史的进步,帮助学生养成唯物史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说出古罗马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对农业的影响;知道罗马城的兴起;列举出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统治及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说出罗马的扩张过程和共和国的衰落。
2.通过阅读教材说出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过程;了解罗马帝国的兴盛基本史实,知道罗马帝国的衰亡的原因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史实。
3.通过探究说出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那些具有现实意义?
重点:罗马共和国的统治和罗马帝国.
难点: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
导入新课:德国法学家耶林格在他所著的《罗马法精神》一书中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是法律。
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罗马法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不朽的罗马法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罗马是怎样用武力和法律来征服世界的.
讲授新课
一、罗马城邦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1-23页找出下列问题:
1.罗马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对农业的影响;
2.说说罗马城的兴起;
3.列举出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统治及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4.说出罗马的扩张过程和共和国的衰落。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地理环境:
意大利半岛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临海,海岸线很长,亚平宁山脉贯穿半岛
地形特点对农业的影响:岛内山地众多,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2.罗马城邦出现:
公元前1000年,罗马城邦在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3.罗马共和国
(1)建立时间: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2)统治制度:
a.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元老院手里,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b.设立两名保民官,有权否决执政官与元老院提出的对平民不利的决议。
c.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4.《十二铜表法》
(1)时间:公元前450左右
(2)名称来历:这部法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被称为“《十二铜表法》”。
(3)内容:成文法内容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刑法、民法等。
(4)意义:《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5.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战胜迦太基,控制西地中海;
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成为地中海霸主;
奴隶起义: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起义
(三)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分析斯巴达克起义的背景与影响。
在古罗马,到处都有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
奴隶主为了取乐,建造巨大的角斗场,强迫奴隶成对角斗,并让角斗士手握利剑、匕首,相互拼杀。
一场角斗下来,场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隶尸体。
奴隶主的残暴统治,迫使奴隶一再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
背景:奴隶,尤其是角斗士在罗马的地位及其低下。
影响:沉重打击了罗马的统治,使罗马共和国进一步衰落。
二、罗马帝国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3-24页找出下列问题:
1.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过程;
2.罗马帝国的兴盛基本史实
(二)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简述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
(三)精讲点拨:
1.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转变的过程:
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成为终身独裁官;
公元前31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掌握最高统治权;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
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5页找出下列问题:
1. 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
2.罗马帝国灭亡基本史实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衰亡的原因:
(1)3世纪,罗马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
统治者争斗混战不断,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农业萎缩,工商业衰落,财政危机,民生凋敝。
(2)375年,被称为“蛮族”的日耳曼人开始大举侵入罗马帝国。
2.罗马帝国的分裂: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3.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
(三)合作探究:阅读教材,从内外因方面分析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内因:3世纪,罗马陷入长期的政治、经济大危机,农业萎缩、工商业衰落,财政危机。
民族压迫严重,人民起义此起彼伏
外因:外族入侵
请同学们画出本课的知识树或者知识网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