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结构特征

合集下载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长株潭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长株潭城市群

教育资源与教育水平
教育资源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长株潭城市 群均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高等教 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等。这些地区 的高校数量和教学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 地位,吸引了大量优秀学生和教师。
VS
教育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地区 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普及 率、职业教育培训以及基础教育的质量等 方面都有显著提升,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社会治理与社区建设
社会治理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长株潭城市群在社会治理方面不断创新,积极探索 适合本地实际的社会治理模式。例如,推广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等模式,提 高了社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
社区建设
这些地区还注重社区建设和发展,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提升社区居民 的生活品质。通过建设和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提供多元化的社区服务以及加强 社区文化建设等措施,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繁荣。
02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
1 2
珠江三角洲
以制造业为主导,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 服务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长江三角洲
以制造业和金融业为主导,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 和高技术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3
长株潭城市群
以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积极发展 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经济增长动力
珠江三角洲
依托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吸引大量国内外 投资和技术转移,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经济 增长极之一。
长江三角洲
依托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完善的产业链,成为全球重 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商业中心。
长株潭城市群
依托产业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持 续健康发展,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 极。

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

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发展与港澳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港澳地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提供了 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支持。
珠江三角洲的经 济发展以服务业 为主导,占据了 地区GDP的较大 比重。
服务业涵盖了金 融、商贸、物流、 旅游等多个领域, 为珠江三角洲的 经济增长提供了 重要支撑。
近年来,随着科技 的不断进步和政策 的支持,珠江三角 洲的服务业发展迅 速,涌现出了一批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企业。
汇报人:
航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等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航空枢纽,国内外航 班频繁。
港口: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多个港口,如广州港、深圳港等,是国内外贸易的重要枢纽。
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多种交通 方式。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网络的覆盖面和通达性。
珠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 候,降水丰沛,河流流量大
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为工 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必
要的水源
PART THREE
珠江三角洲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产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
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率高。
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以水稻、蔬菜、水果、花卉等为主的产 业体系。
人才和技术优势: 珠江三角洲地区 拥有众多高素质 的人才和先进的 技术,为经济发 展提供了强有力 的支撑。
人口密集: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人口压力较大。
资源短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较少,需要从其他地区进口原材料和能源。
环境污染:。
生态平衡
实施严格的环 保法规:限制 污染排放,加 大违法处罚力

推广清洁能源: 减少化石能源 的使用,降低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黄妍妮□高波□魏守华(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9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重集聚外部性驱动下我国城市群的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与政策引导”(71473115)引言“十一五”以来,我国就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区域发展重心在不断转移调整,过去传统的“东中西部”条状区域发展思路已经改变,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块状”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1]。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入发展,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国家城镇化战略的重点,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2]。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是城市群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结构是否合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和规律,是本文要考察的重点。

关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从形态学的范式研究城市群的空间形态[3];二是从动态的研究角度,即从网络密度、专项功能、综合功能等不同角度测度城市群的功能结构[4];三是利用静态数据进行分析,比如,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变化[5],通过计算帕累托指数[6]、mono 指数[7]、首位度[8]、集聚—碎化指数[9]、城市—区域均匀度[10]、城市—区域经济集聚力[9]等指标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势,采用空间趋势面方法比较城市群的经济空间宏观形态特征[11]。

前两类方法由于存在对商务流和信息流获取的困难以及研究方法不够成熟的问题,现有文献多采用静态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目前对我国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的文献不多,并且大多数文献都仅针对某一城市群或特定地区城市群进行分析,缺乏对更大范围的城市群进行测度和更加详尽细致地比较分析。

华南地理特征珠江三角洲、香港与澳门的繁荣

华南地理特征珠江三角洲、香港与澳门的繁荣
创新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国际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
与内地经济合作日益紧密,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与内地城市的互利合 作。
文化交流与国际影响力
文化底蕴深厚,中西 文化交融,形成了独 特的香港文化。
国际交流频繁,与世 界各国和地区保持着 广泛的经贸合作和人 文交流。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拥有众多国际知名的 文化节庆和展览活动 。
01 城市规划科学合理,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形成了独特的高楼林立、绿化覆盖的城市景观 。
02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发达,公共交通系 统便捷高效。
02 住房保障政策得力,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人 均住房面积逐年提高。
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
经济多元化发展,以服务业为主导,金融、贸易、物流、旅游等行业繁荣兴旺。

气候水文条件
珠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 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区域内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汛期较长,为工农 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生态环境状况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进程较快,但也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压力。
为保护生态环境,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 公园等,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积极开展植树 造林、湿地保护等活动,努力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柱之一。
澳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历 史文化遗产、美食、购物、娱乐
等。
澳门特区政府积极推动旅游业发 展,通过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服 务质量、加强宣传推广等措施,
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经济发展模式及挑战
澳门经济以博彩旅游业为主导,同时积极发展会展、金融、中医药等产 业。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发展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发展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发展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其包括广州、深圳、珠海和香港等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理位置,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本文将探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与发展,并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辐射形态。

广州作为核心城市,拥有先进的交通网络和发达的经济基础。

深圳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摇篮,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

珠海以及香港分别具有独特的地理和经济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这些城市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的联系,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结构。

在这种结构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可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各城市在不同的领域形成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极。

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经济实力的增长板块,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也带动了人口的流动。

大量的劳动力涌入这些城市,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然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还带来了环境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和资源消耗的速度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因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发展中也需要全面考虑环境保护问题。

政府和企业应加大环境投入力度,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此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也需要在经济结构上实现转型升级。

过去,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主要依靠低成本的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转型的要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需要加大科技研发和创新力度,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

只有这样,城市群才能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最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安全空间分异与聚集特征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安全空间分异与聚集特征
关键词:集对分析;MoransI指数;空间分异;生态安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9-6579(2020)01-0096-09
Spatialdifferentiationandaggregationcharacteristicsofecological securityofurbanagglomerationinthePearlRiverDelta
第 1期
李淼,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安全空间分异与聚集特征
97
securitytendtobeadjacenttocitieswithlowerecologicalsecurity,showingacomplementaryspatialpat tern.Thisspatialdifferentiationandaggregationcharacteristicshaveimportantguidingsignificanceforthe futureecologicalplanning,urbanecologicalconstructionandecologicalmanagementoftheurbanagglom erationsofthePRDandGuangdongHongKongMacaoGreaterBay. Keywords:setpairanalysis;MoransIindex;spatialdifferentiation;theecologicalsecurity;urbanag glomerationofthePearlRiverDelta
第 59卷 第 1期 2020年 1月
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

(完整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背景情况汇报

(完整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背景情况汇报

(完整版)珠江三⾓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背景情况汇报珠江三⾓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背景情况汇报珠江三⾓洲位于⼴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总⾯积41698平⽅公⾥,占全省的23.4%。

区内⽓候温和,⽔⽹密布,主要有西江、北江、东江、潭江等。

珠江三⾓洲海岸线长1059公⾥,拥有⼤亚湾、⼤鹏湾等天然深⽔良港。

珠江三⾓洲经济区包括⼴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市、江门市、中⼭市、东莞市及惠州市(龙门县除外)和肇庆市(⼴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除外)等9个地级市、下辖8个县级市和2个县。

珠江三⾓洲9个地级市市区⼈⼝和⽤地规模⼀览表注:佛⼭、江门两市按⾏政区划变动前的原城区统计。

2002年珠江三⾓洲9个地级市有关经济指标⼀览表注:惠州、肇庆两市包括了整个市域,⽽不是珠江三⾓洲经济区部分。

(⼀)社会经济与城乡发展1、主要成就·经济发展成就显著。

2002年,珠江三⾓洲国内⽣产总值9535.83亿元,⼈均国内⽣产总值31040元。

·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

2002年珠江三⾓洲外贸总出⼝额1026.28亿美元;实际利⽤外资150.21亿美元。

·城市建设健康发展、城市化⽔平明显提⾼。

2002年珠江三⾓洲有设市城市17个,建制镇369个,城镇密度94个/万平⽅公⾥。

已发展成为⼀个以⼴州、深圳为中⼼,城乡⼀体、类型完备的城市群。

按“五普”⼈⼝统计,城市化⽔平已达72.7%。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交通、通信⽹络基本完善。

·环境保护取得较⼤进展。

深圳、珠海、中⼭、佛⼭、惠州、肇庆被评为全国卫⽣城市,深圳、珠海、中⼭、惠州还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州、深圳、珠海、中⼭、肇庆、江门、惠州、佛⼭等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存在问题(1)⼯业发展后劲不⾜·产业发展档次不⾼且外向依赖性强,城市群尚未确⽴类似于上海⼀样能带动更⼴泛的地区和产业发展的中⼼城市。

·珠江三⾓洲与港、澳特别⾏政区之间的跨区域合作和协调关系,⽬前还受到较多的⾏政边界、物流瓶颈等制约。

《珠江三角洲地区》课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课件
认识我国的区域
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的位置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南部 沿海,面对浩瀚的南海,与东 南亚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 “南大门”。
主要城市
广州
深圳
珠海 澳门
香港
省会:广州 经济特区:深圳、珠海 特别行政区:澳门、香港广州ຫໍສະໝຸດ 深圳交通 京 广 线
3、生产出的产品有什么特点? 4、产品主要销往哪里?
珠江三角洲地区 香港
以轻工业为主 外销到香港、美国等
课堂小结
珠江三角 洲地区
地理位置 自然条件 外向型经济 香港和澳门
位置
城市和交通
气候 地形
出口创汇农业
经济模式 发展条件
前店后厂
区际联系和共同发展
1、珠江三角洲是我国较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下列不属于其经 济发展优势的是
⑧ __京__广__线____ ; ⑨ ____京__九__线__ ;
D
河流:① ____珠__江____ ; 海洋:④ ____南__海____。
核电站:D __大__亚__湾__核__电__站_。
2、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工业的优势条
件和不利条件。
优势:地处沿海,交通便利,靠近 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市场广阔,还 有许多的地区是侨乡。
5、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方向是 A.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 B.大力发展钢铁等重工业 C.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 D.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
课后小测
1、写出图中数字和字母代表的地理事
物。
城市:⑦__广__州_____; ⑤ __深__圳______;⑥ ___珠__海____;
A ___香__港_____ ; B ___澳__门_____; 铁路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结构特征(20141219)
发布于:2014-12-19 15:44:25 点击数:1700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结构特征
一、城市规模形成三大梯队
2000年,除广深GDP超过2000亿元外,珠三角其他城市均相对较低,佛山、东莞、江门、惠州等市GDP在500-1000亿元左右,形成了广深之外其他城市相对扁平的城市结构。

2003年开始,伴随珠三角整体经济快速增长,各市之间的差异也逐步显现,佛莞两市经济规模逐步形成。

从总体上看,各市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大致形成了三大梯队:第一梯队:广州、深圳。

GDP在1.5万亿左右(占珠三角的56.4%),人口规模大于1000万人。

第二梯队:佛山、东莞。

GDP在0.5-0.7万亿(占珠三角的23.6%),人口规模700-1000万人。

第三梯队:珠海、惠州、中山、江门、肇庆。

GDP不足0.3万亿(占珠三角的20%),人口规模150-450万人左右。

图1:珠三角各城市经济规模形成的三个层级(2000-2013年)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1-2014)》。

图2:珠三角各城市人口规模形成的三个层级(2000-2013年)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01-2014)》。

二、城市综合能级评估
从各市经济总量和城镇化发展水平来看,广州、深圳总体发展水平最高,佛山、东莞处于次一级发展序列,中山、珠海城镇化水平较高,但经济总量与惠州、江门、肇庆等外围城市处于同一层次。

从企业分布和跨市公司组织来看,广州、深圳拥有最大的企业数量,同时,跨市公司数量也远超其他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从跨市公司出度和入度数据分析,广州入度较高,表明广州的跨市公司多为分公司或分支机构,总部并不在广州;而深圳拥有最高的公司出度,表明深圳有大量的公司总部,并且在其他城市设立了分公司或分支机构。

对于此种现象可能的解释是,广州作为省会城市,独有的行政资源使其拥有大量央企、国企的分支机构,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地区公司也都会在广州设立分公司或分支机构;深圳的本地民营企业较为发达,许多企业为拓展市场和业务,到其他城市设立分公司或分支机构。

比较而言,深圳在区域企业组织方面具有更大的主动性。

珠三角其他城市大部分都是入度大于出度,表明这些城市更多处于受支配地位。

图3:2012年珠三角各市GDP总量与城镇化率比较
图4:珠三角各市跨市企业分公司设置与企业总数关系
注:圆圈大小代表企业数量多少。

三、对外联系强度差异
从广州、深圳与全球100个世界城市的企业联系情况看,广州与深圳的全球企业联系程度远远不及香港对外联系的紧密,香港仍然在珠三角对外联系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

广州与世界城市的企业联系较为集中在国内的中心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和香港等,同时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新加坡等全球城市有着频密联系,此外还与都柏林、马德里、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法兰克福、米兰、莫斯科、迪拜、孟买、新德里、曼谷、吉隆坡、雅加达、首尔、悉尼、洛杉矶、芝加哥、墨西哥城、多伦多、圣保罗、巴塞罗那等城市联系较多。

深圳与北京、上海、香港以及纽约、伦敦联系较为密切,但在联系密切程度上与广州有较大差距。

在与外部城市联系网络中,珠三角参与其中的门户为广州,而深圳作为次级联系门户,包括珠海在内的其余珠三角城市的影响力则较为微弱。

图5:香港、广州、深圳与100个世界城市的联系强度
四、对内联系网络
从珠三角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企业联系来看,三大产业部类的跨城企业量明显增长。

根据2001年、2009年及2014年的数据比较,广州、深圳的双中心结构已经形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网络化趋势突出,城市联系呈现日益网络化。

图6:珠三角内部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一般服务业的企业联系网络演变
五、城市群功能网络结构
总体上看,珠三角各城市的功能网络从过去的以广州、深圳为核心,其他城市同属下一层级的扁平结构,逐步优化为以广、深为核心,佛、莞为第二梯队的层级式结构。

广-佛、深-莞形成功能强大、联系紧密的都市圈,并对区域发展发挥组织作用。

图7:珠三角城市群结构演化
香港作为区域内唯一的全球城市,具有最高的国际化程度和组织能力,其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产业转移极大地推动了珠三角的成长,但因“一国两制”体制所限,香港并不深入直接参与对珠三角区域的组织,而更多的是通过与广州、深圳的密切联系进行传递。

澳门的情况较为特殊,一方面拥有很高的国际化程度,另一方面其对区域的影响力极为有限。

广州、深圳目前已形成珠三角的双核,各自拥有难以取代的中心地位。

广州作为行政中心,拥有许多大型骨干企业,在生产性服务、区域物流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深圳作为最为成功的经济特区,拥有高度成熟的市场环境,其众多本地民营企业已形成巨大而稳定的商业生态,并通过区域产业分工,产生强大的辐射能力。

同时,广深双核之间的联系在区域中最为密切,正是这种日益密集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换,驱动两个核心城市不断快速成长。

佛山、东莞尽管各自成长的路径和模式不同,且与外部城市的联系也较弱,但随着区域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均与相邻的广州、深圳融合,形成了连绵一体的都市圈,广-佛、深-莞的联系已不仅局限于生产,而是涉及广泛而密切的日常通勤和生活联系。

相比于广州、深圳以服务为主的中心地位,佛山、东莞
更多承担生产职能。

其中,佛山企业的自容性较高,表示其产业生态较为封闭,而东莞则更为开放,与区域发生更加多元的联系。

珠海、中山、江门、肇庆、惠州等城市基本同属一个层级,但相比较而言,珠海和中山的外向联系程度更高。

其中,珠海作为经济特区,与广州、深圳以及香港、澳门均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中山则更多地与深圳发生联系,从而对跨江通道建设产生较大需求。

惠州主要与东岸的深圳、东莞联系密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