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背景情况汇报

合集下载

珠江三角洲的人口与城市发展

珠江三角洲的人口与城市发展

珠江三角洲的人口与城市发展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位于华南地区,由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和珠海市等组成。

这一地区以其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制造业而闻名于世。

在珠江三角洲,人口和城市发展起着互相促进的作用。

珠江三角洲拥有庞大的人口。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这一地区的人口已经超过千万。

这里的人口密度非常高,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超过数千人。

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涌入。

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和商业发达,为吸引了大批的人口前来寻找就业机会。

以深圳为例,这座城市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现代化城市。

因此,这一地区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劳动力。

人口的增长也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在珠江三角洲的各个城市中,广州是最大的城市。

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

近些年来,广州城市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以及先进的科技产业在这里蓬勃发展。

广州市不仅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也是一个繁荣的商业中心。

深圳是另一个发展迅速的城市。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以其创新和创业精神而闻名。

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此外,佛山、东莞和珠海等城市也都在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

人口和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城市的快速发展为人口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改善的机会。

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制造业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

这些工人来自于中国各地甚至是其他国家,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工作,并渐渐定居下来。

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为人口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大量的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

这些因素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来到珠江三角洲,并促进了人口和城市的进一步增长。

然而,人口和城市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人口过剩导致了城市的基础设施紧张和社会资源的紧缺。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和规划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和规划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和规划第一章:引言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群之一。

该城市群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9个城市,以及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等14个城市。

该地区拥有密集的河网、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科技水平,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并不平衡。

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城市形态不够现代化,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在规划和发展中,必须考虑如何实现城市群的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城市群发展的现状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根据数据显示,该地区GDP已经超过了台湾省、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总和。

在这一地区,广州、深圳被誉为中国的“双引擎”,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而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则吸引了大量人才的流入,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城市群。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压力。

例如,最大的城市广州,由于其空间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地理条件,市中心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的状况。

而深圳、珠海等城市对外开放较早,但在产业布局上存在一定的平衡问题。

同时,在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城市形态等问题也备受关注。

第三章:城市群发展的规划为了解决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政府对城市群的发展进行了规划。

首先,政府在布局上加强了城市的联系和协调。

例如,在交通方面,政府启动了“十字”铁路和“三纵三横两环一圈”高速公路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联系。

在产业方面,政府着力推动企业的平衡发展,避免集中在某一地区。

其次,政府注重城市形态的建设。

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城市形态的设计,避免了城市建设中的“人工美化”现象。

例如,在内环线的广州越秀区内,政府大力推广“地上挂园”空间设计理念,使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第四章:城市群发展的展望在政府的规划和发展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未来仍然充满着发展的机遇。

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珠三角经济发展现状近几年,珠三角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呈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区内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一)珠三角的定义1994年10月,广东省政府提出了“珠三角经济区”的概念。

珠三角经济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珠江出海口,濒临南海,毗邻港澳,历来是华南、中南、西南地区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和我国的南大门。

珠三角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东莞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门市、惠州市的部分县区(市辖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和肇庆市的部分县区(市辖区、高要市、四会市),陆地总面积4.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3.2%,占全国总数的0.4%。

2009年,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4634万人,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9.8%。

习惯上“珠三角”是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和肇庆共9个地级市之和。

(二)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1、经济总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9年,珠三角地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发展态势。

据统计,珠三角全年完成GDP 25450.22亿元,占广东省GDP总量(28077亿元)的82.97%,约占全国GDP总量(246619亿元)的10.3%,与去年同比增长17.72%,分别高出广东省(14.5%)和全国(11.4%)平均水平约3.22和6.32个百分点。

近5年来,珠三角GDP年均增长率为18.1%,各市GDP均以两位数快速增长(见表1)。

从城市经济规模看,2009年,广州和深圳两市分别以7050.78亿元和6765.41亿元占珠三角GDP总量的27.7%和26.58%,继续保持绝对优势,而佛山和东莞也均突破3000亿元,分别达到3588.5亿元和3151亿元。

从经济增幅看,虽然只有珠海、肇庆两市增幅同比没有回落,但是各市增幅仍超过14%。

表1 珠三角各市近5年GDP(亿元)和GDP同比增速(%)情况城市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GDP 增速GDP 增速GDP 增速GDP 增速GDP 增速广州3758.62 15.2 4450.55 15 5154.23 12.9 6073.83 14.8 7050.78 14.5 深圳3585.72 19.2 4282.14 17.3 4950.91 15.1 5813.56 16.6 6765.41 14.7 珠海476.71 17.5 551.68 14.2 634.95 13.4 747.7 16.4 886.84 16.5 佛山1578.49 17.4 1918.04 18.3 2383.18 19.4 2928.16 19.3 3588.5 19.2 惠州586.46 12.2 686.45 15.1 803.43 15.8 934.96 16.6 1085.11 14.1 肇庆328.3 11.4 390.56 13.2 450.57 14.4 516.09 14.5 616.55 15.3 江门617.81 11 695.64 12.2 805.37 12.8 941.88 15.6 1095.33 15 东莞1452.52 20.5 1806.03 21 2181.62 19.4 2626.51 19.2 3151.01 18.1 中山572.05 19.7 704.3 21.5 880.2 23.2 1036.32 16.8 1210.69 14.7 珠三角12956.68 17.0 15485.39 19.5 18244.46 17.8 21619.01 18.5 25450.22 17.7 注:本表数据已按经济普查口径修订,数据来源珠海统计信息网。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演进与整合

未来国际竞争的主体是什么?答案既不是企业,亦不是国家。

当今世界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变化和特征有三个方面,那就是:政治越来越多元化、经济越来越全球化、社会越来越信息化。

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国际间越来越流行的说法是“得城市者得天下”。

的确如此。

由于现代经济活动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城市群中进行,因此,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未来的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一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的,实际上是大城市、是城市群,因为只有它们才具备参与世界分工、合作和交流所需的基础设施,也只有它们才能形成足够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然而单个城市的能量毕竟有限,即使是大城市。

可以这样说,城市群已当仁不让地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新主体。

“城市群”的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于1957年提出的,意指“巨大的多中心城市区域”,戈氏总结其特征包括:以2500万的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的庞大空间;以国际化大城市为核心,沿海轴线发展形成的枢纽;职能分工合理的多中心城市网络;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及其基础设施。

当今世界五大城市群(大纽约城市群、美加大湖城市群、大东京城市群、英国城市群、西北欧城市群)代表了其本国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巅峰力量。

大纽约城市群仅占美国版图1/918的面积,却聚集了全美1/11的人口,占去了美国公司500家强的1/3。

目前,中国环渤海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初现雏形,不过,相较于前五大都市群,差距尚远。

就拿都市群经济总量占其本国的百分比来说,我国三大城市群仅为38%,而美国三大城市群高达67%,日本仅大东京区大阪区就占70%。

在国内,得改革风气之先的珠三角各城市恰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快速崛起在珠江两岸,但由于长时间以来各自为营,明争暗斗,内耗严重,正被已形成合纵连横之势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日渐抛离。

在国内“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之时,在加入wto后国门日渐洞开之际,处于内忧外患中的珠三角城市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珠三角城市群能撤掉藩篱,用同一种声音讲话吗?能抱成团,握成拳,重现昨日辉煌吗?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去探寻现实的答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看看珠三角城市群的前世、今生及未来。

三大城市群

三大城市群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概况李江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珠江三角洲地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范围●9市: 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市●惠州市: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部分)、四会(部分)● 4.1万平方公里, 占广东省23.2%●2306.6万户籍人口, 占广东30.8%●另1700万外来人口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征1.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传统农业社会, 鱼米之乡文物●1979年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充分发挥面临港澳的区位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显著●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16.9%●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广东(13.8%)●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厚实基础珠江水上人家咸水歌珠江三角洲小城镇五十年代的水壶五十年代沿街卖云吞的担挑●2001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占全省比重:从1980年40.7%和59.9%,●增大到2000年的69.6%和65.8%●人均GDP27863元(=3300美元)●全国水平的3.85倍, 全省水平的2.16倍●跨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39.64亿元●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第一经济增长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成为珠三角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密集带●集中全省85%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中全省90%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家国家级高新区: 广州、深圳、中山、佛山、惠州、珠海●3家省级高新区: 江门、东莞、肇庆●“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64亿元,●占全省9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16%,高于全省的14.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珠三角家电比重3.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形成●2000年工业总产值10571亿元,占广东84.7%。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南部,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江门、东莞、惠州等九个中心城市和其周边的城市组成。

该区域人口众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物流、信息等配套设施完善,是中国的重要制造业基地、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但当前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以创新、高科技、绿色为导向的未来发展,因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一、现状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群之一,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中东欧的总和,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

该区域基础设施完善,物流、信息等配套设施也非常齐备,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如华为、OPPO、vivo、TCL等世界知名企业均位于此。

然而,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

一方面,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传统制造业现状不佳;另一方面,城市群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城市化推进难度等现实问题。

二、产业转型升级为了应对竞争和挑战,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要积极开发新兴产业,发掘更加优势的经济增长点,例如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还可以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

其次,通过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实现从“made in China”向“created in China”的转变。

三、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创新发展,包括加强企业自主研发、通过并购整合行业资源等。

可以加强对科技企业的投资和扶持,建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升级改造。

此外,可以通过建立开放式创新平台,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创新产业的集聚发展。

四、绿色发展要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必须考虑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与区域协调性研究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与区域协调性研究

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与区域协调性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指广东、江苏和浙江三省的一片区域,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区域协调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的龙头,其经济总量和GDP总量均居全国之首。

截至201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GDP总量已达9万亿元。

该地区的产业结构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

首先,制造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

该地区有许多优质的制造企业,如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国内知名企业。

此外,珠江三角洲地区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制造企业,如富士康、华为、TCL等。

其次,服务业也是该地区的重要行业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该地区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贸易、旅游等领域。

其中,金融业是该地区最为发达的行业之一,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居全国之首。

最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金融业也非常发达。

该地区有多家知名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如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等。

此外,该地区的金融环境也非常优越,成为了全国乃至全球资本的聚集地。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协调性不足的问题虽然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发展较为健康,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是产业协调性不足。

首先,产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该地区的产业结构非常丰富,但是不同行业的比重不够合理,特别是制造业对于整个经济的贡献过大,容易造成产业过度集中的问题。

其次,地区之间产业发展不平衡。

虽然珠江三角洲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强大,但是区域之间差距较大,有些地区的发展还比较滞后,需要一些政策扶持和调整。

三、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协调性的对策建议建立融合式产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政府可以制定一些融合式产业政策,鼓励行业之间的跨界合作与融合,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加快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背景情况汇报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3.4%。

区内气候温和,水网密布,主要有西江、北江、东江、潭江等。

珠江三角洲海岸线长1059公里,拥有大亚湾、大鹏湾等天然深水良港。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中山市、东莞市及惠州市(龙门县除外)和肇庆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除外)等9个地级市、下辖8个县级市和2个县。

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市区人口和用地规模一览表
注:佛山、江门两市按行政区划变动前的原城区统计。

2002年珠江三角洲9个地级市有关经济指标一览表
注:惠州、肇庆两市包括了整个市域,而不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部分。

(一)社会经济与城乡发展
1、主要成就
·经济发展成就显著。

2002年,珠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9535.8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1040元。

·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

2002年珠江三角洲外贸总出口额1026.2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0.21亿美元。

·城市建设健康发展、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

2002年珠江三角洲有设市城市17个,建制镇369个,城镇密度94个/万平方公里。

已发展成为一个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城乡一体、类型完备的城市群。

按“五普”人口统计,城市化水平已达72.7%。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交通、通信网络基本完善。

·环境保护取得较大进展。

深圳、珠海、中山、佛山、惠州、肇庆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深圳、珠海、中山、惠州还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中山、肇庆、江门、惠州、佛山等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存在问题
(1)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发展档次不高且外向依赖性强,城市群尚未确立类似于上海一样能带动更广泛的地区和产业发展的中心城市。

·珠江三角洲与港、澳特别行政区之间的跨区域合作和协调关系,目前还受到较多的行政边界、物流瓶颈等制约。

·珠江三角洲自身面积不大,外围山地环绕,尚未形成与华南、华中、大西南和其他地区的广泛协作,发展腹地不足。

(2)城市化质量不高
·城镇无序蔓延,“马路经济”盛行,城乡建设面貌粗糙,特色模糊,“城不象城,村不象村”。

·城乡二元结构普遍存在,“城中村”及村镇建设“脏乱差”现象严重,违法用地、违章建设层出不穷。

·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强,公共设施建设落后,市政设施配套不足。

(3)政府调控能力不足
·行政区划缺乏整合度,对作为区域次中心城镇的县城和中心镇发展扶持不足。

·财政能力不足和资本市场发育不良,使得一些城镇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欠账严重。

·各级政府机构事权、职能划分不明确,加上缺乏政策、法规、财政手段等调节杠杆,省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难以充分发挥
对地方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4)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
·因为行政分割和规划实施手段不足,未能形成一个以功能性地域为基础的城镇职能分工体系,城镇产业低水平同构,区域一体化发展程度不高。

·各地争上机场、港口、火车站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而污水、垃圾等大型环保设施却严重缺乏,跨城市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难以协调。

·国土规划、城市规划以及交通、运输、水电等专业规划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和沟通,引起了诸如用地指标矛盾,内外交通冲突,水电管网与道路设施不配套等混乱现象。

(5)环境形势日益严峻
·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各地建设景观单调乏味,水土流失加剧,地方气候恶化。

·环境污染日益加剧,水质性缺水危机日益凸显,大气污染严重,酸雨面积不断扩大,生活污水、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率严重偏低。

·“热岛”、“湿岛”、“干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大量的绿地、
水面被挤占,珠江三角洲独特的田园风光、岭南特色正逐步消逝。

(6)外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
“五普”人口统计显示,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已达1807万,占地区总人口的43.54%,给城市管理、设施配套和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大压力。

(二)城乡规划管理
1、主要工作成效
·1995年,我省编制完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陆续开展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专题规划》、《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管理项目研究》、《区域绿地与环城绿带规划指引》等相关规划的编制和研究工作。

·明确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总体发展格局和“三大都市区”协调发展策略。

规划中提出的“两条发展主轴——广深(港)、广珠(澳),三大都市区——中部都市区、东岸都市区和西岸都市区”的城市群雏形已基本形成。

·从城市群协调的角度,对需要由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和落实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为地方层次的规划和发展提供
了初步的政策框架。

·确立了“都会区、城镇密集区、开敞区、生态敏感区”等四种用地模式分类制导思路。

区域绿地与环城绿带的规划建设工作,是对区域空间管制的进一步强化和具体落实。

·提出了关于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的构想——编制了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线网、重大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布局等专项协调规划。

·严格把好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关。

制定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各市县总体规划与城市群规划协调的主要意见》、《广东省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工作规则》等相关管理政策和法规,并严格执行。

2、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规划管理体系自身存在缺陷
·各层次规划的分工不明确。

特别对须从省或区域角度进行区域协调的重点内容不突出。

·实施区域规划的调控手段不足。

如何将高层次的规划意图贯彻到基层,并确保高层次的管理机构对影响重大的项目有所调控,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规划无量化监控体系。

宏观调控力度不足,中观、微观实际效用不大。

(2)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跟不上
·立法工作滞后,使得规划的实施缺乏可操作的法律依据,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不强。

·规划管理部门的统筹能力不足。

目前的规划管理部门在具体建设项目的空间安排上,只能发挥一定的指导性作用,且强制性不够。

·缺乏相应经济杠杆的调节。

发达国家区域规划的实施有强有力的财政手段为保证,而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必不可少的经济调节手段。

(3)相关规划和政策不配套
行政区划调整步伐,土地流转、宅基地分配等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适应城市化发展要求。

结语
结合珠江三角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到2010年,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与港澳密切合作、与国际经济紧密联系的较高水平的外贸基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行区和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基本达到经济繁荣、结构优化、设施完善、城乡一体、法制健全、社会文明、(人居)环境良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起示范、带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