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共52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辞赋优质教学课件
Part.01
两汉辞赋
O
N
E
01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汉赋的产生与发展 一代之盛 渊源 政治导向 分类
○ (发展过程)
先秦:屈原、宋 玉45篇
汉:七十四家 959篇
《汉书》赋 1004篇
《诗》:赋的手法 —— 铺

渊 源
歌颂
精神
—— “劝百讽一”
讽谏
骚体赋
《骚》:
超现实主义
散体赋 雍容华丽
劝百讽一
• 《汉书·王褒传》载宣帝语:“赋之大者,与古诗同 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hú,音乐有郑 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说(即“娱悦”)耳目。辞赋 比之,尚有仁义、风喻、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 优、博弈远矣。”
汉赋发展轨迹:
一.汉初到武帝即位 骚赋流行期
内容继承楚辞的“怨刺”传统,句式大抵 也保持楚辞整饬中见变化、情辞婉转的特 点,多用 “兮”字。
三、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 小赋勃兴期
内容上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篇幅短小精悍, 文辞清丽,多用韵语。
汉赋的类型及风格演变
汉赋大抵可分骚体赋(抒情;先声)、大赋 (体物:京都、宫殿、田猎;主流)、小赋 (写志:咏物、抒情;别派)三类。
风格四变:初司马相如雄放昂扬,次扬雄婉 转温厚,次班固精丽典雅,次张衡、蔡邕简 洁流丽。
“七体”的开山之作。
恍兮忽兮,聊兮栗兮,混汩汩兮,忽兮慌兮,俶兮傥 兮,浩瀇wǎng漾兮,慌旷旷兮。秉意乎南山,通望 乎东海。虹洞兮苍天,极虑乎崖涘。流揽无穷,归神 日母。汩乘流而下降兮,或不知其所止。或纷纭其流 折兮,忽缪往而不来。 (《七发》)
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bì汹汹其无声兮, 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止。长 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 交引而却会。崪zú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 磊磊而相摩兮,巆yíng震天之磕kē磕。(《高唐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三章:汉代散文

(3)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显得有血 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有肉、生动丰满,如项羽、李斯。 有肉、生动丰满,如项羽、李斯。 佛斯特: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 爱·摩·佛斯特: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圆 形人物(round character), 小说面面观》 形人物(round character),见《小说面面观》。 互见法” 在本传中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 “互见法 ”,在本传中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 而在 其他篇章揭示他的其他性格特征。 其他篇章揭示他的其他性格特征。 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 ( 4 ) 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 , 全书充满了浓 郁的悲剧气氛。 郁的悲剧气氛。 这些苦难的悲剧经历, 这些苦难的悲剧经历,无疑暗含了司马迁自己的人 生感慨。在对人物悲剧的探讨中, 生感慨。 在对人物悲剧的探讨中,流露出对天意的 怀疑, 同时又有宿命的悲哀。 伯夷列传》 怀疑 , 同时又有宿命的悲哀 。 ( 《 伯夷列传 》 对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质疑;人性的异化: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质疑;人性的异化 :吴 起杀妻、母死不归) 起杀妻、母死不归)
总序》 (宋)郑樵《通志·总序》: 郑樵《通志 总序 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 仲尼既没,百家诸子兴焉,各效《论语》,以空言 著书。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 著书。至于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迨汉建元、元封 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司马氏世司典籍, 之后,司马氏父子出焉。司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 故能上稽仲尼之意, 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会《诗》、《书》、《左 国语》 世本》 战国策》 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 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 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成一 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 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 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 书以类事,传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 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代文学-两汉散文和辞赋

11
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最富 文学色彩。它分上、中、下三篇,基本内容 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 秦灭亡之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
其写作目的是总结秦王朝的灭亡教训,所谓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为巩固汉王 朝的封建统治而提供借鉴。
2019/5/30
12
2019/5/30
19
晁错(前200——前154)
2019/5/30
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汉 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 太常掌故,奉命从济南伏生 受《尚书》,迁博士,拜太 子家令,举贤良文学,对策 高第。景帝即位,迁御史大 夫,请削藩,吴楚七国反, 被腰斩于西安东市。他的著 名政论文有《贤良文学对 策》、《论贵粟疏》等。
2019/5/30
10
贾谊文学成就主要在辞赋和政论散文
其赋今存5篇,皆骚体。代表作有《吊屈原赋》 和《鵩鸟赋》。
《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 58 篇,收录于 《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 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 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
2019/5/30
这篇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
2019/5/30
18
《鵩鸟赋》则采用人禽问答体,叙写作者对人生 祸福无常的深沉的哲理思考:“祸兮福所倚,福 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德人无 累,知命不忧。细故蒂芥,何足以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 ‘鵩’。贾生既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 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广。”
2019/5/30
6
汉大赋的发展,一般分为三期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第二章 两汉文学第一节汉代的辞赋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是在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制。

一、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盛极一时。

后世常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专称为“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赋早在战国时代的后期就产生了。

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

《汉书·艺文志》记有荀子赋十篇,现流传下来的有五篇,即在今本《荀子》中《赋篇》里的《礼》《知》《云》《蚕》《针》。

此五篇赋以通俗的“隐语”铺写五种事物,以咏物为说理,实成为汉赋的直接渊源。

旧传宋玉也有赋作,但今之流传者,疑是后人之伪托。

1993年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竹简,有一篇重要作品《神乌傅(赋)》,全篇约有664字,作于西汉后期,作者是一位受儒学熏陶很深的下层知识分子。

《神乌傅(赋)》的发现,为赋起源于民间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参看沈颂今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243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

赋、敷、铺可通假。

《诗经》中的“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

《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这两段话说明:一、赋,溯其渊源,是诗歌的衍变。

“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

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的影响很大。

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欢迎的形式。

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

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两汉文学)

两汉文学历史文化背景文学发展分期汉代史传文学:史记、汉书汉代诗歌与赋体文学第一讲汉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1、:燔灭文章,历史空白2、汉初:无为之治文学:反思历史关注现实3、武帝:文化交流与思想一统文学:散体赋、史记大气磅礴4、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文学:复古思潮注重模拟5、东汉前期:强化思想统治文学:客观严整由文转质6、东汉后期:社会危机加重文学:抒情小赋发现自己第二讲汉代散文概说与桓宽的《盐铁论》一是汉初的政论文:讨论国策,充满着对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二是以董仲舒文章为代表:容注重解释封建君主集权的合理性,在形式上则崇尚质拙朴实;三是历史散文巨著《史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终“成一家之言”;四是在西汉末年复古之风:这场复古之风始于歆的学术复古,而文章复古是由扬雄完成的;汉代论辩文代表作桓宽《盐铁论》;五是东汉初期王充《论衡》,对天人感应、灾异祥瑞之说以及今文经学者媚附政治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同时反对复古,主独创,文章深入浅出,反复论证,表现出浓厚的哲学思辩色彩;六是东汉初年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它明显地适应新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在思想上维护当时的儒学统治,在形式上注重语言的锤炼,文风洗练谨严。

桓宽的《盐铁论》:记录“文学”、“贤良”与“臣相”、“御史”关于盐铁问题辩论的论文集,堪称汉代论辩文的代表作。

主要观点:“国不与民争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论辩艺术:一是针锋相对,言语直率;二是铺排比,情采并重;三是暗合戏剧、小说因素;第三讲司马迁与《史记》一、生平20岁以前阅读古籍,接受儒家思想;1.壮游天下(壮游路线):“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城,过梁、楚以归。

”(《太史公自序》)宋代马存说:“子长生平喜游,方少年自负之时,足迹不肯一日休,非直为景物役也,将以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

今于其书观之,则其生平所尝游者皆在焉。

第二章 两汉文学

第二章  两汉文学

2、汉赋的兴盛阶段(武帝初年——东汉中叶的 200多年)
代表作家作品: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 赋》,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扬 雄《甘泉 赋》、《羽猎赋》,是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 要作家;班 固《两都赋》(长安、洛阳)和 张 衡《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3、汉赋的衰微阶段(东汉中叶——汉末的100多年) 抒情小赋:这一时期出现了反映黑暗现实、讥讽 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 特点:内容上侧重咏物和抒情;形式上篇幅比大赋 短小,不用问答体, 通篇用韵文,个别的也用楚辞 体句式。
一、司马迁
司马迁的发愤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 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 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 作也。
二、宝贵的思想财富
1、关于《史记》 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 帝太初年间(前104—101),全面 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3000年间 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 发展,是我国历史的传大总结。
(三)汉赋与楚辞的区别 内容上: 楚辞侧重于抒情言志,而且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 话、风俗习尚以及情调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 彩;汉赋侧重于体物,主要铺写事物和人物活动。 形式上: (1)体裁:楚辞是诗歌;汉赋是押韵的散文; (2)押韵规律:楚辞通篇押韵;汉赋则韵散结合; (3)句式上:楚辞带“兮”字的语句多,汉赋很少用 (4)结构上:汉赋多采用问答体;楚辞少用。

(3)实事求是精神
作为一种历史著作,《史记》是 忠实于历史事实记载的,所以刘向、 扬雄、班氏父子等都称之为“实 录”。
实事求是精神
司马迁虽坚持在忠实历史真实的原则下写 人物传记,但他并不是有事必录,而是有所 选择的,借用一句《留侯世家》中的话来说: “(留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 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张良平时与高祖谈论的天下事很多,但只 写那些和天下存亡有重大关系的事件,从而 表现其性格特征。其他人物的写作概莫例外。

两汉散文

两汉散文

• 司马相如《子虚》、《上林》:楚 司马相如《子虚》 上林》 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 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向齐国之臣 乌有先生夸耀楚国的云梦泽和楚王 在此游猎的盛况,乌有先生不服, 在此游猎的盛况,乌有先生不服, 夸称齐国山海之宏大以压倒之。 夸称齐国山海之宏大以压倒之。代 表天子的亡是公又铺陈天子上林苑 的壮丽和天子游猎的盛举, 的壮丽和天子游猎的盛举,表明诸 侯不能与天子相提并论。然后“ 侯不能与天子相提并论。然后“曲 终奏雅” 终奏雅”,说出一番应当提倡节俭 的道德教训。 的道德教训。
艺术成就
• 叙事艺术 • 叙事方式基本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叙事方式基本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 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 成的。不少故事富于戏剧性。 成的。不少故事富于戏剧性。
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 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 生活细节的描写。 生活细节的描写。 对话往往能生动体现人物的生活经历、 对话往往能生动体现人物的生活经历、 文化修养、社会地位等。 文化修养、社会地位等。 • 戏剧性的场景 • 语言艺术 • • • •
• 《论治安策》又题《陈政事疏》, 论治安策》又题《陈政事疏》 是因匈奴入寇而上文帝的奏疏, 是因匈奴入寇而上文帝的奏疏,相 当详尽地讨论了国家所面临的各种 危机和应取的对策。 危机和应取的对策。 • 以“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 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这样令人心惊的句子开头, 这样令人心惊的句子开头,而后逐 一论述。 一论述。
• 汉赋的兴起 • 政论文:贾谊《过秦论》 政论文:贾谊《过秦论》 • 史传散文:司马迁《史记》 史传散文:司马迁《史记》

第一讲两汉辞赋课件

第一讲两汉辞赋课件
4
骚体赋
骚体赋指的是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 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这种赋在内容上 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 近于《离骚》的情调。
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 字的语句。如贾谊的《吊屈原赋》、《 鵩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司 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5
汉大赋(新体赋)
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大赋在形式上篇幅 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 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 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 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 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在艺术 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 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 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枚 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 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
《七发》辞采华美,气势壮观。其中 “观涛”一节写得繁音促节,气壮神旺, 令人怵目惊心,如临其境。
《七发》的出现,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 的正式形成,在赋中形成了一种主客问 答形式的文体--“七体”。
10
《七发》的艺术特色
1.善于描写形容,写景状物,情态 毕现,描摹精致,形象生动。
2.极力夸张想象,铺陈排比,辞采 富赡,洋洋洒洒,气势恢宏。
3.开创主客问答,整散兼具,拓展 内容,扩大篇幅,增加容量。
4.审美价值与讽谏之意的矛盾。
11

东汉士人失去了作为文学侍从参 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这 给予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实 生活的动荡给他们极大震撼。他们从 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于 是,各时期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成为他 们创作的诱因。
第三阶段,从东汉中叶至东汉末,是汉赋的转变期。 这一时期汉大赋的创作趋向于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抒 情小赋创作的勃兴。张衡首开其风,其后的重要作家 有赵壹、蔡邕、祢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