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合集下载
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共24张PPT)

• 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 区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 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 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 等,呈现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 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 (960 — 976年)
北宋的建立是否标志着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 局面结束了呢?
平定南方各国和 攻取北汉以及收复幽 云十六州,是完成全 国统一必不可少的两 但是这 大历史任务 。 两件事不可能同时进 行,而只能根据实际 力量,按照轻重缓急, 来确定用兵先后。
“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宋太祖和后继者按 • 方针: 照先南后北的方针, 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 •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政权,结束了五代十 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 结果:
发展科举制
考试分三级
严格考试程序(殿试)
后世考 试中密 封试卷 制度的 起源
减少考试科目
发展的评价
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出现员冗滥的局面
严密考试方法,实行糊 名法 增加录取名额
总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因为文 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北宋 汪洙《神童诗》
科举制的完善——文官体制的基础
一、考试制度的规范化 三级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二、考试规则的严密化 弥封、誊录等规则使 考试更加公正和公平 三、考试内容的实用化 增加策论考试,更 能选拔治国之才 “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 ——朱胜非引“前辈诗”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 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 范围,那时,东北还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番和大理 等,呈现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 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 (960 — 976年)
北宋的建立是否标志着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 局面结束了呢?
平定南方各国和 攻取北汉以及收复幽 云十六州,是完成全 国统一必不可少的两 但是这 大历史任务 。 两件事不可能同时进 行,而只能根据实际 力量,按照轻重缓急, 来确定用兵先后。
“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宋太祖和后继者按 • 方针: 照先南后北的方针, 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 •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政权,结束了五代十 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 结果:
发展科举制
考试分三级
严格考试程序(殿试)
后世考 试中密 封试卷 制度的 起源
减少考试科目
发展的评价
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出现员冗滥的局面
严密考试方法,实行糊 名法 增加录取名额
总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因为文 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北宋 汪洙《神童诗》
科举制的完善——文官体制的基础
一、考试制度的规范化 三级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二、考试规则的严密化 弥封、誊录等规则使 考试更加公正和公平 三、考试内容的实用化 增加策论考试,更 能选拔治国之才 “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 ——朱胜非引“前辈诗”
第6课-北宋的政治-(共21张ppt)

财政
(三司)
行政
军事 枢
(三衙)
卫 马 军 司
中 书 度 盐 户 门 支 铁 部 下
密 侍 殿 侍 院
前
司
卫 步 军 司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在宋代,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阶层是 A.士人(即 读书人) B.农民 C.武将 D.商人 [ ]
重文轻武政策:
1、 文臣 统兵,抑制武将。
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 科举制 。如:提 高进士的地位,增加科举录取人数等。
宋太祖 死后,其弟 赵光义登基 为帝,称宋 太宗。 宋太宗 时,灭吴越、 闽南、北汉, 结束了五代 十国的分裂 割据局面, 基本实现了
局部统一。 P28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 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 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 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皇帝
强化皇权
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 削弱 相权 总体方法:分化事权 具体措施:
1、设 参政知事 若干 人,位同副相,与宰相 共执行政权。
2、由 政事堂 、 枢密 院 和 三司使 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 财政权。
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皇帝
宋 太 祖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2、设 通判 ,牵制知州。P30“材料研读”
• 制钱谷(财政权):
设 转运使 ,收缴地方财税归 中央 。P30
在 地 方
• 收精兵(兵权): 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P29
1、“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的兵权。 2、统兵 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 枢密院掌调兵权。 3、禁军分 内外 驻屯,将领定期换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

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 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 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北
军事:“杯酒释兵权”; 统调分离;更戍法
宋
的 强化集权 行政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政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治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文臣统兵,压抑武将;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王安石变法 背景,内容,评价
课堂练习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
武
做铁莫做针。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将
”
——(宋)谚语 (2)起义军在
的率领下,攻入长安,给唐朝以
的打击。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过:(1)755年,节度使
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
材料3: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 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2)政治方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好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定都开封
北
军事:“杯酒释兵权”; 统调分离;更戍法
宋
的 强化集权 行政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政
地方:文官任知州,知州三
治
年一换,设通判
财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文臣统兵,压抑武将;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王安石变法 背景,内容,评价
课堂练习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
武
做铁莫做针。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将
”
——(宋)谚语 (2)起义军在
的率领下,攻入长安,给唐朝以
的打击。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过:(1)755年,节度使
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
”。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重文轻武政策 评价
材料3: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 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2)政治方面: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好社会的安定。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

(D)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
令”
③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④北宋设立转运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过关训练 1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 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 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B )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重文轻武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崇武抑文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2.小明是个对联迷,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 王,他写了许多对联,下列哪一副对联是与赵 匡胤有关的( D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周世宗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 军的统帅,负责防守 京师。960年初,朝廷 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 陈桥驿时,谋士和诸 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 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口称“万 岁”,赵匡胤就这样 当了皇帝。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欧阳修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欧阳修,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在政治 上负有盛名。天圣八 年进士。
宋英宗时,官至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兵权
行政权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誊录、糊名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 期尚文轻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 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 社会的安定。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质课件(共19张PPT)

消极影响:
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办事效率下降;
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
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了“冗官”的弊端。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及高额赔
款,都给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
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教参
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问题 5:宋太祖是怎样“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 问题 6:这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 精兵”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29-30页内容和材料四 、五、六,小组讨论,分析归纳。
材料四: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 分割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 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即兵将分离局面; 实行“守内虚外 ”“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 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五: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 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 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 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 材料六:财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 给用外,凡缗(min)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 的物质基础。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教参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科技文化方面: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材料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 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材料十: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史》中 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 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文治局面。
初中历史初一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有拥兵 取消节度 下派文官做 人事调度
北 之重, 使收税的 知州和通判,权,全部
宋 无调兵 权力,设 掌管民政、 归属中央
之权 置转运使 司法
政权
一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军队
军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事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 陈桥驿兵变
C.靖康之变
D. 澶渊之盟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C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国家的军事力量
三 王安石变法
变法结果 失败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 烈反对。宋神宗死后,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政
保 守 派
治 上 对
改 革 派
立
司马光
王安石
课堂小结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北宋建立 和统一
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 都城:开封 事件: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宁。1069年
宋
神
任用王安石变法,故此次变法又称为“熙宁
宗
变法”。
三 王安石变法
变法目的 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变法范围 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26张PPT)

获得功名的人实际也占据了朝中的显要位置。文官制度成功地将大量人才收罗进了政府,同时通过诱人的仕途消除了才俊之士图谋不轨的威胁。1148年至1256年间的进士中,有一半以上三代均为布衣,可见科举制度网罗人才之力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文官制度的成功,后世再未发生陈桥兵变那样的篡位事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宋太祖的疑惑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治动荡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
话说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后,忽一日把老战友们召进宫来,把酒言欢。半酣之际,太祖从容坦言,担心诸位可能在下属的邪恶引导之下被迫篡权。功臣宿将慌忙请示该怎么办。太祖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我且与尔曹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功臣如蒙大赦,双方成交,皆大欢喜。——赵冬梅《法度与人心》
重文轻武文昌盛
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形成了文臣统兵格局
建立不同于前朝的枢密院制度,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宋太祖为什么要让文官掌握军政大权?
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的格局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强化集权固中央
(宋)太祖既得天下,诛李筠、李重进,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戈不自,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为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涑水纪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31张PPT 含)

精兵,则天下自安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矣.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即夺其政治权、经济权、军事权。
原因
唐末五代,藩镇太重, 1 君弱臣2 强(地方权3力大,
中央势弱)
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 割据状态,要巩固统治, 结束封建割据,必须加强 中央集权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2.“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D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3.“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说明宋官员的主
人教版·七年级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 都城。 2.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3.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 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4.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及其影 响的学习,培养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字元朗。军事家,宋朝开国皇帝。赵 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 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 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 匡胤登基,建立“北宋”。
宋太宗
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 朝廷授予的“阵图” 行军布阵。(受抑制)
这两位皇帝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唐朝受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尚武的风气盛行一时, 唐朝中期以来出现了骄兵悍将飞扬跋扈的局面。
北宋科举制的特点
1.程序严格:州试——省试——殿试; 2.提高进士的地位。 3.方法严密:糊名法,防舞弊; 4.录取名额大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朱子语类》
拓展延伸
宋朝政治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 特点。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 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 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 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 的原因之一。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 荣?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 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而 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 因此发出这样的感慨。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 位降低,而且打仗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 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兵权
行政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 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宋代的预设阵图作战法
材料:宋朝太祖时进士科最多一次是31人, 诸科最多是96人;到太宗时的977年,进士 109人,诸科200人,又赐进士180多人,总 录500多人。真宗时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 录取进士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两宋 300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 士最多的朝代。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和调 兵权分离;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军队 驻将防
地
杯酒释兵权
军队 驻防
地
军队 驻防
地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 相权(宰相不止一人),并 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 同议政,还设多重机构分割 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值周发布的各项官 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地方:
你来监督我,他 来收财赋,我能
干点啥呢?
①分派文臣任州县长官(即知州),并实行轮换制。 三年一换、频繁调动;
1. 北宋的建立:
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开封
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黄袍加身石碑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2.北宋的统一
意义:结束了中 原和南方的分裂 割据局面,实现 局部统一。
"北
先宋
南统
后一
宋
北了 "中
"原
先地
易区
后和
难南
"方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 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 生涂地,其故何也?”
加强了皇权
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但造成了机构
臃肿
加强对地 方的控制 在地方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加强了中央集 权 但造成了机构 臃肿
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皇权的加强
难点解析
北宋中央集权的影响
积极影响: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收归 了中央,官员的权力比以往收到制衡和约束; 武人干政的风险降低,士人受到普遍尊重。
②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利;
③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某通判
某知州
某转运使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
消除武将 专权的积 弊
在中央 削弱宰相 的权力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 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加强了对军队 的控制 但是削弱了军 队的战斗力
(二)、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
杯酒释兵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和调 兵权分离;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我们只统兵,
宋 将
不能调兵,
领
真悲剧!
我不会领兵打仗 啊,强人所难。
枢 密 院 官 员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
难点解析
▪中央集权消极影响
增设 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冗官
冗兵
冗费 军队战 斗力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空隧道
如果回到宋朝,你会选择过何种生活?(文人?军人? 还是其他?)结合教材第二个标题,说说你的理由。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原因: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2.表现:
《神童诗》汪洙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代士人迷恋 科举,有谚语道: “做官做不到宰相, 考试考不中状元,白 做了。”
图左:正在假寐 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 状元的白日梦;
图右:考场有人 看守,每位考生被隔 开。
政治方面: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誊录、糊名
3.重文轻武的影响
科技文化方面: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的文治局面。
《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我们一起帮 你分担哦!
副宰相们
我真心 不愿意!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地方:
①派文臣任州县长官(即知州), 三年一换、频繁调动;
②设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 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 守臣通签书施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 汪洙
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从历史影 响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 。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 铁莫做针。”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 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严复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 世……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 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 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 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 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文官出行图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 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 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 天下自安矣。”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陈寅恪
在西方和日本学者中,主张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 兴和经济革命的时代,颇有人在。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960年,后周禁军 首领赵匡胤(宋太 祖)发动兵变,改 国号为宋,定都东 京(今开封),史 称北宋。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材料一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
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 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 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军事方面:对武将和军队的发展不利。
材料 本朝鉴于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也收了,州郡遂日
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拓展延伸
宋朝政治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 特点。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 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 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 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 的原因之一。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 荣?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 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而 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 因此发出这样的感慨。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 位降低,而且打仗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
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 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兵权
行政权
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 政策,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宋代的预设阵图作战法
材料:宋朝太祖时进士科最多一次是31人, 诸科最多是96人;到太宗时的977年,进士 109人,诸科200人,又赐进士180多人,总 录500多人。真宗时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 录取进士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两宋 300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 士最多的朝代。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和调 兵权分离;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军队 驻将防
地
杯酒释兵权
军队 驻防
地
军队 驻防
地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 相权(宰相不止一人),并 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 同议政,还设多重机构分割 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地方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值周发布的各项官 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进行有效监督。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地方:
你来监督我,他 来收财赋,我能
干点啥呢?
①分派文臣任州县长官(即知州),并实行轮换制。 三年一换、频繁调动;
1. 北宋的建立:
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开封
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黄袍加身石碑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2.北宋的统一
意义:结束了中 原和南方的分裂 割据局面,实现 局部统一。
"北
先宋
南统
后一
宋
北了 "中
"原
先地
易区
后和
难南
"方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 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 生涂地,其故何也?”
加强了皇权
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但造成了机构
臃肿
加强对地 方的控制 在地方
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 2、设置通判分割知州权力 3、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
加强了中央集 权 但造成了机构 臃肿
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皇权的加强
难点解析
北宋中央集权的影响
积极影响: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收归 了中央,官员的权力比以往收到制衡和约束; 武人干政的风险降低,士人受到普遍尊重。
②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利;
③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某通判
某知州
某转运使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
消除武将 专权的积 弊
在中央 削弱宰相 的权力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军队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 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加强了对军队 的控制 但是削弱了军 队的战斗力
(二)、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
杯酒释兵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和调 兵权分离;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我们只统兵,
宋 将
不能调兵,
领
真悲剧!
我不会领兵打仗 啊,强人所难。
枢 密 院 官 员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
难点解析
▪中央集权消极影响
增设 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冗官
冗兵
冗费 军队战 斗力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空隧道
如果回到宋朝,你会选择过何种生活?(文人?军人? 还是其他?)结合教材第二个标题,说说你的理由。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原因: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2.表现:
《神童诗》汪洙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代士人迷恋 科举,有谚语道: “做官做不到宰相, 考试考不中状元,白 做了。”
图左:正在假寐 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 状元的白日梦;
图右:考场有人 看守,每位考生被隔 开。
政治方面: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誊录、糊名
3.重文轻武的影响
科技文化方面: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的文治局面。
《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我们一起帮 你分担哦!
副宰相们
我真心 不愿意!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地方:
①派文臣任州县长官(即知州), 三年一换、频繁调动;
②设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 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 守臣通签书施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宋 汪洙
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但从历史影 响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 。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 铁莫做针。”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 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
——严复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 世……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 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 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 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 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文官出行图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 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 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 天下自安矣。”
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陈寅恪
在西方和日本学者中,主张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 兴和经济革命的时代,颇有人在。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960年,后周禁军 首领赵匡胤(宋太 祖)发动兵变,改 国号为宋,定都东 京(今开封),史 称北宋。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材料一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
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 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 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军事方面:对武将和军队的发展不利。
材料 本朝鉴于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 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也收了,州郡遂日
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