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教学指导手册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Syllabusfor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Syllabusfor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 Syllabus fo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流学》教学大纲(Syllabus for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SyllabusFirst, the nature of the course, objectives and tasks1. To enhance the students'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2. To improve the students'English by reading and speak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Two basic requirements, curriculumTo acquaint the students with the basic theory and practice of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ree, curriculum contentLanguage,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Four, course content and time allocationWeek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4 hours)Week2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4 hours)Week3 Cultural Differences (4 hours)Week4 Language and Culture (4 hours)Week5 Verbal Communication (4 hours)Week6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4 hours)Week7 Time and Space (4 hours)Week8 Intercultural Perception (4 hours)Week9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4 hours)Week10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4 hours)Week11 Managing Intercultural Conflicts (4 hours)Week12 Intercultural Negotiation (4 hours)Week13 Intercultural Team Building (4 hours)Week14 American Values and Their Behaviors (4 hours)Week15 Understanding the Japanese Culture and Behaviors (4 hours) Week16 Understanding the German Culture and Behaviors (4 hours) Five, assessment methodsAttendance and Participation 20%Assignment 110%Assignment 210%Assignment 310%Term Paper 20% (a minimum of 1000 words)Examination 30%Six, textbook and reference bookThe use of bilingual textbooks:1,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Samovar, Larry A., 5th Edition,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2, Kramsch, Claire, Language and Culture,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Edition (SFLEP).3, Snow, Don, Encounters with Westerners, SFLEP, 2004 edition.4, Samovar, Larry, 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urth edi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press, 2004 edition. 5,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hijie Guan,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5 edition.6,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Hu Wenzhong,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7,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English" Xu Lisheng: SFLEP,2004 Edition8,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methodology" published in a forest.The main reference books:1, Linell, Davis,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urse", a 2001 edition.2, (US) Bradford Hall, "cross cultural barriers -- the challenge of communication", 2003 edition.3, (Germany) Maletzk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e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Press, 2001 edition.4, Song Li edit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roduc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ess, 2004 edition.5, Chen Xiaoping: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5.6, Jia Yux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FLEP, 1997 edition.7, Hu Wenzho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s", Hunan Education Press, 1990 edition.8, Bi Jiwan: "Intercultura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 1999 edition.9, Du Xuezeng: "in English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cultural norms", FLTRP, 1999 edition.10, Zhu Yongtao: "American values -- a Chinese scholar's study", a, 2002 edition.11, Di Yanhua: "American culture", Jil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2 edition.12, Zheng Lixin, Gu Jiazu: "American English and American culture", Hunan Education Press, 1993 edition.A rainbow, 13: "high culture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Transcending", FLTRP, 2000 edition.14, Dai: "cultural collision - Chinese North American interpersonal misunderstanding analysis", SFLEP, 2003 edition.15, Deng Yanchang, Liu Ruiq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a 1989 edition.16, Zhang Congyi: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Hu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4 edition.17, He Weixia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Zhongshan University press, 2004 edition.18, Zhuang Enping: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case guide", SFLEP, 2004 edition.19, Larry -A- nisos tile editor: "cultural mode and mode of communication", Beijing Broadcasting Institute press, 2003Year.20, Linda Beamer: "global environment in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3.21, stone, Dingle: "busines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uhan University press, 2004.22, Hu Wenzhong edit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pects", FLTRP,1999.23, Hu Chao: "build" paradigm and the abilit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e era of the --E, 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2005.24, Gu Hongming: "Chinese spirit" FLTRP, 2000.25, Lin Yutang: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FLTRP, 2000.26, (US) mingenpu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uangming Daily Press, 1998.27, Zhu Qianzhi: "influence" Chinese philosophy in Europe, Hebei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9. (East West Kam plexus Book)28, Chen Wei: "in the eyes of Westerners Oriental drama art", Shanghai Education Press, 2004. 2004. (Oriental aesthetic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series.29, Zhou Yueliang: "China ancient cultural history", Beijing Broadcasting Institute press, 2002.30, Pan Zhigao: "New York Times on the China image", Henan University press, 2003.31, Carducci, Lisa, As Great As the World, Beijing: China International Press, 2002.32, Guo K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troduction, Fudan University press, 2004.33, Zhuang Xiaodong editor: "culture: history, theory and reality",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3.34, (US) - Ruth Benedict: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0.35, Lin Yutang: "from pagan to Christia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4.。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授课计划教案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授课计划教案

《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标准教案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该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

(二)课程定位该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限选课程,课程主要对接汉语国际教育、对外交流交往、中外文化交流以及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是提高相关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课程。

该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第5学期开设,在承接学生已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素养和技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1、总体思路:我校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建设目标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大学,文学院主要培养适应地方现代化建设的涉及基础语文教育、文化管理、文秘、对外汉语、新闻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向学生传授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理论知识体系,同时,注重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跨文化交际实践中。

让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视野、思维、知识架构、实际运用能力等,帮助学生将来有效从事对外交流、对外教学等方面工作,能够解决好跨文化交际中的现实问题。

2、具体方法:教学采用专题式教学方法,即不局限和依照某一本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教材,而是综合跨文化交际的不同教材,按照教师的教学思路,以专题形式将不同教材的内容融合进各个专题。

这些专题将按照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逻辑,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讲授。

从文化、中外文化比较方面入手,渐进到交际、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几种重要国际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文学作品和电影进行跨文化比较、亚文化交流、文化休克与跨文化适应、文化的冲突和共存等六个大专题进行讲解。

从开始到最后,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清晰的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构架。

整个课程将理论、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堂情景模拟有机结合起来。

实施“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适当引入视频、文学作品、电影,真正将跨文化交际所具备的思维、素养与能力落到实处。

二、课程目标(一)课程工作任务目标1、系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知识,形成理论体系,具备跨文化交际的理论视野和知识储备,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动态。

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需一批了解多元文化的外语人才 ,面对着这一机遇和挑 战, 我 国高等院校 目前也 陆续开设 了《 跨文化交 际》 课程 ,
目的也 是 培养 一批 熟 悉 中英文 化 , 具 有较 强 的文 化差 异敏
感度 , 能够传播 中华文化 , 并吸收 、 引进国外优良文化 的专 业人才。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 这 门课程无论是课程设置还 是教学实践都还处于摸索的初步阶段; 教材、 师资、 教学 以

讲, 这些理论是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基石 , 为后人在该领域 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 并提供 了宝贵的经验 , 然而伴 随着时 代的变迁 , 文化也在改变 , 上述那些理论距今 已有几十年 之久 , 其中有的部分已经经不起推敲 ; 另外, 鉴于当时的历 史、 政治环境 , 这些学者们 只能以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作为 研究对象 ,对于中国大陆文化是无法涉入并深入研究的。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 因是这些书籍的重点全部放在对 英美文化的介绍 , 忽略了对 中国文化知识 的讲解 , 就造成 两种文化学习的失衡 , 不利于学生的科学学习。 概括来说 , 对于跨文化交际这 门课程 ,应该 以某一本教材为蓝本 , 结 合其他几本书籍或相关资料综合使用 , 做到中英文化的兼 顾, 才能保证跨文化 比较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 三、 教学探索与实践 明确授课 目标和教材甄选工作之后 , 接下来就是教学 实践 , 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它既需要任课教 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又要求教师在备课 阶段广泛阅读 , 保证授课过程中的点面结合 , 重点突出。 例如, 前几节课会 讲到文化理论( 如冰山理论和洋葱理论 ) , 重点是让学生明 白哪些是文化的核心, 即谁决定谁 , 谁是谁的表现形式 , 这 是“ 点” ; 然后就某一点 , 教师概括讲述 , 课下学生可 以通过 查找资料 , 自主展开学 习, 这是“ 面” 。授课过程 中, 先讲中 西文化比较 , 约占总课时的7 0 %, 可分为政治、 经济、 教育 、 历史 、 文学、 社会 问题等几大块 , 然后以点带面 , 铺开讲述。 例如中国现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而美国则是两党制 , 实行三权分立 和相互制衡 的政治制度 。 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就其各 自的优 缺点作对比学习和总结 , 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小报告 的形式 在课堂展示 , 也可以以论文的形式提交 , 作为考核的一部 分。 当然 , 还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法做 中西文化比较 , 即参 照文化理论 , 由表及里地讲述 , 即表层文化( 如服饰 、 语言 、 颜色等 ) 一中层文化( 如制度、 习俗 、 行为惯例等 ) 一核心层 ( 价值观 ) 。剩下3 0 %的课时 , 则是讲授如何做好跨文化沟 通, 例如应该遵循 哪些原则( 如尊重文化差异 , 求 同存异 ) , 应该 注意什 么细节 ( 如身体语言 ) 以及恰 当 、 灵 活的变通 等。 平时的授课过程中,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言 、 课堂小组 讨论 、 做P P T 展示 等 ; 适 当让学生 以小组形式讲解某一知 识点 , 教师做点评补充即可。期末 的考核要根据学生的平 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教学建设科科员 ,研究方 向: 教 学管理 , 档案管理 。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本科)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本科)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英文名称: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课程编号:F121760001032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践学时:0总学分:2课程性质:必修考核方式:考查适用对象:英语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先修课程:基础英语、英语阅读参考文献:《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修订版)》(教材和教师用书)许力生主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5.二、课程目标《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必修课程,涉及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等相关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如下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流利地使用语言知识(语音、语法、词汇和篇章等)。

支撑培养要求2。

2.知道语言的基本特点和功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语言和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理解支撑培养要求2。

3.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及其包含的文化意义,了解目的文化知识(文学和艺术,社会习俗等),理解目的文化的价值观念。

理解支撑培养要求2。

4.在真实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能够有效、恰当地使用外语进行交际;在交际出现困难时,能够采用一些策略使交际继续下去,完成交际任务。

支撑培养要求2,4。

5.能够分析和观察文化现象,将目的文化和其他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比较。

支撑培养要求4。

6. 能够接受文化差异,将文化差异与不同的价值、意义系统联系起来;对目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有好奇心,愿意去了解它们与本族文化的异同;对文化差异采取包容、开放和接受的态度。

支撑培养要求4。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时分配知识单元一:跨文化交际理论教学支撑学习目标2,3,4 (建议22 学时)教与学要求:本知识单元要求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掌握跨文化交际领域相关概念、理论框架、文化模型、跨文化交际策略等问题。

教师通过PPT梳理理论知识要点(涉及全球化时代的交际问题、文化与交际、各类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跨文化言语交际、跨文化非言语交际、时间与空间使用上的对比、跨文化感知、跨文化适应、跨文化能力等)、展示相关文化分析模型,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熟悉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知识框架。

备课教案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备课教案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备课教案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引言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下的个体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在全球化的下,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教案的第一章将介绍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原则和意义,并提供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跨文化交际的概念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下,个体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个体需要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同时要注意自己在交际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

三、跨文化交际的原则1.尊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包括语言、礼仪、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不应该对对方的文化进行歧视或偏见。

2.适应变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个体需要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情境。

需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便更好地与对方进行交流。

3.建立共同语言:虽然语言可能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障碍,但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或者使用一种中性的语言来建立共同的语言,从而更好地进行交流。

4.接纳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个体需要接纳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要意识到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特点,不应该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于他人。

四、跨文化交际的意义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有助于消除文化冲突和误解。

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并且能够为未来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供基础。

五、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1.多元文化教育:在教学中注重引入多元文化的内容和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点。

2.语言对比学习:通过对比不同文化下的语言差异,帮助学生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化和经验,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交流。

4.情景模拟:通过模拟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应对文化差异和问题。

基于实践观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实践观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性, 使得学员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 。 而远程英语教学 以视频
点播和课件 学习为主 要方式,辅 以网络上的资源 。 这种学习 方 法 与 学 员 原 有 的 学 习 习 惯 和 学 习 方 法 是 不 同 的 , 多 学 员 许
[ 收稿 日期 ] 0 1 4 1 2 1. 4 0
[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 目 “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语言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之探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及时进行调整 。 第 三 环 节 仿 学 生 在 第 一 环 节 和 第 二 环 节 学 习 的基 础 上 , 小 组 活 动 在
讨 论 学 习 是 一 种 具 有 创 造 性 , 究性 和 协 作 性 的学 习方 研 式 ,通过讨 论不仅能锻炼 学员的语言表 达能力,思维能力 , 而且还 能让 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共同协作解决 问题的益处, 激 发学 生学习 的积极性 和 自主性. 讨论的 内容 ,主 题,形式 , 范 围和 时间的长短我们可 以根据 实际需要 自行安排。 课堂上 ,为了便 于控制 ,我们可 以采取集体讨论或小组 讨 论 法 就 某 一 个 话 题 展 开 : 如 F rinr nv rtl b u oeges e e a ao t k
基于实践观的 《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揭 慧群
( 宁广播 电视 大学 ,湖北 成 成宁 4 70 3 10)
[ 内容 提要] 语言学 习的实用性要求 我们在教学 实践中不断 总结和摸索 出更适应新形势 的教学方法和 教学 理念以适 应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的需要 。本文分别从教学 目的的改革, 教学计划 的制定 , 生 自主学 习能力的培养和 学 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几个 方面,探 讨了实践教学观在 远程 教育英语 专业 《 文化 交际》课 程设计上带来的变 革。 跨 [ 关键词] 教学改革;教学设计 ;跨 文化 交际 [ 中图分类号】 G7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4 7 (0 1 70 1 .2 0 87 2 2 1 )0 —0 40 实践教学 作为 中央广 播 电视大 学人才培养 模式 改革和 开放教育试点项 目的重要组成 部分, 在培养应用型高等英语 专业人才的整个教学过程 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 作用 。 “ 《 中 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 培养模式 改革和开放教 育试 点” 实践环 节教学工作规范》指 出:实践教学工作是整个教学过程 的重 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现 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 目标 的重要环 节。 作为一名 电大英语教师,通过 对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 本人主要就以下几个 方面来探 讨英语专业 《 跨文化交际》课 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对 教 学 主体 的 改 革 ( )转变观念 ,提高 自身素质 一 在远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 者,而应成 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的组织者、指 导者 ,面 向全体学员 ,注 重个性发展。教学的侧重点 由原来的重结果转向重过 程,由 重知识转 向重方法 ,从重知 识的掌握转 向重整体素质 的提 高,让学生亲 自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从而使思维得到训练 并分享创造 的快乐,进 而激发进 一步学习的激情 。 远程教学 过程要求 教师能熟 练使用计算 机和计算 机 网 络, 并能制作效果 良好的多媒 体课 件,为学员提供丰富 的网 络教学资源 。因此,担任远程教育教学任务的 电大教师应注 重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努力提高 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 学员提供全方面的服 务。 ( )明确教改 的 目的,树立教学 目标 二 在广播 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研 究 项 目” 实 施 过 程 中 ,探 索 并 构 建 现 代 远 程 开 放 教 育 的教 的 学模式 ,是开放教育的重 点。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英语 实 际 应 用 能 力 ,以强 化 学 生 的 英 语 水 平 和 整 体 素 质 ,增 强 学 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是试点英语专业教学模式 改革 的直 接 目 的 。 开放教育 试点本科 采用 的教材是全 国试 点学校统 一使 用 的,由北京外 国语 大学 顾日国教授 主编的 “ 专升本 ”英语 自学系列教程 。该系列教程的专业 设置、课程体系 、教学 内 容 以及教育观念,都 是以学生为本 ,以学 习为中心 ,重在学 生听 、说、读 、写、译等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 学 习中逐 步提高用英语沟通和 交际的能力. 同时该教程也是 专 门为远程教育的 自学者设计的 , 对远程开放学习模式 的创 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 )依托教学资源 ,制订教学 计划 三 目前 , 远程教育任何一个专业在 中央 电大 的学 习平 台上 都有完整 的课程说 明,教学大纲,实施 方案 ,及相关 的教学

《跨文化交际》课程网上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跨文化交际》课程网上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良性 互 动 循 环 。 习 效 果 螺 旋上 升 。 学

2网上教学设计要 为学生提供进行 自主学 习的条件和环境 , .
这对于激发学 习兴趣 、 实学习过程 、 落 规范形成性考核 、 提高学
习质量 、 培养学 习能力将起到积极 的促进作用 。
课 程 网上 教 学 的 评估
通 过 学 习 小 组 , 踪记 录学 生 网上 学 习过 程 , 格 按 照 形 成 跟 严
性考核文件的要求考核学生的 网上学习情况 ; 通过往届试题 、 在
线测试 、 离线 作业 、 平时作业及讲评等模块 , 深学生对教材 内 加
容的理解 , 同时便于学 生检测学 习效果 , 学生 的学 习效果不仅能 及时反馈 , 且提高了学 习的效率和积极性 , 而 同时促进 了师生 的
3教 学 活 动 的组 织与 实施 .
特点 , 我把网 教学作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的有机组成 部分 , 利
用 多媒 体 和 网络 技 术 实 现 有 导 学 、 控 制 的 自主 学 习 实 践 。 有
1 心 设 计 网上 教 学 资 源 。 重教 学 资 源的 整 合 和 应 用 . 精 注
网 七交 互 , 利 于 学 生 网 上学 习 习惯 的养 成 。 有
《 文 化 交 际> 程 网 上 教 学模 式 主 要特 色 跨 课
1教 学过 程 注重 “ 结合 ” . 两
1 . 通过网上调查 和实地访谈 ,44 8.%的学 习者认 为“ 课程资 源很丰富 ,有利 于学生 自主学习” “ 、学生可 以在网上进行测试 , 并及时得到反馈” 8 .%的学 习者认 为 “ ;1 9 网上教学 活动计划得 很仔细 , 调动学生 兴趣 ”7 .%的学习者认为“ 程内容适合 能 ;8 2 课

修订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修订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修订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引言:《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有着重要意义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挑战。

本教学大纲旨在修订原有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1.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重要性。

2.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和礼仪。

3.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解决跨文化冲突的能力。

4.了解不同文化在商务、教育和社交等领域的影响。

5.提高自身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文化敏感性。

二、教学内容:1.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重要性a.介绍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范围。

b.分析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和意义。

c.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挑战。

2.文化差异的认知a.介绍文化差异的概念和分类。

b.分析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

c.比较不同文化的沟通风格和非语言交际。

3.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策略a.介绍跨文化交际中的常见问题和挑战。

b.探讨有效的交际策略和技巧。

c.培养学生的非言语交际和倾听技巧。

4.跨文化冲突与解决a.分析跨文化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b.介绍跨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c.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实践解决冲突的能力。

5.文化影响与应用a.介绍不同文化在商务、教育和社交等领域的影响。

b.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和文化独特性。

c.讨论如何在不同文化场景中合理应用文化差异。

6.跨文化适应和文化敏感性培养a.介绍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和方法。

b.探讨培养文化敏感性的途径和技巧。

c.组织跨文化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视频和教学软件引入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和案例。

2.讨论和演练:组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实践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策略。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4.互动教学:鼓励学生互相分享自己跨文化交际的经验和故事。

5.实践活动:组织跨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教学指导手册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一线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必要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提高操作水平,强化职业技能。

实践表明,实践教学有利于高职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培养良好的职业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直接与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直接相关,因此,有必要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或者理论学习结束之后,进行一定的实践教学课程,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和技巧。

二、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探索导致涉外交际障碍的文化原因,讨论并内化解决跨文化交际的技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涉外应用型人才。

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过相应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经过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中的一般技巧并能熟练运用。

对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而言,跨文化交际实践教学主要体现为跨文化交际实践教学,其内容必须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并与学生将从事的工作岗位,如跟单员、业务代表、营销主管、商务秘书、经理助理、外销员等相结合。

在这些工作岗位上,除了与客户谈判,协同组织拓展市场、促销产品,进行营销调研、市场咨询、营销策划、物资采购等具体工作,并要经常参与洽谈会、展示会、报告会、市场调查以及各类公关活动。

于是根据上述业务活动范围和职业特点,我们设计了办公室、展示会、报告厅、会议室、谈判室等五种商务场景。

通过“涉外商务礼仪”、“涉外商务会议”、“涉外商务演讲”、“涉外商务谈判”四个具有仿真性、操作性、综合性的情景实践教学阶段,构成较完善的商务工作体系。

在参与的模拟业务中,学生可以塑造和展现个人形象,培养和提高有关商务交际的技能。

具体说来,“涉外商务礼仪”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在各个模拟的交际场景中掌握办公室礼仪、商务社交礼仪和日常交际礼仪,熟悉礼仪禁忌和社交误区,并能选择得体的沟通方式去接近和说服对方的技巧。

“涉外商务会议”实践教学则是模拟了商务发布会和会议,要求学生掌握会议召集、会议日程安排、会议主持、倾听提问的方法,以及掌握策划、确定报告,并完成商务报告、控制会议进程、达到商务会议预期目的的方法和技
巧。

“涉外商务演讲”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对涉外场合的演讲场景有更多的了解,熟悉涉外演讲的思路与模式,熟练掌握演讲的内容,明确演讲时间的分配,突出演讲的实际效果,并且掌握回答提问的技巧。

“涉外商务谈判”实践教学是模拟了几种典型涉外商务谈判的过程,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完成谈判,从而掌握谈判的可行性分析、谈判资料的收集整理、谈判方案及执行计划的制定、谈判协议的起草与签订等谈判方法,熟悉谈判的过程、掌握限制对方思维、引导对方思路、建立相互信任、破除对方障碍、争取处理等的谈判技巧,同时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和谈判控制能力。

三、时间分配、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沟通实践教学前,必须具备英语国家文化与概况、进出口贸易实务、经济法、办公自动化等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务知识。

实践教学期间采用各种电教手段和信息技术,教学以场景模拟、现场演示、角色扮演、操练点评、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为主。

我们通过摄取、播放学生在商务模拟实验室仿真商务环境中的情景操练及模拟对抗的全过程,点评时则发放表格,通过本组小结、异组讨论、全班评议等形式,让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各个步骤及细节进行评议,及时纠正交际、沟通中的缺陷和失误,切实提高学生在商务交际、沟通方面的应用能力。

另外,在小组中通过角色轮换来反复操练,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跨文化交际实践教学的时间为5周,一般穿插安排在第三学期,按序分为“涉外商务礼仪”、“涉外商务会议”、“涉外商务演讲”、“涉外商务谈判”四个实践教学阶段,各占1周(除课外准备、演练外,总计10学时)。

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由具有一定商务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担任,40人的班级通常需配备3-4名指导教师。

1、商务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鉴于得体的谈吐与举止能增强个人的信心并加大成功的砝码。

因此,我们把礼仪作为跨文化交际沟通实践教学的第一步,礼仪实践教学的重点是称呼礼仪、致意礼仪、介绍礼仪、服饰礼仪、交谈礼仪和电话礼仪,力求体现公正守信的道德修养,谦虚诚恳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和潇洒得体的仪表风度。

涉外商务礼仪中涉及的文化差异现象比较多,所以这一内容安排了2周的实践教学时间,其他内容都安排1周的时间。

商务礼仪的实践教学安排如表1所示。

表1“涉外商务礼仪”实践教学内容
顺序内容安排主要教学方法
1 实践教学动员。

观看对象方礼仪
教育的影像资料,了解社交禁忌电化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
2 日常交际礼仪场景模拟、角色扮演
3 商务办公室礼仪场景模拟、角色扮演、操练
点评
4 商务社交礼仪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场景
模拟
5 模拟人员商务交往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
教学、场景模拟、操练点评
2、商务会议中的文化差异
初中级商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之一是出席各种会议,通过报告来推销产品和服务,同时树立企业形象。

因此在“商务会议”实践教学中,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产品信息(包括多媒体资料)和企业背景资料,学生可利用这些资料根据要求完成训练。

学生将学到如何起草讲稿,如何吸引听众注意力,并学到确定会议目标、与会人员、会议议题和议事日程,以及如何主持会议和结束会议。

商务会议与演讲的实践教学安排如表2所示。

表2“涉外商务会议”实践教学内容
顺序内容安排主要教学方法
1 讲解商务会议的进程与步骤,分析商务会议
的手段和技巧,观看有关商务会议的音像资

电化教学、案例教学、小组
讨论
2 在展示会上介绍公司产品或服务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操练
点评
3 在报告会上介绍公司经营理念或投资计划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操练
点评
4 内部会议,汇报成绩,介绍新计划,完成工
作总结场景模拟、角色扮演、操练点评
5 客户会议,全面展示广告企划方案,赢得客场景模拟、小组讨论、操练
户和更多的营销费用点评
3、商务演讲中的文化差异
演讲是一种交流信息的社会活动方式,好的演讲起到令人信任和明白的作用。

在诸多涉外商务活动,如展览会、推出新产品、推广新产品和拓展市场都需要借助演讲的方式来进行。

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涉外商务演讲的录像等研究资料和不同场景的练习资料。

通过此次实践教学,学生将了解更多的涉外场合的演讲场景,熟悉涉外演讲的思路与模式,熟练掌握演讲的内容,把握听众的需求,明确演讲时间的分配,突出演讲的实际效果,并且掌握回答提问的技巧。

涉外商务演讲实践教学安排如表3所示。

表3 “涉外商务演讲”实践教学内容
4、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
谈判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借助与思维—语言链传送交换信息、互相竞争又相互协调的动态过程。

“商务谈判”实践教学选定了一些常见的谈判课题。

让学生在课前以实践教学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示(如谈判双方的谈判目标、立场、观点、原则、风格等)并结合背景信息(如对手实力状态、行业状态、谈判人员情况、谈判意向等)完成谈判前期的准备工作(如谈判环境分析、谈判对手分析、谈判者的自我评估等),以及决定商务谈判内容,制定议程,选择策略。

我们安排学生轮流扮演谈判小组的角色,按谈判方案完成谈判过程(包括开始阶段、实质性磋商阶段、结束阶段),教师则依据谈判双方的
表现,可在谈判过程中提供一些干扰信息和在线信息以使谈判局面复杂化,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谈判结束后,师生共同对谈判录像和记录进行全面点评(侧重于各种谈判的战略、战术,包括谈判说服力、团队的协作精神等)。

商务谈判的安训安排如表3所示。

表4“涉外商务谈判”实践教学内容
顺序内容安排主要教学方法
1 讲解商务谈判的过程,步骤和技巧,观看谈
判的音像资料电化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
2 某产品的进口贸易谈判,着重合同条款谈
判、完成协议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3 某产品价格谈判、着重强硬者、合作者角色
轮换扮演与协同配合以及报价还价的技巧场景模拟、角色扮演、操练点评
4 处理客户投诉、着重谈判应变能力和控制能
力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操练点评
5 某产品独家代理协议谈判,着重打破障碍、
建立信任忽然互惠。

实践教学总结、交流场景模拟、小组讨论、操练点评
通过5周实践教学,学生系统地体验了企业运营的实际节奏,提高了对商务工作的整体认识,增强了跨文化交际技巧。

同时也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如何通过实践提高商务交际的技巧,从而不断获得新经验,捕捉新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