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性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身教重于言教的心得体会

身教重于言教的心得体会身教重于言教的心得体会人们常说,“身教胜于言教”,这种说法意味着我们的行为比口头教育更能影响他人。
身教重于言教的理念是建立在行为对他人的榜样作用上的。
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态度,我们可以更好地影响和鼓励他人。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身教重于言教可以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当我们只使用言语进行教育时,我们只能触及到他人的大脑,但当我们以身作则时,我们的行为能够进一步触动他人的心灵。
我们的行动和态度比我们的言论更能打动他人,因为这更接近于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一个人的身教可以激发他人的自我反思和潜在的改变欲望,从而真正地影响他人。
其次,身教重于言教可以提供更具体的指导。
当我们仅仅用言辞来告诉别人如何做,很难将我们的想法和价值观真正传递给他人。
然而,通过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我们可以为他人树立一个明确的榜样。
我们的行动更容易被他人理解和模仿,因为它们是具体的、可见的,并且直接表达着我们的价值观。
例如,如果我们想要教育他人要诚实守信,我们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第三,身教重于言教可以建立更有效的沟通与信任。
当我们通过言辞来教育他人时,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指令或评判。
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引起抵触心理,对方不会真正听进去我们的话,也不容易接受和认同我们的思想。
而通过身教,我们能够用心连接他人,传递出一种更加真实、温暖和亲切的信息。
我们的行为可以打动他人的情感,在心理上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鸣和信任。
第四,身教重于言教可以培养更积极的氛围和正向动力。
通过我们自己的行动,我们可以激发和激励他人。
当我们以身作则时,我们传递出一种积极、乐观和进取的态度,鼓励他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积极心态。
我们的行为不仅仅是教育,更是一种帮助他人改变和成长的正能量。
这种积极的氛围和正向动力能够使我们和他人一起激发更大的潜力和效能。
最后,身教重于言教可以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是一种行为示范和榜样力量,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的行为和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身教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对于家庭教育来说,身教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孩子从小就是通过父母的行为来学习、模仿和成长的。
身教是一种直接而有力的教育方式,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身教的定义、作用以及重要性这三个方面进行浅析,以期引起人们对身教的关注和重视。
我们来理解一下身教的含义。
身教是指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示范、引导和影响他人的行为和思想。
相比于言传,身教更具有直接和有效的影响力。
因为人的行为往往比言语更能打动人心,而他人更容易被自己的行为所感染、所模仿、所学习。
父母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言传不符,很难让孩子产生真正的尊敬和信任,但如果父母能身体力行、诚实守信,孩子则更容易从中感受到正能量和健康的教育。
我们来谈谈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更是至关重要。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父母言传身教不一致,那么孩子的成长环境就会变得混乱不堪。
父母要懂得用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影响孩子,做到身教重于言传。
同样,老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言行一致的老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身教不仅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重要,在社会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社会上的各种榜样人物和典范形象,都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对他人产生影响和教育。
身教重于言传

身教重于言传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句话道出了“身教”的力量。
在对一个人的教育中,身教是极为重要的,它是言教心教的基础,又是言教、心教的体现。
首先,从我们的家庭教育来说。
如果我们承认父母乃子女一生中之第一任老师的话,那么,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身教便尤其重要。
决定人之一生的诸如价值取向、人格魅力、创造精神等等,无不在家庭教育中获取最基本的养分。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所学习的很多东西都是跟自己的父母学会的。
有的父母担心孩子学习不够,就总是说得很多。
说了又发现孩子好像没有专心的按自己说得去做,于是很着急。
其实父母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只要自己注意自己的行为,孩子是可以跟自己学会的:因为言传胜过身教。
在很多时候,大家都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孩子在学校因为和同学发生了矛盾,老师把家长请到学校来协助处理,打人的孩子的家长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劈头盖脸的给孩子一顿打一顿骂,然后再用相同的语言说到:“我在家里是怎么教你的,让你别和同学打架,有什么事不能好好说…”。
而被打的孩子的家长呢,就会说:“你怎么那么笨了,别人打你你不知道还手吗…”,在家长这样的教育之下,孩子该怎么做,怎么学。
我们常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家长身上都能看到一些孩子身上的毛病,那就只能说这些是孩子在家长身上学到的,一些坏毛病,可能家长都没意识到是从自己身上学的。
在我接触到的学生中,很爱打架的孩子的父母肯定有一个是脾气暴躁的,孩子在家里被家长以暴力征服,他在潜意识中就觉得,凡事都可以用暴力来解决。
托乐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
”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
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
”其次,我们说一下学校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我们当老师的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言传身教,即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教育孩子。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1. 引言1.1 身教是一种更加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身教是一种更加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相较于言传,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行动来影响他人的方式更为直接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这句话道出了身教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父母亲自理解书籍,孩子便会自然而然地对阅读产生兴趣;一个老师待人和蔼可亲,学生们也会模仿其待人接物的方式。
这些都是身教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的例证。
身教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个人层面,对于整个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会成为孩子学习的典范。
如果父母言行不一,做出的行为与所教导的道德观念不符,那么孩子便会感到困惑,并且可能对道德价值产生误解。
身教需要父母时刻自我检讨与提升,以保证自己的行为与所传递的教育价值一致。
身教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品格和道德观念,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身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身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是因为孩子们往往更多地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而不是通过纯粹的言语教导。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他们会将父母的行为视为榜样,并试图模仿和跟随。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孩子的心智发展和道德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父母能够以身作则,展现出积极向上、善良正直的品质时,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接受到这些积极价值观念,从而在性格塑造和道德品行方面受益良多。
相反,如果父母的言行不一致,或者行为举止不端,孩子也会从中获得错误的示范,导致其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身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和影响孩子的人格和品德。
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良好的榜样,以此来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
【内容到此结束,总字数已达要求】。
2. 正文2.1 身教是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身教是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在教育领域中被广泛认可。
身教重于言传教师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重要的教育话题——“身教重于言传”。
古人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即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身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身教重于言传的重要性。
一、身教是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基石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其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身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
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言传身教失衡,就会让学生产生困惑,甚至产生对教师的信任危机。
因此,身教是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基石。
二、身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身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比如,教师可以以身作则,关爱学生,关心集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样,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也会学会关爱他人、关心集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身教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身教与言传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身教,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的一举一动,如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耐心的讲解等,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身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身教有助于促进教师自身成长身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身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改进,不断提升自己。
这种自我提升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身教重于言传,这是一句老话,但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强调的是“言传”,即口头上的教导,而忽略了“身教”,即自己的行为和榜样的重要性。
事实上,身教比言传更有说服力,更能够影响人。
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中,身教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通过本文,我们将深入浅出的分析身教的重要性,以帮助更多的人意识到身教的力量。
身教比言传更具有说服力。
作为人类社会中最早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中的身教作用就尤为明显。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通过观察家长的行为来学习自己的行为方式。
如果家长说一套做一套,那么孩子自然也无法建立起对家长言传的信任。
而如果家长能够用自己的行为来展示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接受这种方式,并且在未来的生活中也会主动去模仿。
身教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人,这一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作为学生们的引导者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如果老师富有责任感,有激情,有耐心和智慧,并将这些品质融入自己的日常言行中,那么学生们自然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变得更加积极向上。
反之,如果老师无法做到身教行为符合言传的教育理念,那么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就会大大降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身教不仅具有说服力,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身教比言传更加真实。
在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中,言传往往容易受到各种情绪、语言和环境的影响,导致其真实性受到质疑。
身教则是直接的行为表现,无法伪装,无法假装,它是最真实的展现。
当我们用身教来影响他人的时候,我们能够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让人在不经意间感受到正确的价值和行为方式。
没有人喜欢别人的言传空洞,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领导,都会更加喜欢那些能够言传并茂,更能用行为来证明自己价值的人。
就拿在工作环境中为例,一个喜欢迟到、爱推诿责任的领导,他要求员工要严格遵守公司的规定,要求员工必须勤奋努力,必须对工作和客户负责。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身教是一种非言语传达的方式,即通过自身的行为、态度、习惯等方式来影响他人。
身教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更加直接地传达信息,深入人心,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围绕着身教的概念和重要性进行探讨。
首先,身教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通过让学生听课、做作业等方式来传授知识和技能。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往往难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感受,缺乏真正的深度。
而通过身教,教育者可以更直接地影响学生,让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体会到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在教授语文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习惯和表达方式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
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身教更是至关重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会深深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
因此,家长们需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行为,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和引领者。
如果父母是很好的榜样,孩子就会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值得模仿的,反之则会产生反感。
比如,在生活习惯方面,如果父母总是把自己的衣服堆在地上,孩子就会觉得这样做是正常的,甚至也会学会这样做。
最后,身教也是企业或组织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一个企业或组织中,领导者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员工,影响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
如果领导者可以成为员工的榜样,他们的言传身教会更容易让员工深刻理解和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是企业长久发展和成功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身教重于言传,这是因为身教直接影响人们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方面,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家庭和企业组织等方面,身教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他人的榜样和引领者。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影响他人,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做出贡献。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

身教重于言传—浅析身教的重要性身教重于言传是一种育人理念,强调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教育他人。
它强调了言传不如身教的重要性,即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塑造他人的价值观、品德和行为习惯。
身教重于言传的理念不仅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身教重于言传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人的学习动力。
在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只有通过自身良好的言行举止,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如果教师只是空谈理论,而自己不去践行,那么学生很难被说服和感染。
相反,当教师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去教育学生时,学生会更加认真地听和跟随教师的教导,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力。
身教重于言传可以更好地提升个人的影响力。
一个人如果只是嘴上说得天花乱坠,而自己没有实际行动去支撑,那么他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
相反,当一个人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他人时,他的影响力就会大大增加。
因为身教不仅能够打动人心,也能够给人带来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一个领导如果只是口头上提倡廉政,而自己却贪污腐败,那么他的言传就难以起到作用。
相反,如果一个领导能够以身作则,敢于表明自己的错误,并且通过改正错误来给别人树立榜样,那么他的影响力将会更加显著。
身教重于言传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人的优良品质。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是通过他所看到、所听到、所经历的事情来形成的。
所以,当一个人身体力行,做出正确的行为示范时,他往往能够引导和激发他人学习和模仿。
相反,当一个人嘴上说得再好,但是自己却不能做到,他的言传就很难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个家长如果只是要求孩子守规矩,而自己却经常不遵守规矩,那么孩子是很难被说服和感染的。
如果家长自己先遵守规矩,做到榜样的作用,那么孩子就会更加容易接受和模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性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中国传统性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今天的中国父母,不敢把自己的性事示现给子女,一旦这事让子女知道了,就好像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就是失了节。
这个心理障碍是从朱熹那里遗留下来的,这个老毛病落下来已经有八百年了。
性道是人道。
有一句话说,对成人而言,一个月不做爱是不人道的。
但对国人来讲,从宋儒开始,就把人道丢弃了,把孔孟之道篡改了。
孔子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告子讲,食色性也。
孟子讲,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翻译成白话,即是讲:王好色没关系,跟老百姓一起好不就得了?这完全不妨碍王道的——在这些古圣先贤眼里,性的问题,那是很坦荡的。
你看这些人说到这儿的时候,那是板上钉钉,斩钉截铁的。
跟今天的观念有很大的不同。
到了今天,有文化没文化的人常把这四个字挂在嘴边:食色性也。
连出处也经常搞错,说是孔夫子说的。
意思也不是很明白——仿佛是说,食色都是人的本性或本能。
用在什么场合呢?多半是用在为性行为的合法性找点支撑。
为什么要找点支
撑?因为孔孟之道虽然一脉相承,但是具体历史时期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并不相同——好比说,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历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不同历史阶段,还在继续向前发展。
“食色性也”的论断,只有到了“万恶淫为首”的论调作为主旋律被唱响的时代,才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万恶淫为首”的认识,大约是到了宋明以后才达到的。
“食色性也”是好经,哪晓得后来被念歪到这个程度。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与时俱进这个成语不是今天才有的。
历史上,儒家是真正与时俱进的,只不过真理往前跨一步就成了谬误。
到了朱熹,他把事情绝对化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了。
不晓得他的初衷是个什么意思,也许初衷是好的,比如他是想提倡艰苦朴素也未可知,他这话当时是专门说给当权者乃至贪腐官员的也未可知。
但是,从历史上看,很多事情的结果都和初衷不一样,要不怎么会有事与愿违这个成语呢。
最终的板子总会打在女人和孩子身上,这很难避免——谁让妇女和孩子是弱者呢。
但是,子女撞上父母在亲热,这种事终归难以避免。
在同一个屋檐下,时间上、空间上都有很大的交叉和重叠,所以即
便很小心,即便你做得很少,也难以断然避免。
也就是讲,虽然在“事”的层面可以、也应该做到私密,但不是根本的办法。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终究一定是会被撞上的。
撞上了怎么办?两个办法,一个是不办。
脸皮厚一点,听之任之,行若无事。
父母和子女虽心知肚明,却都知趣,不提、不说,子女虽则已看穿,却不去揭穿。
知道什么事情不能说、不该说,这就是涵养。
这种“不办”的情况,历来是最普遍采用的。
子女撞上父母亲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片面猜测,每个屋檐下都会发生这样的故事。
但极少见到子女大呼小叫,或者去告官的。
再傻的儿子,在这个方面也有本能的智慧,见到了也不说,守口如瓶。
不到外面去张扬:“我看见了~!我爹压在我妈身上,两个人都脱得光光的!真不要脸!”历史以来,未曾见到这种情况。
是所谓“家丑不可外扬”“为尊者讳”。
古人已经说得非常之明白了,是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常识。
可惜现代注重科学,中华民族的无数优良传统均已经被弃之如敝屣了。
所以生出许多新的疑问来。
实际上,如果从教育或者说家教的角度看,这种不办的办法,是很有道理的。
道理何在?所谓
身教重于言教。
父母现身说法,子女默诵于心,逐渐融会贯
通,悟得法要,日后对人伦之事,自然无师自通。
其实并非无师,而是有太好的老师。
就像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就是半夜三更跑到五祖房里,听五祖讲《金刚经》而开悟的。
五祖还把袈裟蒙在窗子上,怕别人听见。
这种教法,比之在窗明几净的大教室里讲,效果大有不同。
父母在夜半三更现身说法,其实教给子女很多要义:夫妻行人道,行房事,应该在夜深人静之时,尽量压低声音,还应盖上被子,遮住身体,做完之后不事声张,白天也不对人讲;夫妻靠经常亲热保持心心相印,甜蜜美满。
子女得此不言之教,有样学样,自己早就开始盘算:我将来跟谁,也能这样好呢?等到长大成人,工作生活在外地,一想到父母有这事相濡以沫,也就非常放心。
这种身教,比现代注重的记问之学、书本知识要管用得多。
现代高学历夫妻往往传出这种奇闻:多年同床不孕,一经检查,妻子仍是处女。
见笑于乡村不识字的妇孺老幼。
这样的身教为什么管用?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许多事情,你不说我倒明白,你一说我便糊涂。
禅宗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
”我早先得知达摩祖师来中土的时候没有带书,觉得非常可惜,那时候我不知道真正的学问原本跟文字无关。
为什么至今性教育难以推广?因为现代性教育与传统性教育风格迥异。
传统性
教育注重身教,潜移默化,不假言语。
形成的民族性格就是“只许干,不许说”。
有的地方甚至异化成“干是随便干,说是决不说。
”在这样的性文化背景下,我老人家决计把性教育推广到学校,想想该有多么不智。
这是题外话了,也是我的习惯,见缝插针,随时要插上一句自恋的话。
不办是一个办法。
我有一位老哥,讲到他年轻时候的传奇经历。
他的邻居是一对中年夫妇,生了两个漂亮女儿。
两个女儿虽然漂亮,却不及她们的妈妈。
那是个绝色美人,我这位老哥说,虽然他转战南北,阅尽人间春色,还是那位妈妈最美。
那是一种中西合璧的美。
美则美矣,这对中年夫妇还特别热衷于房室之事,据说每天晚上四次,白天三次。
十几年如一日。
这种情况虽然少有,我倒也听说过几例。
一个是我的老师袁正光教授讲的。
他说当年下放劳动的时候有个人,外号郑骚牛,一担能挑四五百斤,据说每天晚上要做十几次。
他们也不避讳这个事,反正下放劳动也没有什么乐子,所以难免分享这些经验。
一个是我曾帮助《中国性科学》杂志审稿,有这么一个个案报告,说是一个女人,换了四任丈夫,晚上不算,早上,中午,晚饭之后,白天必须有三次。
究其原因,说是子宫倒置,其血管神经丛对阴部的供血更充足,极易兴奋,容易达到高潮,所以她是性成瘾。
再一个例子,老一点,是野史中的纪晓岚,一天必须五次的。
纪老先生性
欲旺盛、性能力强,跟饮食有关。
这位老兄每餐只吃猪肉、喝浓茶,很多年不沾米面的。
阿拉伯男人为什么全世界性能力最强?也是饮食决定的。
这几个例子是说明,绝色妈妈性欲旺盛、性事频繁而又规律,此事可信。
他们家两间房子,一间在里,夫妻俩用;一间在外,姐妹俩用。
那时候盖房子讲节约,两间房是通的,而中间并没有安门,只挂了一个布帘子。
绝色妈妈相中我这位老哥,介绍大女儿与他谈对象。
有一次到她家去,准备进里屋,被大女儿拉住。
说父母没有起来。
白天怎么没起来?大女儿介绍,他们在那个。
老哥问,你们有没有撞见过?大女儿说,从小以来,每天撞见。
撞见有什么反应?小时候并没有反应,十五六岁成熟以后一见裤子立即湿透。
因此每天换好几条裤子。
绝色妈妈想了个办法,那时候还没有尿不湿,但也用了类似的东西给她兜住了。
这位老哥说,他与这个大女儿恋爱,只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到她家吃饭,一个是与大女儿做爱。
后来他考上了大学,与她分手,小女儿还来与他理论。
结果,为姐姐抱不平是假,为跟这个曾经的姐夫上床,一解躯体之饥渴、暗恋之辛苦是真。
这位老哥介绍这一节的时候,赞叹说,那个结实,那个紧窄,真是赞不绝口,回味无穷。
要说看到父母行房事对子女发育成长有何影响,这个例子也
能做部分说明。
这位老哥跟大女儿说,你每天受这个事情干扰,个子就比你妈妈矮了一大截,学习成绩也不好,考大学肯定是没有戏了。
我上大学走了,咱俩的关系也就到此为止了。
看看,这个影响真是很坏的——考不上大学,又被男友抛弃。
即便是性生活,也一时没有了着落。
节自:我们在做爱:子女撞上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