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二单元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新知探究 什么是侵害他人的名誉权素材 新人教版

新知探究:什么是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1、名誉,是指社会对公民个人的品德、情操、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等各方面形成的综合评价。
名誉权,则是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的保有和维护自身名誉的权利。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据此可知,侮辱、诽谤他人名誉或人格的,应视为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2、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判断的标准是:
(1)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对受害人的名誉进行毁损的恶意;
(2)行为人客观上是否有捏造事实或散布虚假事实,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侮辱或诽谤他人,以及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3)受害人是否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
(4)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3、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认定侵权的标准:
(1)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2)文章反映的问题虽基本属实,但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3)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侵害他人名誉权。
4、“侵害名誉权”,应该区分公众人物和普通百姓。
作为公众人物,必须要接受舆论、媒体更加严厉苛刻的监督。
从法律上讲,每个人都有名誉权,但在法律解释上,必须做出严格区分。
区分的结果,一定是更加严格地限制公众人物用名誉权的方式提起诉讼。
普通百姓,才是名誉权的重点保护对象。
吉林省双辽市八年级政治下册 第二单元 我们的人身权利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2框 肖像和姓名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课题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主备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含义和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懂得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姓名与肖像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反思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不良表现,体验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教学资源相关资料学生准备图片及自己的照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姓名权,侵犯公民的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学难点:懂得在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当履行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的义务。
教学过程环节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动态修改导入新课4讲授新课88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给一位同学用布蒙上眼睛,请同组的两位女生或两位男生上台,请被蒙上眼睛的同学猜一猜,被请上台的两位同学是谁?如果猜不出,请说一说怎么做可以最准确的知道他们是谁?一、我有肖像权1、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活动:歌星的案例分析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的再现。
它的制作方法丰富多样,可以用绘画、剪纸、素描、石膏像、摄影等再现特定人的音容笑貌。
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
那么,什么是肖像权哪?2、公民有肖像权导入小红的案例提问活动:1.学生分组参与游戏,每组派出三名同学.2.其中一个人蒙上眼睛猜,另外两人与其他组同学在一起在台上被猜学生阅读教材 40 页的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1)这一事件涉及公民的哪些具体权利?(2)法院的判决对受害人有什么意义?(3)小红行使了什么权利?(4)警方发布通缉令,使用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构成侵权吗?通过游戏的方式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利用游戏引出要学习和讲授的内容。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人人享有人格尊严

大伟
小明的行为违 反诚信看到了小明行为的不道德,而没看 到其行为违反了法律,缺少法律意识。因 此,其观点是不全方面的。
小辉
小明的行为既不 道德,又违法, 是侵害名誉权的
行为
小敏的见解比较全方面。小明因嫉妒 而污蔑大江作弊,致使某些同窗怀疑 大江的人品不仅有悖道德,也是违法 的。是侵害大江名誉权的行为。
禁用任何办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
小光的父亲认为12岁的孩子没有人格,且能够随意
体罚,这是一种人身依附的错误观点,同时,也违反了
法律的规定。
名誉:是一种人的名声,是社会组员对某 个公民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客观 名的誉社权会:评是价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 的客观社会评价和排除别人侵害的权利。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
头套还嫌犯人格尊严,辽宁首例“蒙面到庭”目击
名誉权
任何人都享有的作 为”人”的最起码 的社会地位和受到 别人与社会最起码 尊重的权利
姓名权
人格尊严 权
隐私权
肖像权
有关的法律条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 严不受侵犯。严禁用任何办法 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 陷害。 第九十九条 公民享有姓名权, 有权决定、使用和根据规定变 化自己的姓名,严禁别人干涉、 盗用、假冒。
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重要有哪些?这些行为有什 么后果?
公然谩骂别人,大庭广众之下挖苦、嘲 笑、挖苦别人,往别人身上泼脏物等,都属于侮辱 行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别人等行为,是诽 谤行为。
凡此种种,既是不尊重别人、贬低别人人格, 使别人名誉受损的侵权行为,又是不尊重自己、损 害自己形象的不道德行为。侵权者轻则受到舆论的 谴责,严重的要承当法律责任。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案范文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意识。
3. 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二、教学重点:1. 人格尊严的含义。
2. 维护人格尊严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格尊严的侵犯。
2. 如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勇于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模拟: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会正确处理相关问题。
2.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内容:1. 人格尊严的含义:介绍人格尊严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应该得到尊重。
2. 尊重他人:讲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从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 维护人格尊严的方法:教授学生在面对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时,如何正确处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4. 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尊严问题: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尊严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维护人格尊严的必要性。
5. 勇于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在现实生活中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六、教学活动:1. 情境模拟:设计一个场景,例如在学校里,一个同学嘲笑另一个同学的成绩。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正确处理这种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成不同角色,例如受害者、施害者、旁观者等,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情况,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检验学生对维护人格尊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故事或经历,分享自己的感悟。
2. 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人格尊严的认识,例如有关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的文章。
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课件新人教版

C.小亮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说小鹏偷了他的钱
D.小文与同学聊天时无意中泄露了小红的日记内容
第七页,共22页。
【重点提示】 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及具体体现 人格尊严权是指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 的权利。这一权利表现为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 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疑难点拨】 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不受非法侵害 我们有权利用自己良好的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 贬低,有权在名誉受到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名 誉权不受侵害,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侮辱或诽谤他人。公然谩骂(mànmà)他人,大 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脏物等,都属于侮辱行为;无中生 有、捏造事实中伤他人等行为,是诽谤行为。除此之外,还有新闻报道失实,诬告等 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凡此种种,既是不尊重他人、贬低他人人格、使他人名誉受 损的侵权行为,又是不尊重自己、损害自己形象的不道德行为。侵权者轻则受到舆论 的谴责,重则要承担法律责任。
C
A.刘某的父亲:“14岁的娃儿有什么人格尊严嘛!该罚就罚。” B.老师:“严也是一种爱,我严格要求刘某是为了他好。” C.学校校长:“老师侮辱、体罚刘某,侵犯了他的人格尊严权。” D.刘某同桌:“他成绩差,还顶撞老师,全是他的错。”
第十七页,共22页。
二、非选择题 16.北京某小学10岁的学生思阳(化名)在期末考试中,语文刚及格,外 语只得了20分,被老师要求到医院进行智商测验。老师说,让孩子测智商, 一是因为学校有规定,智商在70分以下的学生,成绩将不参加班级测评; 二是希望通过检测结果,找出孩子的弱项,“对症下药”。 (1)你认为学校的做法对吗?假如学生的家长就此向学校提出质疑,依 据是什么? 不对。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学校的做法是不尊重学生人格, 会导致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2)有人认为,学习差就是脑子笨,也就没有什么尊严,你认为呢?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每个人无论年长还是年幼、聪明还是愚笨,都享有 最起码的受到他人和社会(shèhuì)最起码尊重的权利。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学反思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学反思下面是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反思一: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不仅要满足于学生对法律条款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对学生渗透“自尊与他尊”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
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课堂教学中举了一些真实的事情和案例,和学生共同分析与讨论,以提高认识、明确观点。
并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在尊重他人方面的不妥行为,分析这些行为的不妥之处,共同探讨改进之法。
同时加大教学时空的开放性,课前组织学生多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课后多进行实践性、拓展性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并加以指导。
①针对部分学生不能认识和分辨侵犯自己人格尊严权的行为,不能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权的现实。
现实生活中侵犯学生人格尊严权的行为时有发生,但由于学生对人格尊严权认识不足,因此不能意识或分辨出一些行为已侵犯了自己的人格尊严权,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权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加强学生对人格尊严权的了解、认识十分必要。
②针对部分学生不懂得尊重他人,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某些不良行为。
由于受来自家庭、社会的某些不良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过度膨胀,惟我独尊,不懂得尊重他人,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使学生认识到自觉地尊重他人既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学会尊重他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反思二: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学反思《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这一课,涉及到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人格尊严问题,如何让学生懂法、学法并且能够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是设计这堂课的一个宗旨。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
学生通过日常熟识的场景打开思路,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去思考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在“法律保护我们的隐私权”内容中,通过“小明的一天”环节的设计,然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言行进行评价,评价之后让学生谈应该如何做。
这一部分内容属于拓展内容,重在指导学生的思想与言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而实际效果也基本达成。
基于自信心,实现人格全面升级——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案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提升和人格修养,人格尊严成为了一个普遍的话题。
无论在何时何地,一个有着优秀人格的人,必定能够得到大众的尊重和认可。
人格全面升级,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多方面去刻意维护。
本文将以“基于自信心,实现人格全面升级——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为主题,进行探讨和总结。
一、自我认识了解自己是维护人格尊严的第一步,因为挑战自我认知和自我形象是人格提升的关键。
在自我认识中,自信心的培养是关键要素。
真正的自信,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在成长中不断地练习和提高。
自信是一种态度,是由心血来的。
它不仅仅是源于表面上的形式(如衣着打扮、言语举止、身体状态等),还要源于自己内心的信念和价值观。
刻意培养自信心,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真实客观地认识自己。
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应该客观看待,不要过于自卑或自大。
2.学会自我肯定,及时鼓励自己。
相信自己能行,在不断尝试和实践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和优势。
3.追求自我完美,但不要强求。
做到对自己的态度应当是宽容而有耐心的。
4.培养学习和探索的习惯,相信知识和经验的增加,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地了解和认识自己。
二、待人处事人际交往是人格尊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人无完人,不同时期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但是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传递出积极的人格能量。
1.平和的情绪和语言。
待人接物应做到发自内心的平和和温暖,不带有攻击性的语言和情绪震荡。
随时保持友好的态度,以此来缓解争执或矛盾。
2.以个人为中心的视角。
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经历、身世或生活方式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心态,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性。
3.倾听和尊重。
倾听和尊重对方的意见和观点,并且尽可能做出适当的反应和回应。
千万不要对别人妄加指责或猜测,避免随意给别人贴上标签或对别人说三道四。
三、修身养性人的言行举止与内心情感是密不可分的,修身养性是维护人格尊严的重要环节。
每个人所追求的完美生活以及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标准都不同,但我们可以从自己身上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找到自己的方式走向完美。
第四课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第一课时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教学 设计 ①生命健康权 A①④⑤⑥ A 地位身份 ②自由权
主备 陈娟
③名誉权 B①③④⑤ B 良好表现 )
时间 3 月 25 日
⑤姓名权 ⑥隐私权 D②③⑤⑥ D 学业成绩
④肖像权 C③④⑤⑥ ) C 学历
教学目标:人格尊严权的具体表现;
1、赵雷的行为侵害了赵本山的什么权利?这一权利的表现是什么? 2、这是侮辱行为还是诽谤行为?这样的行为有什么后果? 3、赵本山为什么对赵雷的这种行为很愤怒,甚至要诉诸法律?
四、拓展延伸:(深化知识,学以致用)
亲爱的同学们,相信你们会学习!在学习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后,运用所学知 教学 反思 识,想一想:1、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不尊重同学人格尊严的表现?(3分)这些表现 有哪些危害?(3分) 2、如果我们下周要以“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为主题,开展活动,请你设计几 种活动形式。(4分) 3、通过参加这些活动,我们可能会有哪些收获?(3分) (1)可以是我们认识到 。 (2)能增强我们的 (3)引导我们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 。提高我们的 。
三、展示反馈:(我成功,因为我志在成功)
1、人格尊严权集中体现为( )
五、小结收获:
公民基本权利
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最根本的、
我是小偷
身 人 份 格 权 权
首要人身权 基本保障
人格尊严权
张穗红 我是小害、后果。
2、良好的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
重点和难点:
学会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及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重点) 名誉和名誉权的区别(难点)
3、中学生小亮因为嫉妒小强学习成绩比自己优秀,在一次考试后告诉老师和同 学说小强考试作弊。( A 名誉权 B 肖像权 C 姓名权 D 荣誉权 4、上题中小亮的行为( )①应该受到道德谴责 ②应该向小强赔礼道歉, 并说明事实,消除不良影响 ③ 小亮给下强带来精神上的伤害,践踏了小强的 人格尊严 ④是可以原谅的行为,小强不必计较,应该忍气吞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下列关于人格尊严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它包括生命健康权、自由权、名誉权等 B 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 C 它属于公民的精神性人格权 D 这一权利表现为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的同时,自觉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能正确区分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具体行为表现;使学生关注自身尊严、关注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3、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尊严和名誉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尊严和名誉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2、教学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教学方法:活动式教学法、可运用:情景创设、案例分析、主题探究等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个乞丐在行乞时,又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物用力地人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
请你以“乞丐有尊严吗?”参与讨论。
议一议:乞丐有尊严吗?
教师小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绝不能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
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板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二、讲授新课:
1、人格尊严不可辱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4页图文材料)
议一议:你的看法如何?如果你是小光,会有什么感受?
板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贫富贵贱,年龄大小。
那么,什么是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
(1)人格尊严权的平等性
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反思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不良表现,体验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姓名与肖像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
3、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肖像和姓名是一个具体的人的两大外在标志;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含义和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懂得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教学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
教学方法:活动式教学法、可运用:情景创设、案例分析、主题探究等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见教材P40页材料)
议一议:①涉及公民的哪些具体权利②法院的判决对受害人有什么意义
教师讲述:上述事件涉及到公民的肖像权,两家网站的做法侵害了受害人的肖像权;法院的判决制裁了侵权行为,保护了公民的肖像权。
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我们的肖像和姓名中包含着公民的权利。
2、板书框题: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二、讲授新课:
1、维护姓名权
情境活动一:集思辩疑
呈现材料——寿生渐渐的长大,转眼来到了省城读中学,为了能培养他成材,父母亲倾注了所有的心血。
寿生也很懂事,在校非常关心集体,热心助人,成绩优异,在一次省奥数竞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
可最近他却不想去上学,并且向父亲提出改名换姓。
因为他父亲姓秦,所以同学嘲笑他,叫“禽兽生”,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说他忘恩负义。
想一想:寿生可以更改自己的姓名吗?他爸爸有权阻止吗?说说理由。
教师讲述: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法律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那么,什么是姓名?姓名与个人的人格的关系是怎样的?什么是姓名权,姓名权的内容有哪些?
(1)姓名与个人人格的关系
姓名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文字符号,姓名权包括正式姓名、笔名、艺名等,是每个人的人格基本标志。
姓名与每个特定人的基本人格有着密切联系,是每个人的人格基本标志。
例如,我们提起董存瑞,眼前就浮现出他舍身炸碉堡的光辉形象(P43页)
(2)姓名权的含义及内容(按教材P43页第二段简述)
案例分析:牛正干涉牛顺改名的行为是否合法?
(3)法律保护公民的姓名权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44页)
想一想:①张楠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②受害人应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
(4)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
冒用、盗用他人姓名权,是侵害他人姓名权的具体表现。
无论是盗用还是冒用他人姓名,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被侵权者可以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
2、我有肖像权
(1)肖像的含义及作用
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的再现。
每个人都一张不同的面孔,以此区别于他人。
所以,肖像也就成为肖像人的人格标志。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40—41页)
想一想:①小红行使了什么权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②警方发布通缉令,使用了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构成侵权吗?
(2)肖像权的含义及内容:肖像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3)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
侵权表现:擅自将他人的肖像用作广告或杂志封面,因在挂历上等;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利用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
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42页)
想一想:①该影楼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②丽丽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