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病毒肝炎性肝硬化的比较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标准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标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肝内胆管炎和肝脏纤维化,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
PBC的确诊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明确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PBC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PBC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疲倦、黄疸、皮肤瘙痒、腹痛、腹泻、关节痛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肝肿大和脾肿大等体征。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
临床医生在诊断PBC时,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对于有典型症状的患者,更应该高度怀疑PBC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PBC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血清学检查中,肝功能检查常见的异常包括碱性磷酸酶(ALP)和谷丙转氨酶(ALT)的升高,以及总胆红素的增高。
此外,抗线粒体抗体(AMA)是PBC的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率高达95%以上。
因此,对于临床怀疑PBC的患者,必须进行AMA的检测。
除此之外,还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PBC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肝脏的形态和大小,排除其他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等。
此外,胆管造影术可以显示胆管的扩张和狭窄情况,对于PBC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PBC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明确诊断。
临床医生在诊断PBC时,应该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重视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PBC的诊断和治疗有所帮助。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症状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症状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DrimarVbiliarycirrhosis,PBC,既往称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肝内胆管进行性破坏导致胆汁淤积、肝硬化、肝衰竭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
患者多表现为无症状或出现疲乏、胆汁淤积(瘙痒、脂肪泻)或肝硬化(门脉高压、腹水)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胆汁淤积,IgM升高,最具意义的是血清中出现抗线粒体抗体。
肝组织活检对诊断和分期是必要的。
治疗包括熊去氧胆酸,奥贝胆酸,消胆胺(针对瘙痒的)、补充脂溶性维生素,进展到终末期时考虑肝移植。
PBC的病因,根据《默沙东诊疗手册》的表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成人慢性胆汁淤积相关的最常见的肝脏疾病。
大多数(95%)病例发生在35岁~70岁的女性。
PBC有家庭聚集性。
与X染色体有关的遗传倾向可能与本病发生相关。
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性的免疫调节异常。
推测本病有自身免疫机制,>95%的患者可检出针对位于线粒体内膜抗原的抗体。
抗线粒体抗体(AMA)作为PBC的血清标记物,无细胞毒作用,不介导胆管损伤。
PBC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如系统性硬化、干燥综合征、CREST综合征(也称局限性硬皮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和肾小管酸中毒。
T细胞攻击小胆管。
CD4和CD8T淋巴细胞直接攻击胆管上皮细胞。
该免疫反应的触发因素尚属未知。
外源性抗原暴露,如感染原(细菌或病毒)或毒物暴露可能是诱发因素。
这些外源性抗原与内源性蛋白可能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分子模拟),继而可导致自身免疫反应并持续存在。
胆管破坏和消失导致胆管形态异常和分泌功能障碍(胆汁淤积)。
滞留的毒性物质如胆汁酸等可导致进一步损伤,尤其是肝细胞损伤。
因此慢性胆汁淤积可导致肝细胞炎症和门管区周围瘢痕形成。
最终,随肝纤维化发展成肝硬化,炎症逐步消退。
AMA阴性PBC的特征是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或两者兼有,其临床病程和治疗反应与PBe相似。
但是,没有AMA.PBC的症状和体征:约有半数的患者表现为无症状,病程中任何阶段都可出现症状和体征,包括疲乏、胆汁淤积的表现(脂肪吸收障碍导致的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和骨质疏松)、肝细胞功能障碍或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实验室诊断

E3 Mie a ns s l 20 ,7 () 6—6. J. nr et i , 04 O 9 :61 9 vA eo 6
原 发性 胆 汁性肝 硬化 ( B )是 肝 内小 叶 间胆 P C
管非化脓性进行性破坏,伴有 门静脉炎症性改变为 主要 特征 ,并 长期 持续 性肝 内胆 汁淤 积 ,最终 导 致 纤 维化 和肝 硬 化 的慢 性 进 展 性 自身免 疫 性 疾 病 [ 。 1 ]
P C早 期 无 明 显 症 状 ,临 床 表 现 不 典 型 ,常 被 误 B
造 成 的急 性 术 后 疼 痛 ,对 患 者 的 肝 功 能 无 明 显 影
An s h so o y,2 0 e t e ilg 0 0, 9 ( ):4 9 4 7 3 2 0—1 .
E ]金 昔陆 ,池 志强. 阿片受 体激 动剂舒 芬 太 尼 的药理 3 作 用和应用 I] 中国现代应用 药学 ,19 ,1 ( ) -. J 99 6 1 :
中国医学 文摘 ・ 验与 临床 20 年第 2 检 08 :卷第 期
・
29 ・ 5
高 ,其升高的程度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一致 ,是反 映肝 功 能改 变最灵 敏 的指标 。本研 究 结果 显 示 ,持 续输注曲马多或舒芬太尼 4 后 A 、A T值均 8 h I S 在 正 常范 围内 ,且 与 用药 前差 异无 显 著性 。结果 显 示 ,本研究剂量的曲马多 、舒芬太尼应用于术后静 脉 自控镇痛对患者的肝功能无明显影响 。 本研究显示舒芬太尼作 为一种新型的长效阿片 类药物 ,能安全有效的缓解 因瑞芬太尼快速消除所
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沈严严;宾文凯
【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9(049)01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97例肝
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其声像图特点,并结合病因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血吸虫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8%(132/135)、69.2%(18/26)、80.0%(12/15)、
71.4%(10/14)、57.1%(4/7).结论不同病因的肝硬化其声像图不同,超声显像在肝
硬化病因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总页数】3页(P59-60,封4)
【作者】沈严严;宾文凯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超声科,湖南,衡阳,421002;南华大学附属南华
医院超声科,湖南,衡阳,421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R575.2
【相关文献】
1.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J], 俞先奇
2.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J], 王玉东
3.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J], 俞先奇;
4.腹部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疾病病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J], 瞿茹莼
5.超声检查在肝硬化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J], 姚明英;马菊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DR摄片应用于大批量胸部健康体检中的临床价值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3月 第3卷第6期现弥散受限,见表1。
表 不同序列上的病灶信号改变情况[n(%)]序列低信号等信号高信号T1WI12(12.37)81(83.51)4(4.12)T2WI5(5.15)71(73.20)21(21.65)T2-FLAIR5(5.15)70(72.16)22(22.68) DWI0(0.00)13(13.40)84(86.60)2.3 肿瘤强化特征经过增强扫描之后发现团块状或结节样强化病灶 77个,占比 79.38%;带状或半片状强化病灶 20个,占比 20.62%;发现水肿 76个,占比 78.35%。
3 讨论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脑肿瘤中比较罕见的类型,病情进展快,恶化之后患者的生存期很短,因而临床医师需尽快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诊断[3]。
本研究对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做了探讨,结果表明,磁共振成像检出病灶97个,且多为单发肿瘤,位置较深;13.40%的病灶囊变坏死,10.31%的病灶出血;肿瘤强化比较明显。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临床中一般通过影像学检查来初步诊断病情。
从本研究结果来看,磁共振成像显示出了病灶的形态、位置、肿瘤坏死程度等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对临床医师制定放化疗方案有着很大的帮助。
通过磁共振成像,临床医师可以知道肿瘤的位置,进而判断是否可以实施手术治疗,若位置较深则放弃手术治疗,采用放疗、化疗方案;弥散加权 DWI成像对少量出血的检测比较敏感,通过弥散加权 DWI成像临床医师可以检出病灶内的出血情况;肿瘤坏死程度不同则磁共振成像也不相同,临床医师可通过这一点来判断肿瘤坏死程度,若其 T2WI序列上的信号为等信号或低信号,则表示肿瘤无坏死或坏死程度较轻;若其 T2WI序列上的信号为高信号,则表示肿瘤中、高度坏死[4]。
综上,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消化内科学(医学高级):原发性肝癌试题预测(三)

消化内科学(医学高级):原发性肝癌试题预测(三)1、名词解释原发性肝癌正确答案:原发性肝癌足指发生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高死亡率。
2、单选关于亚临床肝癌(小肝癌),下列哪项叙述(江南博哥)是不正确的() A.肝功能正常B.临床上无肝癌症状及体征C.肿瘤直径<3cmD.AFP可呈阳性E.腹水正确答案:E3、单选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无关的是()A.HBV感染B.HCV感染C.华支睾吸虫感染D.黄曲霉毒素E.亚硝胺类化合物正确答案:C4、配伍题肝硬化门脉高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肝癌常见的临床表现()A.消瘦、乏力、腹胀B.贫血出血倾向C.腹部蜘蛛痣D.腹水伴脾大E.肝脏进行性肿大,肝区疼痛正确答案:D,E5、单选对原发性肝癌最有协助诊断意义的血清标志物是()A.碱性磷酸酶B.甲胎蛋白C.γ—谷氨酰转肽酶D.放射性核素肝扫描E.异常凝血酶原正确答案:B6、问答题男性患者,42岁,15年前发现乙肝“大三阳”,肝功能正常,未予重视。
近5年来刷牙时出现齿龈出血。
2个月前无明诱因出现呕血,总量大约1500ml,经常规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
但之后反复腹水,且量逐渐增多,并伴进行性消瘦,右上腹隐痛及黄疸。
查体:精神差,消瘦,皮肤巩膜轻至中度黄疸,肝肋下3cm,质硬,触痛,脾肋下2cm,质硬无触痛,腹水征阳性。
肝功显示:A/G25/36g/L,ALT45U/L,AST62U/L,GGT212U/L,ALP238U/L,TB64μmol/L,DB47μmol/L,血WBC3.8×10/L,N0.78,10.22,PLT52×10/L。
该患者的可能诊断是什么?要明确诊断还需哪些检查?正确答案:主要诊断:(1)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2)原发性肝癌(3)脾功能亢进(4)自发性腹膜炎还需检查:(1)AFP及其他肝癌示志物(2)腹部8超或CT(3)腹水常规、细菌培养及脱落细胞检查7、配伍题AFP和ALT同步上升()AFP上升而ALT下降()A.肝脓肿B.肝血管瘤C.肝囊肿D.肝癌E.活动性肝炎正确答案:E,D8、单选我国肝癌最常见的病因是()A.乙型肝炎B.丙型肝炎C.黄曲霉毒素D.亚硝胺类化合物E.血吸虫病正确答案:A9、单选?男性,52岁,低热,肝区胀痛2个月并消瘦,近3周发现尿黄、巩膜黄染。
早期肝硬化的超声诊断

早期肝硬化的超声诊断赵晓瑜【摘要】目的:对早期肝硬化超声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早期肝硬化临床患者56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对其展开超声检查,并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声像图特点。
结果早期肝硬化组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健康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门静脉与脾静脉内径发生显著增宽(P<0.05)。
结论应用超声检查对肝硬化患者展开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且能够对门静脉以及肝实质病变进行清晰观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关注。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3(000)027【总页数】2页(P70-71)【关键词】早期肝硬化;超声;诊断;门静脉;肝实质【作者】赵晓瑜【作者单位】松原市中心医院,吉林松原 1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3+1在临床上,肝硬化属于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为多种病因导致的慢性消耗性与弥漫性疾病,近几年的临床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肝硬化发病率、病死率有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因此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因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良好发展,值得早期肝硬化的诊断效果得到改善[1]。
本次研究中出于早期肝硬化超声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早期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展开了超声检查,并对声像图特点展开了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早期肝硬化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分别抽取其中的56例和60例作为研究对象,肝硬化组中有男31例,女25例,年龄21~76岁,平均(54.3±13.2)岁,56例患者中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者39例,丙型肝炎患者6例,酒精性肝炎者6例,其他5例;健康组中有男34例,女26例,年龄20~75岁,平均(53.2±13.4)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

胆汁淤积症相关表现
• 骨病 •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维生素A、 D、B和K水平的
降低,可导致夜盲、骨量减少、神经系统损害和 凝血酶原活力降低等; • 高脂血症:常伴有高脂血症,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均可升高,典型表现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它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 性[15, 16]。通常并不需要降脂治疗,但当患者存在 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时,在适当的监测下,应用 他汀及贝特类药物也是安全的
• 治疗措施包括:停止吸烟、饮洒、避免引起口干的药物, 勤漱口、避免口腔念珠菌的感染。对于干眼症的患者首选 人工泪液。环孢霉素A眼膏是批准用于干眼症的处方药物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可明显增加泪液产生量[62]。对于 药物难治的病例,可行阻塞鼻泪管并联合应用人工泪液。
诊断
• (1)以中年女性为主,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皮肤疹痒、 黄疸、骨质疏松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可伴有多种自身免 疫性疾病,但也有很多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 (2)生化检查:ALP, GGT升高最常见:ALT, AST可轻 度上升,通常为正常值上限的2-4倍。
• (3)免疫学检查:免疫球蛋白的升高以IgM为主。AMA阳性 是最具诊断价值的实验室检查。AMA有九种类型,其中以 第2型(M2)最具特异性。
症状和伴发症的治疗
•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常见于进展期 的PBC患者。对于维生素A、E、K缺乏的患者,应根据病 情及实验室指标给予适当的补充
症状和伴发症的治疗
• STCCA综合症: PBC患者常合并干燥综合征,是自身免 疫疾病累及外分泌腺体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口干燥症、干 燥性角膜炎及其他部位的干燥。对所有PBC的患者均应询 问是否有眼干、口干及吞咽困难等症状,女性病人还需询 问有无性交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病毒肝炎性肝硬化的比较
发表时间:2016-07-11T15:55:18.1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4月第8期作者:戈杨任铭香林军
[导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属于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病理学呈进行性特点,主要由非化脓性、破坏性小胆管炎。
戈杨任铭香林军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功能室;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病毒肝炎性肝硬化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病毒肝炎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各57例,分别设为病毒组和原发组,对两组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两组肝硬化患者超声影像学对比,组间腹腔淋巴结肿大、胆管壁增强、肝脏形态缩小、弥漫性结节状增生、肝内细颗粒状回声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明显(P均<0.05)。
结论:应用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病毒肝炎性肝硬化,其区别较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毒肝炎性肝硬化;比较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viral hepatitis cirrhosis. Methods: November 2013 - November 2015 period in our hospital admissions of viral hepatitis cirrhosis and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atients, 57 cases in each, respectively for virus group and primary group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ultrasonic diagnosis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wo groups of cirrhotic patients with ultrasound contrast imaging, inter group abdominal lymph node enlargement, bile duct wall enhancement, reduce the liver morphology and diffuse nodular hyperplasia and liver in fine granular echo and othe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omparing the incidence,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d viral hepatitis cirrhosis, the difference is bigger,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ultrasound diagnosis;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viral hepatitis cirrhosis; comparison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属于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病理学呈进行性特点,主要由非化脓性、破坏性小胆管炎,发展成为肝硬化,早期超声诊断表现并不明显,后期超声影像有特异性变化[1]。
本研究将原发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的超声图像做对比,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诊的病毒肝炎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各57例,分别设为病毒组和原发组,原发组中男性40例,女性17例,年龄在42—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49±3.94)岁。
病毒组中,男性45例,女性12例,年龄在4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47±3.56)岁。
给予2组肝硬化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并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选择 GE-P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的频率设为3.—5.0 MHz,由高资历超声影像学专业医师检查和操作,给予患者胆、肝、脾、胰等超声检查,密切观察患者肝内胆管系统、肝实质回声等特征变化。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腹腔淋巴结、肝内胆管系统、肝实质回声等进行检查,对比组间影像征象。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采用卡方(X2)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两组肝硬化患者超声影像学对比,原发组患者腹腔淋巴结肿大、胆管壁增强的发生率较低,与病毒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原发组患者肝脏形态缩小、弥漫性结节状增生、肝内细颗粒状回声等临床表现的发生率较高,与病毒组对比,差异均明显(P均<0.05)。
具体情况见下表 1 。
3 讨论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临床中常见的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之一,若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治疗,那么发展为肝功能衰竭等严重疾病的几率较高,另外该病症也较易合并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2]。
原发性胆汁性感染应的肝内胆管细胞病理变化以非化脓性、进行性、破坏性胆管炎为主要特征,直到中晚期,小叶胆管会消失,同时出现肝硬化、继发性纤维化等变化[3]。
大量研究表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高发人群是中老年。
其中病毒性肝炎性肝硬化主要由病毒性的炎症所引起的,当前鉴定病毒肝炎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已经成为医学面临的重要课题[4]。
本研究给予患者超声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的影像学征象有腹腔淋巴结肿大,细颗粒表现、结节增生、肝脏形态缩小,与病
毒肝炎性肝硬化影像学征象表现差异较大,发生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参考文献:
[1]杨晓翠,尹耕,谭静雅,杨南萍. 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移植后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1例报告[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5(09):746-748.
[2]武永萍,杨宏伟,王海波,刘颖翰,魏占芳.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病毒肝炎性肝硬化超声影像学对比分析[J]. 疑难病杂
志,2012,25(03):219-220.
[3]邢雪梅,李艳琴,沈钢,张军,祝力琦.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血清学抗体与戊型肝炎病毒抗体间的相关性分析[J]. 检验医学与临
床,2015,10(17):2540-2542.
[4]赵素贤,张玉果,李文聪,王荣琦,南月敏,赵景民.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临床特点及其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性[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25(11):1259-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