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

合集下载

双关语的“厚重翻译法”应用

双关语的“厚重翻译法”应用

双关语的“厚重翻译法”应用作者:李明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1期[摘要]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粱实秋在《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中,采用了厚重翻译法,即译文加注的方法,其中对于双关语的翻译更是炉火纯青,为学术界所称道,使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成为莎氏学术研究的杰作。

[关键词]梁实秋;莎士比亚全集;翻译;厚重翻译法;双关语[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0)01-0089-09根据《辞海》的解释,所谓双关,是指“辞学上词格之一,利用语言文字上同音或同义的关系,使一句话关涉到两件事”。

即是指在—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语,古已有之。

六朝的乐府民歌有“衔碑(谐悲)不得语”、“夜夜得连(谐怜)子”、“昼夜长悬丝(谐思)”、“藕(谐偶)异心无异”等句。

宋朝有民谣曰:“打破筒(谐童贯姓),泼了菜(谐蔡京姓),便是人间好世界。

”《红楼梦》中的“护官符”有“假”与“贾”谐,“雪”与“薛”谐,也是妙趣横生。

20世纪40年代山西有谚日“打破盐(谐阎锡山姓)钵子,捣烂酱(谐蒋介石姓)罐子,百姓才有好日子”,双关语的运用,暗寓民心所向。

可见,双关语能够发挥国人的幽默与风趣。

伟大的法国大文豪雨果也曾说过:“双关语是飞舞着的灵魂的产物”。

双关语(pun)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界的难题之一,其中译文加注是其最为基本,有时甚至是别无替代的翻译方法。

我国著名翻译家张谷若先生说过:“注释是翻译的必要工作,未作翻译要先作注释”,“注释也就是研究工作的成果且译得好的也可以成为所译之文的古典译作”。

曹靖华先生在《有关文学翻译的几个问题》中对双关语翻译的论述亦相当精辟,他说:“双关语就是所谓‘妙语双关’,每个民族的语言中都有。

这很难‘双关’,很难两全其美地译,甚至可以说不能译,简直是无可奈何。

论梁实秋的译莎策略

论梁实秋的译莎策略

第20卷 第3期长 春 大 学 学 报Vol .20 No .3 2010年3月JOURNAL OF CHANGCHUN UN I V ERSI TYM ar .2010 收稿日期:2010-01-07基金项目:200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9SJB740016)作者简介:严晓江(1970-),女,江苏南通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徐锡祥(1944-),男,浙江绍兴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论梁实秋的译莎策略严晓江,徐锡祥,刘丽娜(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摘 要: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梁实秋先生独立完成的汉译《莎士比亚全集》采用了“中庸”的翻译策略,即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体现了“适度”的原则,并非等距离地用“中”。

这种译莎策略融合了客观性阐释与主观性阐释的特点,一方面梁实秋以诗学取向翻译,另一方面又注意发挥阐释者的主观能动性,其译文具有学者特色和“学院派”风格。

关键词:梁实秋;汉译《莎士比亚全集》;中庸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0)03-0039-04 梁实秋先生是《莎士比亚全集》在中国的传人之一,他的翻译策略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体现了“中庸”的哲学视野。

这里的“中庸”指的是适度原则,具有杂合的特点。

梁实秋以异化为主的译莎策略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其一是指文化内容,其二是指语言形式。

在文化内容层面上,译者主要是尽量呈现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不作任何删改;在语言形式这一层面上,译者注重引进新鲜的表达方式,力求对目的语文化中的某些规范进行扩展和充实。

同时,译者也适当使用归化策略,尤其在语言形式上注意遵从汉语的行文特点。

1 文化内容层面的异化策略异化与归化的问题是文学翻译研究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它的源头可追溯到1813年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 macher )对翻译途径的阐释:“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就是‘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

《罗密欧与朱丽叶》两种汉译本的描述性研究

《罗密欧与朱丽叶》两种汉译本的描述性研究

《罗密欧与朱丽叶》两种汉译本的描述性研究梁实秋和朱生豪是莎剧翻译的两个代表人物,都采用了白话体散文的形式来翻译莎士比亚戏剧。

有关这两位译者的研究已经做过很多,然而,大部分都采用了规范性翻译研究对译文作出评价,而不是通过描写翻译现象而归纳出对翻译实践有用的理论。

本文作者旨在研究与这两个译者及其译本的相关问题:他们在翻译中采用了什么翻译策略?影响他们翻译策略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怎样影响他们的策略?本文选择《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两个汉译本(梁实秋译本和朱生豪译本),比较在处理莎氏语言方面所用策略,并探讨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因素:他们的目的、赞助者及背景。

第一章介绍莎剧的特点及译莎的困难。

戏剧本身的双重性—戏剧文学文本和戏剧表演文本使得戏剧翻译成了一项复杂而有难度的工程,而莎剧自身的语言特点(如素体诗、文化典故、修辞的运用等)使得译莎更加困难。

第二章回顾中国的莎剧翻译,及对梁实秋和朱生豪两位译者的研究。

第三章比较两个译本,分析译者在处理双关语、称谓、文化典故、猥亵语及素体诗方面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通过分析文本得出在处理素体诗方面二者都采用了白话体散文,然而,梁实秋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并在理解有困难之处加注,朱生豪则采用意译的方法并对原文做了一些改动以使译文流畅易懂。

最后一章详细描述影响翻译策略的因素。

梁实秋为响应胡适的倡导及本人“读一流书”的主张使其选择译莎,采用直译并努力保留原作风格,朱生豪试图通过演出普及莎剧的目的使其采用意译并对原文内容有所改动以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并适合舞台演出;梁实秋的赞助者胡适对其提出了明确要求,而朱生豪的赞助者詹文浒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因此,梁实秋的译文中有大量注释,而朱生豪译文里则鲜有注释;梁实秋和朱生豪不同的教育背景是他们不同个人风格的原因,而当时的文化背景及诗学形态则是他们采用白话体和散文形式的原因。

本文试图得出结论:译者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赞助者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是分不开的。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习语翻译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习语翻译

浅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习语翻译作者:杨子怡杨伊雯李雨桐刘子豪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15期文/杨子怡杨伊雯李雨桐刘子豪【摘要】莎剧作为世界流传甚久的巨著,文学研究价值难以估量,尤以四大悲剧为最。

习语作为语言应用中的一大组分,承载着深刻的文学内涵和历史渊源。

我国自19世纪中期就有不少优秀的翻译家着手莎剧的翻译工作,朱生豪、梁实秋译本最为经典。

本次研究以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论为理论支撑,以朱、梁译本为例探究习语的翻译是如何影响深入文化传播的过程。

【关键词】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文化翻译论;习语;梁实秋;朱生豪【作者简介】杨子怡,杨伊雯,李雨桐,刘子豪,山东大学(威海)。

一、文化翻译论核心概述操纵论以及文化构建论是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核心。

巴斯奈特认为,文化对翻译的制约,或者说翻译的“操纵”并不仅仅表现在狭义的翻译过程中,而是从文本选择的那一刻起,一直到文本生成后在目标语文化中的流传与接受,无不受到目标语流行文化的各种价值观的调节。

文化构建论是指:翻译对目标语文化的演进起着关键作用,译文和原文不可能以一种纯净、中立的对等物作为参照,而翻译要满足文化的需要,要满足该文化中不同群体的需要。

二、英语习语的定义与分类1.习语的定义。

前人研究中对于习语范围的界定不清晰,根据部分权威英语词典对于idiom的定义,本文总结为:Idiom refers to a group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different from the meanings of each separate words.此外,《辞海》中将“熟语”定义为“语言中已定型的固定词组或句子。

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2.习语的分类。

本文根据不同习语的习语性,把习语划分为以下三个不同的层次:(1)纯习语。

纯习语无变体或只有有限变体,且其含义完全不同于字面意义。

这类习语不允许用另外的词语替换其中所包含的词语,即使有变化,受到的限制也非常大。

梁实秋

梁实秋
梁实秋故居
文艺思想
出版过《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 本文艺批评专著 30年代他的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文学根基于人性。 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 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关键的概 念。梁实秋的人性论思想,与周作人等五四 文学先行者的人文主义思想相类似,但对如 何表现人性的看法上,又有不同。他一再强 调:“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 性”,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资本家与工 人“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都感 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 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地人性的艺术。” 他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 的,“需要被控制的自我”;一是以理性为 代表的“施加控制的自我”,他认为后者是 健康的,前者是病态的。
翻译书目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 (散文 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新月 《结婚集》 (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 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 (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 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 商务 《职工马南传》 (长篇小说)英国哀里 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 (剧本)英国莎土比亚 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6,商务 《哈姆雷特》 (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6,商务
倾城之恋
懂古文,懂英文, 擅长书法,学过国画, 油画,会写诗填词、 实属才女。
韩菁清生于1931年10月,祖籍 湖北,父亲是一位巨贾,后 移居上海。7岁时,她便在上 海的儿童歌唱比赛中一举夺 魁,14岁荣登“歌星皇后” 宝座,成为上海滩光彩夺目 的新星。

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1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地探讨和推广翻译现象的做法,他的翻译理论又称作“忠实理论”,被建立于“外语内译法”背景之下。

其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翻译原文,主张翻译应以原文为基础,以忠实原文、表意及节奏为准则,以便把原文的内容有效地呈现出来。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史上开创了新的一页,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以“外语内译法”为基础,将外语翻译技巧和技术在汉语实践中条理性地阐述,解决了出自不同语言文化圈的文本之间的互译问题,也明确了翻译的核心任务与方法。

梁实秋从实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创立了以语用学见解为主的翻译学,将“文化语用学”与“外语内译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拓展了传统外语内译法,更引入了新的概念、新的层次等,可谓历史上一大突破。

他的翻译理论,从文学性翻译、法律性翻译到技术性翻译,都认为翻译旨在尽可能恰当、全面、真实地表现原文的真实意义,应以外文为基础,坚持以忠实原文、表意及节奏为准则,也促进了中国翻译学史上发展。

梁实秋的翻译理论不仅使中国从外文内译法理论的视角看待翻译工作,也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反思中西文化之间的文明交流与交锋,以及跨文化的信息传递过程,以全新的学术概念重新定义和思考中西文化的交流,从而发掘文本内容、文本意义、翻译标准、翻译技巧和文化的视角。

它的学说,使翻译工作受到了更加深刻的重视,更加充分地发挥了翻译的重要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第四篇 翻译会-高级翻译能力培训 散文翻译原文及译文(四)

第四篇 翻译会-高级翻译能力培训 散文翻译原文及译文(四)

翻译会·高级翻译能力培训散文翻译原文及译文(四)学问与趣味梁实秋前辈的学者常以学问的趣味启迪后生,因为他们自己实在是得到了学问的趣味,故不惜现身说法,诱导后学(1),使他们也在愉快的心情之下走进学问的大门(2)。

例如,瘐任公先生就说过(3):“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4)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梁启超’这件东西(5),把里头所含一种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仅有个零了。

”任公先生注重趣味,学问甚是渊博,而并不存有任何外在的动机,只是“无所为而为”(6),故能有他那样的成就。

一个人在学问上果能感觉到趣味,有时真会像是着了魔一般(7),真能废寝忘食,真能不知老之将至,苦苦钻研,锲而不舍,在学问上焉能不有收获?不过我尝想,以任公先生而论,他后期的著述如历史研究法,先秦政治思想史,以及有关墨子佛学陶渊明的作品,都可说是他的一点“趣味”在驱使着他,可是在他在年青的时候,从师受业,诵读典籍(8),那时节也全然是趣味么?作八股文,作试帖诗(9),莫非也是趣味么?我想未必。

大概趣味云云,是指年长之后自动作学问之时(10)而言,在年青时候为学问打根底之际恐怕不能过分重视趣味。

学问没有根底,趣味也很难滋生。

任公先生的学问之所以那样的博大精深,涉笔成趣,左右逢源,不能不说的一大部分得力于他的学问根底之打得坚固。

Learning and Personal InclinationLiang ShiqiuScholars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often urge young people to develop interest in learning because they themselves have been enjoying the real pleasure of academic studies.And they are ever ready to cite their own example by way of advice,in hopesof enabling young people to gain access to scholarship in an enjoyable way.For example,the distinguished scholar Liang Qichao once said wittily,“I always stand for interest-ism.If you broke down Liang Qichao’s stuff into its component parts,there would be nothing left except an element named‘interest’.”Mr.Liang was a man of profound learning who attached much importance to interest.He attained great academic success because he pursued scholarly study solely for its own sake,without any ulterior motive.A man who is really interested in learning sometimes does act like one possessed.He forgets his approaching old age and works hard even to the neglect of his meals and sleep.Isn’t it but natural for a man of such devotion to have great scholarly achievements?But,though Mr.Liang’s later works,such as those on method of historical studies,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pre-Qin days,as well as those on Mohism,Buddhism and Tao Yuanming,were motivated by his personal inclination,can the same be said of his younger days when he was a pupil chanting ancient Chinese books under a private tutor?Was he motivated by his personal inclination while learning to write stereotyped essays and poems prescribed for the imperials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No,I think not.Generally speaking,the so-called interest begins to exist only when one is mature enough to engage in independent studies.It is improper,I am afraid,for young people to over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interest while they are still in the period of learning the basics of knowledge.Interest will never develop where no solid foundation has been laid for learning.There is no denying the fact that Mr.Liang owed his wide erudition and unusual literary talent,for the most part,to his good grasp of foundation knowledge.我尝见许多年青的朋友,聪明用功,成绩优异,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通顺,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

从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看英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以《爱的徒劳》为例

从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看英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以《爱的徒劳》为例

从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看英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以《爱的徒劳》为例-汉语言文学从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看英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以《爱的徒劳》为例虞佳佳摘要:双关语是汉英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在《爱的徒劳》中,莎士比亚运用了大量双关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中英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文中双关语中译的重重困难。

著名翻译家梁实秋和朱生豪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

本文通过Delabastita双关语翻译理论,对两人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两种译本的不同点,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双关语翻译的认识关键词:双关语《爱的徒劳》Delabastita 双关语翻译理论一、引言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具有两种功用:一种是欣赏,即文学作品运用语言以愉悦人们并使其获得美的体验;另一种则是影响人们的情感和道德观念。

文学语言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兼具以上两种作用。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双关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其目的在于实现文本的生动有趣。

因此,这类词语极富幽默性并且能够深入地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研究英美文学中的双关语现象涉及三个层次的意义: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作品运用词汇传达作品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交流双方表达各自的理解。

因此,对译者而言,表达双关语的意义,打破思维定势以及展现原文的内蕴极为重要。

但这正是双关语翻译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爱的徒劳》是莎士比亚的一部重要的喜剧作品,讲述了一个美丽而又滑稽的爱情故事。

Navarre国国王和三个大臣发誓三年内一起学习外国艺术并且不近女色。

然而,法国公主及其三个女官为商讨某地的归属问题来到Navarre。

这四个男人很快放弃了他们的初衷,坠入了情网。

四对青年演绎了阵阵捧腹的笑剧。

最后,法国国王的突然离世使得公主一行人仓促离开。

临走前,女人们声称,如果男人们可以等他们一年,则证明男人们遵守了承诺。

在女人们翩然离去的身影中,这出剧落下了帷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3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V ol.27 No.3 2010年9月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tep. 2010 文章编号:1001-4543(2010)03-0249-05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以梁译《奥赛罗》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王慧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上海201209)摘 要:梁实秋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能很熟练地使用中英文进行创作并在翻译中巧妙地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

作为第一个独自完整地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译者,他的译作已经成为莎学研究专家和学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结合梁实秋的译作,重点论述他如何运用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来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以供当今翻译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精神风貌;形神兼顾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 B0 引言梁实秋是第一位将《莎士比亚全集》译介到中国的人。

他的翻译作品受到译界专家的广泛好评。

但由于种种原因,梁实秋的译作在中国大陆的众多出版物中经常是被忽略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他的翻译活动做深入的研究。

在当今翻译界,翻译方法大致分为两种:直译法和意译法。

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word-for-word translation)指的是在语言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不仅传达原文的内容,还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文的修辞风格及组句形式。

意译法 (meaning translation)是指原文的有些内容与形式不宜用汉语直接表达,而是经过解析后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更着重于意思的翻译,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

作为一代翻译名家,梁实秋对翻译有他独到的理论。

他认为翻译首先要慎重选材。

他坚持只翻译一流的外国作品,因为一流的作品会反映永恒的人性,蕴含深刻的哲理。

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给后人以启迪,发挥它不朽的价值。

其次,为了充分反映原文的真实面貌,梁实秋反对转译。

再者,梁强调对原文的研究,包括文化背景、历史年代、作者等各个方面,以给读者还原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原著。

此外,他也反对欧化文,即译文要用易于读者接受的语言表达。

总之,梁是本着对译者和读者都很负责的态度进行翻译的,即在充分反映原著精神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向读者传递原作信息。

在这种翻译理念的支配下,梁采取了以下翻译策略:首先,“信”与“顺”的统一,他认为“‘信而不顺,顺而不信’都不是好的翻译”[1]。

其次,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并以汉语白话散文行文。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保留原作原汁原味的语言特色,同时便于读者理解。

最后,他采用为译文加注的方法。

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很多中国读者对西方文化中的典故或习语不甚了解。

因此,在保留特有文化意象的同时,梁采用对这些特殊语言单位进行注释的方法。

本文将针对梁的后两种翻译方法做一简要说明,创新之处在于阐释梁如何在保持汉语纯洁性的同时较为完整地将西方语言文化知识介绍至中国,期盼能对翻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梁实秋翻译方法之直译众所周知,每种语言都有它独特的发音、韵律、词汇和结构。

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更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

这些修辞手法使他的作品充满了魅力,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因此,为了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对于原作中包含的特有韵律,梁把它们直译成中文后再加上功能和语言特色都与原文相对等收稿日期:2010-04-13 修回日期:2010-06-22作者简介:王慧莉(1982-),女,山西省长治市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电子邮件:clairejoy376@基金项目: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项目基金(No.egd08028);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校基金(No.QD208041)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0年第27卷250的韵脚。

在此援引梁实秋的译作《奥赛罗》中Lago在酒后讲的一段话加以说明:LAGO: O sweet England!King Stephen was a worthy peer,His breeches cost him but a crown;He held them sixpence all too dear,With that he call’d the tailor lownHe was a wight of high renown,And thou art but of low degree;’Tis pride that pulls the country down,Then take thine auld cloak about thee.Some wine, ho!(Act II,Scene III)梁译:依高:啊 可爱的英格兰「斯蒂芬皇帝是英主,做条裤子用五先令;他嫌多花了六便士,因此他破口骂裁缝。

他为人是大名鼎鼎,你不过是无名小卒;虚荣把国家社稷倾,我劝你还穿旧衣服」。

喝酒啊,喂!译者采用了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的译法。

译文对仗工整,中英文含义对应,每行字数相同。

在本段中,peer的含义是“贵族”,因此,梁实秋把“worthy peer”直译成为“英主”。

“crown”在古英语中有“五先令英国硬币”的意思。

“wight”古英语是“人”之意。

“renown”意思为“声望”。

梁实秋把“high renown”译为“大名鼎鼎”,“thou”在古英语当中是“you”即第二人称“你”的意思,而“art”在英语古代诗歌当中,当主语为 thou 时,是be动词的第二人称单数形式“are”,用在表示现在的陈述句当中。

“thine”在古英语诗歌当中用作thou 的物主代词,表示你(您)的东西。

“auld”是苏格兰语,意思相当于形容词“old”。

“thee ”是古英语当中thou 的宾格形式。

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照可以看出,虽然英文原文和汉语译文的意思不是字字对等的,但每句英文原文和中文译文的意思却是完全对等的,并且每个句子的音律隔行押韵,分别是:“peer”对应“dear”;“crown”对应“lown”;“renown”对应“down”;“degree”对应“thee”。

为了保持原文的语言特色,梁在译文中也采用了每行字数相同,音律隔行押韵的文学表现形式,他在每行都加上了相应的韵脚:“主”和“士”对应;“令”和“缝”对应;“鼎”和“倾”对应;“卒”和“服”对应。

因此,梁的译文从语言功能和特色上都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特色。

2 梁实秋翻译方法之直译加注每种语言都具有其显性特征和隐形特征。

显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形式上,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

隐形特征体现在原作的思想内容方面,它往往隐含在文章中,比如原文的背景知识等。

一名合格的译者不仅要充分地展现原作的显性风格特征,也要努力挖掘原作的隐形特征,真正做到形神兼顾。

因此,为了尽量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梁在翻译中采用以句子为单位的直译,对于原文中特有的语法修辞和背景知识等采用加注的方法做补充说明。

讽刺是莎士比亚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讽刺意味着字面意义是所想表达的意义的反面,旨在嘲笑讽刺或者幽默。

[2]在译文中梁实秋也充分完整地展示了原文的这一语体特征。

本例选自《奥赛罗》中Lago第3期王慧莉:梁实秋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251和Othello的对话:LAGO: The lethargy must have his quiet course,If not, he foams at mouth, and by and byBreaks out to savage madness. Look! he stirs;Do you withdraw yourself a little while,He will recover straight; when he is gone,I would on great occasion speak with you. [Exit Cassio]How is it, general? Have you not hurt your head?OTHELLO: Dost thou mock me?LAGO: I mock you! no, by heaven.Would you would bear your fortune like a man!OTHELLO: A horned man’s a monster and a beast.LAGO: There is many a beast then, in a populous city,And many a civil monster.(Act IV, Scene I)梁译:依: 不,别动他,要由他沉睡下去,否则他嘴里要喷沫子,并且立即要发疯撒野。

看,他动了;你且退去,他立即就要复原;等他去后,我还有要事和你商谈。

[卡西欧退下。

]你好些了吗,将军?你没有伤到头吧①?奥: 你讥笑我吗?依: 我讥笑你?老天在上,我决不。

愿你能像大丈夫一般的忍受你的命运!奥: 额上生角的人便是一个怪物,畜牲了。

依: 那么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城里,正有不少这样的畜牲。

还有不少体面的怪物呢。

注:①奥赛罗所伤的是心,不是头,故以为是讥笑之意。

下文‘a horned man’直译为「额上生角的人」,意即乌龟。

所谓伤额即指额上生角而言。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原文和译文的意思也是以句子为单位完全对等的。

“Dost”是古代诗歌中当主语为thou(即现代英语中的you)时的do 的第二人称、单数、现在式。

“man”在本文中表示“a great person”即“大丈夫”之意。

原文标识有双下划线的部分都采用了反讽的修辞手法,表明依高在讥笑奥赛罗。

“Have you not hurt your head”隐含的意思是“if you hurt your head then you would have horn and be a beast”这也是奥赛罗后面自己提到的,但其实奥赛罗伤到的并不是头,所以依高继续说“There is many a beast then, in a populous city, and many a civil monster”,其中的“many a civil monster”即指“those persons who don’t hurt their heads and have no horn still are civil monsters”,这里也是在暗指奥赛罗。

因此,为了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梁把原文前两处划线部分分别直译成为“你没有伤到头吧”,“额上生角的人便是一个怪物,畜生了。

”,“那么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城里,正有不少这样的畜生”及“还有不少体面的怪物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