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与冲突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与冲突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与冲突马克思主义和宗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认为宗教是迷信和哲学偏见的产物,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弊端和不平等。

然而,宗教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宗教信仰正是他们寻求安慰和指导的精神寄托。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冲突。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出发,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是对人类意识的扭曲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歪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宗教只是人类悲哀的映象,心灵的鸦片。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工具,被用来控制和压迫被剥削阶级,迷惑人民群众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只有通过摆脱宗教束缚,人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

二、宗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的态度,但宗教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宗教作为人类的精神需求之一,为人们提供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超越自我的寻求。

宗教信仰对于个体而言提供了一种心灵寄托,可以带给人们安慰和宽慰。

此外,宗教还对人类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塑造着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冲突由于马克思主义和宗教追求的是不同的终极目标,因此它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冲突。

首先,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核心,鼓励工人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而宗教则主张个体的救赎和灵魂的救赎,追求个体与神的关系,并强调对神的顺从和敬畏。

这两种追求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冲突。

其次,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宣称只有通过实践和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改变人类社会,而宗教则依赖于神的力量和超自然的存在。

这种分歧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和宗教在对人类社会现象的解释上存在根本的差异,使得它们在思想上存在冲突。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于宗教问题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态度。

宗教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宗教信仰自由是指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享有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是无产阶级受压迫的产物。

宗教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面对生存的压力和无法解决的矛盾,往往会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和宗教教义中。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强调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

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再面临压迫和剥削,宗教信仰将不再存在。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宗教是一种反映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是一种阶级社会中迷信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不仅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还是一种控制和压迫人民的工具。

宗教教义常常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神圣工具。

宗教通过传教和传统习俗的规范,让人们服从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现有的权威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进行了理论批判,认为宗教是一种形式上的错误和迷信。

宗教试图通过超自然力量解释世界和人类的存在,这种解释是片面和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坚信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在宗教信仰上享有自由和权利。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不再面临宗教的压迫和束缚,他们将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是否信仰宗教以及选择何种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表现,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几点思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思想体系,对于宗教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阐述。

在当今世界,宗教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本人对于该问题的几点思考。

首先,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哲学和文化现象。

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同时也有其阻碍社会进步发展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客观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幻的世界观,它不能改变社会物质生产力一定历史阶段的性质,也不能动摇社会基本制度的稳定。

因此,马克思主义呼吁人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看待宗教,并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了解和分析宗教的本质,并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宗教观,这也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初衷。

其次,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掌握正确的方法和途径。

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有针对性的。

在学校、社会组织、宗教团体中都应该加强对宗教观念的教育。

在中小学阶段,应该注重传递科学知识,加强宗教史、宗教哲学与伦理学的教学,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面对宗教现象,避免产生盲目入教或对宗教有误解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可以设置开设宗教学、世界宗教文化等专业,并加强对宗教的科学研究,从更深层次和更广阔角度探讨宗教问题。

再者,延续中国传统的文化,适当融入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中国早期哲学适应社会的需要,强调天人合一,人与世界间互相影响。

儒家思想更是强调人的本质和发展,提出了人治天下、仁治天下的思想。

佛家思想则强调空、缘、中道等哲学思想,倡导无欲则刚、无为而无不为。

这些哲学思想对于宗教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将这些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融入其中,增加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关社会和历史问题的学说,它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宗教被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在观念、信仰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特征。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批判。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察和理解基于其对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历史演进的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无知和恐惧,是一种对人类意识的误导和压迫。

宗教信仰以神圣的力量为核心,试图解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同时通过行为规范和宗教仪式来塑造道德和行为准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和利益的工具。

宗教信仰和实践对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虚假的安慰和麻醉,它们转移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斗争的热情。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揭示宗教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作用,才能真正解放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主要包括对宗教本质和宗教功能的分析,以及对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信仰的本质和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面对世界的无知和困惑,是对现实生活的回避和幻觉。

宗教信仰基于个人的信仰和主观感受,缺乏科学和客观的依据。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和拒绝了宗教信仰。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维稳和统治作用。

宗教信仰通过传统和信仰规范,约束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通过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才能揭示其掩盖的社会现实和阶级利益。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用来维护旧有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因此,马克思主义坚持对宗教的批判和斗争,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进步。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批判。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马克思主义和宗教是两个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马克思主义和宗教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冲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观点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和宗教在历史背景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时产生的一种思潮,它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而宗教则具有更为悠久的历史,不同宗教的出现和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二、基本观点1.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主张工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马克思主义否定了神的存在,将宗教视为一种麻醉剂,是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的一种工具。

2. 宗教宗教信仰多样,但共同的基本观点是相信神的存在和超自然的力量。

宗教对人的行为和道德有一定的规范,宗教教义被认为是信徒思想的指南。

宗教注重个人的信仰体验和灵性追求,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

三、社会影响1.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革命为目标,其对经济和社会制度的批判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产生了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实践。

但在某些国家和地区,马克思主义也导致了暴力革命、独裁统治和经济困境。

2. 宗教宗教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信仰、安慰和希望。

宗教可以激励人们积极向善,传播爱和和平的价值观。

然而,宗教也有可能被滥用,诱导恐怖主义行为或增加社会分裂。

四、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和宗教在很多观点上存在着根本分歧,两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和阶级斗争的决定性,与宗教的超自然和个人信仰形成了对立。

然而,也有人试图将两者结合,认为宗教可以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服务。

总结:马克思主义和宗教作为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在历史背景、基本观点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体系。

它对于如何正确对待宗教、如何处理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认识出发,探讨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实践,以及分析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变化。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精神慰藉。

马克思主义强调宗教是“虚妄的幻想”,是对社会现实的错觉,同时也承认宗教作为一种思想形态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不仅否定了宗教的神秘主义成分,更强调了宗教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性和社会功能。

二、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1. 宗教自由原则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核心原则在于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这意味着无论是信教还是不信教,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国家不得干预公民宗教信仰的选择。

2. 科学唯物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宗教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以事实和理性为基础,对待宗教。

它主张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宗教进行客观分析和批判,揭示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3. 法治原则社会主义宗教工作必须依法进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它要求国家对宗教活动进行规范管理,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也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三、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具体实践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实践需要具体而有力的措施,以保证宗教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

1. 培养宗教界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宗教工作要引导宗教界人士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推动宗教信仰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它鼓励宗教团体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2. 增强宗教社团组织的自我修养社会主义宗教工作需要引导宗教社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我修养,使其在维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哲学体系和社会学理论,旨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解放被压迫阶级的方法。

宗教信仰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和宗教信仰都是人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诸多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寻求两者之间的共性和矛盾。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反映现实的表象,并存在于被剥削阶级的社会中。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无知和对社会压迫的安慰,是对压迫者的妥协和逃避现实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麻痹了人们的意识,使他们无法看清社会矛盾的本质,反而用宗教信仰来应对现实的问题。

二、宗教信仰的作用与意义然而,宗教信仰对个体和社会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宗教信仰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安慰和力量,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找到信心和希望。

宗教信仰还提供了一种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此外,宗教信仰也对社会关系和社会凝聚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凝聚了人们的情感和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共性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态度,但也存在一些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共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解放和自由,追求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这与宗教信仰中追求和平、正义、仁爱等共同的价值观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都关注人类的幸福和福祉,都追求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的矛盾然而,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也存在一些根本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主张实现阶级的消亡和私有制的废除,而宗教信仰则强调个体的救赎和与超自然力量的交流。

在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层面上,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存在着无法调和的差异。

此外,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的世界观和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而宗教信仰则偏重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神秘主义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问题的辩证关系探讨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问题的辩证关系探讨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问题的辩证关系探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直在探讨和解释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

然而,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问题的辩证关系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主要来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类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的一种幻想和安慰。

宗教妨碍着人们对社会问题真正原因的认识,使人们寄希望于超自然力量的救赎,而不去解决现实问题。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

二、宗教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虽然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态度,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是复杂的,需要进行辩证的认识。

首先,宗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在困境中,人们通过信仰宗教能够获得安慰和希望,得到心灵的寄托。

此外,宗教还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道德规范和社会凝聚力,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转变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迁,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态度也在发生转变。

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解放人类的思想,呼吁人们通过实践来改变社会。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宗教在发展和改变中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

许多宗教信仰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定的革新和解释,推动了宗教的现代化进程。

四、宗教与马克思主义的互相影响宗教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影响关系,而是相互作用的结果。

宗教与社会的联系密切,也受到社会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实践也对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一些地区,宗教中的一些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理念相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问题的辩证关系需要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探讨。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是基于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但宗教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社会凝聚力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宗教在现代社会中也在不断演变和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相互影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看法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及其政治意识形态与各种宗教之间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但有些事情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而且科学与宗教信仰其实是可以并存的。

关键字:
哲学宗教信仰科学并存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本质就是科学无神论。

因为它认为一切宗教派别所崇信的各种形式的超自然力量和境界,都不过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幻想,是根本不存在的;它的这种彻底无神论的基本观点,是建立在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所发现的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

有科学的、无神论的宗教观,就有不科学的、有神论的宗教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我相信信仰,而且我相信科学与宗教信仰是可以并存的。

1.1:用事实去证明
人类生活的地球,一切都安排得十分妥当。

太阳是地球光、热、能的主要来源。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自转的速度、地球的大小、大气层的组成等,都恰到好处。

地球特殊的生态条件,使它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

如果地球离太阳比现在更近,地球将太热,反之则太冷。

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66o33’,而且此倾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始终不变,因此在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

如果没有这个偏角,热的地方将总是热,冷的地方将一直冷。

水的重要性不须冗述。

水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反膨胀”。

地球上的物质,大都是热胀冷缩。

但水在4oC时密度最大,温度低于4oC时,反而膨胀,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上。

如果水也越冷越缩,一结冰就会往下沉,那在冬天,河、湖、塘、池从上到下将被冻得结结实实的,没有任何水生生物可以继续生活。

由于水的反膨胀,冬天的水面皆被冰所覆盖,起到保温层的作用,使冰下的水生生物不受严冬的伤害。

这是何等奇妙!人们可以从水化学的角度解释水如何会反膨胀,但却解释不了为何水会反膨胀。

这难道不是神的独具匠心吗?
1.2.:
地球上的生物变化万千、奇特多姿,但彼此配搭得十分巧妙。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变为植物体中的化学能,直接或间接地为所有的动物提供了食物;而动物的排泄物和遗体又是植物生长的原料。

六、七十年代在大陆兴起的县级小化肥厂,是用水、CO2和N2合成碳酸氢胺(NH4CO3)。

这一简单的合成需要高温、高压才能完成。

可是在生物霉的催化下,植物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合成各种复杂的有机物。

“将来有一天,当我们能在体外复制叶绿体和各种霉的时候,在温室里,这边输进太阳光、CO2、和H2O,那边就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牛奶、面包、肉类、水果……”这是中学生物老师曾为我们描述的令人无限憧憬、神往不已的前景。

几十年匆匆过去了,要实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啊!除食物链外,气体循环也很合理。

一切生物呼吸时,需要吸收O2,吐出CO2,植物的光合作用则用CO2合成各种有机物,同时释放出O2。

这些巧妙安排,只能是造物主的精心设计。

二.科学与信仰水火不容吗?
不少人认为科学与信仰绝对对立、排斥,水火不容;基督徒的观点,认为基督教信仰既超越科学,又不与科学相悖。

按照我们从小灌输的思想:科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并且坚信:眼见为实。

因此,追求科学者必须扬弃虚无飘渺的信仰;虔信上帝的人则无法搞科学。

科学与信仰到底能否并存,难道两者真的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吗?我觉得持第一种观点的人有两条强有力的依据。

第一是中世纪的教会对天文学家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逼害,表明信仰对现代科学的阻碍作用。

第二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一个相信进化论的人,怎可能接受神用泥土造人的说法呢?
我个人认为,伽利略受迫害的主因是否是日心说并不十分重要。

当时地心说被科学界和教会人士普遍接受。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以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并非是《圣经》的启示,而是来自天主教的教义,是当时人们坚持的理性主义思潮的结果。

《圣经》中根本没有关于所谓地心说的论述,连一点这方面的暗示也没有。

所以,伽利略的受害与基督教信仰和《圣经》无关,乃是当时统治教会的人的失误。

还有过去一些教会领袖对科学缺乏认识,怀有成见,以为科学是反对《圣经》的,因此科学与基督教之间便有了不必要的鸿沟。

另一方面是,随著现代科学的兴起,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逐渐接受了人文主义的世界观。

他们高举人的理性,认为人是宇宙的主人,否定造物主的存在;以为科学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强调真理的可经验性,眼见为实,所有不合科学的,不是假的就是错的。

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力量。

他们们虽然欣赏《圣经》的道德准则和基督徒的品德,但因神的存在及神迹奇事无法被科学验证,故不能接受基督教信仰。

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孕育下,达尔文的进化论迅速崛起,在短短的时间内席卷整个科学界、思想界。

由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初期,一系列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的支持,《圣经》的历史性、无误性,至今不可动摇。

当人们对进化论的立论、根据作一番比较深入的了解后,就不难发现进化论一直面临著理论上、实践上的许多难题,并不是科学真理,只是一种未经证实的假说。

现代科学的许多重要发现都支持创造论而不利于进化论。

如果不是因一些神学家的失误和一些科学家的武断,越过自身的领域和能力彼此干预的话,科学和信仰的和谐一致本是显而易见的。

科学则是研究神为大自然制定的各种规律。

从根本上说,科学与《圣经》应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

据盖洛甫统计,前三个世纪的三百位著名的科学家中,百分之九十二是神的信徒,其中几乎囊括了人们熟知的所有大科学家,如牛顿、焦尔、欧姆、法拉第、爱因斯坦等。

在当今,各个领域的杰出学者、科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也不乏虔诚的基督徒。

事实胜于雄辩。

虽然一些科学家、甚至一流的科学家仍不信神,但盖洛甫的统计清楚显示,科学和信仰是完全可以和谐、一致的。

三.信仰与哲学: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要服务时代,指导实践,然而,哲学智慧有寻根究底、追本溯源、反思批判的性质,哲学功能有超越时代、把握未来、终极关怀的特征.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才能开拓、发展人的精神世界,发挥其本体论承诺的价值目标、提升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为人类寻求精神家园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两者都十分关注诸如生与死的意义、善与恶、美与丑、秩序与自由等,具有相同的观点。

在经验世界之内,古今中外一切的宗教现象也是哲学思考的领域之一部分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死如灰灭,人肉体死亡后,生命亦随之结束。

有信仰的相信人的灵魂不死,肉体死亡只是人的生命有一种形态转为
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但人死后具体是怎样的,只有信仰才能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可以有信仰,但这样的信仰必须是理性的、视野之中。

但是很多事情还是无法用理性的思维去解释。

比如宇宙的形成,科学认为宇宙的形成是由于大爆炸理论,但大爆炸之前一切虚无,连时间和空间也没有,可是如果什么都没有,爆炸怎么会发生呢?而且宇宙这种无中生有的理论与不符合热力学第一定律。

四.:信仰的重要性
我们内心深处时常的还会跳出一些震撼心灵的问题: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我们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难道这就是我的人生吗,为何如此虚空?有些科学是无法解释的,有了信仰就会明白一切。

我认为一个人必须要有信仰,一个人拥有的信仰,是这个人对自己未来的一种幸福的假定信仰在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关于追求幸福的渴望与想法,无论是否能够实现,不断追求,不断的按照信仰实现的可能性前进,才是人信仰的的最大价值就在这信仰的过程中,在这追求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自己,完善己以达到信仰的要求,才能满足人类追求善美的要求,最终实现人性的终极关怀。

一个没有畏惧,没有信仰的人,必然没有标准,做事随心所欲,就像毛毛虫,一直沿着树往上爬,不知道自己最终的目标是什么,爬到一片叶子时,沐浴着阳光,躺在那里,自以为人生就这样完美了,直到有一天掉下来,摔得遍体鳞伤。

总结: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宗教信仰的观点和看法,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更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我始终相信信仰存在这么多年必有其存在的原因与价值,并不同于封建迷信。

参考文献:
《游子吟——永恒在召唤》——里程——增订版
《圣经》——众使徒——中国基督教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