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精选12篇)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精选12篇)西安碑林博物馆篇1各位游客、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游览!就在西安市的三学街,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博物馆,它就是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艺术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
它利用西安文庙扩建而成,苍松翠柏掩映着它,巍巍城墙护卫着它。
千百年来,它经历了重重的硝烟战火,跨越了慢慢的岁月长河,3万多平方米的深深庭院中,已有藏品1万多件,碑刻3千多方,更有国家级文物134件,它以萃为经典的东方传统文化和独具魅力的东方石刻艺术,成为我国最大的碑石博物馆和最为丰富的艺术宝库。
西安文庙来到碑林博物馆,你会被这恢宏壮观的文化丛林所感染,更会被一座座精美绝伦的书法名碑所吸引,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此丰富的碑石和动人的雕刻,是怎样穿过历史的云烟,与我们今天在这里相聚呢?那就让我们从碑林的形成说起吧。
公元874年,爆发了黄巢起义。
战火的硝烟,国力的衰弱,使大唐帝京失去了昔日的繁华。
战争的灾难也殃及到文化。
矗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内的《开成石经》濒临战争的毁坏。
公元920xx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此时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了便于防守,将长安城区缩小到皇城之内,国子监便处在了城外,《开城石经》等碑石就被遗弃在露天荒野之中。
在许多文人学士、政府官员的竭力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鄩在公元920xx年,陆续将《开城石经》等碑石搬移到城内唐尚书省的西隅,位置在今天西大街广场一带。
可是这里地势低洼潮湿,经常受到雨水侵蚀,碑石容易陷落倾倒。
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在陕西转运副使吕大忠的精心组织下,又将《开城石经》迁徒到府学的北墉,即西安碑林现址,当然与《开城石经》一同迁入的还有《石台孝经》等一批著名的唐代碑石。
所以,当我们说到碑林的形成时,就会想到《开城石经》,它是碑林的基础,因为它才形成西安碑林今天蔚为大观的3000多方碑石。
了解了碑林这些曲折而艰辛的迁移过程后,我们再看看这里的孔庙旧址。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这里是书法爱好者的圣地,是一座汇聚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瑰宝的艺术殿堂,宛如一座巨大的历史文化宝库,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15号,它依托于孔庙建立而成。
孔庙本就是祭祀孔子等先哲的神圣之地,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而碑林的存在,更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
当我们走进碑林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
红墙环绕,古柏参天,亭、台、楼、阁相得益彰,处处彰显出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气息。
这里的每一块砖石仿佛都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每一片瓦砾都承载着文化的记忆。
我们先来参观碑林的第一部分——历代碑石。
这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明清时期的众多碑石,它们是碑林的精华所在。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石台孝经。
这块碑刻立于唐天宝四年,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书写。
碑身由四块巨石合成,碑额上雕刻着精美的瑞兽和祥云图案,华丽而庄重。
碑身四面都刻有文字,字体为隶书,书写工整,气势恢宏。
唐玄宗以孝治天下,石台孝经的内容围绕着儒家的孝道展开,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杰作,更是古代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重要体现。
站在这块碑前,我们仿佛能看到唐玄宗对儒家思想的尊崇,感受到那个时代对道德教化的重视。
另一块举世闻名的碑刻是开成石经。
这是一部大型的石刻经书,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儒家经典。
这些经典在古代是学子们必读之书,开成石经的雕刻历时七年之久,它为古代的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标准版本。
这些碑石排列整齐,犹如一部部沉默的史书,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每一块碑石上的文字都刻工精细,字迹清晰,保存相对完好。
在古代没有印刷术的时候,这些石刻经书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这两块具有代表性的碑刻,历代碑石展区还有众多的名碑。
例如,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此碑是颜真卿早期的代表作。
西安碑林导游词_导游词_1

西安碑林导游词西安碑林导游词篇1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
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石台孝经》和公元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
碑林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石台孝经》修盖的碑亭。
《石台孝经》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
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篡,专门讲孝道的。
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
玄宗为孝经写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
后面是孝经原文。
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
底座由3层石台组成,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蔓草、狮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
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
此碑由4块石头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称“石台孝经”。
碑林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50252 1 / 5字,用石114方,两面刻文。
清代补刻的《孟子》17面3万余字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
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
因为当时印刷术不很发达,为了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并能永久保存,就把这12部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供人们校对。
我国自东汉开始,曾先后7次刻经。
《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
西安碑林导游词篇2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文昌门附近,馆内由碑林、石刻艺术等部分组成,其中由历代碑石、墓志组成的碑林是馆内的亮点,其中包括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书法名家的碑刻,还有《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两块唐代碑刻。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范文(2篇)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范文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文昌门附近,馆内由碑林、石刻艺术等部分组成,其中由历代碑石、墓志组成的碑林是馆内的亮点,其中包括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书法名家的碑刻,还有《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两块唐代碑刻。
在碑林博物馆内,你能够欣赏到历朝历代的碑刻和墓志,这里收藏的碑刻和墓志时间跨度长达____多年。
其中的珍品有: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是标准的“颜体”;柳公权的《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是“柳体”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选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著名草书家怀素的《千字文》,笔意奔放。
除了书法大家的石刻外,最受游客欢迎就是《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两块碑刻。
《石台孝经》,是儒家经典,碑文由两个皇帝以四种字体书写的,即:唐玄宗李隆基以隶书书写碑文,又以楷书作小字注释,又在碑刻成后在碑侧用行书作批注,而此这块碑的碑额是由唐肃宗李亨用篆书所写的。
《开成石经》刻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____年),一共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等十二部经书。
在碑林博物馆浏览时,还可以在馆内的“石刻艺术馆”中观赏到四神墓门、唐昭陵六骏图、孔子见老子图、青龙朱雀图等精美的石刻。
游玩后,还可以购买到用原碑刻拓印出来的“碑帖”,不过这里的“碑帖”价格不算便宜,从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
如果你的要求不是很高,可以在碑林边上的书院门步行街上购买碑帖,价格相比较便宜些。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范文(2)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历史名城西安的碑林博物馆,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座博物馆的文化与历史。
一、碑林博物馆简介位于西安市长安路西端的碑林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碑刻陈列馆,创建于碑林最早的唐代。
博物馆占地面积三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一万多平方米。
博物馆内有石刻文物约11000多块,其中藏品最早者追溯到隋文帝时期,最晚者可追溯到清代。
二、碑林博物馆的历史碑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碑刻陈列馆,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时期。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各位游客,中国有四大碑林,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
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
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
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
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
北边有两个半圆形的水池,是孔庙特有的建筑。
叫泮池。
泮池以北的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棂星门。
中门刻有文庙,东门刻着德配天地,西门道冠古今。
在当时,进棂星门有严格的规定,祭孔活动时,只有主祭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
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2道门戢门的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
它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
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们在除夕之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以景云钟录制的。
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另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
大家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6年。
大将军等字样,它和景云钟都属于国宝级文物。
<p>大家抬头远远可以看见正前方的碑亭上方刻有碑林两个大字的烫金匾额,匾额出自清代爱国志士林则徐之手,是他在鸦片战争之后,被革职戍边新疆伊利时,路径西安时所写的。
<p>接下来我们看见的这块石碑是博物馆内形制最大、最华丽的《石台孝经》。
《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
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
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西安碑林的导游词

西安碑林的导游词西安碑林的导游词西安碑林的导游词1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碑林,我是导游员xx.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一同来游览碑林。
在这里,你可以体会到中国书法的艺术,也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
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走进,有着“石质书库”和“书法故乡”之称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大家都知道碑林是由于碑石耸立如林而得名的,那么我们西安碑林是在中国古代文庙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从1087年到现在已经经历了900多年的历史。
收藏的碑石有3000多方,所以在全国来说是一个最大的碑石博物馆了。
我们现在的位置就是孔庙。
站在孔庙当中,最先吸引我们眼球的,就是这座高大的牌楼了。
它叫做“太和元气坊”。
在上方还有非常精美的双龙戏珠图。
整个太和元气坊,我们可以用,高大而又不失精巧来形容它。
在太和元气坊的底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水池,叫做泮池。
中间有一座非常窄的小桥称泮桥。
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资格在泮池里洗笔,并且走过泮桥。
走过泮桥之后,出现在我们眼前非常古朴独特的门就叫做“棂星门”。
在门的中间可以看到两个大字“文庙”。
左边有“德被天地”,右边有“道贯古今”,这两句话、八个字都是出自于《论语》。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穿越棂星门,我们即将跨越的第二道门叫“戟门”。
在古代,想要祭拜孔子,文人走到这个地方要下轿,武官走到这个地方要下马,在两边的房子整理衣冠,才可以拜见孔子的。
穿过戟门之后,大家可以看到在我们的左手边有一匹石马,它就是大夏石马了它的雕刻风格属于圆雕形式线条粗旷简洁给人一种古朴与凝重的感觉,大家都知道马的四蹄应该是直接立在地上的,可是大家看这匹马的前面和后面之间都有一定石头的处理,为什么呢?就是为了防止战马倒塌,大家仔细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六年”等字样,这匹战马是唯一的有大夏纪年的文物,所以非常珍贵,属于国宝级文物.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下对面的另一件国宝级文物--景云钟,我相信大家都有听过这口钟的钟声。
陕西碑林导游词

陕西碑林导游词【篇一】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现在就由我带领大家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好了,现在大家所处的位置就是有‘石质书库’美誉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走进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西安孔庙的旧址,这里保存着太和元气坊、泮池、棂星门、戟门等孔庙建筑。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
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
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墙外侧刻有由清末著名书画家刘晖书写的“孔庙”二字。
一会我们参观完出了博物馆大门就能看见了。
好了,转过身来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
“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
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
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
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那今天我们大家都有幸做一回秀才。
走过泮桥所看到的这个门叫棂星门,门的上端有麒麟。
在元代时为两扇门,到了清代改为三个门。
每个门的门额上刻有文字,中门额书“文庙”,即孔庙,东门额刻“德配天地”,西门刻“道冠古今”。
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
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棂星,给门起名棂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
在过去,进出这三个门有着严格的规定,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东门是供工作人员出入的。
大家远道而来参观,当然算是贵宾,所以我们从中门进入。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
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
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2篇)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西安碑林博物馆,原名陕西省博物馆,创建于____年。
它是在具有 ____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丰富,包括历代碑石、墓志、石刻造像、画像石等石刻文物和书法、绘画、碑拓等其它文物,尤以碑刻墓志、历代拓本为具有特色的馆藏品。
收藏碑石、墓志的数量较多,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____多年。
馆区由孔庙、碑林、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展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____平方米。
____五以来,新建成以“长安佛韵”为主题展陈的石刻艺术馆,并荣获____优质工程“鲁班奖”与“十大精品”陈列奖,形成“一轴两翼”的展陈格局。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2)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我将为大家介绍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博物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背景。
西安碑林博物馆始建于碑林寺,是中国最早的全面整理、保管碑刻的专门博物馆,是中国最早的古代书法雕刻艺术博物馆之一。
它由馆内的“碑林”二字得名,寓意着成群的碑刻,如同林木一般,数量众多,规模庞大。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馆内的几个重要展区。
首先是碑林广场。
广场上有一座高达12米的韩愈和班固二位文学巨匠巨型纪念像,寓意着古往今来文化传承的连续性。
广场上还有玄奘像、慧洁像,这两位都是碑林寺的著名高僧,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一种亲切感。
接下来是碑廊。
碑廊是馆内最重要的陈列区域之一,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
在这里,您可以看到大量的碑刻,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精华。
碑刻的内容涵盖了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历史事件的记录和古代文化的传承,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紧接着是展馆。
馆内共设有6个展厅,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碑林博物馆保存的宝贵文物。
其中一厅展示的是有关古代碑刻史和碑林博物馆历史的文物,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碑林的发展和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位游客:
中国有四大碑林,它们分别在陕西、山东、四川和台湾,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
倘若您是一位历史、文学、绘画、雕刻、书法艺术爱好者,来西安而没去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将会十分遗憾。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15号,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陈列为主,并进行综合陈列的历史文化宝库。
西安碑林,以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
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
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别陈列在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中。
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文庙的历史沿革】
各位游客,前面已经说过,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日址上建立起来的,今天我们的游览也就主要分成两部分。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馆前院,也就是文庙,参观这里就像是观看主戏前的序幕。
导游词
文庙就是孔庙,因唐代封孔子为文宣王而得名,现在仍保持着孔庙建筑的格调。
游客们还在车上时就能发现这里是一片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式的古建筑群,不亲历这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环境,谁能相信在繁华的闹市区竞有如此幽静的场所?
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建有孔庙,规模最大的要算山东曲阜的那座了。
我们面前这座西安孔庙始建于宋徽宗赵信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由唐长安国子监旧址,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移建于此,历经元、明、清各代,屡屡修葺,依然保留着其巍巍雄姿。
大家已经看到博物馆门外南墙上,有两个苍劲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庙,是由清末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所书。
墙根下那几棵古槐有人说是唐朝末年所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被称为太庙古槐,而今也按重要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三学街—孔庙大门—木牌坊】
横在大家面前的这条路,叫三学街。
三学街不长,却能引发怀古之幽思,常令游客流连忘返。
在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西安府辖的长安和咸宁二县的学府,相继迁移至文庙两侧,遂有一庙(孔庙)三学(咸宁学、府学、长安学)之称。
三学街的称谓也就一直延续下未了。
今天,这里已成为西安古文化艺术的集中地之一,文房四宝、文物古玩应有尽有。
各位游客,游完三学街后步入博物馆大门,向东南方向望去,木牌坊、伴池、魁星楼等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别具风格的动人画面。
只要稍加注意,大家就会发现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个不引人注目的特点,即东西开门。
其实天下孔庙无正门。
无论大小,孔庙的整体建筑格局都是坐北朝南,但不开南门,而开义路(东门)和礼门(西门)。
全国所有孔庙都把塞门、泮门及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对称地排在一条中轴线上,因为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说是至高无尚。
若开南门,便是不敬。
孔庙里建有一座奇特的木牌坊,远看就像高高的彩楼。
它用12根红木柱支撑,三层棋形斗檐式木质结构,拔地而起,上面彩绘花纹图案和二龙戏珠,是明代建筑,也叫太和元气坊。
按当时规格建造法,本来应该把牌坊设在孔庙门外。
这座牌坊是由西岳庙迁建过来的,由于门外是城墙,选不出合适的地方,便只好屈就在这里了。
【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两庑】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进入到碑林前院了。
大家已经看到中间有座不大不小的水池。
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庙有泮池指的就是它。
所谓泮池,就是半圆形的池子。
古代称学校为泮宫;到清代,中举称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
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进人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
各位游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线,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仪俗。
好了,我们已进入棂星门,这也是孔庙的第二道门。
棂星门始建于元代。
东门额刻有德配天地,西门额刻有道冠古今。
棂与灵通用。
灵星为星宿之名,是神话传说中取士之神。
清代把棂星门由二门改为三门,中门书文庙二字,东西门不变。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
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
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门位于棂星门以北,属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
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孔庙的两点,也叫东西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是孔庙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设。
【大成殿的得名来历—建筑历史—魁星楼的兴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成殿,这说明我们已经游到了孔庙正殿。
大成取自《孟子万章章句下》孔子之谓大成,集大成者也。
其意思是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
犹作乐者,集众乐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其意思为,孔夫子好比乐队指挥,能把演奏的内容融为一体,变成大型演奏,故称大成殿。
据有关史料记载,大成殿始于宋代。
这里的大成殿为底式建筑,修建于明代。
当时殿前有一大型露台,周围有栏杆,东、南、西面有石级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云龙纹图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
可惜,这样一座宏伟的建筑,在1959年9月13日下午4时,毁于一场无情的雷电之火。
魁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兴衰,俗称魁星。
一般应试得第一名者为魁首或称魁甲,即指状元。
旧时孔庙或学府中都要修建魁星楼,以祭扫魁星,祈求功名顺利。
这里的魁星楼,建于明神宗朱栩钓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
原楼于清末民初因失修塌毁。
公元1986年,党和政府据历史资料,依原楼大小、高度及形体重建了魁星楼。
此楼建在城墙上,显得更加高大雄伟。
【景云钟—七座碑亭】
我们穿过戟门,在东侧可以找到被称为天下奇物的景云钟。
景云钟,铸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故称景云钟,也叫景龙观钟。
此钟高2.47米,重约6吨,用铜5000多公斤,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铜钟之一。
它由25块铜模铸成,游客走近仍能看出铜铸弥合的痕迹。
钟身分上中下3段,每段分3格,除下段中格为铭文外,其余均饰以各种不同的动物和飞天,造形生动而形象。
32枚钟乳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均匀地布于钟身各处。
据说它们具有装饰钟表面和调节音韵的作用。
钟上铭文共18行292个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写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景云钟的赞语,还谈到此钟的铸造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