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浮肿的病理和偏方
我用这个方子,治疗了很多双下肢水肿。

我用这个方子,治疗了很多双下肢水肿。
王先生,63岁。
就诊时双脚凹陷性水肿,水肿反复发作,在医院检查,没有发现异常,也无发热恶寒,小便稍频,大便干,三四天一次,明显便秘。
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既无肝病、心脏病、肾病、下肢动静脉疾病病史,也无外伤史。
仅对他的病情,我就用了我多年珍藏的一个方子,这个方子是我南通老师给我的,我治好很多下肢水肿的患者。
方用: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白术,制附子,炙甘草,党参。
赤芍,白芍,砂仁,肉桂,酒大黄。
我开好药,要求大黄单独包一个小包,告诉患者,这个小包是大黄,大便通了,就不用放,大便不通,多放几天。
我第三天打电话,患者服第二剂后大便通畅,感觉很舒适。
服药后水肿消失,满口称赞中医的神效。
这个方子临床应用范围很广,我常辨证加减运用于头晕、水肿、湿气重的患者中,效果都挺好,我也用于女性的脾虚,引起的月经病。
也用于脾虚,湿邪,只要碰到,寒,湿,热邪入侵的疾病,都可以加减使用。
我帮大家分析这个病,我们回到这个患者,水肿这水怎么去?
我老师经常教我,要“补火生土,化湿醒脾,补土制水,而消水肿。
”
二是需要用两倍的炙甘草去伏附子之热(土伏火),
三是可用砂仁、肉桂引火下行入于下焦,
四是用白芍配茯苓开水热气结,赤芍稍稍开一下南方之热。
我今天说的很多中医知识,估计有一部分朋友看不太懂,以后还是多写大家能看懂的,谢谢大家的支持[作揖]。
中医医案(双下肢水肿)

中医医案(双下肢水肿)张某女 38岁主诉:双下肢水肿4年,加重2周。
现病史:患者4年前出现双下肢水肿,西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炎”,服中药7剂而愈。
近2周因工作劳累,经常熬夜,出现双下肢水肿,经西医输液消炎治疗5天,症状缓解,但停药后复发,遂来诊。
现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腿沉困,自觉乏力,饮食、二便尚可,形体消瘦,面色晦暗无华。
舌质暗,苔白,脉结代。
中医辨证:水肿(脾肾阳虚)。
西医诊断:慢性肾炎。
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处方:真武汤加减。
茯苓30g 泽泻20g 白术10g 白芍30g附子6g 桂枝15g 党参20g 麦冬10g五味子10g 炙麻黄6g 细辛3g 羌活20g柴胡15g 黄芩10g 炙甘草10g 干姜6g升麻10g 黄芪30g 当归15g 陈皮15g怀牛膝20g 生姜30g4剂,水煎服。
按语体会:本案为脾肾阳虚之水肿。
患者长期饥饱不调,脾气亏损,脾失健运,运输无权,水湿内停;长期劳累,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最终引起脾肾俱虚,水湿潴留,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同时脾肾阳虚,土不培木,水不涵木,肝失条达,不能正常疏泄水湿,也是水湿停聚的因素之一。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故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双腿沉困;脾肾阳虚,清阳下陷,中气不足,则乏力,形体消瘦,面色晦暗无华;脉结代,乃少阴阳虚,心阳不足,心失所主之故;肝失条达,气机不畅,则胁下隐痛。
治以温阳化气行水为总则,方用真武汤为主方,取其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之功;配以升麻、黄芪、当归、陈皮、柴胡、炙甘草,构成补中益气汤,以温补脾土,益气升阳,增强化湿之力;麻黄、细辛,取其辛温之性,宣散肺气、发汗行水、利水消肿,即《素问》“开鬼门”之意;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泽泻利水渗湿;黄芩、桂枝疏肝泻热;怀牛膝补益肝肾。
诸药合用肝脾肾同调,三阴并治,脏腑通调,水肿自除。
中医治疗老年下肢水肿验方

中医治疗老年下肢水肿验方中医认为:老年人由于患慢性疾病较多,脏腑功能衰退,导致脾肾阳虚,水液输布功能失调,水湿潴留,而形成下肢水肿。
治疗此症,根据脾肾虚的病理特点,以健脾温肾、利湿消肿为法。
【处方】黄芪20克、太子参15克,山药15克,炒白术30克,猪苓15克,茯苓皮15克,苡仁20克,泽泻10克,桂枝10克,仙灵脾10克,杜仲10克,炙甘草8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加减法】:若晨起面部浮肿,加防风10克,麻黄6克;胸闷腹胀加苍术10克、厚朴10克、木香8克;心慌气短加黄芪30克、远志10克;小便短少加车前子30克(布包)。
【评按】:老年下肢水肿,用健脾温肾法治疗,多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方中用太子参、白术益气补脾,燥湿利水;山药益肾气,健脾胃;猪苓、茯苓皮利水渗湿;配泽泻增强利水消肿之功效。
实验证明,泽泻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与氯化物的排泄;对肾炎患者,其利尿作用更为显著。
苡仁健脾渗湿;桂枝温经通阳利水;杜仲、仙灵脾温补肾阳;甘草和中。
诸药合用,具有健脾温肾、利湿消肿的作用。
老年人下肢浮肿是怎么回事?1、高血压很多患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都会发生小腿浮肿的情况,一般来说,这种现象在白天的三四点钟左右尤为明显。
如果经常性的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建议老年朋友要通过饮食疗法或其它缓解高血压症状的方法,来缓解小腿浮肿的现象。
2、肝病老年朋友身体器官逐渐老化,肝脏也会相应的变衰老,因此容易发生变化。
老年朋友如果有长期饮酒的习惯的话,更好引起肝病,从而容易导致出现小腿浮肿。
建议中老年朋友不要经常喝酒,多吃水果和蔬菜哦。
3、营养不良很多老人如有偏食习惯,导致身体营养不良的话,也容易引起小腿浮肿。
建议平时要摄取多方面的饮食营养,多吃杂粮健康食品,荤素科学搭配,这样就能加强营养,缓解小腿浮肿的症状。
其实,引起双下肢水肿的原因有很多,如肾源性的、肝源性的、心源性的、营养不良性的等。
这种情况首先考虑是心源性水肿,老人某脏器的衰退引起功能障碍,如心排出量减少、肾血流量下降、皮下组织松弛、皮肤蒸发水分减少、细胞缩小、细胞内液外溢等,也可引起浮肿。
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 -回复

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回复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的名著《伤寒杂病论》对于下肢水肿的治疗方法有着深入研究。
下肢水肿是指身体下肢部位发生液体潴留,导致局部肿胀和水分滞留的症状。
张仲景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通过药物的运用来消散水湿和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下面将一步一步回答关于张仲景治疗下肢水肿的药方的问题。
第一步:确定病因下肢水肿有多种病因,包括心脏病、肾脏疾病、淋巴系统疾病、肝脏疾病、血液循环障碍等。
在治疗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导致水肿的病因,并与相关的医学检查结果进行核对。
因为不同病因导致的下肢水肿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第二步: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根据病因的不同,张仲景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病因和相应的药方:1. 心脏病导致的水肿:针对心脏病导致的下肢水肿,张仲景推荐的药方是用草乌、羌活等草药与大黄、桃仁等药物结合使用,煎汤服用。
这些药物有助于活血化痰、消肿利水的作用。
2. 肾脏疾病导致的水肿:如果下肢水肿是由于肾脏疾病引起的,张仲景建议使用桑螵蛸、海藻、赤小豆等中草药,配合山药、白术等药物,煎汤饮用。
这些药物有滋肾利水、调理脾胃的作用。
3. 淋巴系统疾病导致的水肿:针对淋巴系统疾病导致的下肢水肿,张仲景推荐使用红花、穿山甲、山莨菪等草药,与木瓜、土茯苓等药物结合使用,煎汤服用。
这些药物有活血化瘀、消肿利水的作用。
第三步:合理使用药物张仲景强调在治疗下肢水肿时需要合理使用药物,避免盲目和滥用。
在使用草药煎汤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进行个体化调整。
此外,草药使用的剂量、煎煮时间和用药频率都需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使用。
第四步:辅助治疗方法除了草药治疗外,张仲景也建议患者采取一些生活方式上的调整来辅助治疗下肢水肿。
例如,避免久坐久立,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身体的气血循环和代谢功能。
此外,还可以尝试中医推拿、足底按摩等方法,刺激穴位,促进经络畅通,促进水湿的排除。
珍贵偏方:水肿48方

珍贵偏方:水肿48方水肿48方转载▼水肿本病属中医水肿、心水、水气等范踌。
西医包括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性水肿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
中医临床上分阳水和阴水两类。
因外感风寒湿热所致的为阳水,体弱久病或阳水迁延日久,反复不愈者称阴水。
任何年龄的A都可发病。
临床特点:以初发生在下肢浮肿后,随病情加重而波及全身浮肿伴有心悸气促或哮喘。
1、蚕豆60克,冬瓜皮60克。
水煎服。
主治水肿。
2、桃皮1 500克(削去黑,取黄皮),曲1升,的秫米1升。
上三味,以水三斗,煮桃皮令得一斗,以五升汁渍曲,五升汁饭,酿如酒法,熟,漉去滓。
可服1台,曰3次,耐酒者增之?以体中有热为候,小便多者即是病去。
忌生、冷、酒、面、一切毒物。
主治水肿日久(《小品方》)。
3、雄猪吐1个洗净、入虾蟆1个、胡椒l岁1粒,只将肚酒徐徐服尽,其肿'自消。
主治水肿(《男女奇效良方》)。
4、桐麻根、水杨柳.、。
水灯草艰各9r15克。
煨水服。
主治水肿(《贵州草药》)。
5、扁豆3升;炒黄,磨成粉。
每早、午、晚各食前,大人用9克,小儿用3克,灯心汤调服。
主治水肿(《本草汇言》)。
6、树萝卜30~60克。
煮肉吃。
主治水肿。
7,香加皮4.5~克。
煎服,主治水肿(《上海常用中草药》)。
8、枣1斗。
锅内入水,上有四指,用一大戟并根苗盖之遍,盆台之,煮熟为度,去大戟不用。
旋旋吃,无时。
主治水肿(书活法机要》)。
. 9、黑白丑3 6克,红糖1 20克,老姜50 0克,大枣6 0-克。
二丑锅内炒至发爆破声后取出研细末,老姜击皮榨汁,枣煮熟去皮核捣如泥。
和匀先蒸半小时,取出捣匀后再蒸半小时。
干后为丸。
每料分7份,1~3日服1份,食前2小时温开水送下。
主治水肿深年不愈(《家用偏方选萃》)。
10、商陆、大戟、甘遂各等分。
渚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
每次取药末5 --10克,擞于神l阙穴,盖以纱布,胶布固定。
l Ej换药1次。
主治水肿(《穴位贴药疗法》)。
1 1、桑枝。
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
腿肿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引言腿肿,在中医学中称为“肿胀”、“水肿”等,是指下肢出现肿胀、疼痛、沉重等症状。
腿肿的原因多样,包括久坐久站、湿邪侵袭、脾胃虚弱、肝肾不足等。
中医治疗腿肿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病因、病机进行个体化治疗。
本文将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探讨腿肿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案1. 湿邪侵袭型症状:腿肿,按之凹陷,伴有沉重、酸胀、疼痛,皮肤发黄,食欲不振,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健脾利湿,通络消肿。
方药:(1)五苓散加减: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猪苓、车前子、木通、甘草。
(2)三仁汤加减:杏仁、白蔻仁、薏苡仁、白豆蔻、竹叶、通草、滑石、甘草。
中成药:五苓丸、三仁丸。
2. 脾胃虚弱型症状:腿肿,按之凹陷,伴有乏力、气短、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方药:(1)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茯苓、泽泻、猪苓、山药、扁豆、甘草。
(2)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大枣。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
3. 肝肾不足型症状:腿肿,按之凹陷,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滋补肝肾,利水消肿。
方药:(1)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
(2)左归丸加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胶。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4. 气滞血瘀型症状:腿肿,按之不凹陷,伴有疼痛、刺痛,局部皮肤青紫,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方药:(1)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茯苓、泽泻。
(2)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牛膝、柴胡、枳壳、甘草。
中成药:桃红四物丸、血府逐瘀丸。
三、其他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针对腿肿的穴位进行针灸,如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血海等,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利水消肿。
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烂如泥,刘渡舟先生说这张方子效果惊人!

杏林明医传播中医,弘扬经方,守护健康!94篇原创内容公众号■01足胻消肿汤作者︱焦树德“胻”字读“衡”音,“足胻”指小腿及足踝部位。
焦槟榔12~18克、茯苓20~30克、木瓜10克、苍术6克、紫苏梗、叶各9克、生薏米30克、防己10克、桔梗4.5克、吴茱萸6克、黄柏10克、牛膝12~15克。
功能:降气行水,祛湿消肿,散寒温经,舒筋活络。
主治:风寒湿邪流注于小腿、足踝而致两足及胻踝浮肿胀痛、沉重、麻木,筋脉挛急,行走障碍等。
包括西医诊断的下肢淋巴或静脉回流障碍等引起的足、踝、小腿下部(胻)肿胀疼痛。
组方医理: 本方据《证治准绳》鸡鸣散加减而成。
方中以槟榔辛温降气,质事达下,破滞行水为主药;辅以茯苓、紫苏散寒行气,辟秽祛湿;佐以生薏米、木瓜理脾行湿,舒筋活络,苍 术 、黄柏、防己益肾祛水,吴茱萸温肝肾,燥湿浊,桔梗宣肺气而利水;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为使药。
全方共奏降气行水、祛湿消肿、舒筋活络,散寒温经之功效。
加减运用:(1)湿郁化热,症见足胻肿胀灼热,口干口渴,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者,可去吴茱萸、苍 术 ,加重黄柏为12克,另加木通、泽泻、连翘、滑石等。
(2)兼有肾虚而腰酸腿软,足跟疼痛,尺脉弱者,可去桔梗、黄柏,加桑寄生、川断、杜仲等,或兼服济生肾气丸。
(3)若足胻浮肿,并见青筋怒张或皮下青色脉络缕缕,舌质暗或有瘀斑者,可加红花、赤芍、泽兰、瞿麦、白茅根等。
验案举隅:党某某,男,55岁,工人,1980年5月23日初诊。
病史及现症:1966年始,左下肢浮肿10余年,以后渐至双足及下肢均浮肿胀痛,麻木筋挛,步履艰难,双足浮肿而至夏天不能穿单鞋而穿棉鞋。
近4年来加重,每到夏季即复发,逢雨天更加重。
西医诊断为“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曾服多种中西药物均不效,西医建议手术治疗。
今又发作如上述,且有头晕。
观其舌苔薄白, 切其六脉皆弦。
约其每年夏季来治,连治3年。
辨证:湿邪下注,络脉郁阻,气机不畅而致足胻肿痛。
属中医脚气病范畴。
下肢水肿的中药治疗的验方

下肢水肿的中药治疗的验方
下肢水肿的中药治疗验方需要根据具体病因来制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下肢水肿的中药治疗验方:
1. 肾虚:如果患者有肾虚导致体内肾阳不足,引起温化行水功能衰退,容易引起下肢水肿,可以遵医嘱口服桂附地黄汤、六味地黄汤等药物治疗。
2. 脾虚:如果患者出现脾虚也会引起下肢水肿,因为脾胃功能虚弱,会导致体内运化失调,身体中的水湿没有顺利运行,会在腿部聚集引起水肿。
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中药方剂治疗。
3. 肺虚:患有肺虚后也会引起下肢水肿,因为水液运行受阻,会在腿部聚集引起腿肿。
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补肺汤、生脉散等中药方剂治疗,能够起到补益肺气的作用。
除以上原因以外还有可能是气血瘀阻导致下肢水肿,可以遵医嘱口服血府逐瘀汤、温经汤等药物治疗。
在用药期间还要适当休息,不可以重体力劳动,以免加重下肢水肿症状。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专业的医疗意见,如果您存在不适,建议您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浮肿的病理和偏方一、双下肢浮肿最常见的病理原因有:1、心源性浮肿:当各种心脏病发生右心衰竭时,由于静脉血液不能顺利回流心室,引起静脉内压力升高并可使体液漏出进入组织间隙,引起浮肿,最早出现于踝部,最后遍及全身。
这些患者通常还会出现胸闷、尿少和不能平卧等症状。
年青患者,主要应除外风心病、先心病、心肌病的可能;2、营养不良性水肿:营养障碍时血浆白蛋白降低而出现水肿,最早出现在下肢,逐渐向上蔓延并遍及全身。
浮肿前,先有营养不良、吸收障碍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低下,也可出现下肢浮肿、疲乏、无力的症状。
3、其他如肾性浮肿,虽可出现下肢浮肿,但首先出现于眼睑和面部,然后波及下肢和全身。
而肝性水肿除下肢浮肿外,则以腹水最为明显。
可能性不大。
二、功能性下肢浮肿的原因有:1、超重或肥胖患者,尤其是女性,易出现下肢浮肿。
这里主要是指功能性浮肿,也就是无脏器功能衰竭的表现。
肥胖病人的下肢浮肿与血管滤过压升高、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肥胖者皮下脂肪组织增多,可减弱对浅静脉的支撑作用,使之易于扩张,血管外压力减低;肥胖者因多不爱活动,故减少了肌肉运动对静脉血回流的协助作用,使下肢静脉压升高,组织间液积聚,出现浮肿。
女性浮肿,还与雌激素促进血管内液体向组织间隙转移的作用有关。
上述情况在减轻体重、增加运动后都能改善或消失。
2、女性特发性水肿特发性水肿,特点为无明确原因可查,虽然它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弄清,但从病生理的角度上说是一种水盐代谢紊乱,使细胞外液在皮下间隙有异常增多。
特发性水肿大多无严重后果,也不会有明显的进展。
此病多偏爱女性,发病女姓多处于育龄期,年龄20~50岁。
水肿多为轻中度,经休息、平卧后水肿可减轻。
你可做心电图、心脏B超、肝功、尿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如确无明显的病理或器质性原因存在,可考虑为特发性水肿。
治疗:对于特发性水肿,可采取限制食盐、适当休息、穿弹性袜、用醛固酮抑制剂、配合利尿药等进行治疗。
良好的心境、愉快的情绪在该病的治疗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每日食盐不超过5g;适当减少饮水量;争取在午间有一段平卧休息时间等也都有助于水肿的恢复。
药物治疗:安体舒酮20mg加双氢克尿塞12.5mg(半片)日2次服,对治疗水肿有效,可间断应用,无明显副作用。
浮肿未必都是病浮肿常是心脏病、肝病、肾病、内分泌等疾病的信号,但有些浮肿并非是疾病的表现,而是一种生理反应。
特发性浮肿有些20至40岁的女性,早晨起床后,眼睑及颜面常出现轻度浮肿,下肢有凹陷性水肿或紧绷感。
随着活动,逐渐减轻消退。
多数学者认为与神经精神因素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反应性浮肿有些人特别是高温作业或身体较胖又不爱活动者,受环境高温的影响,皮肤血管扩散,体液渗透并积聚于皮下组织,常在手、足等处发生浮肿。
夏天过后,则自行消退。
但每夏必发,反复多年。
体位性浮肿长时间站立、行走、下蹲或坐位,可因下肢血液回流受阻、淤积造成浮肿,改变体位后一段时间,浮肿可自行减轻、消失。
经前期浮肿有些健康的女性在月经来潮前一周或半个月内,出现眼睑、手背、脚踝甚至双下肢轻度浮肿,以及烦躁、失眠、疲乏、头痛等症状。
月经来潮时,浮肿及其他症状可逐渐消退。
药物性浮肿如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睾丸酮、雄性激素、胰岛素、硫脲、甘草等药物,可导致脸、手、足出现浮肿,停药后浮肿会逐渐消退。
对上述浮肿不必担心,更不必乱用药。
但如果是疾病所致浮肿,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给生理性浮肿减“肥”给浮肿做个小诊断浮肿常常是某些疾病的信号。
心脏病、肝病、肾病、内分泌疾病及某些营养不良性疾病等,都可能出现浮肿症状,一般情况下应该到医院去就诊。
但有些浮肿是一种生理反应,如果你遇到了下列“浮肿”的麻烦,不妨对照一下。
表现一:有些中年女性,早晨起床后,忽然发现自己的脸胖了一圈,眼睑及颜面都有些轻度浮肿,下肢皮肤有凹陷性水肿或紧绷感。
随着一天时间的推移,可逐渐减轻消退。
诊断:特发性浮肿,或称为血液循环不畅的浮肿。
脸部浮肿现象经常发生在血液循环代谢能力差的人身上,这个群族包括了习惯在睡前大量喝水的人、经常久坐不动的人、平常饮食习惯口味重的人、经常熬夜的人以及天生体质代谢差的人。
影响所致便是血液循环系统效果变差,来不及将体内多余的废水排出去,水分滞留在微血管内,甚至回渗到皮肤中,便产生了膨胀浮肿现象。
这种浮肿在起床后活动一会后,就会慢慢自动消退。
表现二:有些人在炎夏高温的情况下,特别是身体较胖又不爱活动的人,受环境温差的影响,常莫名其妙地发生下肢浮肿,夏天过后,就会自行消退。
诊断:反应性浮肿。
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炎热高温引起体表血管扩张,动脉血流量增加;浅静脉的扩张,使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再加上站立或久坐,体液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间隙中渗聚,回流缓慢,从而引起下肢浮肿,多发于身体肥胖或年龄较大的人。
表现三:有些饮食中习惯于“口重”的人,常常出现下肢浮肿。
诊断:营养不均的浮肿。
我们一直在强调“低盐”饮食,可有些人就是不注意,饮食中盐分过多,而又缺乏某些矿物质时,就容易造成营养失调性浮肿,如果你还有什么慢性病,那造成的麻烦就更大了。
表现四:长时间站立、行走、下蹲或坐位时,会发现下肢或双脚“发紧”,女人逛商店是最有体会的了,若稍事休息或改变体位后一段时间,浮肿可自行减轻、消失。
诊断:体位性浮肿。
近年来研究发现,人在直立体位时,体内醛固酮分泌增加,可造成暂时性水钠潴留,因此引起水肿。
一些工作上须长时间站或坐的人,如学校的老师、手术室的主刀医师,因重力的关系,血液和水分因回流速度减慢而容易在膝部以下部位出现浮肿。
表现五:有些健康的女性在月经来潮前一周或半个月内,出现眼睑、手背、脚踝甚至双下肢轻度浮肿,或伴有乳房胀痛、盆腔部沉重感,以及烦躁、易怒、失眠、疲乏、头痛等神经官能症症状。
诊断:经前期浮肿。
这类浮肿多与月经周期变化和内分泌功能改变有关,属正常生理现象。
月经来潮时,排尿量增多,浮肿及其他症状就可逐渐消退。
表现六:服用某些药物后,脸、手、足出现浮肿,停药后浮肿会逐渐消退。
诊断:药物性浮肿。
如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睾丸酮、雄性激素、胰岛素、硫脲、甘草等药物,可引起体内水钠潴留,导致浮肿。
对浮肿切不可粗心大意,务必及时查明原因。
对上述浮肿不必忧心忡忡,更不必乱用药,但如果是由于疾病所致,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给浮肿开处方对于生理性浮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防治。
1.保持乐观情绪,长期坚持适当锻炼,如散步、慢跑、健身器械锻炼等,以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
2.选择食物,应以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无机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少糖、少盐为原则,芹菜、萝卜、菠菜、西红柿、大豆、蘑菇、大蒜、水果以及豆制品等食物可多吃一些。
3.避免久坐久站,经常活动下肢,并注意经常上抬两下肢。
4.保证良好的睡眠,起居有规律。
这是9种供老年浮肿患者选用的食疗方,你不妨也试一下,也许有效!祝你早日康复!1、赤小豆、花生、大枣各100克,放少许冰糖一起煮汤食用。
2、绿豆、薏米仁各100克,同煮汤食用。
3、鲤鱼1条重约250克,赤小豆100克,一起煮汤服用。
4、母鸡半只或童子鸡1只,与黄芪100克一起蒸熟,喝汤吃鸡肉。
5、青头雄鸭1只,与冬瓜1000克一起煮汤食用。
6、猪腰2只,杜仲10克,核桃仁50克,一起煮汤食用。
7、鲤鱼1条重250克,冬瓜500克,加水清炖,吃鱼食瓜喝汤。
8、冬瓜500克,赤小豆30克,加水适量,加盐少许,吃瓜喝汤。
9、玉米须、冬瓜皮、赤小豆各适量,煎汤代茶饮,连服至浮肿消失。
中医认为:老年人由于患慢性疾病较多,脏腑功能衰退,导致脾肾阳虚,水液输布功能失调,水湿潴留,而形成下肢水肿。
治疗此症,根据脾肾虚的病理特点,以健脾温肾、利湿消肿为法。
药用太子参15克,山药15克,炒白术10克,猪苓15克,茯苓皮15克,苡仁20克,泽泻10克,桂枝10克,仙灵脾10克,杜仲10克,炙甘草8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加减法:若晨起面部浮肿,加防风10克,麻黄6克;胸闷腹胀加苍术10克、厚朴10克、木香8克;心慌气短加黄芪15克、远志10克;小便短少加车前子30克(布包)。
按:老年下肢水肿,用健脾温肾法治疗,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方中用太子参、白术益气补脾,燥湿利水;山药益肾气,健脾胃;猪苓、茯苓皮利水渗湿;配泽泻增强利水消肿之功效。
实验证明,泽泻有显著的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与氯化物的排泄;对肾炎患者,其利尿作用更为显著。
苡仁健脾渗湿;桂枝温经通阳利水;杜仲、仙灵脾温补肾阳;甘草和中。
诸药合用,具有健脾温肾、利湿消肿的作用。
注:如水肿严重者,在医生指导下,可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双下肢浮肿最常见的病理原因有:1、心源性浮肿:当各种心脏病发生右心衰竭时,由于静脉血液不能顺利回流心室,引起静脉内压力升高并可使体液漏出进入组织间隙,引起浮肿,最早出现于踝部,最后遍及全身。
这些患者通常还会出现胸闷、尿少和不能平卧等症状。
年青患者,主要应除外风心病、先心病、心肌病的可能;2、营养不良性水肿:营养障碍时血浆白蛋白降低而出现水肿,最早出现在下肢,逐渐向上蔓延并遍及全身。
浮肿前,先有营养不良、吸收障碍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低下,也可出现下肢浮肿、疲乏、无力的症状。
3、其他如肾性浮肿,虽可出现下肢浮肿,但首先出现于眼睑和面部,然后波及下肢和全身。
而肝性水肿除下肢浮肿外,则以腹水最为明显。
可能性不大。
二、功能性下肢浮肿的原因有:1、超重或肥胖患者,尤其是女性,易出现下肢浮肿。
这里主要是指功能性浮肿,也就是无脏器功能衰竭的表现。
肥胖病人的下肢浮肿与血管滤过压升高、静脉回流受阻有关。
肥胖者皮下脂肪组织增多,可减弱对浅静脉的支撑作用,使之易于扩张,血管外压力减低;肥胖者因多不爱活动,故减少了肌肉运动对静脉血回流的协助作用,使下肢静脉压升高,组织间液积聚,出现浮肿。
女性浮肿,还与雌激素促进血管内液体向组织间隙转移的作用有关。
上述情况在减轻体重、增加运动后都能改善或消失。
2、女性特发性水肿特发性水肿,特点为无明确原因可查,虽然它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弄清,但从病生理的角度上说是一种水盐代谢紊乱,使细胞外液在皮下间隙有异常增多。
特发性水肿大多无严重后果,也不会有明显的进展。
此病多偏爱女性,发病女姓多处于育龄期,年龄20~50岁。
水肿多为轻中度,经休息、平卧后水肿可减轻。
你可做心电图、心脏B超、肝功、尿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检查,如确无明显的病理或器质性原因存在,可考虑为特发性水肿。
治疗:对于特发性水肿,可采取限制食盐、适当休息、穿弹性袜、用醛固酮抑制剂、配合利尿药等进行治疗。
良好的心境、愉快的情绪在该病的治疗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每日食盐不超过5g;适当减少饮水量;争取在午间有一段平卧休息时间等也都有助于水肿的恢复。
药物治疗:安体舒酮20mg加双氢克尿塞12.5mg(半片)日2次服,对治疗水肿有效,可间断应用,无明显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