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孙膑》
高中语文作文

高中语文作文•相关推荐高中语文作文优秀范文(精选26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作文篇1“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周梦蝶”是《庄子》中一个流传远久的故事,其优美玄妙,诗意盎然的意境,令人们浮想联翩。
许是一时疏狂,抑或“诗化”哲学。
庄周,用自己独有的品味,隐匿成一个不可言传的物语,任由千百年后的人们恣意猜疑。
是悲,是喜,是离,是聚。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唯有他——庄周,沉溺于如此的美梦,恬然睡去,在白云青草间,一梦千年。
“醉过才知道酒浓,爱过方知情重,我不能写你的诗,正如你不能做我的梦。
”或许吧,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品味其中的甘甜,那些外在的蜚语流传,亦都不过是骚客迁人的主观臆断吧!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有人说:“写作是一种孤寂的生涯。
”而只有真正领略过写作所带给自己快乐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辛酸。
《红楼》残卷,这部被王国维称为“宇宙一大着述”的著作,浸注了作者多少的情感,以及枯灯伴卷,泣喜而笑的颠狂。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被今人评头论足,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恐怕没那个必要了。
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后世之人又怎能穿越时空,企图去窥探先人的灵魂呢?“孤标傲世偕谁隐”曹雪芹都这么说了,后人又何必各持己见,猜疑纷纭呢?“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似在抗诉着一段莫须有的流言!高中语文作文篇2勇气是一只孤鸟,它等待着冲破云霄,凌驾九天的那一刻。
即使它为此失去的是鲜艳的丰羽,但它却得到了明媚阳光的拥抱和绚烂彩虹的环绕。
就像一位女星唱的一首歌:“我们可不可以不勇敢”不,绝对不可以,我们需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正值青春,前方长路漫漫,需要我们披荆斩棘,勇敢地踏上这条未知的道路。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古代文化常识系列)古代文化常识(六)-官职变动常见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六)-官职变动常见称谓地一、表任职、授官的词语。
任(担当,担当)《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 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 拜(授予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 守:任……太守知:①管理(州、府、县). ②担当(知州、知府、知县) 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
”《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后一例“封”动作名用) 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 留意:以上词用于原本已经担当官职的官员的任用提拔、赏赐。
●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 出仕:成为仕宦,出来做官。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古时写作“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 辟(音b ì,征召,由中心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时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 荐(推举,由地方向中心推举品德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古时写着“薦”,现简化成“荐”)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举,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心推举品德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高中鲁人版语文(选修《史记选读》)教学课件:第7课《孙膑》

重难点探究
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分析孙膑和庞涓的人物形 象。
★ 孙膑:足智多谋,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具体表 现在:在马陵道之战中,孙膑洞悉敌军弱点,故 作假象,巧设伏兵,造成庞涓的错觉,诱敌就范, 战而胜之。
★ 庞涓:骄傲自大。具体表现在:当他看到孙膑 设计的假象时,轻易大喜,还自得地说:“我固 知齐军怯。”同时,庞涓还具有残酷、忌妒心强 的性情特点,具体表现在他对同学孙膑因妒而施 之以酷刑一事上。
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以犯人的身份秘 密地会面了齐使,进行游说。齐国的使臣认为 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地用车把他载回齐 国。
3
推于了了田 孙千而
语 句 翻 译
举 给 齐 威 王
。
是 田 忌 就 把 孙 子
齐 王 千 金 赌 注 。
两 次 , 终 于 赢 得
忌 败 了 一 次 , 胜
三 次 比 赛 完 了 ,
• 6君弟重射,臣能 令君胜 • 7及临质
二、合作学习
小组内质疑解惑, 在课本上整理补充。
三、巩固落实比效率
1、巩固文中知识点 2、当堂检测----(大家来找茬!)
达标检测: 2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
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
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
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 语
举而俱发”。
句
翻 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
译 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约定
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
就万箭齐发。”
语句翻译
8.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 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 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庞涓自知无计可施,败成定局,就拔剑 自刎,临死说:“倒成绩了这小子的名声!” 齐军就乘胜追击, 把魏军彻底击溃,俘虏了 魏国太子申回国。
12《报任安书》助记翻译默写-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知识与热点主题语段积累(新高中语文课标60篇)

备战2024年高考激情晨读聚沙成塔2024届高三语文晨读12精美语段+《报任安书》助记、翻译、默写+文言实词、成语积累【精美语段】“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
”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无论是干革命、搞建设、促改革,还是救国、兴国、强国,都是为了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藏着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蕴藏的爱国情怀,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的奋斗精神,像“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阐明的诚信原则,都可以成为今天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宝贵财富。
几千年来,忧患意识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
《周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熹“危惧故得平安,慢易则必倾覆”……这些古代名言警句,无不透出自古以来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气质,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绵延不绝的生命之魂。
【背诵助记】12.《报任安书》(司马迁)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翻译:古时候,富贵而湮没不闻的人数不胜数,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不为世俗所拘的卓异之士才能见称于后世。
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
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能流传《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7《孙膑》

学习目标:
1、准确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2、体悟孙膑精神的可贵之处。
预习检测:易读错写错的字
而黥之( qíng ) 窃载( zài ) 驷( sì )
说齐使( shuì ) 趣利( qū ) 辎( zī )
控捲 ( quán ) 搏撠( jǐ ) 亢( gāng )
悍勇 ( hàn ) 刭( jǐng )
2.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 与之齐。
齐国的使臣来到大梁,孙膑凭借犯人的身份秘密地会面了 齐使,进行游说。齐国的使臣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偷偷 地用车把他载回齐国。
3.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田忌败了一次,胜了两次,终于赢得了齐王千金赌注。于 是田忌就把孙子推举给齐威王。
第5自然段:
马陵之战:孙膑洞悉敌人的弱点, 以减灶诱敌,巧设伏兵之计智胜庞涓。 表现了孙膑善于用兵布阵的智谋和才 干。这是本文“孙庞斗智”的重点。
文本探究
马陵道智取庞涓时,孙 膑用了什么计策?故事 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减灶法
“使齐军入魏地为 十万灶,明日为五 万灶,又明日为三 万灶。”
正确分析形势。洞悉对方弱点, 善用计谋,诱敌就范。 不要为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那魏军向来凶悍勇猛,看不起齐兵,齐兵被称 作胆小怯懦,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就要顺应着这 样的趋势向有利的方向以引导。
7.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 见火举而俱发”。
于是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 马陵道两边,约定说:“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 就万箭齐发。”
8.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 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关键词:①控捲,握紧拳头②斗,打斗③批亢,攻击 要害④捣虚,攻打虚弱之处⑤形格势禁,被形势禁止 ⑥竭,筋疲力尽⑦于外,状语后置,在国外⑧罢,通 “疲”,筋疲力尽⑨于内,状语后置,在国内
高中语文《史记》选修模块课程纲要

高中语文《史记》课程纲要授课教师崔林红课程名称:高中语文《史记》课程类型:选修课程教学材料:山东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史记》)授课时间:40课时授课对象:青岛市崂山二中高二(5)(7)班学生课程标准相关陈述本模块属于“选修课程”系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该系列有“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的相关规定,此处从略。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积累文言知识,积累写作素材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史记》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责任感,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了解《史记》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理解《史记》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深远影响,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的治学习惯。
课程评价评价任务:1、过程作业:每课基训练习,作文写作练习(4篇)。
2、阶段性及全模块纸笔测试:题型可有选择题、填空题、古文翻译题、诗歌鉴赏题、简答题、作文写作。
作业和评价细则:1、过程性表现与作业。
(1)课堂学习表现和学案完成情况(2)作文练习。
4篇,每次60分(3)阶段性测试(2次)每次150分。
课程内容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山东人民出版发行的高中语文《史记》课程实施一、主要依托《导学案》贯彻实施。
根据学情和教材内容,依据课时目标辅助相应的《导学案》,科学、合理地设计、编制《导学案》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和课后巩固。
导学案的基本结构分为。
二、《史记》学习以积累文言知识为重点,让学生对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活用等进行整理,构建完整的文言文知识网络。
三,利用早读、课堂增加文言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四、作文教学重视论据的积累,利用《史记》教学,整理人物论据,并检查背诵。
五、提高阅读课的有效性,利用阅读课积累整理作文论据,关注重点人物、事件。
-温馨提示:如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可联系文库删除处理,感谢您的关注!。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学案:第一单元第1课 李 寄

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文本分别选自于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笔记小说是中国小说的鼻祖,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
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的自由空间,又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其优势十分明显。
《李寄》叙述了一个勇敢且富有智慧的少女,毅然同残害百姓的巨蛇英勇斗争,并最终将巨蛇杀死、为民除害的英雄故事。
《韩凭夫妇》叙述的是韩凭夫妇不慕权贵、不畏权势,为了自由美好的爱情双双献身的动人故事。
两篇小说都讴歌了古代劳动妇女美好的心灵和善良的品质。
《晋明帝数岁》叙述的是晋明帝幼年时智慧过人、巧言善辨的故事。
《坦腹东床》叙述的是“东床快婿”王羲之当年被选中为婿的轶事,故事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唐打猎》叙述的是世代以打猎闻名的老翁唐打猎以神来之力、闪电之速勇除暴虎的故事。
《击汝一砖》写的是武邑某公的奇异经历,揭示了当时人们观念中对于“道学”与“程朱理学”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矛盾。
笔记体小说的阅读与鉴赏,首先,要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因为文学是时代生活的反映,而小说最能直接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
其次,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
第三,通过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主题。
另外,笔记小说是用文言写成的,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文言知识的积累。
第1课 李 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抒发抗金壮志的名篇之一。
高中语文不得不知的100个文学典故

高中语文不得不知的100个文学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禅让制: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膑》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梳理、积累文言知识。
2.鉴赏评价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3.从对文章的探求、学习中获得启示。
【课前预习】
(2)找出文中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3)在文中找出需要重点翻译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3)预习时,你还有哪些文言知识方面的疑难点?请写在下面。
【课堂学习】
一、预习情况交流,解决预习时的疑难问题。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文中重要的读音和实词虚词,然后分别请三名同学介绍自己所梳理的课文中的重要的读音、实词虚词和句子翻译。
并请不同同学订正。
2、质疑:
由老师通过预习检查,集中学生的疑问加以投影展示,全体同学讨论解决。
二、整体感知课文
文章围绕传主孙膑一共写哪几件事?请用四个字概括事。
(选取两到三名同学回答问题,教师引导点拨)
孙膑
三、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孙膑?(注意结合事件分析人物)(从性格和智慧两个方面分析)
(孙膑轻信于人的性格特点,是学生分析中相对较难的部分,要注意引导)
四、质疑:
请同学们就文章中的人物或文本中的其他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或质疑,与同学们讨论。
(讨论中尽量引导学生认识《史记》文史并重以史为主的特点。
)
五、深入探究
1、有人说《史记》等文言著作是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的著作,现在已经过时了。
通过《孙膑》一文的学习,你有何收获或启示呢?结合你的收获或启示来说说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
1、你是如何看待读史的?请同学们写下来,二百字左右。
(五分钟后,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对“读史”的看法)
教师点评:
在当前社会中许多古人的战法、战术思想被广泛的应用到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并且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第一次海湾战争时,一名美国记者从战场发回消息称:“尽管中国在这里没有派驻一兵一卒,有一个神秘的中国人却亲临前线,操纵着作战行动,他就是2500多年前的孙子。
”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公开宣称“中国古代先哲孙子,是天下第一神灵。
”美国的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商业管理学院都开设孙子兵法的课程,要求学生熟背《孙子兵法》。
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一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
”百家讲坛和各种史学研究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都说明读史受益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决胜疆场的艺术仅仅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便在当前社会中发挥着如此巨大的作用。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多收录于史书当中,细细品读既使人明智又可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使人神清气爽、豁然开朗。
史书作为揭示社会规律的顶尖之作,展现出引导人们走出现代竞争迷宫的“理性之光”。
这种理性的光芒,通过一系列“以智克力”、“以柔克刚”、“不战而胜”等
深刻的战略理念展示出来,其中所蕴含的的“以德服人”、“天人合一”等深刻的哲学思想更是我辈必修之课程。
【课后学习】
1.有人认为,司马迁对孙膑有着特殊的感情,为其作传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请依据文本,联系学过的《报任安书》,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小文章来阐述你的看法。
请写在周记本上。
2.完成《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的第五大题,巩固文言知识。
《孙膑》教学反思
《孙膑》一文是《史记》的选修课,所以在课堂设置上力求体现出选修课的特点,而绝不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
该堂课就是要围绕传主孙膑展开分析,让同学们在自读和讨论中认识到孙膑作为疆场艺术家的智慧和其性格的特点,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发现古人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进一步认识到决胜疆场的艺术仅仅是我们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便在当前社会中发挥着如此巨大的作用。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多收录于史书当中,细细品读既使人明智又可带给我们精神的愉悦,使人神清气爽、豁然开朗。
史书作为揭示社会规律的顶尖之作,展现出引导人们走出现代竞争迷宫的“理性之光”。
这种理性的光芒,通过一系列“以智克力”、“以柔克刚”、“不战而胜”
等深刻的战略理念展示出来,其中所蕴含的的“以德服人”、“天人合一”等深刻的哲学思想更是我辈必修之课程。
读书——必读史书!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认识到读书、读史的重要性。
基本实现了课前预定的目标。
课堂操作过程中,在人物形象分析这一环节上,学生参与度小了点,
没有完全发掘出学生内心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