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赤字公债与财政政策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科)(宏微观经济学)配伍题精华

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
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边际产品价值:是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和产品价值P的乘积。
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边际生产力:是指厂商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生产力。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增加量。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产权制度:产权是指个人或单位使用资源或资产的权力。
产权制度是指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长期成本:是指厂商长期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条件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
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储蓄函数: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短期成本:是指厂商在短期内进行生产经营的开支。
发散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大于需求弹性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越来越大,离开均衡点越来越远,称为发散型蛛网。
非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些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些。
菲利普斯曲线:是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封闭型蛛网:当供给弹性的绝对值等于需求弹性的绝对值的条件下,价格和产量波动始终按同一幅度进行,称为封闭型蛛网。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供给:是指某个厂商或全部厂商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对某一商品愿意并且有商品出售的数量。
供给规律:也称供给定理,是指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这种供给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称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公共经济学第12章 赤字、公债与财政政策

第一,发行公债可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可以充分运用社会资金,从而减轻经济周期波动。
第二,通过公债,政府可以广泛吸收、有效集中社会上的小额游资用于政府投资,从而有助于整个 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公债是调节金融市场运行状况的有效手段。
2.公债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首先,在金融市场上资金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挤出效应排挤了一部分私人投资。
• 公债期限结构是指不同期限的公债在公债总额中的构成比例。较为合理的公债期限结构,应 是短期、中期、长期公债并存的结构,避免某一期限的债务过于集中,增加还本付息压力。美 国1970年短期国债占49%,中期占33%,长期占14%,各种期限都有。 • 2.公债持有者结构
• 公债持有者结构,即“公债资金来源结构”,指在公债中不同性质的承购主体持有公债的构 成比例。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应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需要,适当考虑公债发行成本,来 选择适当的公债持有者结构。 • 3.公债利率结构 • 公债利率结构是指不同利率水平的公债在公债总额中的构成比例。
14
12.2.4 公债负担与限度
• 2.公债的适度规模
公债的适度规模,是指公债规模处于这样一种数量状态下,该状态使公债的积 极影响达到最大化,即能使公债的净正面效应达到最大化的公债规模。
• 衡量内债适度规模的主要指标为: • (1)公债对债务人负担的衡量——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是指当年国债
发行额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 • (2)公债对纳税人负担的衡量——国债负担率。国债负担率是指公债累计
(2)金融性。从金融投资的角度看,公债和其他债券,都是一种能在未来带来收益流的金 融资产,因而具有投资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公债与其他债券的不同之处在于,公债是以国家信用 为依据的,是以政府的未来税收为偿还保证的,因而是所有有价证券中信用风险最低的,被称为 无风险的“金边债券”。公债收益一般都享有免税优惠。公债无(信用)风险,公债利率往往成 为市场基准利率,并成为其他金融资产定价的依据。
财政赤字与财政政策

2020/5/26
7
公共经济学
二、财政赤字的概念
▪财政赤字与公共部门范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中央政府)、一般
政府财政赤字或国家财政赤字(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公共部门财政赤 字(中央、地方政府和公共企业)
▪财政赤字(fiscal deficit):财政赤字是指在某一财政年度,计划的公
共收支是平衡的,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不可预测因素的 影响,致使决算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
周期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有助于区分财政赤字中周期性变化与结构性 变化趋势,从而有助于政府更有效地控制较长时期的支出与税收进程。
政府可以依据结构性赤字制定结构性预算准则即高度就业预算财政准 则,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与现实财政赤字相比,结构性赤字可以更好地反映政府债务聚积对预 期利率的冲击,从而有利于政府监控金融市场压力。
0.96 0.74 1996
0.74 1.09 1998
2.51 1.94 2000
2.29 2.62 2002
2.16 1.31
2004
4.11 1.24 0.79 2006
-3.28
-5
只要一定时期内的财政赤字规模促 进经济增长,并没有引起政治危机, 则可认为财政赤字规模是适度的 (事后判断)
▪合理的财政赤字规模与一国自身的
▪经济层面 ▪宏观经济层面:(1)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程度(货币需求增加);
(2)货币化部门的增加程度(额外的货币需求);(3)国民经济 各部门能力的未利用程度(产出缺口);
▪微观经济层面:赤字支出的投资项目性质(效率和用途) ▪开放经济层面:国际收支的逆差程度(货币供应量的下降、资源由
出口部门向国内部门的转移)(赤字财政促进经济增长是以国际收 支恶化为代价——形成双赤字?)
财政政策

⑥财政立法和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 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 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 制裁,以保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 ⑦财政监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 过财政部门对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 员执行财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2、空间上具有一致性 是指微观、中观、宏观财政政策;总量调节的财政政 策与结构调节的财政政策等各层次的财政政策目标取值在 总体上要一致。
(三)一般性的政策目标
1、经济均衡目标 2、经济发展目标 3、公平分配目标 4、预算平衡目标 5、生活质量提高目标
1、经济均衡目标 经济均衡有国内经济均衡与对外经济均衡之分。国内经 济均衡有两方面内容,即稳定价格和充分就业;对外经济均 衡则指国际收支的平衡。因此,均衡目标包括稳定价格目标、 充分就业目标和国际收支平衡目标。 2、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是指经济发展要适度、协调和稳定。因此, 经济发展目标可以分解为三个子目标:经济适度增长目标、 资源合理配置目标和反周期波动目标。它们从总量、结构和 过程三方面反映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
4、国债 国债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 ◆流动性效应:在期限上,长期国债流动性低,短期国债流 动性高;在发行对象上,向金融机构发债,会增加货币供应 量,向非金融机构发债,不会增加货币供应量。 经济萧条时,政府发行短期国债或只对金融机构发债, 可扩大资金流通量,刺激消费和投资;经济繁荣时,政府发 行长期国债或向社会公众发债,可减少资金流通量,减轻通 货膨胀压力。 ◆利息率效应:通过调整国债利率水平和供求状况影响金融 市场利率进而影响经济。
3、按作用空间划分: ◆宏观财政政策 通过税收支出等政策工具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以 达到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精编版】财政学10赤字公债财政政策共39页文档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孔子
《宏观经济政策》教案

【教学内容】
第13章宏观经济政策
13.2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1.财政政策的内容
宏观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实现政策目标最主要的政策工具之一。
所谓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就是指政府为提高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采取的税收、借债水平和政府支出的政策,即政府为了实现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对其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
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两部分。
(1)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支出是指一个国家各级政府的全部支出总和。
根据支出的性质,可将其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政府公共工程的支出,表现为政府对道路、水利设施、医院、学校等设施的建设;一类是政府购买,表现为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如政府对国防物质、办公用品的购买,对各类人员的雇佣;还有一类是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包括失业救济金、养老金、退休金等各种社会福利保障支出以及政府对居民的其他各类补贴。
(2)财政收入政策
财政收入政策就是税收政策。
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总需求不足,为了刺激总需求,政府往往采取减税的措施,使企业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这样居民更有能力进行消费,企业更有能力进行投资,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增加,总需求也就随之增加。
而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采取增加税收的办法,来限制企业的投资与居民的消费,从而减少社会总需求,抵制经济过热,使经济回复到比较正常的状态。
2.财政政策的运用
(1)财政政策的一般运用。
财政政策就是要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
第十二章(复习思考题含参考答案) 财政赤字与公债

第十二章财政赤字与公债一、重要概念1. 财政平衡与财政均衡(fiscal balance and equilibrium)财政平衡通常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公共收支数量基本相等关系。
财政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规模和结构保持基本平衡情况下的财政收支状况。
为了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特定年度的公共收支可以是平衡的,也可以是不平衡的。
在财政承受能力允许的范围内,需要的当然是财政均衡而非财政平衡。
2. 周期性赤字与结构性赤字(cyclical and structural deficit)周期性赤字是指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引起的赤字。
结构性赤字是指非周期性因素引起的财政赤字;换言之,结构性赤字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经济活动保持在某种“潜在”水平时,预算赤字依然存在的情况。
前者是经济衰退的产物,后者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
3. 赤字依存度与赤字比率(deficit dependence degree and deficit ratio)赤字依存度是指财政赤字占公共总支出的比例。
赤字比率是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
赤字依存度的高低表明的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总支出中依赖赤字支出的程度,反映了财政本身状况的好坏。
赤字比率的高低表明的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反映了财政配置工具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 内债负担率和内债依存度(burden rate and dependence degree of internal debt)内债负担率指政府当年的未偿内债余额占GDP的比率,内债依存度指政府当年内债发行净收入占当年公共支出的比率。
前者衡量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后者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公共支出中有多少是依赖发行公债筹措的资金。
5. 国债余额管(balance management of national debt)国债余额管理是指立法机关不具体限定中央政府当年国债发行额度,而是通过限定一个年末不得突破的国债余额上限以达到科学管理国债规模的方式。
财政学--第十章 财政平衡、财政赤字与财政政策(32)

二、财政赤字:相同的定义和不同的认识 财政赤字:
2.1 财政赤字的定义
财政赤字:指财政收不抵支的不平衡状态。 财政赤字:
我国历年来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作为处理财 政收支关系的重要原则,但实践中财政赤字连年出 现。 从世界各国的财政实践来看,财政赤字往往 是一种“常态”。
平衡是困难的!
7
2.2 财政赤字的统计口径问题
政策时滞:即政策时差, 政策时滞:即政策时差,指 从经济问题产生到政策执行后 并对经济运行产生效果的时间 间隔。 具体包括:认识时滞、 间隔。 具体包括:认识时滞、 制订时滞和作用时滞。 制订时滞和作用时滞。
积极! 积极!
消极? 消极?
25
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变动 货币供应量以调节社会总供求. 货币供应量以调节社会总供求 主要手段:法定准备金率 法定准备金率、 主要手段 法定准备金率、贴现 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4
1.3 三个财政平衡问题的思考
财政平衡的真实性? 财政平衡的真实性? 追求静态平衡还是动态平衡? 追求静态平衡还是动态平衡? 财政平衡和经济平衡,哪一个更重要? 财政平衡和经济平衡,哪一个更重要?
5
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 C+S+T+M = C+I+G+X 注:式左代表总供给的收入流量,由消费C、储蓄S、税收T和进口M组成; 式右代表总需求的支出流量,由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人的总支出 所构成。 由上可得政府预算账户、储蓄投资账户和国际收支账户之间的恒等式: G-T =(S- I)+(M-X)
指通过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以保持社会总 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政策。 其政策功能在于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同步增长, 以维持社会总供求对比的既定格局;政策实 施表现为财政收支在数量上基本一致。 中性财政政策对社会总供求关系不具倾向性 的调节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10.1.3 财政赤字
赤字口径
硬赤字=总支出-总收入(1993年前)
总支出=经常支出+资本支出+债务支出 总收入=经常收入+债务收入
原始赤字=总支出-净利息支出-经常收入 (1994年-2019年)
软赤字=总支出-经常收入(2000年后)
国际口径
5
功能财政论
公债有害论(古典理论)
侵蚀私人资本 助长政府浪费 引发通货膨胀
公债有益论(凯恩斯理论)
刺激经济增长 不会增加后代人负担
16
李嘉图等价定理与公债资产效应
李嘉图等价定理
在满足一系列假设前提下,政府发行公债与 课征税收对居民的消费和资本形成的影响是 一样的。
公债资产效应
公债作为持有者的一种能增加财富的资产, 其余额的累积会影响持有者的消费行为与投 资行为。
10.2.3 公债市场
公债市场
公债发行市场:指公债发行的场所,又称公 债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
公债流通市场:是对政府已发行出去的公债 券进行交易的场所,又称公债二级市场。
26
公债市场的功能
实现公债的发行和偿还 调节社会资金运行
27
公债流通的方式
公债现货交易 公债回购交易 公债期货交易 公债期权交易
17
代际公平与公债
如果公债投资于资本项目,后代人能从 中受益,则公债融资有利于代际公平。
如果后代人更富有,公债负担的代际转 移也更符合代际公平。
18
公债的规模与风险
衡量公债规模的指标
债务负担率
当年累积未清偿公债余额/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比如,欧盟将国Βιβλιοθήκη 负担率设为60%债务依存度
当年公债发行总额/当年财政支出总额 国际公认的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和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的
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合理确定公债资金用途,提高资金使用
效益。 优化公债的结构。 建立政府债务预警指标体系,防范债务
风险。 建立合理的公债本息偿付机制。
21
10.2.3 公债的发行与偿还
公债的发行
行政分配方式 直接出售方式 委托出售方式 承购包销方式 公募招标方式
22
公债的结构与利率
公债的结构
期限结构 品种结构 利率结构
公债的利率
影响公债利率水平的因素主要有:
市场利率 政府债务信誉 公债期限的长短
23
公债的偿还
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
经常性财政收入 预算盈余 举借新债 偿债基金
24
公债偿还的方式
一次清偿法 抽签偿还法 市场购销法 以旧替新法
25
功能财政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勒纳提出的: 平衡预算只具有第二位的重要性,政府财政的 基本功能是稳定经济,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预算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个没有通货 膨胀的充分就业,即经济平衡而不是预算平 衡。 如果为达到经济稳定的目的,必须长期坚持 盈余或大量举债,那就不应有任何犹豫。
10.1.5 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
财政平衡原则下的收支孰决?
12
10.2 公债
10.2.1公债概述
公债的性质与特点
公债,即公共债务,是政府为解决正常财政收入的 不足,或实施特定的经济调控政策,以信用形式筹 集资金而形成的债务。
公债的特点: 有偿性; 自愿性; 灵活性。
13
公债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的条件:
仅靠税收不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 社会上具有相当的闲置资金。 信用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28
10.3 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
10.3.1 财政政策目标 10.3.2 财政政策的运行机理 10.3.3 财政政策的选择 10.3.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
10.3.1 财政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
有工作能力且愿意工作的劳动者能够找到工作。 四种类型的失业:
磨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
10赤字公债与财政政策
10.1 财政平衡
10.1.1 财政平衡的含义 10.1.2 财政收支矛盾 10.1.3 财政赤字 10.1.4 预算平衡理论 10.1.5 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
2
10.1.1 财政平衡的含义
是指财政收入与支出在量上大体相等 收支平衡: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 财政结余: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余额 财政赤字:财政收入小于支出的差额 财政赤字是收支对比的常态 欧盟标准:赤字率小于3%
发展的原因:
对外扩张的需要。 剩余产品增长、闲置资本扩大。 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平抑经济波动的需要。
14
公债的种类
国内公债与国外公债 中央公债与地方公债 短期公债、中期公债与长期公债 直接显性公债和直接隐性公债,或有显
性公债和或有隐性公债 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
15
10.2.2 公债理论回顾
警戒线分别为15~20%和25~30%
偿债率
当年公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 国际上一般把水平控制在10%以内
19
公债的债务风险
1、财政风险: 财政赤字→公债发行→更多的财政赤字
→规模更大的公债发行 2、货币风险: 因政府举债导致货币超量发行和通货膨
胀的可能性 。
20
公债风险的防范
是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的统一 是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的统一 是中央财政平衡与地方财政平衡的统一
3
10.1.2 财政收支矛盾
收支矛盾是财政分配的主要矛盾 收入可能的有限性与支出需要的无限性 收入的均衡性与支出的集中性(季节性) 收支约束的不对称性: (广义)收入弹性
与支出刚性 公共决策机制:预算最大化与财政幻觉 相对于长期结余,公众更容易接受长期
物价稳定 国际收支平衡
30
10.3.2 财政政策的运行机理
国民收入的决定
社会总需求AD是由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和 政府支出G三部分组成,即:
AD=C+I+G
当AD=Y时,国民收入达到平衡
国民收入的决定
32
财政政策乘数
(一)政府购买支出乘 数: 1/(1-b)
量入为出
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定开支的限度。 《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五谷
皆入,然后制国用。用地大小,视年之丰耗,以三 十年之通制国用,量入以为出。”
量出为入
根据支出的需要来定收入的标准。 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宰相杨炎奏行两税法:
“凡有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予人,量 出以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