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脂精炼新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大豆油脂浸出和精炼工艺研究

大豆油脂浸出和精炼工艺研究

大豆油脂浸出和精炼工艺研究摘要:大豆油脂的浸出与精炼包含多个环节,这些技术环节形成一条链条确保了大豆油脂产出的高效率与高品质。

例如在进行大豆油脂浸出工艺操作之前,它就应该经历扦样、预处理等重要环节。

本文详细阐述了大豆油脂的浸出与精炼过程,主要对两大环节中的多个细节进行技术性应用分析。

关键词:豆油脂;浸出工艺;精炼工艺;碱炼引言我国的大豆油加工规模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快速增长,现已占国内植物油总产量的60%左右,产能已居世界首位。

目前国内大豆压榨产能最大的五家企业分别是中粮集团、益海嘉里集团、九三集团、渤海集团、中储粮集团,其中中粮集团和益海嘉里集团大豆年压榨量均超过1000万t。

由于大豆油占植物油总产量比重较大,是我国第一大食用油,所以国家对其加工工艺的研发极为重视。

1、大豆油脂的浸出工艺研究1.1、大豆油脂的浸出工艺浸出工艺工序是大豆油脂提炼的重要环节,要保证工序能耗消耗被控制在最低水平,且能够做到最大限度地提取油脂。

考虑到轧坯效果对浸出影响巨大,所以要适当处理和预处理大豆油脂的浸出工艺内容,保证预处理工序和实际大豆油脂浸出工序联系紧密,然后再根据各自工序进行相应的应对与调节。

在具体的浸出操作过程中要做好对大豆每一料格中料层高度的有效控制,例如针对混合油的浓度控制就要相当精细,主要根据浸出器的温度计、流量计、混合有浓度表进行有效控制。

1.2、大豆油脂浸出工艺中的溶剂回收要采用混合油蒸发配合油脂脱水等方法对大豆油脂浸出工艺的相关设备温度、压力等流量指标进行控制,尽量保证第一蒸发器中的混合油达到80%~85%的浓度。

当达到该浓度范围后,混合油蒸发油脂就能进入第二蒸发器,进入后其混合油浓度可以达到90%~95%。

在溶剂回收过程中还包括了脱水操作,主要针对高闪点的大豆油脂干燥油进行提炼,始终保持干燥设备处于真空状态,确保大豆油脂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也能实现有效干燥与脱水。

1.3、大豆油脂浸出数据的记录在预处理与浸出工序中,主要记录下技术操作人员通过试验、测量分析所获得的所有操作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所有调试测试结果等。

我国油脂加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油脂加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油脂加工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油脂加工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以及油料预处理榨油技术现状、油脂浸出技术现状、油脂精炼技术现状。

关键词:油脂加工;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一、我国油脂加工技术发展趋势1、能源消耗水平将大幅度降低在未来科技发展中,降低能源消耗的技术将得到较大的快速发展,并将应用在油脂加工业中,特别是油料预处理车间的节电工艺和设备,如低电耗破碎机、低电耗调质器、低电耗油料输送设备。

油脂精炼车间的蒸汽消耗较高,主要是脱臭过程中真空泵的蒸汽消耗较高。

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和企业节能意识的逐步加强,低消耗的真空设备开发将得到快速发展。

2、大型设备的加工能力和性能将较大提高我国有些油料预处理和榨油的大型设备与国际发达水平尚有差距。

我国大规模的浸出成套设备的大型设备的加工能力和性能将较大提高我国有些油料预处理和榨油的大型设备与国际发达水平尚有差距。

我国大规模的浸出成套设备的。

3、环境保护、清洁生产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提高我国一些小规模油脂加工企业预处理车间的除尘设施简单或没有除尘设施,车间卫生条件很差,严重危害工人的身心健康,污染车间内外环境;车间部分设备噪音较大,如风机没有减震设施,噪音严重超过国家标准,危害操作工人和周围人群的健康;有些企业预处理车间部分设备没有完全密封,有些设备由于管理不善,长期使物料外露,容易使油料和虫害、灰尘接触,影响产品的卫生。

随着我国油脂生产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企业在车间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将逐步加大,我国油脂企业预处理车间的环境卫生条件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4、溶剂替代技术的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初至 80 年代末,美国、欧盟推出混合溶剂浸出工艺新技术代替压榨工艺,该技术的应用比压榨生产方法提高了出油率,浸出毛油的质量也大幅度提高。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巴西、美国开始研制用于浸出制油的大豆挤压膨化预处理技术,最显著的优点是节能、降低溶剂消耗,比生坯直接浸出的产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且豆粕蛋白质变性小,氨基酸损失少。

油脂精炼过程中反式脂肪酸控制的研究进展

油脂精炼过程中反式脂肪酸控制的研究进展
V o l I 2 1 , 2 0 1 4 , N o . 2
粮 油 工 程
油脂精炼过程中反式脂肪酸控制 的研究进展
王 少振 , 孙 淑 华
山 东西 王食 品有 限公 司 ( 邹平 2 6 5 2 0 9 ) 摘 要: 反 式 脂肪酸 问题近 年 来 已经成 为 油脂加 工和食 品安 全领域 关注的 焦点 , 开发 不含反 式
关键 词 : 玉米胚 芽油 ; 精炼脱 臭 ; 反 式脂 肪酸
中图分类 号 : T S 2 2 4 . 6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2 —5 0 2 6 ( 2 0 1 4 ) 0 2 —0 1 8 —0 4
R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t r a n s —f a t t y a c i d s qu a l i t y c o nt r o l i n ma i z e o i l
脂肪 酸的新技 术 、 新 产品 已经成 为 油脂工作 者 的 当务 之 急 , 通 过 对反 式 脂肪 酸 的来 源 与控 制 标 准 、 油脂精 炼过程 中反 式脂肪 酸 的产生 和控制进 行研 究 , 为后 续低 温 、 短 时、 少汽 的 油脂 精 炼脱 臭工 艺
和设备 的研 究开发做 基础 。
p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f o o d s a f e t y f i e l d .I t i s a b s o l u t e l y i mp e r a t i v e t h a t e d i b l e o i l wo r k e r s d e v e l o p t h e
式 脂肪 酸的安 全问题 非常重 视 。纷 纷 出台相关 限量

食用植物油制取及加工技术进展

食用植物油制取及加工技术进展

0 弓 言 I
表 1 我国 3种主要植物油料及其种植面积
食用 植物 油是人 们最 重要 的 1 3常食 品之 一 ,其 中 富含油酸 、亚油酸 、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 酸 ,以及 锌 、锰 、 、硼等人体必需 的微量元素。植物油不但 铜 能够提供人体所必需的热量和营养成分 ,而且有利于 人们对各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保证人体健康 和新 陈代谢的营养平衡。
JaYo s , Z a gW u ig i u u h n pn
(odSi c eat n,Bin n esyo gi l r,B in 0 2 6 hn) Fo c neD pr e met eigU i ri f r ut e eig12 0 .C ia j v t A c u j
加 T技 术 的研 究 有 一 定 参 考价 值 。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新 技术 ;浸 出;压榨
中 图分 类 号 :T 2 2 . S2 +1 文献 标 志 码 :A
De eo me to i l lP o e sn v lp n f Ed be Oi r c si g
Ab t c : T e i o y n d v lp n o e i l i r d c in n sat r h h s r a d e eo me t f d b e l o u t i Chn w r o e ve d t o p o i a e e v r iwe .T e h r ce sis f t h c aa tr t o wo i c ol e gn e i gt c n q e ewe n p e s g a d e t ci g w r o ae . h e d o i p o e s g w si t d c d i n i e r e h iu sb t e r s i n xr t e e c mp r d T e t n f l r c si a r u e . — n n a n r o n n o Ke r s e il i p o e sn ywo d : d b eo l r c s ig;n w tc n q e e t cin; p e s ; e h iu ; x a t e r o r s

油脂工业技术的进步_油脂精炼工艺技术

油脂工业技术的进步_油脂精炼工艺技术
在逆流脱色与吸附等温曲线研究 中 , 根据弗罗因德利奇公式进行考 察 , 逆流脱色可以获得更高的脱色效 果 。众所周知 , 色素成分浓度在油相 中或脱色白土相中均是很低的 。在多 段吸附过程的各段中 , 油相与白土相 的比率的变化可忽略不计 。作为无限 理论段数在脱色等温曲线上 , 与同一 方向流动方式相比 , 逆流方式吸附推 进力 (Δq) 的增加可归结到某一点 上 。采用座标变换的兰米尔固体吸附 剂的吸附率方程式 , 通过试验研究 , 可以 确 定 白 土 对 色 素 的 最 大 负 荷 量 ( qm3ax ) 、油 中 着 色 物 质 的 最 小 量 ( CR) 、以及兰米尔方程式中的平衡 常数 K。从而由脱色等温曲线的变 化可预测吸附推进力的变化 。试验结 果表明 , 将油与白土的比率保持一定 时 , 经数段逆流脱色比间歇式脱色有 着更显著的脱色效果 。
其工艺流程如下 :
卵磷脂 ┐ ↓
毛油 →换热器 →混合器 →混合器 ↑
水┐ 酸┘ ↓
→中间罐 →冷却器 →混合器 →中间罐 碱┐ ↓
→换热器 →离心机 →冷却器 →罐 →换
图 3 超级脱胶法工艺流程
热器 →离心机 →精炼油
将含有极性基的水化磷脂 , 在低
温中与水接触形成液状结晶 。在加热
(75 ℃) 后的毛油中加入柠檬酸 , 经
其工艺流程如下 :
作用下予以去除的方法 , 最后脱胶油
酸 、添加剂 ┐
┌碱 、水


毛油 →换热器 →混合器 →混合器
热水 ┐ ↓
→中间罐 →换热器 →离心机 →精炼油
11215 酶法脱胶工艺
酶法脱胶是由德国鲁奇公司和纳
的磷脂含量可在 5 ×10 - 6 以下 。采用 ED TA 也能将铁离子除去 , 因而油的 氧化稳定性也得到了改善 。这一方法 的优点是 , 除了需要高剪切力的混合 器和 1 台自清式离心机外 , 整个工艺 极为简单 。

膜分离技术在植物油脂精炼中应用进展

膜分离技术在植物油脂精炼中应用进展
1溶 剂 回收
超 滤 ( F 膜 从 正 己烷 、 u ) 乙醇 、 丙 醇 中 分 离棉 籽 油 异 (5 W/ 。 常规蒸馏工艺 中, 2 %, W) 在 加工每吨棉籽油将 向环境释放 1 .k 7 g正 己烷 ;而采用纳滤 工艺,可降低 5 %水平。该工艺也适于分 离米糠油 一正 己烷混合油 。 C ise g h—h n Wu(9 9 等¨ 用孔径 00 19 ) 、2岬 无机 陶 瓷 膜超滤 大豆 混合油 ,约有 2 %大豆 油被 超滤 膜截 0 留, 而溶剂没被截 留。 A a a l B dn ie o 2 0 ) n ua a a bi (0 6 等㈠ 采用 聚合膜 回 P R r 收 大豆油与正 己烷 } 合油 中溶剂, 昆 使用 聚砜及 聚砜和 聚胺复合 平面薄聚合膜进行 反渗 透 、 纳滤 、 超滤 。 评定 压力 (3 4 a) 1~2 b r及温度 ( 1 2 ℃~4 ℃) 9 对渗透通量 、 油 截 留量和游 离脂肪酸分 离影响 。 研究发现 , 增加压力导 致 渗透量增加,但被 膜截 留油和脂肪酸降低 ,在低 压 (5 a) 1 r和高温 (7 时油最高截 留率为 6 . %。 b 4 ℃) 71 2
L U u - a , N i l n I J n h i RE Hu - a
(c o l f e sr n e c l gn ei g L a c e gUnv ri , h n o gL a c e g2 2 5 , ia S h o mi ya dCh mia ie rn , io h n ie s y S a d n io h n 5 0 9 Chn ) o Ch t En t
理精炼优 于化学 精炼 主要是提 高产量 ,省 略皂脚 酸化 分解工序 , 减少排放物量 : 但仍存在原料油脂 预处理 要 求严格 , 一些油脂仍不 适用 , 对 精炼 时需要 高温 、 真 高 空, 同时易 产生 聚合物和 反式异构物 ( 反式异构 酸 ) 等 缺 点。而膜分离技术在油脂精炼 中应用能克服上述这 些 缺点, 其优点是操 作温度温和 , 避免油 脂氧化 , 时 同 简化工艺、 减低消耗和减少废水产 生。 膜分离技术是 2 0世纪 开发成功新型高效、 精密分 离技术 。是 采用天然或 人工合成 高分子膜 , 以外 界能 量或化学 位差 作为推动力 , 对双组 分或多组 分溶质 或 溶剂进行分 离、 分级 、 提纯 和富集 等操作 ; 具有 分 离效 率高、 设备简单 、 操作方便 、 节能等优 点, 广泛应用 于各 个工业领域 。本文对 膜分离技术在植物油精炼 中应用 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生物技术在粮油食品工业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在粮油食品工业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在粮油食品工业的研究进展摘要:生物技术是科技时代迅速发展的产物,广泛的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解决人类生活面临的食物、资源、健康等重大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现代生物技术在粮食生产、粮食储藏、粮油食品加工、粮油食品检测、粮油副产物利用和饲料工业等各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关键词:生物技术粮油食品工业研究进展生物技术又可称之为生物工程,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免疫学、系统生物学等多种学科,并和计算机、化学等学科内容相互渗透成为一个比较综合的学科,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技术,其中基因工程是其主要的核心技术,该种技术主要应用在农业、植物、医学、食品、动物等领域。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创造出人们想要的物种,或者是具有全新的功能,或者是改造原有的功能使其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生物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产量更高,并有一定的抵御虫害的作物品种,获得营养价值更高的作物品种,此外,还可以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对植物进行无*繁殖,从而获得高产量的作物,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制造出无毒生物农*从生产出更多的绿*产品。

生物技术培育出的作物主要有三代,第一代是通过培育转基因作物可以提高农作物抗虫害的能力,目前种植面积比较多的是抗除草剂的农作物。

第二代是通过转基因来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为主要特征。

第三代是通过转基因作物提高食品的免疫功能,即可以利用转基因的作物来生产一些具有新功能的食品以及*物。

二、生物技术在粮油加工中的应用我国的粮油加工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而在食品的精深加工方面比较落后,资源的深层次利用率比较低,而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将产品原料加工成产品并实现产业化,通过对农产品的二次开发以此形成新的产品。

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快速的提高粮油加工的能力并提升水平,使我国的粮油加工生产能力能够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利用高含油大宗油料生产健康食用油关键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利用高含油大宗油料生产健康食用油关键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应用推广及行业 带动作 用
本项 目在 山东 、 内蒙古 、 南 、 河 湖北 等地得 到成功 实施 ,
已形成年产5 万吨花生油、 0 葵花仁油、 亚麻籽油的规模。近
鲁花压榨一级花生油
2 8
中 闯科技 奖叻
20 午 笫 5 08 期
维普资讯

THE TRANSTORMArON I AND A Lf CATI ON
围绕 高含 油大 宗油料 如 花生 、 花籽 等加 工 工艺技 术 , 葵 开展 系统研 究 , 进行 集 成创 新 ,形成 了多项具 有 自主知 识 产 权 的食 用油加 工 关键 技术 。 核心 技 术创新 点 : 1 创立 了低温 凝聚 脱磷 精 制技 术 , 、 实现 了制 油全 过 程
重要技术创新点
1 、进行技术集成创新 ,创建 了压榨法工艺技术标准 系和新产品标准体系。 以此为基础参与了我 国第一个压榨]
艺 花 生油 国家 标准 G 13 - 03的制 定 。 B 54 20
2 、采用 油脂 低温 、充氮 保鲜 储存 技术 ,确 保产 品 质量
核 心技 术创 新 点
奖威等缀t壹等 获 奖 者} 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 ( 第壹位) 类 剐t 科技进步奖
3、通过控制美拉德反应形成花生油特色风味 ,明确
了花生 油吡 嗪 类化 合物 为 主体 的特 有风 味物 质 的结 构 , 首 次 建立 了S M ( P E 固相微 萃 取 ) G — S 和 G - ( 工 一 C M C O 人 嗅辨仪 ) 用 的食 用油 风味 控制 技 术体 系 , 联 提高 了产品 的 稳 定性 。
1 、在油料 预处 理 ( 质 、 炒 )阶 段 ,建立 了 S ME 调 焙 P ( 固相微 萃取 ) C M 和 G - ( G- S C O 人工 嗅辨仪 ) 用控 制 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油脂精炼新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其中
食用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而它质量的优与良也直接影响
着人们生活质量。

因此,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在食用油脂精
炼过程中,应更新与改进精炼技术,进而有效保障人们生质量。

关键词:食用油脂;精炼;新技术;研究进展
前言:
所谓油脂精炼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加工流程,能够清除植物油中所含固体杂质、游离脂肪酸、磷脂、胶质、蜡、色素、异味等杂质,使油脂获得良好的色泽、风味以及稳定的储藏特性的工序的统称。

因此,笔者认为随着目前食品加工行业
的不断变化,为了保障实用油脂的安全,必须要完善精炼加工技术。

1食用油脂的精炼方法
食用油脂的精炼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第一部分,物理精炼方式,而
物理精炼是指:通过采用蒸馏的方式来清除植物油中所含固体杂质、游离脂肪酸、磷脂、胶质、蜡、色素、异味等杂质,同时物理精炼方式主要以下步骤:毛油-脱胶-脱色-脱蜡-脱臭,它与化学精炼方式的区别就在于,精炼步骤不存在脱酸这一
步骤。

第二部分,化学精炼方式,它主要操作原理是,利用一定的化学技术手段
将存在毛油内部中的游离脂肪酸采用苛性钠皂化的方式将其清除掉。

其中化学精
炼方式的主要包括五个步骤,也可以称其为“五脱”:毛油-脱胶-脱酸-脱色-脱蜡-脱臭。

2食用油脂的精炼工艺
2.1脱胶工艺
脱胶是食用油脂精炼加工技术中的起始步骤,所谓脱胶是指;应用物理、化
学或物理化学方法,将毛油中的胶溶性杂质脱除的工艺过程,就称之为脱胶。


中脱胶有可以分为四种方法。

如:酸法脱胶、酶法脱胶、吸附脱胶、魔法脱胶。

而脱胶效果的优与良是直接影响食用油脂成品质量和产量的[1]。

如,在利用化学
精炼加工时,由于在实际脱胶后毛油的内部中还会残存一些磷脂等物质,而物理
精炼加工过程中,倘若毛油内的残留物质过量,会严重影响后续精炼加工流程,
进而影响整个产品的质量及口感。

因此物理精炼方式在油脂精炼加工流程中,很
少被使用,大多数都采用化学精炼方式。

譬如,酸法脱胶,与以往传统的脱胶方
式相比,此法很容易将存在毛油内部中的磷脂等物质消除,其基本操作步骤是:
在毛油中加入适量浓度的柠檬酸与磷酸物质,使其与毛油中的磷脂物质充分接触,进一步将非水化的磷脂转变成水化磷脂,进而有效将存在毛油内部中的磷脂等物
质逐一清除。

2.2脱酸工艺
在油脂精炼脱胶加工流程结束后,就要进行脱酸工艺流程,所谓脱酸是指:
采用在油脂精炼过程中加入碱,进一步起到中和的效果,最终有效除去油脂中的
游离脂肪酸,此过程就可以称之为脱酸。

而脱酸工艺的主要目的又是为了将存在
油脂内部中的游离脂肪酸得以清除,进而保证食用油脂的稳定性和口感。

在以往
传统的脱酸工艺流程中,大多是采用向油脂中加入氢氧化钠,利用酸碱中和的原
理促使游离脂肪酸脱离,而利用氢氧化钠的最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它的价格相对其
他产品更加经济实惠,同时也不会因为在精炼过程中,采用碳酸钠而产生二氧化
碳影响整个脱酸的过程[2]。

除此之外,在利用氢氧化钠进行脱酸工艺时,由于它
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在精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皂角与废水,而它的妥善处理也
直接影响到环境,为此在食用油脂脱酸过程中,应不断尝试新的精炼方法,如:
采用氢氧化钾来完善精炼工艺流程,虽然它在价格上同比氢氧化钠较高,但是在
实际精炼过程中,由于油脂在遇到氢氧化钾会转变成钾皂,进而有效将废水转化
为富含N-P-K的液态营养化肥,最终使得废水得到有效利用。

2.3脱色工艺
在油脂精炼脱胶、脱酸工艺完成后,需要进一步将油脂进行脱色工艺。

所谓
脱色工艺是指:利用一些具备选择性吸附性的物质对油脂内部中的叶绿素、类胡
萝卜素等多种色素进而吸附清除,进而保障食用油脂的色泽及口感。

而常用的脱
色方法又包括很多,如:混合吸附剂脱色、复脱色工艺、膜技术脱色。

以往传统
的吸附法虽然在价格上存在物美价廉的优势,但是在实际油脂精炼过程中,白土
在吸附色素时,往往也会吸附大量的油脂,而这种现象使得油脂精炼的效率变低。

为此在油脂精炼过程中,采用较多的提炼方式往往是混合吸附剂脱色方法,它的
主要优势在于,内部的活性炭不仅能对油脂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多种色素
进行清除,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克服白土在吸附色素时,出现吸附大量油脂,
而造成油脂精炼效率过低的情况,进而大幅度降低白土的使用成本,最终有效保
障食用油脂的色泽及口感[3]。

2.4脱蜡工艺
在油脂精炼脱胶、脱酸、脱色工艺完成后,需要进一步将油脂进行脱蜡工艺。

所谓脱蜡工艺是指:把经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的油脂,冷却至1U-- l 5}.,
保持24h,使结晶析出。

再过滤。

油、蜡分离。

脱蜡和冬化采用的方法相同。


常用的脱蜡方法又包括很多,如:硅酸钠凝胶脱蜡法、电场絮凝脱蜡法。

其中硅
酸钠凝胶脱蜡法是指,在油脂精炼过程中,利用硅酸钠凝胶使其表面快速形成具
备高吸附性的表面,同时对含在蜡质内部的有机化合物也可以起到效果极佳的吸
附效果,倘若想要吸附效果的达到更好地分离效果,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来实现,如,将将温度掌控在高于脱蜡油脂熔点的5℃以上,进而使脱蜡工艺叨达到更加
理想的分离效果,这也是因为当脱蜡油脂熔点高于5℃以上时,此时的蜡质在油
脂中呈现记性,除此之外,在使用硅酸钠液体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离效果,还
可以先用磷酸对其进行处理,进而使蜡质与油脂之间更加容易分离。

2.5脱臭工艺
在油脂精炼过程中,脱臭工艺是最后一步,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工艺流程。


的有效进行可以去除植物中的特殊气味,进而保证食用油脂的口感。

所谓脱臭工
艺是指:采用减压蒸馏的方法,并添加柠檬酸螯合过度金属离子,抑制氧化作用,的一个过程。

其中常用的脱臭工艺有包括很多,如:软塔系统脱臭工艺、双重低
温脱臭工艺、冻结-凝缩真空脱臭工艺。

其中双重低温脱臭工艺是指,通过利用温
度不同的水蒸气对其进行二次脱臭处理,而相比第一次脱臭处理工艺流程,进程
二次脱臭处理可以得到更好地脱臭效果。

同时,二次整齐处理在我国重工业中,
还可以实现热量二次回收与再次循环利用的作用[4]。

除此之外,冻结-凝缩真空脱臭工艺是指,将脱臭工艺过程中吹入的水蒸气、游离脂肪酸,在水蒸气的三相点(160℃,613.27Pa)条件下,使内部中的液体在不经过泠凝器冷却管热量进行冻结,并及时内清除掉的过程,而该脱臭方法与以往传统的脱臭工艺相比,不仅可
以大幅度节能水蒸气的使用量,同时也有效减少脱臭过程中,废水的排放,进行
有效保护环境。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油脂加工行业也得到迅速发展,不论是加工技术还是加工设备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同时很多行业的加工设备及加工技术都已经追上国际水平,除此之外,实用油脂不仅具备种类多样的特点,同时在本身质量上也得到很大提高,从而实现最佳得食用油脂精炼效果,推动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茂强,康泰,王岚,荣恒军.水源热泵节能技术在食用油精炼车间的应用[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8,25(01):24-26.
[2]肖力.食用油等级越高并非越有营养[J].农村新技术,2018(01):56-57.
[3]向晓玲. 食用油中3-MCPD酯的检测、风险评估及山茶油精炼工艺优化[D].浙江大学,2018.
[4]白长军,东丽.食用油生物精炼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02):1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