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营系统设计范文
BMS系统方案范文

BMS系统方案范文现代工业生产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很多企业开始引入BMS(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系统来进行建筑设备的集中监控和管理。
BMS系统是一种集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自控技术等于一体的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建筑内部的各种设备进行监控、控制、管理和优化,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节能减排。
针对企业的需求,设计了以下BMS系统方案:1.BMS系统结构BMS系统由建筑自动化控制系统、建筑能源管理系统、设备监控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建筑自动化控制系统负责对建筑内部的照明、通风、空调、供暖、给排水等设备进行监控和控制。
建筑能源管理系统负责对能源的使用和消耗进行管理和优化。
设备监控系统用于监控和控制建筑内的各种设备,如电梯、消防系统、安防系统等。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收集各种设备的运行数据和能耗数据,并将其发送至中央控制中心。
2.BMS系统功能(1)设备监控与控制:对建筑内的各种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控制,包括照明、通风、空调、供暖、给排水、电梯、消防系统、安防系统等。
通过BMS系统,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2)能源管理与优化:对建筑能源的使用和消耗进行管理和优化,包括能耗数据分析、能源节约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等。
通过BMS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和分析能源的使用情况,帮助企业找出节能降耗的潜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报警与预警:BMS系统可以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并在设备发生故障或异常情况时及时发出报警信号。
同时,BMS系统还可以进行预警,提前发现设备可能出现的故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避免故障对生产造成影响。
(4)数据分析与报表:BMS系统可以对设备的运行数据和能耗数据进行采集和存储,并进行分析和报表。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找出设备的运行状况和能耗情况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3.BMS系统实施流程(1)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与企业进行沟通和了解其需求和目标,分析现有建筑设备的情况和问题,制定相应的BMS系统方案。
运营公司生产管理及新线筹备工作情况汇报范文

运营公司生产管理及新线筹备工作汇报(范文)XXXX年在集团的正确领导下,运营公司不断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完成了XXX安全高效运营及XXX全线顺利开通“两大任务”,XXXX等多条新线筹备工作稳步推进。
具体工作汇报如下:一、XXXX年工作开展情况(一)XXX运营生产情况1、生产运行管理XXX年,运营公司迅速完成了从筹备向运营生产的转变,形成了“公司、部门、车间、班组”四级生产管理架构,建立了控制中心统一指挥、各生产部门和车间生产调度逐级负责的生产指挥机制。
形成了行车组织、站务服务、设备设施系统运行、维修保障系统协调联动、有序运转的生产运行体系。
建立了三级日常生产管理调度机制,每工作日分管控制中心的领导主持公司级生产交班会,五大生产部门及各个生产班组分别召开交班会,每周常务副总经理主持召开安全生产周例会、每月总经理主持月度安全生产例会,确保各项运营生产问题及时解决。
同时,各分管领导根据分工不定期召开安全、服务、施工、设备、标准化等专题工作会,专项协调、解决重点问题,有效保障了生产运作平稳有序。
建立了生产制度标准体系,结合XXXX生产运作、新增设备设施及全线运营组织变化等情况,开展既有规章转化为标准、作业指导书及新标准的编制,目前,已经形成运营标准及作业指导书共XXX部,全面规范并指导了行车组织、客运服务、设备维护检修等各项生产管理工作。
开展了电客车司机作业、接触轨维护作业等核心生产业务对标活动,检验标准文件的符合性、适用性及现场操作的规范性并进一步开展标准化现场建设,根据作业现场情况设计制作安全、生产标准化看板,实施定置化管理,规范定置区域与要求,开展操作流程图、标识上墙,开展现场目视化、标准化管理,规范了生产作业流程,管控了生产作业安全。
规范化的生产运作体系和生产标准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2、设备维修管理设备设施是地铁运营生产的基础与前提,设备设施系统的运行状态好坏决定了运营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甚至影响运营的行车安全,只有各系统设备设施安全、可靠运行,才能够为乘客提供安全、准点、优质服务。
一个车间的运营方案

一个车间的运营方案一、引言现代制造业中,车间的运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因此,制定一个科学的车间运营方案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车间规划与布局2.1 车间布局设计•优化车间布局,确保生产流程顺畅,避免生产过程中产生瓶颈。
•细化车间区域功能,如原料存放区、生产区、成品存放区等,便于管理人员统筹调配。
2.2 设备选型与摆放•根据生产需求和产能要求,选用适当的设备,并合理摆放,提高生产效率。
•定期维护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减少故障率,提高生产效率。
三、生产流程管理3.1 制定生产计划•设定生产计划,合理安排生产任务和工时,确保生产进度。
•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计划,避免库存积压或供不应求情况。
3.2 质量控制•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
•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提高产品合格率。
四、人员管理与培训4.1 人员配备•合理安排生产人员数量和分工,确保生产有序进行。
•根据员工技能和特长,分配工作任务,提高生产效率。
4.2 培训计划•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提升员工技能和素质,增强整个车间的生产力。
•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保障员工安全和生产质量。
五、成本控制与效益提升5.1 成本分析•对车间生产过程中的人力、物料、设备等成本进行分析,找出节约成本的方法和途径。
•优化配送和采购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5.2 效益提升•制定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定期评估生产效益,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生产方案,提高车间整体效益。
六、总结与展望一个科学合理的车间运营方案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带动企业发展。
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车间管理将更加智能化,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以上是针对一个车间的运营方案的详细分析,希望能为车间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感谢阅读!。
生产运营总结汇报

生产运营总结汇报
尊敬的领导、同事们: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团队在生产运营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现在我将对这些成绩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我们在生产计划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通过优化生产排程和提高生产效率,我们成功地完成了所有的生产任务,并且及时交付了客户的订单。
我们也积极应对了突发事件,及时调整了生产计划,确保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其次,我们在质量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检验,我们成功地降低了产品的次品率,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
我们也加强了对原材料的质量管控,确保了产品的质量稳定。
此外,我们在成本控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降低生产成本,我们成功地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并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我们也积极寻求节能减排的途径,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
最后,我们在团队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通过加强团队的协作和沟通,我们成功地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我们也加强了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岗位轮岗,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总的来说,我们在生产运营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基于BS架构的发电企业生产运营统计分析系统设计

139数据库技术Database Technology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国内发电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
日新月异的企业管理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坚实基础。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发电企业都致力于搭建有效的生产运行系统,实现从电站自动监测向专项业务应用拓展,由操作层向管理层延伸,逐步实现监测、上报、生产、运营管理的系统化。
目前,发电企业常用的网络架构为B/S 模式 和C/S 模式两种。
文献[1]基于C/S 架构设计了远程控制系统,实现了对各下属单位的远程访问和控制,但是C/S 架构需要在本机安装和配置客户端,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
文献[2]利用 技术,基于B/S 架构实现了工业数据的可视化。
文献[3]设计了B/S 架构下OPC 实时监控系统,运用comet 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实时性问题。
但是大多数发电企业下属单位众多、管理结构复杂,致使管理所需相关报表数据庞大,而且相关业务流程均需人为操作,在增加报表时间成本的同时,降低了报表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以及准确性,对企业生产效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针对相关生产数据来源和使用的不规范,管理/业务数据量剧增与数据聚合手段缺失、数据价值日益凸显与原始数据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基于B/S 架构模式,以ASP 为开发平台和Mysql 为数据库构建了生产运营统计分析系统,其能够根据企业业务要求和管理模式,将相关填报和采集来的数据自动汇总、计算,并按报表模版上的格式进行数据展示或导出,从而降低发电企业及下属单位日常数据报送、数据统计等工作负荷,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1 生产运营统计分析系统开发技术1.1 NET框架NET 是基于Web 应用的应用平台。
提供标准的面向对象开发环境和支持多种开发语言同时还引进了网页开发技术 [4],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基于B/S 结构的三层结构,其结构如图1所示。
2024年生产部年度工作计划范文(四篇)

2024年生产部年度工作计划范文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我致力于确保生产计划处的运作有序且高效。
每个人都能够根据各自的责任范围和具体情况进行引导性工作,秉持着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作为生产调度,我深感合理安排生产的重要性,这是需要持续努力和钻研的课题。
尽管我有相关的工作背景和经验,但我明白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性,因此,我首先熟悉了公司的内部管理体系,理解了公司的策略方向,并明确了公司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积极参与,结合实际生产情况,更深入地理解了生产调度的职责,同时能够做出客观准确的生产指导。
我追求的管理风格是注重协调,实事求是,并不断精进我的指挥控制技能。
在与公司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我认识到我们企业重视人性化管理,创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同事间和睦共事,这是许多公司所不具备的。
尽管我在工作中不断进步,但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我在各个方面的提升空间仍然很大。
1. 我认识到需要进一步提升自我,以更好地适应生产调度的角色。
我坚持自我要求,以身作则,以诚实和敬业的态度对待工作。
我致力于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参与生产调度会议并学习他人的长处,我正在逐步改进,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同时,我积极接受并应用所学,以提升我在撰写生产调度报告时的深度和广度。
2. 我始终保持自律,不断加强自身作风建设。
我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尊重同事,以谦逊的态度接受各方的建议,以改进我的工作。
我始终以平淡、付出、低调为自我准则,致力于维护公司的良好形象。
3. 我强化了协调职能,以提升工作水平。
面对科室工作量大、人手少的情况,我积极参与并促进团队合作,确保所有任务都能高效完成。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也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
在思想开放性、学习热情以及工作方法的创新性上,我还有待提高。
同时,我需要更加注重工作细节,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度,以更好地支持领导的决策。
总结而言,我为在公司取得的进步感到自豪,同时我深感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
我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勇于面对困难,不断提升自我,为公司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生产车间生产管理系统模板

生产车间生产管理系统模板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产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生产车间生产管理系统的模板设计,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系统概述生产车间生产管理系统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控、调度、计划和管理的系统。
其设计应当具有实时监控、数据采集、生产计划、生产统计、设备管理等功能模块,以满足不同生产场景下的需求。
模板设计实时监控实时监控是生产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通过监控关键生产指标和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该模块应当具有图形化界面,清晰呈现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以便生产管理人员快速做出决策。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通过自动化的数据采集设备获取生产现场的数据,包括生产数量、合格率、设备运行时间等信息,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
生产计划生产计划模块应当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合理制定生产计划,包括生产任务分配、生产进度跟踪等功能,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合理规划和调度,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生产统计生产统计模块用于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指标,如生产数量、合格率、不良品率等,通过数据报表和图表展示,帮助生产管理人员及时了解生产状况,发现问题并做出改进措施。
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模块主要用于设备档案管理、设备维护、设备故障报警等功能,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利用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总结生产车间生产管理系统模板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满足不同生产场景下的需求,实现数据的快速获取、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生产计划的科学制定和设备管理的规范运行。
通过合理设计和应用,生产车间生产管理系统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
智慧生产运营系统设计方案

智慧生产运营系统设计方案智慧生产运营系统是一种基于智能化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用于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管理的系统。
其设计方案包括三个方面:系统结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技术实现方案。
一、系统结构设计智慧生产运营系统的系统结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模块化设计: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
这样可以使系统具有更好的可拓展性和可维护性。
2. 分布式架构:系统可以采用分布式架构,将各功能模块部署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容错能力。
3. 数据库设计:系统需要设计合理的数据库结构,以存储和管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
数据库应具备高可用性、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点。
二、功能模块设计智慧生产运营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调度模块:负责对生产计划进行调度和优化,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生产进度的控制。
2. 物料管理模块:负责对生产所需的物料进行统一管理,包括物料的采购、入库、出库等过程。
3. 设备监控模块:负责对生产设备进行监控和故障诊断,提供设备状态实时监测和预警功能。
4. 质量管理模块:负责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控和控制,包括检测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反馈。
5. 人力资源管理模块:负责对生产人员进行管理和调度,包括人员的排班、考勤、培训等。
6. 数据分析模块:负责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建议。
三、技术实现方案智慧生产运营系统的技术实现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采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系统的弹性伸缩和高可用性,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中海量数据的快速分析和处理。
2. 使用物联网技术:将生产设备和传感器与系统相连接,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数据的实时采集。
3.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智能分析和决策,优化生产计划和资源调度。
4. 建立安全性保障机制: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安全措施,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等,确保系统的稳定和可靠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生产运营系统的设计第二章生产运营系统的设计第一节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一、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一)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二)(一)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处于企业生产运营各环节的中心位置。
(二)在企业各经营部门的工作中,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是紧接于市场研究和产品决策之后,为其后的各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二、产品设计的程序和内容功能设计——解决为用户提供的产品使用价值,即品产品种、规格、花色、质量等问题;设计结构设计——解决产品功能的物质载体问题。
(一)初步设计(又称方案设计、草图设计、编制技术任务书)——产品的选型阶段目的任务:主要是明确包括市场需求和生产运营条件在内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原理,正确地进行产品的选型,确定新产品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参数。
具体内容:○1产品用途和使用条件;○2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性能;○3产品结构特点、尺寸、工作条件和重量;○4产品概括总图(草图)。
◆进行初步的技术经济评价◆设计部门、生产运营部门、使用部门共同进行审查(二)技术设计——产品的定型阶段目的任务: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对产品进行全面的技术规划,有根据地确定零件、部件的结构、尺寸、配合关系以及技术条件等,同时要确保产品结构的先进性、工艺性、适应性、经济性。
具体内容:○1产品总图、重要零件部件图、传动系统、液压系统、电器系统图等;○2部件、附件、通用件、标准件、外购件及特殊材料明细表;○3设计说明书,包括各种计算数据和技术经济指标;○4产品制造、装配、检验和交货的技术文件。
(三)工作图设计目的任务:是绘制产品试制、生产运营的全套图纸,提供有关生产运营工艺上所需的全部技术文件,为产品的制造和装配提供确切的依据。
具体内容:○1全部零件的工作图,详细注明尺寸、公差配合、材料和技术条件;○2在零件图的基础上绘制产品总图、部件装配图、包装图和安装图;○3零部件明细表;○4备件及易损件清单;○5产品说明书和使用维护说明书。
三、工艺设计的程序和内容产品设计解决的是生产什么的问题,工艺设计是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
工艺设计的根本任务:根据产品设计的要求,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保证产品的加工制造符合高效率、高质量、低消耗、安全和环保的要求,使产品达到预定的质量标准,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一)产品设计的工艺性分析与审查目的:是从工艺角度检查产品结构的合理性、可行性。
以便使所设计的产品符合本企业的制造条件,并利求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
主要内容:○1技术要求的合理性,例如,机械加工的精度、表面粗糟度是否适当;○2结构关系是否合理,即零部件的继承性如何,结构的规格化与标准化程度如何,应尽量提高已有零部件在新产品中的比例;○3材料选择是否经济合理,加工性能是否良好;○4在本企业现有设备上能否加工制造,有没有条件采用高效率的先进工艺和先进生产组织方式;○5工艺装备系数是否合理,能否充分利用现有的工艺装备和标准工具。
(二)拟定工艺方案目的:为了保证工艺准备的质量和合理性,需要先拟定出工艺方案。
工艺方案是工艺设计和准备的指导文件,是工艺准备工作的纲。
它将指出产品制造的技术关键及其解决方法,并规定了工艺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主要内容:○1规定新产品试制及过渡到成批或大量大批生产后应达到的生产指标,如质量、生产率、材料利用率等;○2规定工艺制定的原则,例如,是采用专用设备还是采用通用设备、工序是集中还是分散,等等;○3规定工艺装备的设计原则及工艺装备系数;○4确定关键工艺的解决方案和试验研究问题;○5工艺路线的安排及生产组织形式的确定;○6工艺方案的经济分析;○7工艺准备工作量的估计和工作进度的计划。
(三)编制工艺文件主要内容:○1工艺规程;○2工艺装备图;○3工时定额与材料消耗定额等。
工艺规程:○1工艺过程卡○2工艺卡片○3工序卡片○4工艺守则(三)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什么是工艺装备:是指制造产品所用的各种刀具、量具、模具、夹具、辅助工具的总称。
工艺装备的分类:○1标准○2通用○3专用工艺装备系数:专用工装种数————————专用零件种数第二节生产流程设计与选择一、生产流程分类(一)按产品进行的生产流程(对象专业化)(二)按加工路线进行的生产流程(工艺专业化)(三)按项目进行的生产流程(单项目组织生产)二、影响生产流程设计的因素(一)产品/服务需求性质从需求的品种、数量、季节波动性等方面考虑对生产能力的影响,从而决定选择哪种类型的生产流程。
(二)自制—外购决策本企业的生产流程主要受自制件的影响。
自制件种类越多,批量越大,对生产系统的能力和规模要求越高,不仅投资高,生产准备周期也长。
只抓关键零件的生产和整机产品的装配。
(三)生产柔性品种柔性是指生产系统从生产一种产品快速地转换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能力。
(在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情况下)。
产量柔性是指生产系统快速增加或减少所生产产品产量的能力。
(在产品需求量波动较大或产品不能依靠库存调节供需矛盾时)。
(四)产品/服务质量水平 (五)接触顾客的程度 顾客是生产流程的一个部分 三、生产流程选择决策 (一)产品—流程矩阵(二)生产流程选择与费用第三节 生产能力及其规划 一、生产能力的概念 指企业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年、季、月,通常是一年),在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一定种类和一定质量水平的产品的最大数量,它是反映生产可能性的指标. 二、影响生产能力的因素 (一)固定资产的数量 1.设备数量——指能用于生产的设备数 含: ①处于运行的机器设备; ②正在和准备安装、修理的设备; ③因生产任务不足或其他不正常原因暂停使用的设备。
不含: ①不能修复决定报废的设备; ②不配套的设备; ③企业留作备用的设备; ④封装待调的设备。
(三)经营杠杆费0 5 10 25 1。
25时经营杠杆越大,收益越大;5时相反。
2。
经杠杆的作用越大,未来预期利润的不确定性越大。
3。
销售预测的不确定越高,经营杠杆作用大的生产系统的风险越高。
产量(万元)注意:辅助车间与基本生产车间相同的设备,不参与企业基本生产车间生产能力的计算2.生产面积数量——生产面积只含厂房和其他生产性建筑物面积,不含非生产性房屋、建筑物和厂地面积(二)固定资产的有效工作时间1.制度工作时间:指在规定的工作制度下,计划期内的工作时间年制度工作日数=全年日历日数365-全年节假日数114=251年制度小时数=年制度工作日数×每日制度工作小时数f一班制:f=8h(2008)两班制:f=15.5h(3890.5)三班制非连续设备:f=22.5h(5647.5)2.有效工作时间:设备有效工作时间= 制度工作时间扣除设备修理、停歇时间后的工作时间数设备年有效年制度每日制度设备计划工作时间=工作日数×工作小时数×利用系数生产面积有效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三)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单位设备、单位时间产的产品产量设备的生产效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产量定额生产面积的生产效率单位产品生产面积占用额和占用时间总之:设备与生产面积越多,工作时间越长,生产效率越高,则生产能力越大三、生产能力的种类(一)设计能力:指企业在基建设计时,设计任务书和技术设计文件中规定的生产能力。
(二)查定能力:若企业没有设计能力;或企业有设计能力,但在投产一段时间后,原设计水平明显落后;或企业生产技术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重新调查核定的生产能力。
(三)计划能力:指企业在计划年度内依据现有生产技术条件,实际能达到的生产能力,为编制生产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四、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一)具体产品法——适用于:产品品种单一的大量生产类型企业。
(二)代表产品法——适用于:产品结构、工艺相似、多品种生产的企业。
选择其中一种作为代表产品,以代表产品产量表示生产能力。
换算步骤: ①计算产量换算系数Ki :i 产品产量换算系数ti :i 产品工时定额t 代:代表产品工时定额②将i 产品产量换算为代表产品产量代表产品法例:某厂车床组有车床10台,每台车床全年有效工作时间为4648小时。
在车床上加工A 、B 、C 三种产品,其计划产量分别是:280台、400台、220台,单位产品台时定额(台时/台)分别是45、50、55,试用代表产品法求车床组生产能力。
①确定B 为代表产品②以B 产品为标准的车床组生产能力(见表)代t t K i i /=ii i K Q Q ⋅=→代(三)假定产品法——适用于:产品结构、工艺不相似,多品种生产的企业。
换算步骤:①将各种产品按其产品产量比重构成一种假定产品 假定产品的时间定额 i 产品的时间定额 i 产品的产量比重 产品品种数②i 产品的换算系数③i 产品产量换算为假定产品产量∑=⋅n i i i q t t 1=假:::n q t t i i :假假t t k i i /=ii i K Q Q ⋅→=假假定产品法例:某厂铣床组有铣床14台,每台铣床的年有效工作时间为4553小时,铣床组加工ABCD四种产品,其计划产量台时分别为200台、100台、140台、160台,单位产品台时定额分别为100台、60台、100台、120台。
试用假定产品法计算铣床组的计划产量和生产能力以及各具体产品表示的生产能力。
五、生产能力的核算(一)设备组生产能力的核算①先将设备按其功能、生产率、功率、精度等分组②设备组生产能力计算M:设备组生产能力F:计划期有效工作时间S:设备组设备数量t:产品的时间定额q:产品的产量定额(二)工段(车间)生产能力的核算①生产能力取决于设备组工段(车间)生产能力以大多数设备组的能力或以主要设备组的生产能力作为车间生产能力综合平衡的依据。
②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生产面积(如装配车间)M: 生产面积生产能力F制: 计划期制度工时(h)A: 生产面积(m2)= F制×A×q a: 单位产品占用生产面积(m2/台)t: 单位产品占用时间(h/台)q: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产量定额1。
以铣代刨 2。
以车代镗 3。
钻床组则技术革新或加班加点(三)企业生产能力确定①基本生产部门之间的能力平衡②基本生产部门和辅助生产部门的能力平衡 六、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①以实物单位进行生产任务和生产能力比较 ②以台时为单位进行比较: j 设备组生产任务所需台时: i 产品计划产量: i 产品在j 设备组加工的台时消耗定额20406080100120钻床组车床组镗床组刨床组铣床组磨床组nr t Q T i ij ij:i产品废品率: 品种数七、生产能力规划企业对生产能力的规划,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需要何种生产能力2.需要多大生产能力3.何时配备这些生产能力生产能力规划是生产运营设计最重要的决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