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课例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对社会学学科研究内容及方法有基本了解;2. 掌握《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两章论述内容;3. 具备阅读《乡土中国》全书及相关学术论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论文出发全面理解中国(乡土)社会格局难点:从社会学的学科视角认知《乡土中国》文本【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乡土中国》文本内容:后记一、导入费孝通与社会学•介绍作者费孝通(着重于求学经历与社会学科建设)(后记第一部分的梳理罗列)•表明费孝通与社会学的紧密关联•指出《乡土中国》一书的学科属性、研究范式•解释课时标题——为什么需要“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二、社会学的范围•提问学生对社会学的印象,谈谈他们目前认知里社会学需要研究什么?•通过照片展示社会现象(指出“反身性”的社会学思考)•罗列热点的社会学研究话题•转折-回到后记第二部分开头,“剩余社会学”的尴尬处境三、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提出社会学有其学科特殊的研究,这个特殊性需要通过学科的核心问题已经呈现,即回应“二”中转折提及的“剩余”尴尬•播放《脱口秀大会》第二季关于996与科技进步的单口喜剧片段•指出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对于“人性”与“社会秩序”的讨论•回应经济学、政治学,对比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关于“人性与社会秩序”的思维方式与社会学家的不同,进而进一步指出社会学的特性所在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指出后记文本中提到的“边缘科学”(交叉学科)的定位,即和经济、政治、生物、地理、机械等学科的紧密关系•对应“人性与社会秩序”的讨论,讲解后记文本中提到的两层研究•指出田野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延伸:通过对照社会学研究与文学文本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达,指出研究方法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以社会学家严飞对上海郊区有关城市流动人口的研究与歌手李健的歌诗作品《迷雾》为例)五、社会学与人类学•简述两个学科的学科发展史•点明有关“自我”的社会学与有关“他者”的人类学•启发学生,“乡土中国”对费孝通而言是“自我”还是“他者”,对2020的高中生而言又是如何六、社会学的学科价值观(社会学是否负责解决社会问题?)•介绍韦伯与马克思的不同观点•指出费孝通一代五四传统的学人的价值观•向学生提出问题:《乡土中国》是否解决了中国社会的问题?七、总结与读书方法•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带领学生回顾社会学的核心问题、研究方法、学科范畴、价值观•以完成的思维导图为尺度,面对《乡土中国》的正文,提出问题,引导阅读•读书方法指导(对文本之外的社会语境进行了解,如时代背景、学科背景、作者态度等等)(以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为理论,可举例说明)八、延伸阅读与介绍•古典社会学家:孔德、斯宾塞、马克思、涂尔干、韦伯、齐美尔、滕尼斯•费孝通同时代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学学科奠基人):吴文藻(冰心丈夫)、林耀华、翟同祖、潘光旦•中国当代知名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李银河、项飚、钟敬文•当下中国大学体系下的社会学教育第三课时无法被城市征服的习惯《乡土中国》文本内容:乡土本色一、导入•回顾社会学学科的思维导图•指出从学科到具体论文的对应关系(社会学的价值观-费孝通的价值观;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乡土中国》的基本问题)•从“中国人与乡土社会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引出第一章标题“乡土本色”二、文本梳理•课堂阅读+思维导图讲解三、投入分析•以五条人纪录短片《立足世界放眼海丰》为分析对象,“乡土本色”思维导图为理论,在纪录片中找到五条人的乡土经验(纪录片细节与思维导图的分支相匹配)第四课时差序格局《乡土中国》文本内容:差序格局一、“私”的问题•学生课堂阅读相关文段•分组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私”•提问学生如何解决(学生当然解决不了)•指出“私”首先是事实,评判将其界定为“问题”,指出研究问题首先要中观、客观,放下偏见和预设才能真正放下解决问题的途径二、团体格局•学生课堂阅读相关文段•找出“捆柴”的比喻与明确的家庭这个特征•指出对比论证的写作策略,先写简单、明了的对照组,以此来比较论述复杂的重点研究对象•以“捆柴”和家庭为两个关键词,继续阅读文本,找出乡土社会中与之成对照关系的特征三、差序格局•梳理差序格局的特征•抓住同心圆的图式,讲解“差序”•呈现“差序”的准确界定•突出讲解自我主义第五课时:礼治秩序对应《乡土中国》文本内容:礼治秩序一、统治的概念及各种具体的形式•学生课堂阅读本章开头•找出文本中提及了各种统治方式•归纳统治的基本概念•指出统治阶级的存在与意识形态的要求二、礼治社会•课堂内文本细读“礼治”的部分•找出“礼治社会”的三个特征•总结“礼治社会”的核心与运行方式三、礼治与法治•礼治与法治开展对比•提问学生会选择礼治还是法治(学生多数必然选择法治)•以“素媛案”为材料,指出法治之漏洞•总结对礼治与法治的态度,祛除偏见。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目标阅读《乡土中国》全书,了解中国乡士社会的特点,增进对农村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理解,思考中国乡土文化的历史局限和现代意义。
理解书中的关键概念,把握作者的学术观点。
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篇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作者的逻辑思路,把握本书的知识体系。
二、学习任务设计内容第一个学习任务“分析整体框架,把握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分析全书的原架和心路,从而把握这部学术著作所建构的知识休系。
第二个学习任务“关注‘问题’,“学以致用”则重引导学生对学术著作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学术著作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个学习任务“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抓住核心概念,从整体上了解作者的学术观点。
三、教材阅读方法指导据了解,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多数使用王少明编写的《乡土中国》作为阅读教材。
在教材导读中,关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有下面四个方面的表述:明确读书的目标和层次,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明确整本书的构成体系,明确作者的逻辑。
首先开始阅读时要对整本书的构成和各部分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明确整本书的构成体系,进而确定一个可能的阅读顺序。
其次,精读时最好去尝试构画出作者的论述思路。
最后,在已精读并击破各部分的基础上,积极探寻各部分之间的关联,寻求对全书更高层次的整体性理解。
四、《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新教学模式设计1.选取教材,系统了解内容及编排选取和使用教材为王少朋编写的《乡土中国》,其内容包括导读、重刊序言、费孝通生平简介、后记及费孝通《乡土中国》原文14章。
每个章节前面附有“本篇导读”“思维导图"“重要概念”等内容,后面附有“学习任务"练习,目的帮助学生弄清楚重要概念和章节主旨及内容提要。
除此之外,原文后还专门安排了各章节检测的“悦读.巧练”,内容为现代文阅读的高考题型,旨在教考结合。
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阅读指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

第四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阅读指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下册)《乡土中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全书主要概念、观点,结合社会生活现象,深化对重要概念、观点的认识,把握重要概念、观点之间的联系,理清全书的逻辑结构,完成全书的整体框架图。
2.理解并概括差序格局的概念,把握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区别,能够学以致用,分析社会现象。
3.梳理文章写作手法,分析比喻、对比、引用等写作手法的好处,体会文中比喻、举例、引用、对比等手法的作用,感受全书简洁质朴的语言。
4.理清文章逻辑思路,学习论证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深入浅出阐释概念、观点的方法。
5.初步领略中国乡土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形成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概要了解与认知,深化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
教学重点:1.结合社会生活现象,深化对重要概念、观点的认识,把握重要概念、观点之间的联系,理清全书的逻辑结构,完成全书的整体框架图。
2.理清文章逻辑思路,学习论证方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文中比喻、举例、引用、对比等手法的作用,学习深入浅出阐释概念、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1.把握重要概念、观点之间的联系,理清全书的逻辑结构。
2.能够学以致用,用差序格局的概念分析社会现象。
3.学习深入浅出阐释概念、观点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1.每人推荐3 幅能体现乡土中国特征的图片。
2.研读《差序格局》《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
教学过程:一、图片推荐交流1.“乡土中国"图片推荐交流。
(1)学生分小组上台交流。
(2)教师简要评价,评价要点包括:图片的代表性、典型性,推荐理由与图片内容的契合度,图片、推荐理由与书中概念、观点的结合度,表达是否流畅。
2.小组合作,按照全书14 章的内容,将本组图片反映的内容进行分类。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乡土中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费孝通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
2. 分析《乡土中国》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领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4.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探讨作品中的学术思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后阅读任务,检验学生对《乡土中国》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乡土中国》选定章节的阅读任务。
3. 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积极参与课堂交流。
六、教学内容1. 章节概览:介绍《乡土中国》的下一部分篇章结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书中的其他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3. 故事情节解读:梳理下一部分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4. 学术思想探讨:继续探讨作者费孝通在书中的学术思想,了解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见解。
七、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章节,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
第五单元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_2

第五单元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把握《乡土本色》的主要内容,理解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 尝试运用“五步六法"阅读本篇内容,掌握阅读学术著作的基本方法。
3. 能运用文中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和文学现象。
4. 深入理解乡土社会乡土性的基本特征,增强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掌握整本书阅读的“五步六法”,把握《乡土本色》相关内容,能运用文中的观点解释现实生活和文学现象。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乡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教学过程】任务一:与名人话“乡土"。
要求:读名人笔下的“乡土”,谈谈你的感受。
1.陈忠实: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刚睁开眼,便听到咕咕咕咕的鸟叫声。
这是斑鸠。
虽然久违这种鸟叫声,却不陌生,第一声入耳,我便断定是斑鸠,不由得惊喜。
披上衣服,竟有点迫不及待,悄声静气地靠近窗户,透过玻璃望出去,后屋的前檐上,果然有两只斑鸠。
一只站在瓦楞上,另一只围着它转着,一边转着,一边点头,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
显然是雄斑鸠在向雌斑鸠求爱,颇为绅士,像西方男子向所爱的女子鞠躬致礼,咕咕咕的叫声类似“我爱你"的表白。
这是我回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看见的情景。
一个始料不及的美妙的早晨。
2.鲁迅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声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3.莫言十五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动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仇恨。
它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也正在消耗我的生命,我们面朝黑土背朝天,付出的是那么多,得到的是那么少。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学生将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农村生活和文化,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和演变过程,了解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传统宗族制度、农耕文化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乡土中国》,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关心乡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导入与文本背景介绍1. 利用图片、视频或其他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乡土中国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介绍《乡土中国》的作者、出版背景、内容概要等,为学生进入全书阅读做好铺垫。
第二课:第一章阅读与讨论1. 引导学生阅读书中第一章的内容,理解和把握作者对中国乡土社会的描绘和分析。
2. 分组讨论,探讨第一章中出现的乡土社会情景、乡土文化特点等,引导学生开展思想碰撞和交流。
第五课:整本书阅读与展示1. 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理解和把握书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学生进行书评或展示,表达对《乡土中国》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碰撞,展示学生对乡土中国的认识和思考。
第六课:乡土社会考察1. 导师与学生一同走入乡村社会,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
2. 学生结合《乡土中国》中的内容,对当地的乡土社会进行观察和思考,撰写实地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
第七课:乡土文化展示1. 学生整理和准备乡土文化展示活动,展示乡土社会的民俗、风土人情等。
2. 学生向校内师生展示乡土文化,引导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三、教学手段:1.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音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中国乡土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与碰撞,丰富学生的思维和认知。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学会如何批注学术文章。
思维发展与提升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并能总结方法,学以致用,达到能力的迁移和和习惯的保持。
审美鉴赏与创造建构阅读整本书经验,形成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把握思路,预备批读;批注示范,总结批读;学以致用,拓展批读。
教学难点师生互动,展示批注;评价总结,提升批注。
教学时间2课时(指导1课时,学生批注展示1课时)。
教学过程01导入思考,引出批读1.画有画批,帖有帖批,阅读书籍常见批读。
批读在中国古已有之,谓之评点。
早在唐代,就有了诗的评点,宋代出现了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评点。
张竹坡、金圣叹、李卓吾(即李贽)、毛纶和毛宗岗父子以及脂砚斋在明清时代大规模地评点小说,并且创下一门学派,留下千古妙语,珠玑灿烂,以致文坛上无书不评,蔚然大观。
李卓吾评点的《水浒》、金圣叹评点的《水浒》和《西厢》、毛宗岗父子评点的《三国演义》、张竹坡评点的《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的《红楼梦》,再加上无数的诗话、词话、曲话,都可谓“批注式阅读”的集大成者。
2.出示批注示例:(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是《红楼梦》首次发现的传抄残本,朱批,被称为脂评本或脂批本,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本来面貌。
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每思览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块遂心于九泉矣。
甲午八月泪笔。
(甲戌眉批:甲戌本是现今发现的《红楼梦》最早的抄本,胡适1927年在上海收藏,现存只有16回)(2)毛泽东批读24史:持续时间长(1957-1976年,24年读而不倦学而不厌);批注文字多(198条,3583字,最少2字,最多914字);批画符号多(圈点、勾叉、三角、横线等);有重点有选择性(有的人物传记至少读过五遍,如《南史》韦睿传、《新唐书》徐有公传和马周传、《后汉书》光武帝纪);阅读视角多(从政治、外交、战术、生产生活、选人用人、民族团结等,常读常新)展示:毛泽东读《南史》批注图;毛泽东读《旧唐书》批注图。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乡土中国》先导课一、导入解题:《乡土中国》的英译版书名为《From the Soil——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费孝通先生译),后半部分意为中国的基层社会,前半部分说明了中国基层社会最大的特点——从泥土中来。
因此《乡土中国》书名的含义:从泥土中来,构成了中国的基层社会。
同学们处在青春洋溢的年纪,但终有一天会踏入社会。
对于中国的社会,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大家都会产生一定的疑问与看法。
因此在本阶段,阅读《乡土中国》能够帮助同学们走进中国的基层社会,了解当下所生活的社会。
二、从乡土中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和泥土息息相关。
中国的创世神话:最有名的是女娲“抟土造人”。
神话自然是虚构的,但是这则神话却也能深刻地反映出在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中,中国人和泥土是息息相关的,是“泥土”滋养了中国社会。
西方的创世神话:最有名的是丢卡利翁抛石再造人类。
他与妻子将石头往脑后抛去,每扔出一个石头,石头便化为一个人。
明确:对于一个航海民族来说,石头所代表的坚毅、勇敢是更为重要的品质。
而在中国神话中,泥土的滋养以及泥土对民族性格的塑造会更为重要。
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农业文明史,更是一部家族、家庭史,把握农村社会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前提。
因此,《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是:“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所有的社会现象,如果究其根源,都来源于泥土、乡土,也就是所谓的“土气”。
从古至今,关于泥土的崇拜与信仰比比皆是。
举例:重耳流亡列国、臧克家诗歌、中国人各处种菜、亲属间的称谓、《白鹿原》中族长的权力三、本书简介费孝通可谓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的社会学家。
留美回国后,他借助美国的“社会分析法”分析中国的社会。
《乡土中国》便来源于费孝通先生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当时他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末说“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那么“文字和语言的基础”指什么?
2.“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可能包括需要考虑哪些内容?
三、。
成果二:
产生乡土社会与城市社会差异的,是农村与城市观念的不一样
城市人以现代化角度看待农村,具有新意,但农村是一种不变的常态,遵从旧秩序和旧规矩。我们认为文字可以传达新意,可对于农村人来说,一切事物是熟悉的,与平常毫无差异,甚至可以利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来传达所要表达的想法,于是文字这种不完善的工具也便失去了意义。因此乡村与城市就形成了差异
《乡土中国》是高中语文课程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必读书目。它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更是我们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下面,我就自己执教的一堂阅读实践课交流如下。
一、回顾批读
批读的方法:
按位置:眉批旁批夹批脚批
按形态:文字式图表式提纲式符号式编号式
按意义:阐释型赏析型质疑型感悟型
批注的对象:
核心概念和主要观点
论证思路
表达技巧
精彩语句或段落
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不理解的词句和感兴趣的问题
二、结合具体课例《文字下乡》进行阅读成果分享交流。
成果一:
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文字的诞生是为了传情达意(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受到了时间、空间障碍),能传的情意有限。而且在直接接触的乡土社会,间接接触说话的文字就略显多余了。在彼此熟悉的乡土社会中象征体系远不止声音一种,在面对面时,表情动作可能会更利于传情达意。因此,需讲究文法、艺术,并配合表情动作等其他象征体系原料,以减少文字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