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民族性格之简单比较


中西方民族性格之简单比较
时间:2011-04-22 12:00:07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由于文化、历史、地理、心理等多方面原因,不同的民族必然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各民族性格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本文从动与静、内倾于外向、面子与实惠几方面对中西民族性格做一简单比较。
关键词:动与静,内向与外向,心与力

1.引语
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反映一个民族的特点。是一个民族大多数人长期以来所共有的、反复表现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多原因,种族的、文化的、地理的、历史的、心理的、语言的等各种因素。因而,不同的民族会有明显的性格差异。
林语堂曾不同国家的民族性格分别给出一个公式。我们先来看他的公式:
R3D2H2S1 = The English
R2D3H3S3 = The French
R3D3H2S2 = The Americans
R3D4H1S2 = The Germans
R2D4H1S1 = The Russians
R2D3H1S1 = The Japanese
R4D1H3S3 = The Chinese
其中, “R” 代表现实主义, “D” 代表理想主义, “H” 代表幽默感, “S” 代表敏感程度。 “4”表明高出正常水平, “3”表明高, “2” 表明正好, “1” 表明低。在林语堂看来,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 R3D2H3S2。
东西方民族性格差异,择其主要者,列举如下:
1.动与静
从地理方位来看,西方民族生存的空间多以海岛为主,而他们生活方式多以流动为主,价值观念多以个体为主。所以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爱动的脾性。他们不喜欢过安分守己的日子,一到成年就脱离父母,独自谋生。
古希腊的青年不是养在书斋里的,而是整天骑马、射箭、掷铅球、投标枪。在他们看来,取得运动场上的桂冠是最荣耀的事。古罗马的勇士都是生活在军营里,展威猛与角斗场上;西班牙的勇士以斗牛为乐,明知有危险,但无人退缩。
西方人的血管里,似乎热血时刻都在沸腾,那种狂热的激情伴随人终生。
“宁静以致远”, 是中国的至理名言,常常被写成条幅,挂于居室,作为座右铭,时时鞭策自己。
从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起,就把静作为一种美德。“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以静致动,成为公认的哲理。
静的理论,在老子的阐发下,达到了极致。“至虚极,守静笃”是老子的名言,也是后来道家修行的原则和方法。“虚”是道家修行所要达到的那种虚空的境界。到了那个境界,就成“虚怀若谷”。“静”就是具体的修行方法。采用“守静”,心无杂念,“静坐”修行的功夫。老子认为,百物都要“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归根的方法就是求静。能够

静到极点,就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
中国人在评价他人的时候,把性格文静作为一种美德。
李大钊总结说,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以静为本位,以动为例外;西方人的日常行为,以动为本位,以静为例外。
2.内向与外向
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內倾与外向。
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一个自足的存在,天地之间,人是自足的,不需要外来的帮助。儒家以道德为自足,道家以自然为自足。儒家认为,深藏于自己内心的价值源泉,是无尽的宝藏,只要挖掘,只要发扬,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万物皆备于我,万善皆备于我。
中国人遇到问题,首先考虑从自身找原因。汉语中有很多这类说法,比如,“三省吾身”,“心诚则灵”,“治其内,而不治其外”。一个人犯了错误,都强调要从自身找原因。
内倾性的民族性格,要求每个人都做谦谦君子,彬彬有礼,举止庄重,含蓄内敛。中国人谦虚是出了名的。“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这是每个人都熟悉的格言。
中国人不爱发表意见,尤其不爱公开发表意见。非要发言,也是兜圈子,不触及问题的要害,非要表态,也是随大流,人云亦云。一个人的真实想法,不是听出来的,而是猜出来的,因此,你要善于察言观色。
中国人受了委屈,一般是苦水往肚里咽,能忍则忍,因此中国有“小不忍则乱大谋”,“宰相肚里能撑船”,“退一步海阔天空”等古训。中国人善于掩饰自己,锋芒藏而不露。给人以老实可靠的感觉,事实上可能反而更加老谋深算。
西方文化把人的价值之源寄托于上帝,其价值标准是外在的,形成外在超越。
西方文化把人看作是不自足的。西方人很少向儒家那样强调性本善。他们则相信基督教里面的“原罪说”,世人不是一个自足的存在,而是一个罪人。
人与上帝的分离,形成了现实世界与超越世界的严格划分。由于人的不足,只有不断地了解和认识外部世界,才能由一个不自足的存在转化为一个自足的存在。要完善和自足,就是用知识、逻辑、科学、规律去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
在为人处世上,外向性格表现为个性张扬,自我中心,直率。说话往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西方民族,人的一生对外索取,中华民族,人的一生对内练功。西方人对上帝的侍奉、对科学的求证、扩张冒险的竞争,都是外向用力;中国人自强、自立、自尊、自爱、自责、自省、自立都是内向用力。向内用力者重悟性而不重求证,能忍让就不相争,能封闭就不开

放,能守旧就不革新,能和解就不打官司,差不多就不较真。总之,很讲究韬光养晦。
3.面子与实惠
有人称中国文化为“面子文化”未免以偏概全,但也有一定道理。
前面已反复说过,中国人的价值内化于心性,讲求个人修养、讲国格、讲人格、讲节操、讲尊严,这些心性的外在表现,就成了人的脸面。
中国人讲究“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脸面是一个人的尊严,其实说的就是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脸面在西方语言里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西方人很难理解,更难去描述。西方民族比较务实,个人实惠更重要。利益是实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可以消费享受的;面子是虚的、不可捉摸的。西方是商业社会,讲面子,会限制竞争,影响个人利益。只要不犯法、不损害别人利益,做我该做的,不会去顾及什么面子。
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他们的利益以合同、契约规定,而不是人情面子起作用。如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即使亲兄弟,一样明算账。与别人发生冲突,不管什么人,决不会顾及面子而忍气吞声,只有法庭见分晓。即使是夫妻发生矛盾,能过则过,否则则分,不会顾及面子而凑合过日子。
中国人际关系复杂,四世同堂,亲戚套亲戚,朋友连朋友,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谁都有求人的时候,因此面子的作用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4.结束语
民族性格的方方面面都有民族文化的深深烙印。中国文化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文化看来,宇宙是和谐统一的、变化的,其变化是内在的、有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西方文化以其对科学的执著与探索,科学精神上的严谨与逻辑而充满魔力。中国人有“海纳百川,有容则大”的胸襟,西方人有“不自由,毋宁死”的豪情;中国有谦谦君子,西方有绅士风度。但同时,中国有保守,西方有鲁莽。我们比较,不是为了比出优劣,而是需要冷静地审视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不卑不亢地面对外来文化和民族性格,坚守自己的精髓文化阵地,勇敢摈弃腐朽成分,积极汲取外来文化中的营养,坚决抵制其糟粕部分。
参考书目: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林语堂. 《吾国与吾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沙莲香. 《中国民族性》.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练性乾编. 《南怀瑾谈历史与人生》.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任继愈. 《儒教的再评价》. 社会科学战线,1982,(2)
葛雷,齐彦芬. 《西方文化概论》. 北京:中国文化书院,1987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