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石化公司闪爆事故
辽阳石化分公司2002.2.23聚乙烯装置爆炸事故分析

按照会议的安排,辽阳石化要对2002年2月23日聚乙烯装置爆炸事故案例,进行一次再剖析,再认识,以此来警醒大家,共同汲取以往事故的教训,举一反三,警钟长鸣,强化安全意识,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2.23”事故,对辽阳石化来讲,是一次刻骨铭心、十分惨痛的教训,尽管事过四年之久,但是这次事故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需要我们经常反思,引以为戒。
辽化人一提起“2.23”,至今记忆犹新。
我到辽化工作近半年了,每次参加“2.23”反思日活动,大家都经常回忆起那令人惨不忍睹的场景。
事故的经过:2002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二,从凌晨3点左右开始,聚乙烯新线工艺参数不正常,降负荷生产,到早上7点负荷降到了40%。
7时20分,当班班长发现悬浮液接受罐压力急速上升,反应速度下降,于是安排3名操作工到现场关阀门,进行停车处理。
操作工到达现场后发现现场有物料泄漏,立即打电话向装置主控室报告,在班长跑向现场不到1分钟,新线就发生了剧烈爆炸。
结果造成8人死亡,1人重伤,18人轻伤,事后统计,公司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2.78万元。
整个“2.23”事故调查前后历经半年的时间,而事故善后工作一直持续到2006年。
2005年12月,我刚到辽化工作一个月,就组织人员对“2.23”事故中的重伤人员的赔偿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今年才处理完。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2.23”事故,但今天在这里,给各位领导讲述“2.23”事故时,我的心情仍然非常沉重,思绪万千。
想到八位死去的受害者,十九位轻重伤人员及其他们家属,承受巨大的失去亲人的悲痛、饱受病魔的折磨、心灵的创伤,妻子没有了丈夫,孩子没有了父亲,父母没有了儿子……事故原因:经过深入的事故调查取证分析,认定这起事故的直接罪魁祸首是一块不合格的玻璃视镜。
由于聚乙烯系统运行不正常,造成压力升高,致使劣质玻璃视镜破裂,导致大量的乙烯气体瞬间喷出,溢出的乙烯又被引风机吸入沸腾床干燥器内,与聚乙烯粉末、热空气形成的爆炸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被聚乙烯粉末沸腾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火花引爆,发生了爆炸。
辽阳石化公司“01”闪爆事故

2010年11月28日11时25分,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在辽阳石化公司炼油厂加氢三车间新建污水提升池进行P02A事故提升泵单机试运过程中,发生一起闪爆事故。
事故造成5人死亡、1人轻伤。
一、事故单位简介辽阳石化公司炼油厂加氢三车间主要负责新建100万t/a加氢裂化、200万t/a柴油加氢精制、3万t/a脱硫及硫磺回收三套装置的开车组织和运行管理。
2010年9月建成中交,11月12日装置具备了开车条件。
事发期间,车间正在组织三套新装置进行生产试车的各项工作。
污水提升泵站(含油污水池)是新建三套炼油加工装置的配套环保工程。
污水池主要负责接收新建三套炼油加工装置的含油污水,并通过污水泵提升到动力厂440污水处理装置和450事故池进行环保处理。
污水池采用整体浇注方式,总容积为1008.5m3、净深6.4m、池顶板设置一个Φ300的罩型通气管。
污水池共有4台输转水泵(P01A/B、P02A/B),在正常工况下,由P01A/B泵通过DN80的管线将污水送往440污水处理装置,泵的流量为30m3/h;在紧急情况下,由P02A/B泵通过DN408管线将污水送往450事故池,泵的流量为630m3/h;该污水池设有液位指示报警、联锁。
2010年6月8日污水提升泵站工程开工建设。
2010年9月10日,作为配套系统的污水提升泵站工程,因池内表面防腐和污水泵安装工程进度滞后,没有随200万t/a加氢精制项目中交。
2010年11月12日,工程余项施工结束后,开始对污水提升泵站进行调试工作;11月13日,P01A/B工艺流程贯通,P02A/B泵因用水量过大没有进行单机试用;11月15日,200万t/a加氢精制装置投入石脑油进行冷油循环,进而产生出含油污水,P01A/B正常投入运行,并按正常生产流程将含油污水送至440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
二、事故经过依照施工进度安排,2010年11月27日计划对安装的P02A泵进行单机试运。
辽阳石化223事故分析PPT

223事故
20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
同时,甲方对设计管理不到位,教训 也是十分深刻的。聚乙烯新线原设计 的干燥系统是氮气干燥,并在此基础 上进行了安全评价。可是在干燥系统 改为空气干燥后,并没有进行安全评 价,也不符合现行国家行业职业安全 卫生规范,这说明我们负责技术改造 人员和设计单位,凭所谓的经验,凭 主观臆断,缺乏科学的态度,没有认 真执行“三同时”的规定。
阀的起跳压力定为0.3 MPa,安全阀在此
时起跳的话,视镜很可能不会破碎,这场
灾难也就可以避免。
223事故
PPT学习交流
18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
在设计上还犯了一个错误,
就是违反原化学工业部
《压力容器视镜》设计要
求,该标准规定:视镜最 悬浮液接收罐的的安全阀
大直径为150mm,最大公
称压力为0.8 MPa。而设
223事故
PPT学习交流
17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
第四,工程设计和设计管理方面不规范。
新线工艺是按老线工艺照搬过来的, 而设计单位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不求甚
解,马马虎虎。比如说,老线悬浮液接收
罐的安全阀开启压力为0.3 MPa,而新线
的却不知什么原因是0.58 MPa。视镜是在
0.5 MPa时破裂的。试想,如果新线安全
PPT学习交流
223事故
11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
另外,调查发现发到辽化的视镜没有产 品合格证,而只有一个检验单。所以说, 是物资采购人员、验货人员严重失职, 使不合格的视镜安在了装置上,埋下了 事故隐患。
PPT学习交流
223事故
12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
第二,工程施工管理混乱。 一是总承包方管理不到位。安装打压试
辽阳石化“6.28”爆炸事故分析

辽阳石化“6.28”爆炸事故案例分析2005年6月28日,辽阳石化烷基铝厂在对E451换热器进行清洗时,突然发生爆炸、着火事故,一人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直接损失25万元。
一、事故经过烷基铝厂E451换热器在三乙基氢化铝生产工艺中位于氢化釜和闪蒸罐之间,用于冷却氢化反应产物二乙基氢化铝,以供闪蒸器进行闪蒸。
由于氢化反应后物料中含有较高比例的固态物质,主要是未反应的铝和氧化铝。
在长期的连续生产过程中逐渐沉积在冷却管程内壁上(φ45㎜蛇形盘管),造成导热差和出料不畅,因此安排在停产期间清洗。
2005年6月24日,烷基铝厂由副厂长顾守发和工艺工程师胡春生制定了E451清洗方案。
6月26日按处理方案对E451进行工艺处理,27日8时当班人员按照清洗方案对E451进行断口处理,自然氧化2小时后,开始用99.99%、6Mpa的氮气进行吹扫。
28日早7时30分,顾守发副厂长告诉班长王小峰把E451排净管接好。
大约上午9时左右,王小峰带领卢阳和张开政接好了排净管。
9时10分左右,在现场指挥的顾守发副厂长告诉王小峰氮气溜着,把水阀打1/4开度,向E451换热器内注水。
注水时顾守发副厂长站在E451换热器厂房大门口外的2米左右,生产部长郑维良站在顾守发副厂长左侧不远,张开政和卢阳站在大门口右边,班长王小峰到右侧工房打开水阀后,站到大门口的左边。
注水约3分钟左右,E451换热器突然发生爆炸、着火。
顾守发副厂长被爆炸冲击波击倒在大门正前方7米处。
厂领导及职工听到爆炸声后立即赶到现场抢救伤员,120急救车将顾守发送到辽化医院抢救,因伤势过重,顾守发抢救无效,于当日9时30分死亡。
事故直接损失25万元。
二、事故原因E451蛇形盘管内物质为铝粉、氢气、二乙基氢化铝。
管外充满导热油。
二乙基氢化铝的主要特性:是无色不易挥发的油状液体,沸点为194℃,加热至120℃就会分解;遇空气即自燃并放热冒烟;易溶于己烷、汽油等溶液之中,浓度低于15%时就不会自燃,比较安全。
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6.29”原油罐爆燃事故

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6.29”原油罐爆燃事故一、事故简介2022年6月29日16时20分左右,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以下简称辽阳石化)炼油厂原油输站1个3万立方米的原油罐在清罐作业过程中,发生可燃气体爆燃事故,致使罐内作业人员3人死亡,7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
二、事故经过6月25日,炼油厂原油输转车间开头对C1-7罐进展倒油,然后采纳0.3MPa压力的蒸汽进展蒸罐。
6月28日,停顿蒸罐,然后翻开各罐孔进展自然冷却。
蒸罐后,车同未按公司刷罐作业要求在与罐体连接的管道阀门处加盲板。
6月29日6时30分车间分析员对罐内气体采样,送炼油厂总局部析车间化验分析,8时左右通知输送站数据分析合格。
10时,辽阳电线化工厂清罐人员进展清罐作业,厂方供应一名监护人进展监护作业。
为了抢时间,加快作业进度,10名作业人员同时进入罐内进展作业。
16时20分,发生爆燃事故,造成3人死亡,7人受伤,罐体根本无损。
三、事故缘由1、直接缘由现场清罐作业时产生的油气与空气混合,形成了爆炸性气体环境,遇到非防爆照明灯具消失闪火打火,或铁质清罐工具作业时撞击罐底产生的火花,导致发生爆燃事故。
2、间接缘由①监护人员监管不力监护人员未准时制止清罐人员使用铁质工具及一般照明灯具进展作业。
②未进展罐内可燃气体浓度再检测据受伤人员介绍,作业人员进入罐内进展清罐作业直到事故发生前,未进展过罐内可燃气体浓度的检测。
③安全培训缺乏,作业人员违反安全操作规程清罐作业人员使用了铁质工具及一般照明灯具进展作业,作业人员从事油品作业,未能辨识动身生可燃性气体爆炸的危急。
四、事故缘由分析1、直接缘由分析①在清罐过程中,由于渣油被作业工具翻动,夏季气温高,油气挥发快,加上采纳自然通风,罐内通风不良。
另据受伤人员介绍,在清罐作业时罐的主阀门发生三次漏油事故,厂方分别进展了处理。
以上两点,造成了罐内积聚了大量的油气。
②现场发觉了作业人员使用的铁锹等铁质清罐工具。
辽阳石化分公司聚乙烯装置爆炸事故分析

按照会议的安排,辽阳石化要对2002年2月23日聚乙烯装置爆炸事故案例,进行一次再剖析,再认识,以此来警醒大家,共同汲取以往事故的教训,举一反三,警钟长鸣,强化安全意识,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2.23”事故,对辽阳石化来讲,是一次刻骨铭心、十分惨痛的教训,尽管事过四年之久,但是这次事故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需要我们经常反思,引以为戒。
辽化人一提起“2.23”,至今记忆犹新。
我到辽化工作近半年了,每次参加“2.23”反思日活动,大家都经常回忆起那令人惨不忍睹的场景。
事故的经过:2002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二,从凌晨3点左右开始,聚乙烯新线工艺参数不正常,降负荷生产,到早上7点负荷降到了40%。
7时20分,当班班长发现悬浮液接受罐压力急速上升,反应速度下降,于是安排3名操作工到现场关阀门,进行停车处理。
操作工到达现场后发现现场有物料泄漏,立即打电话向装置主控室报告,在班长跑向现场不到1分钟,新线就发生了剧烈爆炸。
结果造成8人死亡,1人重伤,18人轻伤,事后统计,公司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2.78万元。
整个“2.23”事故调查前后历经半年的时间,而事故善后工作一直持续到2006年。
2005年12月,我刚到辽化工作一个月,就组织人员对“2.23”事故中的重伤人员的赔偿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今年才处理完。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2.23”事故,但今天在这里,给各位领导讲述“2.23”事故时,我的心情仍然非常沉重,思绪万千。
想到八位死去的受害者,十九位轻重伤人员及其他们家属,承受巨大的失去亲人的悲痛、饱受病魔的折磨、心灵的创伤,妻子没有了丈夫,孩子没有了父亲,父母没有了儿子……事故原因:经过深入的事故调查取证分析,认定这起事故的直接罪魁祸首是一块不合格的玻璃视镜。
由于聚乙烯系统运行不正常,造成压力升高,致使劣质玻璃视镜破裂,导致大量的乙烯气体瞬间喷出,溢出的乙烯又被引风机吸入沸腾床干燥器内,与聚乙烯粉末、热空气形成的爆炸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被聚乙烯粉末沸腾过程中产生的静电火花引爆,发生了爆炸。
辽阳石化公司“2010.6.29”闪爆事故

辽阳石化公司“2010.6.29”闪爆事故2010年6月29日16时40分,辽阳石化公司炼油厂原油输转车间,在清罐过程中发生一起闪爆事故。
事故造成承包商5人死亡、5人受伤。
一、事故单位简介辽阳石化公司炼油厂原油输转车间处于辽阳市辽阳县刘二堡镇。
从“八三”管线接收俄罗斯原油,并通过两条27km长输管线向炼油厂内输转。
车间原油储罐6座,总罐容17万m3。
发生事故的C1-7罐(浮顶罐)于1995年建成使用,容积30000m3,直径46m,罐高19.35m。
二、事故经过辽阳石化公司炼油厂原油输转车间按照计划安排,对6座原油罐进行刷罐作业,以便完成原油罐开孔及与管线相接。
经公司批准,并履行相关程序后,某化工厂承担刷罐作业任务。
C1-4罐(20000m3)6月18日完成了清理,21日开孔结束,23日正常收油使用。
C1-7罐6月25日9时进行倒油、蒸罐工艺处理,28日14时结束。
29日9时,分析确认合格后(分析数据:O2 含量20%、H2S含量0%、可燃气0.18%),车间开具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票。
10时,某化工厂施工人员作业开始,人员无异常反应。
16时40分,罐内发生闪爆(当时罐内有10人作业),当场有3人死亡,2人因抢救无效分别于7月3日22时和7月4日1时死亡,另外5人被烧伤。
三、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C1-7原油罐底部沉积物,在作业中挥发出烃类可燃物,局部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到作业中产生的电火花或金属撞击等火源,引起油气闪爆,导致人员伤亡。
2.间接原因(1)C1-7原油罐底部沉积物含有少量烃类可燃物,虽然在6月29日9时分析合格,但是夹带在沉积物中的少量烃类可燃物在随后的作业中又挥发出来,在原油罐底部积聚,未能及时排出原油罐。
(2)承包商违章使用了非防爆灯具和铁制清理工具,极易在作业中产生火花。
3.管理原因(1)甲方对作业风险认识不足。
对作业中罐底部沉积物含有少量烃类可燃物,在作业中挥发出来局部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危险,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工艺向作业交接界面存在重大风险。
辽阳石化223事故分析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
第三,工艺、生产管理不严肃。 第三,工艺、生产管理不严肃。 调查发现,新线的操作规程也与实际工 艺不符,操作规程上规定干燥系统采用 氮气法,而实际上 采用的是空气法, 增加了氧含量,为 事故埋下了祸根。 由此可见在生产管 理、工艺管理上是极不严肃的。
223事故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
223事故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
第四,工程设计和设计管理方面不规范。 第四,工程设计和设计管理方面不规范。 新线工艺是按老线工艺照搬过来的, 而设计单位中国成达化学工程公司不求甚 解,马马虎虎。比如说,老线悬浮液接收 罐的安全阀开启压力为0.3 MPa 0.3 MPa,而新线 的却不知什么原因是0.58 MPa。视镜是在 0.5 MPa时破裂的。试想,如果新线安全 阀的起跳压力定为0.3 MPa,安全阀在此 时起跳的话,视镜很可能不会破碎,这场 灾难也就可以避免。
223事故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
这次事故同时也暴露了我们在其他管理上存 在着差距。聚乙烯新线在开车前做了风险评 价,但对视镜的破碎、沸腾床引风机的入口 吸入可燃气体等危险因素没有识别出来。这 说明在风险分析上只是凭经验,对风险因素 识别还不细致、不到位,存在漏项。
223事故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
那么,从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中,我 们也深深地感到,这起事故,反映了 我们从分厂到公司各管理层,各级领 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没有 真正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的思想,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不够, 工作不细,管理不严,安全生产的弦 绷得不紧。
223事故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
对安全工作,强调得多,落实得不足,执 行力不强,没有把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对干部教育也不到位, 从严要求力度不够。 存在重生产、抓产量、 抓效益、抓扭亏解困, 但忽视了各项管理和安全工作,特别是在 标本兼治上力度不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阳石化公司闪爆事故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2006年7月7日,辽阳石化公司烯烃厂聚乙烯车间11301A/B聚合釜发生闪爆事故。
事故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
一、事故经过
2006年6月26日,辽阳石化公司烯烃厂机动科根据生产计划安排,向机动设备处申请清理聚乙烯车间11301A/B聚合釜内壁挂垢(11301A/B聚合釜在运行中釜内壁挂垢,一般每3个月清理一次,开车20多年一直如此。
11301A/B聚合釜高8770mm,外径3778mm,壁厚29mm。
聚合釜材质外层为碳钢,内衬国外材质牌号为1.4571的钢板,相当于不锈钢)。
机动设备处将此工程包给某建筑工程公司,同时要求建筑工程公司安排有关人员与烯烃厂进行现场实物对接,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6月29日,建筑工程公司的有关人员与烯烃厂进行现场实物对接后,烯烃厂机动科开出“工程服务合同审批单”,交给建筑工程公司六工区施工队长孙某办理工程手续。
孙某感到此工程用人多且风险较大,就将此工程私自转包给本公司二工区,开始着手办理安全合同等相关作业手续。
7月3日,烯烃厂向建筑工程公司提供了《11301A/B聚合釜清理工艺风险评价报告》。
建筑工程公司根据此报告做出了《11301A/B聚合釜清理施工风险评价报告书》,并交于烯烃厂。
7月6日,建筑工程公司二工区清理11301A/B聚合釜现场监护人罗某带领17名作业人员(均为临时工,含罗某本人)到烯烃厂聚乙烯车间接受作业安全教育,并进行了考试(18名现场人员均考试合格)。
7月6日16时,装置开始组织工艺处理,工艺处理完成后将反应釜与外部全部隔离,釜内气体采样合格后,釜内开始搭设作业平台。
7月7日8时30分,建筑工程公司罗某带领17名作业人员开始清理11301A聚合釜,作业人员分成两个小组,每组8名作业人员,1.5小时换班。
14时30分,将11301A聚合釜清理完毕开始清理11301B聚合釜。
15时30分,11301B聚合釜进行第三次釜内气体采样,分析仍为合格。
16时左右,第二组的8名作业人员进入11301B聚合釜实施清垢作业。
17时20分左右,11301B聚合釜内突然发生闪爆,现场人员和消防支队立即进行救援。
此时,釜内作业的3名工人自行爬出脱险,另外5人陆续被救出,8名作业人员并陆续送往医院进行抢救。
2人因伤势过重于当晚死亡,1人于7月8日10时50分死亡,其他5人不同程度灼伤。
二、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11301A/B聚合釜清理下来的挂垢物含有少量己烷等蒸气,虽然在7月7日15时30分分析合格,但是夹带在结垢物中的可燃物在随后的作业中又挥发出来,在聚合釜底部积聚未能及时排除釜外,当遇到金属摩擦或撞击产生的火星时引起局部闪爆。
2.主要原因
(1)烯烃厂对清理11301A/B聚合釜内的挂垢物在短时间内己烷等蒸气能达到爆炸极限这一危害认识不足,在向建筑工程公司提供的《11301A/B聚合釜清理工艺风险评价报告》中只列出了有火灾的危险,没有提出有爆炸的风险。
(2)建筑工程公司在做《11301A/B聚合釜清理施工风险评价报告》时,没有针对火灾、爆炸等危险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3.间接原因
(1)私自转包导致安全管理出现漏洞。
建筑工程公司在承揽工程上管理混乱,存在着严重的转包现象;在该工程的转包过程中不履行任何手续,忽视了安全上的管理。
(2)原专利方提供方案不全。
烯烃厂在原国外专利商没有提供清釜作业操作规程和长期清釜作业没有发生问题的情况下,对清釜施工作业从思想认识到管理措施都存在着严重的麻痹大意。
(3)施工作业人员作业素质低下。
建筑工程公司的施工作业人员首次从事此项清釜作业,人员素质低,反应能力差,缺乏经验,这是事故不可忽视的原因。
(4)清理作业速度太快导致己烷聚集。
建筑公司由于首次从事清釜作业,清釜作业速度过快,造成己烷等蒸气过快释放并聚集,这是造成事故的另一个原因(事后了解,以前清釜作业时,感觉皮肤异常时施工人员就立即停止作业找工艺人员加强通风处理)。
三、防范措施
1.迅速通报事故情况,提出工作要求。
事故发生后,公司在7月8日召开了安全生产紧急工作会议,通报了事故情况,要求各单位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对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认真查找、整改管理上、规章制度上、生产现场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在此基础上,公司分别在7月27日、31日举办了“公司安全监督培训班”和“承包商负责人安全培训班”,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
2.对聚合釜的清釜方案进行了修订,由直接清釜改为先用消防水冲洗后再带水清釜。
3.用安全监督卡监督各类危险作业。
针对事故暴露的问题,公司对生产现场动火、进入有限空间等8类危险作业实行监督、检查和确认,即实施危险作业安全监督卡制度。
执行中分为确认和监督两种形式,确认是指车间针对8类危险作业开具作业票后,由甲、乙双方现场监督人持作业票和安全监督卡对现场落实的安全措施进行逐一确认,确认符合安全作业条件后签字认可,作业票生效可以安排施工。
监督是指日常安全监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公司和二级单位责任部门对照监督卡内容进行监督,检查确认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危险作业安全监督卡制度将每项危险作业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详细列出,并按照责任分工,由各部门具体实施。
监督卡在运行中还与公司传统“干部走动式管理”和“员工不间断巡检”结合起来,使其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
4.以HSE承诺书规范、约束承包商安全管理。
每个承包商在签订《工程服务合同》时,对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雇佣人员的能力等方面必须进行HSE承诺,明确其安全管理职责。
“承包商HSE承诺书”作为签订《工程服务合同》和《工程服务安全合同》的一个必备审查条件。
这项措施的推行,加强了承包商负责人安全责任感,使承包商负责人真正认识到“安全”是甲乙双方共同的目标,增加了“承包商”肩上的担子,
使其切实感到安全方面的压力和自我安全管理中的危机,促进在各类施工项目中乙方自主安全管理、甲方进行安全监督模式的形成。
5.集中管理临时作业,确保临时作业时刻处于预知和受控状态。
针对事故发生在临时作业的问题,7月下旬公司决定集中对每天除正常工艺调节操作之外的一切临时作业进行受控管理。
要求各单位每天必须上报第二天生产区域如开停车、机泵、阀门检修、清罐清釜、堵漏、土建维修等临时作业情况,要将作业部门、作业时间、作业性质、作业内容、危险介质、承担单位、车间项目负责人、厂项目负责人录入公司门户主页专门开通的“临时作业管理系统”。
公司每天早会对上述临时作业的安全管理进行专项部署,然后再安排其他事项。
公司和二级单位主管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作业的危险程度确定公司级的监管项目,指定公司级负责人,并对照安全监督卡进行现场检查,确认安全措施落实情况。
安全监管部门对各二级单位及各处室的监管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现在,公司各级管理人员均可以通过公司门户主页的“临时作业管理系统”,了解到公司各生产装置当天全部临时作业情况,使全公司非正常作业时刻处于预知和安全受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