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共24页文档
任务驱动教学法 课件

任务驱动教学法简介 一. 概述:任务驱动教学法来源于德国“双元制”
教学 基于技校特殊的教学定位和培养对象的特点, 2002年第一套任务驱动教学思路成型 03年 研究思考 04年 撰稿 07年 劳动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第一套任务驱 动型教材。
任务驱动教学法简介
二. 定义:任务教学法,也叫任务型教学法,是美国
教 师 活 动
自评、互评、师评 相结合,填写报告
任务总结
归纳总结、成绩 评定、信息反馈
巩固与提高 开拓思维
布置作业
巩固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
小
结
任务驱动教学法简化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直接将理论知识付 诸实践,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提倡教学方法多元化,提倡互动,以任务为载体,以任务实
施的过程为主线,将知识点穿插到任务实施的过程中,课堂内容
在 校 学 生 课 堂 现 状
原因:
2/5
手机现象
1/5
睡觉现象
1/5
发呆现象
上网欠费,手机停机, 眼望黑板,心思不在服务区
上网,游戏,聊天 1. 学生素质差,没 看小说...... 有学习目标 2.基础差,听不懂, 干脆不听。 晚上上网,白天睡觉 3.课堂上纯理论教 ...... 学,较抽象,空洞, 没有吸引力,学生 提不起兴趣。 ......
使学生有成就感
净化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明确任务目标
提出任务
引入课题 提出任务
小组讨论、主动 探究、观察思考
任务分析
启发引导教学法 讲授教学法
学 生 活 动
自主探索 掌握相 关知识
相关知识
板书、讲授教学、 多媒体演示
观摩思考、准备工 作 分组或独立练 习、安全文明生产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动词不定式的运用贵州省都匀市民族中学赵培桃“一支粉笔”、“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学生在这种的教育环境中,多是适应教师的教学,被动地吸收间接经验;在面临问题情境时,往往凭间接经验去解决问题,缺乏创新精神。
当今教育要培养朝气蓬勃、善于独立思考、富有首创精神的新一代。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从观念和实施上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和创新精神,主张将学习还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去观察新事物,形成新观念,探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教师必须时时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对于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要关注他那些正在处于形成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学生正是在成人的引导下逐渐走向独立。
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正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和符合教育规律而提出的。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是指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源,通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构建和能力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结构的方式获得的。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
它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对于学习者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类的学习活动;“任务驱动”学习法可使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便于发挥主体的综合能力。
这种认识与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
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关键是任务的设计。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任务驱动教学法

职业教育常用教学方法简介——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其哲学心理学的依据是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被每个学科广泛的使用。
其特点:1.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
2.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
3.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以点评,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个教学环节任务教学的三个环节: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环(task cycle):(1)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2)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3)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3.后任务(post—task):学生的任务完成以后,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的问题,要对学生的任务进行评价。
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真正的把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和熟练应用为标准。
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背景: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
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广大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使用。
实践表明这是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相当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这方面我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案例描述(一)在八年级第二学期,学生主要学习EXCEL电子表格软件。
其中有一节课是《使用函数计算和统计数据》,在周三上午的一节课时,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也就是打开学生的成绩表后,向学生演示如何求总分(SUM)、求平均分(AVERAGE)函数。
然后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然后引入排序的操作,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任务。
但在课程全部讲完要进行拓展延伸时,我让学生通过求总分、平均数函数的方法,求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函数时,却只有十几名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却不得其法。
在周五的另一个班的课时,因为上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以在这个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同学们,你们刚刚考过了第一次阶段测试,你们的班主任老师要为同学们排名次,那么你们就帮助老师把你们班同学的成绩排出来好不好?那么如何来完成呢?同学们就以组为单位,看书、讨论来完成任务。
完成后,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来进行汇报。
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
当有某位同学完成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已经完成了,然后这样在我不断的刺激下,“驱使”还没有完成的学生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浅探内容提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在数学课堂中实施“任务驱动”策略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确任务,在教师的点拨下分析任务,在师生互动中解决任务,在多元评价中反思任务。
在课堂任务设计时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性,体现任务的目标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凸显数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任务驱动策略一、问题的提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加工外在信息,从而改变和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
他们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上采取自上而下的路线,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
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并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教师已经从“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了下来,变成了参与数学活动的一分子。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他们成为了完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者,也是积极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有助于帮助主动参与,智力投入,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的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分析任务、解决任务、反思任务,让学生在实践、合作中学会数学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案

篇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教案模板武汉市财贸学校任务驱动法教案学科授课班级教师姓名ⅰ教学过程1ⅱ教学辅件——任务书任务名称一、任务目的任务目的,是通过设计本次活动任务的总体想法,结合本次活动任务设定本次任务的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二、任务内容本次活动的主体资料,包括情景的设定、要完成任务的描述等。
三、任务目标具体到本次活动任务,欲达到的具体活动目标是什么四、任务完成要求包括任务成果的呈现的步骤和方式五、任务分解注:这一项是有利于学生对任务的实施,将任务明确规定出若干个小任务。
可以由老师直接给出,也可以交给学生完成,将它作为“任务完成要求”里的一项。
六、本次任务的一些表单资料七、任务成果成果可以是“表单资料”的填写,可以是任务过程的记录,可以是任务的反思心得等ⅲ任务完成评价方法说明:对于实施了企业化管理的班级课堂教学,可以将下表定成册,即“部门员工综合业绩考核表”,由各部门经理人手一册,记录本部门员工每一次活动任务的综合表现情况。
对于没有实施企业化管理的班级课堂教学,可以将完成当次任务所组成的临时小组作为考核单元,由指定的任务组长组织组员进行每人当次任务综合表现的评价。
2任务完成评价表任务序号:3篇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教学设计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题目] 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教学设计[摘要]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文件(湘教基字[2001]8号),我省普通高中、大中城市初中从2001年新学年开始,必须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同时,采用了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新教材。
在新教材中,作者强调采取了“任务驱动”方式,而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讲,“任务驱动”方式是一种较新颖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将普遍采用这一教学法。
本文就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什么要在信息技术教程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如何设计“任务”以及采用这一教学法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程[作者姓名] 熊小强[性别] 男[工作岗位] 雅礼(寄宿制)中学计算机教研组组长,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通讯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圭塘雅礼(寄宿制)中学[邮编] 410129[联系电话] 138******** 130********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教学设计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快我省教育现代化步伐,从2001年新学期开始,我省已将中学计算机课程定为必修课,更名为《信息技术》,并采用了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的新教材。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
1 在教学中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形式的原因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两种关系,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遵循“理论指导实践”,但实际上是先理论后实践、重理论轻实践;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训提高动手能力,并从中悟出相关原理。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只能被动地“学”;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主体,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作硬性任务,而是根据任务需求来学习知识,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寻求知识转变。
教师成为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由“主角”转变为“配角。
“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有如下几个特点:(1)以完成任务为中心,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改变教学思想,传授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并重。
(3)“任务驱动教学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4)贯穿前后,循序渐进。
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诱发学生的探究欲、表现欲,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以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而且还会尝试各种新的表现手法或独到的方法去完成任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
化被动为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下,教师是指导者、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自己完成任务。
知识点由教师提出,组织、收集、筛选学生完成,策略、方法由学生自己决定,改变了完全以着教师的思想为思想的情形,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课件

任务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和创新 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 协作能力和沟通 能力
任务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确保学 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任务内容
任务难度: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 设置适当的任务难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任务类型:选择合适的任务类型, 如阅读、写作、讨论等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目录
定义与特点
定义:任务驱动教学法 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的 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 完成一系列任务来学习 知识和技能。
特点: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实践和应用,强调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任务协作性:任 务协作和团队协 作的表现
评价方法
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在完成 任务过程中的学习效果
团队合作:评价学生在团队 中的合作表现
任务完成度:评价学生完成 任务的程度
创新思维:评价学生在完成任 务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反馈方式:口头、书面、电子等形 式
评价结果反馈
反馈时间:及时、定期、不定期等
任务评价:设计合理的评价标准, 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
任务难度
任务难度应适中,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困难 任务难度应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匹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任务难度应具有挑战性,以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和创新 任务难度应具有可操作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任务分配
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这一理论 认知负荷理论: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设置适当的任务,降低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 情境认知理论: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习者的情境认知能力 学习动机理论: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设置任务,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