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传统与创作生命

合集下载

古代文人的创作心态与审美追求

古代文人的创作心态与审美追求

古代文人的创作心态与审美追求一、引言古代文人是指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以文学创作为主要活动的知识分子群体。

他们才华横溢,思想独特,创作出许多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人创作心态与审美追求,并对其重要性进行分析。

二、古代文人的创作心态1. 内容表达古代文人注重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观点,他们致力于揭示人类情感、道德价值和社会现象等内容。

同时,他们也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意境。

2. 自我表达与寻求共鸣古代文人倾向于通过文字来记录自身经历、感悟和思考,在作品中寻求自我表达和精神寄托。

同时,他们也希望与读者建立情感共鸣,传达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

3. 创造与反思在创作过程中,古代文人常常经历创作冲动、灵感迸发和反思思考的过程。

他们通过与自己对话,不断探索和挑战传统观念,力求创造独特而有影响力的作品。

三、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1. 崇尚自然与养生之道古代文人崇尚自然之美,并从中汲取灵感。

他们认为自然是最大的艺术家,因此追求自然的真实、朴素与和谐。

同时,他们注重养身养性,认为只有身心健康才能产生真正优秀的作品。

2. 追求真理与人性呈现古代文人在审美追求上注重真理和人性的表达。

他们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深度思考,在作品中反映出道义观念、伦理关怀和社会批判等内容,以期触动读者的内心。

3. 追求精神升华与审美享受古代文人致力于创造具有精神升华意义的作品,并希望读者在欣赏中得到心灵上的净化和放松。

他们推崇音乐、诗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以提供丰富的审美享受。

四、对创作心态与审美追求重要性的分析通过了解和学习古代文人的创作心态与审美追求,我们可以认识到以下几点重要性: 1. 增强自我表达能力:古代文人追求真理和自我表达的精神鼓舞着现代人,使我们更加珍视个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2. 丰富审美经验:古代文人所倡导的审美追求开拓了我们的审美视野,让我们更加能够欣赏并理解不同风格和形式的艺术作品。

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传统与创新

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传统与创新

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传统与创新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才华与智慧。

这些作品在艺术表达上,既沿袭了传统的文学风格,又不乏创新与突破。

本文将以古代诗词、戏剧和小说为例,探讨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传统与创新。

一、古代诗词的艺术传统与创新古代诗词以其简洁、含蓄的表达方式,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古代诗人深谙音韵之美,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得诗词的语言音乐感更加突出。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他运用了反诘手法:“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表达了诗人游历外地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借助反诘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法,成为了后世诗人的传统与创新。

古代诗词在题材选择上,也有传统与创新之处。

以宋代词为例,传统的题材多侧重于咏史怀古、咏史世间之事。

然而,在南宋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词人开始关注个人情感与现实生活。

苏轼的《水调歌头》即是一例,他以婉约的笔触,描述了对逐渐消逝的青春与美好回忆的思念之情。

这种个人情感抒发的方式,成为了后世词人的传统,并带来了丰富的创新。

二、古代戏剧的艺术传统与创新古代戏剧作为一种舞台表演形式,将文学与戏剧元素相结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传统戏剧中,以京剧为代表的曲艺,注重角色刻画与动作表演。

京剧既借鉴了唱、念、做、打等艺术形式,又在舞台表演中加入了新颖的创意,如表演技巧和面具艺术的运用。

这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使得京剧成为了中国传统戏剧的瑰宝。

在曲艺的传承过程中,充满了创新与突破。

苏曼殊的《打渔杀家二桃花》即是一例,该剧在传统南京评弹的基础上,融入了江苏民歌的元素,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既传达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又以动人的音乐展现了角色的情感内心世界。

这种在传统曲艺中融入新颖元素的创新,使得古代戏剧愈加丰富多样。

三、古代小说的艺术传统与创新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传统的神话传说,又有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的生活与创作环境

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的生活与创作环境

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的生活与创作环境简介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不仅是社会精英,同时也是文学艺术的代表。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的生活和创作环境。

生活环境1.社会背景:明朝(1368年-1644年)延续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清朝(1644年-1912年)则是满族政权兴起。

这段时间内,社会经历了动荡和变革。

2.贵族阶层:明清时期贵族阶层为文人墨客提供了相对稳定和安宁的生活环境。

他们享有高等教育、丰厚待遇和休闲时间。

3.家庭生活:家庭生活对于文人墨客而言也很重要。

他们通常有丰富的家庭背景和遗产,能够从容地投身于思考和创作当中。

教育与学术1.私塾教育:私塾是明清时期教育的主要形式,文人墨客通常从小就开始接受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

2.科举制度:科举是明清时期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

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文人墨客需要进行广泛学习和思考,并为之付出长时间的努力。

3.温床艺术:温床艺术也称作“贵族文化”,指的是贵族阶层的文人在宫廷中创作诗、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创作环境1.文学成就:明代以诗歌和戏剧为主要表现形式,清代则以小说和散文为主流。

无论是明代还是清代,文人墨客们都在各种领域中取得了显著成就。

2.文学社交圈:文人墨客往往会组建一个社交圈子,在其中互相交流观点、切磋技艺,并通过这种交流激发灵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3.文字刊物:明清时期逐渐出现了各类文字刊物,如《红楼梦》、《聊斋志异》等。

这些刊物为文人墨客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

影响与传承1.文学理论与思想: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对于文学理论和思想有着重要影响,他们对于文学的定义、表达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作品流传: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创作的许多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播,如李白、杜牧、杜甫等。

3.创作技艺传承:明清时期文人墨客所倡导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创作方式在后世也得到了继承与发展。

结论明清时期文人墨客以其出色的才华和独特的创造力,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繁荣时期的形象。

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中国古代文人,尤其是诗人,常常将生死作为创作主题,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他们对生死的看法,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生死的本质、生死观的历史演变、生死在文学中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一、生死的本质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问题。

生是指从母体中出生到死亡之前的一段时间,死则是指生命的终结。

生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

生与死的关系,就像白天与黑夜、春天与秋天一样,是自然界的规律。

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死的认识,与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始无终的,生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儒家则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认为人的生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

佛家则强调生死的轮回和解脱,认为生死是一种痛苦的存在,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摆脱轮回。

二、生死观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经历了从自然观到宗教观再到人文观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人们对生死的认识主要是自然观。

他们认为,生命的存在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死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

在这种观念下,生死被看作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们对其有着淡泊的态度。

随着宗教的兴起,人们的生死观逐渐转向宗教观。

佛教的到来,为中国人带来了轮回转世的观念。

在佛教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关注生死的意义和价值,追求超越生死的境界。

在这种观念下,生死被看作是一个有着深刻意义的过程,人们对其有着虔诚的态度。

到了人文主义的时代,人们的生死观逐渐转向人文观。

人们开始注重人的自由和尊严,认为生命是有价值的,应该得到尊重和珍视。

在这种观念下,生死被看作是一个有着尊严和意义的过程,人们对其有着理性和深刻的思考。

三、生死在文学中的表现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死的认识和态度,通常通过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呈现出来。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句诗反映了李白对生命的热爱和享受,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

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与文学创作

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与文学创作

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与文学创作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中流砥柱。

他们通过文学创作,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本文将从明清文人墨客的背景和特点、他们的文学创作和影响等方面阐述明清时期文人墨客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明清时期,文人墨客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大多出身于官僚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擅长诗词、散文创作。

与此同时,明清时期的社会相对稳定,官僚体制较为完善,这为文人墨客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然而,封建社会的压抑和束缚也限制了文人墨客的创作空间,他们往往要在言辞之间掩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他们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多数是儒学的信仰者,他们秉持儒家思想,崇尚传统的艺术和文化。

他们对古代经典进行研究和解读,通过吟咏、模仿和创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另一方面,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也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不公,抒发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他们通过文学创作,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广泛而丰富,涉及诗、词、曲、文等多种文体。

其中,明代文人墨客的创作以杜甫、李白为代表,他们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抒发了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和批判。

清代文人墨客的创作则以纪昀、袁枚、曹雪芹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细腻和个人情感。

尤其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不仅是明清时期文人墨客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通过对贾府的描写,曹雪芹不仅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更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对封建家族道德腐败的批判。

明清时期的文人墨客的文学创作不仅在当时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开创了诗词散文的新局面,为后世文人墨客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资源。

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墨客与现代文学创作

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墨客与现代文学创作

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墨客与现代文学创作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墨客,历经千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现代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启示。

他们以独特的审美眼光、独到的思想观点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为现代文学注入了灵魂和活力。

本文从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和文人道德情操等方面,探讨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墨客与现代文学创作的关系。

一、文人墨客的审美观与文学批评文人墨客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品评和批评,对于现代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人墨客重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构造。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批评标准和方法,如“诗以气质为主,叙事为助”、“文学作品应有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形式”等,这些观点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现代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二、文人墨客的思想观点与文学创作文人墨客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观点对于现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文人墨客关注社会风貌和民生疾苦,关怀人类命运和人性善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在作品中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使现代文学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思想意义。

三、文人墨客的道德情操与文学创作文人墨客注重道德情操的培养和修养,他们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文人墨客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用高尚的思想和情感熏陶读者。

他们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人类的善良与美好,唤起读者对美的追求和道德自省。

现代文学创作中,文人墨客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念仍然对于现代作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四、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墨客给予现代文学的启示传统文化中的文人墨客历经千年的洗礼,具有睿智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对于现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他们强调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关注人性和价值的思考,注重道德情操和人类命运的关怀。

现代作家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从他们的思想观点中受到启发,以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思考去创作文学作品。

宋代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与创作风格

宋代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与创作风格

宋代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与创作风格随着纸张和墨的广泛使用,宋代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活动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宋代文人墨客对艺术的追求和创作风格的形成,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探究宋代文人墨客的艺术表现。

一、艺术追求1. 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审美观念在宋代,儒家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对文人墨客的艺术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人墨客以“君子之风”为准则,注重形式之美和内涵之美的统一。

他们认为艺术应该具备道德教育功能,通过审美来传达人文关怀和道德价值。

2. 追求自然与变化的表现宋代文人墨客崇尚自然,倡导表现自然与变化的美。

他们通过绘画和诗词来表达对山水的热爱与追求,将山水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中。

他们通过描绘变幻的山川江河、四季变迁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和多变。

3. 追求意境与气韵的抒发宋代文人墨客在追求意境和气韵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

他们通过笔墨技法的运用,力求表达情感的高度凝聚与内化,追求意境的深远悠长。

同时,他们注重墨色的变化和虚实的对比,通过落墨的清浊、点画的虚实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气韵和格调。

二、创作风格1. 继承创新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宋代文人墨客在艺术创作中,既传承了唐代文人的传统,又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元素。

他们通过学习和研究前代文人的作品,汲取其精髓,同时又融入自己的时代特色,形成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2. 兼修文学与绘画的多样性宋代文人墨客不仅从事绘画创作,也兼修文学。

他们既是文学家,又是画家,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文人墨客的创作作品往往融合了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文人画风,展示了其广阔的艺术造诣。

3. 个性化与独立性的追求宋代文人墨客注意个性化与独立性的追求。

他们追求在艺术创作中展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与众不同的艺术表达。

文人墨客的创作风格各异,敢于突破传统,表达个人独特的审美追求。

综上所述,宋代文人墨客的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深受儒家文化和自然观念的影响,他们强调道德教育功能,追求自然与变化的表现,注重意境与气韵的抒发。

书法艺术传统与创新漫谈5篇

书法艺术传统与创新漫谈5篇

书法艺术传统与创新漫谈5篇第1篇示例:书法艺术传统与创新漫谈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传承,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书法艺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书法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本文将从书法艺术的传统和创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古代的书法家们以毛笔、墨汁、纸张为工具,通过对笔墨纸砚的精妙运用,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更承载着文化和精神的内涵。

古人有云:“文章如行云流水,书法如泰山压顶”,可见古人对书法的重视程度。

书法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它被誉为“中国文化之魂”。

中国书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代表了不同的文化精神。

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隶书为古代书法的代表之一,其字形遒劲有力,是礼乐文化的载体;楷书则为经典书法风范,端庄稳重,是儒家文化的象征;行书则以奔放潇洒而著称,富有豪放的个性,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情怀;而草书则以潇洒俊逸见长,取法于天地山水,显示了写意的艺术特色。

这些不同风格的书法相互衔接、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辉煌历史。

二、书法艺术的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交流,书法艺术也不断地展现出新的面貌。

在传统书法的基础上,书法家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使得书法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是技术上的创新,比如现代书法的工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毛笔和墨汁,而是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如钢笔、毛笔笔尖的改良、电子字帖等,为书法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是形式上的创新,书法作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本、绢本,还可以在各种不同的载体上进行创作,如陶瓷、玻璃、石碑等,使得书法作品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人传统与创作生命刘绪源“谈话风”一经与中国文人相结合,很快就产生了蓬勃的生命力,这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1928年7月末,朱自清在为自己的散文集《背影》写序时,和当年周作人为《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写序时一样,引用了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评价白话散文的那段著名的话。胡适是六年前说的,现经六年实践,朱自清发现,新文学各门类中,依然是小品散文发展最快,情景比当初更为喜人: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或无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更多。各书店出的散文集也不少。《东方杂志》从22卷(1925)起,增辟“新语林”一栏,也载有许多小品散文。……去年《小说月报》“创刊号”(七号),也特辟小品一栏。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东亚病夫在今年三月“复胡适的信”(《真善美》一卷十二号)里,论这几年文学的成绩说:“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味曲包。第二是短篇小说。……第三是诗。”——这个观察大致不错。这位“东亚病夫”,就是曾经写过《孽海花》的曾朴,《真善美》杂志即由他与儿子曾虚白共同创办。这样一位旧文学的风云人物也来关注小品散文的发展,并出语中肯,判断得当,可见这在当时已是一个多么热门的话题。朱自清转而寻找出现这一盛况的原因:……它的历史的原因,其实更来得重要些。我们知道,中国文学向来大抵以散文学为正宗;散文的发达,正是顺势。而小品散文的体制,旧来的散文学里也尽有;只精神面目,颇不相同罢了。我们在前文已经作过分析,从东坡、山谷、陆放翁、李易安的文章里,从《报任安书》到《与元九书》,从晚明笔记小品到历代的诗话词话,都能够找到“谈话风”的痕迹,这虽然不是古代散文的正统,但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影响却不可小觑。毕竟,文人都是有自由表达的愿望,也都有心灵感应和理解力的。所以,一到新文学运动开场锣鼓敲过,当他们发现,不仅自己较为陌生的新诗、新小说、话剧(他们原先熟悉的诗是格律诗和古风,小说主要是章回体,戏剧则基本就是戏曲)等文学样式可以上场,那信手信口、任意而谈的白话散文竟也能堂而皇之登堂入室,而且,再加上“五四”自由开放风气的促动,对于人生与世态果真有满腹的话想要说时,散文的发达也就势不可挡,如朱自清所说:“确是绚烂极了。”除了文学传统上的原因,当时文坛的“硬件”也起了关键作用。可以说,这是“物质”与“精神”的一次极巧妙的配合,也许可用“历史唯物主义”来作解释吧。就在周作人发表《美文》后的三个月零四天,《晨报》第七版正式改为“晨报副镌”,这在现代报业史和文学史上都是值得记上一笔的。孙伏园任编辑,这一刊名据说还是鲁迅起的。这是现代日报副刊的开端,它立即成为新文学运动的重要园地,鲁迅的《阿Q正传》等都是在这上面发表的。很快,各地报纸纷纷仿效,《京报》办起了“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办起了“学灯”,《民国日报》则办起了“觉悟”。它们成了“五四”以后最重要的四大副刊。上海的《申报》一直有“自由谈”,但内容多为旧文人唱和等,与新文学比较隔膜;到1932年,史量才聘请黎烈文主持“自由谈”,使之面目大变,鲁迅、茅盾等新文学家成为主角,有锋芒有个性的“谈话风”成为主唱,吸引了大批读者。这时,天津《大公报》副刊“文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按柯灵先生的说法,上世纪30年代,报纸副刊进入了它的“黄金季”。副刊是中国报纸的特色,国外的报纸只有专刊,没有副刊;而副刊又是最适合登载“谈话风”散文的。到这时,真可以说,有报必有副刊,有副刊必有“谈话风”。朱自清在《背影》序中说了当时刊物的风起云涌,而报纸与刊物的配合,更促成了“谈话风”的盛行。夏衍作为资深的新文学家和资深的报人,说过一句很中肯的话:“一个副刊抵得上两个刊物。”当然,“谈话风”的盛行,更内在的原因,还是中国文人自身的特性所致。文人好发议论,中外皆然。但中国文人,尤其是第一代的新文学家,却自有与众不同处,这也形成了一种有趣的“新传统”。我们且以俞平伯的散文集《燕知草》为例(编于1928年),书中不仅收了他的《湖楼小撷》《清河坊》等散文名篇,也收入了不少诗词歌谣,而套曲《归鞭》还附了全套工尺谱,同时还收了书法、摄影等,并收有近似于小说的长篇散文《重过西园码头》。而在他别的散文集中,还收入学术论文和考据性文字,乃至翻译和“词课示例”等。看得出,作者编集时是不管外部种种规矩的,而以自己的身心愉快,以完整表达自己的真性情为最高标准。在新文学初期,作家编集大多是这样的,这与刚刚突破了旧体制的束缚有关,狂喜自由的心态时时表现出来,显得天真烂漫,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但渐渐的,文学内部的分类明晰了,新的规范确立了;作家们的作品也越写越多,可以从容按类别分编不同的集子了。即便如此,仍有人喜欢把集子编得很杂。比如刘半农,编定于1934年的《半农杂文》,就收有译文、剧本、中英对照的歌谣、“拟拟曲”等,更无论序跋、短论、发刊词之类了。知堂的《永日集》里,也收有译文。其实周作人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又何尝中规中矩?他不仅编入了按例不收的“民十五”以后的刘大白等人的文章,也收了吴稚晖两篇放不进新文学里去的短文,还收了废名的几则短篇小说(他认为这更像散文),甚至收了顾颉刚篇幅长到可以单独成书的《古史辨序》。而郁达夫也许更离谱,他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其中周氏兄弟的散文竟占了十之六七,尤以他所偏爱的知堂散文居多,几乎占了全书近半。——这样一种以趣味为主的、自由随意的心态和作为,到什么时候真正绝迹了呢?我以为是在1949年。到这以后,知识分子的尾巴夹紧了,大家都自觉地、老老实实地改造自己了;几乎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单位,并都以自己的某一个方面(即一技之长,而不再随心所欲地)为社会服务并领取报酬了——俞平伯成了“红学家”或古典文学研究者,沈从文成了博物馆工作人员,周作人成了专职翻译家,废名、施蛰存、金克木等专做大学教授,张爱玲如果不走大概是电影厂的编剧……在这几十年时间里,整个文化界确有一种难言的乏味感,好像缺了灵动滋润的气息。缺了什么呢?缺的就是“文人”!是那些洒脱地游走在各种学问之间的、素养深厚而心态自由的文化人,没有他们各具个性而又总能启人深思的声音,没有他们种种有益复有趣的看似随意的发挥,没有他们从悠长的文化之水中汲取营养并对今日社会人生的即时感应,整个文化生活竟真的变得机械干枯起来了。所以,“四人帮”倒台后,复出的作家中,最有魅力,并且魅力最为长久的,不是丁玲、吴强那样的纯作家,也不是蔡仪、孔罗荪那样的纯理论家,而恰恰是俞平伯、沈从文、钱钟书、聂绀弩、施蛰存、柯灵、孙犁、黄苗子、汪曾祺、黄裳、黄永玉、流沙河、曾卓……那样的作家。我想,在本性上,他们更应称之为文人吧。这里所说的“文人”,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即以完整的个人,对应较为完整的文化。一旦将他们限制起来,割裂开来,以他们的某一方面的能力来适应某一方面的工作,尽管他们也能做得好,但他们的魅力也便消失殆尽,只成为一般意义上的专家了。文人亦有高低之分,一个不能够成为专家的文人,其价值是极可怀疑的。而真正的大文化人都是最好的专家,并且往往不是一门的专家。定庵诗中的“从来才大人,面目不专一”,说的大抵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些“专家之上的文人”,其可贵之处,就在于能以自身的文化积累与自由心情,打破人为的学科界限,将各种学问乃至一切人类文化成果,尽力打通,复现为有机整体,为完整的个人所用。于是,他们的自由写作,便能贯通并激活漫长的中外古今文化的积淀,也能使整个社会体验到悠远淳厚的滋味。这种“文人”传统,是现代中国的一个优美而难得的新传统。它的形成,当然与“五四”以前中国旧学的分工不甚明确有关,但也与这一代大知识分子多为中西兼通的才华出众者有关,新文化运动打开了他们的思路,也活跃了他们的思想,大量的杂志和副刊更为他们提供了驰骋的天地,而“谈话风”,自然是他们最为得心应手的表达方式。这里我要穿插两件亲历的趣事,我想这是颇能说明问题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参加了与美国CTW机构的合作,共同制作中国版电视片《芝麻街》。美方工作人员都是各行专家,学历很高,有的还是哈佛的博士。但我很快发现,专家也有专家的毛病,即很难和他们谈隔行的话题,一谈他们就紧张。比如你谈音乐,他们马上会说:“某小姐是音乐方面的专家,这个问题可以请她来回答。”一说起文学,他们又会抱歉地说:“某先生是文学方面的专家,今天他不在,这个问题是否明天再谈?”他们都是学校培养的,都很敬业,但对于自己的专业未必都有浓厚兴趣,音乐或文学在他们只是谋生的饭碗。于是,本来属于人类精神生活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都被分工成一项项专业,从而尽失其味。从这里,我更感觉到了中国文人传统之可贵。现在国人的学历也越来越高,大学教育日益普及,职业取向都在向专家化发展。但既然已有西方社会的经验教训,我想,我们又何至于非得丢弃“五四”以来业已形成的这优美的文人传统呢?今年3月,应同济大学中德学院邀请,我和陈思和先生一起,与专程赶来的德国汉学家顾彬做了一次“三人谈”。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尖锐批评,这时已经成为国内的热门话题了。因为是面对面的交谈,我对他有了更切近的了解。我发现,他对中国文学确是热爱,但这与他对自己事业的热爱是休戚相关的。他对媒体(包括中西方各媒体)的关注度有一种近乎天然的敏感。上世纪80年代,他曾因为翻译和介绍中国当代文学而成为西方媒介追逐的对象;但近年来,他在西方说话没人注意了,翻译或评论中国文学作品也很少有人过目,他感到了忍无可忍的寂寞。我在对话时分明感到了他内心的焦躁。他用德文写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着重研究了中国的小说;目前正在勉力写一部《中国戏剧史》。他其实是以西方的眼光来分析中国文学的,着重点是诗、小说和戏剧。我当然不同意他的“全盘否定”的态度,我觉得他的阅读面有明显的局限。由于他一再以鲁迅为例,我特意指出,即使在鲁迅时代,能与鲁迅相比肩的作家,其实也是并不多的。他首肯,但强调:“可毕竟还是有。”于是我说,在当代作家中,能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语言的个性化和文学性上极为用力的作家,也还是“有”。我举出了我心目中的作家和作品,在场的同济师生和许多德国朋友报以热烈的掌声。顾彬后来也承认,他的说法有片面性,但他说:“必须有人先提出一个文本,你们才可以补充,纠正。我就是那个提出问题的人。”此外,我还指出,中国的真正的纯文学主要是诗与散文,不同于西方文学主要是小说和戏剧,顾彬不明白“中国的思想在哪里”,这与他没有更多注意中国那些较高层次的、出于大家手笔的散文、随笔有关。我谈了中国的文人传统,举出了一大批以“谈话风”见长的当代大家,顾彬对此未多置词。我发现,我可能已涉及到他的盲区了。事后我想,如果说“公共知识分子”,顾彬一定是懂的;但要说中国的“文人”,即使在汉学上浸润了这么多年的研究者,也未必真能领会吧。而真正的大文化人又的确不同于公共知识分子,他必须有思想,也必定伤时忧国,但又不只专注于政治,它要更为丰厚、滋润,更强调学养与境界,强调学问的共通性与人性的完整性,当然,还离不开趣味。怎么办呢?只能寄希望顾彬多读“谈话风”的散文吧。现在再来说一说“谈话风”与作家的创作生命的关系。前面已经说过,进入新时期以来,那些最具文人传统的优秀作家最受欢迎。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对一个个具体作家来说,哪些人的创作生命最为绵长?我是在研究施蛰存的时候,想到这个问题的。这位老作家在九十六岁的时候,居然新著迭出:先是有《北山谈艺录》行世,一时洛阳纸贵;不久又有专写家乡风物的文言随笔集《云间语小录》出版,又在读书界引起一阵兴奋;随后,《北山楼诗》面世;年底,又有《北山谈艺录续编》印行。另一部集作者多年金石文字的《唐碑百选》也已编定;还有一本《无相庵随笔》正在整理,其中包含不少叙写近年日常生活的笔记……这样的奇迹,不能不让人惊讶。如果将施蛰存作为创作生命绵长的一个例子的话,那么,哪一些作家的创作生命特别短促?如真要找一种极端的对比,那就不能不让人想到一部分工农作家。这个话题说起来有点残酷,但还是值得一说。比如以高玉宝为代表的那几位作家,识字不多,但有独特的生活经历,文章合于时代,写作时有人帮忙,于是便在建国初一下子出了名。而此后就再没有像样的作品了,真成了“一本书主义”了。须知他们并不是客串一下就去从事别样的事业了,其中确有不少后来当上了“专业作家”,自己也十分努力地在学习和写作,创作生命却迅速而无情地离他们而去。比高玉宝等稍晚些出名的一批工人作家,文化程度相对说要高得多。但一进入新时期,除个别而外,他们创造力的衰减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使还有作品,也往往不再引人注目了。从孙犁的文章中知道,天津工人作家万国儒(他的代表作《欢乐的离别》曾被选入语文课本和多种小说选本)因创作上不顺利,“50年代的热闹劲头,突然冷落下来”,烦闷而影响健康,以致“抱恨”而终(见《如云集》)。这都可说是文坛悲剧。其实时移势易之后,真正有活力有后劲的,即使在知识分子作家中,也并不多见。当代文学史似乎给了我们这样一种史识:作家最怕时代风气的变化,即使茅盾、巴金、曹禺、老舍这样的大家,随着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巨变的到来,尽管他们欢呼雀跃,但创作却在很长时间里几乎跟不上了。孙犁也许是个例外,在不同时期,他每有新作,总是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不易为时间的流逝而贬值;他晚年的散文,沉着隽永,成就超过了以往各时期。徐迟也在沉寂多年后,于晚年发出了异样的光彩。巴金直到《随想录》发表,才重现了他出众的才华。杨绛是现代文坛含而不露的夜明珠,她作品不算太多,但始终居于一流水准。此外,如黄裳与舒芜,步入老年似乎反意味着他们进入了写作的高峰期。费孝通与王元化所写的当然是学术文章,但其中多含情趣,是可以当散文来读的,他们亦可作文坛上“青春长驻”的好例。从这里似乎可以找出一条秘密:那些最有“后劲”的文坛老将,恰恰都是擅写“谈话风”的。是“谈话风”散文这一体裁,决定了他们创作生命特别绵长么?好像也不尽然。如果说,徐迟的晚年力作《江南小镇》,一如张中行的《流年碎影》,还都属于“自传体”,也就带有散文的性质,金克木的那些体例怪异的小说也多带有自传性的话,那么,杨绛的《洗澡》,却是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汪曾祺和林斤澜,也是愈上年纪小说愈见精彩(如林之《十年十癔》)。可见,写小说的也会有“后劲”,不能单以体裁解释创作的生命力。可是,话又要说回来,虽然有些文坛老将到老也在写小说,且频频拿出上好的力作,但他们确实是能写出极好的“谈话风”散文的。相反,如从来写不好散文随笔,而只能在其他某一文学样式上一逞身手,“谈话风”偶一上手即捉襟见肘,让人难以卒读,那我想,其创作生命要长也难。这其实也不奇怪,因为“谈话风”最本色,最能显出作者的底来。周作人在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感想”中说,他选文的标准只是“意思好文章好”,“能代表作者的作风”,这看似简单,其实恰是最高的标准。你想,“意思好”,要是一个人见解庸常浮泛,下笔能够“意思好”吗?要是没有才情趣味,能在这种不披任何外衣、没有任何噱头的“平淡如话”的形式中达到“文章好”的高妙境界吗?而且,“能代表作者的作风”,上好的“谈话风”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能表达作者的真人、真性情。如在思想、人格、学问、情趣上鲜有魅力,那“谈话风”也将是最能泄底的一种形式。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作品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审美个性的体现,人的本色本应是一切创作的根柢;但有的作品大红大紫,便将底色掩盖住了,一时间人们容易忘了根柢如何;然而大红大紫终不过是一时之盛,天长日久,尤其是最令作家发悚的时移势易,那底座的坚实与否就要显露出来。像《高玉宝》那样的作品,有故事,有生活,也有生动的语言,又合乎形势需要,其轰动可谓势所必至。但其中毕竟缺少作者自己的东西——语言之生动,也主要是人物的语言,或表达故事所需要的语言,作为自己的文章的独特追求,那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轰动的只是作品,而不是写作品的人。一部作品过后,人的特色仍未渐渐形成,那又怎会有后劲呢?当然并非不能突破,写过《平原烈火》和《小兵张嘎》的徐光耀,经多年修炼,在老年时写出了很好的小说和随笔,这就当得起“意思好文章好”的评价。我们曾引过周作人的话:“小品文则又在个人的文学之尖端,是言志的散文,他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这也说明,“谈话风”不仅是最为透明的,同时也是最为综合的,它不让你只专注于某一项,而要让小说的、诗的、理论的种种要素全部融入“自己的性情里”,也就是一种全人格的表达,亦即前文谈到“文人传统”时所说的“以完整的个人,对应较为完整的文化”,达到了这一步,才能写出上好的“谈话风”。同理,也只有能达到这一步者,创作生命才有可能绵延不绝。薛宝钗有句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一看,真好像是“谈话风”送来了无穷的后劲;再一细想,也不过是张入门的试卷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