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50例
内服外敷治痛经

龙源期刊网
内服外敷治痛经
作者:崔轶凡
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0年第03期
中医认为,痛经的原因是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常见证型有寒凝血瘀、气滞血瘀、肾气亏虚、气血虚弱等。
下面根据痛经的不同证型提供几条食疗方。
1.寒凝血淤证生姜15克,红糖适量,加入少量白酒,再加入开水冲泡代茶饮。
生姜暖胃,红糖温经,加白酒以助药力。
2.气滞血瘀证益母草30克,鸡蛋两枚,共加水煮蛋。
待蛋熟后吃蛋喝汤。
益母草性微寒,味
苦辛,可去瘀生新,活血调经。
3.气虚血弱证当归50克,黄芪30克,羊肉500克,共同炖汤吃肉喝汤。
当归补血和血,调经止痛;黄芪补气固表,温中补虚;羊肉益精气,疗虚劳,润皮肤。
4.肾气亏虚证川芎6克,丹参12克,鸡蛋两枚,共加水煮蛋。
待蛋熟后吃蛋喝汤。
川芎行气
开郁,活血止痛;丹参活血祛瘀,安神止痛。
除了食疗外,还可以通过穴位敷贴来缓解痛经。
最常见的敷贴穴位就是神阙穴,此穴位于脐部。
痛经最常见证型是寒凝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
寒凝血瘀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血色黯有血块,畏寒肢冷。
如果有此表现,可在痛经时将少腹逐瘀散(市售成药)3克,用黄酒调成糊状,敷于脐部,隔日1次,连用3次。
气滞血瘀证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
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血块,块下后痛减。
如果有此表现,可在痛经时将七厘散、失笑散(市售成药)各1克,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隔日1次,连用3次。
中药外敷治疗痛经20例

中 医 ,1991,12(6):262
第一作者:刘志刚(1974-),男,博士研究生,从事经 方方证与药证研究。电子邮箱:liuzhigang729@
收稿日期:2008-06-14
编辑:吴 宁
中 药 外 敷 治 疗 痛 经 20 例
20 例中,显效(用 药 10min 疼
痛明显减轻,30min 疼痛完全消失者)15 例,有效(用 药 30min 疼痛明显减轻者 )3 例 ,无 效 (用 药 超 过 1h 仍不能止痛者)2 例,总有效率为 90.0%。 4 体会
痛经的病因很多,如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 弱、肝肾亏损等,青春期少女痛经主要是因气滞血瘀 与寒湿凝滞。“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故治疗以活血行 气、通经活络、温中散寒等中药为主,且本研究采用外 敷法,使中药直达病所。方中香附行气疏肝、调经止 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对受孕子宫或未孕子宫均有抑 制作用,使其肌张力降低,收缩力减弱;延胡索行气活 血止痛,内服能产生类似吗啡及可待因的效果,显著 提高痛阈,有效镇痛;桂枝温经脉、通阳气,桂皮醛有 镇痛、镇静及抗惊厥作用,能使血管扩张,改善外周循 环;肉桂温经散寒止痛,还有镇静及抗惊厥作用;木香 行气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能降低兔离体肠管紧 张性,并可拮抗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效应;鸡血藤行 血补血、舒经活络,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煎剂或酊剂 对实验动物子宫不论已孕或未孕均有兴奋作用。诸药 合用,散寒祛湿,通畅气血,故痛经自除。
综上,根据医学发展的现实和趋势,我们认为对 疾病的深入研究将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医 学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利用现代医学的
认识成果, 丰富和发展中医学诊疗体系是我们唯一 的选择。而通过方剂与主治疾病关系的探讨,既能弥 补中医学对疾病认识的固有缺陷, 又能充分利用现 代医学的丰富资源,使中医学“辨病”传统得以重新 焕发光彩,能够与“体质”作为“辨证论治”诊疗体系 的两个核心内容使中医学走向世界。 5 参考文献 [1] 张 兰 凤 ,王 阶 ,王 永 炎.方 证 对 应 研 究.中 华 中 医 药 杂 志 ,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痛经外敷散治疗痛经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痛经外敷散治疗痛经
郭明全,中医师(四川省眉山县人民医院).
主治:痛经。
处方:当归50克,吴茱萸50克,肉桂50克,乳香50克,没药50克,细辛50克,樟脑3克。
先将当归、吴茱萸、肉桂、细辛研末水煎两次,煎液浓缩成稠状,混入溶于适量95%乙醇的乳香、没药液,烘干后研细末加入樟脑末备用。
行经前3天取药粉一包3克,用黄酒数滴拌成浆糊状,外敷脐中,用护伤膏固定,药干调换一次,经行三天后取出。
每月1次,连续使用,治愈或仅有微痛为止。
疗效
邹xx,女,19岁,未婚。
1986年5月25日诊。
痛经5年,每行经量少不畅,色黑,腹痛颇剧,且胀喜按,舌苔薄白,脉细。
证属寒湿夹气滞,阻于胞中。
治拟散寒理气温宫。
用痛经外敷散1次,症状减轻。
第2月再用1次,痛经治愈。
至今2年多未复发。
按语
痛经外敷散用于脐部神厥穴,患者可感觉一股暖气从脐部直达腹中,药效颇速。
方用当归、吴茱萸、肉桂、细辛、乳香、没药温经散寒,活血止痛,并酌少许樟脑以助麝香作为引药渗透。
全方温通脏腑,祛风散寒,通畅气血。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50例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50例痛经是青春期少女常见病。
2007年11月-2008年5月,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衍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50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50例患者均来自本科门诊,未婚18例,已婚32例,经B超检查盆腔无器质性病变。
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妇科学》船1制定:①经期或经行前后乳房胀痛,急躁易怒,小腹胀痛,腰骶酸痛,腹痛拒按,按之痛甚,经行不畅,经量少夹有血块,经色暗红,呈周期性发作,舌红微暗,脉弦涩。
②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
③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的腹痛。
3治疗方法.①外敷桂附暖宫贴选穴:神阙、关元、气海。
操作方法:把桂附暖宫贴直接贴在以上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穴位,于行经前3天开始贴,每天1次,直到月经停止后两天。
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
②中药内服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组方:柴胡12g,白芍l0g,青皮12g,枳实10g,川楝子l0g,桃仁10g,郁金20g,当归10g,茯苓10g,自术10g,丹皮10g,香附10g,益母草30g,女贞子10g,甘草10g。
每次经前3天开始服药,每天1剂,水煎服,7天为l疗程。
连服3个月经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
4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引判定。
治愈:治疗后腹疼及其他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治疗后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欧持工作。
有效:治疗后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无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无改变者。
5治疗结果痊愈28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占96.0%。
6讨论气滞血瘀型痛经属于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在行经前后或在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者。
千草堂桂附暖宫贴继承古代的医学成就,根据全新中药理论,充分发扬了“内症外治”的医学精华!从传统医学角度来看,由于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联系全身的有机整体。
自制中药封包辅助治疗重度痛经50例

观察两组疼痛缓解情况 ,评分后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的患者的疼 痛评 分在 不同时点均低 于对照组 ,差异具 有统计 学意 义 (P <( 】 . 0 5 ) 。结论 自制 中药封 包辅助治疗对缓 解重度 痛经患者疼 痛的效果明显 ,可作 为基层 医院的常规镇痛方式 。
关 键 词 : 自制 中药 封 包 ;痛 经 ; 止 痛
氧化及抑制酪氨酸 酶 0 活性 ,从而减 少表皮 黑素 细胞 的 黑素形成 ,因此选用维生素 E为对照组 ,观察结果显示 , 治疗组疗效 明显优 于对 照组 。下一步应 深入研究本 方 中
I D 远 U C M 程 I O N 徼 O F C 篡
参 考文 献
第 2 0 1 2 4 卷 年 第 3 6 月 期 ・ 总 下 第 半 1 8 月 2 期 刊
比性 (P>( ) . 0 5 ) 。
痛的常见 病 ,部分 重度 痛经 患者甚 至 因为强 烈 的疼痛 , 不能正常地学 习和工作 ] ,故重度 痛经 的止痛治 疗尤为 重要 。治疗方式多 为非 甾体药 物及解痉药 治疗 ,同时加 用热敷等方式 。本 院经妇 科总结并推 广的 自制中药封包
d o i : 1 0 3 9 6 9 / j . i s s r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0 6 . 0 2 7 文章编号 : 1 6 7 2 2 7 7 9 ( 2 0 1 4 )0 6 — 0 0 4 4 0 2
痛经是指妇女 经期或行经前 后 ,周 期性 出现 小腹疼
摘 要 : 目的 研 究 自制 中药 封 包辅 助 治 疗 对 缓 解 重 度 痛 经 患 者 疼 痛 的 效 果 , 为 重 度 痛 经 患 者提 供 更 安 全有 效 的镇 痛 方 式 。 方 法 选
膈下逐瘀汤加减内服外敷治疗痛经42例

膈下逐瘀汤加减内服外敷治疗痛经42例摘要目的:观察理气化瘀止痛类中药配伍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元胡、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等)内服,同时配合药渣外敷治疗本病42例。
结果:临床42例,治愈38例,总有效率100%。
结论:气滞血瘀型痛经,理气化瘀止痛为其治疗大法,同时配合药渣外敷下腹部,临证中灵活加减,疗效肯定。
关键词痛经/中医药疗法膈下逐瘀汤/治疗应用外治法2006年3月~2010年3月运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4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42例,均为未婚女性,否认性生活史。
其中年龄16~24岁;病程3个月~8年;腹痛为主20例,腹胀为主22例;小腹发凉,受热减轻9例,伴乳房胀痛22例;经前2~3天即痛29例,经行第1~3天痛13例;全部病例均于经净时腹痛消失。
主要表现为经前2~3天或经行1~3天腹痛,或腹憋胀或痛引腰骶,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或血中有块,块下痛暂减;或兼乳房胀痛,或兼小腹发凉,受热后减轻;舌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所有病例均经彩超或肛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1]。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以理气化瘀止痛为治则。
药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处方如下:当归10~30g,川芎6~12g,桃仁、红花各10~15g,枳壳12~15g,元胡、五灵脂各15g,赤芍、丹皮、乌药、香附各12g,甘草6g。
随症加减:小腹发凉、受热减轻者,加吴茱萸、小茴香;腰痛明显者,加牛膝、杜仲;血块多者,加三七粉;恶心呕吐加砂仁(后下)、半夏;全身怕冷、脉沉细者,去丹皮,加巴戟天、仙灵脾;经行头痛加白芷、蔓荆子;肝郁化热而见经期延长、口苦、舌红苔黄者加山栀、夏枯草、益母草;胸闷食少者加炒白术、茯苓、陈皮;前后二阴坠胀不适者加柴胡、升麻。
日1剂,水煎分2次,早晚饭前温服。
中药内服外贴治疗痛经40例

中药内服外贴治疗痛经40例
陈鸿;赖玉琴;段利军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2005(23)9
【摘要】目的:观察温经化瘀汤配合神阙温灸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对温经化瘀汤配合神阙温灸贴外贴神阙、气海、关元穴和五灵止痛胶囊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进行临床观察。
共观察80例痛经患者,其中服温经化瘀汤加神阙温灸贴40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总有效率77.5%;治疗组痊愈率37.5%,对照组痊愈率12.5%,两组总有效率、痊愈率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温经化瘀汤配合神阙温灸贴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确切。
【总页数】2页(P81-82)
【关键词】痛经;中医药疗法;温经化瘀汤;神阙温灸贴
【作者】陈鸿;赖玉琴;段利军
【作者单位】成都市中医医院妇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113
【相关文献】
1.中药内服配合艾灸及穴位贴敷治疗60例寒湿凝滞型痛经疗效观察 [J], 彭平;全先翠;王静
2.中药内服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80例临床观察 [J], 郑五二;曾启全;陈丽莲
3.中药内服外贴法治疗粉刺性乳痈的临床研究 [J], 张颖;蔡国良;王玉珍;解豫苑;
4.中药内服外贴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观察 [J], 张对霞;陈宗余
5.中药内服配合穴位贴敷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J], 徐日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膏穴位敷贴对女大学生气滞寒凝型痛经疗效观察

中药膏穴位敷贴对女大学生气滞寒凝型痛经疗效观察
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50名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气滞寒凝型痛经的临床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膏穴位敷贴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每个月2次治疗,每次治疗时间30分钟。
观察组采用益母草、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生姜等药物制成的中药膏敷于腹部的“曲骨”、“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位;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镇痛剂和中药口服液。
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经期腹痛、头痛、乏力等不适症状明显改善,对照组患者改善较缓慢,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经期血流量明显减少,经期延长的患者明显减少,而对照组无显著改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P<0.05),且观察组的治疗满意度较高。
结论:中药膏穴位敷贴对女大学生气滞寒凝型痛经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缓解腹痛、头痛、乏力等不适症状,减少经期血流量,降低经期延长的概率,治疗总有效率高,且不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50例痛经是青春期少女常见病。
2007年11月-2008年5月,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敷衍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50例,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来自本科门诊,未婚18例,已婚32例,经B超检查盆腔无器质性病变。
2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医妇科学》船1制定:①经期或经行前后乳房胀痛,急躁易怒,小腹胀痛,腰骶酸痛,腹痛拒按,按之痛甚,经行不畅,经量少夹有血块,经色暗红,呈周期性发作,舌红微暗,脉弦涩。
②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
③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所致的腹痛。
3治疗方法.
①外敷桂附暖宫贴
选穴:神阙、关元、气海。
操作方法:把桂附暖宫贴直接贴在以上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穴位,于行经前3天开始贴,每天1次,直到月经停止后两天。
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
②中药内服
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组方:柴胡12g,白芍l0g,青皮12g,枳实10g,川楝子l0g,桃仁10g,郁金20g,当归10g,茯苓10g,自术10g,丹皮10g,香附10g,益母草30g,女贞子10g,甘草10g。
每次经前3天开始服药,每天1剂,水煎服,7天为l疗程。
连服3个月经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
4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引判定。
治愈:治疗后腹疼及其他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治疗后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欧持工作。
有效:治疗后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无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无改变者。
5治疗结果
痊愈28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占96.0%。
6讨论
气滞血瘀型痛经属于原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没有器质性病变,在行经前后或在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或其他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者。
千草堂桂附暖宫贴继承古代的医学成就,根据全新中药理论,充分发扬了“内症外治”的医学精华!从传统医学角度来看,由于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联系全身的有机整体。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具有运行气血、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体表施以膏贴而治疗内在的疾病,温经散寒、暖宫散瘀、恢复女性的真元之气及脏器功能,对治疗痛经、宫
寒、月经不调、月经量少、月经推迟、带下清晰、腰腹冷痛效果确切,治愈后不复发。
中药治疗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当归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养心;益母草能去淤生新,活血调经:香附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
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可解除,血气运行通畅。
总之,中药内外合用,相得益彰,共奏理气行滞、活血镇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