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体会(1)

合集下载

膈下逐瘀汤案例

膈下逐瘀汤案例

膈下逐瘀汤案例
膈下逐瘀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汤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它常常
被用于治疗瘀血内聚、气滞血瘀、胸胁疼痛等症状。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膈下逐瘀汤的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其临床应用。

患者刘女士,45岁,因胸胁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症状就诊。

经过详细的询问和检查,诊断为痰饮阻滞、气滞血瘀证。

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中医医生决定采用膈下逐瘀汤进行治疗。

膈下逐瘀汤的组成包括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等药材,这些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舒肝理气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痰饮阻滞、气滞血瘀的症状。

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每日服用膈下逐瘀汤,连续服用2周。

经过2周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胸胁疼痛减轻,乳房胀痛明显减轻,
月经也逐渐恢复正常。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膈下逐瘀汤在治疗痰饮阻滞、气滞血瘀证方面具
有显著的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特点来合理选用药物,确保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膈下逐瘀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在治疗痰饮阻滞、气滞血瘀证方
面有着显著的疗效,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监控,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希望这个案例能够为临床医生在中医药治疗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膈下逐瘀汤配合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观察

膈下逐瘀汤配合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观察

膈下逐瘀汤配合针灸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辨证配合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46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减口服配合针灸治疗,每日2次。

结果总有效率为84.78%。

结论膈下逐瘀汤配合针灸辨证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膈下逐瘀汤针灸疗效观察痛经是妇女常见疾病之一,尤以青年妇女为多见。

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及腰骶部剧烈疼痛为主证,甚则剧痛昏厥,或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及工作[1]。

原发性痛经以未婚青年多见。

多数在月经初潮即发作,在婚后,生育后减轻或消失,盆腔内找不到明显局部病变。

西医治疗强调止痛、镇静及应用前列腺素抑制剂,取效快捷,但不良反应大,疗效难以持久;手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有其局限性,且不易被患者接受。

笔者在采用膈下逐瘀汤联合针灸治疗痛经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6例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病人,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45岁,病程短者6个月,长者达3.5年;行经前痛者13例,行经时痛者24例,行经后痛者9例。

多伴有乳房胀痛,一些伴有恶心、呕吐,或前后二阴坠胀,胸闷、食少等症状。

1.2临床诊断标准(1)妇女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并伴随月经周期发作,连续3次以上,经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

(2)气滞血瘀型的辨证标准:①经前或经期第l、2天小腹胀痛,拒按,可伴有恶心呕吐;②经血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黯或有血块,血块排出后疼痛缓解,经净疼痛消失;③胸胁胀满;④舌质黯或有瘀斑,苔少薄白;⑤脉沉弦或弦滑。

具有(1)项,并具备(2)中任何两项即可诊断[2]。

气滞血瘀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小腹拘急疼痛,刺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甚则胸闷恶心,经量小而不畅,色紫黑有血块,血块下后痛即减轻。

舌质黯红或夹瘀点,脉沉弦。

征候分析:气滞血瘀,经行不畅,放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乳房胀痛。

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膈下逐瘀汤在气滞血瘀型痛经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收集2016 年2 月至2017 年2 月我院收治的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40 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20)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n=20)使用膈下逐瘀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和疼痛程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00 %,对照组为80.00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证候积分和疼痛VAS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膈下逐瘀汤可有效提高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痛经症状、体征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痛经;血瘀型;布洛芬缓释胶囊;膈下逐瘀汤【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phragmatic under by stasis soup in the application of qi and blood stasis type of dysmenorrhea treatment effect.Collected in February 2016 to February 2017,our hospital of 40 patients with dysmenorrhea qi stagnancy and blood stasis syndrome,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random number method,the control group(n = 20)use ibuprofen sustained release capsule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n = 20)use under the diaphragm by stasis soup treatment,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reatment,th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degree of pain.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was 95.00%,80.00%,the control group(P < 0.05;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syndrome integral and pain VAS score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P < 0.05).Conclusion under the diaphragm by stasis soup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qi and blood stasis type of dysmenorrhea,plays a positive role to improve patients with dysmenorrhea symptoms,signs,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 dysmenorrhea;Blood stasis type;Ibuprofen sustained release capsule.Under the diaphragm by stasis soup痛经是一种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未婚女性中较为多见,调查显示[1],我国约50 %的未婚女性存在痛经现象,痛经在行经期间或月经前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严重的影响了女性的正常工作、生活,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痛经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膈下逐瘀汤治疗痛经心得

膈下逐瘀汤治疗痛经心得

膈下逐瘀汤治疗痛经心得
张惠珍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1995(000)0S1
【摘要】膈下逐瘀汤治疗痛经心得张惠珍(江苏省沭阳县中医院223600)关键词痛经,中医药疗法,膈下逐瘀汤临床应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方)由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甘草、香附、枳壳等组成。

原主治膈膜下至上腹部血瘀积块以及肾泻...
【总页数】2页(P106-107)
【作者】张惠珍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1.113
【相关文献】
1.膈下逐瘀汤联合经舒宁痛经贴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疗效观察 [J], 李守勋
2.膈下逐瘀汤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 [J], 丁井永; 冯红礼
3.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痛经和泄泻 [J], 梁金门
4.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痛经和泄泻 [J], 梁金门
5.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J], 征征;易莎;刘艳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体会

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体会

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体会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或经前期出现腹部疼痛或不适,常见于青春期女性,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其中气滞血瘀型痛经往往是由于经血不畅、血块凝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传统中医学认为可以采用膈下逐瘀汤进行治疗。

本文结合作者的临床体会,讨论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效果。

膈下逐瘀汤的组成膈下逐瘀汤是由桃仁、红花、当归、芍药、丹参、川芎、香附、陈皮、枳实、甘草组成的中药复方。

其中桃仁、红花可以活血化瘀,当归、芍药可以滋补气血,丹参、川芎可以活血通经,香附、陈皮可以健脾化湿,枳实、甘草可以行气化痰。

这些药物配合使用,可以调畅气血、活血化瘀、调和脏腑,达到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目的。

临床案例本文作者近期收治了一名25岁的女性患者,经量适中,但经前3天开始下腹疼痛,且伴有乏力、头晕等不适症状。

根据她的主诉和体征所见表明患者为气滞血瘀型痛经。

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和综合分析后,本文作者采用了膈下逐瘀汤治疗,其剂量为每日口服3次,每次10g。

在治疗期间,患者遵从医嘱,按时服用药物,同时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经过5天的治疗,患者腹痛明显缓解,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治疗10天后,患者腹部疼痛完全消除,月经周期和量也比之前更加规律。

治疗后复查大约1个月后,患者情况保持稳定,且未出现不适症状。

临床效果评估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效果如何呢?本文作者经过多个案例的总结和分析,认为该汤剂可以有效调理女性气血,改善痛经不适症状,具有以下优势:1.治疗痛经的同时,还能调理肝脾失调所致的经期不稳定等不适症状。

2.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安全可靠。

3.由于采用中药煎煮制法,可以充分挥发药材中的有效成分,疗效较高。

然而,膈下逐瘀汤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注意。

例如,汤剂需要多次口服,容易因服药不及时、剂量不足等出现治疗效果不显著的问题。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和配合度,以及医生的功夫细心和治疗经验。

痛经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阴阳解析

痛经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阴阳解析

痛经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阴阳解析膈下逐瘀汤——阴阳解析痛经气滞血瘀证,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方:灵脂(炒)二钱、当归三钱三、川芎二钱、桃仁(研泥)三钱、丹皮二钱、赤芍二钱、乌药二钱、元胡一钱、甘草三钱、香附一钱半、红花三钱、枳壳一钱半解析:阳性药:灵脂、当归、川芎、乌药、元胡、红花平性药:桃仁、甘草、香附阴性药:丹皮、赤芍、枳壳君药:红花五灵脂:苦、甘,温。

归肝经。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延胡索:辛、苦,温。

归心、肝、脾经。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当归:甘、辛,温。

归肝、心、脾经。

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

川芎: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乌药:辛,温。

归肺、脾、肾、膀胱经。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红花:辛、温。

归心、肝经。

活血化瘀,通经。

桃仁:苦,平。

归心、肝、肺、大肠经。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

归肝、三焦经。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

牡丹皮:苦、辛,微寒。

归心、肝、胃经。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退蒸。

赤芍:苦,微寒。

归肝经。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止痛。

枳壳:苦、辛、酸,微寒。

归脾、胃经。

理气宽中、消滞除胀。

阴性药物少,阳性药物多,针对寒多热少;君药功效以活血化瘀为主,针对虚多实少;阳明太阴合病,血瘀气滞。

方剂中,红花、灵脂、元胡、桃仁、丹皮、赤芍,活血化瘀;当归、川芎、乌药、香附、枳壳,活血行气;甘草,顾护胃气。

诸药合用以活血化瘀为主,行气为辅。

适用于血瘀气滞者。

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清热调血汤加味、圣愈汤、益肾调经汤比较:膈下逐瘀汤,以活血化瘀为主,行气为辅。

适用于血瘀气滞者。

少腹逐瘀汤,以活血化瘀为主,散寒止痛为辅。

适用于血瘀气滞、寒凝者。

清热调血汤加味,以清热祛湿养阴为主,活血祛瘀为辅。

《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一、引言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症状为下腹疼痛,严重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疾病的发生多与气滞血瘀有关,因此治疗上常需以活血化瘀、调畅气机为原则。

本文旨在探讨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治疗方法1. 揿针治疗:揿针是一种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在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时,选用相应的穴位进行揿针刺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2. 口服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活血化瘀、调畅气机的功效。

根据患者病情,医生开具膈下逐瘀汤方剂,患者按医嘱口服,以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痛经症状。

三、临床观察本研究共纳入XX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变化。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X周),治疗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有明显减轻,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而对照组患者虽然疼痛程度有所缓解,但效果不如治疗组明显。

此外,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四、讨论气滞血瘀是原发性痛经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治疗上需以活血化瘀、调畅气机为原则。

揿针和膈下逐瘀汤分别从针灸和中药两个方面入手,共同作用于患者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揿针通过刺激穴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而膈下逐瘀汤则通过中药的活血化瘀、调畅气机作用,改善全身气血运行。

两者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揿针和膈下逐瘀汤的治疗作用较为温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五、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揿针配合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显著。

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治疗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疼痛程度和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

《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刮痧治疗SPID(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

《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刮痧治疗SPID(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

《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刮痧治疗SPID(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一、引言SPID(气滞血瘀型)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证,主要表现为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引发一系列症状。

治疗该病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膈下逐瘀汤因其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而被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刮痧治疗SPID (气滞血瘀型)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100例SPID(气滞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刮痧治疗。

2. 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同时,结合刮痧治疗,刮痧部位以肝胆经、脾胃经等为主,力度适中,以患者舒适为度。

治疗周期为4周。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实验室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三、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疼痛、胸闷、腹胀等症状得到显著缓解,而对照组患者症状改善程度相对较小。

2. 实验室指标变化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等实验室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

3. 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患者有部分出现胃肠道反应、皮疹等不良反应。

四、讨论膈下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对于SPID(气滞血瘀型)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结合刮痧治疗,可以更好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表明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刮痧治疗SPID(气滞血瘀型)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五、结论膈下逐瘀汤加减结合刮痧治疗SPID(气滞血瘀型)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实验室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然而,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尚需进一步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体
会(1)
【摘要】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1]。

其病因病机各大医家多有论述,总体可分为虚实两端,一为“不通则痛”,一为“不荣则痛”。

而吾师梁学林教授在不断汲取各大医家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气滞血瘀是导致痛经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上提倡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方药选用晚清名医王清任的“膈下逐瘀汤”随证加减化裁,在临床上疗效显著。

我有幸在从师学习期间对气滞血瘀型痛经的辨证论治略有体会,对此做总结。

【关键词】痛经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主要机理是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引起气血不畅的原因,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虚等[2]。

笔者在临床从师学习过程中接触的痛经患者,以气滞血瘀型多见。

膈下逐瘀汤载于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方由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延胡索、乌药、甘草、香附、红花、枳壳组成,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用此方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1.典型病例
林某,女,20岁,护士,未婚,平素工作繁忙,压力较大,20XX年7月5日初诊。

痛经半年,末次月经6月9日,经前及行经时小腹胀痛,经血量少,色紫黑且有血块,淋沥不畅,乳房胀痛,口服芬必得后,疼痛才有所缓解。

诊时小腹及乳房微胀不适,其余无明显不适。

舌黯红,苔白,脉弦。

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

中医诊断:痛经。

其病因病机为:该患者平素多繁忙,工作压力较大,情绪易波动、抑郁。

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其性宜调达,又谓女子以肝为先天,故妇女与肝有着密切关系,多郁善怒皆能伤肝。

经期前复伤于情志,肝气更拂郁,肝失条达,气滞则血亦淤滞,血海气机不利,经血运行不畅,发为痛经。

治法:调肝理气,化瘀止痛。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桃仁15g,红花15g,枳壳10g,延胡索15g,五灵脂15g、乌药15g,香附15g,丹皮15g,甘草10g,陈皮15g,柴胡15g,栀子15g柒剂水煎服,于经前一周开始服药,服至经期第三天止,每日两次。

8月9日复诊:小腹胀痛,但较前减轻,乳房胀而不痛,经血量有所增加,来得顺畅,色紫黑,血块排出后疼痛有所缓解,舌黯红,苔白,脉沉弦。

嘱患者与前次一样,于经前一周续服前方,服两个疗程后复诊。

20XX年10月7日复诊,进药后,疗效已显,约过3-4日,月经将至,现无不适,脉舌大致同前。

冯某,女,18岁,学生,20XX年5月18日初诊。

患者诉月经26至28天一潮,每逢月经前后小腹痛甚,腰骶坠胀,心烦易怒,乳胀难触,经色黯红有小块,眠差多梦,不能坚持正常学习,需服止痛片,口干欲饮,大便干。

今就诊时月经来潮第一天,下腹胀痛,拒按,经量少,经色紫黯夹血块,胸胁、乳房胀痛,口干口苦,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滑。

诊为痛经。

证属气滞血瘀型。

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用膈下逐瘀汤化裁:香附10g,枳壳12g,赤芍10g,当归12g,川楝子10g,续断10g,延胡索15g,五灵脂12g,川芎10g,红花10g,甘草10g,茯苓15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10剂后小腹痛减,但仍有腰痛乳胀,眠差。

上方酌加柴胡10g,王不留行10g,续服10余剂症状消失。

后予补养肝肾之剂固本培元,经追访未再复发。

2.体会
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女性最常见的妇科疾病,发病率约为30%~50%[3],属于祖国医学“痛经”的范畴,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痛经最早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

”而《丹溪心法·妇人》云:“临行时腰痛腹痛乃是瘀滞,有瘀血。

”由此看来,古人很重视“瘀”的致病作用,并据此提出“经期以调经为要”的大法,调经即是活血化瘀,化瘀才能生新;瘀者,旧也,生新除旧,通
则不痛,正如《血证论》说:“若无瘀血,则经自流通,安行无恙。

”。

虽然对立,但又相互统一,所以必须彻底,留得一分瘀,就将影响一份新生。

我国现代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朱南孙教授认为[4],原发性痛经发生的病机主要体现为有所“不通”,不论是气滞血瘀、寒凝,还是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均可产生气血运行不畅,瘀阻冲任,导致“不通则痛”,其中“瘀”是本病病机之关键。

结合临床,痛经一证,无论虚实,其病机最终皆演变至瘀。

其中,实者因气滞、寒凝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而作痛;虚者,因虚致瘀,导致痛经。

故治疗上应首重活血化瘀。

膈下逐瘀汤在妇科应用广泛,只要有气滞血瘀之象,如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等,均可应用。

方中香附、乌药、枳壳、理气行滞,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延胡索、五灵脂化瘀定痛,丹皮凉血活血,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而气顺血调,通则不通。

全方围绕气血,紧扣“痛”字,药药均可止痛,共奏“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效。

痛经之治,除中药内服外,尚可采用中药外敷以及针灸疗法,则效果更佳。

另患者饮食当忌生冷寒凉、辛辣刺激之品;经期注意卫生,勿涉水、游泳;平时要调畅情志,避免感受外邪。

如此则更有利于痛经的治疗,且可预防复发。

痛经患者,大多病程较长,思想压力大,药物治疗同时,需配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增强治疗
信心,阐明月经时轻度不适是生理反应。

疼痛不能忍受时可作非麻醉性镇痛治疗,适当应用镇痛、镇静、解痉药。

从童年即应开始加强有关卫生知识的教育,并应重视营养、锻炼和生活的规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