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合集下载

情绪的定义名词解释

情绪的定义名词解释

情绪的定义名词解释情绪是我们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状态,是人们在不同的事物和情境下出现的心理反应。

情绪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它还涉及我们对外界刺激的认知、评价和表达。

1. 情绪的特征情绪具有几个基本特征,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反应、认知评价和行为表达。

主观体验是指个体对情绪的感受和体验,比如高兴、悲伤、愤怒等。

生理反应是情绪产生的身体反应,例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等。

认知评价是指我们对外界刺激的评价和解释,这种评价可以是自动的、无意识的过程,也可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

行为表达是指我们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言表达等方式来传达和展示情绪。

2. 情绪的类型情绪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愉悦情绪和负面情绪。

愉悦情绪包括高兴、兴奋、喜悦等,给人以积极快乐的感受。

负面情绪包括悲伤、愤怒、恐惧等,给人以痛苦或不快的感受。

此外,还有一些中性情绪,如平静、安静等,并不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3. 情绪的功能情绪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情绪可以提供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和应对外界的刺激。

例如,当我们感到恐惧时,身体会做出警觉反应,让我们能够及时逃离危险的环境。

其次,情绪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表达情绪,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联系,传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进而促进沟通和理解。

此外,情绪还可以调节个体的注意力和动机,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行为。

4. 情绪与心理健康情绪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可以增强我们的自尊和自信,提高心理抵抗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负面的情绪如果长期持续,可以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如抑郁、焦虑等。

因此,了解和管理情绪对于维护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个体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调节情绪,包括进行身体运动、与亲友交流、寻求专业心理援助等。

5. 情绪与认知情绪和认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情绪对我们的认知加工和决策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人们在不同情绪下,对外界刺激的评价和认知处理会有所差异。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1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将被试随机 分为演技评价组(n=19)和控制组(n=18)。实 验过程中,被试的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 的变化被记录。
实验结论

相较于观看中性电影, 观看负性电影使个体 的主观负性感受和皮肤电反应活动增高; 在 评价背景相同时, 两组被试在静息状态、观 看中性电影和观看负性电影时的情绪感受 和皮肤电反应活动无差异; 在持有利于情绪 调节的评价背景时, 评价组被试的负性情绪 感受和皮肤电反应均显著低于控制组; 在本 研究的实验条件下, 心率不受情绪类型和评 价背景的影响。
实验结果

对皮肤电反应和心率活动和主观情绪自评 进行t检验 皮肤电反应值和心率值进行单因素协方差 分析

三大变量



自变量:使用三段电影片段(第一段为中 性片段,第二段为负性片段,第三段为负 性片段)作为情绪刺激让被试观看 因变量:被试皮肤电反应和心率的变化 控制变量:经自评抑郁问卷(SDS)和特质焦 虑问卷(TAI)筛查,所有被试抑郁和焦虑得 分正常,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 动的作用
原 琳1 彭 明1 刘丹玮1 周仁来1,2

心理学报 2011, Vol. 43, No.8, 898−906

组内成员:吴珊
王文芳
王小娜
实验目的
负性情绪是个体面对负性的刺激或心理期待与现实产生差距时, 所产生的悲伤、不安、愤怒、痛苦等情绪(Smith & Lazarus, 1990)。它对个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如负性情绪使血压、唾液 皮质醇水平等生理活发生变化(杨宏宇, 林文娟, 2006), 降低 注意控制能力(Most, Chun, Widders, & Zald, 2005)并左右人 们的社会加工(Niedenthal, Halberstadt, &Setterlund, 1997) 等。本研究改进认知评价的操作方法, 以情绪片段为实验材料, 以事先的评价背景替代与观看同步的评价策略以生理指标与情 绪自评反映情绪变化, 考察41 名大学生的认知评价对负性情绪 的影响

心理学导论: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心理学导论: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心理学导论:认知与情绪的关系1. 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认知和情绪。

认知与情绪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讨论认知与情绪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认知对情绪产生的影响以及情绪如何反过来影响认知。

2.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2.1 认知评价理论•认知评价理论指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评价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反应。

例如,如果我们将某个事件解读为积极或有益的,我们会感到愉悦;而如果我们将其解读为消极或威胁性的,我们会感到不快。

•这种认知评价对于处理新信息、应对挫折以及适应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2.2 情绪调节与抑制•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思想过程来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

例如,通过积极地思考来改善负面情绪,并调整注意力、解构负面信念。

•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来控制情绪。

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起到重要作用。

3.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3.1 情绪与注意力•情绪状态会影响我们的注意力分配。

例如,当我们感到焦虑或害怕时,我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于潜在威胁。

•此外,积极的情绪状态会提高注意力、记忆和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3.2 情绪与决策•情绪对决策过程有重要影响。

例如,正面情绪可以提高风险承受度,而负面情绪则会增加风险规避倾向。

•这是因为不同的情绪状况会改变人们评估和权衡利益与风险、奖励与惩罚之间关系的方式。

4. 认知和情绪的相互作用•认知和情绪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认知可以调节情绪,并且人们常常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来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同时,情绪也会影响认知,甚至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注意力分配。

5. 结论认知和情绪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认知可以影响情绪产生和调节的过程,而情绪也会影响认知加工和决策。

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以及心理健康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认知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也为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提供了参考依据。

认知、生理和环境等因素对情绪的综合影响

认知、生理和环境等因素对情绪的综合影响

认知、生理和环境等因素对情绪的综合影响认知,生理和环境,对情绪的影响很大,它们整体致使情绪变化。

而它们的综合影响也与它们分别单一的影响有关。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着重要决定的作用。

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在于判断评估刺激物是否符合个体的需要,从而产生肯定的或否定的情绪。

在沙赫特和辛格(Schachter &Singer,1962)的一个实验中探讨了认知因素和生理唤醒状态对情绪的作用。

他们给被试注射一种药物,并告诉他们这是一种称为"SuProxin"的复合维生素,目的是测定这种新药对视力的影响。

但实际上注射的是肾上腺素和食盐水。

注射肾上腺素能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手发抖、脸发热等情绪生理反应。

被试分为三组:正确告知组、错误告知组和无告知组,分别给以不同的指示语。

对于正确告知组,即告诉他们注射这种新药会出现心跳加快、手发抖、脸发热等反应。

对于错误告知组,有意错误地告诉他们注射这种新药可能无感觉、会发麻、发痒、头痛等。

对无告知组,主试什么也没有告诉他们。

注射食盐水的所有被试都列为无告知组。

然后,人为地安排了两种实验情境:一种是"欣快"的环境,一种是"愤怨"的环境。

所谓欣决环境,是由主试的助手(这个助手是受过训练的,他和被试一起,被试以为他也接受同样的注射,在同样的情况下参加实验)同被试一起唱歌、玩耍和跳舞。

所谓愤怒环境,是主试的助手当着被试的面对主试要他填写的调查表,表示极大的愤怒,不断咒骂、斥责并把调查表撕得粉碎。

实验后,主试向被试询问当时的内心体验。

结果显示误告知组的反应最容易受助手的高兴所感染,正确告知组的反应不容易受环境气氛的影响,无告知组的反应则介于上述两组之间。

同样,他们对愤怒的环境的反应也是一样的。

这个实验说明,注射肾上腺素虽然引起了典型的情绪唤醒状态,但它的单独作用却不能引起人的情绪;同样,环境因素也不能单独决定人的情绪。

大脑中的情绪认知情绪评估与情绪调节的协调

大脑中的情绪认知情绪评估与情绪调节的协调

大脑中的情绪认知情绪评估与情绪调节的协调大脑中的情绪认知、情绪评估与情绪调节的协调情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行为和心理健康。

大脑是情绪的重要调节中心,在情绪产生、认知、评估和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脑中情绪认知、情绪评估以及情绪调节的协调过程。

一、情绪认知情绪认知指的是大脑通过处理和解释感觉、记忆、意识等信息,构建出对情绪的认知。

大脑中的皮层区域,如前额叶皮层、扣带回皮层和顶叶皮层,在情绪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区域与情绪加工相关的神经元网络,协同工作以感知、辨别和识别不同的情绪。

情绪认知的过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包括情绪识别、情绪理解和情绪表达。

情绪识别是指通过感知和辨别面部表情、声音、姿态等非语言信号来辨认和确定他人情绪的能力。

情绪理解是指根据情境、经验和语言信息,对情绪进行解释和理解的过程。

情绪表达则是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声音等方式来传递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二、情绪评估情绪评估是指大脑对情绪强度和意义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大脑中的杏仁核是情绪评估的重要结构,它对情绪刺激进行筛选和分类,并根据情绪的重要性和威胁性来调节情绪反应。

情绪评估与记忆、注意和意识等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情绪状况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处理和记忆。

研究表明,在积极情绪下,大脑的注意力和记忆功能会提升,而在负面情绪下则会减弱。

而情绪评估也会受到个体因素、文化背景、社会情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情绪调节的协调情绪调节是指大脑对情绪经验和情绪反应进行调控和管理的过程。

大脑中的情绪调节中心,如前额叶皮层、杏仁核和扣带回皮层,协同工作以保持情绪的适宜性和稳定性。

情绪调节可以通过认知重评价、情绪表达和情绪灵活性等方式实现。

认知重评价是指通过改变自己对情境的解释和理解,来调节情绪的过程。

情绪表达是指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和释放情绪,如说话、行为和创作等。

情绪灵活性是指个体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需求,调节和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反应。

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对情绪反应的影响及作用研究——以悲伤情绪为例

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对情绪反应的影响及作用研究——以悲伤情绪为例

ABSTRACTI n the study of emotion regulation, the Gross’s process model of emotion regulation has been widely recognize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ve suppression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to be used, and are the most valuable to research in Gross’s process model. Many scholars abroad hav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ve suppression on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facial expression, while domestic scholars focus little on the research of facial expression.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long-term study, scholars abroad believe that cognitive reappraisal is good emotional regulation strategy and expressive suppression is bad one, an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cognitive reappraisal can effectively reduce emotion experience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 but expressive suppression lead to increase physiological response and can’t reduce the emotion experience. In this study, 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e, expressive suppression, which can reduce facial expression, may be good regulation strategy in the Chinese collective culture.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interpersonal principle, the research chooses sev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close to college students, to learn which strategy they will choose in seven interpersonal situation. In addition, considering neuroticism and extroversion are both high emotional style personality, and they may also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Therefore, this study selects high and low neuroticism, extroversion, investigate the choice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ve suppression in seven interpersonal situations.In this study, we choose sadness as research target emotion, and we have three sub-studies. The first study, using experiment, explores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ve suppression effect on sad emotion experience and facial expression; and the second and third studies, using big five personality inventory and self-made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explores the role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ve suppression in different level interpersonal situation, and neuroticism, extroversion subjects in different level interpersonal situation.From this study, it was mainly found that:1. Cognitive reappraisal is more effective on reducing emotional experience; the expressive suppression is more effective on reducing facial expression.2. In the close relationship situation, more subjects and more willingness choosethe cognitive reappraisal strategy. In the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s, more subjects and more willingness choose expressive suppression strategy. Compared to long-term alienation relationship, in short-term alienation relationship, more subjects and more willingness choose cognitive reappraisal strategy.3. High neuroticism subjects in most interpersonal situation, the willingness to choose cognitive reappraisal is lower than low neuroticism subjects; in all interpersonal situations, the willingness to choose expressive suppression is higher than low neuroticism. High extroversion subjects in most interpersonal situation, the willingness to choose cognitive reappraisal is higher than low neuroticism subjects; the willingness to choose expressive suppression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high and low extroversion in seven interpersonal situation.4. high and low neuroticism, in seven interpersonal situations, the tendency of the choice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ve suppression is consistent; high and low extroversion, in seven interpersonal situation, the tendency of the choice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expressive suppression also is consistent.KEY WORDS:Cognitive Reappraisal, Expressive Suppression, Emotional Response, Interpersonal Situation, Personality types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引言.. (1)第一章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3)1.1情绪调节 (3)1.1.1情绪调节的产生及定义 (3)1.1.2情绪调节理论 (4)1.1.3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定义 (8)1.2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对情绪反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9)1.2.1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对主观体验的影响 (9)1.2.2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对面部表情行为的影响 (10)1.3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的作用研究:在不同文化下的体现 (11)1.3.1早期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的作用研究 (11)1.3.2作用研究的新发现:表达抑制可能是“好”的调节策略 (13)1.3.3中国儒家文化的人际关系 (14)1.4 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的作用研究:神经质、外倾性人格类型呈现不同特点 (15)1.4.1大五人格的介绍 (15)1.4.2神经质、外倾性与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策略的关系 (16)1.5 研究靶情绪的选择 (16)第二章问题提出与研究设想 (19)2.1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9)2.1.1问题提出 (19)2.1.2 研究逻辑 (19)2.1.3 研究意义 (20)2.2 研究总目标 (20)2.2.1 研究总目标 (20)2.2.2 研究总体思路 (21)2.2.3 研究总体假设 (21)第三章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对情绪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及作用调查研究 (23)3.1 研究一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对情绪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23)3.1.1 研究靶情绪的选择 (23)3.1.2 研究假设 (23)3.1.3 研究对象 (23)3.1.4 研究材料 (23)3.1.5 研究仪器 (24)3.1.6 实验设计 (24)3.1.7 实验程序 (24)3.1.8 数据采集方法 (25)3.1.9 数据处理 (27)3.1.10 结果分析 (27)3.1.11 讨论 (30)3.1.12 结论 (32)3.2 研究二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的作用研究:人际情景中的体现 (33)3.2.1 研究目的 (33)3.2.2 研究假设 (33)3.2.3 人际情境问卷编制 (33)3.2.4 人际情境问卷施测对象 (37)3.2.5 数据处理 (37)3.2.6 结果分析 (37)3.2.7 讨论 (43)3.2.8 结论 (45)3.3 研究三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的作用研究:两种人格类型在人际情境中的体现 (46)3.3.1 研究目的 (46)3.3.2 研究假设 (46)3.3.3 研究对象 (46)3.3.4研究工具 (47)3.3.5数据统计与分析 (47)3.3.6 研究结果 (47)3.3.7 讨论与分析 (52)3.3.8 研究结论 (52)第四章讨论与分析 (55)4.1 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对悲伤情绪反应的影响 (55)4.2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的作用研究:人际情境中的体现 (56)4.3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的作用研究:两种人格类型在人际情境中的体现 (57)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59)5.1 研究结论 (59)5.2 研究建议 (59)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0)参考文献 (61)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67)附录 (69)致谢 (77)引言情绪是人类功能性系统的基本现象,具有适应性价值,并且在个体间水平上,情绪帮助其他人了解我们内在的状态和行为目的(黄大庆,陈蒲晶,陈英和,2008)。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情绪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们对外界刺激做出的主观评价和主观感受,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反应。

情绪的产生和表达对于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认知评价作为人们理解和解释外界刺激的过程,对于情绪的产生和调节起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

首先,认知评价是人们对外界事物进行判断和解释的过程。

当人们面临某种情境或刺激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评估,并形成自己的主观认知。

这种认知评价会直接影响到情绪的产生和表达。

例如,当一个人遇到一只可爱的小狗时,他会产生愉悦和喜悦的情绪,因为他对小狗进行了积极的认知评价。

同样,当一个人面对一个威胁或挑战时,他会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因为他对这个情境进行了消极的认知评价。

其次,认知评价也会对情绪产生的程度和强度起着调节作用。

当人们对某个情境进行积极的认知评价时,他们更可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并且这些情绪可能更加强烈。

相反,当人们对某个情境进行消极的认知评价时,他们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并且这些情绪可能更强烈。

因此,认知评价可以通过调节情绪的强度和程度来影响个体的主观情绪感受。

此外,认知评价还会对个体的生理活动产生影响。

情绪的产生和表达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反应,例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

而这些生理反应也会受到认知评价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人们对某个情境进行积极的评价时,他们的生理活动往往更加健康正常,例如心率较稳定、血压相对正常。

相反,当人们对某个情境进行消极的评价时,他们的生理活动可能会更加紊乱,例如心率不规律、血压升高。

这说明认知评价对个体的生理活动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

最后,认知评价也可以通过与情绪的反馈循环来影响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

人们的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常常会影响他们的认知评价,而这种评价又会反过来影响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

这种反馈循环可以扩大或加强情绪的产生和表达,从而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情绪,作为人类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评价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对事件或刺激的主观解释和评估,它决定了我们对环境的反应方式,包括我们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深入探讨认知评价如何影响我们的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在理论部分,我们将介绍认知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阐述认知评价与情绪、生理活动之间的关联。

我们将通过引用相关文献,梳理认知评价在情绪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实证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在实证部分,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验证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影响。

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实验,模拟不同情境下的认知评价过程,观察被试者在不同认知评价下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变化。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将揭示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具体作用机制。

我们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讨论认知评价在情绪调节和生理健康方面的应用前景。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认知评价理论框架认知评价理论是一种解释情绪产生和调节过程的重要理论框架。

它强调了个体对情境的主观认知评价在情绪产生和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的情绪反应并非直接由外部事件或刺激引发,而是由个体对这些事件或刺激的主观认知评价所决定的。

在认知评价理论框架中,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对外部事件或刺激的意义、价值和重要性进行主观评估的过程。

这种评估不仅涉及对事件本身的认知,还包括对事件可能带来的后果、自身应对能力等方面的认知。

认知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和生理活动。

具体而言,当个体面临一个外部事件或刺激时,首先会进行初步的认知评价,判断该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关,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11月1日认知评价对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心理学报2011, V ol.
43, No.8, 898−906 DOI: 10.3724/SP.J.1041.2011.00898)
原琳1彭明1刘丹1周仁来1,2
(1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100875) (2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一、Introduction
研究对象:认知评价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理论:
认知评价与情绪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 研究者通过分析个体对情绪与认知评价的自我报告, 来探索评价在情绪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如Roseman, Spindel 和Jose (1990)让被试回忆并写出他感到特定情绪的情景和事件, 并对其在事件的重要性、预期、反应中介以及控制事件的可能性等评价性维度上进行评分, 结果发现不同情绪在各评价维度上的得分存在差异, 不同评价诱发不同的情绪。

其他研究者证明了特定的评价模式是某种情绪产生的前提, 且事件或情景引发的情绪受到个体对其评价的影响。

另一方面, 研究者通过对认知重评策略的研究揭示评价与情绪的关系。

认知重评是以非情绪的术语解释情绪相关刺激, 通过对刺激的重新评价达到改变情绪的目的。

然而上述两种方法存在社会赞许效应、被试记忆模糊或错误、认知重评的操作方法使评价对情绪的作用中混淆了认知加工对情绪反应的消除等缺陷。

二、Methods
实验设计: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实验过程中, 被试的主观情绪感受和生理活动的变化被记录
数据的处理方法(统计方法和相关软件):使用SPSS 13.0 进行t 检验、χ2检验和协方差分析; 使用GPOWER 3.0.10 计算效应量; 使用Acq Knowledge 4.0 提取和分析皮肤电反应和心率数据。

三、Results
开展的研究内容:
本研究采取与Dennis 和Hajcak (2009)类似的方法, 取消观看情绪材料的同时进行的认知重评任务, 取而代之的是在观看材料前给被试一定的背景资料, 影响其对材料的评价, 而后让其自然观看。

并且, 不仅收集情绪自评数据, 还采集情绪与情绪调节研究
获得的研究结果。

1.别对演技评价组和控制组被试在每一次静息时的生理活动、和情绪自评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

结果显示两组在每次静息时的皮肤电反应、心率和主观情绪自评上均无显著差异.说明随机分配到两个条件下的被试在情绪生理反应和情绪感受上是同质的。

2.以电影类型为自变量,分别对观看中性电影和第一段负性电影时的生理活动和情绪自评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

结果表明个体在观看负性电影时, 主观的负性感受更高, 并出现受情绪唤起所致的皮肤电反应升高, 而心率没有因个体负性情绪的增强而发生改变。

总体上,电影材料对情绪的诱发是有效的。

3.对认知评价自评的是/否选择题进行统计,对两个被试组选择“是”的
比率进行卡方检验, 结果显示对该题选择“是”的概率在两组中达到显著差异,表明认知评价背景的指导语影响了演技评价组被试对第二段负性电影的评价。

4.所有被试在观看负性电影时, 都比静息状态及观看中性电影时皮肤电
反应升高,心率加快。

反应了评价对负性情绪的抑制作用。

5.两组被试在静息状态和观看中性电影时, 主观情绪自评高于观看负性电影时的自评分数。

反映了评价对个体主观情绪感受的作用。

四、Discussion
1. 从哪些角度讨论了研究结果;
变量操作的可靠性;认知评价对情绪反应的影响;心率与情绪反应;贡献与展望
2. 作者得出的(验证的)或者引用的重要理论和假说
a、认知重评实验较早期的研究更为客观, 但如前所述, 实验操作中混淆了单纯认知活动对情绪的影响, 带来了无法消除的系统误差。

b、情绪自评是衡量个体情绪体验强度的常用方法(如Smith et al., 2003),它反映了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主观感受。

c、本研究说明, 心率仅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反映情绪变化, 对悲伤情绪及其下行调节并不敏感。

在未来的情绪调节相关研究、及心率生物反馈(杨菊贤, 杜勤, 2004)等应用心率指标的临床治疗中应加以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