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认知风格与情绪的关系研究
大学心理学导论:认知与情绪的关系探究

大学心理学导论:认知与情绪的关系探究1. 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认知心理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历各种情绪,并且我们的情绪会对我们的认知产生影响。
因此,了解认知与情绪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心理十分重要。
2. 认知与情绪的定义和特征2.1 认知•定义:认知指的是个体对于外界信息的感知、记忆、注意和思考等过程。
它涉及到思考、判断、解决问题以及决策等高级心理过程。
•特征: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加工信息的过程,它受到主观意识和先前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2.2 情绪•定义:情绪是一种个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产生的主观体验状态。
它通常包含有兴奋、愉悦或者压抑、痛苦等感受。
•特征:情绪能够引起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变化,同时也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3.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3.1 认知对情绪的调节作用•个体的认知过程可以通过解读外界刺激来调节产生情绪的感受。
•情绪评估理论指出,个体对于外界刺激进行主观评估后,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
•认知重塑技术在治疗情绪障碍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改变个体对于刺激的认知方式,从而缓解负面情绪。
3.2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注意、记忆和思考等认知过程。
•不同类型的情绪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注意力偏向和记忆增强效应。
•负面情绪可能导致注意力陷入困局、记忆损害以及决策偏差等问题。
4. 实际应用与案例研究4.1 情绪调节训练与心理幸福感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如何通过训练来调节情绪,提高心理幸福感。
例如,正念练习的应用可以帮助个体培养觉察力和接纳负面情绪的能力。
4.2 认知失调与情绪障碍在某些情况下,认知与情绪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可能导致认知失调和情绪障碍的产生。
例如,焦虑和抑郁症患者常常出现过度负面的自我评估,这种认知方式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负面情绪。
结论大学心理学导论中,探究认知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且有趣的主题。
通过了解认知对情绪以及情绪对认知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优化我们的思考、决策等认知过程。
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的情绪认知偏向与情绪变化分析

摘要的被试,其积极情绪的基线值显著高于低心理弹性组;(2)高心理弹性被试的积极情绪的变化在失败情境和控制情境下存在显著差异;(3)低心理弹性被试的消极情绪的变化在失败情境和控制情境下存在显著差异。
通过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与正性和中性情绪刺激相比,负性情绪刺激更容易得到优先加工;(2)高心理弹性个体倾向于关注正性情绪刺激,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反之,低心理弹性个体倾向于关注负性情绪刺激,从而感受到较多的消极情绪;(3)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面对失败时,其情绪变化也主要体现在积极情绪的下降上,与之相反,低心理弹性个体在面对失败时,情绪变化主要体现在消极情绪的上升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弹性认知偏向正负性情绪失败情境AbstractThemainresultsobtainedinthisstudyare:1.Bystudyingemotionalwordrecognition,wefound:(1)Highandlowresiliencegroupshaveahighestscoresonthecorrectrateofthenegativeemotionalstimuli;(2)Onthecorrectrateofpositiveemotionwords,highresilience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lowresiliencegroup;Onthecorrectrateofnegativeemotionwords,lowresilience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ehighresiliencegroup;(3)Onthereactionofpositiveemotionwords,highresilience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lowresiliencegroup;onthereactionoflowresiliencegroup,thenegativeemotionwords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theneutralandpositiveemotionalwords.2.Byintroducingfailurescenarios,wecomparedemotionalchangesofdifferentresiliencegroupsandfound:(1)Onthehighresiliencegroup,thebaselinevalueofpositiveemotions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lowresiliencegroup;(2)Changesinpositiveemotionsofhighresilienc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eexperimentalgroupandthecontrolgroup;(3)Changesinnegativeemotionsoflowresilienc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eexperimentalgroupandthecontrolgroup.Themainconclusionsofthestudyareasfollows:(1)Highandlowresiliencegroupsofnegativeemotionalstimuliarejudgedhighestaccuracy,itmaybecausenegativeemotionalstimulithanneutral,positivestimuliareeasiertogetpriorityprocessing.(2)Highresiliencegrouptendtofocusonpositiveemotionalstimuli.andfeelmorepositiveemotion;lowresiliencegrouptendtofocusonnegativeemotionalstimuli,andfeelmorenegativeemotion.(3)Infailuresituation,theemotionalchangesofhighresiliencegroupfocusedondeclineaspectofpositiveemotions;theemotionalchangesoflowresiliencegroupmainlyfocusedonincreaseaspectofnegativeemotionsKeywords:collegestudents;resilience;cognitivebias;positiveandnegativeemotions;failuresituationIV引言1.1.2心理弹性的结构因为对心理弹性概念的界定不同,所以研究人员对心理弹性结构的理解也不同。
认知实习报告:探究认知与情绪的相互关系

认知实习报告:探究认知与情绪的相互关系2023年认知实习报告:探究认知与情绪的相互关系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全球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此以后,我们的情感、认知与行为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过数年的抗疫,人们逐渐重新适应了新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但是这段经历对于我们的认知与情绪留下了一些深刻的痕迹。
因此,我在2023年选择的主题是探究认知与情绪的相互关系。
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我选择了在一家在线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实习。
在实习过程中,我得到了完善的引导和各种实践经验,深入了解了人们认知和情绪之间的相互影响。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时间,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首先,在情绪上,我们知道负面情绪与认知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例如,当我们感到情绪低落、焦虑或害怕时,我们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和决策)会受到严重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情绪可以刺激我们的生理机能,进而影响我们的认知机制。
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负面情绪会使人们更加倾向于采取简单的思维模式,从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当然,不同情绪之间对于我们的认知能力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例如,愉快的情绪通常会带来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从而有助于推动创新。
而情绪多样的人往往更容易运用此类思维模式。
其次,在认知上,我们可以从多角度来研究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
例如,我们的经验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而情绪也可能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
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也与我们的认知息息相关。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导致我们的认知过程也发生了变化。
在心理健康领域,我们还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来改善既定的认知模式。
因为正如我们所说,情绪和认知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
因此,通过CBT,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认知,影响情感进而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
最后,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也从实践中了解到了情绪管理和认知调节的技巧,包括情绪表达和注意力训练。
这些技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这次的实习经历为我提供了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了解了认知与情绪间的相互联系。
情绪与认知心理学的关联

情绪与认知心理学的关联引言:情绪和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中两个重要的方面。
情绪是指个体对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主观体验,而认知则涉及到个体对于信息的感知、理解、处理和记忆。
情绪和认知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因此,研究情绪与认知心理学的关联对于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是一个广泛研究的领域。
研究表明,情绪可以影响个体的注意力、记忆、思考和决策等认知过程。
例如,积极情绪可以提升个体的注意力和记忆能力,而消极情绪则可能导致个体的注意力偏向负面信息,影响记忆和思考的效果。
此外,情绪还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策略和思维方式来影响认知过程。
例如,焦虑情绪可能导致个体过度关注细节,而忽视整体的信息,影响问题解决和决策的能力。
第二部分:认知对情绪的调节与情绪对认知的影响相反,认知也可以对情绪进行调节。
认知调节情绪的过程被称为情绪调节。
研究发现,个体的认知评估和解释方式可以影响他们对于情绪刺激的反应。
例如,积极的认知评估和解释方式可以减轻消极情绪的产生和维持,而消极的认知评估和解释方式则可能加剧消极情绪的体验。
此外,认知调节情绪还可以通过个体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策略来实现。
个体可以通过认知调节情绪来提升自己的情绪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
第三部分: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情绪和认知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情绪可以影响认知,而认知也可以调节情绪。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例如,在面对挑战性任务时,个体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他们的认知表现。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升个体的动力和注意力,从而促进认知的发展。
相反,消极的情绪可能导致个体的认知资源受到压制,影响认知的效果。
此外,个体的认知调节情绪也可以通过改变情绪体验和情绪反应来影响认知的进行。
结论:情绪与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中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
情绪可以影响认知,而认知也可以调节情绪。
研究情绪与认知心理学的关联对于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

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自我认知是人们对自身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主观体验和理解。
它对于情绪管理至关重要,因为自我认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反应,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管理和调节它们。
本文将探讨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的关系,以及如何提升自我认知来有效地管理情绪。
第一部分:自我认知与情绪识别自我认知在情绪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绪识别是自我认知的核心方面之一,它是指我们能够准确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并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
通过对情绪的准确识别,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它们,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第二部分:自我认知与情绪调节自我认知还涉及情绪调节,即我们能够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情况和应对挑战。
情绪调节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它使我们能够积极应对困境和压力,并保持情绪稳定和积极。
第三部分:提升自我认知的方法要提升自我认知水平并有效管理情绪,有一些方法和实践是值得尝试的。
首先,建立情绪日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情绪模式和触发因素。
通过记录和分析情绪日志,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并针对性地改变自己的反应方式。
第二,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信念和偏好。
这种自我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为情绪管理提供基础。
此外,培养正向的心态和情绪也是提升自我认知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和思考,我们可以培养积极的情绪和态度,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情绪。
结论:自我认知对于情绪管理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自我认知,并借助情绪识别和调节的技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管理自己的情绪。
通过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技能,我们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心理健康,以及建立更为和谐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因此,加强自我认知并学会有效地管理情绪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
情绪与认知能力的关系研究

情绪与认知能力的关系研究近年来,情绪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情绪是人们内心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主观体验,而认知能力是指人们在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情绪与认知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探索其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情绪对认知能力的影响情绪对认知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情绪能够调节个体的注意力、记忆和思维过程。
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能够提高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促进信息的加工和记忆存储。
相反,消极的情绪则往往导致认知能力的下降,易出现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等情况。
不同类型的情绪对认知能力的影响也存在差异。
例如,愉快的情绪常常促进创造性思维和灵活性的表现,而悲伤的情绪则更利于问题的分析和深入思考。
这种情绪对认知能力的不同影响,使得情绪在个体的学习和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认知能力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同时,认知能力也对情绪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能力的高低能够影响个体对情绪刺激的感知和处理方式。
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个体往往能够更好地使用认知调节策略,将注意力从负面情绪中转移出来,从而减少对情绪刺激的情感反应。
研究还发现,认知能力与情绪调节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认知能力高的个体往往可以更好地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情绪的表达和管理。
而认知能力低的人则容易出现情绪调节困难、情绪爆发等问题。
因此,增强认知能力可能有助于提高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三、情绪与认知能力的相互影响情绪和认知能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情绪状态可以影响个体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的提升也可能改变个体的情绪体验。
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是动态而复杂的。
一方面,情绪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可以是暂时的或持久的。
持久的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往往会损害个体的认知能力长期发展,甚至影响学习和工作表现。
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能力水平也会影响其对情绪刺激的感知和反应方式。
优秀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个体更好地应对挫折、消极情绪,从而保持情绪的稳定与平衡。
心理学中的情绪与认知研究

心理学中的情绪与认知研究情绪和认知是心理学中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感受,认知是指个体处理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这两个方面在人类心理过程中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中的情绪与认知研究,包括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认知对情绪的调节以及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
一、情绪对认知的影响情绪对认知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情绪能够调节个体的注意力,影响信息的加工和记忆。
例如,积极情绪能够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学习效果;而消极情绪则可能导致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
另一方面,情绪还能够改变个体的认知策略和判断偏差。
研究发现,积极情绪能够促使个体更加乐观和创造性思考,而消极情绪则可能导致个体更加谨慎和保守。
二、认知对情绪的调节认知过程对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也起着关键作用。
认知重评价是指个体通过思考和解释来调节情绪的过程。
例如,当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重评价来提升自己的情绪状态,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另外,认知重结构则是指个体对情境的认知重新构造,从而影响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
通过认知重结构,个体可以更好地应对外界的挑战和困境,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
三、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情绪与认知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双向的相互作用关系。
情绪可以影响认知过程的方方面面,如注意力、记忆、决策等;而认知过程也可以调节和调控情绪的产生和表达。
此外,情绪和认知之间还存在交互和动态的关系。
一方面,个体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其认知加工方式和策略选择;另一方面,个体的认知过程也会影响情绪的生成和调节。
因此,情绪和认知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其复杂而动态的关系。
总结起来,心理学中的情绪与认知研究涉及到情绪对认知的影响、认知对情绪的调节以及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
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类心理过程的本质,并为心理健康的促进和情绪调节的方法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认知机制、情绪调节策略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拓展,以进一步揭示情绪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为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研究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学习、生活压力,情绪管理成为他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情绪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针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国内外对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传统的心理认知视角下,忽视了大学生的具身认知需求。
具身认知是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强调认知过程是与身体相关联的,认知与情感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群,他们的具身认知特点对情绪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具身认知视域下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大学生的情绪管理需求和问题,并提出更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探究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还可以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2 研究意义情绪管理是个体处理情感的过程,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影响。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情绪管理对其学习、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都至关重要。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更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研究揭示了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概念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特点和规律,为制定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情绪管理困难和问题,研究探讨了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策略,为实际教育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
通过评估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效果,可为相关教育项目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展望未来,该研究可以为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提供经验总结和启示。
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促进大学生情绪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具身认知视域,探索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Style of Undergraduates and Emotion
2
2.1
对表(DACL)F分量表。该分量表包含34个词条,其
中22个词指向抑郁12个词指向非抑郁,被试每圈 出一个指向抑郁的词或否认一个指向非抑郁的词均
得1分.评分越高说明被试抑郁越重[10】。
1.2.3
状态焦虑问卷取自Spielberger等人编制
的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STAI)中第1—20项题目fS—
验题目有三部分:第一部分9道题,供练习用。第二、 三部分各有10道正式测题,每题下面都标出要求找 出的简单图形的号码。简单图形共9个。要求被试迅 速从复杂图形中找出一个隐藏的简单图形。根据常 模要求,成人团体每部分时限为4分钟,共12分钟。 测验分数以第二、三部分中正确画出指定的简单图 形总数记分。每题1分,满分20分。 1.2.2抑郁状态问卷取自Lubin的抑郁形容词核
(情绪测量时间:失败前,失败后)两因素混合设计。 其中,认知风格是被试问变量.情绪测量时间为被试 内变量,因变量采用抑郁和焦虑两种情绪状态。 1.2研究工具 1.2.1认知方式图形测验(简称CSFT)tgj CSFT测
者在信息加工时倾向于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场
独立者倾向于凭借内部感知线索来加工信息[21。 近些年来.国内关于认知风格的研究主要在于 探讨其与专业分化、学习等之间的关系【3棚。但认知 风格作为一种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61,其影响既表现 在认知过程中,也反映到个性心理特征方面17], Eysenck认为内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是两种最为 基本的个性维度。我们知道情绪一般又分为特质情
结
果
失败前和失败后的情绪状态的差异比较 对两组各自在失败前和失败后的情绪得分进行
相关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无论场独立组还是场依 存组,其情绪状态在失败前后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失败后有明显更多的抑郁和焦虑。见附表。
附表
场独立与场依存组抑郁与焦虑状态的得分差异
呈现23秒,总测验时间299秒。任务呈现及计时均 由计算机控制。并给被试反馈每题的正误信息,其中 有随机的两道题反馈为正确,其余均反馈为错误;总 成绩反馈为:“您一共做了13道题,其中做对了2
Undergraduates
students
on
emotional
states.Methods:2x2
factors
was
used.Results:①Whether field-dependent students,sub-
failure,There was
no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5卷第6期
・595・
大学生认知风格与情绪的关系研究
袭开国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认知风格与情绪的关系。方法:采用2x2两因素混合设计。结果:①无论场独立组还是场
依存组,其情绪得分在失败前后均有显著差异(19<0.01),失败后有明显更多的抑郁和焦虑。②失败前,两组的情绪得
xI Kai—guo
Education Science School of Nam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mixed design of
tw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gnitive style of
jeers
had more depressive and anxious emotions after failure than before
failure(P<O.01).②Befo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05);but after failure,field—dependent students had more depressive
行诱导失败能力测验,微机之间有隔间且每位被试
都头戴耳机,确保互相之间不受影响。在施测之前,
告诉被试此次测试很简单,一般都会顺利通过的,测
试完之后电脑会自动记录你的成绩。正式测试之前 有练习题,被试可多次练习,直到都弄懂为止。完成 该测验后。被试再回到隔壁教室接受同一主试的第 二次情绪测量。两次测量的情绪问卷,虽内容一致,
道。得2分。很遗憾您在该测验上失败了【11】。” 1.3被试及分组 随机选取山东某高校教育学院大三学生共156 人。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男78人、女78人;年龄 20—22岁。集体进行认知方式图形测验(同时调查被 试最近二周内是否经历过什么重大事件.对自己造 成了较大影响:是否参加过瑞文推理测验,以鉴别被
3讨
论
本研究表明,无论是场依存组还是场独立组的
万方数据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第15卷第6期
597・
被试,在失败后的抑郁和焦虑情绪都多于失败前。这
关。对于认知方式与特质情绪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的 研究探讨。
参考文
1
说明,失败对于不同认知风格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挫
折和打击,都会带来不良的情绪反应。但从场依存组 和场独立组被试的抑郁和焦虑由失败前的差异不显 著到失败后的差异显著来看,表明了认知风格的不 同对状态情绪的影响,相比于场依存组。场独立组的 被试受失败的影响相对较小,消极情绪反应较少。具 有更强的自主性和抗挫折能力。这也从另一个侧面 验证了已有对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研究,如 Witkin等人[12]研究认为,场依存性的人是社会定向 的,他们对社会线索更敏感,更喜欢与人有联系的情 境,而不喜欢独处,对周围环境依赖性较强,社交场
试确定分组)。由于场独立与场依存具有双极的、相
对的特性,因此本研究依据测验平均成绩(13.93)及
根据同质性原则确定认知风格分组。一是,将在测
验平均成绩以上的学生确定为场独立性被试,在平 均成绩以下的学生确定为场依存性被试;二是,根据 同质性原则对被试进行分组:专业、性别比例搭配适 当.力求使两被试组的基本认知水平或智力条件、知 识经验基本相同。如此.确定场独立性组和场依存性 组(每组各60人,男30人、女30人)。 1.4程序 首先,集体施测CSFT,确定场独立性组和场依 存性组。其次,在一安静教室内,在同一主试指导下, 进行第一次情绪测量。然后,到隔壁微机实验室,进
and anxious emotions than field-independent students
a
fP<0.05).(萤The cognitive
on
style had
a
distinct effect
on
anxiety(P<
0.05).④ne measure time of emotions had distinct effect depressive and anxious emotions(P<O.001;P<O.05).⑤ There was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cognitive style and measure lime of emotion(P<O.01).Conclusion:There is
AI)。量表从“1=完全没有”到“4=非常明显”四点 记分。总分在20—80之间,分数越高,表明状态焦虑 越严重【101。上述两问卷中的项目顺序均经过随机化 处理。使失败前后两次情绪测量中的问卷内容一致 而项目顺序不一致。 1.2.4诱导失败能力测验选自《瑞文标准推理测 验(中国城市版)》中难度较大的题目共13题,每题
style;Experimental
study;Undergraduates;Emotion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亦称认知方式。是个体
在信息加工与完成任务过程中个性特征的具体表 现,也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与思维过程中所特有的 稳定方式在认知活动中的体现【11。Witkin提出的场依
关系的研究资料并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 定的心理学参考。
1 1.1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2(认知风格:场独立/场依存)×2
存和场独立认知方式是研究中采用较多的认知风格
类型。Witkin认为,场独立/场依存认知风格不只是
指知觉中的构造组织能力,也包括理性领域中的构
造组织能力,是两个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场依存
分没有显著差异(P>O.05);但失败后,两组的情绪得分差异显著(P<O.05),场依存组比场独立组有明显更多的抑郁和
焦虑。③对于抑郁,认知风格的主效应不显著(P>O.05);对于焦虑,认知风格的主效应显著(P<O.05)。④对于抑郁,情绪 测量时间的主效应极其显著(P<o.001);对于焦虑,情绪测量时间的主效应也显著CP(o.05)。⑤认知风格与情绪测量时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a
cognitive
style and state-emotion,but the relation
between cognitive style and trait-emotion
needs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Cognitive
注:4P<0.05.十+P<0.01
2.2失败前和失败后两组情绪状态的组间差异 对两组分别在失败前和失败后的情绪得分进行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如表1),失败前,两组的 情绪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但失败后,两组的情绪得分 差异显著,场依存组比场独立组有明显更多的抑郁 和焦虑。 2.3认知风格与情绪测量时间对被试情绪状态的 影响 以情绪测量时间为重复测量变量分别进行两次 2(认知风格)×2(情绪测量时间)两因素单变量的混 合ANOVA。结果表明,对于抑郁,认知风格的主效应 不显著(F--0.272,P>0.05);对于焦虑,认知风格的主 效应显著(F_7.13,P<0.05);对于抑郁,情绪测量时 间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18.08,P<0.001);对于焦虑, 情绪测量时间的主效应也显著(F--5.29,P<0.05);无 论对于抑郁还是焦虑.认知风格与情绪测量时间的 交互作用都非常显著(分别为F--10.46,P<0.001;F-- 4.69,P<0.01)。该结果与上述分析一致,说明场依存 组比场独立组的被试有更多的焦虑,但抑郁两组没 有显著差异:场依存组和场独立组的被试在失败后 都产生了更多的抑郁和焦虑;不同认知风格组的抑 郁和焦虑会随测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即由失 败前的差异不显著变为失败后的差异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