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我可是完全按照咱们老师勾的重点总结的哦~手打呢)来源:覃仕卿的日志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科学,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新医学模式特点:传统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新医学模式的转变原因:1 我国的疾病谱排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 我国广大的人民对医疗的需要也开始向高层次发展。
3.知觉的特性:感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相对、整体、理解、恒常。
4.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过程。
信息加工方式或保持时间长短分为感觉记忆(0.25-2s)、短时记忆(7±2创克)、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5.注意的特征:注意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按注意程度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注意特征: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6.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情绪是人和动物受到情景刺激时,经过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判断后,产生的生理变化、行为变化和对事物态度的主观体验;情感是人对精神性和社会性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7.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8. 需要: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存着5个层次的需要:生理性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9.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多血质的人体液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胆汁质的人体内黄胆汁占优势,粘液质的人体内粘液占优势,抑郁质的人体内黑胆汁占优势。
胆汁质:急躁、直率、热情、情绪兴奋性高、心境变化剧烈、容易冲动。
《医学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一章至第六章)

《医学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第一章至第六章)第一章(一)A型选择题1.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人是( B )A.笛卡儿(Descartes R.)B.恩格尔(Engle G.L.)C.哈维(HarVey)D.冯特(Wundt W.)E.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2.关于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正确的描述是( B /E)A.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和实验法B.观察法的观察是指对被观察者的外显行为进行观察、测量以及记录C.实验法的数据资料收集需要观察获得D.实验法区别于观察法的最主要特征是控制条件E.以上均正确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E )A.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于1879年B.第一个心理测验产生于1917年C.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在1977年D,健康概念的提出是在1946年E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于1917年4.所谓医学模式是指(C )A.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B.内科、外科、妇科C.人们对健康的基本观点和对策D.祖国传统医学和西方现代医学5.医学,心理学中的医学模式是指( D )A.临床工作者的思维方式B.人们对健康的基本认识和对策C.社会上普遍采用的医疗保健措施D.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E.以上均不正确6.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于( C )A.1789年 B.1869年 C.1879年D.1897年 E.1797年7.通过言语引导,主要根据当事者的言语反应内容来“观察”其行为内容和特征的研究方法是( E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D.心理测验法 E.会谈法8.华生创立的学派主要研究人的( D )A.欲望 B.本性 C.情绪D.行为 E.冲突9.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A.心理活动和行为 B.情绪和行为C.心理活动和观念 D.智力和观念E.智力和情绪10.所谓医学模式是指( C )A.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B.内科、外科和儿科学C.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观点D.西医和中医E.医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科学11.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始人是( B )A.华生 B.冯特 C.比奈 D.沃尔夫 E.斯金纳12.有目的的操纵自变量并严格控制影响因变量的所有变量,选用客观指标,并用计算工具处理数据已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心理测验法E.心理评定量表法13.属于行为主义学派的人物是( A )A.华生 B.坎农 C.塞里 D.冯特 E.西蒙14、1977年,美国医生恩格尔提出的医学模式是(4)1)机械医学模式 2)神灵医学模式3)经验医学模式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5)整体医学模式15、关于医学模式的观点错误的是(4)1)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2)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并不排斥生物医学的研究4)新的医学模式以身心一元论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病因一元论的观点5)医学心理学促进和推动了医学模式的转化16、最先提出了“医学心理学”这一术语的学者是(1)1)洛采 2)弗洛伊德 3)比奈4)塞里 5)坎农17、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5)1)脑与行为的关系 2)心身关系 3)心理障碍4)医患关系 5)以上都是18、在控制条件下以人为的改变某些变量(自变量)来观测其它变量的变化的方法是(2)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4)会谈法 5)测验法19、潜意识理论属于(1)1)精神分析学派 2)行为主义学派3)人本主义学派 4)心理生理学理论5)认知学说20、属于人本主义学派的是(5)1)沃尔夫 2)坎农 3)桑代克4)西蒙 5)马斯洛21、不良行为主要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是哪个学派的观点(2)1)精神分析学派 2)行为主义学派3)人本主义学派 4)心理生理学理论5)认知学说22、主要研究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的学科是(1)1)临床心理学 2)健康心理学3)生理心理学 4)神经心理学5)护理心理学23、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建立于(1)1)莱比锡大学 2)剑桥大学3)牛津大学 4)哈佛大学5)斯坦福大学24、医学心理学发展简史按顺序可以分为(1)1)神灵时代-自然哲学时代-科学心理学时代2)自然哲学时代-神灵时代-科学心理学时代3)科学心理学时代-神灵时代-自然哲学时代4)自然哲学时代-科学心理学时代-神灵时代5)神灵时代-科学心理学时代-自然哲学时代25、下列有关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正确的是(1)1)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2)潜意识是三者中最小的部分3)大部分心理活动是在意识中进行的4)被压抑下去的欲望存在于前意识中5)前意识位于意识之前26、对心理生理学说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不包括(4)1)塞里 2)沃尔夫 3)坎农4)华生 5)巴甫洛夫27、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是(1)1)弗洛伊德 2)冯特3)马斯洛 4)沃尔夫 5)斯金纳28.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医学模式是( D ) A.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警 B.生物医学模武 C.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D.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9.所谓医学模式是指( C )A.医学和心理学的交叉模式B.临床工作者的思维方式C.人们对健康的基本认识和对策 D.一段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观点30.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医学模式的提出者是( D )A.奥地利的弗洛伊德B.德国的恩格斯C.美国的罗杰斯D.美国的恩格尔31.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医学模式的提出时间( )A.1796年B.1879年C.1905年D.1977年32.心理科学的诞生时间是( B )A.1796年B.1879年C.1905年D.1908年33.属于行为主义学派的人物是( C ),A.冯特 B.罗杰斯C.斯金纳 D.马斯洛34.华生创立的学派主要研究人的( )A.行为 B.自我C.本能 D.情绪35.属于行为主义学派的人物是( A )A.斯金纳 B.冯特 C.坎农 D.塞里36.下列关于医学心理学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 )A.是医学的分支学科B.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C.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D.研究心理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37.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医学模式认为,对人类的疾病、健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 B ) A.个体先天的生理素质水平B.生理因素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C.个体所处的社会压力状况D.个体自幼的家庭教育背景38.当前占据主导地位的医学模式的提出时间是( D )A.1879年 B.1908年 C.1936年D.1977年39.当前主导医学模式的提出学者是(A )A.美国的恩格尔 B.奥地利的弗洛伊德C.美国的华生 D.美国的马斯洛40.功能主义的创始人是( B )A.德国的冯特 B.美国的詹姆士C.德国的詹姆士 D.美国的华生41.以华生为代表的心理流派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的( D )A.本能 B.素质C.情绪 D.行为42.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 B )A.比奈B.弗洛伊德C.卡特尔D.皮亚杰(二)多项选择题1.医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ABCD )A.心理障碍 B.心身疾病 C.医患关系D.心理卫生2.有关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正确的是( BD )A.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B.意识是三者中最小的部分C.大部分心理活动是在意识中进行的D.被压抑下去的欲望存在于潜意识之3.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它们是 ( AD )A.心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D.人格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描述正确的是(ABD )A.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B.全面了解病人,包括他们的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 C.强调疾病的独立性D.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5.医学心理学的任务包括( ABCD )A.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规律B.研究心理评估手段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作用C.研究人格特征或行为模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健康中的意义D.研究如何运用心理治疗的方法达到治病防病与养生保健的目的6.属于心理动力学派的理论是(AB )A.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B.人的心理发展理论C.自我实现D.学习理论7.人脑进化的指标有( AD )A.新皮层的高度发展B.脑化指数大于其它动物c.神经原突起数量增加D.人脑重量最重8.下列关于医学心理学的观点正确的是( ABC )A.研究心理行为与健康和疾病三者的关系B.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C.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D.是医学的分支学科(三)B型选择题A.美国心理学家华生B.德国心理学家冯特C.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D.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E.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以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解释行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的人( E )2.用实验方法对记忆进行研究,揭示了遗忘规律的学者为( C )3.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的人( B ) 4.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A )第二章(一)A型选择题1.心理发展的顺序哪个是正确的( A )A.反应性——感应性——感受性B.感应性——感受性——反应性C.感受性——反应性——感应性D.反应性——感受性——感应性E.感应性——反应性——感受性2.关于自我意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也叫自我评价B.是人与动物的显著区别之一,动物没有自我意识,人生来就有自我意识C.其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D.青春期发展成熟并稳固下来E.以上都正确3.心理过程不包括( D )A.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C.情绪过程D.人格E.意志过程4.下列属于心理过程的心理现象是( A )A.意志B.气质C.兴趣D.能力E.动机5.心理的实质是( E )A.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B.心理是主观想象的反映。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2、医学模式转变的重要意义①强调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②促进了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面认识和医学的全面发展③促进了疾病治疗与预防的统一④强调了人的整体健康⑤促进了卫生观念的转变3、医学心理学的任务①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相互转化中的作用②研究疾病过程带来的心理行为变化及干预措施③研究人的心理与生理,精神与躯体相互作用的机制④研究不同的人格素质在健康和疾病及其转化中的作用⑤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及技术应用于医学的各个方面⑥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影响4、学习医学心理学的目的①加强对人的整体性的认识—(见病不见人)②学会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③改善医患及护患关系④掌握适应和应对心理问题的方法5、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①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的②心理的器官是脑③心理是反射活动中实现的(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①心理是观念的反映②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③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映像④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6、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8、知觉的特性①知觉的选择性②知觉的整体性③知觉的理解性④知觉的恒常性9、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概括的,间接的反映10、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个性②情绪③知识④动机水平⑤定势作用⑥知识表征方式⑦功能固着11、个性:指一个人整个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2、个性的特性①稳定性与可变性②独特性与共同性③个性的整体性④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13、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①生物因素②环境因素③实践活动15、能力的分类(了解)①一般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能力、操作能力等②特殊能力:是从事某种特殊活动或专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16、性格: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17、需要: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18、动机:是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19、动机的三个功能①始发功能②指引功能③激励功能20、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主体和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21、自我意识的特点①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反思是自我意识的开始)②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发展性)③自我意识的同一性(自我与外部环境的协调)22、性心理学说(了解)①口唇期:0-1岁的发育期。
医学心理学重点复习

医学心理学1、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
2、医学心理学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3、医学模式的转变是指从生物医学的模式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
4、临床心理学包括心理诊断学、心理治疗学、心理卫生、心身疾病等内容。
5、医学心理学在现在医学中的作用是:促进医学模式转变、促进预防疾病战略转变、顺应了临床医疗的工作需要、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6、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1)疾病谱发生了改变(2)心理社会因素已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3)心理社会因素与病情变化有关(4)心理调节有助于缓解疾病(5)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7、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关系?(1)系统整体观(2)心神统一观(3)社会影响观(4)主动调节观(5)情绪影响观8、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意义:(1)加强基础理论(2)增强心理定量的科学性(3)体现多学科的融合性9、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种类:(1)观察法(2)调查法(3)心理测验法(4)实验法(5)个案研究和抽样研究(6)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10、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如感知觉、情绪、意志、思维等。
11、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或下意识,是个体自己不能察觉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内容是不能被道德和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要求和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心理创伤等。
12、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货不在意识之中,但有需要时可以重新进入意识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
13、弗洛伊德设人格含有三个基本系统:(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3)超我:遵循“至善原则”14、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发展经过的五个时期:(1)口欲期:0—1.5岁(2)肛欲期:1.5—3岁(3)性蕾期:3—5岁(4)潜伏期:6—12岁(5)生殖器期;大约12岁15、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总结第一章绪论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医学心理学对疾病与健康的思考: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研究过程分六个步骤:1提出假设2选择关键变量及其检查方法3确定临床研究范式4选定研究样本5检验假设6结果的解释和发布(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2相关研究3实验研究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心理现象分类: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两类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情绪的功能:1情绪的适应功能2.情绪的动机功能3心理活动的组织功能4情绪的信号功能认知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意志过程和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和基础,认知协助意志确定目的,制定计划,采取克服困难的合理方法,而情绪对意志具有动力作用,表现为情绪情感既能激发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另一方面意志过程又可以推动认识活动的不断深入,同时意志对情绪情感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1意志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意志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3意志是以随意活动为基础的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使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人格心理结构:1人格倾向性2人格心理特征3自我调节系统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先天遗传因素2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和实践活动是人格发展的决定因素)3.教育马斯洛的需要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冲突: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与联系):区别:1气质是生来具有的,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2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而性格形成晚,变化要快3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分联系:1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2性格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3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方面,性格形成的速度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变化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我国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1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2及时解决情绪情感问题3防止性的困扰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人的心理活动分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及不愉快的经历人格的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服务于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就可能产生焦虑)焦虑的分型: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自我防御机制:1压抑2否认3退行4投射5反向形成6置换7合理化8认同9理智化10.升华行为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理论):以可观察的行为,以及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作为主要观测元素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在对动物和人类进行的实验研究基础上,发现并提出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规律强化物:凡是能增强某个行为概率的刺激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描述了有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后,导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事件行为强化:一个具体的行为的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正性加强: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负性加强:指行为结果使消极刺激减少,进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加强第五章心理评估心理评估: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做出的鉴定心理评估的作用:1辅助诊断2疗效评价3健康鉴定(人才选拔、新职工入职)4司法鉴定(案发时行为能力、精神状况)心理评估的方法:1观察法2会谈发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量表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1确定评估目的2明确评估问题与方法3了解特殊问题4结果描述与报告智力水平分级:超常115~130平常85~115边界70~85应激: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法则)包括: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4认知因素在平衡或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可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应激源: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
医学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08临乙《医学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考试题型:名解4分*6题、填空1分*10题、简答6分*6题、论述15分*2题注:(标题前有加“#”表示不知道会不会考大题,在周五询问老师后会给大家补充或者修改,在此之前大家先复习其他题目)第一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P1: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研究范围P1:从医学的分支学科来看,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中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包括各种病人的心理或行为特点、各种疾病或不同疾病阶段的心理或行为变化等;从心理学分支学科来看,医学心理学研究如何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在疾病过程中如何应用有关心理科学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医学问题。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1人格的概念P28: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人格的特征P28: 1)独特性与共同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P30: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4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P32: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5挫折的定义P32: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6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受到阻碍时,可能会产生以下几种情况P32: 1)经过自己加倍努力,提高克服障碍的能力,达到目标2)改变自己的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标3)如果障碍难以逾越,寻求替代目标4)如果障碍难以逾越,又无法寻求替代目标,走投无路,不能实现目标。
7气质的概念P34:气质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8气质的特征P35:1)感受性2)耐受性3)反应的敏捷性4)行为的可塑性5)情绪兴奋性6)外倾性与内倾性9气质的类型P35:1)多血质2)胆汁质3)粘液质4)抑郁质10性格的概念P36: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11性格的特征P36:1)对现实态度方面的性格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1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P37: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复习资料-医学心理学第二套

复习资料-医学心理学第二套复习资料医学心理学第二套医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它对于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心理学第二套复习资料。
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范围医学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其研究范围广泛,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心身相互关系;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医学中的应用等。
二、心理学基础1、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认知过程的核心。
2、情绪与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具有情境性、短暂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常见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意志过程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
4、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结构包括气质、性格和自我调控系统。
气质类型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气质无好坏之分。
性格则是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
三、心理应激心理应激是指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应激源可以是生物性、社会性、心理性等。
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
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
四、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医学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作用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①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②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对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③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康复中的租用;④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和认知思维来控制或调动自身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3.几个关键人物及作用①1852年,德国洛采为医学心理学奠定了基础;②1879年,德国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③1896年,美国韦特卖创立了第一个心理诊所,美国心理学之父4.医学模式:是指一定历时时期内医学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模式和发展规范的总和。
分类:①神灵主义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生物医学模式,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系统沦为框架,心身一元论为基本思想。
5.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⑤测验法二、心理学基础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它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心理的实质:所谓想“人的心理实质”,就是从理论上弄清楚什么事心理,心理与物质是怎样的关系,心理如何发生以及人的心理有哪些主要特点等问题。
其主要内容: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作感受性。
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前者刚刚能感受到最小刺激的能力,后者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感受性是感觉阈来衡量,二者呈反比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P1: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研究范围P1:从医学的分支学科来看,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中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包括各种病人的心理或行为特点、各种疾病或不同疾病阶段的心理或行为变化等;从心理学分支学科来看,医学心理学研究如何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医学的各个方面,包括在疾病过程中如何应用有关心理科学知识和技术来解决医学问题。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1人格的概念P28: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人格的特征P28: 1)独特性与共同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P30: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4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P32: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5挫折的定义P32: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6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受到阻碍时,可能会产生以下几种情况P32:1)经过自己加倍努力,提高克服障碍的能力,达到目标2)改变自己的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标3)如果障碍难以逾越,寻求替代目标4)如果障碍难以逾越,又无法寻求替代目标,走投无路,不能实现目标。
7气质的概念P34:气质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8气质的特征P35:1)感受性2)耐受性3)反应的敏捷性4)行为的可塑性5)情绪兴奋性 6)外倾性与内倾性9气质的类型P35:1)多血质2)胆汁质3)粘液质4)抑郁质10性格的概念P36: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11性格的特征P36:1)对现实态度方面的性格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1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P37: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到先天遗传素质的影响,它反应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征。
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其次,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
而性格形成晚,虽然具有稳定性,但比气质变化要快。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格形成的速度。
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1发展的基本观点P42:1)发展是毕生的2)发展是多维和多向的3)发展是获得与丧失的结合#2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内容P43:1)智力正常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1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最重要的发现是潜意识2自我防御机制P57: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3自我防御机制的类型P57:1)压抑 2)反向作用3)置换作用4)退行5)投射6)升华4行为学派:条件反射属于行为主义的重要概念第五章心理应激1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塞里提出应激学说,将其所产生的全身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 2一般适应综合征分为警戒期、阻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P983初级评价【不考名解】P106: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
次级评价【不考名解】P106: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对事件的是否可以改变即对个人的能力做出估计。
4应对的概念P107: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稳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5认知评价是应激系统的关键因素,个性是应激系统中的核心因素。
第六章健康行为戒断综合征P127:是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药物后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
第七章病人心理1角色期望P138:是指社会、他人或自我对某一社会角色所应具有的一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期望,担当某一角色的人应该符合他人或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恰当的。
角色扮演P138:是指行为者根据自我对各种社会角色观念的理解,按照他人或社会的期望采取的实际行动角色转换P138:个体在社会活动中扮演多种角色,其行为应随时间和环境的不同而进行调整,这就是角色转换角色冲突P138:是指当个体的角色行为与角色期待产生不协调状态时的内心体验2病人角色的四个要素P138;1)病人可从常规的社会角色中解脱出来,减轻或免除原有的责任和义务。
2).病人对陷入疾病状态没有责任3).负有恢复健康的责任4).负有寻求医疗协助的责任。
#3病人角色的转换和适应P138正常状态↓病人角色↓与期望符合吗?是↙↘否角色适应适应不良→①角色行为缺如②角色行为冲突③角色行为减退④角色行为强化⑤角色行为异常4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P141:1).与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和满意程度有关。
2)与疾病种类、严重程度及病人的就医方式有关。
3.)与病人的主观愿望和医生治疗措施的吻合程度有关。
4).与病人对医嘱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及治疗方式的复杂程度有关。
5病人的心理需要P141:1)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2)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3)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4)患病期间的尊重的需要5)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6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P142:(1)病人的认知活动特征①感知觉异常②记忆和思维能力受损(2)病人的情绪特征①焦虑②抑郁③愤怒(3)病人的意志行为特点(4)病人的个性改变#7急性期病人的心理特点P144 :1)焦虑2)恐惧......【先看下】8慢性期病人的心理特点P144:1)主观感觉异常 2)抑郁心境 3)怀疑心理 4)病人角色强化 5)药物依赖和拒药心理慢性期病人要对病人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并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9康复期心理问题及干预P1451)康复期的心理问题:(1)错误认知(2)不良情绪(3)不健全人格2)康复期心理问题干预的原则: (1)培养积极的情绪状态(2)动员心理的代偿功能(3)纠正错误的认知(4)积极进行康复运动锻炼(5)调动各种积极的社会因素来帮助病人的康复 10临终病人心理的5阶段理论 P145: 1)否认期 2)愤怒期 3)协议期 4)抑郁期5)接受期#11手术病人心理问题及干预P147【先看下】(一)手术前心理反应(二)手术后病人心里反应的特点第八章医疗行为中的人际关系1医患关系的类型P157:1)主动—被动型 2)指导—合作型 3)共同参与型2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P158;1)病人的权利 2)责任冲突 3)信任和理解 4)沟通态度第九章心身疾病1心身疾病的概念P163: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特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2心理社会因素在高血压发生和发展中作用P169:⑴慢性应激:长期慢性应激状态较急性应激事件更易引起高血压。
⑵人格特征:受压抑的愤怒表达和过分的愤怒表达与高血压发病有关。
在不良环境下(受教育程度低下、社会经济地位低下),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人容易患高血压。
⑶婚姻状态:根据Framingham的资料,寡妇和鳏夫的血压高于配偶健在者。
⑷不良行为因素:发病率与高盐饮食、超重、肥胖、缺少运动、大量吸烟及饮酒等因素有关,这些不良行为因素又直接或间接地受心理或环境因素的影响。
#3心理社会因素在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中作用P170⑴A型行为模式(【名解】较高的成就欲望,富于挑战和竞争精神,争强好胜,不耐烦,有时间紧迫感等。
)(B型行为【名解】:有耐心的,谦虚的,放松的,有安全感的、有适当自尊的特征。
)⑵生活事件:有1/3~2/3的心肌梗死病例有诱因可寻。
其中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及体力劳动最为常见。
⑶损害健康行为:吸烟、缺乏运动、过食与肥胖、对社会压力的适应不良等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4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发生与发展中作用 P173⑴糖尿病的发生与应激性生活事件有一定关系。
⑵急性应激可使正常人在饱餐后血糖反应峰值延迟。
⑶地震、重大火灾后,糖尿病的发病率较灾前明显增加。
⑷心理应激可使正常人显示糖尿病的某些症状(如血糖升高、尿中糖和酮体含量增多)。
⑸一些患者由于生活事件的突然袭击,病情迅速加剧,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糖尿病人格”【顺便看看就行,不属于老师画的内容】:认为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性格不成熟,具有被动依赖、做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
这些人格特点被称作糖尿病人格。
)第十章异常心理问题1神经性厌食症P180: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2神经性贪食症P181: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
(神经性贪食症【课件上的】:也称为贪食症。
一种反复出现的发作性暴食,并有过分控制体重的观念为特征的综合征。
)#3自杀的基本线索P183:1、言语上的征兆 2、行为上的征兆4自杀干预P184:1)真诚的关心 2)初步接触 3)直接询问 4)寻找自杀的原因5)分析致命危险程度 6)分析其支持的资源 7)自杀危机与入院干预第十一章心理干预1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P199:⑴信赖性原则⑵整体性原则⑶发展性原则⑷个性化原则⑸中立性原则⑹保密性原则2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 P201⑴倾听技术:是心理治疗的第一步。
⑵提问技术:是心理治疗最常用的方法。
⑶鼓励技术:表达治疗者对患者的接纳,对所叙述的事情感兴趣,希望按此内容继续谈下去。
∆⑷内容反应技术:内容反应也称释义或说明,是指治疗者把患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后,再反馈给患者。
使用内容反应技术要掌握三个要领①认真注意患者的基本信息;②提纲挈领向患者复述概括后的信息;③观察反应,客观评估患者的肯定、否定和怀疑的反应。
∆⑸情感反应技术:是治疗者用词语表达患者所谈到、所体验到的感受。
侧重于情绪反馈。
∆⑹面质技术:是对患者身上存在的矛盾当面提出质疑。
1)协助对感受、信念、行为及情境深入了解;2)激励消除有意或无意的防御、掩饰心理,并进行富有建设性的活动;3)促进患者实现言行、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4)了解潜能、优势并善加利用。
⑺解释技术⑻非言语性技巧第十二章心理干预各论1系统脱敏法基本思想P209:治疗师帮助患者建立与不良行为反应相对抗的松弛条件反射,然后在接触引起这种行为的条件刺激中,将习得的放松状态用于抑制焦虑反应,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脱敏),最终使不良行为得到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