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郭怡孮绘画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大好春光——中国花鸟画的优良传统和当代风采

20世纪90年代初,我带着一个课题去了欧洲。
这个课题是研究西方绘画是怎么表现草木鸟兽这些自然景物的,在表现对象和表现形式上与中国的花鸟画有何异同,同时还去了美洲和非洲。
做对比性研究是为了更深入理解中国花鸟画的特色和发展方向,历时半年多。
西方绘画从表现内容来分,有人物、风景、静物,中国画则是人物、山水、花鸟。
西方与中国花鸟画相对应的是静物画,静物画所描绘的多是案头的景物,是插在瓶中的花、各种器皿、蔬果,静物也画禽鸟,但不像中国花鸟画那样画鸟要画飞鸣食宿,画花要画风晴雨露、活色生香。
西方还有一种植物画、动物画,这一部分是属于科学画的范畴,在普及科学之外也很有艺术观赏价值。
当我走过了众多的西方博物郭怡孮,1940年生,山东潍坊人。
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书画联谊会会长。
郭怡孮照片一组郭怡孮创作草图□ 郭怡孮大好春光—中国花鸟画的优良传统和当代风采·室馆天地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C ALLIGRAPHY.总第 期2023 06164馆、画廊,看过了大量的原作和出版物之后,我却对中国的花鸟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国花鸟画不但在表现题材的广博上占有优势,而且在精神性内涵的表现方面独具特色。
从此之后,我对我自认为十分熟悉的中国花鸟画刮目相看。
考察回国后我连续写了一些文章,并提出了“大花鸟”的概念。
我称中国花鸟画为“大花鸟”,是与西方同类内容的绘画相比较而言的。
它的“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花鸟画描写的是生命精神,不是浅层次的肖似,是一种活跃生命的传达,这与标本画、植物画、静物画是有本质不同的。
二、中国花鸟画把表达作者的精神、情感定为第一要素。
三、中国花鸟画追求较深的文化内涵,在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诸多方面着力。
郭怡为中国花鸟画带来的启示

郭怡为中国花鸟画带来的启示作者:贺绚来源:《中国美术》2012年第01期郭怡的主题性花鸟画创作在他于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好春光”花鸟画展后显露了其个人更加明晰而坚定的创作路线。
展出作品宏开山野之风,勃发的春意如同燎原的火焰,各种绚烂的色彩漫山遍野尽情碰撞,鸿幅巨制的主题性花鸟画充分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真情讴歌。
展览作品显见其一贯倡导的“大花鸟意识”:花鸟画要描写生命、要突出精神性、要有较深的文化内涵、要高扬社会属性,大胆摆脱了传统文人写意花鸟画雅淡冲和审美情趣的趋向和传统程式,用笔富挑战性,用色大胆泼辣,在中国花鸟画的观念、题材、构成、色彩等方面的创新与探索引起廣泛关注。
郭怡说:“我努力将社会大众的普遍审美情趣在个人风格中展现,不追求一己私情,我把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尽力展现出来”。
他笔下的主题性花鸟创作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形式的表层,而是超越了于纯粹描绘花和鸟的客观美的更高境界,像是把创作当作谱曲,以从内里喷涌出的冲动与心性的本真,在画纸上奏响时代春天的交响乐,花团锦簇怒放着的生命喻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与民族的伟大复兴。
郭怡的父亲郭味渠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花鸟画大家、教育家、美术理论家,从郭怡的画中可以显见在其父教导与影响下秉承家学、研习传统的文脉渊源,笔墨功夫十分扎实。
有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思想与形式为依托,才谈得起当代水墨的现代性推进。
郭怡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的色彩与构成,不遗余力地坚持将中国花鸟画推入现代性的轨道。
在传统笔墨的依托下,画面一改传统中国花鸟画多由单一的主题思想约束下的视觉物象的传统组合,用局部物象的真实性与整体的装饰性保持一种有意味的张力关系,具有散点中心的空间样式的现代性特征;以色彩构成代替了随类赋彩,用色彩的变化刺激视觉,打破传统花鸟画中“水墨为上”、“以素为贵”的程式,从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光的灿烂闪耀与现代生活的活力与生机。
他的绘画重表现,重内在情感的抒发,深谙“无法至法”的道理,将其主观感受诉诸一切描绘,夸张、原始甚至是强有力的形式因素有机组合在一起,只为表现出他对时代强烈的热情和对大自然炽热的爱,明亮鲜活的色彩仿佛要画上爆出来。
浅谈中国画风格的形成

912017/10 No.188作为艺术品的受体艺术欣赏者,人们总是不满足于欣赏某一种风格,而是希望看到更多的、不同的绘画风格。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与其说是欣赏作品,不如说是欣赏画家的作品风格。
正常来说,人们偏爱一个画家,是因为这个画家的作品富有感染力,作品风格符合自己的欣赏喜好。
每一个成熟的画家都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风格的形成具有延续性和阶段性。
画家画风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演变、进化、逐渐成熟的过程,所以绘画风格的形成也具有延续性和有阶段性。
画家必须经过不断学习和创作,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画技能和技巧,从而懂得绘画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后,才能逐步进入绘画风格发展和成熟阶段。
各种不同阶段的划分是通过画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表现能力的发展规律来界定的,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1)模仿阶段:中国画的入门学习一般都是由临摹开始的,由于各人气质、素质、趣味、习性及技巧的不同,绘画者往往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风格来进行模仿。
但这时,他还只是这种风格的接受者,即使这种风格能唤起他的共鸣,也是被动的。
他所模仿的风格还不是自己内心情感与客观对象统一的体现,只是借助于别人的艺术表达方式来抒发他自己的感受,是无意识或下意识地体味、感知、熟悉风格在绘画中的的内在价值和意识并加以模仿。
模仿的阶段是不可或缺的,它是画家对绘画本身的理解和绘画创作技法的形成的必由之路。
如果舍弃了这个阶段,所谓的个人绘画风格就无从谈起。
(2)过渡阶段:从模仿到风格的形成这中间有一个过渡阶段。
这个阶段,画家具有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对艺术的理解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这时画家进行由无意识到机械的、下意识的模仿,突破有意识的主观的对模仿阶段的控制。
在他的作品中,偶尔会出现自己的特色,虽还不稳定,但已隐约望见自己风格的曙光了。
此时,画家必须顽强地、谨慎地找到一条探索自己风格的道路,不能故步自封,以防出现定型化的表现方法而前功尽弃。
大多数画家在这一阶段为了追求自己风格的早日形成,误将艺术风格理解为固定模式。
郭怡孮

(一)、深入、多样、全面灵活的写生方法为创作搜集写生素材,目的一定明确,而且要详尽全面,到生活中去如无目的、无感情的画些素材回来,往往因为概念而没有多大用处。
花卉写生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主要取决于写生目的。
一般都要采用不同的写生方法搜集几手材料。
首先应该比较仔细地认识对象的形态结构,工整细致地去画,可以重点解剖一枝、一花、一叶。
对所画花冠、叶、枝、干、梗、萼、蒂、蕊、苞、托等的形态结构做些记录。
还要画前后反正、俯仰转侧、向背高低等不同姿态。
对各种花的基本特征,各种角度,如正面、侧面、半侧面、背面、仰视、俯视等各种姿态都应该画下来。
有些特征可能是一般人容易忽略的地方,如瓣形的微妙差异、花蕊的长短疏密、叶筋叶脉的形状等等,既要十分真实地、又要特点突出地画下来,作为认识对象形态结构的基本素材。
作为创作素材,只画形态结构是不够用的。
为了把握整体气氛,还要画些场面速写,注意感觉和意象。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用毛笔直接写生,面对实景找出用毛笔表现的办法,以求缩短在创作时与笔墨的距离。
可以用宣纸直接画。
这次高研班同学到西双版纳,不少同学是在密林空地上直接铺下大幅宣纸进行毛笔写生的,笔墨都可以在现场处理创造,有些同学深有感悟的说,如果拿铅笔稿子回来画肯定没有这么生动。
有些创作是在水墨写生稿的基础上直接加工而成的。
我外出写生时,经常用钢笔勾线,再用毛笔作些简单渲染,记录明暗、深浅、笔法等。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用毛笔直接来画。
不过写生还不太熟练时,最好还是先用铅笔,便于修改。
写生时还要从生活中寻找构图规律,直接发现好的构图和新的构图形式,记录下来以供创作时用。
有经验的画家到生活中的经常应用“截断法”,从生活中直接截取素材,截取自然景物中最精彩处予以适当处理,“剪头去尾、写其精英、不落全相”,这直接截取的构图是十分生动的,是很难想象出来的,有时当场按照构图原理稍加整理就是十分完美的。
有时是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启发,还可以移花接木重新创造。
郭润文油画技法解读

郭润文油画技法解读郭氏的油画风格属于写实派,古典主义画风,画面总是以质感般的细腻,厚重充斥着,并以油彩的材料特性迷倒了许多粉丝。
欣赏他的油画作品,你不仅可以感受到画面的人文主义关怀,更可以解读出他做学问的严谨态度。
可惜的是,本人没有机会向他求教,很多东西仅仅停留在看画论画的层面上,与深入到他的工作场所看他作画,听他教诲毕竟有很大的差异,尽管如此,我也要展开想象,加上自己对技法的一点体验,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郭氏的油彩技法有三:一是刮刀法;从调色到上色,从整理画面到细致的形体塑造,郭润文似乎都离不开刮刀,他用的刮刀特长,有弹性,喜欢把色块在画面中重新分配,形成一种有力的却不失生动的肌理来,在这样的轻揉按压中,色块变得那么厚重与自然,以求达到天然趣成。
二是扇形笔的运用;扇形笔用来画稀渣的胡子是最好不过了,自然,避免了人工雕刻的不自然感,但这要结合体面的塑造上,通过扇形笔的点扫,肌理感顿然而生。
他的很多弟子这方面都学得很像,成为郭氏风格标志之一。
如刘文老师,并且这样的肌理往往成为画面的中心,细腻却不失生动。
三是由于画面中的灰色容易吸油而变色,郭润文总是让它干一段时间,然后罩上一层调色油,并且用纸吸掉表面过多的油渍。
然后进行作画。
这就不会因先前的颜色变化而干扰后面的深入。
并且用笔也流畅透明。
值得注意的是,上过调色油的地方再上色,色块会变得含蓄柔和,更适合暗部的处理法。
这同时也说明亮部这样去做并不合适,因为亮色块吸油改变色相的幅度不大,完全可以在原来基础上进行调整深入,并且更需要有锐利的色块来组织画面。
这也是我在一知半解中得到的体会,至于是不是这样,还有待于我的实践认识。
另外有一点我不知道,郭氏的油画是不是很平整?有没有突出的肌理?我还没有真正见过他的原作。
在造型上,他总是把人物的眼睛放在阴影中,正像别人所说的,先把造型变糊,变虚,然后慢慢把该突出的地方突出来,含蓄、空间感特强。
在人物与背景关系上,他总是遵循在人物亮部的背景边加暗,暗部背景边提亮,以此来拉开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
大家中的“贵族”——郭怡孮先生印象

大家中的“贵族”——郭怡孮先生印象作者:暂无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4年第6期文|邓晓岗人们可以为很多事情而激动,但却极少有人为同一件事情而激动终生。
终生为一件事而激动着,这件事便已融入了他的灵魂之中,他的血脉为之而奔涌,他的精神为之而升华。
当我执笔写下这段话语时,我的心仍被怡孮先生今天的一席话感动着:这批“刮刮画”是我最近到泰国、柬埔寨和我国海南岛的写生,面对大自然我激动不已,这批画已经突破了我自己的水平,画时物我相融,心手双畅,虽然身体有病,但我作画时完全进入了忘我之境,像一个斗士勇敢的走向战场,不要命了??这是一位74岁国画大家的青春话语。
这段话中,包含着一种精神,一种视艺术为生命的忘我精神,一种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探索精神,一种把自己融入艺术的生活和生活的艺术中的敬业精神,以及享受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艺术是需要天赋的,祖先的基因传承和上苍的恩赐是天赋的源泉,同时,艺术又是需要勤奋和生活的磨砺的,艺术家的气质只有在勤奋的耕耘中和生活的磨砺后才会独具风格,光彩照人。
怡孮先生祖籍山东,其郭家在山东潍坊是50 0年的名门望族。
祖上与周亮出、郑板桥、高凤翰、张贞、刘统勋、刘墉、林则徐、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陈介祺、赵之谦等文化名人或为师友,或为姻亲,皆有密切交往。
“潍县志”中有详细记载,“有清一代,郭家有46人辑有诗集,有十余人雅擅丹青。
”郭怡孮先生的母亲又是中国大金石收藏考古学家陈介祺的元孙女,家藏毛公鼎为海内第一重器,其父郭味蕖先生更是中国近现代国画大家。
怡孮先生与其父共同执教中央美院70余载,这在当今中国美术界绝无仅有。
天赋上,怡孮先生有祖上的文脉基因,更得上天的恩赐。
在生活中,70余年的风雨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动荡和发展。
生活的艰辛和时代的磨砺已让怡孮先生的艺术气质独具风骨。
中央美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以墨显色,以色助墨,现代花鸟画大家郭怡孮写意花卉作品十幅

以墨显色,以色助墨,现代花鸟画大家郭怡孮写意花卉作品十
幅
郭怡孮是著名画家郭味渠的儿子,他擅长花鸟画的创作。
和父辈相比,郭怡孮的作品色彩更加浓艳,常用红色、绿色、紫色、蓝色等明快的色调,描绘自然美景。
郭怡孮的写意花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构图饱满,作品富于装饰性美感。
郭怡孮常画花卉满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清代百花不落地的粉彩瓷。
与之相比,郭怡孮的作品蕴含自然生机,即使构图饱满,也让人觉得是自然美景的写真。
郭怡孮用色大胆,他使用的颜色不仅仅是国画色,只要作品需要,水彩色、水粉色,丙烯色都可以拿来使用。
郭怡孮的有些作品为了突出华美的质感,甚至还会粘贴金箔。
在写意花卉新时代创新的道路上,郭怡孮取得了很大成就。
作为一个成功的画家同时,郭怡孮还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美术教育家。
欣赏完郭怡孮的写意花卉作品,您有什么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一同分享。
爱看修竹郭家园——郭怡孮访谈

张 : 来徐 悲鸿先 生请郭 味 蕖先生到 中央 后 美 术学院教 学。
郭: 徐悲 鸦先 生 原 来并不 同意 他进 中央 美 院, 但是 看了我 父亲的 著 作、作品后 , 就在 中央 美术学 院的聘 任核定表 上批 示:“ 君对中国遗 郭
郭 : 父亲从 上海学 了西画 以后 回济南 我
郭怡棕 ( 以下简 称郭) 故 乡 我的成 长、 : 埘 艺 术发展 影响都非 常大。 潍坊 是历 史悠 久 , 经 济、 文化非常发达的城 市, 史上出现过很 多文 历 化 名 入。 书画 界而 言, f 就 j 面说 的郁 板桥就 是 j 『
一
例, 可以说 是潍坊 的文化滋养、 丰富 了他的艺
有当 年郑板桥 赠送给 郭家祖辈的画作。 郑板桥 曾
在一r 《 墨竹图》上题诗日:“ 七载春风在雄县, 爱看修竹郭家园。 日写来还 赠郭, 今 令人 常忆 旧
华轩。 旧华轩便是郭家园里面的一个厅堂。 ”
郭怡稼 先生的 父亲郭味 蕖先生是近 代著名 的花乌画家、美术史论家。 郭怡琼先生得其父亲 授, 亦致 力于花鸟画的创作 , 并有机会 与众 多2 0
了0 而且 就像序言里说的 “ 余有厚望”。
张: 令尊 郭味蕖先 生不仅是 一位 了不起 的 花乌 画 大 家,也 是 一位 颇 有建 树 的 美术 史研 究学者。
郭 : 父亲是遗孤 , 的祖父2 岁就去世 我 我 1 了, 父去世以 后的几个月父亲 才出生。 祖 他生 长在这样 一个大的 文化家庭 , 也是一 个 “ 官僚
学术 性 汉 代著 名经 学家 郑玄 也 是潍 坊高 密 人 ,现在 高 密还 有郑 公裥 ,前 几 年我 专程 去
拜谒过 。
郓
。
张: 郭家团 的谴迹 证有 l? ! j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郭怡孮绘画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郭怡孮作为中国花鸟画方面的领军人物,为中国画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围绕他的花鸟画艺术形成的原因,分两部分进行论述。
文章介绍了郭怡孮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郭怡孮艺术创作风格形成的个人因素。
对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看清当今花鸟画艺术的发展趋势。
标签:郭怡孮;花鸟画;时代背景
郭怡孮的花鸟画艺术能获得今天的突出成果,这与他的艺术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李可染先生说过:“画画也像树一样,根要埋得深,树冠就大,根埋浅了,树长不大,花叶很快就没了。
”[1]
一、外界因素
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所以郭怡孮受社会环境影响很大,他所处的文化条件和教育条件促使了他身心的发展,他的生活环境给了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对郭怡孮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促进作用。
(一)时代要求
改革开放以后的近三十多年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接轨的大背景下,中国画传统慢性的审美步伐已经不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不能丢。
郭怡孮在充分肯定古代大师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正确指出“由于时代的局限,无论是在纵向的研究和横向的对比方面,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如当代。
古代的文明造就了古代的大师,当代人类文明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从民族与世界文化的高度,造就具有现代意识的花鸟画家是时代的要求”[2]郭怡孮说:“特别是西画传入中国以后,从生活里直接抓取素材,直接表现现实。
这是这个时代美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3]在这样的时代感召下,郭怡孮的艺术思路不断开阔,并运用手中画笔不断改进绘画技术,经常走入山野进行艺术的深入探索与生活体验。
同时,他还在思考当代绘画现状和发展规律,寻求花鸟画良性发展。
(二)早期艺术家及学院教学的影响
郭怡孮的受教育经历和早期艺术家的影响,促使了他艺术观的形成,这些都成为郭怡孮艺术特点的深厚基础。
1、早期艺术家的影响
郭怡孮出生在山东潍坊,那里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书画艺术源远流长,被誉为书画之乡,明清时期出现了几位书画家,如郑板桥、赵之谦等。
这种翰墨氛围使郭怡孮先生从小就受到传统艺术的哺育和滋养而刻苦钻研艺术。
母亲陈君绮是清代金石家的后人,金石学家的治学思想也教育着郭怡孮,他还从其父亲郭味蕖那里学习小写意。
以上这些都是郭怡孮早期艺术滋养的源泉。
2、学院教学影响
郭怡孮1959年考入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在学校里先是学习西画,后来分科后进花鸟画科,受教于俞致贞、高冠华等几位先生。
在学院教授西方绘画时,他学习到了比例、透视、比较等一系列科学的观察方法,,并且特别喜欢印象派的色彩研究。
他也在工艺美术课方面下了很多功夫。
这些课程对他日后的写意花鸟创作方面发挥了作用。
郭怡孮受到学院多方面艺术形式修养,他在《怡园艺话》的文章中写道:“北京艺术学院是所综合性艺术大学,有美术、音乐、戏剧等系。
我喜欢这样的环境,有许多著名艺术家在这里任教。
”而且“每到周末我们都可以在演奏厅里看演出,这里有很好的艺术氛围,选择综合性艺术大学使我可以获得多方面的艺术滋养。
”[1]
(三)家传熏陶(思想史、艺术史)
1、思想熏陶
郭怡孮的家乡是山东潍坊,那里历来是交通要道,经济、文化都很发达的地区。
由于儒家学说深入人心,郭家所为名门大户,他们世代以儒家入世的思想教育后代,以理学思想持家做人,郭怡孮受到严格的家学教育,他的母亲是大金石家陈介祺的后人,给予郭怡孮治学思想影响。
所以,家学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儒家入世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郭怡孮,他积极入世。
郭怡孮在这样的家庭环境
中成长,逐渐养成了平和、乐观、积极上进的性格,并且郭怡孮的父、母亲给了他很好的启蒙教育,也铸就了他一生处事的品格。
2、艺术上的熏陶
郭怡孮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郭怡孮除受家藏名画的滋养外,他的艺术上最主要受其父亲和母亲影响。
郭怡孮说:“我的父亲郭味蕖是位画家,美术史论家和美术教育家。
母亲陈君绮是清末大金石学家陈介祺的后人,父亲在文章中说,‘每于春晨秋夕督余学书学画,课读诗古文词,并导余研搜金石拓本及书画鉴考之学’,母亲也是位学养深厚的人,这样的父母对子女的成长也一定细心设计”[1]郭怡孮在这样的家传熏陶下,奠定了扎实的基本功,这些都是他日后创作的基础,也是他优于同龄画家的得天独厚之处。
二、个人因素
在郭怡孮的艺术道路上,他思考过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面貌,他在探索中不断学习,研究和比较中西艺术差异,最后选定了适合他自己艺术个性的中西融合的路。
(一)民间年画色彩及永乐宫壁画研究
郭怡孮出生在山东潍坊,这个城市充满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和翰墨氛围,使郭怡孮先生从小就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哺育和滋养。
他在文章中说:“生长在故乡潍坊这杨家埠年画的发祥地,民间年画色彩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1]
郭怡孮考察过敦煌、麦积山等很多石窟、壁画,但他尤其喜欢永乐宫壁画。
郭怡孮对永乐宫壁画做过深入研究,他说:“上大学时我又迷恋过永乐宫壁画,这使我对色彩,特别对艳丽庄重的重彩特别钟情。
”[1]郭怡孮把壁画中浓丽绚烂的色彩吸收过来,并把所吸收的营养与花鸟画创作相结合,构出属于自己花鸟画的华美乐章。
(二)西画研究
郭怡孮对西画的学习,开始是其父亲郭味蕖先生的熏陶,1959年,他考入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起初是学习西画,可以说受到了学院式正规的西画教育,
他在学院学习期间,首先通过学习比例、透视、比较等一系列科学的西方绘画观察方法,使他的写实造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另外,他对西画的色彩也很感兴趣,尤其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绘画,郭怡孮感到莫奈的绘画理念与自己的绘画思想有相同的因素,所以他选择莫奈绘画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并从中大胆借鉴了莫奈那种明亮丰富的色彩。
郭怡孮在进行花鸟画创作实践中,也不时研究西画。
他说:“我于1991年曾去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家城研修半年,游历欧、美、非三大洲,参观了欧洲的各大博物馆,其间对西方静物画与中国花鸟画做了比较研究,对现代派绘画做了一些了解,这些对我后来的创作都有影响。
”[1]郭怡孮在西画与中国画的比较研究中找到了异同点,从中找到了中国花鸟画的本质精神,并从自己的理论与艺术实践出发进行探索。
这些无疑对形成郭怡孮花鸟画艺术特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岳增光总编.走进画家郭怡孮[C].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邵大箴.表现大美—读郭怡孮的花鸟画[J].统一论坛杂志,1999,2:60—62
[3]李人毅、毕建勋录音整理.当代中国花鸟画的诗性升华—王仲、郭怡孮艺术访谈录[J].美术,2003,4:16—23
[4]唐辉.关于中国画发展的对话[J].荣宝斋,2003,5:208—213
[5]毕建勋.从郭怡孮的近期创作看中国画的色彩问题[J].美术,1997,3:25—27
[6]郭怡孮.花鸟画创作教学[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7]郭怡孮.我的花鸟画创作观[J].美术观察,2002,8:20—24
[8]贾德江主编.郭怡孮·丹青典藏(第②辑)[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
(注:本文为佳木斯大学2013-2014年度教研项目《当代语境下高校中国花鸟画教学理念创新与教学实践的拓展研究》,项目代码:JYWB2012-009;黑龙江
省教育厅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指导《材料色彩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应用与拓展研究》,项目编号:1252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