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规模及其影响
大爱无疆 共同面对——记中国援外医疗队

大爱无疆共同面对——记中国援外医疗队作者:暂无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5年第5期文|本刊记者李媛矫枫1963年,新中国向非洲的阿尔及利亚派出了首支援外医疗队。
从此以后,两万多名中国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先后前往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6 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艰苦甚至是危险的环境中,救死扶伤、传授医术。
在他们工作的国家里,他们不仅被视为帮人解除病痛的“白衣天使”,更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在当前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之际,全社会的关注投向了中国援外医疗事业,关注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援外医疗队员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鲜为人知的经历。
在由中国国家卫计委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联合主办的“2 015大爱无疆·寻找·最美援外医生”公益活动现场,我们结识了这样几位战斗在国际医疗援助一线的“白衣天使”。
中国首批援非医疗专家卢洪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数据,截至2014年10月底,全球已有130 0 0多人受埃博拉病毒感染,近5千人死亡。
中国疾控中心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迅速组建首批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前往埃博拉疫情最为严重的西非国家塞拉利昂,开展公共卫生师资培训和援非抗疫工作。
塞拉利昂当地时间2 014年11月10日0时左右,经过近4 0小时辗转,卢洪洲所在的首批中国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抵达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
这支队伍包括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以及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寄生虫病所、艾滋病中心、健康治疗中心和国家卫计委疾控局的人员。
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位于大西洋岸边,是塞拉利昂的主要出海港和商业中心,汇集了全国1/6人口,是塞拉利昂人口最密集、也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
凌晨2点,弗里敦市中心人声鼎沸,头顶着各种货物的商贩在道路中来回穿行,使人并不会感觉到这里与世界其他地方相比有什么异样。
然而,卢洪洲深知,车水马龙的背后,是疫情依然失控的现实。
“一般来说,首都是一个国家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市之一,但弗里敦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中国医疗援非50年

龙源期刊网 中国医疗援非50年作者:来源:《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年第06期非洲是世界上面积居第二位的大陆,广袤的非洲大陆拥有302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活着7亿不同肤色的居民,其中黑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在这块热情奔放的土地上,无论是老一代还是新一代的非洲人,提起中国医生,大家都充满了无比的感激之情。
1963年,中国应邀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医疗队。
当年,周恩来总理亲自为第一批医疗队员送行,从此开启了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医疗援助合作。
自1963年,我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医疗队以来,已经向以非洲为主的五大洲派出医务工作者2万余人,诊治患者2.4亿人次。
中国援非医疗队中,既有综合队,又有专业组,既有西医,也有中医,以临床科室为主,又辅以卫生检疫、药品检验、预防保健、设备维修等多个方面。
非洲是疟疾、霍乱、艾滋病的高发区,这些致命的疾病对医生来说却是无法避免的职业危险,特别是在外科和妇产科这类出血性较多的手术中,被感染的几率就更大。
但中国医生却不顾自身安危,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为艾滋病患者做了一例又一例手术。
50年来,中国援外医务人员牢记祖国的重托,发扬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克服语言、气候、生活等诸多困难,与当地医务人员密切合作,全心全意地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医疗服务。
中国医生在非洲不仅治愈了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成功地开展了心脏手术、肿瘤摘除、断肢再植等难度较大的技术服务,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
他们不但利用现代医疗技术,还将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医疗技术以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带到非洲,诊治了不少疑难重症,在所在国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有资料显示,中国医疗队先后有730名队员获得有关国家颁发的总统勋章、骑士勋章等各种荣誉,有47名中国医生因疾病、工伤、意外事故等原因,为非洲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医疗临床技术援助的同时,对医疗管理、医院建设、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相信也会成为非洲医疗界新的需求。
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模板

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探讨不同政府对非洲的国家政策的文章已有许多。
具体到各国对非洲的援助政策及其成效的文章也有不少。
国内学人对于中国的对非援助进行阐述之时,大多将其放置于中非交往这一大框架之内,继之从对非战略的高度考察国家的对非援助政策,因而文章之中总少不了对中国的非洲援助政策进行一个历时性的梳理,划分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成效进行总结,最后加之以一些建设性意见。
就目前来说,国家间的合作和关联已相当深化,以致于无可分离。
各自国家,无论是从国家利益、外交战略,乃至学术研究本身的需求上,都要求一种双边和多边的交往和对话机制,并发挥作用。
这一点可以从学术研究上,不同国家对非援助之政策比较,经验借鉴中看出来。
本篇论文就是对其他国家借鉴中国的援非经验进行考察的。
一、中国援非概述:背景、方式、原则和成效对非援助是当代中国发展同非洲国家间关系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一环。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始于1956年,至今已经历五十多年的岁月。
纵观这五十多年来中国对非援助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界线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
在20世纪50~70年代这一时期里,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更多的是一种对非整体战略的一个辅助性质的选择,基本上是基于政治上和外交上的需要。
其特点可以概况如下:⑴经济利益服从政治、外交需要,经济关系局限于双边和官方;⑵合作领域狭窄,以中国单方面援助为主,双边贸易为辅。
这样一种性质和特点的对外援助是有一种历史的深刻性在里面的,具体而言,就是:这一时间段内的中国,面对的是一种险恶的国际环境,先是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与包围;而后在1969年中苏交恶,双方发生严重的冲突和对抗。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对非援助是作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的重要内容而被执行的,目的是为了共同的反帝、反殖。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对非援助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无偿赠与或无息贷款的方式提供成套的项目援助。
这一时期,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举,自身的经济发展也非常困难,但仍给予非洲国家大量的无私援助,在1956~1977年间向非洲国家提供了超过亿美元的经援,占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58%。
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 规模及其影响

自 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出医疗队以来 ,中国已向以非洲为主的五大洲派出医 疗队队员 2万多人 ,诊治病人 214亿人次 。2002年以来 ,中国已向 45个国家和地区 派遣了医疗队 ,签订了 46个医疗队派遣议定书 ;目前 47支医疗队分布在 122个医疗 点 。② 这种援助模式为南南合作提供了一个典范 。遗憾的是 ,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 甚少 。③ 近年 ,国际上对中非关系和中国对非政策甚为关注 。④ 因此 ,本文拟以援非 医疗队为重点 ,探讨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历史 、规模及其影响 ,以期促进对这一专题的 深入研究 。
3 李安山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 (北京 100871) 。 33 本文是在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项目“中国援非医疗队 :历史 、规模及其影响 ”的基础上修改而 成 ,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非洲 —中国合作机制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的子课题 。写作过程中得到外交部 、卫生 部相关部门及北京大学医学部 IGH同仁的帮助 , IGH负责人陈鲁新博士邀请本人参加卫生部赴苏丹 、坦桑尼亚 和博茨瓦纳三国考察援非医疗队的情况 ,受到中国驻当地大使馆及援非医疗队的热情接待 。北京大学国际关 系学院的袁明教授 、王栋博士提供过相关资料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博士生伊美娜 (突尼斯 ) 、许亮 、赵光 锐 、曾爱平 、杨廷智 、王亚林 、朱晓琦和硕士生叶嘨林 、蒋华栋 、项尹 、麻永红 、李欣然以及本科生姬晴晴 、李娜等 约 20名同学分别到各省市收集资料 ;部分省市卫生厅的同志热情接待课题组成员 ;两位匿名评阅人曾对本文 初稿提出过修改意见 ,本人在此一并致谢 。
中国援非医疗队浅析

中国援非医疗队浅析作者:樊一源王嘉希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12期首先,中国援非医疗队是中国基于中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为了寻求外交突破,打破苏联和西方国家的外交困境而选择的对外合作方式;第二是中国的“和合文化”和人道主义精神,对世界人民的困境表示同情,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第三则是当时中国执政者的主观意志努力和远见卓识。
中国于1950年开始对外援助,向朝鲜人民无偿提供生活所需的物资。
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外提供经济援助,也是中国在内政外交步履艰难的情况之下开始对外部世界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政治面临着对外战争和对内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创伤,局势岌岌可危,而社会经济条件混乱而又落后。
国际形势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自然地就走向了西方的对立面,受到西方国家的制约和打击。
而苏联,有援助中国的意向和能力,却也力图将其大党和大国意识强加于中国政府和中国正共产党的头上,在领土方面两国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争端与矛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回了其早先承诺的对中国的援助,开始孤立中国。
所以新中国必须开始探索新的外交手段,打破现存的困难,在发展的同时,在历史相同境遇的情况下,非洲与我国的利益冲突极少,而且与此同时,非洲需要外国势力来支持自己的国家独立和解放。
中国对外援助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原则:(1)不干涉他国外交政策原则:传统的援助国认为受援国之所以贫困落后而得不到发展的原因在于其治理机制和管理能力,从而试图通过外国援助,使受援国接受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将发展中国家的治理模式拉入其所认同的模式中,更严重者可称之为政治文化侵略。
在内忧外患困难重重的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了对非援助的第一步。
顶着本国内部成长滞后的压力,中国政府积极果断地响应非洲国家的号召,向其供给医疗支援,在支援的过程当中,中国政府一心一意的向其供给支援资金、医疗职员、医疗技术和装备等,而且不以任何附加条件的签署为前提。
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

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对外援助工作,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将通过回顾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探讨中国援助的目标、方式和取得的成就。
1. 援助的初衷中国对外援助的初衷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刚刚走出解放战争和经济困境,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剥削。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因此,中国决定通过对外援助来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实现经济独立的目标。
2. 援助的方式中国对外援助采用了多种方式,包括技术援助、资金援助、人员培训、医疗援助等。
技术援助是中国对外援助的核心内容,通过向其他国家传授中国先进的经济、农业、工业技术,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经济。
资金援助则通过向其他国家提供贷款、援助基金等方式,支持他们发展基础设施、开展教育、医疗事业等。
此外,中国还派遣专业人员到援助国家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医疗援助,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
3. 援助的成就中国对外援助的成就不容忽视。
首先,在经济领域,通过技术援助和资金援助,中国帮助了一些非洲国家建设了公路、桥梁、水电站等基础设施,提升了他们的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水平。
其次,在农业领域,中国援助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帮助他们掌握了现代农业技术,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通过教育援助和人员培训,帮助一些人力资源匮乏的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他们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4. 援助的原则中国对外援助遵循着一些原则,包括平等互利、无政治条件、尊重主权和非干涉内政等。
中国将援助视为一种友好合作的象征,不会将任何政治条件强加于援助对象,尊重援助国家的主权和发展道路的选择。
5. 未来展望中国对外援助在过去数十年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对外援助的规模和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强援助国家之间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对外援助的意义和发展思考

我国对外援助的意义和发展思考摘要:当今时代,对外援助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国家实力的提升,我国的对外援助规模和范围也不断扩大。
如何科学有效的实施对外援助工作,合理利用资源,为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是一个有意义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回顾对外援助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对外援助工作的经验、教训和重要作用和意义,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
1.我国对外援助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对外援助,开始于建国后的50年代。
第一批援助的国家,是和我国同处社会主义阵营的越南和朝鲜。
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随着国际影响力提高,对外援助开始惠及其他发展中国家。
1964年提出的“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奠定了我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理论原则。
1971年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后,国际交往进一步深化,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搭起了对外援助的友谊之桥。
尤其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对外援助工作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根据1993年,建立了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1995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开始为受援国家提供优惠贷款;2005年,胡锦涛主席在出席联合国首脑会议时宣布了中国政府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五项新举措;2010年,国家召开全国援外工作会议,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援外工作做出了高屋建瓴的部署。
自此,我国援外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我国的对外援助工作成果斐然。
根据商务部网站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我国已经和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提供了经济和技术援助;帮助受援国建成了2200多个当地急迫需求的各类项目,并派遣了技术人员协助运营和技术指导;累计免除50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到期债务391笔;1997年到2011年间,总共提供200次左右的人道主义救援。
从1963年开始,到2011年底,已向69个国家派遣了援外医疗队,派出医务人员21,000人次,有60支医疗队约1300多名医务人员在57个受援国家工作;已经为14万多人提供了来华培训的机会,培训内容涵盖经济、外交、农业、医疗卫生、环保等20多个领域;截止到2012年5月,已经向19个国家派遣了470多名援外青年志愿者。
援外医疗出征发言材料

援外医疗出征发言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援外医疗出征仪式。
在此,我深感荣幸能够代表全体援外医疗队,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慨和决心。
请允许我回顾一下我国援外医疗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投身国际人道主义事业,向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外医疗援助。
据统计,自1978年以来,我国已向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超过2万名医疗队员,用无私的爱心和高尚的医德,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这次,我们即将启程,奔赴一个陌生的国度,肩负起援助医疗的重任。
这不仅是对我们专业技能的考验,更是对我们责任与担当的检验。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信心满满,因为我们深知,这是一场关于生命、关于希望、关于友谊的旅程。
我想,援外医疗工作,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医疗任务,更是一种跨国界的情感交流,一种跨越种族、语言、文化的友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收获宝贵的经验,也将为受援国家带去光明。
正如我国领导人所说:“人类卫生健康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没有国界,没有种族。
”作为一名援外医疗队员,我们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我们要以精湛的医术,为受援国家的患者带去福音;我们要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医者仁心;我们要以真诚的关爱,架起中外友谊的桥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将不断提升自己,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面对这场旅程,我们或许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
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我们要把援外医疗工作,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用心去关爱每一个生命,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希望。
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人类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这一挑战,书写我国援外医疗事业的新篇章!我想以一句话作为结尾:“援外医疗,是一项充满希望的事业,我们用心去爱,用心去付出,就一定能够收获友谊、收获成长、收获生命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