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疾病包括那些疾病简介
肉牛饲养主要胃肠道疾病与防治

肉牛饲养主要胃肠道疾病与防治
肉牛饲养过程中,主要会出现一些胃肠道疾病,这些疾病会严重影响肉牛的生长和发育,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及时预防和治疗肉牛的胃肠道疾病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常见的肉牛胃肠道疾病以及其防治方法。
1. 消化不良:肉牛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
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有饲料质量不良、饲料过度喂养、饮水不洁等。
预防消化不良的方法包括提供高质量的饲料、适量饲喂、定期清洗饮水设备等。
2. 牛瘟:牛瘟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肉牛感染牛瘟后会出现发热、咳嗽、流泪、肌肉震颤等症状。
为了预防牛瘟,可以进行疫苗接种,定期检查牛群健康情况,确保饲养环境清洁卫生。
3. 肠炎:肉牛肠炎是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常见症状包括腹泻、食欲不振、呕吐等。
预防肉牛肠炎的方法包括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合理饲喂,以及定期进行疫苗接种。
4. 肉牛蛔虫病:肉牛蛔虫病是由蛔虫寄生在肉牛的肠道中引起的寄生虫病。
感染蛔虫后,肉牛会出现消瘦、贫血、腹泻等症状。
为了预防肉牛蛔虫病,可以定期进行驱虫治疗,确保饲料和饮水的卫生。
肉牛饲养过程中,胃肠道疾病会对肉牛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给饲养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通过提供优质饲料、定期检查牛群健康状况、加强环境卫生、合理饲喂和定期接种疫苗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肉牛的胃肠道疾病,确保肉牛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肠道疾病专业术语

肠道疾病专业术语
1.肠炎:指肠道黏膜的炎症,可以是感染、免疫性或非免疫性的。
2.肠胃炎:指胃和小肠黏膜的炎症,一般是因为细菌感染、病毒感染
或化学物质引起的。
3.食管炎:指食管黏膜的炎症,表现为吞咽困难、喉咙疼痛等症状。
4.消化不良:指消化系统出现的不适、胀气、腹胀、嗳气、恶心、呕
吐等症状。
5.胃病:指胃部疾病,可以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炎、胃溃疡等。
6.肠病:指小肠和大肠的疾病,可以是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7.炎症性肠病:是一类慢性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8.肛门病:指直肠和肛门部位的疾病,可以是痔疮、肛裂、肛瘘等。
9.胆石症:指胆管中形成的结石,可引起胆囊炎、胆管炎等。
10.肝硬化:是由各种肝病引起的,肝脏纤维化、结构变形和功能损
害的终末阶段。
中国胃肠疾病报告2023

中国胃肠疾病报告2023引言胃肠疾病是指影响胃肠道的疾病,包括胃炎、溃疡病、胃癌、炎症性肠病等。
这些疾病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胃肠疾病的流行情况、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进行报告,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流行情况根据最新的数据和研究结果,中国胃肠疾病在过去几年中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
胃炎、溃疡病和胃癌是中国人最常见的胃肠疾病。
据统计,中国的胃炎患病率约为20%,溃疡病患病率约为10%,胃癌患病率约为6%。
此外,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国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预防措施预防胃肠疾病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一些预防胃肠疾病的措施:1.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均衡、多样化,减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食物的摄入。
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食品的摄入量,有助于降低胃肠疾病的风险。
2.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是胃肠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可以有效降低罹患胃肠疾病的风险。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胃肠道相关检查,如胃镜、肠镜等,可以在早期发现和治疗胃肠疾病。
4.控制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导致胃肠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减轻压力对预防胃肠疾病非常重要。
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胃肠疾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选择。
以下是常见胃肠疾病的治疗方法:1.胃炎的治疗包括抗酸药物、抗生素和胃粘膜保护剂等。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定制。
2.溃疡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抗酸药物和抗生素。
此外,改变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减轻压力也对溃疡病的控制有帮助。
3.胃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4.对于炎症性肠病,治疗一般包括抗炎药物和免疫调节剂。
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制定。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中国胃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因治疗的应用:基因治疗是指通过调控或修复患者的基因来治疗疾病。
如何降低胃肠道疾病的风险

如何降低胃肠道疾病的风险胃肠道疾病是一类常见的健康问题,包括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肠道感染等。
这些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减少患上胃肠道疾病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习惯和饮食调整来保护我们的胃肠道健康。
下面将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
1. 均衡饮食:我们应该保持饮食的均衡,摄取足够的蔬菜、水果、谷物和蛋白质。
同时,减少高脂肪、高糖和高盐饮食的摄入量。
这样的饮食结构有助于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提高胃肠道的健康水平。
2. 喝足够的水: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胃肠道的正常运转。
每天建议饮用八杯水,以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促进食物的消化和排泄,减少便秘的发生。
3. 定期就餐:我们应该养成定期就餐的习惯,避免过量进食和暴饮暴食。
规律的就餐时间和适量的食物摄入有助于减少胃肠道负担,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4. 避免生冷食物:长期摄入生冷食物可能会导致胃肠道的寒凉,引发胃肠道不适。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生冷食物的摄入,特别是在寒冷的季节里。
5. 控制饮酒和烟草:过量饮酒和吸烟会对胃肠道产生很大的负担,并增加患上胃肠道疾病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适度饮酒甚至戒烟,以保护我们的胃肠道。
6. 减少过度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的状态下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
我们应该学会放松自己,减少压力,通过运动、读书、听音乐等方式调整心态,保持身心平衡,进而降低胃肠道疾病的风险。
7. 定期体检:胃肠道疾病通常是渐进性的,很难及时发现。
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我们监测胃肠道的健康状况,及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降低疾病的风险。
总之,胃肠道疾病的风险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降低。
并且,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生活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在预防胃肠道疾病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当然,在有明显症状或疑似患病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胃肠道健康,享受更高质量的生活。
胃肠道疾病ppt课件

对于一般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 患者,以及存在严重心、肺、肝、肾 等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手术治疗应 慎重考虑或避免。
营养支持治疗策略
营养支持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胃肠道功能,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通过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途径,提供足够的能量 和营养素,促进患者康复。
营养支持治疗策略
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胃管、鼻肠管或胃造瘘等途径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于严重营养不良或胃肠 道功能衰竭的患者,可通过静脉输液等方式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活动与锻炼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和锻 炼,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预
防术后粘连等并发症。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心理变化,给予心理 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战
胜疾病的信心。
定期随访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 情变化和康复情况,及时发现
并处理潜在问题。
06
患者教育与健康指导
饮食调整建议
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减轻胃肠道负担,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预防措施
术前评估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 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识 别潜在的高危因素。
术中操作规范
严格遵守手术操作规范,避免粗暴 操作和过度牵拉,减少组织损伤和 出血风险。
术后观察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 并处理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迹象。
禁忌症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腹膜 炎、肠穿孔等患者不宜进 行肠镜检查。
X线钡餐造影检查
检查原理
禁忌症
患者口服硫酸钡造影剂后,在X线下 观察胃肠道的形态和蠕动情况,以判 断病变部位和性质。
对造影剂过敏、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 患者不宜进行X线钡餐造影检查。
胃肠疾病

辅助检查:
X线片:膈下游离气体(占80%的病人)
B超:腹腔内游离液体 诊断性腹腔穿刺
四、诊断: 1、病史 2、体征 3、辅助检查 五、鉴别诊断: 1、急性胰腺炎 2、急性胆囊炎 3、急性阑尾炎 4、胃癌穿孔
六、治疗(Treatment) 1、非手术疗法:
适应证:1)临床表现轻,腹膜炎体征局限:2)空腹穿孔; 3)不属于顽固性溃疡,不伴有溃疡出血、幽门梗阻、可疑 癌变等情况;4)全身条件差,难以耐受麻醉、手术者
1.保守治疗。 2.疝囊高位结扎术。 3.疝修补术 组织修补 通过将缺损周围组织缝合修补 疝环口 无张力疝修补 用一种补片材料覆盖缺损修补疝 环口 近年来腹腔镜下无张力疝修补
胃十二指肠疾病
Diseases of stomach and duodenum
西安交通anatomy
refers to painful sores or ulcers in the lining of the stomach or first part
of the small intestine, called the duodenum.
1、病因和发病机理(cause): (1),病理性高酸分泌(acid) (2),幽门螺杆菌的致病作用(Helicobacter pylori ) (3),胃粘膜屏障损害
股疝 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斜疝
切口疝
造口旁疝
脐疝
腹外疝
一、病因: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病的 两个主要原因。
1.腹壁强度降低
2.腹内压力增高
二、病理解剖:腹外疝由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等组成。 三、临床类型:腹外疝有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等类型。
胃肠道疾病包括那些疾病简介

胃肠道疾病包括那些疾病简介胃肠道疾病包括那些疾病简介胃肠道是⼈体最⼤的免疫器官,也是⼈体最⼤的排毒器官。
胃肠道指的是从胃幽门⾄肛门的消化管。
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段。
1 ⼀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1.1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系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炎症。
病变严重者可累及粘膜下层与肌层,甚⾄深达浆膜层。
临床上按病因及病理变化的不同,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其中临床上以急性单纯性胃炎最为常见,⽽由于抗⽣素⼴泛应⽤,急性化脓性胃炎已罕见。
导致发病的因素很多,有化学或物理的刺激,也有细菌或其毒素引起。
化学刺激主要来⾃烈酒、浓茶、咖啡、⾹料及药物(如⽔杨酸盐制剂、消炎痛、保泰松、糖⽪质激素等),其中急性腐蚀性胃炎多是由吞服强酸、强碱及其他腐蚀剂所致。
物理刺激如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物及X线照射,均会损伤胃粘膜,引起炎症性改变。
⽽进⾷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物,是导致急性胃炎最常见的⼀个病因。
症状是轻者仅有腹痛、恶⼼、呕吐、消化不良;严重者可有呕⾎、⿊粪、甚⾄失⽔、以及中毒及休克等。
1.2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种常见病,也是部队多发病之⼀,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位。
⾃纤维内镜⼴泛应⽤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
慢性胃炎常有⼀定程度的萎缩(粘膜丧失功能)和化⽣,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酶和内源性因⼦的减少。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致。
⼤多数病⼈常⽆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
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瘦、⾆炎、腹泻等,个别病⼈伴粘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
上腹痛、消化不良、呕⾎、⿊便。
常常症状为反复发作,⽆规律性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过程中或餐后及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部委不固定,轻着间歇性隐痛或钝推、严重者为剧烈绞痛。
中西医药结合如何治疗胃肠道疾病

中西医药结合如何治疗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疾病的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但大多指的是炎症性胃肠道疾病,譬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阑尾炎以及消化性溃疡等,比较严重的胃肠道疾病也包括胃癌、食道癌、大肠癌等等。
中医流传着“十人九胃病”的传统说法,这则明确指出了胃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上来说胃肠道疾病病程是较长的,且治疗难度较高,患病过程中容易表现出反复发作的特点。
用西医的角度来看待胃肠道疾病,主要认为是患者胃黏膜的保护因子以及攻击因子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导致防御因子无法抵御攻击因子的侵袭而患上了疾病。
而中医认为,存在阴阳失调、邪不相干、邪正相争等症状是患者患上胃肠疾病的主要缘由。
1中西医结合针对常见胃肠道疾病建立的诊断标准上世纪90年代初。
在我国临床医师在努力之下建立起了中西结合的常见胃肠疾病诊断标准,建立至今20余年,相关领域的医药学者们借助于临床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对于其中的标准和规范进行不断的完善。
至今,一些常见的溃疡病包括胃溃疡以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均建立起了中西医诊断标准以及相应的疗效评价体系。
这一项综合标准的建立,有力的推动了我国胃肠疾病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进程。
2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思路当中也提及了,导致患者们出现胃肠疾病的主要原因,与患者胃粘膜内部攻击因子与防护因子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息息相关。
而造成这一失衡状况的因素不外乎三种:其一是肠道内部环境存在酸碱平衡失调现象,或患者的胃肠道粘膜遭受到了化学性的伤害,以及胃部遭受到了幽门螺旋杆菌的侵染。
中医当中所论述的“邪正相争”也与这些观点一一对应。
因此西医在药物治疗方面主要使用了那些能够降低攻击因子的药物,譬如,抑制胃酸分泌的奥美拉唑或碳酸氢钠,以及提升患者胃肠动力的潘立酮及曲美布丁等等。
但西医在治疗方面的主要弊端表现在治标不治本方面,虽然治疗效果较快,但会相应产生一些不良反应,而对比来看,中医治疗的总体疗效虽然较慢却更为温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道疾病包括那些疾病简介胃肠道疾病包括那些疾病简介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
胃肠道指的是从胃幽门至肛门的消化管。
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也是功能最重要的一段。
1 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1.1 急性胃炎急性胃炎系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炎症。
病变严重者可累及粘膜下层与肌层,甚至深达浆膜层。
临床上按病因及病理变化的不同,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腐蚀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其中临床上以急性单纯性胃炎最为常见,而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急性化脓性胃炎已罕见。
导致发病的因素很多,有化学或物理的刺激,也有细菌或其毒素引起。
化学刺激主要来自烈酒、浓茶、咖啡、香料及药物(如水杨酸盐制剂、消炎痛、保泰松、糖皮质激素等),其中急性腐蚀性胃炎多是由吞服强酸、强碱及其他腐蚀剂所致。
物理刺激如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及X线照射,均会损伤胃粘膜,引起炎症性改变。
而进食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是导致急性胃炎最常见的一个病因。
症状是轻者仅有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严重者可有呕血、黑粪、甚至失水、以及中毒及休克等。
1.2 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也是部队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
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粘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
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
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水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粘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上腹痛、消化不良、呕血、黑便。
常常症状为反复发作,无规律性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及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儿部委不固定,轻着间歇性隐痛或钝推、严重者为剧烈绞痛。
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继续影响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
胃粘膜糜烂出血者伴呕血、黑便。
1.3 克罗恩病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
本病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两者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BD)。
克罗恩病在整个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
以腹痛、腹泻、肠梗阻为主要症状,且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
病程多迁延,常有反复,不易根治。
比较多样,与肠内病变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病程长短以及有无并发症有关。
典型病例多在青年期缓慢起病,病通常在数月至数年以上。
活动期和缓解期长短不一,相互交替出现,反复发作中呈渐进性进展。
少数急性起病,可有高热、毒血症状和急腹症表现,多有严重并发症。
偶有以肛旁周围脓肿、痰管形成或关节痛等肠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
本病主要有下列表现:(一)腹泻常见(87%~95%)。
多数每日大便6~9次,一般无脓血或粘液;如直肠受累可有脓血及里急后重感。
(二)腹痛常见(50%-90%)。
多位于右下腹,与末端回肠病变有关。
餐后腹痛与胃肠反射有关。
肠粘膜下炎症刺激痛觉感受器,使肌层收缩,肠壁被牵拉而剧痛。
浆膜受累、肠周围脓肿、肠粘连和肠梗阻、肠穿孔和急性腹膜炎以及中毒性巨结肠等均能导致腹痛。
以急性阑尾克罗恩病为首发症状的仅占1.8%,但克罗恩病病程中出现一般急性阑尾炎的可达84%~95%。
(三)发热占85%-94%。
活动性肠道炎症及组织破坏后毒素的吸收等均能引起发热。
一般为中等度热或低热,常间歇出现。
急性重症病例或伴有化脓性并发症时,多可出现高热、寒战等毒血症状。
(四)腹块约1/3病例出现腹块,以右下腹和脐周多见。
肠粘连、肠壁和肠系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内瘘形成以及腹内脓肿等均可引起腹块。
易与腹腔结核和肿瘤等混淆。
(五)便血与溃疡性结肠炎相比,便鲜血者多,量一般不少。
(六)其他表现有恶心、呕吐、纳差、乏力、稍瘦、贫血、低白蛋白血症等营养障碍和肠道外表现以及由并发症引起的临床表现。
1.4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
病得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
病理漫长,常反复发作。
本病见于任何,但20-30岁最多见。
临床医学症状:(一)受累结肠粘膜呈现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肿;病变多由直肠起始,往往累及结肠,呈弥漫性分布。
(二)肠粘膜外观粗糙不平,呈现细颗粒状,组织脆弱易于出血,或可覆盖有浓性分泌物,似一层薄苔附着。
(三)结肠袋往往变平或变钝,以至纽袋消失,有时可见到多个大小不等的假息肉。
(四)结肠粘膜活检病理变化呈现炎性反应,同时常可见到粘膜糜烂,隐窝脓肿,结肠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改变。
1.5 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的一个体征。
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
症状:1、腹痛:典型的急性阑尾炎开始有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
早期阶段为一种内脏神经反射性疼痛,故中上腹和脐周疼痛范围较弥散,常不能确切定位。
当炎症波及浆膜层和壁层腹膜时,因后者受体神经支配,痛觉敏感、定位确切,疼痛即固定于右下腹,原中上腹或脐周痛即减轻或消失。
据统计70%~80%的患者有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病史。
少数病人的病情发展快,疼痛可一开始即局限于右下腹。
因此,无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史并不能除外急性阑尾炎。
单纯性阑尾炎常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和钝痛,持续性剧痛往往提示为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
持续剧痛波及中下腹或两侧下腹,常为阑尾坏疽穿孔的征象。
有时阑尾坏疽穿孔,神经末梢失去感受和传导功能,或因腔内压力骤减,腹痛反而有所缓解,但这种疼痛缓解的现象是暂时的,且其他伴随的症状和体征并未改善,甚至有所加剧。
为此,须综合临床现象加以分析才不会被假象误导。
2、胃肠道症状:单纯性阑尾炎的胃肠道症状并不突出。
在早期可能由于反射性胃痉挛而有恶心、呕吐。
盆腔位阑尾炎或阑尾坏疽穿孔可因直肠周围炎而排便次数增多。
并发腹膜炎、肠麻痹则出现腹胀和持续性呕吐。
3、发热:一般只有低热,无寒战,化脓性阑尾炎一般亦不超过38℃。
高热多见于阑尾坏疽、穿孔或已并发腹膜炎。
伴有寒战和黄疸,则提示可能并发化脓性门静脉炎。
4、压痛和反跳痛:腹部压痛是壁层腹膜受炎症刺激的表现。
阑尾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McBurney)点,即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阑尾的这一体表解剖标志并非固定不变,它也可位于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右1/3交界处的Lanz点。
随阑尾解剖位置的变异,压痛点可相应改变,但关键是右下腹有一固定的压痛点。
压痛程度和范围往往与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
反跳痛也称Blumberg征。
在肥胖或盲肠后位阑尾炎的病人,压痛可能较轻,但有明显的反跳痛。
5、腹肌紧张:阑尾化脓即有此体征,坏疽穿孔并发腹膜炎时腹肌紧张尤为显著。
但老年或肥胖病人腹肌较弱,须同时检查对侧腹肌,进行对比,才能判断有无腹肌紧张。
1.6 慢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是指阑尾急性炎症消退后而遗留的阑尾慢性炎症病变,诸如管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管腔狭窄或闭塞、阑尾扭曲,与周围组织粘连等。
症状:(1)腹部疼痛:主要位于右下腹部,其特点是间断性隐痛或胀痛,时重时轻,部位比较固定。
多数病人在饱餐,运动和长期站立后,诱发腹痛发生。
病程中可能有急性阑尾炎的发作。
(2)胃肠道反应:病人常觉轻重不等的消化不良、胃纳不佳。
病程较长者可出现消瘦、体重下降。
一般无恶心和呕吐,也无腹胀,但老年病人可伴有便秘。
(3)腹部压痛:压痛是唯一的体征,主要位于右下腹部,一般范围较小,位置恒定,重压时才能出现。
无肌紧张和反跳痛,一般无腹部包块,但有时可触到胀气的盲肠。
(4)间接体征:各种特定的压痛点如麦氏点、兰氏点及腰大肌征、罗氏征,在慢性阑尾炎的诊断中无意义。
2 消化性溃疡2.1 一、消化性溃疡简介一般将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总称为消化性溃疡,有时简称为溃疡。
原本消化食物的胃酸(盐酸)和胃蛋白酶(酶的一种)却消化了自身的胃壁和十二指肠壁,从而损伤黏膜组织,这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胃溃疡好发于中老年人,十二指肠溃疡则以中青年人为主。
男性患消化性溃疡的比例高于女性。
近年来,随着强效抑制胃酸分泌的H2受体阻断剂和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的开发,消化性溃疡的死亡率已经逐年降低了。
和胃溃疡相比,患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更多,约为胃溃疡的3倍。
近年来,城市中患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数有所增加。
与食用谷物等含糖物质相比,食用肉类时的胃酸分泌会增加。
当胃酸过多的状态长期持续,积存在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的入口处)时,就容易损害黏膜导致十二指肠溃疡。
容易产生溃疡的部位胃主要可分为胃体部(上2/3)和幽门部(下1/3)两个部分,胃溃疡大多发生在幽门窦胃角部附近。
随着年龄增长,易发生溃疡的部位将逐渐移向胃体部上部的食管附近。
十二指肠溃疡多半发生在靠近胃的十二指肠球部。
2.2 二、消化性溃疡的分类1.无症状型溃疡指无明显症状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因其他疾病作胃镜或X线钡餐检查时偶然被发现;或当发生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时,甚至于尸体解剖时始被发现。
这类消化性溃疡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尤为多见。
2.儿童期消化性溃疡儿童时期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低于成人,可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
(1)婴儿型:婴儿型溃疡系急性溃疡,发生于新生儿和两岁以下的婴儿。
发病原因未明。
在新生儿时期,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见。
这种溃疡或是迅速愈合,或是发生穿孔或出血而迅速致死。
在新生儿时期以后至两岁以内的婴儿,溃疡的表现和新生儿者无大差别,主要表现为出血、梗阻或穿孔。
(2)继发型:此型溃疡的发生与一些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如脓毒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烧伤和皮质类固醇的应用有关。
它还可发生于先天性幽门狭窄、肝脏疾病、心脏外科手术以后,此型溃疡在胃和十二指肠的发生频率相等,可见于任何年龄和性别的儿童。
(3)慢性型:此型溃疡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
随着年龄的增长,溃疡的表现愈与成年人相近。
但在幼儿,疼痛比较弥散,多在脐周,与进食无关。
时常出现呕吐,这可能是由于十二指肠较小,容易因水肿和痉挛而出现梗阻的缘故。
至青少年才呈现典型的局限于上腹部的节律性疼痛。
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男孩较女孩多。
此型溃疡的发病与成年人溃疡病的基本原因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