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痛风1例并文献复习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痛风1例并文献复习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痛风1例并文献复习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慢性脊柱和附着关节炎症为主要特点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晨僵、脊柱疼痛、腰背部活动受限以及胸廓固定等特征。
脊柱痛风(Spinal Gout)是指痛风病累及椎关节,出现脊柱疼痛、活动受限和腰背部僵硬等症状。
本文报告一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痛风的患者,并通过文献复习对这一罕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病例报告:患者为一名37岁的男性,主诉腰背部疼痛和僵硬已有5年。
开始时,患者仅出现腰部疼痛和活动障碍,后来逐渐波及上胸及颈部。
晨起时疼痛明显,需经过长时间的活动才能减轻。
查体发现患者的腰背部活动受限,胸廓呈固定性,CT检查显示脊柱骨性融合及骨质增生。
患者尿酸水平升高,关节积液检查及滑膜生物化学分析发现尿酸结晶沉积。
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痛风。
文献复习: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痛风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目前认为痛风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发炎反应导致尿酸代谢紊乱。
强直性脊柱炎与痛风的共同特点是高尿酸血症和炎症反应,但二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有所不同。
疼痛是强直性脊柱炎的主要症状,而痛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和炎症。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痛风的诊断,应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酸测定、滑膜生物化学分析、尿酸结晶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主要以X线和MRI为主,可发现脊柱椎体骨质增生、关节融合等特征。
综合评价: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痛风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诊断和治疗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应加强痛风的筛查工作,以早期发现并治疗痛风,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改善生活质量。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第一腰椎Chance骨折一例论文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第一腰椎Chance骨折一例【关键词】脊柱炎;强直性;脊柱;骨折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脊柱、中轴关节及四肢大关节,病理表现为“附着点病”,即受累关节周围韧带、肌腱和关节囊的骨附着点为中心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3]纤维环骨化呈“竹节样改变”,造成胸腰椎广泛骨性融合、强直,使脊柱对外力的保护性缓冲作用大大减弱,且中晚期患者常并发废[4]有暴力也可发生脊柱骨折,骨折多发生在应力集中的下部颈椎椎及胸腰段,多表现为经椎间隙骨折,经椎体骨折(即chance骨折)比较少见[5]2009年10月收治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第一腰椎chance骨折患者一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6岁,以“腰背部剧烈疼痛伴活动受限3天”为主诉入院。
患者入院前3天不慎自约50cm高处跌落,臀部着地,当即感腰背部剧烈疼痛且不敢活动,到当地医院行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示强直性脊柱炎,未见明显骨折及脱位,故行卧床休养及口服非甾体类镇痛药治疗,但疼痛未见缓解,且自感翻身时疼痛部位有骨擦音及骨擦感,故来我院再次行脊柱正侧位x线及三维ct检查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第一腰椎chance骨折,并以手术治疗为目的收入院。
病程中患者饮食、睡眠欠佳,精神可,二便正常。
既往强直性脊柱炎病史15年,未予系统诊治。
入院查体见被动侧卧位,脊柱呈圆弧状均匀后凸畸形,t12、l1棘突间可触及阶梯感,周围明显压痛、叩痛,脊柱胸段、腰段活动度明显下降,双下肢皮肤感觉、肌力未见明显异常,双侧提睾反射、肛门括约肌反射等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故根据病史、体征、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第一腰椎chance骨折,完善术前检查,择日于全麻下行胸腰段后路椎弓根万向钉固定术,术中于移动x光机监视下取常规俯卧位时见骨折明显分离移位,故于侧卧、屈髋屈膝位位完成手术。
术后加强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术后两周时患者原有症状明显减轻,并可于硬性腰围保护下行走自如。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类风湿关节炎一例并文献复习唐宏勇;洪春梅;俞烜华;李忆农【期刊名称】《中国药物与临床》【年(卷),期】2013(013)008【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特点,以便及时准确的诊断,及时治疗,有效减少漏诊误治.方法在总结我院诊治1例AS合并RA的基础上,分析AS合并RA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治疗及相关文献复习.结果①AS合并RA典型临床表现以中轴关节病变、肌腱端炎症为首发表现,并伴有慢性多关节滑膜炎为特征.②遗传背景及免疫学异常及易感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HLA-DR4及其共享表位在AS合并RA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③实验室检查上首选HLA-B27、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骶髂关节CT、关节X线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条件者可检测HLA-DR4、DR2.④诊断上,具有AS影像学改变及临床表现,对称性外周关节破坏,抗CCP抗体阳性,外加RA的影像学改变,可诊断AS合并RA.⑤治疗上,首选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同时可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结论临床上AS合并RA患者比较少见,大部分患者是隐匿起病,容易漏诊,当患者出现腰背或腰骶部疼痛或肌腱端炎为首发症状时,同时伴发对称性外周多关节肿痛时,应高度怀疑AS合并RA,并需积极诊治.%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nstics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 with concomitant rheumatoid arthritis (RA),which is expected to facilitate prompt and accurate diagnosis and timely treatment,thus reducing the rate of misdiagnosis andmistreatment.Method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laboratory testfindings,pathogenesis,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herapy based on a single case of AS with concomitant RA were analyzed and did a literature review.Results The central-axis joint involvement and enthesopathy were typically the initial manifestations of AS with RA,the chronic involvement of sacroiliac joint could also be noted.Genetic background,immunological dysfunction and susceptibility gene,i.e.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B27,HLA-DR4 and their common epitopes,ma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S with RA.Measurement of HLA-B27,rheumatoid factor (RF),anti-cyclic citrylinated peptide (CCP) antibody,sacroiliac joint CT and joint X-ray or MRI were preferred,assessment of HLA-DR4 and DR2 could be performed when necessary.The diagnosis of AS with RA could be confirmed by the imaging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S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symmetric peripheral joint involvement,anti-CCP antibody and coexistence of imaging changes of RA.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was the first-line therapy,with the addition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d glucocorticosteroids.Conclusion AS with RA has been rarely reported,with cryptogenic onset of symptoms in most cases leading to a high rate of misdiagnosis and mistreatment.The diagnosis of AS with RA should be prompted in case of lumbar or lumbosacral region pain,enthesopathy and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symmetric peripheral arthralgias,thus securing treatment in a timely fashion.【总页数】4页(P994-997)【作者】唐宏勇;洪春梅;俞烜华;李忆农【作者单位】350000 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风湿科;350000 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风湿科;福建省人民医院风湿病科;福建省人民医院风湿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J], 王磊;郑桂敏;闫永龙;宁晓然;于织波;李丽;高建霞2.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一例并文献复习 [J], 王燕茹;张育;魏华;李慧;贾捷婷;孟德芳;马莹莹3.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大动脉炎延误诊断一例并文献复习 [J], 吉连梅;赵东宝4.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伏格特-小柳-原田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J], 魏华;茹晋丽;李小峰5.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复发性多软骨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J], 孟静楠;王涛;王信;王健;李志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年1~6期总目次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年1~6期总目次㊃综 述㊃热疗对化疗的增敏作用研究进展曹鹤,史丽颖,于大永(1-1) 阿尔茨海默病中T a u 蛋白致病机理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马伟洋 ,薛鹏坤,高一盈,王珍,董文霞,张娟,张紫娟,张振强(1-8) E Z H 2在肝脏㊁胰腺组织发育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纪悦楠,肖婷,尹姮,李彦明,李涛(1-16) 老年慢性病患者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研究进展张珂,李云霞,路雪芹(2-79) m i R -155在脓毒症脏器功能障碍中的研究进展李志华,王毅,于湘友(2-85) 微塑料对人体健康效应的研究进展苏亚平,李瑞玲,李博,刘楠(3-157) 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所致不良反应的研究进展崔维恒(3-163) 纤维肌痛综合征非药物治疗和护理研究进展刘佳利,路雪芹,鲍亚丽,张广辉,刘娜,覃香平,李丽丽(3-167) 新生儿母乳喂养护理的几点体会李彩霞(3-172) 贝伐单抗在复发性卵巢癌治疗的研究进展高梦,李冉冉,王轶英(4-235)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脑卒中后失眠的发生机制贾冉,程淑贤,周铖,秦润笋,张苗苗,刘洁,钱百成,胡勋,金杰(5-313) 自我调节常识模型在患者自我管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韩瑞娟,张俊娟,李瑞玲,张士变(5-317) 基于脑肠互动中药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李绅绅,李清梅,汤善能,周旋,江水玉(6-391) 问题解决疗法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干预效果的M e t a 分析陈姝玉,陈超伟,黄海涛,陈超然(6-398) ㊃药学研究㊃深海真菌P e n i c i l l i u m s p.Z 13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张佳,李钦(2-90) 纳米胶束中阿霉素和槲皮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朱姣姣,郭秀春,陈云龙,邓勇,彭先飞,周丕俊,蒲晓辉(2-96) 杜仲叶颗粒抗骨质疏松作用及其机制杜丹凤,丁艳霞,李钦(3-177) 同时测定大鼠体内甘草次酸和丹参酮分析方法的构建何彦晓,张东萍,吴福鸿,蒋晶搁,袁玥,蒲晓辉(3-182) 胶束中柚皮素与紫杉醇的含量测定马少青,张丁强,王学瑞,于可可,蒲晓辉,袁琦(3-186)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含丹参中成药的组方规律马一夫(3-191) 响应面法结合超声辅助提取乌梅总黄酮工艺研究刘丽军,姚李欣,卢文芳,王金梅,张娟娟(5-324)杜仲雄花粉总黄酮抗衰老作用高梦珂,代俊俊,许世伟,李钦(5-330) ㊃基础医学研究㊃儿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重点差异基因筛选和临床检验崔晓鸣,高伟,何娟娟,张博(1-23) S P C 25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和意义基于数据库分析卜培龙,曹灵光,李蒙蒙,熊路遥,纪知语,秦长江(1-28) I L 6对细胞连接相关基因介导的肾癌患者生存影响李鸿昊,李慧琳,许鸣(2-102) S H 3T C 2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与进展基于生信分析陈德合,夏天红,岳婷,李洪涛(2-114)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3水平及其与心室重构的关系李国杰,徐慧敏(3-198) C Y P 4F 2和C Y P 24A 1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并糖尿病的相关性赵琼,魏文海,李静芸,牛慧敏,王磊,柴国祥,韩婕,李兴芳(3-203) 糖皮质激素影响下哮喘大鼠V E G F 和I L -4㊁I F N -γ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路武杰,曹笑丽(4-241) 术前P N I ㊁P A L B 与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王炎,王东方,靳红领(4-245) 孕期血清游离雌三醇㊁胎盘泌乳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胎儿生长受限的预测价值张晓丹,徐毅,高颖(5-337) 兔窦房结切片制作方法的探究和形态学特点的观察袁慧杰,潘昭良,袁广明,冯炼强,陈大堤,秦丽娜(5-341) 肽酰精氨酸脱氨酶4和组蛋白H 3瓜氨酸化与高级别脑胶质瘤的相关性研究孔晨旭,李振江,耿慧霞,王来(5-346) 量化踝泵运动及气压治疗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及P T S 的影响谢童如,刘棚越,王连渠(6-404)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肋骨骨折流行病特点及危险因素王作培,凤春燕,丁一,谢鑫杰,庄杨,盛波,陆熠(6-408) ㊃临床医学研究㊃碘流率对冠状动脉C T 成像对比剂精准用量的应用高原智,雷静(1-34) 丹鳖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基于M e t a 分析和试验序贯分析武亭宇,王彬,刘志强,王博龙(1-39) 低位直肠癌改良B a c o n 术的安全及可行性王晨宇,李兴旺,吴航,张军杰,葛政,胡军红(1-49) 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联合检测价值张静(1-54)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其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分析程瑞朵,王芸芸,马小建,戴颖(2-121) 多模态M R 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乳腺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王颖,王斌杰,周依(2-128) 子宫内膜癌中L n c R N A F AM 83H -A S 1的表达以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宋晓霞,刘玉玲,张琦(2-135) 布林佐胺滴眼液在青光眼治疗中的疗效观察与安全性分析李彬,晁小蕊,洪萌,谢艳艳,石荣先(2-141) 代谢因素与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患者的相关性分析张卉,郑典,甘世保,索智敏(3-208) 热惊厥患儿脑电图监测与后期癫痫事件发生的关系高妙,娄冬,郑娟娟(3-215) 辅助生殖患者不孕因素分析熊瑶(3-219) E R A S 理念下术前口服碳水化合物对全身麻醉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影响 丁献菊,马平康,王雅菊,阎慧娟(3-225) 小肠腺鳞癌合并肠穿孔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李昊,张硕硕,陈小龙,李兴旺,姚坤厚(3-230) 原发性生殖系统恶性间皮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曹松强,赵振华,李松,刘辉,张建华,侯俊清(4-251) 艾司氯胺酮对胸腔镜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闵梦航,杜成旭,康宁哲,周文婷,信文启(4-256) 中国开封汉族2型糖尿病足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李欢,吕玉泉,刘若璇,吴家齐,刘永恩,马东平,周粤闽(4-261) 超声评分系统联合血清C A 125㊁H E 4检查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万卉珺,田芳(4-270)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迟发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点王一工,刘江涛,霍旭辰(5-350) 婴儿心肌炎临床特征分析张军毅,张小建,冯嵩,陈晓光(5-355) 14例木村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文献复习张靖岚,刘钰,万鼎铭,王萌(5-361)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坏疽性脓皮病1例并文献复习孙博,万志红,赵清(5-365)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源,赵立言(6-412) 595n m 脉冲染料激光在外伤后增生性瘢痕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李晴,周粤闽,王雷(6-416) M S C T 后处理技术与D R 技术诊断踝关节骨折临床价值对比赵楠(6-422) 艾司氯胺酮复合纳布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及产后抑郁厉荣康,陈玉芳,张抒宇,赵冬梅,张义轩(6-427) 无痛胃镜检查后早期进食的可行性门艳华,信文启,孔祥瑞,李兴旺,陈玉芳,张抒宇,张义轩(6-431) 谭新华治疗前列腺癌临床药对探析徐文静,王旭昀,席建元,何清湖,盛文(6-435) ㊃护理学研究㊃二维码矩阵宣教联合一对一培训主要照顾者对肺癌术后恢复的影响刘玉荣,朱冰洁,董艳,周晶,孟醒,杨慧(1-62) 应用竞争风险模型探讨睾丸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张艳,席睿涵,冯一瑾(1-68) 中医揿针埋针护理对腰椎术后尿潴留患者的影响殷丽(1-74) 三维重建技术联合健康教育对老年肺癌初诊患者术前焦虑㊁抑郁状态的影响梁冉,段淑敏,张国瑜,刘亚龙(4-276) 奥马哈系统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护理记录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牛聪影,袁娟,杨杰,王丽丽(4-28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对居家照护的接受度及影响因素张琳琳(4-28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张淑娟(4-290) 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中的应用冯巧梅(4-294) 综合护理干预对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止血时间及其预后的影响郭潘红,杨晓东,刘小佩(5-368) 冠心病患者电子健康素养与自我管理的关系研究刘培璇,张国增,栗亚磊,王云霞,张亚静,赵亚莎(5-372) 基于双向知信行理念设计的专科护理对促进正确使用干粉吸入剂的研究张素红,陈静,杨晓静(6-439) 人文关怀护理在乳腺癌核磁共振检查中的S D S 与S A S 评分对比及满意度分析卫华(6-444) 保温护理对胸腔镜手术患者苏醒状况及预防低体温的效果分析吴梦莹,郭易贤,李金展(6-449) ㊃人文医学与医学教育㊃M i n i -C E X 联合D O P S 在实习助产士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时红梅,王园园,李迎迎(2-145) P B L 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郭双磊,刘红林,陈小兵,陈亚杰(2-149) 基于网络平台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静脉治疗专科护士学组中的应用陈蕾,张舒,刘玥曚(2-153) 缺血性脑卒中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厉永强,张苗,赵果,周其旭,郭聪丛,石贞玉(4-299) 科普微视频健康教育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健康素质的影响殷凤芳,程芳,王红霞(4-307) 西文期刊题名的缩写规则陈国剑(4-311) 基于产出导向法开展翻转课堂在腹膜透析临床实习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分析王艳艳(5-376) 动机性访谈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危险因素控制及服药依从性的效果分析范栋辉,高艳霞,任化立(5-381) 以教促学㊁以学定教 转变传统课堂实现 教学相长 的探索与应用赫锦锦,刘蔚,蔡灯塔,乔辉,寇威,刘晓旦,孙华,方东(5-387)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管理探索与实践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为例 张昀,王得志(6-454) 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教考结合体系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朱维培(6-458) 思维导图联合费曼学习法在产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赵颜娟,王东俞,高宇飞(6-462) 临床路径结合微课在消化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赵霞,蔡慧芳,魏华,袁孝杰,刘洁(6-465) ㊃其 他㊃‘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年第412卷1~6期总目录(Ⅰ)(卷终)。
反复发热的强直性脊柱炎1例报道及相关文献复习

Yn .e ig op c eea opt ,e i 0 0 6 i B in e saeG n r H si B in 10 7 g j Ar l l a jg
【 b t c】 O jcie T n es n elh i ae1cs n y s gsod li wt eai vrw r rpr d A sr t a bet ou d r adw l teds s, aeak l i p nyis i irt ef e ee e ot v t e on t h t v e e
对 临床 资 料 的 回顾 , 析 其 病 因 、 病 机 制 , 结 强 直 性 脊 柱 炎 的 多种 临 床 表 现 。结 果 分 发 总
强 直性 脊 柱 炎 的临 床 表 现 多 样 , 尤
其 是 较 隐匿 的 脊 柱外 表 现 , 难做 到早 期 诊 治 。 论 很 结
早期诊治率 , 降低 致 残 率 , 高 生 活 质 量 。 提
节 疼痛 , 四肢 酸痛 , 头晕 、 痛 , 无 无 头 再次 就诊 我 院 门 诊 , 爱 大 粉 针 2 0 g 阿齐 霉 素 05 予 0r 、 a . g静 点 抗 炎 , 效 果 不佳 , 仍有 发热 、 咳嗽 , 收入 院 。 者人 院前 2周 遂 患 曾患 右颞 颌 关 节紊 乱 , 经理 疗 后 好 转 , 咯 血 , 心 无 无
以假性痛风为主要表现的Gitelman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

发作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对症处理。4 年 前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明显时伴有发 热,服用美洛昔康 3~5d 好转。膝关节肿痛
及低镁血症。1 年前开始出现膝关节内紧 绷感,并逐渐出现膝关节下蹲受限。4 个月 前再次出现膝关节肿痛,行 MRI 检查诊断
图 2 基因分析提示 SLC12A3 突变(箭头 提示缺失突变 c.1378delG)
HLA-B27 阴 性 ;RF、抗 CCP 正 常 ;ESR 查,提示假性痛风,建议继续规律补钾及
26mm/h;CRP 26mg/L;血常规 WBC 正常; 补镁,加用“依托考昔 60mg 口服 1 次 /d”
肝肾功能无殊;尿酸 200滋mol/L,电解质: 止痛治疗。既往史:有糖尿病 6 年,现服用
血钾 2.55mmol/L(正常 3.5~5.5 mmol/L), “阿卡波糖 50mg 3 次 /d、பைடு நூலகம்列齐特 30mg
镁 0.51mmol/L(正常 0.73~1.06 mmol/L); 1次/d”,血 糖 控 制 可 。一 兄 长 有 低 钾 血
症 ,无 关 节 肿 痛 病 史 。本 次 就 诊 查 体 :
“强直性脊柱炎”,服用美洛昔康 7.5mg 口 因检测结果示 SLC12A3 突变,c.1378delG
服 1 次 /d 及柳氮磺吡啶(具体不详),后因 (图 2)。予对症治疗补钾及补镁治疗后出
肝损害停用柳氮磺吡啶。此后 7~8 年间歇 院,出院后不规律口服氯化钾缓释片(补
(每 1~3 个月)发生足背、足踝疼痛肿胀, 佳泰)及门冬氨酸钾镁片,仍有低钾血症
每年发作数次,发作时仍服用非甾体抗炎 半月板撕裂,予关节镜手术治疗,术中发
药。2 年前因易疲劳发现有低钾血症,当时 现膝关节腔内大量白色石灰样物质沉积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复发性多软骨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研究中&3'并未发现H.pylori感染与CRC风险的关系。
最近,德国研究者⑷进行了大规模人口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1712和1669例),结果表明H. pylori阳性率在病例组(46.1%)中明显高于比对照组(40.1%),年龄和性别调整后OR为1.30。
本次研究样本量更大(2164例),一共有2361例受试者参加,按入选标准排除197受试者,2164人进入最后进入研究队列,OR=1.33和OR=1.5,这些结果表明,H.pylori可能与CRC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目前H.pylori的诊断方法涉及活检标本病理诊断、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学检查等,这些不同的检查方法可能导致测试出来的值与真实值之间有差异。
有研究&5'发现H.pylori血清阳性和CRC之间没有显着关联。
研究结果的结论不一致可能的是由于不同的检测方法引起的。
尽管血清发病是最常用的,但受感染者,尤其是老年人,偶尔会出现检测试验阴性,因为人体肠道里存在着的多种螺旋菌也可使血清检测结果阳性。
这样血清学风险评估可能比真实值高,可能会影响以前的研究$本研究选择13C-UBT检H.pylori感染,因为13C-UBT可定量准确检测H.pylori并用于健康人群检查,可以检测当前感染状态。
另外,男性与妇女更容易受到H.pylori感染,这可以因为吸烟、饮酒&6',男女之间不同的工作环境、体力劳动强度不同引起的。
60~69岁H.pylori 感染患者大肠肿瘤发病率较高,一些地区60岁以后感染率不仅没有进入平衡阶段,反而显著升高,这一结果有助于解释H.pylori和CRC之间的关系。
不同危险因素和肠癌的位置在近端还是远端是有关系的,研究发现发病风险的增加只对于远端结肠腺瘤⑺,这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类似,这有可能解释CRC发病风险的增加选择性的发生在远端结肠。
总之,本研究证实,H.pylori感染会增加年龄为40-80岁的受试者大肠腺瘤和癌的发病风险,尤其是在远侧结肠,特别是60-69岁的患者更为显著。
以痛风样症状起病的强直性脊柱炎1例

明 好转 , 目前 S S M X联合 T F 抑制 因子在治疗 巾。 A P、 T N—
通讯作肴
12十 医 奢 HN E IIE N H R A Y 4 圈 药千 荦C I M D N DP A M C A C A
发 症 状 , 为非 对 称 性 , 手 足 四肢 小 关 节 炎 起 病 的 少 见 , 以 常 以 而
手足小关 节痛J 样 症状起 病的更 少 , x L 本研究报 道 I 例极 为少 的以左 足小 关节痛风样症 状起病 的病例 。
肌腱 、 韧带 的骨 附着点代谢 旺盛 的部 位的复发 性和仆特 蚌 炎 症 。 这些附 着点 『心 部位 的慢性 炎症 和侵蚀 , f I 造成 肉  ̄.tt ,t _ - L l l 彤成 , 累部位钙 化 , 罱彤成 。 于韧带 钙化 、 受 新 ’ 骨桥 彤成 I皱 n
2 年 1 川 I 筇 2 } 01 1 0 09
以 样 状 病 强 性 柱 1 痛风 症 起 的 直 脊 炎 例
陆 翠 胡喜梅・ 周水 阳 包维莺 } 金 范燕 琴 戴永援 朱锐锋 王恒石 刘 口 J 媛
上海市松江区中心 医院 m液科, l 上海 2 10 060 [ 摘要 ] 报道 1 少 见的以痛 风样症状 起病 为主要表 现 , 例 误诊 为痛风 的 、 典型 强直性 脊柱 炎病 例 。结 合临床 资料及 义 不
[ 图 分 类 号 】 5 32 中 R 9. 3 [ 献标识码 】 文 C [ 章 编 号 ] 0 5 0 1 2 1 ) 0 12 0 文 2 9 — 6 6( 0 2 — 4 — l 1
强 直 性 脊 柱 炎 ( n yoigso d li, S) 一 种 常 见 的 ak ls pn y t A 是 n i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脊柱痛风1例并文献复习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脊柱关节病,主要
影响脊柱和骨盆关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脊柱痛风是一种罕见的合并症,其特点
是尿酸盐在脊柱关节沉积,引起慢性炎症反应。
本文介绍了一例合并脊柱痛风的AS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
患者是一名40岁的男性,主要症状是腰背部疼痛,伴有尿酸盐沉积于脊柱关节,导致关节僵硬和功能障碍。
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同时进行了相关的影像学检查。
X线和MRI显示脊柱关节畸形,并发现有尿酸盐的沉积。
实验室检查显示尿酸水平升高。
根据上述临床和实验室表现,患者被诊断为合并AS和脊柱痛风。
强直性脊柱炎和痛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两者在发病机制和表现方面存在一定的关联。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受HLA-B27基因的影响。
脊柱痛风
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高尿酸血症引起尿酸盐的沉积而导致炎症反应。
一些研究表明,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存在尿酸代谢异常,可能与疾病的炎症过程有关。
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在AS和脊柱痛风的管理中也非常重要。
康复训练对于维持关节活动度和改善功能非常重要。
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减轻疼痛和炎症,改善关节的运动
范围。
合理的饮食管理可以帮助控制尿酸水平,减少尿酸盐的沉积。
合并脊柱痛风的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罕见但重要的临床表现。
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治
疗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综合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和尿酸盐
的沉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