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热点05 关于酶的本质和特性的探究 教案(适用全国)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通用9篇)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通用9篇)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通用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篇1一、酶的作用和本质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控制变量:①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自变量。

②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叫因变量3、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二、酶的特性酶的特性主要四点: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其效率是一般无机催化剂的10的7次幂~~10的13次幂。

2、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酶在生物体内参与每一次反应后,它本身的性质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与催化剂相似);4、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2)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4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3)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

5、活性可调节性。

6、有些酶的催化性与辅因子有关。

7、易变性: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教学设计篇2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主要讲述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生理特性,教材对酶的本质和特性作了重点介绍。

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教案

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教案
指导读书P82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训练学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科学家探究历程,从个别特征到一般规律,旨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酶是由什么产生的呢?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酶的作用是什么?
3.根据以往的知识,我们将RNA和DNA称为核酸,那么蛋白质、核酸这一类物质又可以称为什么呢?
此外,1994年Breaker等利用体外选择技术首次发现了切割RNA的DNA分子,称之为脱氧核酶。
教师提问:根据后来的研究,酶都是蛋白质吗?
回归课本,学生归纳:脲酶是蛋白质,胃蛋白酶是蛋白质,胰蛋白酶是蛋白质。学生总结:人们发现的酶都是蛋白质,所以酶是蛋白质。
学生回答:不都是。酶绝大多是蛋白质,少数是RNA、DNA。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质疑,并于1854年开始研究酒精工业。他将发酵中的液体带回实验室,进行实验、观察,并大胆将显微技术观察运用到发酵的研究中,进而发现了酒中含有酵母菌。
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发酵过程与酵母菌的生长和增殖有关。
经过了三年实验,巴斯德提出了他的观点: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即发酵与细胞生命活动有关。
此外,毕希纳进行了对比实验,在糖液中加入活酵母细胞,酿成了酒。
现象:冒出气泡
结果:酵母细胞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接着提出以下问题:
(1)毕希纳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是为了什么?
(2)为什么要加压过滤,为什么他要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
教师评价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说明。接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物质。

《酶的特性》教案

《酶的特性》教案

《酶的特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酶的概念和特性。

2. 掌握酶的作用机理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 能够运用酶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难点:酶的作用机理、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酶的特性。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酶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和试剂。

3. 相关案例和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酶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酶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酶的概念:讲解酶的定义、酶的化学本质及酶的特点。

3. 探究酶的特性:引导学生思考酶的专一性、高效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4. 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讲解温度、pH、酶浓度和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6. 实验演示:进行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6.1 酶的作用机理:通过动画或图片展示酶与底物的结合过程,解释酶如何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6.2 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温度下酶活性的变化,理解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6.3 酶活性与pH的关系: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pH值下酶活性的变化,理解酶活性与pH的关系。

七、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7.1 酶的浓度与酶活性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酶浓度下反应速率的变化,讨论酶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7.2 底物浓度与酶活性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底物浓度下反应速率的变化,讨论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doc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酶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酶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酶的活性;(2)通过实例分析酶的应用;(3)学会设计酶活性实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生物科学的兴趣;(2)认识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3)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酶的概念和作用;(2)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3)酶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2)酶活性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酶的相关资料;(2)酶活性实验器材;(3)实例分析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酶的相关知识;(2)分组准备实验;(3)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什么是酶?有什么作用?(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 讲解酶的概念和作用:(1)讲解酶的定义;(2)讲解酶的作用机制。

3. 探究酶的特性:(1)分组实验:测定不同温度下酶活性;(2)数据分析:总结酶的温度特性;(3)讲解酶的温度、pH、酶浓度等影响因素。

4. 实例分析:(1)分析实例: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2)分析实例:酶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酶的概念、作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2. 强调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3.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了酶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能够运用酶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在课堂节奏控制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知识。

六、教学内容:1. 酶的分类:(1)蛋白质酶和RNA酶;(2)消化酶、代谢酶等;(3)举例说明酶的分类及应用。

2. 酶的命名与编号:(1)国际酶编号(ENZYME);(2)酶的命名规则;(3)举例说明酶的命名与编号。

《酶的特性》教案

《酶的特性》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酶的定义、分类及作用;(2)掌握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3)了解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如温度、pH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酶的特性;(2)运用对比分析法,探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酶的定义、分类及作用;(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 教学难点:(1)酶的作用机理;(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酶制剂、底物、缓冲溶液、仪器设备等;2.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等。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酶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酶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酶的定义、分类及作用;(2)讲解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3)讲解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如温度、pH等。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1)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探讨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2)分析不同温度、pH条件下酶活性的变化,探讨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使学生了解了酶的特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酶的特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认真程度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

酶的特性-教案设计.doc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酶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理。

掌握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和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能够运用酶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酶的特性。

学会使用相关仪器和实验技能,如滴定管、pH计等。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生物科学兴趣的认识,培养探索精神。

意识到酶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酶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理。

酶的特性,包括高效性、专一性和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2. 教学难点:酶的作用机理和酶活性的调控机制。

实验设计和对实验结果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酶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理,引导学生理解酶的概念。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酶试剂、底物、仪器设备等。

2. 教学课件:酶的特性相关图片、视频等。

3. 教学资源:相关论文、书籍等。

五、教学内容1. 酶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机理:介绍酶的概念,解释酶的分类和作用机理。

2. 酶的特性:讲解酶的高效性、专一性和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

3. 实验一:酶的高效性实验。

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4. 实验二:酶的专一性实验。

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5. 实验三: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

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6. 实验四: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

设计实验步骤,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7.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酶的作用和本质》教案

《酶的作用和本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掌握酶的基本特性。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来探究酶的作用和本质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酶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应用。

二、教学内容1. 酶的作用:介绍酶的作用机制和类型,通过实例讲解酶在生物体内的应用。

2. 酶的本质:介绍酶的化学本质和结构特点,探讨酶的催化机制。

3. 酶的特性:介绍酶的催化活性、特异性、稳定性和调节性等基本特性。

4. 酶的测定:介绍酶活性测定的方法和技术,以及相关实验操作。

5. 酶的应用:介绍酶在工业、医药、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以及酶工程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酶的作用和本质,酶的特性,酶的测定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2. 采用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酶活性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和参考资料。

2. 实验器材和试剂:酶标板、酶活性测定试剂盒、pH试纸等。

3. 视频资料:酶的作用和应用的相关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酶的作用和本质是什么,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知识讲解:系统讲解酶的作用和本质,酶的特性,酶的测定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酶活性测定实验,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探讨酶的作用机制和本质。

5. 案例分析:分析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酶的应用价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酶的作用和本质、酶的特性、酶的测定和应用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酶活性测定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讲座,分享酶在实际应用中的经验和案例。

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教案

关于酶本质的探索教案
【提示】
不同意。正是由于巴斯德、李比希的研究确定了争论的焦点,使得毕希纳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虽然已经确定了酶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但酶到底是什么物质仍然是困扰大家的问题。有科学家推测酶是蛋白质,但是毕希纳虽然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物,但是提取液中含有许多其他物质。如果我们要证明酶是什么物质,我们首先要做什么?肯定是先将酶提取出来,得到纯酶,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巧妇难无米之炊”,提纯技术上的难题,使得酶究竟是什么物质,仍然是个不解之谜。
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
做题、演示、讨论等
(9)讨论和介绍完资料分析中的内容,对之前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做一个系统的回顾。
(10)最后总结,“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鼓励学生也要具有这种不畏艰难险阻的危险,不断探索,不断求知。
教学方法
提问、做题等
多媒体音像(如视频国科学家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萨姆纳查阅资料得知:脲酶能使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这便提出了一种检测脲酶的方法,于是他又进行大量的实验证明了脲酶是蛋白质。萨姆纳历时九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我们在他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呢?你认为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台下的同学回答)
课题: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1节“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讲课人:陈艺璇付悦闫博黄晶晶丁容吴婕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科学家关于酶本质探索的历程
2、通过自主阅读“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能力目标:
在有关资料分析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信息的能力。
(4)第二部分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发现,他发现了酵母细胞的存在,并认为是这些酵母细胞的作用,但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却认为是酵母细胞中的物质发挥作用,并且只有酵母细胞死亡裂解后才有用。请同学思考一下,为什么巴斯德和李比希会存在这样的争论?如果大家有仔细阅读资料,就会发现,两位科学家所持的观点与他们的身份是密切相关的,巴斯德是一位微生物学家,所以他特别强调生物或细胞的作用,而李比希是位化学家,他更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但由于当时各种客观环境的限制,这两位科学家的观点在一段时间争执不下。这两种争论坚持不下,表明任何一种现象,在没有确实证据之前,仍需不断研究,不断讨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05 关于酶的本质和特性的探究探究酶的催化作用、专一性、高效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近年高考的热点。

该类实验要注意的问题:①分清实验组和对照组;②分析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和因变量;③注意实验操作步骤的前后顺序要有逻辑性(前因后果),步步有理,环环相扣,各操作步骤要严密、完整;④注意实验用具与试剂的选用及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⑤注意实验结果的观察(确定观察内容和观察方法)、记录和分析,最后对实验结果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向1 酶本质的探究——试剂检测法用“试剂检测法”探究酶的本质(1)实验原理和方法:(2)实验设计方案项目实验组对照组材料待测酶溶液已知蛋白液(等量)或RNA试剂分别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吡罗红染液)现象是否呈现紫色(红色)呈现紫色(红色)结论实验组呈现紫色(红色)说明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RNA);否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RNA)1.猪笼草是一种食虫植物,其分泌液中含有蛋白酶。

为了验证此结论,某学生设计了两组实验,如图所示。

在适宜温度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甲、乙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丙、丁试管中不加任何试剂。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预测最可能的是A.甲和乙中溶液都呈紫色;丙和丁中蛋白块都消失B.甲和乙中溶液都不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C.甲和乙中溶液都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D.甲中溶液不呈紫色、乙中溶液呈紫色;丙中蛋白块消失、丁中蛋白块不消失【答案】C考向2 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对照实验的设置1.在与酶有关的探究实验中要特别注意实验步骤的顺序。

(1)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应先将底物和酶溶液分别在预设的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再混合并保温一段时间,再对结果进行检测。

(2)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必须先将酶置于不同pH条件下(加蒸馏水、加氢氧化钠溶液、加盐酸),然后再加入反应物,否则,反应物会在未调节好pH的情况下就与酶发生反应,影响实验准确度。

2.酶的高效性相关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案(1)实验设计思路:通过比较不同类型催化剂(主要是酶与无机催化剂)对同一种底物的催化反应速率,得出结论。

(2)实验设计方案项目实验组对照组材料等量的同一种底物与底物相对应的“酶溶液”(如等量等量的“无机催化剂”试剂肝脏研磨液)现象反应速率很快,或反应用时短反应速率缓慢,或反应用时长结论酶具有高效性3.酶的专一性相关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案(1)实验设计思路:底物不同(自变量为底物的种类),但酶相同,最后通过观察酶促反应能否进行得出结论。

(2)实验设计方案项目实验组对照组材料与酶相对应的底物另外一种底物(等量)试剂与底物相对应的酶同一种酶(等量)现象发生反应不发生反应结论酶具有专一性2.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加入下列物质,保温一段时间。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是为了验证酶具有专一性B.温度在本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C.甲乙丙三支试管的最终产物分别是麦芽糖、葡萄糖和葡萄糖D.碘液或本尼迪特试剂均可作为本实验的检测试剂【答案】C3.下列与酶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结果都是未知的B.低温能够降低酶活性的原因是低温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C.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时,可以用碘液进行鉴定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将酶与底物溶液分别在相应的实验温度下保温后再混合【答案】D【解析】探究性实验的实验结果是未知的,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结果是已知的,A错误;低温能够降低酶活性,但是低温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稳定,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B错误;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时,不能用碘液进行鉴定,因为蔗糖不管能否被淀粉酶分解,都不能用碘液检测出来,C 错误;酶具有高效性,故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将酶与底物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分别保温后,再将相同温度条件下的酶和底物混合,保证反应是在特定温度下进行的,D正确。

考向3 温度和pH对酶活性影响的探究——变量的确定与控制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或pH)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案(1)实验设计思路:设计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或pH)实验时需设置一系列不同温度(或pH)的实验组进行相互对照,最后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相同时间内,酶促反应中生成物量最多或底物剩余量最少的一组所处的温度(或pH)即最适温度(或pH)。

相邻组间的差值(即梯度值)越小,测得的最适温度(或pH)就越精确。

(2)实验设计方案组别编号 1 2 ····n实验材料等量的相同材料温度或pH T1(a1)T2(a2)····T n(a n)衡量指标相同时间内,各组酶促反应中生成物量的多少,或底物剩余量的多少生成物量最多的一组,或底物剩余量最少的一组对应的温度(或pH)最接近最适实验结论温度(或pH)技巧点拨变量的确定和控制是实验设计中极其重要的环节。

自变量是实验过程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是作用于实验对象的刺激变量。

自变量需以实验目的为依据,应具有可变性和可操作性。

无关变量是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的因素或条件(即与研究目标无关,但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

(1)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温度(设置一系列不同梯度的温度,至少三组以上),而pH、试剂的用量等是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

(2)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pH(设置一系列不同梯度的pH,至少三组以上),而温度、各种试剂的用量等是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

(3)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把盛有适量且等量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的1、2、3号试管,分别放入冰水浴、37 ℃水浴及沸水浴中处理5 min,同时,把盛有适量且等量的淀粉酶溶液的1'、2’、3’号试管放入冰水浴、37 ℃水浴及沸水浴中处理5 min。

将1、2、3号试管分别与1’、2’、3’号试管中的溶液混合,这样做的目的是严格控制自变量,保证每一组实验中的酶所发挥作用的温度是先前预设的温度。

(4)每一个对照实验中,只允许有一个自变量,所有的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

知识拓展(1)若底物选择淀粉和蔗糖,用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检测底物是否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斐林试剂,不宜选用碘液,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分解。

(2)若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检测底物被分解的试剂宜选用碘液,不宜选用斐林试剂,因为用斐林试剂鉴定时需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温度。

(3)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宜选择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化氢酶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过氧化氢(H2O2)在常温常压时就能分解,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速率会加快,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4.取3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唾液淀粉酶溶液,标注为A、B、C三组,并分别调整到0 ℃、37 ℃、100 ℃,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温度分别为0 ℃、37 ℃、100 ℃的等量淀粉,保持各组温度10分钟后,继续进行检测实验。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合理的是A.若向三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碘液,试管内液体颜色都可能出现蓝色B.若向三只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一段时间,试管都不出现砖红色沉淀C.该实验的对照组是A组,实验组是B、C组D.只要在0 ℃和100 ℃之间每隔10 ℃设置一个实验组,就可确定该反应的最适温度【答案】A5.如图为某生物兴趣小组测定的不同pH测定条件下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作用的实验结果。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pH为11时,淀粉酶的活性完全丧失B.pH为3和9时,淀粉酶的活性不同C.试管中溶液的ph有13调为7后,淀粉含量明显减少D.先将淀粉与淀粉酶溶混合后,再调节各组混合液的pH【答案】B1.下列有关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合理的是试验编号探究课题选用材料与试剂①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②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③pH对酶活性的影响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④pH对酶活性的影响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A.实验①B.实验②C.实验③D.实验④【答案】B【解析】过氧化氢受热会加快分解,不宜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溶液的pH会影响淀粉的水解,并且碘液可与碱反应,斐林试剂可与酸反应,不宜用淀粉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一般用过氧化氢酶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用淀粉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食品种类多,酸碱度范围广。

生物兴趣小组拟探究在食品生产中应用范围较广的蛋白酶,查阅相关文献得知:pH对不同蛋白酶的活性影响有差异。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过酸或过碱条件下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活性会丧失B.蛋白酶的活力可用单位时间内产物增加量或反应物减少量来表示C.把胃蛋白酶的pH所处的环境由10调到2,该酶活性会升高D.在pH为4〜9范围内,木瓜蛋白酶的活力高、稳定,更适合作为食品添加剂【答案】C3.某实验小组利用过氧化氢做了如下实验,则相关说法正确的是试管编号及组别a b c d e加入试剂2 mL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2 mL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2 mL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2 mL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2 mLH2O试剂、剂量以及处 理措施 90 ℃水浴加热2滴FeCl 3溶液2滴肝脏研磨液2滴煮熟的肝脏研磨液2滴肝脏研磨液温度 — 常温 常温 常温 常温 气泡多少多较多最多无无A .a 组和c 组对照,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B .b 组和c 组对照,说明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C .c 组和d 组对照,说明高温会破坏酶的结构使酶失活D .c 组和e 组对照,可排除肝脏研磨液中其他物质的影响 【答案】D4.某同学将不同温度的等量牛奶中混入一些新鲜姜汁,观察混合物15 min ,看其是否会凝固,结果如下表。

根据姜汁使牛奶凝固的结果,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可证明新鲜姜汁含有一种酶,该酶能促使牛奶凝固B .20 ℃和100 ℃时酶的活性低,是因为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C .将等量姜汁在不同温度保温后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度D .60 ℃和80 ℃不一定是酶最适温度,在这范围内增加一定梯度的实验组可以确定最适温度 【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信息可知,不同温度的等量牛奶中混入一些新鲜姜汁,随温度不同凝固时间不同,又由注解可知用曾煮沸的姜汁重复这项实验,牛奶在任何温度下均不能凝固,这说明新鲜姜汁含有一种酶,该酶能将可溶状态的牛奶蛋白质转化成不溶状态,A 正确;20 ℃酶的活性降低酶的分子结构没有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当温度升高后酶的活性会恢复,B错误;将等量姜汁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后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能保证反应起始就是在预设的温度下进行的,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度,C正确;60 ℃和80 ℃时酶的活性较高,但不一定是酶的最适温度,题干中温度梯度太大,缩小温度范围,增加温度梯度才可得到最适温度,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