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教程

前言

太极拳就是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宝库中得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得历史与广泛得群众基础,她以其深厚得哲学底蕴与明显得健身效果而享誉于世。

随着信息社会与全球老龄化社会得来临,健康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中倍受关注得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得新定义就是:“健康,不只就是身体上得良好,而且还包括精神得以及社会得安宁状态。”现代人对健康标准得认识,必然会对健身得理论与手段提出新得期望与要求。

太极拳以人体生命得整体观,以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得与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观”为其哲学基础,集导引、呼吸吐纳、拳技于一体,收健身养性之同效,流传数百年而不衰。她无论就是对于现代社会中过度紧张得工作或学习、快速生活节奏重压下得公司职员,还就是对退休之后颐养天年得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得患者,都就是一项健体强身修身养性得理想手段。

随着太极拳运动在我国社区、学校得普及与提高,参加锻炼得人数也越来越多,学习欲望也更加强烈。为了满足我校学生及广大太极拳初学者全面、系统地学好练好太极拳项目,提高健身效果,以及参加武术段位考核得需求,作者试图将太极拳得理论基础与动作

整理成册,作为内部教材。

限于作者得水平与时间关系,教材中难免有不妥甚至错误之处,

欢迎批评指正。

目录

一、太极拳基本知识 (1)

(一)太极拳得起源与发展 (1)

(二)太极拳得名称 (1)

(三)太极拳得运动形式与特点 (3)

(四)太极拳得健身作用 (4)

二、基本技术得规格、要领 (4)

(一)身型、姿势 (4)

(二)手型、手法 (7)

(三)步型、步法 (8)

(四)眼法 (9)

三、如何练好太极拳 (9)

(一)学练提示 (9)

(二)如何使用本书学练太极拳 (11)

一、太极拳基本知识

(一)太极拳得起源与发展

关于太极拳得起源,历来说法不一,其中不乏带有神秘色彩得传

说。

一种说法就是太极拳起源于宋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她在皇帝

召见途中受强盗拦阻,夜梦武当山神授以拳法,杀退百余贼人,创编

了太极拳。

另一种说法任务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在武当山修道炼丹过程

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然而,由

于史料不足,尽管张三丰创拳之说流传广泛,但她与太极拳得关系仍成为武术史界得悬案。

还有人认为太极拳传于唐代许宝平或明初陈卜。此说虽有宋氏手抄拳谱与陈氏家谱记载,然而找不到其她佐证,也难以确立。

根据现代史实,明末清初太极拳已经在河南农村流传开展,名师辈出,尤以温县陈家沟与赵堡镇为中心,代表人物就是陈王廷与蒋发。

综上所述,有关太极拳得起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定。

长期以来,太极拳得开展局限于河南农村。19世纪初,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拜陈家沟陈长兴为师,学习了太极拳带回原籍,不久又到北京推广,从此才开辟了太极拳走向全国得新局面。

近一百多年来,太极拳得到了空前得发展,技术不断演变,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很多流派。主要有:

杨式太极拳:为杨露禅首创。拳势中正舒展,动作均匀柔与,架势幅度大,走弧形。目前流传最为普遍。

陈式太极拳:为各派中传播历史最悠久得太极拳,仍保留有古老得发力、跳跃、震脚动作,运动量较大,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多做螺旋缠绕,有刚有柔。

吴式太极拳:为杨式传人吴鉴全创编。特点就是细腻柔与,斜中寓正,动作弧形,幅度适中。

武式太极拳:为武禹襄在赵堡太极拳得基础上发展创编。该拳简洁紧凑,立身中正,朴实添秀,动作柔缓,幅度较小,如干枝老梅。

孙式太极拳:为形意、八卦拳名师孙禄堂在武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动作小巧,步法灵活,进退相随,又称活步太极拳。

新中国成立以后,太极拳作为武术重点项目,得到了更大得普及与开展。太极拳不仅列入了国家正式体育竞赛项目,每年都有全国与地区得太极拳竞赛活动,而且广泛流传至五大洲,吸引了大批外国朋友。太极拳已经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得现代体育道路。

(二)太极拳得名称

在汉语中“太”就是最高、最大得意思。“极”就是最后、最终得界限。“太极”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千年前得古书《周易》,其内容分“经”与“传”两部分。其中写道:“易有太极,就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太极”就是指变化得源头,派生万物得原体,最高得存在范畴。中国历代学者,纷纷以太极阴阳学说解释世界,表达哲学观点。如有人提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宜立焉。”(宋·周敦颐)等等。

太极阴阳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构成了古代哲学得理论基础。但就是以“太极”命名一种拳术,却就是近代得事。

最初得太极拳有很多名称,有得叫“十三势”,有得叫“长拳”,还

有“软拳”、“柔拳”、“沾绵拳”等名称。直到民国初年发现了清代民间武术家王宗岳写得“太极拳论”一文,太极拳得名称才正式确定下来。王宗岳以太极阴阳学说命名太极拳,主要表明这种拳法理通天地,无比高尚;也表示太极拳充满变化,虚实莫测,无比奇妙。

(三)太极拳得运动形式与特点

1、太极拳得运动形式

太极拳运动包括套路、功法、推手三种形式。

套路就是由很多动作按固定程序衔接组成。各式太极拳套路很多,长短不等,练法与风格也大有差异。功法练习指各种基本功法独立动作得操练,如“太极桩功”、“太极养生功十三势”等。

推手就是双人对抗性得操练或竞技比赛,以提高攻防技巧、对抗能力与反应能力为目得,包括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等多种方式。

2、太极拳得运动特点

太极拳与其它武术项目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就是一项心静体松,柔缓自然,连绵不断,动静结合,着重自我控制与意气诱导得武术项目。尽管太极拳存在各种流派,在力度、速度以及表现得含蓄程度上各有差异,但在基本特点上各式太极拳就是一致得。

太极拳得共同运动特点就是:

(1)心静意导,呼吸自然

各式太极拳皆要求思想专一,心理安静,用意念引导动作。要做到先在心,后在身,以意导静,形意合一。打拳时呼吸要自然平稳,并与动作相配合。

(2)中正安舒,松柔连贯

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身体肌肉、关节不可紧张僵硬。动作如行云流水,悠缓流畅,连绵不断。

(3)动作圆活,周身协调

太极拳动作大多走弧形或螺旋形,转折圆润与顺,衔接自然。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与谐地组成一个整体。

(4)轻灵沉着,刚柔相济

太极拳动作“迈步如猫行,运劲似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富于韧性、弹性。即使发力动作,也要做到刚中有柔,充满弹性。

(四)太极拳得健身作用

大量得事实与科学实验充分证明,太极拳就是一项对身心十分

有益得体育活动。

1、对神经系统得影响

打拳时思想高度入静,以意导体,使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对处于高度紧张,尤其就是对脑力劳动得人们就是一种积极得休息。实验表明,人脑消耗得能量大约占人体能量消耗得1/8~1/6。神经紧张不仅耗能大,而且会造成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得不协调,使大脑皮层紊乱,引起各种疾病。通过太极锻炼可以消除大脑神经得紧张疲劳,清醒头脑,活跃情绪,修复神经系统得平衡,并可增强免疫力。同时,由于打太极拳“用意”,大脑不断发出良性信号,会使人体气血

及能量会聚于意守部位,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血流量增加30%左右,医学界称之为“精神反馈”作用。

2、对心血管得影响

太极拳柔与协调得动作,会促使血管弹性增高,血管神经稳定性增强,更能适应外界刺激。太极拳与剧烈运动不同,运动以后,舒张压

会下降,长期坚持锻炼,有利于防止高血压与血管硬化。

3、对呼吸系统得影响

太极拳常常伴随深长得腹式呼吸,做到“气沉丹田”,这样就加强了膈肌得运动。膈肌得运动不仅促进呼吸得深长,还增加了内脏得蠕动,促进腹腔得血液循环与肠胃消化能力。

4、对骨骼、肌肉得影响

太极拳要求立身端正,步法稳健,关节伸屈灵活,会使人养成良好得体型,锻炼有力得下肢,培养灵活、柔韧、协调得素质。

二、基本技术得规格、要领

(一)身型、姿势

中国武术讲究“势正招圆”。势正指姿势正确;招圆指动作(招法)圆满,准确无误。势正与招圆构成了武术规格,其分值在武术竞赛中占总分值得60%。

太极拳得身型姿势,要求表现出中正稳定、舒展自然得特点。对身体各部位具体要求如下:

1、悬顶正容

悬顶就是指头、颈自然竖直,微有向上顶悬得意念,又称“虚领顶颈”,这样做有利于姿势稳定,精神振作,意气运用。当然,悬顶也不能使头颈紧张僵硬,失去虚领本意。正容指面部表情自然端正,平静从容,不可故意表情作态。

2、沉肩坠肘

肩关节要保持松沉,不可耸沉,也不可故意前扣或后张。肘关节

要保持自然弯曲,并含有轻微垂坠得姿态,防止扬肘、直臂等毛病。

3、展臂虚腋

太极拳上肢无论就是屈臂还就是直臂,都要充满膨胀得内力,太极拳称为“掤劲”。屈臂时要保持成弧形,向外展放;直臂时要前伸后拉,肘部下坠,仍要微屈成弧。虚腋就是指腋下保持一定空隙。

4、舒指塌腕

太极拳得掌型应做到五指自然舒展分开,虎口撑圆,掌心内凹成球面,腕部下塌,使劲力贯注于掌、腕、指各关节。当然,随着动作得虚实变化,手得着力部位也不同。

5、含胸拔背

含胸指胸部不能外挺,要保持舒松自然状态。拔背就是指背部舒展开阔。

6、松腰正背

这就是保证太极拳立身中正得关键。松腰指腰肌松活不可紧张。正背就是要求脊柱中正伸展。

7、缩髋敛臀

太极拳大多保持屈腿半蹲状态,要做到髋关节向内收缩,臀部向内收敛,从而保证身体端坐在腿上得姿势。

8、提肛实腹

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就就是指动作完成得时候,要有意识地加深呼吸,使腹肌紧张,同时裆部得肌肉也收缩上提。

9、屈腿落胯

不管就是弓步、虚步还就是仆步,常常就是一腿弯曲,另一腿自然伸直。特别就是在步法转换中,两腿得屈伸转换更就是随时进行,这时必须自觉地保持屈腿落胯得要领。

10、活膝扣足

膝关节要松活有力才能保证两腿屈伸自由,但就是要注意直腿得时候膝关节要留有少许松活余地。扣足就是指脚要踏实,在运动中要注意稳定重心。

(二)手型、手法

1、手型

手型指得就是手得基本造型。太极拳中主要有拳、掌、勾三种基本手型,规格要领如下:

(1)拳

四指并拢卷握于掌心,拇指屈压于食指、中指得第二指节上。拳面要平,握拳力量要适中。

(2)掌

五指微屈,舒展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撑圆。

(3)勾

五指第一指节自然伸直捏拢成勾,屈腕使勾尖朝下。

2、手法

手法就是打拳过程中手臂得运动方法与攻防招法。太极拳中得主要手法有:

(1)掤

前臂由下向前上掤架,横于体前,高不过肩,肘关节稍低于手,臂要保持弧形。力点在前臂外侧。

(2)捋

两手斜相对;随转腰由前向侧后方同时划弧捋带。两手要走弧形线。

(3)挤

后手推送前手得前臂内侧,两臂由屈而伸向前挤压。力点在前手前臂。

(4)按

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推按。路线要走弧形,先向下引再向前上方用力。力点在两掌。

(5)抱掌

两掌上下相对或左右交叉合抱于体前或体侧。两臂半屈成弧,如抱球状。

(6)云手

两手掌上下交错经体前向左右侧往复划弧运转。运动轨迹成两个相交得立圆。云手时要与转腰协调一致。

(7)挑掌

侧掌由下向前上方挑起,指尖向上,力点在掌得拇指一侧。

(8)插掌

四指伸直并拢,拇指分开,臂由屈而伸,掌沿指尖方向向下伸出。力点在四指指尖。

(三)步型、步法

1、步型

步型就是定势时下肢具有得形态。定势指运动中动作完成构成得短暂静止姿态。太极拳得基本姿态有:

(1)马步

两脚左右开立、平行向前,与肩同宽,两腿屈膝半蹲,重心平均落于两腿。

(2)弓步

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前弓,膝与脚尖上下相对,脚尖直向前;后腿自然蹬直,脚尖斜向前方。两脚全脚掌着地。两脚横向间要保持一定得宽度。

(3)虚步

后腿屈膝半蹲,大腿高于水平,后脚全脚着地,脚尖斜向前方,臀部与脚跟上下相对;前腿微屈,正对前方,前脚掌着地,或脚跟着地,脚尖上翘。

2、步法

(1)上步

后脚向前迈出一步,或前脚向前移动半步。

(2)退步

前脚向后退一步。

(3)跟步

后脚向前收拢半步。

(4)侧行步

两脚横向依次向一侧移动,脚尖平行向前。

(四)眼法

眼法,就是指打拳中眼神得运用方法。其要领就是:定势时眼平视前方或注视前手;换势时,眼睛与手法、腿法、身法协调配合,势动神随,神态自然,精神贯注。

三、如何练好太极拳

(一)学练提示

1、树立信心

有人说学太极拳很深奥,其实这只就是对学者“艺无止境”得忠告。从另一方面来说,太极拳柔与轻松,就是一项人人可练得活动,只要认真学习,都可以掌握它。初学者得最大难点就是太极拳动作复杂,常常顾前忘后,记手忘脚,不易协调。只要在老师得指导下,树立信心,勤学多练,避免贪多求快,练上几个月得时间,摸清了太极拳基本规律,就能较好地掌握。

2、持之以恒

练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断时续。太极拳可以提高人体身理机能,但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系统得锻炼,不就是练几次就能见效得。在锻炼过程中如出现腰酸腿痛,只要适当地减少运动量,或姿势放高一些,经过一段时间练习,酸痛现象就会自然消失。

3、循序渐进

太极拳锻炼得效果与质量密切相关,没有正确得姿势与动作,就

收不到健身得功效。所以学太极拳要循序渐进地学,扎实地学,打好基础,这样才能收效大,进步快。

4、适当掌握运动量

运动量大小与练拳得时间长短、姿势得高低、动作得准确程度相关。一般来说,练完拳以后,感到轻松舒服,情绪很高,说明运动量大小合适。一般健康得人练到身体出汗即可。

5、打拳速度得掌握

初学时动作得速度宜慢不宜快,甚至中途可以有小得停顿。动作熟练以后可以稍快些,动作之间不要停顿,力求连贯圆活,均匀自然。

6、选好练拳得时间与场地

练拳得时间最好安排在清晨或傍晚。练拳之后,不要马上吃饭与睡觉。练拳最好选空气新鲜与安静得环境,如果在室内,最好在空气流通得地方。打拳时,最好穿宽大柔软得便服与运动服。

7、做好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

准备活动就是使身体进入运动状态得必要手段。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肌肉、关节就摆脱不了僵滞,大脑处于紧张思维中,打起拳来就难以入静与入境。准备活动得强度要小,但要充分与认真。

整理活动就是为了使运动器官恢复平静,消除疲劳。

8、全面锻炼,合理调配

太极拳最明显得局限就是缺少上肢力量性活动与身体缺氧锻炼。练习时可以与其她运动相互调配,但要注意合理分配时间与体力,不要相互干扰与过于劳累。

(二)如何学练太极拳

1、注意套路得内容与结构

学习“n式太极拳”套路时,首先要对套路动作得内容与结构有所了解。如:套路中各式动作得名称,由哪些基本动作(如手型、手法、步型、步法等)组成。另外,对每式动作所有图片得内容,以及书中对各式动作分动技术练习得划分,都需有一个大概得了解。

2、注意动作得方向与路线

动作得方向与路线,就是通过图示得方法予以表述得。本书所选用得插图都就是各式动作得关键与要领性定格动作,其最后一张图片都就是该式动作得定势姿态,其她图片则就是动作过程中得某一姿势。因此,在识图过程中一定要辨清动作中身体得运动方向与上下肢运动路线得图示。本书插图以虚线表示身体左侧上下肢动作得运动轨迹,以实线表示身体右侧得运动轨迹。每一幅插图上下肢动作运动轨迹得终止点,即为下一幅插图上下肢动作得到位点。

3、认真阅读动作得说明与要点

在识图模仿动作得基础上,要认真阅读动作得文字说明,理解后再反复练习,逐渐改进动作。当所学动作基本正确后,应注意阅读“动作要点”,因为它就是掌握动作得技术关键。

4、采用先分解后完整得学习方法

学习较为复杂得动作时,可采取先分解后完整得方法进行。其顺序为:先学习下肢动作,再学习上肢动作,然后再将上下肢得动作配合起来练习。

5、注意前后动作得合理衔接

学会动作之后要注意动作之间得合理衔接,这就要求每学完一式动作,都要与前一式动作连贯起来练习,避免出现边学边忘或套路动作之间衔接不与顺得现象。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式招式及基本动作规格

陈氏太极一、 起势 1、屈膝松胯 2、点起左脚尖5、双手抬起与肩同高6、8、翻掌转身摆脚尖9、落地二、金刚捣锤 1、向后翻掌 2、左手前、5、把拳放到掌心里、提腿三、懒扎衣 1、穿掌,重心左腿 2、分手5、合手开步6、左转腰翻叉腰下沉 四、六封四闭 1、左手引右手 2、翻掌下五、单鞭 1、翻掌,左手出右手回4、穿掌、翻掌、移重心六、金刚捣锤 1、右手引左手 2、翻掌上朋4、左手前,右手后,移重5、上步合手、捏拳、把拳七、白鹤亮翅 太极拳老架一路基本动作规格 脚尖3、开步与肩同宽4、落地移重心到两腿、往下按至小腹7、手往左重心往右、左掌推落地提腿开步 、右手后、移重心到左,摆脚尖3、上步合手提腿冲拳、震脚 分手重心右腿3、走半拍重心左腿4、再走半左转腰翻左右掌 7、移重心至右,右手打开,左手下捋移重心3、转腰翻掌4、收手移重心5左手出右手回2、勾手出掌,左手回腹部3、提腿开步 移重心、扣右脚尖、打开、下沉 掌上朋移重心3、向后翻掌 移重心,摆左脚尖 把拳放在掌心里、提腿冲拳、震脚 到两腿中间 左掌推右掌托 步合手4、捏拳 再走半拍收步 左手滑到腹部、5、收腿,推举

1、穿掌,重心左腿 2、分手5、合手倒步6、左转腰翻右八、斜行 1、左转腰拨掌 2、右转腰回5、移重心收手6、左手下滑九、搂膝 1、 下沉抱腿 2、移重心十、拗步 1、下捋 2、翻掌 3、左手6、左转腰拨掌7、回来换手十一、斜行 1、向后转耀翻掌 2、移重心4、推掌打开下沉 十二、搂膝 1、 下沉抱腿 2、移重心十三、拗步 1、下捋 2、翻掌 3、左手6、翻右掌、摆右脚尖,十四、掩手肱拳 1、 下分移重心 2、翻掌十五、金刚捣碓 1、分手移重心 2、合手移重分手,重心右腿 3、走半拍,重心左腿 4、左转腰翻右掌7、扣右脚尖 8、移重心收步撑开 右转腰回来换手拨掌3、提腿开步4、向后转腰左手下滑转腰勾手起来、右掌推到胸前7、推掌打移重心3、往上提手、收步、提腿4、落地下沉左手左脚出去 4、摆左脚尖蹬重心收手收步回来换手、收手、收步8、开步推掌 移重心收手3、左手下滑转腰勾手起来、右掌推移重心3、往上提手、收步、提腿4、落地下沉左手左脚出去 4、摆左脚尖蹬重心收手收步,上步合手 翻掌捏拳拉回来再移重心 3、打拳移重心 合手移重心 3、分手移重心 4、扣左脚尖移重心、再走半拍收步 向后转腰翻掌 推掌打开下沉 地下沉、立掌 收步5、开步推掌 右掌推到胸前 地下沉、立掌 收步5、开步推掌 扣左脚尖移重心

学习太极拳基本功要点

1、压腿:后腿绷直,压得点与腰一齐,起腿,压的腿勾向鼻尖,腰挺直,身体慢慢向压得腿靠近,压完后蹬一蹬腿。 2、蹬腿:前腿向前弯曲,不能超过脚尖,后腿绷直,双手压住前腿膝盖,慢慢向前弓,需要时蹬2-3分钟。 3、踢腿:前脚勾起,双手打开,与双肩一齐,前腿踢完后收缩,如金鸡独立状,迈步,再踢另一条腿。 4、拍手:前脚绷直,双手打开,与双肩一齐,一手拍打另一面的脚,一手拍完后腿收缩,如金鸡独立状,迈步,再拍另一只手。 以上动作每天早晚2次,每次1小时 以下动作主要是锻炼腰部 1、双手垂直,弯腰,左右呈360度旋转,眼跟手走,反复做。 2、双脚与肩同宽,双手似抱圆球状,左右摆动,注意要以脊柱为中心转,胯骨不动。 3、太极的灵魂是“松”,注意体会! 太极拳呼吸法 太极拳神、意、气是构成其内功的三大要素。其中气与呼吸法,既是练好内功,又是学好拳架的重要因素,它对整体技术的提高和身心健康十分重要。拳论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那么,练习拳时如何掌握与运用呼吸呢?笔者认为,应循序渐进,分阶段修炼。

一、自然呼吸阶段 “自然呼吸”即人的本能呼吸方式。初学或习拳两三年者均应采取此种呼吸方法。修炼太极拳时,按自己平时的习惯,毫不着急、毫不努气地自然呼吸,不必受动作约束。动作时,当吸则吸,当呼则呼,一切通畅自然。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重形不重意”“练形不练气”。如过早地关注呼吸配合动作,易出现憋气,对健康不利,对学动作不利。本阶段,应着重用心把握好动作规格,把动作学准确,将功架学扎实,打好形体基础,这是学好拳的关键一步。 二、意识介入呼吸阶段 是指在自然呼吸习拳的基础上,意识适当介入呼吸与动作配合。本阶段,拳架应比较熟练,打拳完整协调,连贯圆活,和谐流畅不“断劲”。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以意导体”“以体导气”“开头利气”,形成“先外后内”“以外导内”之拳势。这时,意识能够主导整体动作的部分要素,大脑皮层可以兼顾呼吸运动,在意识的引导下,对一些简单和开合明显的动作以呼吸配合。呼吸时,采用“腹式深呼吸”方式,每式动作开始时吸气,动作完成时呼气,即“开吸合呼”。并逐步增加在套路中呼吸配合动作的比例。进而,按动作要领,反复修炼,以形体引导,促关节经穴开启,达人气流注,使呼声吸与动作自然结合,初步形成不完全的“拳势呼吸”(这时,意、气与劲、形还不够协调统一)。本阶段,仍不要太注重呼吸配合动作。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切记“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三、拳势呼吸阶段 “拳势呼吸”是指呼吸与动作(肢体的展收、劲力的蓄发、攻防意识的表现等)紧密配合的呼吸运动,是习拳达到一定程度自然形成的一种呼吸方法。本阶段,动作已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动作规范,已由“以外导内”达“以内引外”的拳法要求。这一阶段意、气、形的技术特点是“以意御气”“以气运身”“重意不重形”。这时,意识已是主导整体动作各要素的主帅,在意识支配导引下,形成呼吸配合动作,动作导引呼吸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了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1. 陈式太极拳 2.杨式太极拳 3.武式太极拳 4.吴式太极拳 5.孙式太极拳 6.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 7.国家套路二、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简介 1.杨露禅 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字露禅(禄禅)。祖籍广府永年县闫门寨,后移居广府南关。家贫,性和善,幼失怙恃。喜拳脚,遍访名师,虚心求教,精通洪拳,擅技击。偶见太和堂药行(此药行乃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之业)掌柜举手间将一地痞击出门外, 甚喜,欲学之。经掌柜陈德瑚推荐, 赴陈家沟从学于陈长兴。陈师嘉勤学,益指导之,杨心领神悟,期间三往,十有余年,专心致志,备极精巧。返乡后,潜心苦炼,并示诸同好,乡绅武禹襄亦常来比较。所演拳术,永年人称之为“粘拳”或“绵拳” ,现称之为“太极拳”。 40 余岁时,经刑部四川司员外郎的同里武汝清引荐,进京教拳。多有不服者前来较技,均被击败,人称“杨无敌” 。许多达官显贵、富室子弟前来延请。太极拳遂风摩京城,并形成气派大、形象美、浑厚朴实、舒展大方、轻沉兼备、刚柔内含的走架风格,后被称作“杨式太极拳” 。杨禄禅被尊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晚年返乡,教拳于民,卒后葬于闫门寨有三子:凤侯、班侯、健侯, 皆承父艺, 并各有建树。

2. 杨班侯 杨班侯(1837 -1892),名钰,字班侯,杨露禅次子。生于道光十七年,自幼随父习太极拳术,终日孜孜苦练,不间寒暑。但是露禅课督严厉,不使少息,经常受体罚,几乎想逃跑。根据河北永年县志记载:杨班侯像貌清瘦,富有臂力,幼承严父真传,学武悟性极高,腾挪跳跃,象猿猴一样,尤其擅长太极大杆技术,掌握了太极拳的奥秘。继承了乃父衣钵,武功卓绝。班侯性情刚躁,好打不平,善用散手,数折强梁,年尚未满二十,已经是名满京华。尤其是拳击雄县刘武师和北京西四牌楼比武教技两件轶事,至今人们尚津津乐道。3. 杨健侯 杨健侯(1839 -1917),名鉴,字健侯,号镜湖,广府南关人,杨禄禅第三子。自幼从父亲学习太极拳,后跟随父亲杨禄禅长期居住在北京,并且以教拳为生。拳术方面,刚柔相济,特别善于使技巧。对刀、剑、枪等也极高的造诣。杨健侯性格温和,门生众多。在比武时,无论面对任何人都从不轻视,此其制胜之源。有《十三势行功心诀》,其中的“三言四句”中:“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影响后世,尤为深远。有子三人:少侯,兆元,兆清(澄甫),除二子兆元早逝外,少侯,兆清及侄兆林均承其艺。 4. 杨澄甫 杨澄甫(1883 -1936),名兆清,字澄甫。光绪九年六月初八日( 1883 年7 月11 日)生于永年广府南关。幼承家学,早悟

跆拳道品势太极一到八章图解知识讲解

跆拳道品势太极一到 八章图解

跆拳道品势 ----太极一到八章图解太级一章 太极一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乾]的意思,因为[乾]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所以太极一章也是跆拳道品势的根本。 太级二章 太极二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兑]的意思,[兑]的含义为内刚外柔因此表现时应注意外在柔的表现和内在强烈的攻击力度。 太级三章 太极三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离]的意思。[离]的含义为如火一般的明亮。因此表现时应注意动作的活跃性。 太级四章 太极四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震]的意思。[震]的含义就是要时刻有着警备及虔诚的态度。因为套路中的动作难度比较大,所以表现时应注意动作的准确性。 太级五章 太极五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巽]的意思。[巽]的含义为风,因此表现时要注意如风一般越演越烈的精神。由动作刚开始时的单调沉静至渐渐强烈。 太级六章 太极六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坎]的意思。[坎]的含义是象水一般的柔软。套路的表现应以柔为重点,突出万物生长以水为育的真理。 太级七章 太极七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艮]的意思。[艮]的含义是山。套路的表现应包含山一般厚重的力度,并注意动作的节奏。太极七章的技术动作比较多样化,与前几章比较难度较大。 太级八章 太极八章代表了太极八卦中[坤]的意思。[坤]的含义是大地。大地为万物之源,因此太极八章也是跆拳道练习者在习级中最后的过程。由于学习者对各技术动作均已熟练,所以表现时反而减去了重复的动作,动作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太极八章之后还有高丽,金刚,太白,平原,十进,地跆,天拳,汉水,一如。

??(高丽)高丽人是跆拳道的宗主国,再混合韩国精神,而后用动作表现出来的,既高丽品势。此高丽型之练习进行线路乃采「士」字型,随着动作之演变,展现出朝鲜民族之各种悠美姿势形态,且含有精巧奥妙之技术。这一型所表现的,乃混合先人之精神,将节度和缓慢性,表现无遗。 ??(金刚)金刚在智、德方面非常坚固,拥有不致受外部强烈攻击,而遭受伤害的力量,在庆州石窟庵入口处雕刻着金刚力士像和天下,表露出霸王举鼎的金刚山威容,且将其雄状无比之气势,溶入了金刚型之中。本修习进行线是成「山」字型,此型运用了很多霸王举鼎(山形防御)的动作,虽然显得呆板,但变化无常,且为了展现其强烈的节度而采用了左掌前击等的动作。 ??(太白)“檀君的开国神话令我们忘不了,与我们骨肉相连,也是我们精神的根源,太白是我们历史传统的开端”。「太白」亦称火山,此是源自于太阳之运转演变而来的。光明之处,亦表示神圣及广被雄姿,此间接的将白头山之精神表现出来。白头山是朝鲜民族之胎盘,血脉更象征朝鲜民族之精神。修习之进行线是「工」字型,包含着天、地、人的开国神话的意义,身体的动作,采用很多左外腕上架右内腕侧防等防御身体之动作。此太白型的要点,在于敏捷的速度,更将太白的宏伟雄丽的思想,精神肉体合而为一。 ??(平原)人类是由原始生活,慢慢演进开化的,为了找寻食物,由山上发展到平原,大平原给予人类食物且改变了生活环境,更唤起了人类的和平共存及支配的欲望。所谓平原,乃是由地球表面之四周廷伸到至广至远,是象征和平的创造神的伟大大杰作。平原型是以光滑无限且象征和平的平原为根据,混合着地心力,再借着动作表现出来的。修习之进行线,选用意味着无限平原的「一」字,其动作,以平原为背景,多采用交叉步及金刚防御。平原型之重点,是表现力量的缓慢性及柔软性,将平原之广大无边之思想表露无遗。 ??(十进)由原始信仰中演变出来的十长生,即云、山、水、石、木、月、草、龟、鹤、鹿。所谓十进,即如同十、百、千、万,慢慢延伸的数字,将动作亦要求至无限度变化的境界。修习进行线采取了「十」字线辅手内腕侧防应用甚多。十进型之重点,是参合了缓慢性及节度,加强了变化多端的动作的安稳性。将身体之肌肉、神经松懈且协调,再使十长生及十进法运用一致,即十进型。 ??(地跆)所有生物,介于天地之间,生存成长、死亡,而使季节发生变化的风,亦形成消来灭于天地之间。地跆即上天给予我们的最大的生活处理及安息处。地跆型运用大地的奥妙再以动作表现出来。修练之进行线是采用由地表指向天地的字形,地跆型之动作,大多是用手来作防御。地跆型之重点,在于将力量缓慢地加于动作上,再参入地跆的雄大保佑的精神而成的。 ??(天拳)上天是万物之根源,修身之基点,天下之事物最终的完成者。天拳即人类所尊崇的创造万物之神,其看顾人类较软弱无能的心思及那份奥妙,实在是无以言喻的。天拳型含有上天无限方大,奥妙的思想,修练进行线,采由地表仰望上天的型动作之中亦含很多如同老鹰向下俯冲的展翅式。天拳之重点在于劲力之缓慢性及节度之敏捷性溶入天拳之广大无边的思想中。

太极拳基本知识

太极拳基本知识 教程 前言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她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和明显的健身效果而享誉于世。 随着信息社会和全球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健康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中倍受关注的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的新定义是:“健康,不只是身体上的良好,而且还包括精神的以及社会的安宁状态。”现代人对健康标准的认识,必然会对健身的理论与手段提出新的期望和要求。 太极拳以人体生命的整体观,以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观”为其哲学基础,集导引、呼吸吐纳、拳技于一体,收健身养性之同效,流传数百年而不衰。她无论是对于现代社会中过度紧张的工作或学习、快速生活节奏重压下的公司职员,还是对退休之后颐养天年的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都是一项健体强身修身养性的理想手段。 随着太极拳运动在我国社区、学校的普及与提高,参加锻炼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学习欲望也更加强烈。为了满足我校学生及广大太极拳初学者全面、系统地学好练好太极拳项目,提高健身效果,以及参加武术段位考核的需求,作者试图将太极拳的理

论基础和动作整理成册,作为内部教材。 限于作者的水平和时间关系,教材中难免有不妥 甚至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目录 一、太极拳基本知 识 (1) (一)太极拳的起源和发 展 (1) (二)太极拳的名 称 (1) (三)太极拳的运动形式和特 点 (3) (四)太极拳的健身作 用 (4) 二、基本技术的规格、要领……………………… 4 (一)身型、姿 势 (4) (二)手型、手 法 (7) (三)步型、步 法 (8) (四)眼 法…………………………………………………… 9

太极拳基本功

学太极拳要练好基本功,首先要了解太极拳的基本手法有几种,都有怎样的具体要求。太极拳要求劲力“ 运之于掌、通之于指”“ 形于手指” ,手是传感器,听劲、化劲、发劲都要通过手,太极八法中有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六法直接以手完成。这首先要有正确的手法作为基础。太极拳的基本手法主要有拳、掌、勾三种。太极拳虽然叫做“太极拳”,但是实际上用拳的时候少,用掌的时候多,主要是掌法变化多,而太极拳中用到勾手的地方很少。 拳:手法是四指靠拢向掌心卷屈,拇指与中指或食指相扣用意时松扣,用力时紧扣。握拳应注意勿过紧或过松,过紧则易妨碍血液循环,过松则不便实用;当拳伸出时拳与前臂要成直线不可向外(或向内)扭曲,但一般人最易犯向外扭曲的毛病。向外或(向内)则使腕部紧张,必然妨碍气血畅通。此外,与对方交手时也易受伤。因此应注意这个缺点。 掌:手法是五指自然分开并微屈,虎口成圆形,掌心微含。力求自然状态,食指或小指虚领即可。如立掌时食指领,内缠外缠时以小指领劲,此掌法为半阴半阳或者半掌半拳取“中和”之意。伸掌法:五指微曲,不可伸直,指尖要留有空隙,不可靠拢,每当手掌伸出时,腕部不可过分弯屈紧张,伸出收回都不用力,因为紧张或用力都会妨碍气血畅通。 勾法:有两种,一种以拇指、食指相捏,其余指相合;另一种拇指、食指相捏,其余四指松松拢住。钩指的作用,在“单鞭”式中为“蛇尾”之象形。陈家沟太极拳宗师陈鑫为此式谱以歌诀“单鞭一式最为雄,一字长蛇亘西东,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消息贵在脊骨中”。在实际用法,以钩手为“点穴撅”之所用。 关于太极拳的手法,一般只有上述三种,但这三种手式在太极拳运动中是经常变换的,每当变换时应注意缓慢,不可太快和用力,在不用时腕部必须松活轻灵,尤其腕关节不可紧张,否则影响气血畅通。 太极拳的基本步法有五种:即弓蹬步、骑马步、丁虚步、半扑步、八字步。现将各种步法要点分述如下:

陈氏太极拳基本功

陈氏太极拳有哪些基本功 目录: 一、桩法 二、重心转移 三、单手缠丝功 四、双手缠丝功 五、步法 六、拳礼准备活动收势缠丝功 前言介绍 在武术领域,无论那一个派别都离不开基本功训练。不管是初学者,还是老学者,都要时刻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只不过着重点不同罢了。初学者应以基本功训练为主,掌握了基本功后,在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套路和其它功法。自学拳起,无论学到何时,都要坚持每天练基本功。以后,随着功夫的不断增长,可以每天根据学拳者的目的性有选择性有重点地进行练习,但有些基本功如站桩、发劲等都要每天坚持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很多,除一些常规的压腿、踢腿及一些步法如弓步、扑步、马步基本训练外归纳起来主要有手型步型、基础单式、基础桩功和缠丝功四类。 一、手型与步型 1、手型:有五种:掌、拳、勾手、刁手和枪指 1)、掌:陈氏太极拳的掌俗称“瓦楞掌”,成掌时要求拇指与小指有相和之意,其余三指微向后仰,掌心要 虚、要空。 2)、拳:握拳时要求四指并行卷向手心,拇指向掌心方向卷曲,拇指内侧紧贴于食指和中指中节部位。握 拳时不要过分用力,拳心要有空的感觉。 3)、勾手:做勾手时要求五指轻轻捏拢,指尖向下曲腕,手腕背部向上隆起,但要注意放松,不要过分用 力,否则成僵腕,影响血液循环。 4)、刁手:做刁手时要求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以小指领劲,依次曲卷向手心,拇指自然伸直轻 压于食指上。做刁手时不要过分用力,让手指和手腕自然卷曲和隆起。 5)、枪指:做枪指时要求中指、无名指和小指三指以小指领劲依次卷曲向手心,食指自然伸直与小臂成一 直线,拇指自然向上翘起,形成一手枪状。注意使用时,卷曲的三指不要太用力。 2、步型:步型有六种:弓步、仆步、虚步、马步、独立步和坐盘步。 1)、弓步:分左弓步和右弓步,左弓步又分左正弓步和左侧弓步,反之已然。以左弓步为例:如做左 正弓步,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左前方,微向里合,右腿自然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成约45度角,身体面向左侧;做左侧弓步时,要求左腿向前弓起,大腿与小腿成90-100度,但不小于90度,左脚尖指向正前方,右腿自然向右侧伸直,但要求膝要屈、胯要松,同时右脚尖向里合90度,与左脚平行,面向正前方。 2)、仆步:分左仆步和右仆步,是基本步法中较低一个步法。做仆步时,要求一腿屈膝下蹲,殿部距 地面约5公分,另一腿向侧面伸直仆于地上,约平行于地面,脚尖里合90度,与另一脚平行。 3)、虚步:分左虚步和右虚步,左脚虚为左虚步,反之为右虚步。做虚步时要求一腿屈膝下蹲,幅度 应根据动作要求控制在90-150度之间,支撑身体约90%重心,另一腿向侧前方跨半步脚尖或前脚掌虚虚点地,支撑身体约10%的重量。 4)、马步:要求两腿向左右两侧分开,宽约三脚长或80公分左右,两腿同时屈膝下坐,大腿与小腿成 90-120度,但不小于90度,两脚平行或略向外摆。做马步时要注意上半身要垂直于地面,不要翘臀前倾。

太极拳基本技法

太极拳基本技法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有;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其运动特点是:心静体松、呼吸自然,轻灵沉着、圆活连贯,上下相随、虚实分明,柔中寓刚、以意导动。 基本技法 (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即“顶头悬”。练拳时讲究头部的头正、顶平、项直、颏收,要求头顶的百会穴处要向上轻轻顶起,同时又须保持头顶的平正。要使头正、顶平,就必须使颈项竖直、下颏里收。顶劲不可过分用力,要有自然虚灵之意。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扎实。 (二)气沉丹田:气沉丹田,是身法端正,宽胸实腹,“意注丹田”,意识引导呼吸,将气徐徐送到腹部脐下。太极拳在运动时,一般都是采用腹式呼吸,同时“意注丹田”,这样能达到太极拳“身动、心静、气敛、神舒”的境地。 用腹式呼吸来加深气息的深长,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不能用强制的方法。要求整套动作都要与一呼一吸结合得非常密切,应根据动作的开合、屈伸、,起落旦进退、虚实等变化,自然地去配合。一般地说,呼吸一总是与胸廓的张缩、肩肿的活动自然结合着。在一个动作里,往往就伴随着一呼一吸,而不是一个动作固定为一吸或是一呼。这种与动作自然配合的方法运用得当,可以使动作更加协调、圆活、轻灵、沉稳。 (三)含胸拔背:含胸是胸廓略向内涵虚,使胸部有舒宽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锁关节放松、 两肩微含、两肋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隔有下降舒展的机会。它既能使重心下降,又使肺脏、横膈活动加强。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联系的,要含胸就势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内涵虚时背部肌肉向下松沉,两肩中间颈下第三脊骨鼓起上提并略向后上方拉起,不能单纯地往后拉。这样背部肌肉就会有一定的张、弹力,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含胸拔背,胸背肌肉须松沉,不能故意做作。 (四)松腰敛臀:太极拳要求合胸、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必须松腰。松腰不仅帮助沉气和下肢的稳固,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作用。敛臀则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作内收。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轻轻向前、向里收敛,象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 (五)圆裆松胯:裆即会阴部位。头顶百会穴的‘虚灵顶劲”要与会阴穴上下相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气贯上下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又要实。胯撑开,两膝微向里扣,裆自圆。会阴处虚上提,裆自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产生裆劲。太极拳讲究“迈步如猫行”,要求步法轻灵稳健,两腿弯屈轮换支持身体进行活动。因此银部关节须放松,膝关节须灵活,才能保证上体旋转自如,踢腿、换步灵便。 (六)沉肩坠肘;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两臂由于肩、肘的下坠会有一种沉重的内劲感觉,这就是上肢内在的道劲。两肩除沉之外,还要有些微向前合抱的意思,这

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

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 初学太极拳须知 1、练拳为什么面向南?——按现代气功理论,面向南练功能与地球的磁力线方向一致,利于内气的顺行。 2、练拳前能吃东西吗?——练拳前不要过饥、过饱,早起必须排清二便,憋尿不利于气沉丹田。练完不可即坐或即卧,也不宜立即大量进食,须步行片刻,以调和气血,天凉时及时穿上外衣。 3、练太极拳是否一定要配合呼吸?——不是的。练太极拳呼吸是有讲究的。起吸落呼、蓄吸发呼,但要拳炼到纯熟时,呼吸自然配合动作,初学者要以“自然”二字为最高原则。 4、每天练拳的时间多长为好?——按各人的时间和体质条件而定。老拳师有这么一说:“一遍不忘、二遍熟、三遍四遍长功夫”。弱者每天练三遍,能长期坚持必有效果,若练二遍或三遍最好中间不要打顿,以利于内气的连续运行。一日功一日练、一日不练十日空、十日不练百日空、百日不练一场空。对于以武功为目的者,要求就更严了,最好每天连续练三小时,坚持三至五年,便能沉住些功夫。 5、为什么在昏暗中练拳不稳?——是因为人们在做平衡动作时,两眼能随时测定自身与周围的距离,并把得到的信息,通过神经传送给大脑,这对前庭器官掌握好身体的平衡动作非常重要,而昏暗环境中“双目测距”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就会影响身体平衡,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种现象可以消失。就会影响身体平衡,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种现象可以消失。 6、练拳是否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形似是练太极拳的姿势,初学者必须要姿势正确,若姿势不正确、要领不掌握,神似无从说起。有人外形练得很像,但没有追求内在的东西,仍然无异于太极操,要达到形神兼备。 总而言之,想把太极拳练好,就得要“循规蹈矩”地习练,要做到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转不缺,右转不陷,从而达到无内无外,无物无我,这就是太极。 董英杰老师谈怎样学太极拳? 1、明确“太极”是什么? 董先生说:“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所以他认为练太极拳的人,“举手投足,务必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 2、太极拳是什么? 董先生说:“太极拳本系武当内功”。“太极十三势,本为导引功夫。导引者,导引气血也。”。“十三势架永无已,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要离太极。” 董英杰先生认为,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导引术之一种,在武术运动中属武当功拳的练法。这种拳术以“十三势”——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构成架式及套路。练时如行云流水,粘连不断。所以古时候称它为长拳。在练的风格上可以练大架子,舒展开阔些;也可以练小架子,小巧紧凑些。但无论如何,在练法上任何动作必须注意到一阴一阳,一虚一实这一特点。这才是太极拳。 3、太极拳的奥妙是什么? 董先生说:“练拳与对敌,总不离一虚一实。虚能实,实又能虚,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妙在其中矣。全部太极拳之精华奥妙,总在此虚实二字之妙用。从练拳方面,马步之虚实,肩肘掌指之虚实,身形转换之变化,亦含虚实,处处分清,自然运用自如。” 可见董先生牢牢抓住“太极”两字的含意,太极即阴阳,虚实亦寓于阴阳含义之中。拳论说:“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能分清虚实,虚中有实,实中寓虚,就能抓住太极拳练法的关键。当然,要做到虚实分清,掌握虚实的变化,不是字面上理解那么简单,要通过长期练习才练得出真功夫。 所以董先生又说:“字面易懂,功夫却难。”。“练拳离不了松肩坠肘,气沉丹田,尾闾中正,虚灵顶劲。”。 (1)、松肩坠肘:松肩,肩处不用力。坠肘,肘不是往下用压力,肘尖处转下而已。 (2)、气沉丹田:呼气吸气时小腹一缩一胀地呼吸。 (3)、含胸拔背:不是作成弯腰驼背之形,故必以“尾闾中正”之原则校正之。含胸就是胸微微松动,

太极拳部分理论知识

太极拳部分理论知识 一、陈式太极拳基本功 (一)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站立。前腿屈膝,膝尖不得超过脚尖;后腿微屈,两脚尖 斜向前方,重心偏于前腿。右势同左势,但方向相反。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跟随口令左、右势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右弓步练习,如左、右斜行拗步练习。 2.马步两脚平行开立,相距约三脚宽;两腿屈膝下蹲,大腿稍高于水平; 沉胯敛臀;上体正直;重心偏右为右偏马步,重心偏左为左偏马步。见图 11。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跟随口令左、右势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偏马步、右偏马步练习,如左、右揽扎衣练习。 3.虚步 (1)两腿均屈膝,两脚跟之间的纵向、横向距离均为5厘米左右。前脚踏 实支撑体重;后脚前脚掌虚着地面,后脚跟离地。见图1 2。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跟随口令左、右虚步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右虚步练习,如左、右白鹤亮翅练习。 (2)右虚步:左腿支撑弓膝塌劲;右脚向前,脚尖着地,脚跟抬起,成右 前虚步。左虚步同右虚步,但方向相反。见图1 3。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随口令左、右虚步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右虚步练习,如左、右虚步撩掌练习。 4.仆步右仆步:左腿弓膝塌劲,身体重心在左腿;右腿伸直下仆,右脚全 脚掌着地,成右仆步。见图1 4。左仆步同右仆步.但方向相反。 注意事项:练习时可随口令左、右仆步交替练习,也可结合手法动作配合左、‘右仆步练习,如雀地龙练习。 5.歇步(盘步) 右歇步:提起右脚向前上步,落于左脚的左前侧,脚尖外摆; 左脚跟抬起,随之两腿屈膝下蹲成右歇步(右盘步)。左歇步同右歇步,但方向相反。见图1 5。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规范

更多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4b856973.html, 1、练太极拳时候,对身体整体力量的把握,不要用无谓的力: 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拙力的存在防碍真力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拙力化劲,真力才会产生,但不要用力并不是化去拙力的方法。所谓拙力与真理者,即前者指动作时有无谓的用力,构成体力散乱,而后者指动作时力量集中的现象,所谓不要用力者即再不作无谓的用力而已。 什么是无谓得用力?即这种力的现象,都是无谓得用力,它能导致体力分散,降低动作的效能。在拳术上的无谓用力,第一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长久的运动。第二因为体力分散,再需要用力部分便不能用处很多得力,致使不能充分发挥技能。 解除无谓用力,其方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要记清要用力的部分和不要用力的部分得分界,在不需用力的部分觉察有力的现象时,立刻以对于行动来说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有益的影响。比方说:步行时的两手,写字时的两腿,都没有用力的必要,假如有用力意识使它松弛,这样,时间长久了便不会再有无谓得用力的现象。体力便可渐渐集中,因为一般人平常对此并不注意,明明只要一手用力的动作,常会出现全身用力的现象。 因此,初学的人必须再开始运动之前,保持全身松弛的状态,除支撑躯干的力量外,其余肢体不许用力,先知道不用力的现象,然后慢慢地在运动中细心得体会,应该用力与无谓用力得分界。太极拳开始的预备式,其的就是这个作用。 2、不要犯双重的弊病: 在太极拳最忌犯双重的毛病。两足同时用力着地使身体的重心平均作用于两足叫做双重。反之两足同时用力,但身体的重心却完全支持于一足,是另一足的用力和躯干的用力相平衡符合于力学上支点的原则,便不是双重。这是普通对于双重的解释。 不过,在太极拳中虚足并非无力,只是用于空处,所谓虚足有力,只是意念而已。王宗岳所谓偏沉则随,既指虚足无力而言,与双重同属一种毛病,所以它又说: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学者对于此点如不能认清,则虽无双重之病,边又会犯偏沉之病,其实这两者都是犯不得的。 以上是对双重简单说法,其实双重是一种现象并不是形式,是指全身的任何一部分,在任何时间只要发生呆滞现象,就是犯了双重之病,极易被人打出。 如果使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很迅速地连续不断地有虚实变换,使实的部分在一时间用意识使它变虚,便不会被对方拿住或打出。拳论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就是指这中变化倏忽,虚实变幻不已而言。 至于练习去除双重之病,可由大而小的去练,当练到精微时可使每一方寸的地方都能不犯双重之病,甚至于一指之微不犯双重之病,这样精密的练法,初学者不宜操之过急。起初还是从形式上捉末,由浅入深,慢慢锻炼﹑领会,逐步达到不犯双重之病。

武术知识点

武术知识点 1.概念: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2.本质:技击性。起源: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 拳种:129种(源流有序,拳里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 3.特点:一、动作具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 二、动作具有攻防技击含义 三、内容丰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4.作用:一、改善和增强体质 ~ 二、提高防身能力 三、磨练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丰富文化生活,增进交流 5.内容与分类: ①功法运动:是以单个动作为主进行练习,以达到健体或增强某方面体能的运动,主要为武术套路和攻防格斗服务(内壮功、外壮功、轻功、柔功) ②套路运动: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为依据编成的组合及整套练习(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 ③搏斗运动:是两个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较技的实战攻防格斗(散打、推手、短兵、长兵)

] 6.释“武”字:从戈从止,指持戈作战或武练的意思。 武术一词的历代称谓:春秋战国时期称技击,汉代延明末称武艺,清代称武术,民国称国术,新中国称武术,老外称功夫。 7.抱拳礼的含义: 一、左掌四指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拇指扣回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表示“勇不兹乱,武不犯禁”节制勇武和约束的意图。 二、左掌右拳拢屈,两臂拢成屈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 * 三、左掌为文,右掌为武,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8.三种手型:拳、掌、勾 ①拳:动作:四指并拢卷握,拇指紧扣食指第二指节处,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要领:手指紧握,手腕挺直。 部位名称: 易犯错误:拳面不平,屈腕。 ②掌:动作: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紧扣于虎口处为柳叶掌,拇指外展为八字掌。 {

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和动作要领

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和动作要领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节上。 2.掌:五指微屈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成弧形。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各种手型都要求用力自然、舒展,不可僵硬。握拳不要过紧;掌指不要僵直,也不要松软过屈;腕部要保持松活。 (二)主要手法 1.掤:臂成弧形,前臂由下向前掤架,横于体前,掌心向内,高与肩平;着 力点在前 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随腰的转动,由前向后划弧捋至体侧或体后侧。 3.挤:后手贴近前手的前臂内侧,两臂同时向前挤出;挤出后两臂撑圆,高不过肩,低不过胸,着力点在后手掌指和前手的前臂。 4.按:两掌同时由后向前推按;按出后,手腕高不过肩,低不过胸,掌心向前,指尖朝上;臂微屈,肘部松沉。按时与弓腿、松腰协调一致。 5.打拳(冲拳):拳从腰间旋转向前打出;打出后拳眼向上成立拳,高不过肩,低不过裆,臂微屈,肘部不可僵直,着力点在拳面。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方栽打;打出后拳面向前下方,虎口向一侧,着力点在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稍屈,拳眼斜向下,着力点在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撇打;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着力点在拳背。 9.穿拳:拳沿着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 10.撩拳:臂由屈到伸,拳经下向前或前下撩打;撩出后拳心向下,高不过肩,低不过裆。 11.抱掌:两掌心上下相对或稍错开,在体前或体侧成抱球状;上手高不过肩,下手约与腰平,两掌撑圆,两臂成弧形,松肩垂肘。 12.分掌:两掌向斜前方与斜后方或向斜上方与斜下方分开,分掌后前手停于头前或体前,后手按于胯旁,两臂微屈成弧形。 13.搂掌:掌经膝前横搂,停于胯旁,掌心向下。 14.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指尖向上,指高不过眉,低不过肩,臂微屈成弧形,肘部不可僵直。

初学太极拳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知识讲解

活臂、动腰、坐腿——初学太极拳应掌握的三个基本功 摘要: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 ...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 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根据我个人30余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初学太极应抓好三个重点,三个基本功,即“活臂”、“动腰”、“坐腿”。 一、活臂 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即(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一代宗师李雅轩常对我们说:“胳膊、手一点劲儿都不能用,要高度松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栓在肩上一样”。“两臂要松得来又沉又重”。

上肢不能乱动,李雅轩先生指出:“……用心神气意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腿动……要丝毫地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少动。……四肢多动,盲动,冒失动,或不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的,它只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关于这一点学者需要注意”。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一是传力,“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说,即说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后要通过臂手发出,非高度松软,发劲质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传送信息,即练“听劲”的功夫。胳膊和手,与对方接触,就能得知对方的动态和劲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是听劲,传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从高度松软不用力下功夫,那就要犯方向路线的错误。 还有一层功能,那就是所谓:“以意运臂,以气贯指,内劲通灵”进而锻炼上肢劲力,但上述这些功能最初都必须从“活臂”练起才行。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述

太极拳基本手法 2011-08-14 19:42:50 太极拳也称十三势,因为它掌运八方,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足行五步,即进、退、顾、盼、定。十三势也就是太极拳术在技击中的基本方法。其中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和中定是步法,步随身换,步法要与身法协调一致,灵活稳重。 手法也称为推手八法,即: 1.掤:在太极拳法中,将向上向外之力称为掤。双方搭手,对方进身做攻势,以手前进;我则逆敌方向,承其劲力而含有向上向外的劲力,使对方的劲力既不能到达我的胸部,有不能随其意而下降,即所谓掤劲。 掤劲在太极拳法中极为重要,无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掤劲都不可丢失。这里应注意之处有三:第一,掤劲使沾住对方,而不是与对方向对抗;第二,掤劲要保持自己臂肘有一定的弧度,而不使自己的小臂靠近腹部;第三,掤劲要贯彻敌进我退的原则,而此处的进退都是腰腿的运动。这样,使对方直来的劲力成为我动作弧线上的切线,如果对方继续加力,其极力将失去着力点,影响身体的平衡的稳定,并将受到我的支配。 2.捋:在太极拳法中,将向旁侧的横力成为捋。对方向我进攻时,我沾住其腕肘,顺其前进之势而领向我身体的左侧或右侧,即在对方劲力之上在略加向旁侧的小力,使对方身体受到更大的旁侧方向的合力。 关键:首先,要顺对方的劲力而动,略微改变其感想;其次,要转腰坐胯,含胸拔背而不得僵滞;再次,须连着对方腕肘,并防止对方受捋肩击胯打。这样,只要将自己先安排好,对敌人的劲力采取顺应而施力的原则,就能使对方失去平衡陷入被动。 3.挤:挤是压迫,有向外之意。在太极拳法中,将挤住对方,使其失去运化的外推之力称为挤,即以手、臂、肩、背粘住对方,从而向前推掷。 挤劲是进攻,其目的在于排挤对方失去平衡而离开原来的位置。因此,在挤法中,手臂要用力,而更重要的劲力却要来自腰腿,脚趾抓地,前腿弓,后脚蹬,腰部发力,直向对方中心,威力很大。 4.按:将劲力向下称为按。在太极拳法中,用手下按,以抑制对方前进的攻击。其实,按劲表现形式是以手向下,但是仍要贯以全身的劲力。如果同时含有向自身方向牵引的趋向,则按劲可使对方足跟离地;同时向一侧牵引,则可使对方身体倾斜;所有这些都为向前发放创造条件。 5.采:在太极拳法中,将采制敌人的劲力称为采。按照一般的理解,采劲应是一松即紧,或一落即拔,先沉后提,或先顺后逆,和采花摘页劲力相同。双方手肘相持,或腕腕向接时,下沉使对方反抗而上托,我则顺势提带使其足跟离地,就是采劲的应用。刺劲力的先决条件是对方由于上托的劲力,否则即不能采制。 6.挒:在太极拳法中,将转移敌方劲力还制其身称为挒。应用挒手时,既要承受又要转移对方的劲力。前者是从人,后者是从己。从人要顺遂,要顺应对方劲力的方向;由己应改变其方向,使动作成弧线形式。弯弓射虎的螺旋劲就是典型的挒手。对方向我进击,无论是单手或双手,我都可以用挒劲化界,但必须使动作与身体协调一致。此外,在太极拳法中,也将

太极拳十大要领

陈氏太极拳十大要领是习练陈式太极拳最基本的知识,它是学好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和根本,必须弄懂弄通,练习时严格遵守。 一、虚灵顶劲 虚灵顶劲是指演练太极拳时,始终保持头容端正,百会穴轻轻向上领起,有绳提之意。此为演练太极拳最基本的要领之一。 要想做到虚灵顶劲,须先弄准百会穴的位置。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部顶端中央的发旋处,也即后发际正中向上七寸处,又称三阳、三阳五会、五会、巅上、天满、维会、泥丸宫、岭上、岭上满天等,为人体之制高点。《拳论》说:百会穴领其全身。虚灵顶劲就是清气上升,虚达于百会穴。 清气如何上长?《拳经》说:“顶劲者,是清气上升于头顶也。”如果中气不向上领,正气机塌,四肢瘫软,无涌上头,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气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 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所以《拳论》说:“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不过不及,折其中而已。”“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 虚灵顶劲,既是打拳必须严格遵循的基本要领,同时又是一种拳术境界。练拳之初,很难真正领会其意,准确把握要领,

只要由招熟渐悟到懂劲阶段,内气开始动荡,清气产生、丰盈,膀胱发热,丹田中正气浩瀚,才可真正体验灵机一动,清气上浮,周身空灵的奇妙境界。但尽管如此,演练者从一开始,就须严格遵守虚灵顶劲的要领。非如此,难于练好太极拳,不会产生清气,也不会有以后的清气上升、浊气下降、随心所欲的通达和自如。 二、含胸塌腰 含胸塌腰是在开胯屈膝的同时胸脯向内微微含住,心气下降,两胁微束,腰劲自然下塌,周身血脉流畅无阻;要塌腰,必定含胸。两者不能分开进行,而要互为前提,互为照应。含胸要含住劲,切忌胸部外挺,若胸部外挺,则会引起气拥胸表,致使自身上重下轻,脚腿上浮,重心不稳。含劲要四面包涵住,却不是紧紧收闭,而要“胸虚如磐”。《拳论》说:“中间胸腹自天突穴至脐下阴交、气海、石门、关元,如磐折如鞠躬形,是谓含住胸,是为合住劲,要虚。”“胸间松开,胸一松,全身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含住,不可令横气填于胸中。”“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也就是说在气未能贯注周身时,即使不可能下沉直达涌泉穴,也要沉入丹田。久而久之自能周身贯通。 塌腰不可弓腰,弓腰成驼背,经脉、骨骼弯曲受压,气血不通;塌腰又不可软,软则失去灵劲活动。《拳论》说:“腰为

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

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 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 学太极拳好比读书上学,要有小学、中学、大学之分,各阶段学习内容不同,重点也不一样,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理论实践并重才好。 才学拳,就相当于初进小学读书,特别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有个重点,三个基本功,即“活臂”、“动腰”、“坐腿”。 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一、活臂 太极拳练得好坏,上肢臂手的操作非常重要。松肩、坠肘、坐腕、舒指、亮掌,这些通常习惯性的要领外,要特别注意把握两点: (1)用意不用力,松活柔顺,舒展自然。 (2)必须以腰带动,不能盲目自动乱动。 一代宗师李雅轩常对我们说:“胳膊、手一点劲儿都不能用,要高度松软”。“两臂要松得如绳儿栓在肩上一样”。“两臂要松得来又沉又重”。 上肢不能乱动,李雅轩先生指出:“……用心神气意缓缓地命令着腰身脊梁,使其带动四肢胳膊腿动……要丝毫地不自动,不零断动,不局部动,不多动,不少动。……四肢多动,盲动,冒失动,或不动,或快慢不匀的动,这都是错误的,它只有太极拳

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关于这一点学者需要注意”。 四肢乱动,不可能作出上下相随,全体完整而动的现象。上肢松软沉坠这是练下沉功夫,气沉丹田的需要,耸肩抬肘,臂手僵硬,使气上浮,导致心胸紧张与“上虚下实”之道唱反调,下沉功夫就不可能上身,这种机理是浅显易懂的。 上肢臂手从武术技击方面来看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其一是传力,“其根在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说,即说明根力上升,到腰最后要通过臂手发出,非高度松软,发劲质量就不高。 上肢的又一功能,是传送信息,即练“听劲”的功夫。胳膊和手,与对方接触,就能得知对方的动态和劲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这是听劲,传送信息的最高境界,不从高度松软不用力下功夫,那就要犯方向路线的错误。 还有一层功能,那就是所谓:“以意运臂,以气贯指,内劲通灵”进而锻炼上肢劲力,但上述这些功能最初都必须从“活臂”练起才行。 初学练手,通常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就是乱动僵硬,练活臂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符合要求的活动习惯,非改不行,因此称为基本功。 太极拳“三节”的基本功二、动腰 初练太极拳常有只见手足动,不见身上动的大毛病,其问题主要就出在不懂不会“动腰”上。 武术界一般都强调腰部的重要性,拳谚云:“打拳不练腰,终身艺不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