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太极拳基础知识

太极拳基础知识

太极拳基础知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被誉为“太极拳大成拳”。

它不仅是一种优雅的艺术表演,更是一种身心修炼的绝佳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太极拳,我们有必要了解它的基础知识。

一、太极拳起源与发展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

传说中的太极拳创始人是明代张三丰道士,在修炼道家内丹术的同时,汲取了拳法的精髓,将其融合创造了太极拳。

太极拳初期主要在张村(今属河北省保定市)一带盛行,后来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

二、太极拳的特点与原则太极拳拳法讲究以柔克刚,动作缓慢、流畅,注重呼吸、运气和意念的调节。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圆为主:太极拳强调身体的圆滑与连贯,既体现在手臂、腿部的动作,也体现在身体相对于空间的连续运动。

2. 以松为主:太极拳要求肌肉保持松散状态,通过松臂、松腰、松肩等动作,使身体更加灵活。

3. 以静为主:太极拳倡导“以静制动”,动作中保持内心平静,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4. 以阴阳互补为主:太极拳运动中追求阴阳的平衡,一方面强调柔和的阴性,另一方面也注重刚猛的阳性。

太极拳的拳式与套路是指太极拳的各种招式和动作组合。

太极拳的拳式套路较多,常见的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等。

1.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中国太极拳流派之一,历史悠久。

它注重动作的变化与流动,有缓慢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2.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始于杨露禅。

杨式太极拳动作简洁、明快,注重用意念引导气流的流动。

3. 吴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是吴全佑所创,特点是动作大而宽松,力道活泼,手势连续而富有变化。

四、太极拳的健身效益太极拳是一种低强度的全身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着广泛的好处。

1. 增强心肺功能:太极拳要求呼吸与动作相配合,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肺活量。

2. 锻炼肌肉和关节:太极拳动作缓慢而流畅,能够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和关节,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3. 促进血液循环:太极拳的动作通过身体的伸展和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供应,对心脑血管有益。

太极拳期中考知识点归纳

太极拳期中考知识点归纳

太极拳期中考知识点归纳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武术,也是一种健身方式,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

本次期中考试的知识点归纳将从太极拳的起源、基本理论、动作特点、练习方法以及健康效益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所创,后经过杨露禅、武禹襄、孙禄堂等历代大师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多个流派,如陈式、杨式、武式、孙式等。

基本理论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道家的阴阳五行学说,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

太极拳强调动静结合、刚柔相济,追求内外兼修,以达到身心和谐。

动作特点太极拳的动作以圆滑、连贯、缓慢、均匀为特点。

动作中包含有“掤、捋、挤、按”等基本手法,以及“进、退、顾、盼、定”等基本步法。

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身体各部分协调一致,动作与呼吸相结合。

练习方法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包括基本功、套路练习、推手等。

基本功是太极拳的基础,包括站桩、走圈等;套路练习是太极拳的主体,通过练习不同的套路来熟悉太极拳的动作和节奏;推手则是太极拳实战应用的一种形式,通过推手练习可以提高太极拳的实战能力。

健康效益太极拳作为一种温和的有氧运动,对提高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协调性、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效果。

长期练习太极拳有助于缓解压力、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结束语太极拳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我们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培养意志,提升精神境界。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太极拳,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将太极拳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

太极拳的知识

太极拳的知识

太极拳的知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一种自然规律形成于客观社会中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武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太极拳的知识。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知识一、如何做到太极拳势子间的连贯性太极拳练习时无论是单一的动作,还是一个套路,都应该是连贯的,不能有明显的停顿,特别是劲不能断,意不能断。

这种连贯性的要求,是建立在对动作熟练的基础上的。

动作熟了之后,就细细体会做动作时的劲、意状态,将它们连贯起来。

这当中,要重点解决的是每个动作之间转换的衔接,前一个动作还没结束就要在脑子里运行下一个动作的形态,过渡自然,甚至把前一个动作的后半段和后一个动作的前半段看做是一个动作来处理,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太极拳的弧形运动、折叠翻转为连贯性提供了便利,如果是直来直去,必然会有明显的劲力转换方向,太极拳的劲力转换不着痕迹,体会到了这一点,连贯性就实现了。

太极拳的知识二、太极拳中的“六合”“六合”是太极拳养生中的基本要求,是内外完整一气的整体感。

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这些相合的地方都应经常保持成一种常态。

往往也称之为太极拳的内外三合。

许多人开始练习时觉得同时要做到“六合”难度很大,手脚忙乱,顾上顾不得下,甚至手足无措,产生畏难思想。

其实,六合的要求是逐步达到的,不要希望一下子就完全实现。

另外,对六合要深入理解,它的实质就是身体内外的整体性要求,外形不散、不僵、内气不乱、不溢,内外完整如一。

有时你把每一式的要领做对了,自然就达到六合的要求了。

外三合就是周身相合,内三合就是意气浑元。

“六合”是中国武术内家拳的共同要领,形意拳、八卦掌也有这样的要求。

太极拳的知识三、太极拳和导引导引是中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它最早的形态起源于战国以前。

后来发展成多种分支。

太极拳就是一种导引。

导引有几个要素,要有丰富的动作变化,引气运行:要配合呼吸,有时配合得很紧密;有象形成分,叫做“熊经鸟申”;要结合意念,还要动静相生。

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

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

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初学太极拳须知1、练拳为什么面向南?——按现代气功理论,面向南练功能与地球的磁力线方向一致,利于内气的顺行。

2、练拳前能吃东西吗?——练拳前不要过饥、过饱,早起必须排清二便,憋尿不利于气沉丹田。

练完不可即坐或即卧,也不宜立即大量进食,须步行片刻,以调和气血,天凉时及时穿上外衣。

3、练太极拳是否一定要配合呼吸?——不是的。

练太极拳呼吸是有讲究的。

起吸落呼、蓄吸发呼,但要拳炼到纯熟时,呼吸自然配合动作,初学者要以“自然”二字为最高原则。

4、每天练拳的时间多长为好?——按各人的时间和体质条件而定。

老拳师有这么一说:“一遍不忘、二遍熟、三遍四遍长功夫”。

弱者每天练三遍,能长期坚持必有效果,若练二遍或三遍最好中间不要打顿,以利于内气的连续运行。

一日功一日练、一日不练十日空、十日不练百日空、百日不练一场空。

对于以武功为目的者,要求就更严了,最好每天连续练三小时,坚持三至五年,便能沉住些功夫。

5、为什么在昏暗中练拳不稳?——是因为人们在做平衡动作时,两眼能随时测定自身与周围的距离,并把得到的信息,通过神经传送给大脑,这对前庭器官掌握好身体的平衡动作非常重要,而昏暗环境中“双目测距”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就会影响身体平衡,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种现象可以消失。

就会影响身体平衡,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种现象可以消失。

6、练拳是否要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形似是练太极拳的姿势,初学者必须要姿势正确,若姿势不正确、要领不掌握,神似无从说起。

有人外形练得很像,但没有追求内在的东西,仍然无异于太极操,要达到形神兼备。

总而言之,想把太极拳练好,就得要“循规蹈矩”地习练,要做到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转不缺,右转不陷,从而达到无内无外,无物无我,这就是太极。

董英杰老师谈怎样学太极拳?1、明确“太极”是什么?董先生说:“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即阴阳也。

”所以他认为练太极拳的人,“举手投足,务必注意一阴一阳,一虚一实。

太极拳基础知识问答

太极拳基础知识问答

太极拳基础知识问答问题1: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起源于中国清朝陈氏家族。

它通过缓慢的、流畅的动作,结合呼吸控制和心理集中,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问题2: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太极拳最早源于中国陈氏家族,后来经过多代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太极拳流派,如杨式、吴式、武式等。

太极拳现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健身运动。

问题3:练习太极拳有哪些好处?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强肌肉的柔韧性和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力,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同时也能缓解压力,增强免疫系统。

问题4: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包括“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上下相连接”、“内外呼应”等。

这些原则旨在让练习者在运动中保持平衡和流畅,并发挥身体的最大效能。

问题5:太极拳的基本动作有哪些?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包括“起势”、“搂膝抱拳”、“白鹤亮翅”、“单鞭”等等。

这些动作旨在锻炼身体柔韧性和力量,以及提高身体的平衡感和协调性。

问题6:太极拳适合哪些人群练习?太极拳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练习,包括老年人、儿童、办公室白领等。

因为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流畅,不会给身体造成过大负担,适合长期坚持练习。

问题7:练习太极拳需要注意什么?在练习太极拳时,需要注意保持呼吸平稳,身体放松,不要用力过猛,尽量保持动作的流畅和舒适。

同时,注意调整情绪,保持专注,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结语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着显著的健身养生效果。

通过持续的练习,可以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体验太极拳的魅力,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

六十四式太极拳 知识

六十四式太极拳 知识

六十四式太极拳知识
六十四式太极拳也称太极拳六十四式,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

它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属于内家拳,以柔和、缓慢、连贯的动作为主要特点。

六十四式太极拳的动作包括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肘底看捶、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撇身捶、白蛇吐信、退步搬拦捶、扇通背、转身搬拦捶、上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右分脚、左分脚、转身蹬脚、左右搂膝拗步、进步栽捶、翻身撇身捶、白蛇吐信、进步搬拦捶、上步右蹬脚、左蹬脚、左右野马分鬃、海底针、闪通臂、转身白蛇吐信、搬拦捶、指裆捶、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摆莲、弯弓射虎、进步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六十四式太极拳是一种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练习的健身运动,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身心,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如果您想学习六十四式太极拳,建议寻找专业的太极拳教练进行指导。

1。

太极拳的知识

太极拳的知识

太极拳的知识太极拳,又称太极拳术,是中国民间传统拳术之一,起源于中国的武术之一。

作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久負盛名,早在明朝时期,太极拳就已经成为了许多民间武术中不可或缺的招式。

太极拳通过阴阳平衡、柔中带刚的特点,使身心得到了极好的修养和锻炼。

太极拳的起源据说可以追溯到中国唐代,历经宋、元、明、清朝时,太极拳得到快速发展,并最终成为了当时江南学堂的社交活动之一。

太极拳不但是一种功夫,还是一种涵盖哲学、医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文化体系,其诗歌歌词、武器、音乐配合,使得太极拳成为了一种适合于各种人群的身体素质与身心修养方式。

在太极拳中,太极图是一大核心概念。

太极拳的学习进程中,学生必须熟悉太极图及其二进制编码规则,这有助于太极拳的运用和发挥。

太极拳有着极其独特的矛盾统一之理,整个功运过程中的一切,都可以被视为一种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相互催生的动态平衡。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每个动作要求“先以意引气,气以身驭,身法和谐,动作绵密,宛如太极图中通畅无阻的运行轨迹”,这个过程中,动作幅度适宜,既不过于刚猛,也不过于柔弱,能够起到舒缓体内的压力和调理人体各个关节等方面的作用。

平常体内的气虚、气滞、气瘀等情况,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可以不断强化因气不足造成的身体不适,增加体力,改善体态,使身体保持正常的温度和平衡,从而达到调整身体、调理气血、降低疾病发作的目的。

太极拳不仅仅可以锻炼身体和锻炼人的气质和内涵,而且还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紧张、活泼、乐观的运动氛围,给学生们带来正能量的生活体验和快乐的成长。

对于社区其它的组织形式而言,太极拳可以为之提供一个自然、平和、提高社会价值的交际契机,“自由、敬业、自信、诚实、勤奋、踏实、积极”将成为学生们发挥太极拳潜能的主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太极拳已成为广大民众的喜爱,无论是在城市、农村,太极拳都成为了大众理想的健身锻炼方式。

在中国佛山市,太极拳盛行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在这里,每年的太极拳大赛都吸引了来自各个省市的太极拳选手,展现着太极拳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不朽之魅力。

太极拳基本功教学知识介绍

太极拳基本功教学知识介绍

太极拳基本功教学知识介绍太极拳秘境,是基本功与气功并存的,有些人认为太极拳不需要根基,这是对太极拳的错误了解,练好太极拳基本功,才能熟能生巧,巧能生变化。

以下是搜索的太极拳基本功教学知识介绍,一起来看看。

第一、练好基本功(1)采气:1、捧气通身;2、拉气进身;3、合气沉丹田;4、提气上丹田(2)站桩、转丹田、静坐(3)基本缠丝功法:1、正面缠丝;2、穿掌缠丝;3、侧面缠丝;4、横开步;5、前进步;6、倒步;7、独立步;8、小缠丝。

第二、套路练好了基本功就好比盖大楼打好了地基,地基以上的部分就按照地基的框架去建造就是了。

当吃透了套路中的劲路,真正体现出轻灵圆活时,就可以加大套路练习的遍数,练习器械、抖大杆和推手乃至散手。

第三、基本缠丝功是练好太极拳的根基基本缠丝功指的是太极拳的单式练习,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之一。

太极拳的基本功包括:采气、站桩和一整套基本缠丝功法。

陈氏太极拳的传统练法是一个单式,一个单式地练,这个单式练不好就不能练下一个单式,最后才练套路。

今天正宗的陈式太极拳还是以站桩和一个单式的训练为基础的,只要这个单式里面的问题解决好了,套路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当今社会上练太极拳的人很少有人练习单式,或只是把单式作为发劲动作来练习,很少有人练习基本功,只练套路;甚至有不少人不知道太极拳还有基本功。

然而世界的上任何事物都是由初级到高级逐级发展的,没有任何事物和任何人可以逾越的,基础的东西就是最根本的东西,无论任何事物、任何武术拳种都不能例外。

太极拳的懂劲过程细致入微,拳架和推手练习都少不了,但首先是练好基本功。

必须吃透“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以及顺逆缠丝劲的运动规律;脚要有蹬地的感觉、身上要有节节贯串,螺旋走弧线的感觉,内劲催动的感觉,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传递,一丝一毫都不能含糊。

俗话说:“腰裆膝,发动机。

”你能感觉到吗?就是采气、站桩,看似简单,要想站好也不容易。

基本功与套路的关系就好比制造一辆高级轿车,高级轿车的特点是速度快、噪音低、乘坐舒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基本知识教程前言太极拳就是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宝库中得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得历史与广泛得群众基础,她以其深厚得哲学底蕴与明显得健身效果而享誉于世。

随着信息社会与全球老龄化社会得来临,健康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中倍受关注得问题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给出得新定义就是:“健康,不只就是身体上得良好,而且还包括精神得以及社会得安宁状态。

”现代人对健康标准得认识,必然会对健身得理论与手段提出新得期望与要求。

太极拳以人体生命得整体观,以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得与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观”为其哲学基础,集导引、呼吸吐纳、拳技于一体,收健身养性之同效,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她无论就是对于现代社会中过度紧张得工作或学习、快速生活节奏重压下得公司职员,还就是对退休之后颐养天年得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得患者,都就是一项健体强身修身养性得理想手段。

随着太极拳运动在我国社区、学校得普及与提高,参加锻炼得人数也越来越多,学习欲望也更加强烈。

为了满足我校学生及广大太极拳初学者全面、系统地学好练好太极拳项目,提高健身效果,以及参加武术段位考核得需求,作者试图将太极拳得理论基础与动作整理成册,作为内部教材。

限于作者得水平与时间关系,教材中难免有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目录一、太极拳基本知识 (1)(一)太极拳得起源与发展 (1)(二)太极拳得名称 (1)(三)太极拳得运动形式与特点 (3)(四)太极拳得健身作用 (4)二、基本技术得规格、要领 (4)(一)身型、姿势 (4)(二)手型、手法 (7)(三)步型、步法 (8)(四)眼法 (9)三、如何练好太极拳 (9)(一)学练提示 (9)(二)如何使用本书学练太极拳 (11)一、太极拳基本知识(一)太极拳得起源与发展关于太极拳得起源,历来说法不一,其中不乏带有神秘色彩得传说。

一种说法就是太极拳起源于宋代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她在皇帝召见途中受强盗拦阻,夜梦武当山神授以拳法,杀退百余贼人,创编了太极拳。

另一种说法任务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在武当山修道炼丹过程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

然而,由于史料不足,尽管张三丰创拳之说流传广泛,但她与太极拳得关系仍成为武术史界得悬案。

还有人认为太极拳传于唐代许宝平或明初陈卜。

此说虽有宋氏手抄拳谱与陈氏家谱记载,然而找不到其她佐证,也难以确立。

根据现代史实,明末清初太极拳已经在河南农村流传开展,名师辈出,尤以温县陈家沟与赵堡镇为中心,代表人物就是陈王廷与蒋发。

综上所述,有关太极拳得起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定。

长期以来,太极拳得开展局限于河南农村。

19世纪初,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拜陈家沟陈长兴为师,学习了太极拳带回原籍,不久又到北京推广,从此才开辟了太极拳走向全国得新局面。

近一百多年来,太极拳得到了空前得发展,技术不断演变,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很多流派。

主要有:杨式太极拳:为杨露禅首创。

拳势中正舒展,动作均匀柔与,架势幅度大,走弧形。

目前流传最为普遍。

陈式太极拳:为各派中传播历史最悠久得太极拳,仍保留有古老得发力、跳跃、震脚动作,运动量较大,速度快慢相间,动作多做螺旋缠绕,有刚有柔。

吴式太极拳:为杨式传人吴鉴全创编。

特点就是细腻柔与,斜中寓正,动作弧形,幅度适中。

武式太极拳:为武禹襄在赵堡太极拳得基础上发展创编。

该拳简洁紧凑,立身中正,朴实添秀,动作柔缓,幅度较小,如干枝老梅。

孙式太极拳:为形意、八卦拳名师孙禄堂在武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编。

动作小巧,步法灵活,进退相随,又称活步太极拳。

新中国成立以后,太极拳作为武术重点项目,得到了更大得普及与开展。

太极拳不仅列入了国家正式体育竞赛项目,每年都有全国与地区得太极拳竞赛活动,而且广泛流传至五大洲,吸引了大批外国朋友。

太极拳已经走上了规范化、系统化得现代体育道路。

(二)太极拳得名称在汉语中“太”就是最高、最大得意思。

“极”就是最后、最终得界限。

“太极”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千年前得古书《周易》,其内容分“经”与“传”两部分。

其中写道:“易有太极,就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里“太极”就是指变化得源头,派生万物得原体,最高得存在范畴。

中国历代学者,纷纷以太极阴阳学说解释世界,表达哲学观点。

如有人提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

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宜立焉。

”(宋·周敦颐)等等。

太极阴阳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构成了古代哲学得理论基础。

但就是以“太极”命名一种拳术,却就是近代得事。

最初得太极拳有很多名称,有得叫“十三势”,有得叫“长拳”,还有“软拳”、“柔拳”、“沾绵拳”等名称。

直到民国初年发现了清代民间武术家王宗岳写得“太极拳论”一文,太极拳得名称才正式确定下来。

王宗岳以太极阴阳学说命名太极拳,主要表明这种拳法理通天地,无比高尚;也表示太极拳充满变化,虚实莫测,无比奇妙。

(三)太极拳得运动形式与特点1、太极拳得运动形式太极拳运动包括套路、功法、推手三种形式。

套路就是由很多动作按固定程序衔接组成。

各式太极拳套路很多,长短不等,练法与风格也大有差异。

功法练习指各种基本功法独立动作得操练,如“太极桩功”、“太极养生功十三势”等。

推手就是双人对抗性得操练或竞技比赛,以提高攻防技巧、对抗能力与反应能力为目得,包括单推手、双推手、定步推手、活步推手等多种方式。

2、太极拳得运动特点太极拳与其它武术项目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就是一项心静体松,柔缓自然,连绵不断,动静结合,着重自我控制与意气诱导得武术项目。

尽管太极拳存在各种流派,在力度、速度以及表现得含蓄程度上各有差异,但在基本特点上各式太极拳就是一致得。

太极拳得共同运动特点就是:(1)心静意导,呼吸自然各式太极拳皆要求思想专一,心理安静,用意念引导动作。

要做到先在心,后在身,以意导静,形意合一。

打拳时呼吸要自然平稳,并与动作相配合。

(2)中正安舒,松柔连贯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身体肌肉、关节不可紧张僵硬。

动作如行云流水,悠缓流畅,连绵不断。

(3)动作圆活,周身协调太极拳动作大多走弧形或螺旋形,转折圆润与顺,衔接自然。

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与谐地组成一个整体。

(4)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太极拳动作“迈步如猫行,运劲似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富于韧性、弹性。

即使发力动作,也要做到刚中有柔,充满弹性。

(四)太极拳得健身作用大量得事实与科学实验充分证明,太极拳就是一项对身心十分有益得体育活动。

1、对神经系统得影响打拳时思想高度入静,以意导体,使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

对处于高度紧张,尤其就是对脑力劳动得人们就是一种积极得休息。

实验表明,人脑消耗得能量大约占人体能量消耗得1/8~1/6。

神经紧张不仅耗能大,而且会造成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得不协调,使大脑皮层紊乱,引起各种疾病。

通过太极锻炼可以消除大脑神经得紧张疲劳,清醒头脑,活跃情绪,修复神经系统得平衡,并可增强免疫力。

同时,由于打太极拳“用意”,大脑不断发出良性信号,会使人体气血及能量会聚于意守部位,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血流量增加30%左右,医学界称之为“精神反馈”作用。

2、对心血管得影响太极拳柔与协调得动作,会促使血管弹性增高,血管神经稳定性增强,更能适应外界刺激。

太极拳与剧烈运动不同,运动以后,舒张压会下降,长期坚持锻炼,有利于防止高血压与血管硬化。

3、对呼吸系统得影响太极拳常常伴随深长得腹式呼吸,做到“气沉丹田”,这样就加强了膈肌得运动。

膈肌得运动不仅促进呼吸得深长,还增加了内脏得蠕动,促进腹腔得血液循环与肠胃消化能力。

4、对骨骼、肌肉得影响太极拳要求立身端正,步法稳健,关节伸屈灵活,会使人养成良好得体型,锻炼有力得下肢,培养灵活、柔韧、协调得素质。

二、基本技术得规格、要领(一)身型、姿势中国武术讲究“势正招圆”。

势正指姿势正确;招圆指动作(招法)圆满,准确无误。

势正与招圆构成了武术规格,其分值在武术竞赛中占总分值得60%。

太极拳得身型姿势,要求表现出中正稳定、舒展自然得特点。

对身体各部位具体要求如下:1、悬顶正容悬顶就是指头、颈自然竖直,微有向上顶悬得意念,又称“虚领顶颈”,这样做有利于姿势稳定,精神振作,意气运用。

当然,悬顶也不能使头颈紧张僵硬,失去虚领本意。

正容指面部表情自然端正,平静从容,不可故意表情作态。

2、沉肩坠肘肩关节要保持松沉,不可耸沉,也不可故意前扣或后张。

肘关节要保持自然弯曲,并含有轻微垂坠得姿态,防止扬肘、直臂等毛病。

3、展臂虚腋太极拳上肢无论就是屈臂还就是直臂,都要充满膨胀得内力,太极拳称为“掤劲”。

屈臂时要保持成弧形,向外展放;直臂时要前伸后拉,肘部下坠,仍要微屈成弧。

虚腋就是指腋下保持一定空隙。

4、舒指塌腕太极拳得掌型应做到五指自然舒展分开,虎口撑圆,掌心内凹成球面,腕部下塌,使劲力贯注于掌、腕、指各关节。

当然,随着动作得虚实变化,手得着力部位也不同。

5、含胸拔背含胸指胸部不能外挺,要保持舒松自然状态。

拔背就是指背部舒展开阔。

6、松腰正背这就是保证太极拳立身中正得关键。

松腰指腰肌松活不可紧张。

正背就是要求脊柱中正伸展。

7、缩髋敛臀太极拳大多保持屈腿半蹲状态,要做到髋关节向内收缩,臀部向内收敛,从而保证身体端坐在腿上得姿势。

8、提肛实腹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就就是指动作完成得时候,要有意识地加深呼吸,使腹肌紧张,同时裆部得肌肉也收缩上提。

9、屈腿落胯不管就是弓步、虚步还就是仆步,常常就是一腿弯曲,另一腿自然伸直。

特别就是在步法转换中,两腿得屈伸转换更就是随时进行,这时必须自觉地保持屈腿落胯得要领。

10、活膝扣足膝关节要松活有力才能保证两腿屈伸自由,但就是要注意直腿得时候膝关节要留有少许松活余地。

扣足就是指脚要踏实,在运动中要注意稳定重心。

(二)手型、手法1、手型手型指得就是手得基本造型。

太极拳中主要有拳、掌、勾三种基本手型,规格要领如下:(1)拳四指并拢卷握于掌心,拇指屈压于食指、中指得第二指节上。

拳面要平,握拳力量要适中。

(2)掌五指微屈,舒展分开,掌心微含,虎口撑圆。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伸直捏拢成勾,屈腕使勾尖朝下。

2、手法手法就是打拳过程中手臂得运动方法与攻防招法。

太极拳中得主要手法有:(1)掤前臂由下向前上掤架,横于体前,高不过肩,肘关节稍低于手,臂要保持弧形。

力点在前臂外侧。

(2)捋两手斜相对;随转腰由前向侧后方同时划弧捋带。

两手要走弧形线。

(3)挤后手推送前手得前臂内侧,两臂由屈而伸向前挤压。

力点在前手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推按。

路线要走弧形,先向下引再向前上方用力。

力点在两掌。

(5)抱掌两掌上下相对或左右交叉合抱于体前或体侧。

两臂半屈成弧,如抱球状。

(6)云手两手掌上下交错经体前向左右侧往复划弧运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