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1课。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能回答的出来,是因为地球在自转.但是不是只有地球的自转才能造成昼夜的交替实际上,引起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可能性有好几种,虽然结合生活的实际,一些昼夜交替的解释是不合理的,但只从地球自转这个角度来阐述昼夜的交替显然也是不客观,不科学的.但要清楚地解释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还要运用到地球的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的解释》中的"解释"是指学生要根据自己对各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不同运动方式可能引起昼夜交替的不同假设,设计模拟实验对自己假设进行验证后,根据验证结果做出的解释.这样目的是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地球运动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对地球上昼夜交替的解释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地球自转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经历小学五年系统化的学习后,思维发展开始逐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经过两年多的科学探究学习后,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可以进行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
对地球运动也有初步的认识,大多数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但如果让学生说出自转或公转的证据,那就很少,甚至会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月球的运动也会使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清楚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等。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证据;3、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五年级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现象【教学目标】: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手电筒、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三、实验探究:演示实验: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背着太阳的一面呢?。
在“地球”上贴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学生分组实验。
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四、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昼夜交替现象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目标】: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课件

想想露和霜有什么不同之处?
• 形成条件不同。露水的形成是温度降低到露点以下 就可以,而霜的形成是夜晚的气温急剧降低到0℃以 下。
• 形态不同。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 小冰晶形态。
• 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
2024/9/15
探索 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
认真阅读课本“二十四节气之白露、霜降”这段资料 ,初步了解白露、霜降的有关知识。
2024/9/15
学生活动手册
2024/9/Leabharlann 5记录人造雾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量筒中有线香燃烧的烟弥漫。
2024/9/15
观察到的现象: 量筒中有雾产生。
用冷水代替温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用冷水代替温水后,量筒里水蒸气很少,造雾效果不明 显。 根据以上实验,推测出大自然中云和雾的形成原因是: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众多小水滴或小冰晶。
• 如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 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
• 如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 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
气,便于观察。
2024/9/15
想想在造雾的活动中,用冰袋的目的是什 么? 用冰袋的目的是为创设一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 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这是雾形 成的条件之一。
2024/9/15
实验说明
造雾的时候,在量筒中 放入点燃的线香,是为 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固体 颗粒。
2024/9/15
实验现象: 移走线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中有雾产 生。 实验结论: 雾是水蒸气在受冷条件下形 成的。
2024/9/15
想想在造雾的活动中,为什么在量筒中倒入温 水,而不是热水,也不是冷水?
2024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简单机械》教案

2024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简单机械》教案一. 教材分析《简单机械》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认识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简单机械的特点、作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还需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学习并掌握简单机械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能运用简单机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
2.教学难点: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主动学习。
2.演示法:教师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
3.操作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简单机械的理解。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模型或图片,如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案。
3.准备练习题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如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等。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简单机械。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物模型或图片,如杠杆、轮轴、斜面等简单机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杠杆的平衡、轮轴的转动、斜面的倾斜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简单机械的特点和作用。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04单元《简单机械》知识点梳理、教材问题解答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简单机械》知识点梳理、教材问题解答第13课撬重物的窍门一、知识点梳理:1、用来撬动重物的装置叫作杠杆,它包括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杠杆的三要素是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3、当杠杆的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如开罐头的螺丝刀、修剪花枝的剪刀、拔钉子的羊角锤、压水井等。
4、当杠杆的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这样的杠杆是费力杠杆,如扫帚、理发剪刀、镊子、筷子、食品夹子等。
费力杠杆虽然在使用时比较费力,但是能节省距离,更方便。
5、当杠杆的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不费力,这样的杠杆是一种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如天平、跷跷板等。
6、小杆秤称重物利用了杠杆的原理,根据被称物体的轻重,人可调节阻力点(秤砣)的位置使杆秤平衡,根据此刻阻力点(秤砣)的位置读出物重。
在称重时,杆秤实为一个省力杠杆。
7、不同的剪刀,被剪物体在剪刀的不同位置,所属杠杆的类型也不同。
8、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在前人使用吊杆和撬棍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杠杆原理。
9、为了说明杠杆原理的威力,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
”二、教材中问题解答:1、下面两种抬起重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同?(P38)图一图二答:图一这种方法很费力,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讲台。
图二这种方法很省力,只要一个同学就能撬动讲台。
2、这些杠杆类工具中,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费力杠杆不省力,为什么还要用它?(P39)答:花剪、开罐头的螺丝刀是省力杠杆。
扫帚、理发剪刀、镊子是费力杠杆。
生活中的不省力杠杆,即费力杠杆,并非真正“费力”,用它是为了省距离、更方便。
3、成人坐在哪里,跷跷板另一端的小朋友才能翘起他?(P40)答:成人应尽可能往支点靠近,小朋友才能轻松翘起大人。
4、你知道小杆秤称重物的原理吗?(P40)答:小杆秤称重物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教案

第四单元健康生活1.我们的身体【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小学科学阶段基于人体教学内容的第三个单元。
之前,在二年级和四年级分别学习了“我们自己”和“呼吸和消化”。
教科书由学生已经学过的消化和呼吸对维护身体健康、维持生命活动的意义的相关知识切入,引出本课的关键词“健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评估自己身体状况的方法并探讨影响身体健康的相关因素,最终提高健康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在内容设计上,聚焦环节简单回顾了四年级学习的维持人体生存非常重要的呼吸和消化活动并将学生焦点聚焦在评估身体健康状况和探讨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上。
探索环节共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是检测学生身体状况,让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身体健康情况。
第二个活动是影响生长发育得因素,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为了健康成长,需要做什么努力。
拓展部分则是提醒学生不良的环境会对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身体健康则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学情分析】本课为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自己身体的健康情况比较,并且之前已经学过消化和呼吸对维护身体健康、维持生命活动的意义,具有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储备,并且对于了解自身身体健康状况比较感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
影响青少年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睡眠、饮食、运动、压力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健康。
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
良好的生存环境有益于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适合的方式搜集自己的身体健康数据,形成完整有效的信息。
能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依据自己的健康数据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
[科学态度目标]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并愿意与人交流。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与人沟通,并能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2021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四单元健康生活一、单元概述健康是人生存之本,是指一个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身体的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身体主要器官无疾病,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协调作用完善;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影响。
上面所说的身体健康指向我们常说的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的心态。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等。
社会适应指人与社会的关系,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对社会的适应等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健康理念只关注身体(机体)是否有疾病,现代健康理念对于健康的关注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
其中社会适应取决于身体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
生理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生理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别是痼疾,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本单元基于现代健康新理念,立足于提升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状态的意识,在四年级学习人体的呼吸与消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组织了人体运动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相关知识的学习内容,以此为依托,进一步帮助学生建构“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各系统分工配合,共同维持生命活动”的认知,学习维护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10.1.1举例说出人体对某些环境刺激的反应方式和作用。
10.1.2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10.3简要描述脑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生物基础。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一课《云和雾》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练习及答案

4.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个模拟实验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好吗?请看大屏幕。 5. 播放微视频。 6.问:看明白了吗?谁来说说这个实验的步骤? 7.学生回答。 8.师:那我们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中飘浮的固体微粒 C.增加空气的温度2、下过一段时间,视察量筒内的现象,发
现( )。A.量筒内产生了雾 B.量筒外产生了雾 C.量筒内外都产生了雾3、冰
袋的作用是(
)。4、用冰水代替温水,重复题干中的步骤,视察量筒内
的现象,会发现什么?为什么?
5、根据上面的实验和下面的图示,我们可以估计,云的形成是由于空气中的( ) 受热向上运动,在高空遇到冷空气凝结成( )或( ),飘浮在高空。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前前后后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收益非浅, 也深刻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 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将通过不断反思和努力学习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
【答案及解析】(一)、填空题1、凝结 云 雾
2、较低 水蒸
气(二)、判断题1、×
2、×
3、×
4、√
5、√
(三)、选择题1、A
2、C
3、A
(四)、简答题云
和雾其实是一回事,只是它们所处的位置不同。距离视察者所处地表远的是云,距
离视察者所处地表近的则是雾。
(五)、实验探究1、B2、A3、降低温度,加快雾的形成4、不会产生雾,因 为温差小5、水蒸气 小水滴 小冰晶(六)、综合应用1、低温 水蒸气2、 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测试
填空:
1、生物包括()和()。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有(),非生物环境有(),只要当环境满足他们需要的时候,他们才能够生存下来,()时它们会()。
各种生物之间有许多复杂的关系。
例如,()。
2、种子发芽需要()。
3、通过实验得知()喜欢生长在()的地方。
4、()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
食物链中能制造食物的生物叫()。
如()和();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如()和()。
食物链通常从()开始,到()终止。
5、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能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
生物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一个生态群,也叫生态系统。
6、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
7、()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8、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于()年()月()日成立。
9、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于()年()月()日成立。
我国四大保护区分别是()、()、()、()。
10、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是光的主要来源,也是地球最大的热源。
11、光是沿着()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分钟。
对整个发光而言,光是向()传播的。
12、()叫做投影。
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照射的()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
13、光在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
反射光也是()传播的。
生活中人们利用光的()发明了汽车的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科学家利用光的()原理测出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
14、光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发光的同时也在发热的,叫做(),如蜡烛、酒精灯等,一种是发光不发热的,叫做(),如萤火虫、水银灯等。
15、研究发现()镜和()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和()。
发明了()、()、()等。
16、太阳是一个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也是地球最大的()和()。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比()物体吸热快;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温()。
17、()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具有()、()、()的优点。
18、地形包括()、()、()、()、()、()等。
19、()和()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地球()造成的。
20、地球由()、()、()三部分组成。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猛烈,是地球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像()和()。
有时极为缓慢,像();但是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等自然力的作用下缓慢进行的。
21、由于受()、()、()或()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
22、岩石在()、()、()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
23、土壤包括()。
24、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因为在(
)。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2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这就是侵蚀。
26、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其次是(),接着是比沙还小的(),最小的土壤颗粒是()。
27、影响土壤被侵蚀主要有()等方面的因素。
28、()等都会侵蚀土地。
减少土地侵蚀的方法是()等。
29、测量力的工具是(),力的单位是(),简称“牛”,用N表示。
1牛=()克力。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的特征制成的。
30、力有()和()。
常见的力有()、()、()和()。
改变物体的(),必须有力的作用。
31、物体都收到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
树上的苹果往下落,上抛的物体落回地面、水往低处流都是受到()的作用。
物体受到外力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的同时,会发生一种(),这种力叫()。
利用()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32、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这个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33、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
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的力。
34、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会发生摩擦,通常情况下有()和()两种摩擦方式,同样重量的物体()时,受到的摩擦力小。
运动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停下来是因为受到()的作用。
35、实验表明: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接触面粗糙,摩擦力();物体(),运动时摩擦力大,物体(),运动时摩擦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