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_0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

[ 1 ] 孙学玲 ; 赵 玉. 浅谈女性曼年期综合征 的临床表现及 中医护理措施 [ J ] . 求 医问药 ( 下半月) . 2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3 , 1 1 ( 0 7 ) 1 2 9 —1 2 0 [ 2 ] 李咏梅 ; 刘婷婷 ; 胡兵. 中医观念健康教 育在糖 尿病 眼病 筛查 中的应用体 会[ J ] . 中国 中医药现代 远程教育. 2 0 1 0 , 8 ( O 2 ) 1 2 2 [ 3 ] 陈汝文 ; 周庆云 ; 包小琼. 中医护理健康 教育对 妇女更年 期综合征 的影 响[ J ] . 护 理 实践与研 究. 2 0 0 9 , 6 ( 1 9 )1 2 6— 1 2 7 [ 4 ] 刘润梅. 妇女更年期 综合征 的中医护理体会[ J ] . 中国医学创新. 2 0 1 0 , 2 ( 3 2 )1 1 2
2 0 1 5 年第 3 期
3 0 — 5 0 分钟服 药。养心安神药应睡前一小 时左 右服药 。失 眠病人 不能 以茶 代水服 药。 另外 , 服 药期间应 注意饮食与药物 的禁忌 , 如服蜂蜜忌食葱 , 服补气药忌食 萝 等等 。 在 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 、 粘腻 、 腥臭等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中药 的副作用少但有 些药
参考文献
单 的 自我按 摩知识 教育 , 如振耳 、 搓手浴 面、 头顶热敷等等。
4 、 讨论
通过 两组对更 年期综合症 知识 的掌握情况 比较显示 : 更年期综 合症病 因、 病机 和症 状 的基本掌握 ) , 饮食调护的基本掌握从 , 心理疏 导的作息 的基本掌 握。我们 总结有 以 下几点 : ①更年期综合症的中医健康教育是中医治疗 更年期综合症 的基础 , 是 减轻更 年
物也可以引起不 良反应 , 如果服药后 出现剧烈腹痛 、 腹 泻不止 、 大汗淋漓 、 心悸气促 等中 毒现象 , 应及时报告 医护人员采取解救措施 3。 2 . 7特殊指导 教会 患者相关 自我护理的知识与技 能, 有 助于病人 主动配合 治疗 与护理。 中医的 物理治疗 如针灸 、 耳针 、 梅花针、 理疗 、 推拿 、 按摩 等疗法 , 可改 善血液循 环、 调节植物 神 经功能。对针灸治疗的病人 . 应指导患者起针后休 息 1 0分 钟, 6小时 内不要洗 浴, 以防 针孔感染 。敷 贴膏药的病人 对膏药的保护方 法, 对 按摩推拿 的病人 也可 以进 行一些 简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儿科病房院内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的儿科病房内,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感染了新的病原体。
院内感染在儿科病房内尤为重要,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抵抗力低,容易受到感染的侵害。
本文将对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1.医务人员感染:医务人员是患者接触最多的人群,他们可能通过双手、工具、衣物等媒介将病原体传播给患者。
2.患者本身因素:儿科患者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感染。
特别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特殊患者更容易感染院内病原体。
4.病房环境:病房环境的清洁度和空气流通程度也会影响院内感染的风险。
如果病房环境不干净,空气流通不畅,容易滋生和传播各种病原体。
二、对策:1.手卫生的完善:医务人员应加强手卫生的管理,如勤洗手、正确使用洗手液、消毒剂等,避免将病原体传播给患者。
2.医务人员的工作服和隔离措施:医务人员在病房内工作时应穿戴适当的工作服,并做好手术口罩、帽子、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避免将病原体带入病房。
3.消毒和清洁措施:病房内的器械、设备和各种表面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以减少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
4.环境改善:保持病房环境的干净和空气流通,定期通风、消毒,可以有效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5.患者分类管理:将不同感染风险的患者分开管理,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对高危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或者分配专门的治疗区域。
6.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加强对院内感染防控规范的培训,确保操作规范和消毒措施的执行。
7.患者和家属的教育: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如正确的手卫生、咳嗽和打喷嚏的礼仪等,增强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总之,医疗机构的儿科病房内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预防和控制。
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工作服和隔离措施的加强,消毒和清洁措施的完善,病房环境的改善,患者分类管理,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的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儿科病房内的院内感染风险,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

产科母婴同室病房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关键词】母婴同室;感染因素;分析;对策doi:10.3969/j.issn.1004-7484.2014.04.476文章编号:1004-7484-04-2182-01母婴同室是指产后将母亲和新生儿24h同处于一个房间里,治疗和护理母婴分离的时间每天不超过1h母婴同室可以从各方面满足新生儿心理和生理的需要,保证按需哺乳,增进母子感情,对新生儿的身心发育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为预防交叉感染,降低母婴同室感染发病率,保障医疗安全。
我院加强了病房管理和消毒管理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母婴同室医院可能的感染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分析如下:1母婴同室医院感染因素分析1.1新生儿洗澡间及游泳池的交叉感染新生儿洗澡间及游泳池是产科病房中新生儿集中的场所,沐浴操作流程及沐浴用物、游泳池用水等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新生儿皮肤感染交叉传播的一个主要原因。
1.2医护人员手的污染医护人员的手是交叉感染的传播重要媒介,如果医护人员在查房、治疗及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按规范洗手或手消毒,则病原微生物有可能通过医护人员的手而传播给新生儿以及产妇。
1.3空气污染受传统观念及习俗的影响,产妇在产后不敢开窗通风,加之产妇恶露、出汗及大小便的异味常导致,空气十分污浊,尤其在夜间。
同时,母婴同室病房人员流动量大,加之空调机的使用,门窗紧闭易造成空气污染。
1.4母婴同室探视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母婴同室探视比例高,而且探视者大多有未洗手就触摸新生儿的习惯。
1.5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认识不足医护人员对产妇、陪护、探视人员院感知识宣教不到位。
2管理对策2.1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母婴同室病房成立以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及监测员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主要负责母婴同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督促各种措施的实施与落实,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院感科和护理部定期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2.2加强业务学习加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自觉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熟悉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知识,必须认识到医院感染与已有关,树立杜绝医院感染的高度责任感。
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近年来,母婴同室已成为许多医院的常见实践。
尽管母婴同室可以促进母子互动、提高产妇护理品质、缩短母婴分离时间等优点,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院内感染。
一、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1.环境因素新生儿在发育阶段,免疫力较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较差。
而一些环境异物,如空气、水、土地、细菌、真菌、病毒等,都会带来感染风险。
2.医疗因素母婴同室新生儿与产妇在同一个病房内,与其他患者接触的机会较高,加之有多次插管留置等操作,极易引起细菌传播。
此外,因为新生儿身体娇弱,可能会经过多次血常规等检查,随之衍生了更多的感染机会。
3.人为因素新妈妈的个人卫生和护理水平也会影响母婴同室新生儿的感染情况。
产妇的手部清洁不当、哺乳器具的清洁不彻底等,都会导致对新生儿的感染。
二、护理对策1.医护人员加强卫生管理医护人员要加强病区卫生管理,保持清洁整洁,避免在病区内任意乱丢废弃物品。
医护人员要加强自身卫生保护意识及培训,预防内外传染。
同时,医护人员要遵从无菌流程,对各种医疗设备、装备进行定期清洗、消毒或更换。
2.双重手消毒产妇和家属进入病区前,应先用双氧水消毒手部。
进入病房后,再用80%的乙醇或75%的酒精搓手消毒。
手消毒时间至少15秒,并保持双手干燥,避免手部潮湿。
3.加强室内通风病区应保持空气新鲜、空气流通。
可以开窗通风,定时清洁空调过滤器和换气口,协调好病人和护士的睡眠时间,以免因半夜开灯或谈话导致病房通风不良。
4.提高新妈妈个人卫生的意识产后6小时内,应洗漱、更换干净衣物。
支持新妈妈随孩子同房,但也要注意隔离和保洁措施。
要教育新妈妈正确使用母乳泵、奶瓶及消毒器械等,并定期更换乳垫纸,保持乳头和乳晕干燥。
综上所述,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问题既存在又比较棘手,需要产妇、新生儿、医务人员及所有相关人员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环境消毒,改善感染预防意识,加强个人清洁,提高医护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努力,定能遏制院内感染,提高母婴同室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和安全性。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儿科病房院内感染是儿科医院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容易造成儿童患者的二次传染和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常见原因包括医护人员和家长的手部卫生不达标、患儿病情严重导致免疫力下降等。
院内感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费用和带来心理负担等方面。
预防机制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标准、加强空气清洁和消毒工作等。
应急处理要及时隔离和治疗感染患儿,通报相关部门并开展排查。
加强院内感染管理需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制度和质控体系,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意识提升。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全面有效的措施,才能保障患儿的安全和健康。
【关键词】引言: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 重要性正文: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 原因, 危害, 预防措施, 应对紧急处理,管理结论: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 防控工作, 重要性1. 引言1.1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重要性《引言》儿科病房院内感染是指在儿科病房内发生的与治疗过程或环境有关的感染。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成本,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
对于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医护人员和家属必须充分了解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危害性,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患儿能在安全、清洁的环境中接受治疗。
只有通过加强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管理和防控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患儿的健康和安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医疗风险,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 正文2.1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常见原因1. 医护人员不严格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时未正确佩戴口罩、手套或隔离衣等防护用具,导致病原体传播。
2. 医疗设备和器械不洁净:儿科病房使用的设备和器械未经过彻底清洁、消毒或灭菌,成为病原体传播的渠道。
3. 患儿家属不遵守感染控制规定:患儿家属在病房内未洗手、未正确佩戴口罩或在探视患儿时带入可能带菌的物品,增加了院内感染的风险。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

a p e e o d c e sn o o o M n e t n r t . M eh d T e d t f 9 5 1 a e fn o aa o o o a n e t n r m p ma h s t e r a i g n s e mi if ci a e o t o h aa o 8 e s s o e n tl n s c mil if c o s fo i
d v l p d i if ci n , e e o e w t n e t s h o w t a ae f . 1 . i h r t o 1 0 % T e ah g nc a t r c u ig o o o a i fc o wee h p t o e i b c e a a sn n s c mil ne t n i i r man y il
20 0 5年 ~2 0 0 7年 95 1 8 例母婴 同
对 20 0 5年 一20 0 7年本 院母婴 同室新 生儿 医院感染 监测资料进行 回顾性 分析 。 结果
室新生儿 发生感染 9 7例 , 染率 为 1 1 其 中 2 0 感 . %, 0 05年 3 、0 6年 3 7例 2 0 2例 、0 7年 2 例 。引起 医院感染 的病原菌 主要 20 8 以表皮 葡萄球菌为主 ; 感染 部位 以呼吸道 占首位 , 5 . %。 结论 占 60 7 [ 关键词 ] 母 婴 同室 ;新生儿 ;医院感染 [ 中图分 类号 ] R 7 .2 4 37 [ 献标识码 ] A 文 [ 文章 编号 ] 17 — 2 3 2 0 )4 0 0 — 3 6 1 8 8 ( 09 0 — 04 0 预防与控 制母 婴同室新生儿 医院感染 , 需加强母 婴同
drc ro igi ( R ) d r g20 n 0 7w r e op cvl a a zd R sl O e95 D I ae , 9 ae i t omn — e n D I u n 0 5ad2 0 e rt setey nl e . eut i e r i y s f h 8 R ss t 1 c 7 css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分析与控制

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分析与控制背景新生儿病房作为一个重要的医疗场所,针对新生儿疾病提供综合治疗服务。
然而,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其易感性较高,因此新生儿病房内的医院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院内感染不仅会加重患儿病情,还可能造成其他患儿的感染和传染。
对新生儿病房内院感的控制和治疗,一直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原因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主要原因如下:1. 湿度和温度不合适新生儿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较为敏感。
如果新生儿病房的温湿度不适宜,就容易造成新生儿感染。
2. 医护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医护人员是新生儿病房的主要从业人员,对环境和器械的消毒和清洁等规范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新生儿感染率的高低。
3. 治疗设备的维护及管理不良新生儿病房内的治疗设备和器械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设备之一,如果其维护和管理不佳,就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导致感染。
4. 病房内其他患儿的传染新生儿病房内患病婴儿和管理机构的不规范管理,如不及时击退传染源,不足的人员限制等,也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分析对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问题的分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特殊人群新生儿是一个特殊人群,免疫功能不强,对环境的适应力较差。
因此在病房中,医务人员需要注意新生儿的隔离、环境消毒、病房温湿度等条件的控制,以防范新生儿在病房内感染。
2. 器械和设备管理新生儿病房内的器械和设备管理需要严格执行医疗设备管理规定,通过定期检查、保养、消毒等措施,保证器械完好、易清洗,并且避免交叉感染。
3. 医护人员的规范操作医护人员应规范操作、认真执行手卫生和消毒措施。
在新生儿病房中,医务工作者应该注意与幼儿保持一定距离、不要与患儿直接接触感染点、手部清洁和消毒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减少新生儿病房内感染的发生率。
4. 实行多项检查及咨询在新生儿病房内,医院管理者与业务人员可以通过实行多项检查、快速检测和咨询等措施,来评估病房感染的风险、提高幼儿保健质量、打击感染和广泛传播源头。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

儿科病房院内感染原因及对策分析儿科病房作为医院中一个重要的科室,为患有各种疾病的儿童提供治疗和康复服务。
然而,由于患儿抵抗力较弱、免疫力不足等因素,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率较高,给患儿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带来了风险和隐患。
本文将分析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对策。
1、医务人员感染:医务人员作为儿科病房中的主要接触者,容易感染各类病菌,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载体。
2、患者感染:儿科患者大多来自不同区域,病情各异,且免疫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类病菌。
3、道具器械传染:儿科病房中使用的各类器械、道具、药品等,容易成为各类病菌的繁殖和传播的场所和途径。
4、病房环境卫生不佳:病房内人员较多,加之患儿大小便不良、呕吐等生理反应导致的床品、衣物等脏污,使病房环境卫生状况不佳,进一步促进了各类病菌的滋生和扩散。
二、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1、强化医务人员的卫生防护意识:医生、护士等医务人员应培养良好的卫生防护意识,包括经常洗手、佩戴口罩、戴手套及穿工作服等,从而减少患儿和医务人员之间的感染交叉。
2、实施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病房内应实施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对患儿的病历记录、护理计划进行规范化管理,对接触患儿的医护人员实施健康监测,以及采用红外线体温计等设备为患儿体温监测等。
3、加强病房环境卫生管理:病房的环境卫生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中之重,病房内应设立垃圾桶和卫生间、手卫生洗手间,并加强环境卫生清洁消毒等管理。
4、有针对性地使用药品:药品不当使用,容易导致药品耐药性增强,严重影响病人治疗效果。
因此,医生应准确诊断、规范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等药品。
5、合理规划病房布局:病房的布局设计应尽量减少病菌的繁殖,布局应合理,给每个患儿配备相应的床铺、医疗器械等,避免有效的交叉感染。
最后,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的控制需要全体医工人员、患儿及家长的共同努力,以上预防和控制措施必须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才能保障患儿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原因分析
及对策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张永凤,杨美如,杨雪娇,楮桂芬
【摘要】目的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方法分析2003 ~2007 年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资料。
结果新生儿医院感染率1125% , 其中呼吸道感染占615% ; 皮肤脓疱疮占6716%; 角膜炎占1815% ; 脐部感染占714% 。
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 占5019% ; 其次为大肠希氏菌, 占3313% , 萄球菌, 占714% 。
结论认真执行规章制度, 做好消毒隔离和健康宣教, 促进母乳喂养, 加强新生儿护理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母婴同室; 新生儿; 院内感染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and strategi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of rooming in neonate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monitoring material concerning the hospital infection of rooming in newborn babies,
who were born in our hospital from 2003 to 2007.Results The infection rate of rooming in newnates was 1.25%,and rate of respiritory infection,impetigo,keratitis and umbilical infection was 6.5%,67.6%,18.5% and 7.4%,respectively.The pathogenic bacteria included staphylococcus aureus(50.9%),Escherichia coli (33.3%)and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7.4%).Conclusion It i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prevent neonates infection during hospitalization by strictly executing of hospital policies,strict administration of isolation and disinfection,health education,promotion of breast feeding and strengthening neonatal care.
[Key words]rooming in;newnate;nosocomial infection
新生儿由于自身的特点,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不足,与成年人相比,新生儿的抵抗能力较弱,对细菌、病毒等院内感染不易局限,以上几个方面造成新生儿的易感性,执行母婴同室能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更好地促进婴儿健康成长[1]。
为了进一步探讨母婴同室新生儿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及对策,笔者自2003年10月~2007年10月对我院8 624例母婴同室新生儿的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选择2003年10月~2007年10月在我院分娩母婴同室的8624例新生儿作为调查对象,其中阴道分娩7 098例,剖宫产1 526例。
查阅每份原始记录,填写统计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新生儿医院内感
染诊断按文献诊断标准[1]。
2 结果
2.1 新生儿感染情况8 624例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108例,感染率为1.25%。
其中呼吸道感染7例,占6.5%;皮肤脓疱疮73例,占67.6%;角膜炎20例,占18.5%;脐部感染8例,占7.4%。
2.2 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108例院为感染新生儿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见表1。
表1 108例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种类及构成比从表1可见,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其次为大肠希氏菌。
3 讨论
3.1 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1)本组住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率为1.09%,比文献报道[2]明显偏低,这可能与胎儿周数较足、医护人员操作较规范,健康教育的开展,病室环境卫生较佳等因素有关。
因为清洁卫生的病室环境可减少非侵入性交叉感染的机会;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可防止侵入性的医源性交叉感染,同时通过健康教育使产妇和家属掌握了一定的医学护理知识,能给予母婴正确的护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充分的初乳喂养,提高新生儿的自身免疫能力[3]。
(2)本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主要是皮肤脓疱疮,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4]一致,新生儿因体液免疫缺陷,防御机制未成熟,对一般致病菌亦具有较强的易感性,且新生儿无自理能力,日常护理全依赖医护人员及其母亲或家属,如不能及时更换尿布或更换尿布时消毒隔离不严,均易导致局部感染。
3.2 对策
3.2.1 注重产前产后的健康教育开设孕妇学校,凡到我院检查的孕妇必须接受3次母乳喂养知识及哺乳技巧,孕、产妇卫生常识的教育,包括如何做好个人卫生、如何进行手的清洁和消毒。
教会产妇接触婴儿前后自觉洗手,每个产妇在接受教育后均接受两次有关培训内容的考试,对于未在本院检查的孕妇,在产妇入院时由责任护士负责补课,产后由责任护士负责进行每天两次母乳喂养知识技巧指导及卫生宣教。
3.2.2 喂养护理每室安置1~3对母婴,正常分娩新生儿出生30 min内立即执行母婴皮肤接触,并帮助早吸吮,2 h后母婴同室。
剖宫产的新生儿母婴皮肤接触在产妇有应答后30 min后开始,术毕母婴同室,按需母乳喂养,取消奶瓶及配方喂养。
执行一婴一巾一盆一消毒,每天由责任护士对新生儿进行口、眼、脐及臀部护理,并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喂养及护理的指导,使其能正确掌握婴儿喂养及护理方法。
3.2.3 建立隔离病房凡母亲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如真菌性阴道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安排其住进相应的隔离病房,婴儿在隔离病房由责任护士到床边为其洗澡、护理,物品专用。
3.2.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产房每月对空气、敷料、器械、物品表面、工作人员的手及消毒液进行监测并记录,并不定期抽查、检测。
接产过程中均使用一次性产包、手术衣、手套、中单等,每个产妇分娩后,产房的物品、空气、产床均按终末消毒进行处理,并设有传染
病人专用的隔离待产室和产房,防止交感染。
所有物品严格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保持病房的空气清新,桌面、地面及用具用消毒液消毒。
加强新生儿的脐部、眼部和皮肤的护理,对脓疱疮、新生儿结膜炎等感染性较强的疾病及时采取隔离措施,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医护人员在检查、治疗护理新生儿前后要进行有效的手清洁、消毒,使感染源及感染途径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 王枢群,张邦燮.医院感染学.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2004,274.
2 黄艳.住院母婴医院感染136例分析.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28(6):526-527.
3 黎梅芳,彭婉仪.产后强化健康教育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率的影响.现代临床护理,2005,4(4):6-8.
4 黄艳.住院母婴医院感染136例分析.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28(6):526-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