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较文学的两篇文章

合集下载

211047595_比较文学何为?比较学者何为?——读孟华老师三篇文章之感悟

211047595_比较文学何为?比较学者何为?——读孟华老师三篇文章之感悟

①顾钧、尹文涓:《不惑的选择———孟华教授与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3期(总第40期)。

2〇孟华:《汉学与比较文学》,《国际汉学》2003年第2期。

3〇孟华:《比较文学的“普及性”与“精英性”》,《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1期(总第54期)。

4〇孟华:《从艾儒略到朱自清:游记与“浪漫法兰西”形象的生成》,《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1期(总第62期)。

摘要:孟华(1944—)是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专家,其治学方法与治学精神值得后学借鉴学习。

基于对她的三篇代表性文章《汉学与比较文学》(2003)、《比较文学的“普及性”与“精英性”》(2004)、《从艾儒略到朱自清:游记与“浪漫法兰西”形象的生成》(2006)的解读分析,评述其对汉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关系的见解、对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发展的设计构想及其在比较文学形象学领域的具体学术实践,旨在整体勾勒出她的述学文体之特色及作为治学主体的学者魅力和对治学传统的坚守态度。

关键词:孟华;比较文学;汉学;比较文学形象学;治学主体与实践孟华(1944—)是中国比较文学领域的专家,主要从事中法文学、文化关系研究,1988年获得法国巴黎索邦第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她曾主讲的课程有《比较文学概论》、《中法文学关系研究》和《形象学理论与方法论》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孟老师兼顾教学与学术研究,著述颇丰,对国内中法文学、文化关系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她的治学之路颇具传奇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之一,便是她在1984年适逢不惑之年赴法国攻读比较文学博士。

4年后,她提交了题为《伏尔泰与中国》的博士论文,在国际比较学界获得了广泛声誉。

《伏尔泰与中国》在法国比较学界大获成功,不仅因该课题首次为中国人所研究,更因该论文的学术价值不容小觑。

该论文基于18世纪中国文化西传史,对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接受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一次提出“伏尔泰对中国的热情实源于他对儒家‘以仁为本’思想的认同”1〇。

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以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为例

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以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为例

·文艺之窗·213比较文学研究案例分析——以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为例华南师范大学 植泳诗【摘要】朱光潜先生以其敏锐的艺术审美眼光,加之诗歌、绘画、音乐方面的良好修养,在中西比较诗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本文拟以他的一篇文章《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为案例,综述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分析朱先生对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三大方面的平行比较,分辨出中西比较诗学的联系与异质性,更进一步理解朱光潜先生对中国诗的学理研究,从而寻找中西诗学的价值联系。

【关键词】中西诗 情趣 比较诗学 平行研究朱光潜的诗歌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诗论》中,《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是朱光潜先生研究诗学里一主题论文,主要针对中西诗题材中关于“情趣”的平行比较,平行研究是比较诗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朱先生通过严谨的分析和逻辑的归纳,鞭辟入里地论述,形成自己独特的视角。

文章以中西诗中最普遍存在的三大题材即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为主体架构,具体深入到诗中的情理上,阐明中西两大不同文化领域的诗学同点和异点,直观简洁,层次分明,具有启发性意义。

本文将以这篇主题论文为案例,综述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分析朱先生对人伦、自然、宗教和哲学三大方面的平行比较,分辨出中西比较诗学的联系与异质性,更进一步理解朱光潜先生对中国诗的学理研究,从而寻找中西诗学的价值联系。

一、审美比较的特点总的来说,朱光潜先生对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主要运用了平行研究的方法,文章的阐述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主次分明,可比性突出,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准确地支出不同体系下诗作的联系和区别。

平行研究里有三种基本的功能模式:一、连类比物、相类相从的类同研究;二、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互衬式的平行研究;三、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对比式、反比式研究。

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一文里可以清晰看到:以“题材”的连类类同为框架,具体的内容里则以对比式的分析归纳,突出中西诗的异质性。

第二,朱光潜先生列举了许多中西诗的具体诗学例子与现象,并用多种实例详细陈述中西文学现象的同或异,很少用孤证说明问题。

比较文学史《吉尔伽美什》史诗深层思想内涵及艺术性

比较文学史《吉尔伽美什》史诗深层思想内涵及艺术性

⽐较⽂学史《吉尔伽美什》史诗深层思想内涵及艺术性原创⽂章,转载需显要位置声明以上对《吉尔伽美什》故事梗概的介绍只是《吉尔伽美什》这部作品的表层内容。

这部史诗之所以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它的深层思想内涵。

我们从内容介绍中也能够发现⼀些不合理的情节和问题。

如为何吉尔伽美什见到恩启都以后性格转变如此之快?两⼈是敌⼈⼜为何能成为朋友?第⼗⼆块泥板中恩启都怎么还会活着,并且与吉尔伽美什以主仆相称?许多学者都认为最后这块泥板是后⼈加上去的,与原来的史诗⽆多⼤的联系。

这些问题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认识解答这些问题对更好地理解史诗的内涵有重要意义。

(⼀)⽂化的冲突、融合与发展这⼀点也正是吉尔伽美什性情改变的深层原因。

吉尔伽美什和恩启都这两者最初是相互对⽴的。

吉尔伽美什是王国的君主,已经建⽴了功绩,在对⾂民的统治上却蛮横凶残。

恩启都⼏乎是⼀个浑⾝是⽑的野⼈,和野兽牲畜共同⽣活,不认识⼈没有家。

从吉尔伽美什⾝上可以看出城市⽂明的印记,表明他以及所代表的国家已经达到城邦国家⽔平。

与此相对的恩启都只能是代表仍处于野蛮落后半开化状态的部落⽂化。

“可以说恩启都的降⽣和吉尔伽美什性格转变反映着古代两河流域不同民族和⽂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民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

”1他们两⼈之间的敌对决⽃到和解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明进程,即“苏美尔⼈的城市⽂化同闪族的阿卡德⼈、巴⽐伦⼈的游牧⽂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

”2阿卡德和巴⽐伦依靠武⼒征服了苏美尔⼈,但落后的⽂化却最终还是要被先进的⽂化所征服。

因此在这⽅⾯拥有较先进⽂化与⽂明的苏美⼉尔⼈占了优势。

这是历史上不发达民族征服了发达民族,但在⽂化上被同化的典型例⼦。

叶舒宪先⽣还从哲学层次上进⼀步分析了吉尔伽美什的⼈格发展与转变,认为是⼈类⾃我意识成熟过程的象征性概括。

吉尔伽美什开始是残暴的统治者,并认为⾃⼰的⾏为是⼼安理得的。

“当和⾃⼰‘⼀模⼀样’的另⼀个巨⼈出现后,他才从这个对象化的‘我’中认识了⾃⾝,从这个‘假想的反对者’的正义要求中看到⾃⼰的残暴与不义,从⽽在根本上扭转了⾃⼰的⾏为⽅向,从任性⽽动的⽣物的⾃我⾛向社会化的⾃我。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一、概述在比较文学的广阔视野下,现代化中国的想象呈现出一种独特而复杂的面貌。

华夏边缘的叙述,作为这一想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也揭示了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挑战。

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历史进程,而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位置与角色尤为引人关注。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现代化中国想象的形成与演变。

在这一视角下,华夏边缘的叙述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或文化边界的划定,而是成为了一个充满动态与变化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被重塑和解读。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华夏边缘的叙述在这一时期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趋势。

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和传统价值的重估,华夏边缘的叙述开始更多地强调文化的连续性和传承性;另一方面,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和多元文化的交融,华夏边缘的叙述也开始呈现出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姿态。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文学的视角,深入探讨现代化中国想象中的华夏边缘叙述及其与新时期文化的关系。

我们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华夏边缘叙述的演变轨迹和内在逻辑,并探讨其在现代化中国想象中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我们也将关注新时期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分析其与华夏边缘叙述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 阐述比较文学视野在现代化中国研究中的重要性在现代化中国的研究中,比较文学视野的引入与运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一视野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学研究的地域限制,更在跨文化、跨地域的对比分析中,为我们理解现代化中国的独特性和普遍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比较文学视野强调对不同文学传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与比较。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现代化中国进程中的独特现象与问题。

比较文学概论范文

比较文学概论范文

比较文学概论范文文学概论是对文学的总体研究,是研究文学本质、文学历史、文学流派、文学批评等方面的学科。

通过对文学概论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文学的内涵与发展。

不同文学概论的研究方法也各有不同。

在西方国家,文学概论更注重理论体系构建与辩证思维,运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对文学进行解读和分析。

而在中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学科传统的局限,文学概论研究多以文本分析为主,强调对文学作品文字的解读。

此外,文学概论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关注点。

在现代,随着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文学概论开始关注跨文化交流、全球文学等问题。

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文学概论研究也开始涉及到新的媒体形式和数字化文学。

尽管不同的文学概论在内容与方法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

无论是中国的文学概论还是西方的文学概论,都致力于揭示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和内在逻辑,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批评与分析,对文学进行评价与评估。

同时,文学概论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在今天社会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学概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各种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文学概论也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以适应当代文学发展的需求。

总之,文学概论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领域中文学概念的发展与演变。

同时,它也为我们拓宽了思维和研究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多元文化的财富。

通过比较研究文学概论,我们可以深化对文学的理解,更好地发展文学研究与创作。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

四、《摩罗诗力说》的主要内容
• 鲁迅以比较文学的视野,试图给性善平和的中 国输入批判否定性的文化恶魔,从而使古老衰 败的中国得以新生。
• 全文共分为9个部分。 开篇引用了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
的名言,点明写作的目的:“求古源尽者将求 方来之泉,将求新源。(探求那古老的源泉已 经穷尽了,将要去追寻未来的源泉,那新的起 源。) ”
• 第二部分深入分析了中国文学缺乏新声的原因。 • 鲁迅感叹“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中国的政
治理想在于不触犯)”,表现在文学上,就是 “自有文字以至今日,凡诗宗词客,能宣彼妙 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 之思理者,果几何人?上下求索,几无有矣。 (自从有了文字记载以来,直到如今,那些诗 家词客能够运用他们美妙的语言,表达他们的 感受,以陶治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思想境 界的,到底有多少呢?从古到今,到处寻觅, 几乎找不到一个。 )”
• 一八一九年春天,雪莱在罗马住下来,第二年 迁居比萨。拜伦也到了那里,还有其他许多朋 友在一起,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刻。
• 普希金因创浪漫派, 诗中常有讽喻而被贬到南 方居住的时候开始阅读拜伦的诗, 觉得他很伟 大, 普希金的诗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了拜伦 的直接影响;
• 莱蒙托夫同样崇拜拜伦的为人, 他在日记中记 载, 读了《拜伦传》后, 为其生平与自己所相 同的地方而感到惊讶, 也曾模仿过拜伦的诗歌 题材进行创作《先人祭》、《拉姆勃罗》、 《勇敢的约翰》等, 其中《拉姆勃罗》中性格 凶残的强盗式充满复仇精神的人物只有在拜伦 的东方诗中才能看到。
• 个人认为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主要 采用了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影响研究
• 影响研究是法国学派所主张和大力提倡的 方法, 是建立在各国和各民族存在文学交 流和影响这一事实基础上的研究。事实联 系是影响研究的前提。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

同题美文各千秋—朱自清、俞平伯同题散文语言风格浅析文/葛玮华“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散文出现了很多佳作。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就俞平伯、朱自清两位现代文学大师的佳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盲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以期感悟现代散文之美。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和俞平伯都是著名的学者型作家。

两人于1923年的一个晚上.同游南京名胜秦淮河并相约以同一命题各作一文。

其时俞平伯在浙江做视学,朱自清在温州教书.二人都已在新文学的舞台上扬名立万,是用白话做“美文…‟的名家了。

此次同来南京,荡漂过六朝金粉的秦淮河似乎不可不游,既游秦淮.身为文人似不能无作。

二人遂相约各做一文.以志其事。

于是便有了新文学中的两篇散文名作.这是二人自己命题的同题作文都叫《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尔后又同时发表于《东方杂志》上并且两人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写得文情并茂.流光溢彩,不愧为“珠玉之作…也难怪从此有了“俞.朱并称“之说。

浦江清在《朱自清先生传略》中更盛誉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虽然题目相同.题材相同,思想内容也基本相同,但由于两人的个性和语言修养不同,即惯用的词语句式和表现方法等语言的风格手段和非语言的风格手段不同.所以形成的语言风格特色也就不同。

本文在比较的视角中,就两位现代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语言风格方面进行比较论析,让大家欣赏到现代散文之美。

一在词语的选用上.朱自清一贯善于选用各种色彩词、盛音词等.写景抒情.委婉细致,绘声绘形,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如《荷塘月色》、《绿》等都是名篇。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如此,用了大量的色彩词、.音词描绘秦淮河的桨声、灯影,而且复盛形式变化多样。

如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粉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以此表现秦淮河夜色的朦胧美。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The Name and Natur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RenéWellwk【编者按】本文作者韦勒克(1903-1995),生于维也纳,一战后随家迁居布拉格,毕业于查理大学,1926年移居美国。

先后在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校任教。

他是新批评派的干将,布拉格学派的代表人物,西方公认的本世纪最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比较文学家和文学史家。

韦勒克著述丰富,他与沃伦合著的文艺理论著作《文艺理论》,先后出版过三次,译成各种文字,流传世界,1984年在我国翻译出版。

全书分为四部十九章,以作品为中心,论述了文学的种种问题,其中不少章节都与比较文学有关。

1958年在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上,韦氏提交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报告,对法国学派狭隘陈旧的方法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引发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比较文学危机之争。

该文系统地反映了韦氏的比较文学理论和观点,被认为是美国学派崛起的宣言书。

本文选自韦勒克1970年的专著《批评的各种概念续》,该书阐明了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诸多概念的起源和演变也做了详细的论述。

《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是其中被誉为我们这门学科的金矿1的名篇。

本文广征博引,运用词典编纂学和历史语义学的方法,研究了comparative、literature以及comparative literature三个词在西方主要国家的历史演变始末,并对:literature、Comparative Literature、Universal Literature、international literature、general literature、及world literature等术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辨析,从而系统清晰地论述了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名称、实质及其在欧洲文论史上的沿革经纬,思路明晰,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此外,本篇中作者引用了诸多文学史上比较和比较文学等词汇术语的第一实据,比如第一位使用比较这个词的作家,第一个将之用作书名的著作,第一个使用比较文学术语的学者,第一个对其做出理论阐述的原话,以及开设这门课程的第一位教授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在潍坊学院汪延之比较文学在潍坊学院经历了从原昌潍师专到潍坊学院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

学院新领导班子到位不久,院党委以前瞻的眼光,超常规的思路研究决定:由原昌潍师专跨系组建的比较文学研究室提升为潍坊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聘任刘献彪教授和徐扬尚副教授为研究所负责人,同时承办“新世纪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暨《比较文学教程》首发式”的全国会议;特聘中国比较文学界知名专家、学者,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原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乐黛云教授、潍坊市政府副市长姜绍华等为兼职教授,对其所属的中国比较文学资料研究中心进行专款充实,重新安排研究所、资料中心、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秘书处办公地点,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单独引进配备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人员,在中文系、外语系开设比较文学课程。

由此可见院党委对学科建设的重视与高瞻远瞩。

大家都说,“潍坊学院比较文学的春天到来了”。

潍坊学院的比较文学曾经有过自己辉煌,也经历过深秋与寒冬。

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之时,原昌潍师专是全国唯一的专科层次被邀请的发起单位,刘献彪老师被邀请参加成立大会。

两年后,原昌潍师专成立了由中文系与外语系5位副教授组成的比较文学研究室,刘献彪教授任主任,随后开设比较文学选修课、讲座。

不久,刘献彪教授被选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

1992年,从信阳师院引进徐扬尚老师来研究室,从事专职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

次年,研究室与图书馆联合组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中心,由刘献彪教授兼任中心主任,并得到前辈学者季羡林先生、吴富恒先生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先生等学者、专家的大力支持,带头向中心赠书、为中心题词;同时还得到潍坊市委的诸多关怀和支持。

1994年,中文系比较文学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由徐扬尚老师主讲。

同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由陈惇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廖鸿钧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刘献彪教授(山东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共同筹备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并由刘献彪教授具体筹办。

1995年,刘献彪教授联合张承菊老师(烟台大学)、徐扬尚老师(原昌潍师专)筹办的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在烟台胜利召开,得到了山东省委宋法棠副省长(现任黑龙江省省长)的亲切指导和关怀;同时也得到烟台市委、烟台大学和原昌潍师专的大力支持。

大会选举刘献彪教授为研究会副会长,徐扬尚老师为研究会秘书长,秘书处设在原昌潍师专。

会议期间,理事会决定:请刘献彪教授负责主编大专院校本、专科学生使用的比较文学教材,他联合全国有关专家共同协作,历时6载,三易其稿,到2000年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1995年,研究室进行了改组,保留了跨系设置的特色,由徐扬尚老师任主任,刘献彪教授作顾问。

刘献彪教授作为潍坊学院比较文学的开拓者,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参加了历届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两次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成果甚丰,先后撰写、主编《鲁迅与中日文化交流》、《外国文学手册》、《比较文学及其在中国的兴起》、《比较文学自学手册》、《中国现代文学手册》、《中国翻译文学史稿》、《中国翻译词典》、《简明比较文学教程》、《比较文学与现代文学》、《比较文学教程》约计400万字(自己完成100多万字),先后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学习》、《学习与探索》、《齐鲁学刊》等刊物发表文章约计10余万字。

曾先后被潍坊市委、市府授予“潍坊市优秀知识分子”、“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作为潍坊学院比较文学事业的承前启后者,徐扬尚以讷于言,敏于行,埋头苦干,勤于思考为前辈专家学者周汝昌先生、乐黛云先生、林秀清先生等所器重,得到同行们的认可。

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被评为潍坊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6年来先后出版了个人专著6部:《〈红楼梦〉的精神分析与比较》、《中国比较文学源流》、《什么是比较文学》、《多元文化语境中的通俗文学》、《金庸破译》、《金庸解读》,约150万字;发表论文近60篇,其中14篇刊载或转载于,《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江汉论坛》、《学术交流》、《兰州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核心期刊,有的文章同时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社科信息集萃》、《齐鲁晚报》等报刊转载,形成了较大的学术反响。

刘献彪教授与徐扬尚副教授有着较强的学科意识,并长期致力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

徐扬尚副教授的《中国比较文学源流》是截止目前较为完备的中国比较文学理论著作。

刘献彪教授的《比较文学及其在中国的兴起》和他主编的《比较文学自学手册》、《简明比较文学教程》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和比较文学的普及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即将举行首发式,与广州大学刘介民教授共同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则是面向21世纪全国普通高校通用的比较文学教材,并得到乐黛云、林秀清、陈惇、孙景尧、卢康华、饶芃子、谢天振、孟华、周发祥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会科学研究离不开资料积累。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他们早在九十年代初在原昌潍师专创建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中心”。

社会科学的应用价值在于对世人的影响和传播,基于这样一种观念,他们在积极开展比较文学教学的同时,特别重视并致力于比较文学大众化研究、学科理论研究和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从而确立了潍坊学院比较文学致力于中国比较文学史、中国比较文学理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及其大众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比较文学在潍坊学院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被有识之士描述为“三次浪潮”历史。

第一次浪潮是指1985年前后,原昌潍师专作为全国唯一的师专层次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发起单位之一,建立比较文学研究室,开设比较文学课,跻身于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行列,并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第二次浪潮是指1985年前后,1993年在原昌潍师专建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中心,1994年根据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会决定,由陈惇教授,廖鸿钧教授、刘献彪教授共同筹备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1995年刘献彪教授联合张承菊、徐扬尚具体操办了在烟台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比较文学教学教材建设学术研讨会”,原昌潍师专成为秘书处所在地,比较文学课程成为必选课,学科建设步入新的阶段;第三次浪潮是指潍坊学院成立后的2001年春,潍坊学院党委把比较文学定位为学院的重点学科,给以重点支持,优先发展,比较文学研究室改为研究所,重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中心,比较文学必选课成为必修课,并且积极承办“新世纪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暨《比较文学教程》首发式”的全国性的大会。

与此同时,得到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界乐黛云、陈惇、孙景尧、谢天振、曹顺庆、孟华、严绍璗、周发祥等专家、学者、教授的大力支持,因此人们说“潍坊学院比较文学的三次浪潮正是一浪高过一浪”。

比较文学在潍坊学院,从八十年代初到今天,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

二十年在人类历史上只不过短暂的一瞬,但对潍坊学院比较文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而言,它却令人难忘、深思和鼓舞。

她每一次向前跨越一步,都是各级领导积极关怀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专家、学者积极奋斗的结果。

潍坊学院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既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潍坊学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潍坊市委、市府一直关心、支持比较文学发展。

市委副书记郑金兰和已故原副市长李惠信一贯支持、副市长姜绍华直接参与;潍坊学院党委书记程清钧、院长李庆芝亲自决策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建构和五月份全国性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的召开。

新成立的比较文学研究所,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正以积极奋发、知难而进、团结协作的精神开展工作。

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比较文学在潍坊学院的明天将更加辉煌灿烂。

09级汉语言文学1班学生:刘宇我为离休老干部讲比较文学陈家骅前年9月4日到8日,在北戴河参加中国徐福会工作会议,有幸与刘献彪教授同住一个房间,朝夕相处。

去年7月,刘教授来苏州办事,我邀他在我家陋室小住,又相处一周,全程陪同。

通过这两次相聚,不仅使我俩成了好朋友,也使我开始认识了《比较文学》这门课,从此爱上了《比较文学》,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使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我从小喜爱文学艺术,爱读《古文观止》,爱读鲁迅;高中时期,受当时上海学生界进步思潮的影响,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和苏联的文学作品,还有法国、英国和美国的文学作品,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痴迷程度。

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特别是近20年从事编写地方党史和地方志的工作,深感自己的笔力差,平实有条,表达简单化,缺乏艺术魅力。

迫切要求加强文学修养来改进自己的文风文采。

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以我和刘献彪教授“一见钟情”,继而决心拜他为师,在有生之年重新学习文学,并甘心情愿地选择了普及比较文学的工作,让我的心灵走向世界。

今年春节后,我主动到苏州吴中区老年大学毛遂自荐,与校长周志伟及班主任管显良商定以刘献彪、刘介民两位教授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为依据,为离休老干部举办《比较文学》讲座,全年讲4次,内容分别为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的中外比较研究。

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很快给我寄来了上半年的课程表,落实了《比较文学》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四月二十三日上午,讲第一课:“中外散文比较研究”,一共2个小时,讲了三个问题:一、中国古代散文;二、中国现代散文;三、中外散文比较。

教学情况超出了我的预料,课程进行中,竟有几位老干部情不自禁鼓掌的,还有来查看我的讲稿的,还有来问哪里可以买到教程的……。

老年大学惯例,上午讲课一个半小时,但我准备的课至少要2个小时,征求大家意见要回去做饭的可以回去,但30多位老干部,没有一个提前回去的。

静静听讲,还勤记笔记,讲课结束时,报以满堂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

当我走向老年大学办公室时,77岁的老校长姜嵩山老领导连声对我说“讲得好”。

还有原吴县县委办公室主任和原吴县检察长等都来鼓励我,并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

过了几天,老年大学班主任管显良同志还送给我一份书面意见,特别提到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宋长风教授专程来听课了,恳切地说了讲课“比较系统、比较规范、比较扎实”的鼓励话,提出了不足之处和改进意见。

我很明白,我的讲课是微不足道的,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讲课活动,足以说明《比较文学》这门课,特具魅力,离休老干部不仅是接受了还比较感兴趣,还觉得比较有用。

对我来说,在比较文学普及活动中,仅仅开了个头,正如毛泽东说的,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

谨记述以上数语,给刘献彪教授和关心我支持我的同志作个简要的汇报。

09级汉语言文学1班学生:刘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