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第二章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PPT课件教案资料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PPT课件教案资料

明清时代的城市发展——以北京为例
• 宋代的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由封 闭型的前期封建城市向开放型的后期封建 城市转化,明清时代更臻于成熟完善,形 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典型。
(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商业发展掀起 了一个迅猛的高潮,带动了城市规模的 迅速扩张。
(5)商业发展与城市形态
• 西汉长安有九市 ,东汉洛阳有三市; • 隋唐长安有东、西两市 ,洛阳有三市 ; • 宋代城市商业发展,坊里制解体,街市繁
荣,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6. 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 夏、商、周三代;
C、中国封建城市中 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 ,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 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 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也直 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而欧洲往 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2. 近代城市的发展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 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如:汽车,火车,轮船 一批新城市出现:港口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
(3)城市与环境
城市成为人类改造自然最为彻底的地方,也 使城市居民减少或丧失了原有的与自然密切接触 的种种优点和乐趣。
如何在城市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工 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成为现在城市学科的 重要课题。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11精选精选pptppt第一节第一节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节第二节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第三节第三节城市地理位臵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地理位臵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第四节第四节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第五节第五节技术进步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技术进步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精选精选pptppt22第一节第一节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定阶段的产物一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的发展村庄的出现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市集的出现精选精选pptppt33地面居所

高中地理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课件

高中地理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课件
单击添加副标题
第一节 城市发展 与城市化
202X CIICK HERE TO ADD A TITLE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城市的起源过程
一.城市的起源条件
○ 生产力发展 ○ 社会分工 ○ 社会组织出现



达 米 亚 尼平 罗原 河
印 度 河 谷 地



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
中美洲
2.城市的起源过程
小结
起源条件 概念
城市 城市发展
城市化
当代城市化发展的特点
形成过程 表现及标志
大河中下游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
城市
规模扩大
集市 社会组织 出现
商品交换
农业生产力发 展
剩余产品 社会分工
3.城市的发展
阶段
农业
产业革命前
大机器 产业革命到工二战业
二战后第三产业
社数会量经 础少济,基规模小城市,功发能展的单特一点, 政治中心
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 扩展,经济中心
所处阶段 目前速度 发展水平
成熟 缓慢甚 阶段 至停滞

70﹪ 以上
城市化 水平
发展 趋势
郊区城市化 和逆城市化
加速 阶段
加速

乡村移向 约40﹪ 城市
读图思考:建国后我国城市化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趋势 ?试讨论并解释原因。 (提示:分时期描述变化趋势,从我国各时期的经济发展政策和经济发展 状况
来分析)
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功能 齐全,出现专业化城市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用地规模扩


思考:20世纪50年代历来,北京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 原因是什么 ?

第2讲_城市起源与发展

第2讲_城市起源与发展

城市的核心。
雅典——古希腊最负盛名的城市(前5-前4世纪)
♣希波战争(前492-前449)前的古希腊城市:多是
自然形成,布局没有一定规则 ♣希波战争后重建的古希腊城市:多采用希波丹姆的
规划——方格网状道路系统 ♣以方格网状道路系统为标志的城市形态对其后的城 市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城市
的场所。其特点——交易集散性和流动性。
《说文解字》:“市,买卖所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与
“市”
逐渐融为一体,演变为当今所谓的城市 ——开放的无“城”的市。
理解之二:
城市的实质——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
(希腊建筑学家道亚迪斯( 1913-1975 )“人类聚居学” 理论)
“乡村”(与“城市”相对应)——也是一种人 类聚居的形式。
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社会分工) 商业与手工业的分离(第三次社会分工)。
2.城市的形成还取决于文化因素
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产生结合时,真正 意义上的城市才会形成。
早期城市的职能虽相对简单,但已具有 许多文化因素。
(四)城市的实质(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城市)
1.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
城市始终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这是 “以人为本”地看待城市、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圣 莫 特 大 教 堂


门 前 建 有 开 阔 的 广 场
巴 黎
圣 母 院

圣 特 提 恩 修 道 院
圣 姆 朗 大 教 堂
乐 托 达 姆 修 道 院
教 堂 前 建 有 开 阔 的 草 坪
圣 玛 丽 亚 大 教 堂
(六)我国隋唐及元明清时期的城市
在欧洲中世纪城市文明回到进化起点 时,我国封建社会正步入鼎盛时期。公元3-

市政学第2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市政学第2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1
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定居和永久性聚落;专业生产提高生产率;出 现以交换为目的的积存。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财富占有不均衡,私有 财产形成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与农业分离。 商人阶层产生;出现了不求可耕种只求交通便 利的用地选择;产生了以商品加工和交易为生 存方式的居民点,即以市为中心的人口聚集。
16
2.2城市化
2.2.1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2.2.2城市化的动力 2.2.3城市化的类型

17
2.2.1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1.城市化的概念 (1)城市化的内涵

狭义上:
城市化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数中,居住 于城市区的居民数之比重增加的过程。


广义上:
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 本教材对城市化问题的分析采用广义的解释。
13.7 30.1 31.4 35.0 38.3 41.1 44.5 45.7
[资料来源: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上)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59页,71页,有些计算是新加的。]
27
世界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化与大城市化趋势图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3 17 22 13.3 7.8 26 21.5 31 24.6 10.8 53.4 44 37 27.7 15.1 29.1 19.5 60.1 66.3 71.3 75.7 79.5
6
市与城市



(1)城市:city与country相对的概念,是指人口稠密、 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理区域,无 法定分界线,具有边界模糊性,属于社会、经济、地 理概念。 (2)市:municipality,是与省、县等行政建制相对应 的政治法律概念,是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条件,按 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有明确的边界和确定 的管理范围. (3)城市:从管理的角度界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形成的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域,它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是 第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大学市政学经典课件与讲义第二章 城市产生和发展

大学市政学经典课件与讲义第二章 城市产生和发展

第二章城市产生和发展基本知识点: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动力和类型,我国城市化的历史分期,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和方针。

第一节城市一.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的定义:城市是指一定规模及密度的非农业人口聚集的地方和一定层级地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特征:(1)人口与物资的高聚集性。

(2)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3)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

(4)文化构成的异属性。

二.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由原始居民点演变而成的城市,有其产生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

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性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使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的重大意义在于:制造劳动工具的行业的形成与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扩大了劳动生产规模及其成果的总量;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对城市历史的生成,具有“促生”作用。

二.城市与区域1.城市与区域区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地域空间,一般具有同质性、内聚性、层次性和动态性。

城市与区域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的关系是点和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一方面,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和焦点;另一方面,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基础。

2.城市与区域的关系:(1)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2)城市之间的关系。

3.城市与区域的密切关系具有以下作用:(1)它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2)它能促进城市内部的戏称代谢。

(3)它是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前提。

(4)它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

三.城市发展阶段及特征1.城市发展阶段(1)古代城市阶段。

城市成为国家或地方行政、军事、手工业和宗教的中心(2)中世纪城市阶段这一阶段的背景是封建社会,城市作为区域性商品市场和贸易中心的地位上升,城市成为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城市的功能日趋多元化(3)近代城市阶段这一阶段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其显著特征有:城市规模迅速扩张、数量激增;城市成为以及七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力的中心以及世界贸易和科技的中心;城市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剧烈冲突与各种文化汇集的区域;城市是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最为集中之地。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课件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课件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城市的功能和结构
04
城市的概念和起源
02
城市的经济发展
05
城市的发展历程
03
城市的社会文化
06
添加章节标题
城市的概念和起 源
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 的中心,是政治、经 济、文化、科技等各 方面的集中体现。
城市是社会分工和 劳动分工的产物,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的结果。
贸易活动:城市的贸易 活动包括进出口贸易、 国内贸易等,是城市经 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商业设施:城市的商业 设施包括商场、超市、 购物中心等,是城市经 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贸易政策:城市的贸 易政策包括关税、贸 易壁垒等,对城市经 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城市的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
人才引进:吸引高素质人才,提高城市竞争力 科技创新:推动科技研发,促进产业升级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创新创业 教育投入:加大教育投入,培养创新型人才
医疗体系:包括医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为城市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教育与医疗资源的分布:城市中心区教育资源丰富,医疗资源分布相对均衡
教育与医疗政策的影响:政府对教育与医疗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产生重 要影响
城市的艺术和文化活动
艺术展览:展示城市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 文化节庆:庆祝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如春节、中秋节等 音乐会和戏剧表演:展示城市的音乐和戏剧文化 电影和电视制作:展示城市的电影和电视文化,如好莱坞、宝莱坞等
城市是社会交往和 信息交流的场所, 是社会关系的集中 体现。
城市是社会文化 的载体,是社会 文明的象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城市的起源

高中地理第2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件鲁教版必修2ppt版本

高中地理第2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1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件鲁教版必修2ppt版本
剩余 农产品
2.世界城市发展阶段 (1)工业革命前:城市数量__少__、规模_较__小___、功能单一、多以_政__治__职 能为主。 (2)工业革命后:城市数量__增_加___、规模扩大,功能扩展,成为__区__域__经__济___ 的中心。 (3)二战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__大__城__市__带___,还出现了专 业化城市。
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 噪 声 大 的 工 厂 远 离 城 区 布
污染 工和社会活动
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2.其他城市问题
表现
成因
危害
治理措施
交通堵塞导致时
控制城市人口增
城市人口急剧膨 间和能源的严重
交通拥挤,居住条
长;合理布局城市
胀,汽车数量的不 浪费;住房缺少,
件差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_城__市__化__进__程___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_大__城__市__带___出现。
美国—加拿大 五大湖城市带
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差异表现
城市化水平
表现特点
较高,一般在 70%以 发达国家

出现了郊区化和__逆__城__市_化___现象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加大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两者城市化差异明显,具体如下所示:
国家类型 所处发展阶段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发展水平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发达国家 成熟阶段
早 缓慢甚至停滞 高,多在 70%以上
相适应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晚 快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地理精品课件】2_1_1城市的起源与城市化

【地理精品课件】2_1_1城市的起源与城市化

A尼罗河谷 B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C印度河谷地 D 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E中美 地 北半球中低纬大 江大河中下游平 丰富的水热条件,广阔的 原 土地,肥沃的土壤,便利 的灌溉
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出现剩余农产品 社会生产力发展 导致社会分工 产生商品生 产和交换
出现郊区城市化和 逆城市化现象
起步晚,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发展不合理
1.有关城市的起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D ①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②农业生产出现一定 的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③ 城市都是从集市发 展起来的 ④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中下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A 2.世界上的第一批城市多诞生在 A. 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集市
城市
3、世界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1)、产业革命以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单一, 以政治职能为主,与农村相对独立
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2)、产业革命以后--城市为区域经济中心,城乡差距 逐渐扩大 城市迅速发展,出现了特大城市和城 (3)、二战以来--市带,出现了专业化城市(如科学城、 大学城、旅游城市等)
特大城市数量(个) 占城市总人口(%)
1900
13
1950
71
1960
114 29.5
1980
222 33.4
2000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城市 1.纽约(美国) 2.伦敦(英国) 3. 东京(日本) 4 .巴黎(法国) 5 .上海(中国) 6 .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内外定义
(1)国外定义
美国:与少于2500人的小城镇或村庄等 乡村区域相对的建制区域。
法国(地理学家潘什梅尔):“城市现 象是个很难下定义的现实:城市既是一个景 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 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也可 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Ratgel) 1903):“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 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 的密集结合体。”(从城市形态入手的简洁 概括)。
❖ ③多指标
❖ 如美国确定城市取决于以下因素(Frey and Zimmer, 2001):
❖ A生态因素 ❖ a.人口规模 b.人口密度 c.空间 ❖ B·经济因素 ❖ a.经济功能 b.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c.交通 ❖ d.经济组织 ❖ C·社会因素 ❖ a.社会组织 b.社会性质 ❖ D·行政管理
二、城市的定义与特征
(一)城市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被各学科所共同接受的 城市概念。许多学科从城市的起源、景观、形态、 功能、空间等的某一方向来定义城市。
广义的城市、镇是指乡村以外的一切城市、 镇型聚落,一般是指大于城镇或村庄的居民点。
狭义的城市、镇——对市镇人口总数,非农 业人口数有明显指标。
许学强(教材)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 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 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是一种区域现象 学,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属于 历史范畴,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大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一章第三条 “本法所称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 辖市、市、镇”,是城镇居民点的合称(广义的)。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传播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第二节 城市发展特征 第三节 重庆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定义、特征、 划分标准
一、 城市的起源
(一)起源时间、地点
(二)城市起源理论 1、技术因素理论(或称“水利文明”理论)
“水利灌溉工程——农业高产——剩余产品——供 养大量城市居民——强大的中央政权——保证水利 工程的实施”
(2)没有明确指标:近70个国家(地区)ຫໍສະໝຸດ 3、城市(定义)的指标标准
(1)人口规模人口密度
城市最低人口限额 200以上 3 400—499 1000—1499 1500—1999 2000—2499 2500——4999 5000——9999 10000——29999 30000以上
从地理学角度看,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 聚落类型,是非农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及一定区域 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2、城市定义的指标 (1)有明确指标 ①单指标:
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埃、蒙 城镇特征标准:智利、马耳他 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伊朗、肯、墨、爱
②双指标:
人口规模与密度指标 人口规模与城镇特征双指标 人口规模与从业结构双指标
(2)我国城市的定义 中国古代的“城市”定义中,“城”和“市”
是两个明显差异的概念。“市”与“城”开始时 并非聚为一体。以后,随社会发展,城里人口渐 多,市便在城内或城郊出现,城与市逐渐结成一 体,成为统一的城市。
“地理学辞典”认为: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 交通运输量、商业聚集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上 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P511)。杨兴礼认为,该定义 对“人口规模、空间地域等”没有反映出来。
《历史上的城市》(City in History) 城市的起源是与王权相联系的,认为政治因
素是导致城市起源的主要原因——政治使权利集 中于某个强有力的人物身上,并使之上升为超人, 可以支配他人和生产关系,从而导致城市的出现。
4、军事防御理论
❖ 城市是为满足防御安全的需要而产生的”。 即统治阶级为保护其自身利益,防御敌方侵袭需 要而兴建的。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定居生活的确立、劳动分工的出现、社会基层的 分化、社会财富的集中”
城市的出现是与农业的发展为基础的,没有农业 的发展,也就没有城市的出现。随着农业的发展,剩 余产品的出现,导致社会分工的形成、人群的分化和 阶级的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城市的出现,以发 达的农业、手工业为基础,同时又与军事、政治、宗 教等因素相联系。

2、宗教因素理论
宗教因素理论以鲍·惠特利(Paul Wheatley) 《四方之极》
城市作为宗教仪式的中心而出现,成为宗 教权力依托的地方。随着宗教权力的加强,城市 成为权力的容器,不仅包含了宗教权力,还包含 了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
3、政治因素理论 路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为代表。
俄罗斯:(经济地理学家巴朗斯基)“城市 宛如一个国家的指挥部,它在国家的一切方面— —经济、政治、行政和文化方面担负着组织的职 能”,他指出,“城市是靠那些从农村经济中分 化出来的非农业区划经济部门——工业、商业、 运输业以及行政、文化部门而成长起来的”。 (巴朗斯基指出了城市的作用和形成)
马克思则认为,城市是生产、交换、消费 的集中地,是生产力的空间存在形式。城市发展 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的经济活动(比之乡村)是高效率的。
陈田认为:城市—具有一定的人口和建筑、绿化、交 通等用地规模,第二、三产业集聚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 居民点。(现代地理学辞典,P672)
杨兴礼认为,城市是指具有较大(一定)人口规模 和较多建筑、绿化、交通等用地空间,人们的经济活动以 第二、三产业为主,社会活动高度组织化,社会化,密集 化的人类聚居地(人类聚落形态)
5、集市理论
❖ 城市是作为初期市场中心地而产生、兴起的 ,它起源于贸易和市集之地。故商贾贸易之地谓 之“市”。
❖ 6、地利理论
❖ 有些城市的兴起是由于这里是水陆交通中心或 河川渡口;有些城市兴起是由于地势的险要,是 兵家必争之地;有些则与该地区自然资源有关。
7、多因素影响理论
即将上面提到的六种理论结合起来,认为政治、经 济、军事、技术、宗教、有利的地理条件等综合作用在 一起导致了城市的起源。实际上,世界不同地域城市的 起源过程中,受到这三种因素影响的程度有所差别,某 些要素在有些地区比较突出,另外一些要素在其他地区 比较突出,绝对的单一要素起源的城市是没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