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
贵州省情简答题

简述贵州的地貌特点对发展的特殊影响。
答:地貌特点对发展的特殊影响。
从有利方面看:一是多种土地类型与多种气候型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衍生长,因此,贵州的生物资源比较丰富。
二是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
三是多种矿产资源与煤水结合、水火互济的能源优势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高能耗的原材料开发体系。
从不利方面看:一是自然生态比较脆弱。
二是可耕地资源数量少,耕地质量不高,水资源不配套。
三是崇山峻岭,河谷深切,极不利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
试述贵州的自然旅游资源特点。
答:1、原生性,受到破坏的程度较小;因为贵州开放较晚,开发程度较小,所以很多景区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
2、配套设施基本跟进,比如说黄果树有大扶梯,梵净山有索道等等,在大的景区里基本都有观光车,景区的道路还算可以;3、和民族风情景区错杂在一起,便于一起开发。
比如说黄果树有天龙屯堡,荔波有瑶族村寨、苗寨。
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答: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省的建立。
朱元璋统一中国以后,为了保持局势的稳定,仍然用元代的行省制度,但是削弱的地方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2)开发进程加快。
大兴屯田,移民实边,寓兵于农,注重发展交通。
明代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出省驿道干线加以拓宽和改造,增加驿站,是驿道有了较大的发展。
此外,在手工业和矿业方面,开设了很多局所。
在城镇建设和文化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原有的生产关系被打破。
地主经济飞速发展。
(4)大规模的进行改土设流贵州原先是土司统治区。
从永乐十一年起,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土设流。
后来又不断的扩大流官的统治区域。
简述“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答: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贵州成为法国的传教区,教会和外国传教士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藐视官府,欺压百姓,霸占田土,唆使不良分子挑起事端,激起了贵州人民一连串的“反洋教”斗争,先后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
贵州省情教育教程课程辅导一

《贵州省情教育教程》课程辅导一贵州电大文科部第一章省情概论教学要求:1、掌握认识贵州省情的目的和意义2、掌握如何认识贵州省情3、了解贵州省情的认识过程4、重点掌握贵州省情基本特点省情是一个省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第一节认识省情的目的和意义一、是实行科学决策的需要按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只有从调查研究入手,全面认识省情,才能为制定本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各省之间差异明显,发展不平衡,这就要求必须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照套。
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的方针政策比较符合省情,什么时候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就会遭受挫折。
二、是培训各级干部和教育各族人民的需要贵州的各级干部是贵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只有当他们从本质上认识了贵州省情的基本特点,准确把握其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贯彻省委和省政府的各项决策,率领贵州人民投身于贵州的现代化建设。
贵州各族人民是贵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只有让他们正确地认识了贵州,才能正确地理解中央和贵州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地接受和完成各自的具体工作和任务,并为贵州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才能更加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三、是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需要过去,贵州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留下“夜郎自大”的典故。
解放后虽然增加了与外界的交往,但是封闭状态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不仅贵州对外界知之甚少,而且外界对贵州也了解不多。
因此要扩大贵州的对内对外开放,就必须去了解世界,也必须让外界认识贵州,把贵州介绍给世界。
第二节如何认识省情一、要用正确的观点去研究和认识省情1、要用系统的、全面的观点。
因为省情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只有全方位地考察它的自然、经济、民族、文化等各个要素,才能认识其基本特点、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
《贵州省情》期末复习参考答案

《贵州省情》期末复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2、省情是一个省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3、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浅内陆山区。
发育地貌出露面积占总面积的(61.9 )%。
4、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的(高原山地),平均海拔(1000 )米左右。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为三级阶梯,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 800 )米以下。
5、贵州最高地区是西部(威宁),平均海拔( 2166 )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玉屏),平均海拔( 541 )米;最高处是赫章(韭菜坪),海拔( 2901 )米;最低处是(东南部黎平水口河),海拔( 148 )米。
6、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年平均气温( 15 )℃左右。
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铜仁),最高达( 42。
5 )ºC;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威宁,最低达( --15。
3 )ºC。
年降水量( 850--1600 )毫米左右,雨水最多的地区分别是(苗岭西段)南坡的晴隆、丹寨和(武陵山的)东南坡,雨量最少的是(赫章)。
7、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
苗岭以北流域,包括(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
苗岭以南流域,包括(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北盘江)水系。
8、贵州省土地总面积为( 176167)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和丘陵占( 92。
5)% 。
在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大。
9、贵州森林覆资源丰富。
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山地草地资源也较多。
草山草坡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最少的是(贵阳和六盘水)。
贵州土地资源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
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
此外,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一)、黄壤黄壤是贵州省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带性土壤,面积为738.37万公顷。
在黔东和黔中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400米的地带,而西部则分布在海拔1000~ 1900米之间。
在垂直带谱上,黄壤下接红壤,上接黄棕壤。
由黄壤开垦而来的黄泥土,占全省旱耕地面积的46.2%;由黄壤发育而成的黄泥田占全省稻田面积的46..3%。
黄壤适合多种林木的生长。
黄壤是贵州旱地粮食作物的主要生产基地,其旱粮产量占全省旱粮总产量的60%左右。
黄壤耕地也适于烟叶、油菜、花生和豆类等经济作物生长。
黄壤全氮量较高,但矿化率低,供氮能力不高;全磷量不高,统计结果平均为0.56克/千克,尤其有效磷十分缺乏,平均为141毫克/千克,黄壤多属缺磷土壤。
(二)、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黔东海拔500~600米以下的地区,以及南部800米(东段)~ 1000米(西段)以下的地区;面积为114.59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7.2%,其中耕地面积为11.88万公顷,占10.4%,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6%。
全剖面呈酸性反应,盐基饱和度多在50%以下,但比黄壤稍高。
红壤表层的有机质含量平均为39.3克/千克,其中自然土为44.0克/千克,耕种土为26.6克/千克。
表土层全氮量平均为1.72克/千克,其中自然土为1.95克/千克,耕种土为1.35克/千克.。
红壤的全磷量平均为0.49克/千克,有效磷为5.5毫克/千克,属于严重缺磷的土壤;红壤全钾量平均为14.17克/千克,速效钾平均为127毫克/千克,与黄壤一样属于中等水平。
贵州耕地资源的特点、问题及可持续利用

1 0 ( 0 m, 4 0 1 0 ) 生长 常绿 阔叶林 ; 3 黄棕 壤带 : 布在海 5 () 分
拔 l 0 ( 0 ) 2 0 2 0 ) 从 上到下 主要形 成 常绿 落 4 0 1 0 ~2 0 ( 3 0 m, 5
叶 阔 叶 混 交 林 ;4 山 地 草 甸 土 带 : 要 分 布 在 海 拔 2 0 ~ () 主 20
较 低 的 红 红 泥 土 或 海 0 0 m,
坝 地 土壤 面 积较 小 , 占 1 .% 。 仅 16 衰 1 贵 州 农 业 土 地 资 源 状 况
红泥 田; 中部及 北部 的黄壤 带纬度较高 , 海拔 8 0 0 m, 0 ~l 0 2
针对性地提 出贵州耕地资 源可持 续利 用的对策。
关 键 词 贵 州 耕 地 特 点 问题 可持 续 利 用
2 0 山顶上部 , 0 3 m 主要 生长灌丛矮林和灌丛草甸 。
1 2 区域 性 分 布 .
贵 州地处喀斯特山区 , 流流经地域 的地 貌类 型变 化明 河
1 贵 州耕 地 资 源 的 分 布
色土。
部和东部 主要 分布着红 壤 ; 中部地 区 广泛分 布着黄 壤 ; 部 西
以黄 棕 壤 为 主 , 有 少 量 黄 壤 ; 拔 2 0 m 以 上 高 原 山 地 分 亦 海 50
2 贵 州耕 地 资 源 的 状 况
2 1 耕 地 资 源 数 量 .
布有 棕壤 ; 部以黄 壤为 主 , 北 西北 角紧靠 重庆 集 中分 布着 紫 色土。此外 , 了黔东南 州 8个 县以外 , 除 全省其余各 县均 有
耕地 为 黄 泥 土 或 黄 泥 田 。 自东 向 西 出现 3个 土 壤 带 , 部 边 东
贵州土壤

土壤概念: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生 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贵州土壤的特点: 贵州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其中黄壤 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8.6%,其 次是石灰土,占24.4%,其它还有 红壤、黄棕壤、山地灌木草甸土、 砖红壤性红壤和水稻土。
Hale Waihona Puke 二贵 州 的 土 壤
自 然 土 壤
1、 黄壤。 地带性土壤,集中分布于黔 中、黔北、黔东海拔700~1400 米和黔西南海拔900~1800米之 间地带。 适宜杉树、油菜、茶树等酸性 植物生长,垦耕后适种玉米、 油菜、小麦、烤烟等作物。
石 漠 化
④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 衡。在贵州的林牧用地中,一 等地占17%,二等地占33%, 三等地占25.3%,四等地占 23.8%。 林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自 治州,其次是铜仁和遵义,毕 节和六盘水最少。 草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 、遵义和毕节,其次是铜仁和 安顺,六盘水和贵阳最少。
耕地 利用 特点 及存 在问 题
耕地质量差,适宜耕种面积小 。 全省耕地面积450.50万公顷, 人均耕地1.72亩,但耕地中坡 耕地和石漠化耕地比重大,耕 地质量差,扣除大于25°的陡 坡耕地75.82万公顷和小于 25°的强度以上石漠化耕地及 不宜耕耕地70.55万公顷,适 宜耕种的耕地为304.13万公顷 ,人均宜耕耕地仅为1.16亩。
6851.79 6771.58 6757.48 7178.2 7155.62 7142.44 7076.12 7355.25 7335.79 7325.83
耕地现状。 全省2005年年末耕地面积450.53万 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375.47万 公顷。现行规划实施以来,贵州省 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490.33万公顷 降为2005年的450.53万公顷,期间 共减少39.8万公顷。其中生态退耕 (退耕还林)31.87万公顷,自然 灾害损毁耕地5.47万公顷,农业结 构调整减少耕地0.8万公顷,建设 占用耕地1.6万公顷,其它原因( 对土地详查和变更调查进行的纠错 补漏)减少0.06万亩。
简析贵州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水资源方面,贵州河流众多,水系发达。长江、珠江两大水系贯穿全境,为农 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然而,由于地形复杂,贵州的水资源分布不均,部 分地区存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贵州省政府实施了水利工程 建设,加强了水资源的调配和管理。
农业生产在贵州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贵州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 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气候方面,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特 点。虽然气候条件较为优越,但由于地形复杂,气候的垂直变化和区域差异明 显。这种气候特点为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多样化的自然条件。
贵州的植被资源丰富,主要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等。然而,由 于历史上的过度开垦和破坏,贵州的森林覆盖率较低。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加 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了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逐步提高了 森林覆盖率。
2、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如高山蔬菜、 中药材、水果等,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3、加强水利建设:继续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业 用水的需求。
4、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向多元化、高效化 方向发展,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农业生产布局:贵州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布局。高原山地 地区以林牧业为主,河谷平坝地区以种植业为主。这种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利用 了各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
2、作物种类:贵州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为多种农作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主要农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烤烟等。不同地区的作物种类各有 特色,如黔西南地区的烟草、黔东南地区的茶叶等。
3、农业生产方式:贵州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小农经营为主,家庭农场、农民合 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发展起来。由于土地资源有限,贵州的农业生产 注重精耕细作,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贵州

地理位置: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省会贵阳。
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全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地较少。
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这种地理特点,使得可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不多。
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省会贵阳更因气候宜人,适合避暑消夏而成为“世界避暑之都”。
贵州是个多民族省份,。
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
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浓的高原豪放之气。
在这个和睦的民族大家庭里,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本民族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的民族心理,形成了各民族各自不同的乡土风俗,节日庆典和文艺活动方式,民族民间工艺,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成为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宝贵旅游资源。
饮食文化贵州菜跟四川、湖南菜口味接近,主要属于川菜系列,但贵州菜又有自己独特的风味。
四川主要是麻辣型,云南为甜辣型,而贵州主要是糟辣、酸辣为主要特色。
辣、麻、酸是黔菜很突出的风味。
贵州的干锅系列再加上农家自酿的米酒,农家风味地道醇厚。
贵州菜的酸不像山西靠醋来调味,而是酸汤。
酸汤是苗族饮食的一大特色,为火锅系列,尤其以酸汤鱼最为好吃。
还有狗肉,花江狗肉在全国的知名度也够高的了。
另外在侗族地区你还能吃到老鼠肉,一般都是米仓里发现的家鼠。
特色小吃遵义豆花面遵义豆花面柔软滑爽,辣香味浓,风味特殊,是遵义人的一种独创。
面条上盖着一团雪白的豆花,面条浸在豆浆之中。
豆花面配料,吃法特殊。
面条是上等面加适量土碱,用手工反复揉拉,做成薄而透的宽面条,下锅后煮熟不软不硬,以豆浆为汤,上盖嫩豆花,另加辣椒水一碟,辣椒水有讲究,有素、荤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土地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贵州省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面临的形势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土地总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处于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为高耸于四川盆地和广西盆地之间的一个强烈岩溶化的高原山区。
山地占61.7%,丘陵占30.8%,山间平坝占7.5%。
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人多地少,耕地质量差,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1)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据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1.农用地全省农用地面积1528.76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6.78%。
具体地类面积:耕地面积450.50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9.47%。
其中,灌溉水田83.48万公顷、望天田43.37万公顷、旱地323.95万公顷、菜地81.71公顷、水浇地 2.54公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7.03%、12.92%、68.43%、0.01%和0.00%。
园地面积12.02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78%。
其中,果园4.02万公顷、桑园1.54万公顷、茶园4.79万公顷、其他园地1.67万公顷,分别占园地面积的40.36%、3.23%、47.27%和9.14%。
林地面积792.10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1.82%。
其中,有林地417.44万公顷、灌木林地242.07万公顷、疏林地52.16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72.11万公顷、迹地6.19万公顷、苗圃2.13万公顷,分别占林地面积的53.89%、30.74%、5.59%、9.51%、0.15%和0.12%。
牧草地面积160.64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10.51%。
其中,天然草地159.70万公顷、改良草地0.39万公顷、人工草地0.55万公顷,分别占牧草地面积的99.45%、0.23%、0.32%。
水面面积113.50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7.42%.其中,河流水面89.65万公顷、湖泊水面0.24万公顷、水库水面22.50万公顷、坑塘水面1.11万公顷,分别占水面面积的74.73%、1.56%、16.42%、7.29%。
2.建设用地。
全省建设用地面积54.0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07%。
具体地类面积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44.57万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82.44%。
其中,城镇用地7.80万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33.05万公顷、独立工矿用地1.80万公顷、特殊用地1.92万公顷,分别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11.93%、79.16%、4.32%、4.59%。
交通用地面积5.59万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0.33%。
其中,铁路用地0.43万公顷、公路用地2.18万公顷、农村道路2.91万公顷、民用机场0.07万公顷、港口码头6.06公顷,分别占交通用地的5.12%、41.23%、52.84%、0.80%、0.01%。
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90万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7.23%。
其中,沟渠3.24万公顷,水工建筑物0.66万公顷,分别占水利设施用地的96.74%和3.26%。
3.未利用地。
全省未利用土地面积271.3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15%。
其中,荒草地55.51万公顷、沼泽地0.04万公顷、沙地0.09万公顷、裸土地0.61万公顷、裸岩石砾地103.63万公顷、田土坎110.01万公顷、苇地71.53公顷,滩涂1.44万公顷,分别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20.49%、0.01%、0.03%、0.22%、38.19%、40.55%、0.00%、0.54%。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1.已利用土地的利用潜力全省耕地的光温水土生产力为2070吨(粮食,下同),1996年粮食总产1002.06万吨,只要加紧中低产田土的改造,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和农业科技含量,增大投入,充分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粮食生产可逐渐接近光温水土生产潜力。
全省林业用地及森林资源总量不足,林地生产力不高。
全省活立木蓄积量1.69亿立方米,平均蓄积量23立方米/公顷,不足全国平均数72立方米/公顷的三分之一。
灌木林地242.07万公顷,疏林地52.16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72.11万公顷。
因此,加强现有林地的管护,使灌木林地、疏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变成有林地,能较大地提高全省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
全省果园单产6.54吨/公顷,茶园单产0.46吨/公顷,均处于较低水平。
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较差,品种老化,生产技术落后,集约经营水平低,低产园地面积大。
因此,只要加大投入,进行品种改良,加强管理和低产园地的改造,我省的亚热带果园和茶园潜力是很大的。
全省牧草地绝大部分是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很少,草质差,产草量低,载畜量小,已利用牧草地单位面积载畜量0.85头/公顷,畜牧业发展潜力很大。
因此,改造现有牧草地,提高现有牧草地的载畜量,畜牧业将成为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全省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镇内部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布局相互交错,土地利用率、容积率低,利用效益差;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109.2平方米,缺乏合理规划、布局零乱、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环境质量差,房屋建筑多为一层。
因此,我省城镇及农村居民点旧城、旧宅的改造有相当潜力,应立足于内涵的挖潜,加强建设用地整理工作。
2.未利用土地的利用潜力全省未利用土地面积271.33万公顷,其中,荒草地55.51万公顷,其余多为裸岩石砾地和田土坎。
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在目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中,适宜开垦为耕地的有8.08万公顷,适宜开垦作园地的有17万公顷,适宜种植林木的有40.25万公顷,适宜发展畜牧的有73.41万公顷,全省工矿废弃地和自然灾毁地中有1.20万公顷可复垦为耕地,闲置土地0.02万公顷。
可见,我省耕地后备资源贫乏,但林、牧、园地后备资源潜力较大,有利于农业综合发展。
(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人均数量少、质量差,土地供需矛盾尖锐。
我省土地人均占有量仅0.50公顷,低于0.78公顷的全国人均水平。
人均耕地0.138公顷,仅是世界人均耕地0.25公顷的55%。
除去现有耕地中不宜作耕地部分,人均耕地实际上仅0.11公顷。
全省现有耕地中83.5%为中低产田土,90%以上位于山区丘陵地区,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力低。
目前,我省人口每年仍以50万的速度增长,而耕地却以每年0.7万公顷的速度减少,人地矛盾、吃饭和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如解决不好将直接制约我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土地利用不合理,垦殖率高,陡坡耕地多,水土流失严重。
我省森林覆盖率仅23.13%(林业部门数据为30.83%),水土流失面积达7.668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3.54%,比六十年代扩大了一倍。
土壤年侵蚀总量达到2.8亿吨,石漠化土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4%。
全省不少地区(如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陡坡垦殖尤为严重,现有耕地中,坡度在1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49.82%,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9.48%。
坡耕地中的82.1%未梯化。
3.土地利用效益低,我省耕地复种指数为157.8%。
1996年全省粮食平均单产3215.7公斤/公顷,低于全国平均4063.5公斤/公顷的水平;耕地单位面积产值5419.93元/公顷,远低于全国平均10419元/公顷的水平;单位面积国内生产总值4086.41元/公顷,仅为全国平均6609.47元/公顷的67.08%。
据安顺地区调查统计,全地区县城建成区共有闲置土地435幅、209公顷,占现有建成区面积的7%。
4.土地污染日益严重,耕地损毁和退化日趋加剧。
随着全省工矿企业的发展,排放的废气、废渣、废水日益增多,而治理工作跟不上,严重地污染了土地资源;据估算,其中被城镇垃圾和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分别达0.67万公顷和1.33万公顷,乡镇企业废弃耕地0.2万公顷以上。
土地污染伴随着农业自身的逐渐化学化而日益严重,成为土地利用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因素。
5.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难度较大,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我省271.33万公顷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面积为55.51万公顷,仅占未利用土地面积的20.46%,其余多为裸岩石砾地和田土坎。
荒草地多分布在交通闭塞、远离村寨的陡峭山坡,土层浅薄,农业开发利用所需投入较多,难度较大。
全省耕地后备资源8.08万公顷,且分布零散,开发潜力有限。
(四)土地利用与管理面临的形势。
本世纪末至2010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
土地利用与管理工作既具备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又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1.有利条件。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节地挖潜、保护耕地、加快水土流失地区综合治理、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方针,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将为完成跨世纪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目标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3)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保护耕地、推进土地整理和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4)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会不断增加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开发和资金投入。
(5)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重视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问题,把加强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作为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方针和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来抓,确立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新《土地管理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标志着我国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不利因素。
(1)人口持续增加。
预计2000年全省总人口将达到3760万,2010年将达到4300万,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2)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设用地继续扩大,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3)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开发利用难度大,为了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必须适度开发,生态建设需要还将有一定量的耕地退耕,全省经济综合实力还不很强,财力明显不足。
因此,耕地保护、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
(4)长期以来粗放型、外延型土地利用方式,仍存在一定的惯性作用,要引导其向集约型、内涵型转变,还需作艰苦而持久的努力。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在建立和逐步完善阶段,土地宏观调控体制和法制建设有待加强,经济建设中的短期行为、局部行为难以根除,不利于节约用地、合理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