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设计要求

合集下载

系统设计中的六性要求指什么

系统设计中的六性要求指什么

系统设计中的六性要求指什么可靠性软件可靠性主要包括软件复杂度、软件冗余、软件健壮性、软件避错和软件程序可读性检验。

软件复杂度检验主要关注层次结构、模块化设计、服务化设计等方面:●软件复杂度校验➢体系架构检验:检验软件是否有体系架构设计图,针对大型复杂软件,重点检验是否进行体系架构的层次性分解。

➢功能剖面设计检验:是否进行软件功能分解,是否封装为软件模块,软件模块的分解图、软件的关键件和重要件是否确定,软件的功能剖面是否具备,软件功能剖面是否进行了功能模块标识、功能模块说明;是否将软件功能剖面进行了功能执行概率分解,执行概率与软件可靠度是否进行了分解和匹配。

➢服务化设计检验:是否将软件模块进行了服务化封装,服务化的软件模块是否采用标准的服务接口进行消息交互。

➢软件失效分析:是否描绘了软件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表,细化为软件模块的失效模式、失效原因、失效影响和严重程度,对整个软件的失效影响概率。

➢关键件重要件的失效模式及故障恢复:在软件功能模块化分解之后,提取对软件系统有重大影响的模块,确定为关键件或重要件,分析失效模式以及故障快速处理手段和方法。

➢可靠性指标分配:将系统可靠性指标进行了分配和分解,确定软件系统的可靠性三要素,即规定的条件、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功能。

规定的条件指软件的运行环境,涉及软件系统运行时所需的各种支持要素,如支持硬件、操作系统、其他支持软件、输入数据格式和范围以及操作规程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软件的可靠性是不同的。

具体地说,规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描述软件系统运行时计算机的配置情况以及对输入数据的要求。

规定的条件还指软件的用法,一个软件的可靠性随着用法的不同而不同。

有些用法可以揭露软件的故障,有些则不能揭露软件的故障。

因此如何定义软件的用法,以及如何度量软件用法对软件失效的影响,是软件可靠性设计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规定的时间指软件的工作周期,软件可靠性是时间的函数,失效的概率随着系统工作周期的增长而增加。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一、引言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具有一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制定的指导文件。

本文档旨在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详细的规范和要求,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设计原则1. 系统可靠性:设计应确保系统在正常运行和异常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并具备自动故障检测和恢复功能。

2. 系统安全性:设计应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包括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保护敏感数据和防止系统被恶意攻击。

3. 系统可扩展性:设计应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以适应未来可能的需求变化和系统升级。

4. 系统可维护性:设计应考虑系统的可维护性,包括易于诊断和修复故障、方便的系统维护和更新。

三、系统设计要求1. 系统架构设计a. 确定系统的功能模块和组件,并定义它们之间的接口和通信方式。

b. 考虑系统的分布式部署,确保各个模块之间的通信可靠性。

c. 设计系统的数据流程和控制流程,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

2. 硬件设计要求a. 选择适合系统需求的硬件设备,包括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

b. 确保硬件设备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减少故障率和维修成本。

c. 设计合理的硬件布局和连接方式,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软件设计要求a. 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以满足系统的功能需求。

b. 设计清晰的软件架构和模块划分,以便于代码的维护和扩展。

c. 实现良好的错误处理和异常处理机制,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数据管理要求a. 设计合理的数据采集和存储方案,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b. 考虑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机制,以防止数据丢失和系统故障。

c. 设计合适的数据访问权限控制机制,保护敏感数据的安全性。

5. 系统测试要求a. 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覆盖系统的各个功能和异常情况。

b. 进行全面的系统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等。

c. 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确保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满足需求。

系统设计规范

系统设计规范

二、系统设计规范1.设计原则(1)集成化(包括IBMS系统开发)采用统一的便于管理和应用的操作平台和中文界面,对楼宇自控(包括暖通空调系统、照明控制系统及其它要求受控的建筑设备)、安防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等各弱电子系统实现综合监视、联动和统一管理。

(2)可行性和适应性系统要保证技术上的可行性和良好的性价比,并满足今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3)实用性和经济性系统建设应始终贯彻面向应用、注重实效的方针,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

(4)先进性和可扩展性系统设计既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又要注意结构、设备、工具的相对成熟。

采用成熟的主流技术,不但能反映当今的先进水平,而且具有前瞻性,并能顺利地过渡到后代技术。

产品应选用国际先进的主流产品。

(5)开放性和标准性为了满足系统所选用的技术和设备的协同运行能力、系统投资的长期效应以及系统功能不断扩展的需求,必须要求系统的开放性和标准性。

(6)可靠性和稳定性在考虑技术先进性和开放性的同时,还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性能、系统管理、厂商技术支持及维护能力等方面着手,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7)安全性和保密性系统设计中,既考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更要注意信息的保护和隔离,因此系统应分别针对不同的应用和不同的通信环境,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系统安全机制、数据存取的权限控制等。

(8)兼容性和易维护性为了适应系统变化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以最简便的方法,最低的投资,实现系统的兼容和易维护。

(9)服务意识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为大楼的用户提供安全、舒适、方便、快捷、高效、环保的生产及工作环境。

(10)设计具有创造性能够采用成熟技术设计出具有更好整体效果的系统。

2.设计依据本工程设计及施工时除必须遵守有关建设法规、标准外,还须遵循消防、通信、广电、公安、安全、保密、环保等有关行业的相应标准。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 16-92《综合布线系统标准》 ANSI/TIA/EIA568-B《工业企业程控交换机工程设计规范》 CECS 09:89《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98《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GB 50174-93《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 YD5003-94《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电磁脉冲安全防护规范》 GA 267-200《采暖通风与空调调节设计规范》 GBJ 19-87《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BT75-94《民用闭路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48-94《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J115-87《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94《入侵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GB10408.1-1989《防盗报警中心控制台设计规范》GB/T16572-19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58-96《0MHZ-1GHZ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GB 6510-86《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94《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79-8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 (2000年版)《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 50343-2004《建筑物防雷设施安装》 99D562 (99年版)《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YD 5078-98《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通讯局(站)接地设计暂行技术规定》YDJ26-89《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导则》GB7450-87《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过电压保护设计规范》GB64-83《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 IEC 1312-13. 系统设备要求系统各部分设备选型1)前端设备可为分离组合型摄像机,也可为一体化摄像机。

课程设计系统设计要求

课程设计系统设计要求

课程设计系统设计要求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第三章“物质与能量”的核心概念,包括物质的组成、状态变化、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物质的微观组成,如原子、分子和离子。

–学生能够解释不同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原因。

–学生能够理解能量的多种形式,包括热能、动能、势能等,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转化规律。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实验数据,计算物质的温度、热量和能量转换。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物质的能量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围绕第三章“物质与能量”进行,详细教学大纲如下:1.物质的组成: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分子与化合物的性质。

2.状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特性,相变规律及背后的物理原因。

3.能量的转化:动能、势能、热能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

4.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和应用实例。

教学过程中将结合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等多种形式进行内容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解释复杂概念和理论,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2.讨论法:鼓励学生就实验结果和理论进行小组讨论,增强思考和交流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4.实验法:设计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自然科学基础》第三章相关内容。

2.参考书:提供额外的学术资料和图表,加深学生对物质与能量的理解。

3.多媒体资料:使用视频、动画等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和能量变化过程。

4.实验设备:温度计、热量计、实验仪器等,用于实地操作和验证能量变化。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评估学生对“物质与能量”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和小组讨论表现进行评估。

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深度要求标准

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深度要求标准

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深度要求标准我们知道,系统的设计是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而需求与设计方案只有在充分沟通、反复论证后共同确定;才能最终确定系统模型。

而在正式确定系统模型之前,我们需要对系统进行初步设计。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用户视角看系统;通过系统分析与思考;通过团队协作做好系统设计。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考虑到用户需求、团队协作和团队目标等相关因素。

所以也就形成了一个初步设计深度要求标准。

1、用户视角用户视角主要体现在对系统的功能和系统的结构等方面的需求;而用户需求包含了产品开发目标、需求目标实现路径;当然这其中的主要内容是以系统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考虑的;而且这些部分是产品开发人员在设计系统时需要考虑到的;也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但是由于设计阶段我们还处于研究阶段;所以并不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

这时候就需要通过用户视角进行产品开发;以用户视角来衡量产品思路;包括产品概念、产品设计思路、功能需求、产品功能实现路径和实现过程等等。

并且要保证各功能模块能够实现相应功能。

2、系统分析与思考从系统的视角来看;该系统一般包括三个子系统:用户系统、用户功能系统、业务系统。

用户系统:一个系统包含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包括用户之间的交互作用。

用户系统:用户需要向用户提供相应活动;需要与用户进行交互;用户需要通过交互来获取新增数据等操作;用户需要按照需求完成相应操作。

而业务系统:指的是业务部门按照流程来完成相应的操作。

比如通过邮件;通过微信推送消息等方式让用户进行操作;通过页面等方式让用户关注相关页面等。

同时呢;一个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功能模块;同时也包括了相应的操作规则或者操作流程。

而对于系统分析与思考这一点来讲;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三个层面:业务层分析、业务流程分析。

3、团队协作团队协作是系统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一个系统如果要实现的话;必然会涉及到多个成员;那么如果一个完整的系统要实现的话,那么一定要考虑到团队协作问题。

软件设计师的系统设计能力要求

软件设计师的系统设计能力要求

软件设计师的系统设计能力要求在当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软件设计师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他们负责创建和开发各种软件系统,因此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专业知识。

其中,系统设计能力是评估一个软件设计师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探讨软件设计师的系统设计能力要求。

一、全面理解软件系统软件设计师首先需要全面理解软件系统的概念和原理。

他们应该熟悉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了解各种常见的软件开发模型,例如瀑布模型、敏捷开发模型等。

此外,软件设计师还应了解软件系统的组成部分,例如数据库、操作系统、网络等。

只有对软件系统的整体架构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进行系统设计。

二、需求分析与规划软件设计师在进行系统设计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与规划。

他们应该能够与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在需求分析阶段,软件设计师需要进行系统需求的梳理和整理,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规划能力,能够合理确定系统的开发周期、资源分配和进度控制。

只有在需求明确且规划有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系统设计工作。

三、系统架构设计系统架构设计是软件设计师的核心职责之一。

在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时,软件设计师需要考虑多个方面,例如系统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和性能等。

他们应该能够选择适当的架构模式,并合理划分系统的模块和组件。

此外,软件设计师还需要考虑系统接口的设计和整合,确保不同模块之间的协作和交互正常运行。

系统架构设计是保证系统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四、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设计师的系统设计能力还需要包括对算法与数据结构的熟悉与运用。

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编程基础,能够设计高效的算法和数据结构,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此外,软件设计师还应该关注算法和数据结构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例如在图像处理、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领域。

算法与数据结构是软件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五、测试和质量保证一个优秀的软件设计师应具备全面的测试和质量保证能力。

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第一包一、系统总体设计要求1、系统工作模式指挥调度系统按照公安部办公厅颁布的《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技术规范》中的Ⅲ类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即日接警量大于1000起。

2、系统规范要求本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应当符合以下规范的要求:《地市级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技术规范》《县、市级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技术规范》《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GB50313-2000)(公安部消防总局)3、系统建设内容本次项目包括以下10个部分:●报警电话受理子系统●计算机局域网子系统(网络通信子系统/平台)●计算机辅助调度子系统●数字录音子系统●GIS地理信息子系统(预留接口)●视频图像显示子系统●数据联网子系统●UPS电源子系统●首长指挥子系统●其他配套设备二、功能要求2.1报警电话受理子系统各师公安局指挥中心根据要求需配置4套报警席位(包括一套班长台),坐席配置一机双屏和话机,显示屏采用19英寸液晶显示器(带音箱)二级处警子系统采用B/S方式配置,在师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电话后通过网络方式派发到下属处警机构;可以灵活配置师公安局→垦区公安局(相关警种)→派出所(同时抄送兵团公安局存储系统)及师公安局→派出所或相关警种(同时抄送垦区公安局及兵团公安局存储系统)两种方式。

2.2计算机局域网子系统(网络通信子系统/平台)通信指挥调度系统是整个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将为指挥中心提供全面的有线通信服务。

为了实现系统的高可靠性,本次项目建设的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应采用内外双套ACD并行工作的方式,进行报警电话的排队分配。

任何一个报警电话呼入时,按照特定分配策略选择任何合适的坐席。

数字程控调度机、坐席以及CTI Server三者必须做到逻辑上高度统一。

2.2.1数字程控调度机基本要求采用的数字程控调度机要求国际知名品牌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与公众电信网的接口和信令应符合《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的要求,具有信息产业部颁发的通信产品入网证明。

建筑排水系统的规范设计要求

建筑排水系统的规范设计要求

建筑排水系统的规范设计要求建筑排水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它的设计要求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为了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性,下面将详细介绍建筑排水系统的规范设计要求。

一、规划和设计原则1.1 合理布局: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和使用要求,合理确定排水系统的布局。

确保排水设备、排水管道等设置位置合理并易于维修。

1.2 安全可靠:设计时应考虑水流量、水压、地势、排水高度等因素,合理选择排水设备及管道的规格和材料。

确保排水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防止排水设备泄漏或堵塞。

1.3 经济节能:设计时应尽量减少排水设备数量和长度,选择适当的管道直径和坡度,以降低工程成本和运行能耗。

二、排水设备的设计要求2.1 防污设备: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合理配置各类防污设备,如污水隔油器、污水篦子、污水泵等,以保证排水系统的工作正常。

2.2 排污设备:在建筑物内部设置足够数量的排污设备,包括马桶、洗手盆、浴缸、厨房污水沟等。

根据使用者的人流量合理配置设备,并确保其操作方便、卫生可靠。

2.3 排气设备:在排水系统内设置排气装置,以避免气体积聚造成管道堵塞或影响排水效果。

三、排水管道的设计要求3.1 材料选用:根据排水介质的性质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

对于污水排放管道,应选用耐腐蚀、耐磨损的材料。

3.2 管道布置:管道布置应符合工程安装及防火防爆要求,且方便维修保养。

在地下室和基础设施较为复杂的建筑物中,应设置清晰的管道标识,以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排查维修。

3.3 坡度设计:在设计排水管道时,需要合理确定管道的坡度。

通常情况下,污水管道的坡度要求为1/50至1/100,雨水管道的坡度要求为1/100至1/200,以确保水能顺利排除。

四、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要求4.1 排水容量:根据降雨量、建筑物的面积和设计要求确定雨水系统的排水容量。

确保雨水管道的尺寸合适,能够及时有效地排除雨水。

4.2 雨水收集和利用:对于需要雨水收集和利用的建筑物,设计时需要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和相关的处理设备,以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设计要求
4.3.1系统构成
电力负荷控制以市(地区)为基础,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如图2。

图2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基本体系示意图
注:大、中、小电力用户的划分由各地区规定
4.3.2系统配置
4.3.2.1无线电负荷控制系统
无线电负荷控制系统由电力负荷控制中心的计算机系统(简称主控机)、无线电设备、各种单、双向终端组成,如图3。

图3无线电负荷控制系统配置
主控机一般由两台互为备用、自动切换的微型计算机,两台以上打印机及两台屏幕大于14英寸的高密度彩色显示器组成。

无线电设备在负荷控制中心为两台互为备用、自动切换的无线电台,其功率一般不大于25W。

在地形条件复杂或控制半径较大时(一般大于50km),系统中要设置中继站,以接收并转发信息。

无线电信道工作频率按国家规定选用。

各种单、双向终端的配置,根据各地用电负荷情况确定。

4.3.2.2音频、载波电力负荷控制系统
音频、载波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由主控机、当地控制器和音频或载波信号发送接收机、耦合设备、各种单、双向终端组成,如图4所示。

图4音频、载波电力负荷控制系统配置
主控机一般由两台互为备用、自动切换的微型计算机,两台以上打印机及两台屏幕大于14英寸高密度彩色显示器组成。

在变电站内安装有当地控制器、音频、载波信号发送接收机、耦合设备。

通过无线电或有线信道,当地控制器接收主控机发来的各种命令,经发送接收机处理并放大后耦合到配电线上,通过高、低压配电线把控制信号传送到位于配电网末端的电力负荷控制终端。

双向终端采集的负荷信息同样通过配电网传送到当地控制器,然后送到电力负荷控制中心,以实现数据采集功能。

在配电网复杂,信号衰减大的地区,载波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可设置增音机。

各种单、双向终端的配置,可根据各地用电负荷情况确定。

4.3.3数据传输规约
无线电、配电线载波电力负荷控制系统,以及音频电力负荷控制系统主控机与当地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传输规约,见DL353。

音频电力负荷控制系统中,音频信号发送机与电力负荷控制终端之间的控制码格式在产品标准中规定。

4.6基本性能指标
4.6.1数据采集
a.脉冲量:输入回路应能正确接收电能表送来的脉冲,输入路数一般不多于4路;
b.模拟量:模拟量遥测总误差不大于1.5%;
c.数字量:能接收二进制,二至十进制等不同的数字码;
d.开关量:能及时接收各种开关的状态信息,输入路数一般不多于4路。

除模拟量外,其他数据回路输入接口应有光电隔离。

3.1实时数据监控区域
包括了各个分路的如下数据,当前需量、最大需量、最大需量发生时间、功率因数、补偿无功。

用户根据上述数据实时的检测用电情况。

当需量超过限值时字体会变红。

当功率因数超出限值时补偿无功会显示出来。

3.2数据越限报警区域
显示报警内容和报警发生时间,报警内容主要有,功率因数越限报警、需量越限报警、钟端时钟误差报警、参数丢失报警。

3.3功控参数
当有功控投入时显示,内容包括时段控参数、厂休控参数、临时限电控参数。

显示功控参数后方便用户及时采取措施以防跳闸限电
用电管理
在主菜单中点击“用电管理”即显示出相应的菜单项供用户选择,包括:功率因数查询、需量查询、电量统计分析、负荷统计查询
6.1电量统计分析
在主菜单中点击“用电管理”→“电量统计分析”即显示出相应的菜单项供用户选择,包括:日小时电量查询、日电量统计查询、日小时电量棒图、当月用电量统计、分时电量饼图
6.3.1日小时电量查询
该功能显示某一天的小时电量,用户可以选择日期后,点击“开始查询”即可,数据内容包括各线路电量和总电量
6.2用电分析
该功能显示某一时间段内的用电指标包括:最大需量、最大需量出现时间、最小功率因数、最小功率因数出现时间、平均负荷、负荷率、最高负荷利用小时、峰谷差、功率因
数超限次数、需量超限次数。

用户选择起始日期和终止日期,
1.事件记录
在主菜单中点击“事件记录”即显示出相应的菜单项供用户选择,包括:终端停电记录、临时限电记录、遥控跳闸记录、功控跳闸记录、主站通知记录
7.1遥控记录
该功能显示了遥控记录,内容包括跳闸轮次、跳闸时间、跳闸前实时功率,用户分别选择开始时间和终止时间后
2.经济性评价
在主菜单中点击“经济性评价”即显示出相应的菜单项供用户选择,包括:销售电价输入、错峰电价计算。

见图9-1:
10.1销售电价输入
销售电价作为电费的计算依据,用户将电力公司公布的电价输入到相应的表格之中,输入完成后点击“保存”即可。

10.2错峰电费计算
10.3当用户采取了诸如:“削峰填谷”、降低需量、增大功率因数
等措施后可以有效地节省电费。

“错峰电费计算”的功能就是根据用户提
供的信息,准确地算出可以节省多少电费。

将电力系统抽象为6个业务领域。

(1)市场运作,(2) 输电运营,(3) 配电运营,包括:
a数据釆集和控制(DAC) ;
b配电运行模型和分析(DOMA) ;
c故障定位,隔离和服务恢复(FLIR) ;
d配电系统偶然性事故分析(CA) ;
e多重馈电线结构重组(MFR) ;
f继电保护再协调(RPR) ;
g电压和无功控制(VVC) ;
h矫正措施计划(RAS)的预装备;
i紧急行动的协调;
j恢复行动的协调;
k智能告警处理。

(6) 客户服务,包括:
a自动抄表;
b 实时定价;
c仪表管理;
d电能质量监测;
e损耗管理;
f用户入口网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