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第二章 药物制剂设计

合集下载

《生物药剂学》课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生物药剂学》课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45
(三) 定位释药制剂
将口服药物直接输送到某一特定消化道 部位释放的制剂称为口服定位给药系统。 目的: 1)避免药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灭活; 2)避免缓控释制剂吸收不完全; 3)为了治疗胃肠道局部疾病。
46
1、口服胃滞留制剂
使药物在胃内排空速率降低,滞留时间延长, 与胃粘膜接触面积增大,提高药效。
药物
水中的 溶解度 ( g/ml)
洋地黄毒甙元 洋地黄毒甙 雌三醇 灰黄霉素 硝基安定 苯巴比妥
10 17 29 15 43 1400
在 0.05mol/L 环糊精溶液中的溶解度
(
-CD G- -CD g/m-l)CD
G- -CD
260
330
730
4400
100
100
1300
5800
32
30
710
2600
16
16
21
19
61
60
120
130
1900 1900
4500
4500
G-α-CD, G-β-CD:葡萄糖基环糊精
25
四、制备工艺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一) 混合与制粒
1、混合
不同混合方法产生不同的分散表面积,从 而影响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 例:华法林-乳糖,溶剂分散法>直接混合
2、制粒
不同制粒方法所得颗粒的大小、硬度等均不 同,致使药物的崩解存在较大差异。
①降低粘液粘度和弹性; ②提高膜的流动性; ③膜成分的溶解作用; ④与膜蛋白相互作用。
促进药物细胞旁路转运机制:
①增加细胞旁路的水吸收; ②扩展细胞间隙,增加通透性。 ③破坏细胞内外的Ca2+平衡
39

工业药剂学

工业药剂学

《工业药剂学》教学大纲适用四年制药物制剂专业一、课程简介工业药剂学主要是研究剂型和处方的设计,制剂工业生产的理论、技术和质量控制等有关问题的学科。

工业药剂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和设计如何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出质量优良的制剂,以满足医疗与预防的需要。

通过对工业药剂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研究和开发新剂型和新制剂、科学化进行处方设计和工艺设计、研究和开发优质药用辅料、研究新制剂技术及有关设备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从事药剂学工作、合理制药用药、保证用药安全、充分发挥药效、研究探讨新剂型和新品种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适用四年制药物制剂专业,属专业必修课,总学时为120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60学时,于第七学期开课,7.5学分。

二、课程目标(一)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工业药剂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工业药剂学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常用剂型的设计、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要求和规范,熟悉新技术、新材料对工业药剂学的意义,了解新剂型的设计和制备方法。

(二)基本技能掌握常用药物剂型及其制剂的制备技术和生产实践的能力,掌握主要药物剂型的处方设计原理及其质量检查,掌握药物制剂稳定性测定和结果处理,熟悉制备药物制剂专用设备、器械的使用。

(三)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工业药剂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能力;具备药物制剂的初步设计开发能力。

三、学时分配四、理论教学目标与内容第一章绪论目标1.掌握工业药剂学、GMP、GLP与GCP的概念、工业药剂学的相关术语、药物剂型的分类、重要性、中国药典的概况、特点及沿革。

2.熟悉(1)工业药剂学的任务;(2)工业药剂学的分支、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其与药剂学之间的关系;(3)药物传递系统(DDS)的概念、研究进展;(4)药品标准、处方的概念及分类、GMP规范。

3.了解(1)药物辅料的应用及其在制剂中的作用、国内外工业药剂学的发展;(2)国外药典的概况、发展以及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药剂学》Pharmaceutics

《药剂学》Pharmaceutics

❖ 药剂学的宗旨 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
❖ 药剂学涉及的相关学科 数学、化学、物理、生物 药物分析、药理学、药物化学、中药学 化工原理、机械设备
❖ 剂型的重要性 无型不成药(原料药无法给药) 疾病——剂型(急症缓症) 药物——剂型(作用疾病类型、作用速度、
作用部位、毒副作用、疗效等)
药剂学的基本任务 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并能批量
生产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以满足医疗卫 生的需要。
药剂学的具体任务
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三大支柱:制剂技术、药用辅料、制剂设备
本课程内容提要 第二篇 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第9章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1学时) 第10章 表面活性剂(2学时) 第11章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1学时) 第12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4学时) 第13章 粉体学基础(2学时) 第14章 流变学基础(1学时) 第15章 药物制剂的设计(4学时)
制剂:制剂的研制过程。
制剂学:研究制剂的理论和制备工艺的科学。
药物的传递系统:新剂型、新制剂、新技术的 总称。包含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 排泄特征;药物的作用机制。
方剂:按医师临时处方,专为某一病人调制的 具有明确的用法和用量的药剂。
调剂学:研究方剂的配制、服用等有关技术和 理论的科学。
(四)中药现代剂型的 整理、研究与开发
传统剂型(膏、丹、丸、散等)
现代剂型
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继承、整理、 发展中药传统剂型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剂型,是 中药走向世界的重要体现。
如复方丹参滴丸、清开灵注射液

药剂学药物制剂的设计课件

药剂学药物制剂的设计课件

药剂学药物制剂的设计课件
1.药物制剂设计概述
药物制剂设计是药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开发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

药物制剂设计必须基于科学的原则,并考虑多种因素,如药物的性质、剂型的特点、患者的需求等。

2.药物制剂的剂型选择
选择合适的剂型是药物制剂设计的关键步骤。

应根据治疗需求、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等因素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需要长期维持血药浓度的药物,应选择长效剂型。

3.药物制剂的处方前研究
处方前研究主要包括药物的化学性质、溶解度、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数据为后续的处方设计提供基础。

此外,还需要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性。

4.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
处方设计涉及选择合适的辅料、确定药物的用量、配比等。

在这一阶段,需要充分考虑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等因素,并尝试不同的配方,以找到最佳的处方组合。

5.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
制备工艺是实现处方设计的关键环节。

在这一阶段,需要确定合适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和参数,确保大规模生产的药物制剂的质量与实验室制备的一致。

6.药物制剂的质量研究
质量研究是确保药物制剂质量的必要步骤。

这包括对药物制剂的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杂质等进行检测和控制,以确保药物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7.药物制剂的临床前药理与毒理研究
在临床试验之前,需要进行药理和毒理研究,以评估药物制剂在动物体内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数据可以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参考,并为药物制剂的上市提供支持。

药剂学重点整理

药剂学重点整理

药剂学重点整理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1.何为药剂学?制剂学和调剂学?①药剂学是研究剂型和制剂的处方设计、配置理论、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等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的科学。

②研究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理论的科学为制剂学;研究方剂的配置技术和理论的科学为调剂学。

2.何为药物制剂和药物制剂、给药系统?任何一种药物,在供临床应用前,都须制成适合于治疗或预防应用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这种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

药物制剂是指具体药物按某一种剂型,根据药典或国家标准制成的供临床应用的药品。

给药系统是新剂型、新制剂的总称。

3.药物剂型的分类?①按物理外观形态分: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气态剂型。

②按分散系统分: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状液型、混悬液型、气态分散型、固体分散型、微粒型。

③按给药途径分:胃肠道给药剂型、注射给药剂型、呼吸道给药、皮肤给药、黏膜给药。

4.现代药剂学的进展?①第一代为简单加工供口服与外用的汤剂、酒剂、灸剂、条剂、膏剂、丹剂、丸剂、散剂。

②第二代为片剂、注射剂、胶囊剂与气雾剂等。

③第三代为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④靶向给药系统。

⑤自调式或脉冲式给药系统。

5.何为药典?及药典基本情况?①药典是国家记载药品规格和标准的法典,是一个国家药品生产、检验与使用的依据。

②中国药典(Ch.P.),为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其中自1963版分两部,自2005版分为三部,一部收载中药及中成药,二部收载化学药,三部收载生物技术药物③美国药典USP;英国药典BP;日本药局方JP;欧洲药典EP;国际药典6.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品安全试验规范包括?①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②药品安全试验规范(GLP),③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④药物供应管理规范(GSP)7.何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凡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配置、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称为处方药;患者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称为非处方药。

0药剂Ⅱ药物制剂设计

0药剂Ⅱ药物制剂设计
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第三节 药物制剂的处方前研究 一、任务和要求
处方前工作(简称)
1)资料收集(化学、物理和生物学性质等) 2)部分前期研究工作(药-药、药-辅料相互作用等)
☆ 意义:
1)为选择最佳剂型、处方工艺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2)是开发安全、有效、稳定的药物制剂的基础
药物从合成到上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 Medline光盘数据库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建立的MEDLARS系统中最大
和使用频率最高的生物医学数据库存,1966年,70个国 家和地区,约 4000 种生物医学及相关学科期刊。 4.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c)
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制的综合性医学医学
文献数据库, 1983年, 900多种中国期刊,内容涉及基础 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及中药学等
3.650 3.344 3.061 2.996
三 分析方法研究
☆(与稳定性同步,省时)
定性分析:显色、沉淀、色谱等(一般应有2种方法) 定量分析:容量、仪器分析(常用) UV、HPLC、
TLC、GC、MS、 HPLC- MS等
有关物质:TLC、HPLC、GC等 晶型(X-衍射、DSC、IR等)
2. 通过数据库检索
中文数据库:
清华同方学术期刊网
/ 维谱全文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 /
外文数据库: ScienceDirect /
皮肤给药
皮肤给药方便安全,多用于局部给药,局部起效; 新型透皮吸收制剂可局部给药全身起效;但皮肤对药物吸收 有较强的屏障作用; 皮肤用制剂要求制剂与皮肤有良好的亲和性,铺展性、黏着性 等,对皮肤无刺激性;不影响皮肤正常功能;
粘膜及腔道给药

药剂学6版

药剂学6版

注射用水
无菌注射用水
●性质稳定 ●生理相容性 ●使用安全 ●成本低
水能溶解大多数无机盐类和极性大的有机药物及药材中
的有效成分;有些药物水中不稳定,降解、霉变等。
▢氨基酸口服液
▢氨基酸注射液
★利巴韦林口服溶液
★利巴韦林滴眼液
★ 利巴韦林滴鼻液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
羟喜树碱注射液
非水溶剂
▤ 醇及多元醇类
内就地查封、扣押。
▤广东省药检所反复检验和验证 ●齐二药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含有了该药中不应该含
有的二甘醇
▤含有“二甘醇”的亮菌甲素注射液--直接导致病人肾功
能急性衰竭
●二甘醇在体内氧化成草酸而引起肾脏损害
▢江苏省泰兴市不法商人王桂平以中国地质矿业总公司泰兴化工总厂的名义, 伪造药品生产许可证等证件,于2005年10月将工业原料二甘醇假冒药用辅 料丙二醇,出售给齐二药。 ▢齐二药采购员钮忠仁违规购入假冒丙二醇 ▢化验室主任陈桂芬等人严重违反操作规程,未将检测图谱与“药用标准丙二 醇图谱”进行对比鉴别,并在发现检验样品“相对密度值”与标准严重不符 的情况下,将其改为正常值,签发合格证。 ▢假药用辅料投入生产,制造出假药“亮菌甲素注射液”并投放市场。 ▢广州中山三院和广东龙川县中医院使用此假药后,11名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 衰竭并死亡。
处货值金额5倍罚款1682万元,罚没款合计1920万元; 吊销其《药品生产许可证》,撤销其129个药品批准文
号。收回GMP认证证书。
▤齐二药原总经理等10人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一批药品监管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受到行政处分
二.药用溶剂的性质 溶剂的极性直接影响药物的溶解度。 溶剂极性的大小以介电常数和溶解度参数衡量。 (一)介电常数 溶剂介电常数表示将相反电荷在溶液中分开的能力

《药剂学》章节重点

《药剂学》章节重点

《药剂学》章节重点第一章绪论1、概念:药剂学、药物剂型(剂型)、药物制剂(制剂)药剂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剂型和药物制剂的设计理论、处方工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综合性应用技术的科学。

药物剂型:是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简称剂型。

药物制剂:是指剂型确定以后的具体药物品种。

2、药物剂型的重要性无型不成药(原料药无法给药)疾病——剂型(急症缓症)药物——剂型(作用疾病类型、作用速度、作用部位、毒副作用、疗效等)3、药剂学的三大支柱是什么?制剂技术、药用辅料、制剂设备4、下面缩写字母代表的意思:DDS、GMP、OTC、SFDA、GLP、GCPDDS:药物传输系统,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OTC:非处方药,SFDA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LP:药品安全试验规范,GCP: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5、GMP的检查对象和三大要素分别是什么?它适用于制药的哪个阶段?检查对象是人、生产环境和制剂生产的全过程。

三大要素:将人为的差错控制在最低的限度;防止对药品的污染和降低质量;保证高质量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药品的生产阶段第二章表面活性剂1.概念:界面、表面、表面张力、表面活性、表面活性剂、胶束、CMC、HLB、Krafft点、昙点界面:指物质的相与相之间的交界面。

表面:通常将有气体组成的气—固,气—液等界面称为表面表面张力:是指一种使表面分子具有向内运动的趋势,并使表面自动收缩至最小面积的力。

表面活性:甲物质的加入能降低乙液体的表面张力,则称甲对乙有表面活性。

表面活性剂:是指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显著降低的物质胶束:溶解在水中达一定浓度时,其非极性部分会自相结合,形成聚集体,使憎水基向里、亲水基向外,这种多分子聚集体称为胶束。

CMC: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HLB(亲水亲油平衡值):是用来表示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能力大小的值(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Krafft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溶解度 难溶性药物不易制成溶液剂,更不易制 成注射剂。
2。稳定性 空气、光、热、水解、金属离子等影响。 稳定性较差的药物,可以选择比较稳定的剂型,如 固体剂型或加隔离层,薄膜衣片可减少与外界的接 触,减少分解。
二、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1。安全性 通过剂型设计,降低药物的刺 激性和毒副作用
2。有效性 生物有效性 3。可控性 制剂质量的可预知性和重现性 4。稳定性 化学、物理、生物学稳定性 5。顺应性 病人和医护人员对所使用药物的
②避免胃肠道的刺激作用; ③克服首过效应; ④具有良好的外部特征:如芳香气味、可口的味觉、适
宜的大小及给药方法; ⑤适于特殊用药人群,如老人与儿童常有吞咽困难,应
采用液体剂型或易于吞咽的小体积剂型。
2. 注射给药
设计注射剂型时,根据药物性质与临床要求可选用溶 液剂、混悬剂、乳剂等,并要求无菌、无热原,刺激 性小等。
还要考察制剂在贮藏和使用期间的稳定性。 如有不稳定性发生可采用调整处方,优化制备
工艺,或改变包装等方法来解决。
5.顺应性(compliance)
顺应性是指病人或医护人员对所用药物的接受 程度。顺应性的范畴包括制剂的使用方法、外 观、大小、形状、色泽、嗅味等多个方面。
难被病人所接受的给药方式或剂型,不利于治 疗。
按用药部位和目的选择适宜的剂型。适合于腔道给药的 剂型,一般要容量小、剂量小、刺激性小。
应用眼、鼻腔、口腔、耳道、直肠、阴道等粘膜或腔道 部位的药物可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二)全面把握药物的理化性质,确定給药途 径和剂型
全面把握药物的理化性质,找出该药在制剂研发中 的重点和要解决的难点,有目的地选择适宜的剂型 、辅料、制剂技术或工艺。特别是对一些难溶性药 物和稳定性较差的药物。
质量可控要求在制剂设计时应选择较成熟的剂型、 给药途径与制备工艺,以确保制剂质量符合标准 的规定。
4.稳定性(stability)
稳定性也是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药物设计应使药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在组方时不可选择有处方配伍禁忌或在制备过 程中对药物稳定性有影响的工艺。
对新制剂的制备工艺研究过程要进行10天的影 响因素考察,考察处方及制备工艺对药物稳定 性的影响,以筛选更为稳定的处方与制备工艺。
3.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制剂设计必须做到质量可控,是药品有效性和安 全性的重要保证。质量控制也是新药审批的基本 要求之一。
可控性主要体现在制剂质量的可预知性与重现性。 按已建立的工艺技术制备的合格制剂,应完全符 合质量标准的要求。重现性指的是质量的稳定性, 即不同批次生产的制剂应达到质量标准的要求, 不应有大的变异。
接受程度 6。剂型与生产成本
1.安全性(safety药物制 剂的设计应能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吸收迅速的药物,在体内的药理作用强, 但产生的毒副作用也大。
对机体本身具有较强刺激性的,可通过调 整制剂处方和设计适合的剂型降低刺激性。
三、制剂的剂型与药物吸收
药物的吸收程度和速度是决定药理作用强弱 快慢的主要因素之一。制剂的剂型影响药物 的吸收。
(一)固体制剂与药物的吸收
药物剂型 崩解 溶解 扩散 生物膜 吸收
溶出速率 包衣片﹤片剂﹤胶囊剂﹤散剂、颗 粒剂
(二)液体制剂与吸收
液体制剂不存在崩解、分散(溶出)过程,吸收 较优快。 如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口服等液体制剂。
内容
1。处方前设计
药物理化性质、药理学、药动学了解;
2。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
根据药物性质和临床治疗需要,确定给药途径和合适的剂 型;
3。处方筛选
生产处方:大量生产制剂时所列制剂的质量规格、成分名 称、数量及制备和质量控制方法等规程性文件
4。制备工艺优化设计
根据剂型特点,选择合适的辅料,并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优 化。
2.有效性(effectiveness)
有效性是药品发挥作用的前提。生理活性很高 的药物,如果制剂设计不当,有可能在体内无 效。
药物的有效性既与给药途径有关,也与剂型及 剂量等有关。同一给药途径,剂型的选用不同, 其作用亦会有很大的不同。
药物制剂的设计可从药物本身特点或治疗目的 出发,采用制剂的手段克服其弱点,充分发挥 其作用,增强药物的有效性。
5。包装材料的选择
第二节 制剂设计的基础
一、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
(一)根据临床防病治病需要,采用不同 的给药途径和相应剂型和制剂。
疾病的种类和特点 不同的给药途径 不同的用药部位 对吸收快慢要求的不同
对制剂有不同 的要求
1.口服给药
口服剂型设计的一般要求:
①在胃肠道内吸收良好。良好的崩解、分散、溶出性能 以及吸收是发挥疗效的重要保证;
四、制剂的评价与生物利用度
1、毒理学评价:新制剂应进行毒理学研究,包括 急、慢毒性,致畸、致突变等实验。
需长期给药时,可采用缓释注射剂。 对于在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可考虑制成冻干制剂和
无菌粉末,用时溶解。
3. 皮肤或粘膜部位给药
皮肤给药的制剂应与皮肤有良好的亲和性、铺展性或粘 着性,在治疗期间内不因皮肤的伸缩、外界因素的影响 以及衣物摩擦而脱落,同时无明显皮肤刺激性、不影响 人体汗腺、皮脂腺的正常分泌及毛孔正常功能。
第二章 药物制剂设计 (书第21章)
第一节 概述
药物制剂设计是决定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
控性、稳定性和顺应性的重要环节。
药物制剂的设计目的: 根据临床用药的需要及药物的理化性质,确定合
适的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 选择合适的辅料、制备工艺,筛选制剂的最佳处
方和工艺条件,确定包装,最终形成适合于生产 和临床应用的制剂产品。
混悬剂与乳剂虽存在药物的溶出过程,但降低其 粒径可促进吸收。
改变液体制剂粘度,可改变药物的吸收。
(三)皮肤、粘膜给药与吸收
药物的脂溶性、分子量的大小、生物膜的生 理状态
一般选用油/水分配系数大即脂溶性大的和分子量 小药物便于药物的跨(细胞)膜转运和扩散,同时 可考虑加入吸收促进剂或采用离子导入的方法来促 进药物的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