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故事:凿壁偷光
成语故事:凿壁偷光

成语故事:凿壁偷光【注音】zaobi touguang【成语故事】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 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岀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勤学【相近词】囊虫映雪、穿壁引光、废寝忘食、凿壁借光【反义词】不学无术成语故事:守株待兔成语故事:乘人之危成语故事:出尔反尔成语故事:前功尽弃想了解更多成语大全网的资讯,请访问:成语大全。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
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
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
后来,他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办法。
因为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
灯光果然从小孔里透过来了。
他高兴得跳了起来。
从此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直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常常碰钉子,他又开始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很多。
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当长工。
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
“文不识”觉得很奇怪,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希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
”“文不识”答应了他的请求。
匡衡一得到丰富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婪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这样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著名的大学者。
心得启迪:匡衡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都能认真读书、刻苦学习知识,而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物质环境里,是不是更应该努力学习呢?不管在什么状态下,我们都要勤奋学习。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源泉,能让人间更美好。
拓展:匡衡的人物生平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
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
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
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本文是关于凿壁偷光成语故事,感谢您的阅读!【成语】:凿壁偷光【拼音】:záobìtōuguāng【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举例造句】: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的志士【成语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凿壁偷光的短语故事

凿壁偷光的短语故事
凿壁偷光是一个成语故事,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出自于《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
1、匡衡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但由于家庭贫困,他无法购买蜡烛。
为了能够继续学习,他决定在邻居家的墙上钻一个小洞,借着邻居的烛光来读书。
一天晚上,当他正在看书时,邻居发现了这个洞,并询问他在做什么。
匡衡解释道:“我想借着你们家的烛光来读书。
”邻居被他的勤奋和毅力所感动,决定送给他一些蜡烛。
从那天起,匡衡能够更加专注地阅读书籍。
他的才华和刻苦学习最终得到了朝廷的赏识,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这个短语故事展现了匡衡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学习的
精神,同时也传递了团结互助、帮助他人的价值观。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的含义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的含义1. 引言成语是一门重要的语言文化遗产,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深刻的哲理。
其中,凿壁偷光是一句生动的成语,它的故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本文将探讨凿壁偷光成语的起源、内涵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凿壁偷光成语的由来2.1 东汉时期的故事凿壁偷光这一成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一个故事。
据传,当时有一位名叫鲁班的木匠,他为了学习才艺,常常秘密观察别人的工作。
一次,他看到了一位瓦匠在夜晚凿壁偷光,以此来学习瓦匠的技艺。
经过不懈的努力,鲁班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木匠大师。
这个故事也因此演变成了凿壁偷光这个成语。
2.2 成语的内涵凿壁偷光成语在字面上是指在墙壁上凿开一个洞,借别人的光来照亮自己。
然而,从更深层次上理解,这个成语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它告诉我们,人们应该勇于探索、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以便能够不断进步和提高自己。
3. 凿壁偷光的现实应用3.1 教育领域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凿壁偷光成语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学习,通过观察、模仿和借鉴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更加高效。
3.2 职场发展在职场中,凿壁偷光成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职业发展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提升自己。
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学到新的技能和知识,从而在职场中更加出色地表现。
3.3 创新和创业凿壁偷光成语也可以为创新和创业提供灵感。
创新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而借鉴他人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创新方向。
创业者可以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创业项目。
4. 如何凿壁偷光4.1 选择学习对象凿壁偷光首先需要选择正确的学习对象。
学习对象应该是具有经验和能力的人,他们的行为和做法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
【成语故事】凿壁偷光

【成语故事】凿壁偷光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叫王明的年轻人。
王明家穷得只剩下一丁点儿油灯油,夜晚时分,他的家里只能靠这一盏油灯照亮。
可是油灯的光芒非常微弱,王明读书的时候几乎看不清楚书上的字。
王明对知识的渴望是无法言喻的。
他决定去找一个智者请教。
智者听了他的困扰,对他说:“你只要每天都坚持读书,总会有一个机会让你达成心愿。
”听了智者的话,王明立刻明白了自己的机会在哪里了。
他决定,每天夜里,就用掘土的铁锹挖开墙壁,借着隔壁邻居家的光线来读书。
每天晚上,王明都会蹑手蹑脚地拿出铁锹,在自己家的墙壁上凿上几个洞。
当铁锹凿进墙壁的时候,王明就能看到邻居家的灯光透过洞口照射在自己的书上,让他能看得更加清晰。
虽然凿壁偷光的做法并不合理,但是王明为了对抗自己生活环境的局限,他只能这么做来实现自己的读书梦想。
就这样,几年过去了,王明每天坚持着读书,慢慢地在村里有了一定的名声。
一天,一位富商听说了王明的事迹,觉得很不可思议,便前去拜访。
王明细细向富商讲述了他的困境和自己的坚持。
富商听后,为之动容,将自己的财富分享给了王明。
王明终于可以买得几盏明亮的灯,再也不用凿壁偷光。
此后,王明迅速成为一位闻名全村的学者,并被村里的人民所景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凿壁偷光并不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它展示了一个人对于自己梦想的执着和坚持。
尽管王明的做法不彻底正确,但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读书愿望,不惜一切代价。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对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总会有一个机会,达成我们的目标。
也许这个机会不是我们期待的方式,但只要我们抓住了它,就能迈向成功的一步。
这个故事还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人的内心力量是无穷的。
只要我们相信并努力追求,就能克服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
凿壁偷光,是一个凭借智慧和勤奋攻克困境的活生生的例子。
这个故事一直鼓舞着人们的追求、进取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无论生活有多么困难,我们都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四字成语故事:凿壁偷光

四字成语故事:凿壁偷光
这则成语讲述的是汉代人匡衡勤学苦读,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
汉代时,有一个叫匡衡的少年,非常勤奋好学。
但是,他的家境贫寒,父亲没钱买蜡烛供他晚上读书,天一黑,他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看着时间这样白白浪费掉,心里非常难过。
他的邻居家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有一天,匡衡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穷人,就恶毒地挖苦他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
匡衡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干活,不用报酬(chou),只要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请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
后来他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精编版)

凿壁偷光成语故事
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成语故事:凿壁偷光
【成语】凿壁偷光
【拼音】záo bì tōu guāng
【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不过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
了看书的水平。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
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
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
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
时间看书,我能够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不过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
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
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
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
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
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
【释义】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
【用法】用作褒义。
专用于学习上。
一般作定语、状语。
【同义词】囊萤映雪、焚膏继晷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把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而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
【反义词】不学无术、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近义词】穿壁引光、凿壁借光
【造句】学习是很艰苦的事,没有凿壁偷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