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导论论文
哲学人类学论文

哲学:一种存在的体验哲学是什么?生命是什么?这是古今中外众多文人雅士不断探索讨论的问题。
哲学作为人类生存史上出现的一种思想的艺术形式,更多的注重人本身的思考性,反思性和参悟性。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这就是本题的来源:哲学,一种存在的体验。
在更多的时候,生命的体现恰恰与哲学互补:生命是一种体验的存在。
美国小说家杰克·凯鲁亚克写的《在路上》一书,描述垮掉的一代。
书中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卢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吸大麻,玩女人,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也是我所认为的体验式的生命。
把人生看做是一段不定的路途,由自己选择行进的方向,速度,伙伴,人生经历便是道路两旁的风景。
但在这里不同的是,书中在描述的是一种消极的慢待生命的方式,把人生看成是毫无意义的退化史,所以去追求痛苦,让本身更敏感,更洒脱。
而更多人倡导的是积极的对待生命,因为每一刻都如此与众不同,千万种的感觉同时作用于你,我们需要的是把这种对感觉的快乐延续下去,并持续为幸福。
现在这种被归结为体验哲学。
追求幸福,是现今哲学大师们一致公认的人类追求的极限。
但幸福是什么,为什么要追求幸福,到极限境地人类处于哪种状态还不是现代人所能解释的,就像顿悟的原因暂时还不能用科学精密的解释出来一样。
任何事物总是对立的,就像黑对应白一样,好事看来也可以是坏事。
如此,要证明哲学是一种存在的体验,那就必然要有一个命题与之对应,那便是,哲学,是一种真切的存在。
这个命题由很多哲学大师提出来,说明人只有进入哲学,才是真正的存在。
人生最大的存在感不是总在自己经历人生重大事件的时候,更多的是,人在深刻反思,自我探索时所带有的自觉性,是真实体验存在的更好路途。
我明白,很多语言没有一个人深深的思索和感悟,是很难达到一种统一的感觉,这是人之所以是与众不同的最主要原因。
第一章 人类学导论

一个德国人、一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乘坐 火车的同一车厢。途中一个客人端了个鱼缸 进来,缸里面游着一条色彩斑斓的鱼。大家 对此很好奇,德国人先问:“先生,你能否 告诉我,这条鱼的名称是什么?在生物学上 属于何纲何科何属何种?都有哪些特征?他 们在科学上有何意义?”日本人听完接着问: “请问这种鱼生长在什么环境中?根据我们 日本的气候、水温、水质条件,这种鱼能不 能引到日本呢?”一直目不转睛盯着鱼缸的 中国人最后发问:“这种鱼是红烧好吃还是 清蒸更胜一筹呢?”
漳州师范学院
三、人类学的原则
1.普遍性 2.整体性 3.文化相对论
漳州师范学院
第二节 人类学的学科领域
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
考古学 语言人类学 民族学
漳州师范学院
人种进化的历史
漳州师范学院
世界人种
漳州师范学院
考古学
漳州师范学院
闽南语
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 著人群)与历代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入闽,特别 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础上,由 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 合而逐渐形成的方言。现代的闽南语闽南语 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音,用闽南语吟诵古诗 词比用现代汉语四声要押韵。
漳州师范学院
漳州师范学院
漳州师范学院
漳州师范学院
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学பைடு நூலகம் 2.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 3.文化人类学与经济学 4.文化人类学与历史学
漳州师范学院
第三节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一、田野工作的准备 1.研究课题的准备 2.提出研究假设 3.制定研究方案
二、田野工作过程 三、资料的整理与跨文化比较研究
人类学研究论文

人类学研究论文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旨在了解人类的文化、社会和生物特征。
通过对不同社会群体的观察和研究,人类学家试图揭示人类的本质和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人类学研究的方法、重要性以及其对社会科学的贡献。
一、人类学研究方法人类学研究通常采用实地调查和参与观察的方法。
研究者会亲自走进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群体,与他们建立联系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言语和文化实践。
这种方法能够使研究者深入了解被研究对象的生活,获得真实而全面的数据。
此外,人类学研究还借鉴了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
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人类学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二、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性人类学研究对于理解人类的本质和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的研究,人类学家能够揭示人类共同的特征和差异。
这有助于我们超越个人经验和局限的视角,拓宽我们的认知边界。
此外,人类学研究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通过对其他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的发生。
这对于构建和谐的多元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类学研究对社会科学的贡献人类学研究对于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贡献。
首先,人类学研究为其他社会科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和数据源。
人类学家的实地调查和观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真实和详尽的数据,丰富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
其次,人类学研究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人类学家通过对文化、社会和生物等多个维度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如文化相对论、参与观察和文化遗产保护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丰富了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也为其他学科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最后,人类学研究促进了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
人类学家往往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合作,共同探讨复杂的社会问题。
这种跨学科合作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科学的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人类学研究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通过实地观察和研究,揭示了人类的本质和多样性。
大学生人类学论文范文模板

大学生人类学论文范文模板
引言
引言部分可以对人类学的意义和研究对象进行简要介绍,并提出研究问题和目的,引起读者的兴趣。
研究问题与目的
在这个部分,需要明确研究问题,并解释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同时,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理论框架
在人类学论文中,选择适当的理论框架对于研究非常重要。
在这个部分,要对选择的理论进行简要的介绍,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理论框架。
方法论
在这个部分,需要详细地描述你的研究方法。
包括实地考察、文献研究、访谈等。
同时,要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并分析其优缺点。
研究结果与分析
这一部分是整个论文的重点,需要详细地叙述你的研究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可以利用实地考察的数据、访谈结果等来支撑你的观点,并引用相关的文献来加强论证。
结论
在结论部分,要对整个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你的观点和见解。
同时,也可以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最后,需要列出你在写作过程中参考的文献,按照某个指定的引用格式进行标注。
结语
以上就是大学生人类学论文的基本框架,当然,在实际写作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主题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这个模板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撰写人类学论文。
祝你写作顺利!。
哲学人类学论文三篇

2 0 1 5 年第 1 期
哲学人类学论文三篇
[ 波 兰] 罗曼・ 英伽 登 著
张 旭 曙 译
摘 要 : 这里 的 三篇 文章 译 自波 兰 美学 家 罗曼 ・ 英伽 登 的《 论人 小札 》 , 从 中可 以 看 出英伽
登 的理 论 关切 点是 哲 学人 类 学 , 人 的存在 、 人 的 本质 由此 得 以界 定 与说 明 , 从 哲 学人 类 学的视
是 人 的 心灵 力量 的表 现 . 它 的 关 注点 不在 创
造 的来 源或 者心 理过 程 .而 是创 造 的产 品 , 即文化 世界 ( 艺术 、 科 学、 法律 、 技 术、 社会、 伦
其 实质是 文化人 类 学 早 在 1 9 1 3年 . 他 就有
意拿 人 的 问题 作 为博 士论 文的课题 在 他 的
一
落在 内在 自然 即人 性 本 身 . 人 之 所 以 能在 这
个世界 上 占有 独 一无 二 的 地位 . 正是 因 为人
的创 造 心智 使 其 具有 了脱 离动 物 性 、 由兽 变
成 人 的 可能 性 。应 当看 到 . 这里的“ 创造” 并 非指神 从 虚 无 中的创 造 . 也 非 体 现 艺 术 家天
文 学作 品 的 物 理 基 础 却 又 不 把 它计 入 作 品
界 。 因为有这 个 纽带 。我们 才 与 自己的历 史 和 传 统 紧 密地联 系在 一 起 。创 造 这 个世 界 . 固然 离不开 天 才 和一 定 的 物理 基 础 . 但 在 本
质 上 它是 自足 自由的存 在 ,它 由人 创 造 , 为
哲学 人类 学论 文三 篇 人拥有 . 而一 旦创 造 出来 , 又要 求我 们 理 解 ,
文化人类学论文

玛格丽特.米德和她的文化决定论分析——《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有感摘要:从古至今,文化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
无论是人们的行为、品性甚至性格特质都无一不受着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潜移默化的改变。
而本书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德的文化决定论无论从思想行为上还是性别气质上都给了我深刻的震撼和影响。
本书通过对一百英里内的三个部落中男女性别气质差异的对比,揭示性别的气质差异并不是规定好的,而是社会文化决定的。
我以此来分析文化影响的重要性。
关键词:性别文化人类学性格特质文化决定论一、关于作者和本书的写作背景玛格丽特.米德是20世纪最著名的人类学家, 以对青春期、性和社会化等问题的研究而著名。
她有着不知疲倦的探索精神, 曾实地考察过南部海域七种不同的文化, 并撰写了相应的研究专著。
1978年逝世后随即获授总统自由勋章。
米德诞生在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母亲则为争取妇女权益、黑人或移民待遇而四处奔走。
米德 23 岁取得心理学的硕士学位,在研读人类学博士学位五年后,决定走出教室去从事田野工作,原来准备选择南太平洋群岛的波利尼西亚文化作研究对象,希望在他们的古老习俗及传统生活方式被文明侵蚀消失前作出观察纪录,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主任法兰兹·鲍亚士教授却因其地偏远危险而反对,二人终协商前往南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群岛(Samoa)研究,因当地有一所美国海军基地,米德可以随时求助。
如果说法兰兹·鲍亚士是美国人类学之父,那么玛格丽特·米德就是人类学之母。
为了探究人类的本性和文化的多样性,米德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偏僻地区的当地研究事业。
米德在长达50多年的岁月里,寻访了连男人都很难承受的危险和孤单的偏远地区村子。
在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新几内亚的塞皮克(Sepik)河边与马努斯岛,还有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上,她用毕生的心血去进行试验和研究的男女文化性差异与养育、文化与基质的关系,给当时被弗洛伊德心理学所支配的人类科学投出了新的疑问。
文化人类学教学方法解析研究论文(共4篇)

文化人类学教学方法解析研究论文(共4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论西方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弊端:“以今证古”在20世纪20年代“新文化运动”积极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西方新兴的“文化人类学”也逐渐传入中国,并最终成为中国史学界普遍遵循的方法论。
如史学界基本以摩尔根的“进化论人类学”为圭臬、神话学基本以茅盾根据朗格“人类学神话学”建立的中国神话学理论为准绳。
然而,在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中国上古史学和神话学研究迄今仍未“走出迷茫,超越疑古”,且在不少方面误入歧途。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实与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以今证古”方法关系极大。
我们知道,“以今证古”在形式逻辑中属“类比”之法,是有待证明的“或然推理”,是不可全信的。
我们又知道,西方文化人类学主要是根据近存原始社会来推论人类上古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规律,然而谁敢保证近存原始社会就是人类上古时代的“翻版”?在没有见到上古证据之前,西方文化人类学的见解实质上仅仅只是一种推论和猜测,是有待证明的“或然推理”!西方文化人类学之所以“以今证古”,原因即在于西方国家的上古史料非常有限,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我们拥有极为丰富多彩的上古史料,我国史学家完全可以走“以古证古”的科学之路!诚然,我们只有走“以古证古”之路,才能最终脚踏实地地见华夏童年时代的历史大真相。
由于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以今证古”方法的确给中国史学界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西方文化人类学的根本方法“以今证古”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分析,以利中国史学的振兴。
一、西方文化人类学之缘起人类学由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构成。
体质人类学主要研究人类体质特征的起源发展规律,文化人类学则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发展规律。
1501年德国学者亨德的《体质人类学》一书标志着体质人类学的诞生。
人类学概论(西大考古)

言学还必须有其他研究来证实。 4.民族学: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现存民族,部分涉及民族史(民族考古)。 民族:
历史形成具有共同语言、生活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在共同文化上形成公共心理素质。 对现有民族的调查。 完整、详细、系统了解某一民族各个方面。研究民族历史需依赖 考古学。族源,体质人类学对人骨的研究。语言学,民族识别重要标志。 三、人类学简史: (一)、人类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19 世纪中叶在欧洲创立。 1.孕育阶段(上古——16 世纪初):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曾叙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体质人类学最初研究学者。 希罗多德,公元前 5 世纪,《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人类 学。 古埃及人曾以注意到不同种族,并绘于壁画上。 中世纪,宗教、神学盛行,科 学受限制。 1271 年,马可.波罗出发前往中国;在中国居住 17 年,游历中国太半,后 取道海上经土耳其回威尼斯,《马可.波罗行记》。 15 世纪始,在《马可.波罗行记》影 响下,“地理大发现时代”来临。 哥伦布发现美洲。 达.迦马 1498 年到达印度。 麦哲 伦环球航行。 人类各种族得到认识。 对人类学的研究开始兴起。 2.创建阶段(16 世纪初——1866 年):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体质人类学最早出现,自 16 世纪初开始,研究人体及其特征。 马金斯.亨特《人类学》。 16 世纪初人类解剖;意大 利,维萨里,致力于人体解剖,证明男女肋骨一样多,推翻了上帝用男人肋骨造女人之 说,《人体构造》,引起人们对“上帝造人说”的怀疑,被宗教裁判所处死。 17 世纪。 英国的泰森,解剖人、猩猩、猴子,比较研究,发现猩猩较猴子更接近于人,奠定比较 形态学基础。 18 世纪初,林奈,1736 年创建科学的生物分类系统,建立在动物的亲疏 关系上,灵长目,将人、猿、猴放于其中,将人分白、黑、黄、红四种人,统称智人种, 沿用至今。 18 世纪后期,布鲁门巴哈,将人种划分建立在人体测量基础上,特别是颅 骨形态。 19 世纪,一系列古人类大发现,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农人、森林古猿等。达 尔文《物种起源》。 赫胥黎,利用进化论论述人类起源,“人猿同祖”。人体形态学、人 种学、人类起源,体质人类学建立。 文化人类学:17 世纪始,大兴土木,地下往 往发现远古人类遗存,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石器与化石,考古学开始建立。 19 世纪,汤 姆森将丹麦国家博物馆藏品按原料分类,石器、铜器、铁器。 卢伯克,按制造技术区 分石器。 1860 年,德国的巴斯典《历史上的人》,文化人类学诞生。 巴霍芬《母权论》。 19 世纪中叶,建立一批学术团体。 1866 年,瑞士,那沙特尔,首届人类学和史前考古 学会议,人类学正式诞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导论》期末论文
关于独身子女下一代跟谁姓的问题
从八十年代初以来,计划生育的国策已经实行了30余年。
如今,第一代的独身子女们绝大多数已经为人父或为人母,80后的一代也都开始面临着成家立业与繁衍后代。
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开始出现甚至变得严重化,比如独身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421”家庭模式的严重负担,人口老龄化等等。
其中,有关独身子女的下一代该跟谁姓的问题近年来也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先讲一个自己家人的例子。
我的一个表姐,家是南方的,跟男朋友恋爱两年多,准备结婚了。
他们两人都是独生子女,不嫁也不娶,两个人就一起住在工作的城市,双方父母都在老家。
男方家没有能力买房,便由我表姐家买房,男方买车。
但表姐的父亲就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以后表姐的孩子要跟他姓。
我表姐夫是北方人,家里也比较传统,觉得孩子当然要跟父亲姓,甚至扯到了尊严问题。
就这样双方一直僵持不下,婚事也被耽搁了。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个例,在中国社会,这类问题越来越多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婚姻质量和家庭和睦。
从网上了解到,一些小夫妻闹离婚对簿公堂,居然就是为了子女的姓氏问题。
婚姻法规定,子女姓氏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但在中国,子女随父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传统。
在传统观念里,家族的传承需要通过姓氏这一种形式,以前家里的子女多,还可以通过“协调”、“互补”来使男女双方家长满意,至少每个家庭都能有孩子来继承自己的姓氏。
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当上父母,孩子又只有一个,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不容易了。
可是,是不是说我们就一定要遵从传统,让小孩随父姓呢?前段时间看了一个新闻,说在美国找到一个叫鲁滨逊的成吉思汗后裔,方法是通过Y染色体的对比。
这让我想到了我原来的一个男同学,他很小时父母便离异,被母亲带大,于是便随其母亲姓。
当时我觉得这是不可理喻的行为,但有人就说姓氏最早就是母系传承的,况且现在强调男女平等,跟谁姓都一样,更何况从生物遗传学角度来讲,父母的细胞核信息是等量地传给子女,而且细胞质是由母亲传给子女,而父亲的细胞质几乎不能传给子女,也就是说从母亲那里得到的遗传信息更多,所以子女更有理由跟母亲姓。
当然这是支
持子女从母姓者的理由。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利用校内、微博、QQ及现场采访等方式进行了一系列调查。
其中共调查了年龄为22至29岁的独身子女共89人,42名女性和47名男性。
调查结果显示,21%的女姓表示希望将来自己的子女随母姓,29%的女性认为小孩还是应该按照传统随父姓,剩下50%认为小孩随父母双方姓氏都可,可通过协商决定。
其中,认为小孩应该随母性的女性受访者认为女权解放,女性有权利要求自己的小孩随母姓;认为小孩该随父姓的女性则认为还是应遵从传统;剩下一部分女性则认为在决定小孩姓氏上也应该男女平等。
而对男性的调查结果则有所不同,55%男性表示希望将来自己的子女随父姓,,43%男性认为小孩随父母双方姓氏都可,只有 2%的男性认为小孩应该随母姓。
很多男性受访者表示,即使自己对小孩姓氏问题持开放态度,但迫于父母方的压力和社会大众的认识,自己也不得不坚持让小孩随父姓。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男女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差异,对于独身子女的下一代究竟应该跟谁姓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开始不羁于传统,有了更加开放的态度。
当然,上面的调查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把社会上对这一问题的普遍看法与该调查结果相等同。
首先,该调查中的调查对象数量有限,且由于作者接触的人群的局限性,使得该调查主要针对的是大学及以上学历,且多为南方的22至29岁的独身子女。
另外在这里介绍一下,关于这个问题,某些学者的所持有的与上述三类完全不同的观点。
著名遗传学家、复旦大学教授卢大儒从遗传学的角度,提出一种兼顾男女双方姓氏传递的建议“子随父姓,女随母姓”。
他认为,姓氏传递如同生男生女随机化,既有科学性又体现公平,有利于消除“生女不生男是断后”的观念。
科学研究表明,人体每个细胞内有23对染色体,包括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男性是XY。
下一代男孩总是从上一代父亲那里继承Y染色体,这是祖先唯一不变的传承。
同时我们身上有母亲传递的线粒体遗传基因,这种传递能够通过母女的垂直传播,一直传递下去,如外婆传给母亲,传给女儿,再到外孙女等,这些传承者和母系祖先拥有共同的线粒体DNA。
从上述两方面考虑,“子随父姓,女随母姓”是具有科学性的。
卢教授认为,他基于遗传学提出在传统“潜规则”里补充进母系姓氏,让姓氏传递如同生男生女一样随机
化,让人们开始接受女儿也可以“传宗接代”的理念,从而可推动“重男轻女”这种观念的逐渐淡化。
作者认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从父姓是约定俗成。
在中国这样一个推行计划生育的国家,却是有它的特殊性在的。
我们80后的这一代很多都是独身子女,都背负着为家庭传宗接代的责任,在处理子女究竟应该跟谁姓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抱着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妥协的心,才能让家庭更加和睦,社会更加稳定。
对于这一问题,很多网友提出了许多颇有创意的回复,力求将这种矛盾缓和让父母双方都满意。
下面举几个例子。
父姓+母姓。
这样的解决方式被很多家庭接受。
孩子仍然姓爸爸的姓,妈妈的姓紧随其后。
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既了却长辈共同心愿,也表明孩子是夫妇爱情的结晶。
作者也发现,现在小朋友四个字的名字多了不少,可是一问前面两个字并不是传统意思上的复姓,而是自创的,例如余戴、陈林等。
重新组合式。
有的人别出心裁,既不随父姓也不随母姓,而是父母姓氏的组合体。
例如丈夫姓李,妻子姓楼,两人在姓氏上都有个“木”字偏旁,于是把这两个“木”字偏旁合在一起当作儿子的姓氏。
“姓以稀为贵”。
如果一方的姓在全国属大姓,如王、张、陈等,而另一方的姓氏非常少,那么就用少见的姓。
有位姓游的网友,丈夫姓李,两人一致同意,孩子姓游。
理由是“稀有姓氏近乎绝迹,需要大家保护。
”
作者认为,只要当事双方平心静气商量,这个问题是可以得到圆满解决的。
名字毕竟是一个符号,如果仅仅为这个闹得夫妻不和,实在得不偿失。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家庭越来越小,承祖概念日趋淡化,所以姓氏的淡化也将是个趋势。
在不久的将来,相信这个问题将会不成为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