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与增加值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现状研究

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现状研究

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现状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在逐渐增加。

在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成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研究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现状,对于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第三产业对能源碳排放的贡献第三产业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包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业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相对较高,而碳排放也相应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达到了53.9%,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上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第三产业中包含了许多能源密集型行业,比如大型商业综合体、金融机构的办公楼、大型酒店和餐饮等,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电力、燃气等能源来维持正常的运营。

与此第三产业中一些服务性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直接导致了碳排放的增加,例如城市的交通运输、旅游业的发展等,这些行业都需要大量的能源供给,同时也产生大量的碳排放。

二、碳排放现状分析1. 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高碳能源,因此碳排放在能源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为60%,石油占比为20%,天然气占比为6%,加上其他化石能源,高碳能源占到了80%以上。

这种高碳能源结构是中国碳排放量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产业在生产方式上也对碳排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生产方式往往比较能源密集和碳排放较大,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成果在第三产业的应用,生产方式出现了一定的改变。

比如在商业综合体、酒店等地方,通过智能设备的运用,可以有效地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碳排放。

新能源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第三产业的碳排放现状,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使用不断增加,对于减少碳排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与增加值关系研究

我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与增加值关系研究

我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与增加值关系研究摘要:本文选取2004-2007年我国工业分行业的碳排放量与工业增加值,建立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食品烟草加工业及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部门是碳排放量较多的部门,而过去一直被认为碳排放大户的采掘业和化学加工业的碳排放量相比却不高。

因此,加快食品业的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是减少工业碳排放量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碳排放增加值工业能源面板数据一、引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每年因燃烧化石燃料而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碳排放问题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

根据IEA (2009)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消费化石燃料而排放的CO2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国。

据统计,中国使用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各种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80%。

我国2006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已明确提出,我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优化我国工业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排放的减少以减缓和控制气候变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目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纵观国内外学者在碳排放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对数法和结构分解法。

其中指数分解法包括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和拉氏指数法。

迪氏指数法的宗旨是把分解出的都是时间t的连续函数,对时间进行微分,然后分解出各个因素的变化对被分解变量的影响,随着迪氏指数法的不断发展,更加完善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被提出,在计算中LMDI可将余项完全分解,不会出现不可解释的余项。

国外方面, Ang et al [1]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中国CO2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对中国工业部门消费能源而排放的CO2进行了研究。

Liu et al(2007)[2]同样运用此法把对中国工业部门CO2排放的研究扩大到36个行业集中研究了中国1998-2005年期间工业部门的CO2排放。

经济增长、能源强度和FDI_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经济增长、能源强度和FDI_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

现代营销上旬刊2024.04一、引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的消费。

能源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基础,它在经济系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一种重要的投入要素,它在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开采、运输、加工和销售等。

它是一种消费品,它的制成品也可以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照明,取暖等。

一国的能源消耗与其生产规模有很强的相关性,也就是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能耗也会随之增加;随着产量的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所需要的能量也越来越多。

我国经济不断提升,于2010年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过多的能量消耗与废气排放。

为改变此种情况,我国付出了诸多努力,推动绿色金融、碳交易等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在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对环境生态恢复与降低碳排放也起到了一定效果。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而能源消费也不可避免地产生碳排放,由此会带来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能源供应有限,为缓解能源短缺问题,国家需要推动清洁能源计划,要高度关注清洁能源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减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将有助于减少能源所带来的碳排放,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一定动力。

另一方面,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燃料是主要的碳源之一,一些清洁型能源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往往高于化石燃料,通过用清洁能源替代和限制化石燃料等措施,可以降低能源强度有效减少碳排放。

因此,重视降低能源消耗强度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趋势的背景下,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商投资。

目前,外商投资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污染天堂”和“污染光环”这两种相反的假设来解释。

“污染天堂”假说是指由于存在环境规制强度及人力成本不同,环境规制相对宽松且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家将会吸引其他环境标准较为严格国家的投资,从而导致本国生态环境污染加重。

我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与增加值关系研究

我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与增加值关系研究

所面 临的重 大课 题。
纵 观 国 内外学 者 在碳 排 放研 究 方 法方 面 的研 究主 要 有对 数 再 细化 , 而拓宽 分析 的功 能 , 经济 分析 更加 透彻 、 进 使 方便和 系统 。 法和 结构分 解法 。其 中指数 分解 法包括 对 数平 均迪 氏指数 法和 拉 梁 进灶 、 蔚等 f 0 7 利 用结 合法 研究 技术效 应 、 郑 20 ) 中间需 求效 应 、 氏指 数 法。迪 氏指 数 法 的宗 旨是把 分解 出的都 是 时间 t 的连 续 函 最终 产 品结构 与 中国能 源消 费 的关 系[] 3。刘 启运 、 明等 (0 6 夏 20 ) 数, 对时 间进行 微分 , 然后 分解 出各 个 因素的 变化对 被分 解 变量 的 利用 结合 法分 析 了中国 能耗阶 段性 变动 的短期 和长 期原 因[ 】 4。 影 响 , 着迪 氏指数 法的 不断发 展 , 随 更加 完善 的对数 平均 迪 氏指数 本 文拟 用面 板数 据将 我 国工业分 行业 的增 加值 与碳排 放量 进 法 ( o a i mi Me n D i Id x L L g rh c a Ms e ,MDI 提 出 ,在计 算 中 t an )被 行 回归找 出各部 门经 济增 长对碳 排放 的影 响 。

碳排 放量 相 比却 不高 。因此 , 快食 品业 的技 术进 步 、 整产 业结构 和 能源结 构转 变 能源 消费结 构是减 少工业碳排 放 量的必要 措施 加 调
太 A 关 键 词 : 排 放 增 加 值 5 _ 能 源 面板 数 据 碳 -I e a [] 用 对数 平 均 Dv i 数 分 解法 对 中 国 C 2排 放 n t l 1运 is ia指 O 随 着我 国国 民经济 的快速 发展 ,中国每 年 因燃 烧化 石燃 料而 的驱 动 因素进 行分 解 , 中国工业部 门消 费 能源而排 放 的 C 2进 对 O 向大 气 中排放 的二氧 化碳 不 断增加 ,碳排 放 问题 已成 为我国 急需 行 了研 究 。L t l 2 0 ) 1同样 运用 此 法把 对 中国 工业 部 门 i e (0 7 [ u a 2 解决 的焦点 问题 。根 据 lA 2 0 ) 统计 数据 , 0 7年 中国 消费 E (09的 20 CO 2排 放 的研 究 扩 大 到 3 6个 行 业 集 中研 究 了 中国 1 9 — 0 5 9 8 2 0 化石燃 料而 排放 的 C O2已经超 过美 国 ,成 为全 球第 一大 C 2排 O 年 期 问工 业部 门的 C O2排放 。 国 内方 面 ,王锋 等运 用 对数 平均 放国 1 。据 统计 , 中国使 用能 源排 放 的二 氧化碳 , 占各 种温 室 气 约 Dv i is ia指数 分 解法 []把 1 9 —2 0 年 间中 国能源 消 费 的排放 2, 9 5 0 7 体 总排放 量 的 8 %。 国 2 0 0 我 0 6年底 发布 的《 气候 变化 国 家评 估 报 增长 率分 解 为 1 种 驱动 因素 的加权 贡献 , 1 并得 出结 论 , 1 9 — 在 97 告》 明确提 出 , 国要走 “ 已 我 低碳 经济 ” 的发 展道 路 。但随 着我 国经 1 9 年 间 ,中国 C 99 O2排放 下降 的主要 驱动 因素 是工 业部 门能 源

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现状研究

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现状研究

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现状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本文将对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了解第三产业的定义和特点。

第三产业主要包括金融、商贸、文化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于建筑物的供暖、照明和空调,以及服务业的交通运输和设备使用。

这些能源消耗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在近年来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截至2019年,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占全国总能源消耗的比重超过40%,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比重约为30%。

尤其是金融和商贸行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长迅速,成为重要的碳排放来源。

旅游业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较高的行业之一,由于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

造成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能源利用的低效率。

许多第三产业企业和机构在能源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能源利用率低,导致能源浪费严重。

其次是设备和技术水平的滞后。

许多企业和机构没有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导致能源消耗较高。

再次是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交通拥堵和高峰期现象日益严重,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在不断增加。

针对中国第三产业能源碳排放现状,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加强能源管理和节能技术应用。

企业和机构应加强能源管理意识,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引进和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程度,鼓励非机动交通和低碳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推动第三产业结构调整。

鼓励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低碳排放的产业,减少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和企业。

中国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在不断增加,这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性研究

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性研究

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性研究作者:姚韬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第02期[摘要] 通过运用协整检验和VAR模型,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计量结果表明我国的碳排放量、能源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其中我国碳排放量大小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

对我国目前而言,必须尽快加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特别是积极发展能耗低且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加快经济结构向能源集约型的转变。

[关键词] 能源消费;碳排放;经济增长;相关性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2. 022[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2- 0032- 04近年来我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各产业对能源需求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企业和个人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上升。

尽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措施,但是我国工业企业中存在的无控制碳排放和能源浪费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鉴于我国能源工业发展所带来的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问题,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了要在10年之内实现人均GDP能源消耗量下降20%的目标。

2009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政府提出了在15年内中国GDP碳排放总量下降40%的目标。

要完成以上目标,研究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必要。

那么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究竟是否存在关联性,如果具有关联性,那么其中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核心要素有哪些,本文尝试采用基于VAR(向量自回归)的非结构多变量计量模型来实证研究能源消费、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希望能够为我国低碳产业结构的逐步实现提供参考性意见。

1 文献回顾Salvador[1](1999)采用Lotka-Volterra模型及Michael Dalton[2] (2003)采用PET模型对产业结构、单位能耗、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生产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关联性。

中国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

中国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

中国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吴英姿;都红雯;闻岳春【摘要】A 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 (STIRPAT) model is proposed to inves-tig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acts on CO2 emission and its main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industrial panel data group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 from 1995 to 2010. It shows that the relation curve of China’s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 and the economic output behaves U-shaped, and the turning point of high emission intensity industry has less economic output than that of low emission intensity industry. The capital stock has a greater positive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 than that of labor. The investment on scientific research is conducive to the carbon reduction of high emission intensity indus-try,and the adjustment of fossil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cannot promote th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of industry.%文章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以1995-2010年按碳排放特征分组的中国工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碳排放强度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基于2000—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碳排放强度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基于2000—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策 。对 于工业 化 的涵 义有 多种 , 从广 义 的角 度看 , 比较有 代 表性 的观 点 是 张 培 刚教 授 ( 9 9 提 出的 , 14 ) 认 为其 是 “ 民经济 中一 系列 基要 的生 产 函数 ( 国 或生产 要 素组合 方 式 ) 续 发生 由低 级 到 高级 的 突破 性变 连
因此 , 工 业 化 尚未完 成 的背 景之下 , 国 22 在 中 0 0年 的 减 排 目标 能 否 实 现 及 如 何 实 现 , 个 具 有 一 定 现 实 是
意义 的 问题 。本文 借鉴 环境 库 兹涅 茨 曲线 ( KC) 采 用 2 0 E , 0 0— 2 0 O 8年 我 国 3 0个 省 区市 的面 板数 据 ,
化( 或变 革 ) 的过程 ” 本文 中 , 业化 通 过规模 效 应 、 构效 应 、 ( 工 结 技术 效应 对碳 排放 强度 产 生影 响 , 正是根
据此 思想 )从 狭义 的角度看 , ; 比较有 代 表性 的则 是《 帕 尔格 雷夫 经济 学大 辞典 》 新 中的定 义 , 即制造 业 和 第二产 业 在 国民经 济 中 比重 及其 就业 比重不 断上 升 的过程 ( 文用 第二 产业 增加 值 占 GD 本 P的比重来 表
19 - 2 0 9 7 0 3年 中美双边 贸易 的隐含 碳研 究 。该研 究 主 要 基 于 比较 进 ( ) 出 口商 品 的隐 含碳 与 国 内( ) 外 生产 所需 的碳排放 进 行 比较 , 分析进 ( ) 出 口贸 易 对 双方 、 球 碳 排 放 量 的影 响 。此 外 , o i C. 全 Y uL 和 N. He t(0 8 对 2 0 wi 2 0 ) t 0 4年 中英 贸 易 的隐含 碳 、 rl 等 (0 2 对 中 日贸 易 的 隐含 碳分 别 进 行研 究 。上 述 Geia l 20 ) 研 究得 出 的结论 基本 相 同 , 中国这样 的 出 口大 国而言 , 出 口增 加 了碳 排放 量 , 对 净 而减 少 了主要 出 口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与增加值关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0-09-30T16:40:07.89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3期供稿作者:[导读] 纵观国内外学者在碳排放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对数法和结构分解法王璇珍(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选取2004-2007年我国工业分行业的碳排放量与工业增加值,建立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食品烟草加工业及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部门是碳排放量较多的部门,而过去一直被认为碳排放大户的采掘业和化学加工业的碳排放量相比却不高。

因此,加快食品业的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是减少工业碳排放量的必要措施。

关键词:碳排放增加值工业能源面板数据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每年因燃烧化石燃料而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碳排放问题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

根据IEA(2009)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消费化石燃料而排放的CO2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国。

据统计,中国使用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各种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80%。

我国2006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已明确提出,我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优化我国工业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排放的减少以减缓和控制气候变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目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纵观国内外学者在碳排放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对数法和结构分解法。

其中指数分解法包括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和拉氏指数法。

迪氏指数法的宗旨是把分解出的都是时间t的连续函数,对时间进行微分,然后分解出各个因素的变化对被分解变量的影响,随着迪氏指数法的不断发展,更加完善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被提出,在计算中LMDI可将余项完全分解,不会出现不可解释的余项。

国外方面, Ang et al [1]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中国CO2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对中国工业部门消费能源而排放的CO2进行了研究。

Liu et al(2007)[2]同样运用此法把对中国工业部门CO2排放的研究扩大到36个行业集中研究了中国1998-2005年期间工业部门的CO2排放。

国内方面,王锋等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2],把1995-2007年间中国能源消费的排放增长率分解为11种驱动因素的加权贡献,并得出结论,在1997-1999年间,中国CO2排放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工业部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结构分解法(Structural Develoment Analysis,SDA)基本思想是把经济变量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和数学规则,将分解的因素再细化,进而拓宽分析的功能,使经济分析更加透彻、方便和系统。

梁进灶、郑蔚等(2007)利用结合法研究技术效应、中间需求效应、最终产品结构与中国能源消费的关系[3]。

刘启运、夏明等(2006)利用结合法分析了中国能耗阶段性变动的短期和长期原因[4]。

本文拟用面板数据将我国工业分行业的增加值与碳排放量进行回归找出各部门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

二、模型设计及估计
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2004-2007我国工业各行业的增加值及9种能源实际消费量作为原始数据,经处理计算得到各行业的碳排放量。

(本文所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网站)(1)由于目前无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具体观测数据,本文将进行估算。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口径,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为9类(煤炭、汽油、柴油、天然气、煤油、燃料油、原油、电力和焦炭),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时采用9类能源消费总量乘以各自的碳排放系数然后加总即可。

目前有部分文献对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进行了研究,本文借鉴IPCC研究结果来进行估算。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原始数据中各种能源的消费均为实物统计量,测算碳排放时都折算为标准统计量。

各种碳排放系数分别如表1所示:表1:各种能源的折标准煤系数和碳排放系数
(2)根据我国工业各部门的行业划分,本文按照部门性质,各部门以及相应行业将我国工业分为5个部门,25个行业。

其中,采掘业部门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烟草部门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化学工业部门是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医学制造业。

机器设备部门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部门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供应部门。

2、模型设计与估计
自2004年以来,全国工业各部门进行了调整,并进行了工业普查,因此无法使用较长时期的数据建立模型,面板数据可将样本量扩大十几倍,既可以分析工业一个行业各部门碳排放之间的差异,又可以描述各行业之间碳排放的变化特征,有效解决因观察期较少造成的样本数据偏少的问题。

因为要研究分行业的碳排放因素变化,因此建立变截距模型,模型形式为: gdp指各行业工业增加值,co2指碳排放量,由于各行业增加值与碳排放量的数量级差距甚远,为了消除回归值系数相差太大的影响,将数据全部取对数处理。

lngdp是工业增加值对数化的表示,lnco2是碳排放量对数化后的变量名称,是常系数,是随机变量然后,将原始数据进行整理,经Eviews6.0处理可得到2004-2007年4个年份的工业各行业碳排放总量与增加值的回归结果如下:表2:碳排放总量与增加值回归报告
三、结论和建议
估计结果表明:2004-2007年这4年中食品烟草部门增加值每增加1%,碳排放量将增加2.856%,即该部门每增加1亿元的增加值,就会产生2.856万吨的二氧化碳,这是所有五个部门中碳排放量最多的一个,而从该行业的4个部门来看,烟草行业是使碳排量增多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电力、煤气及水产和供应部门的行业增加值增加1%;碳排放量将变动2.671%,而经济增长引起碳排放量最少的是机器设备部门,增加值每变动1个百分点,碳排放量变动机器设备部门的增加值每变动1.9个百分点,总得来说,经济增长每变动1个百分点,引起的碳排放量都超过了1个百分点,这说明单位产值的能耗仍很高。

鉴于此,对于像食品烟草部门和采掘业这些碳排放量高的高耗能行业应该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建立低碳能源经济发展模式,或者实施行业准入制度,在企业生产规模、技术装备能效水平方面设置较高的门槛,抑制高耗能行业低水平盲目扩张,发展低碳产业和推广高效低碳技术,尽快使工业结构将得到优化。

本文是在李宝瑜教授指导下完成的。

参考文献
[1]Ang B.W.,Zhang F.Q,Choi K.,1998,"Factoring Chang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through Decomposition,Energy,23(6),489-495 [2]Liu L.,Fan Y.,Wu G.,Wei Y.,2007"Using LMDI Method to Analyze the Change of China's Industrial CO2 Emissions from Final Fuel Use:An Emprirical Analysis",Energy Policy,35(11) ,5892-5900
[3]梁进灶、郑蔚蔡建明,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的分解——基于投入产出方法,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第6期
[4]刘启运、夏明、张红霞,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我国能耗阶段性变动的原因,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7期
[5]韩颖,马萍,刘璐,一种能源消耗强度影响因素分解的新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10年第2期
[6]:孙欣,中国能源强度波动分析——基于完全分解模型,统计分析,2010年第2期
[7]: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9]:刘红光,刘卫东,中国工业燃烧能源导致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2期
[10]:IPCC.Climate change 2007: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